1、必修 1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 教 学 内 容 所 属 模 块 : 必修 1 2、 年 级 : 高 一 3、 所 用 教 材 出 版 单 位 : 湖 南 教 育 出 版 社 4、 所 属 的 章 节 : 第一章第四节 5、 学 时 数 : 45 分 钟 二 、 教 学 设 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 及特点,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 结构。 (2)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3)了解并掌握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4)掌握地球各圈层与人类的密切
2、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图表,培养学生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图分析掌握地球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训练读图能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空 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辩 证的思维观、 科学的认 识态度和求真意识。 (2)通过探究地球内外结构及彼此间的关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培养学生整体观念 和正确的全球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观察图像资料,培养
3、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及热爱地球环境的情感。 2、内容分析: 教材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宏观了解的地球圈层结 构特征,进而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 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教材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 在第一部分“地球的内部圈层”内容中设计了正文阐述和两个阅读。第一篇阅读是导入 型阅读,但其中涉及的地震波知识必须针对图 121 加以解释分析;第二篇阅读是延伸型 阅读,介绍了地壳的组成元素,其中关于硅镁层与硅铝层的知识及地壳厚度变化规律也是 必须掌握的内容。 在第二部分“地球的外部圈层”内容只有正文描述,主要是了解外
4、部圈层的组成及基本 特征。 课后设计了一个活动,根据课时及课标,可将其放在课后完成,参与的学生也只限于部 分有兴趣的学生。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后,从天上又落回地面,因此对本节教材应有一定的兴 趣。上天容易入地难,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果,而对地球内部的了解 却很少很少,这是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的兴趣和好奇所在。另外,学生在本节学习中可能遇 到的难点是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 在划分内部圈层中的作用,因此在第一篇阅读的处理中, 要采用图片、课件等手段辅助教学,以突破难点的教学。 4、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个圈层主要特点” 。有显性和隐性两方
5、面的 要求。显性要求: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可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 部圈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隐性要求:了解自然 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的要求。 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 ,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住其主要 特点及与人类活 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5、重点与难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 动的关系。 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幔及软流层和岩石圈;外部圈层的界线。 6、教学准备 地理图片,制作 PPT 课件 7、学法指导 建议采用分析比较及归纳法,掌握地理知识与技能 三 、 教 学 过
6、程 描 述 ( 因 本 节 内 容 表 格 较 多 , 不 方 便 插 入 , 因 此 未 采 用 模 板 ) 教 学 环 节 师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导 入 “谈天”是为了“说地” ,我们在前面的“谈天”已知地球的形状是球体,它既不 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其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 究竟有哪些办法可探知地球神秘的内部结构呢? 学生思考 、讨论。 (钻探取样;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 ) 激发 兴趣 培养 科学 探索 精神 学 生 活 动 1 阅读25“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完成下表。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有什么见解 或者你遇到了什么疑难问题,希望与其它同
7、学交流 地震波的类型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共同特征 纵波(P 波) 横波(S 波) 活 动 总 结 地震波有两种类型:纵波和横波。 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密切关系。若介质是均质的, 地震波则匀速传播;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震波波速随之变化。尤其是地震在通过 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界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不连续面。 地震波的类型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共同特征 纵波( P 波) 快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 横波( S 波) 慢 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传播速度随通过物质 的性质而变化
8、通过 读图 培养 学生 分析 运用 图表 的能 力 思 考 1 地震发生时,在震中,地面上的人有何感觉?水中的潜水员会有什么感觉?为什 么? 震中地面上的人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水中的潜水员只是上下颠 簸。因为纵波传播的速度快于横波,故地面上的人感到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 摇晃。又因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故水中的潜水员只是上下颠簸。 学生 讨论, 教师 辅助 解释 承 转 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哪三层?其界面是什么?其距地表深度大致是多少?各圈层有 什么特征? 活 动 2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分析课本图 121,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下表。 圈层名称 不连续 面 深度 (千米) 地震波 速变化 圈
9、层特点 地壳 平均 17 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大陆地壳 ,海洋地壳 上地 幔 900 地 幔 下地 幔 2900 可能是 态;温度、压 力、密度均 外核 5150 接近液态地 核 内核 固态 通 过小 组合 作讨 论培 养学 生合 作精 神和 归纳 综合 的能 力 学生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注意各小组的情况并指导落实知识点 圈层名称 不连 续面 深度 (千米) 地震波速 变化 圈层特点 地壳 平均 17 由 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上地 幔 900 固态;上部存在一个软流 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 幔 下地 幔 2900 可能是固态;温度、压力、 密度均增大
10、外核 5150 接近液态地 核 内核 固态 思 考 2 地壳、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层有什么区别? 学生比较并采用图示区别。 培养 学生 区别 地理 概念 的能 力及 观察 能力 过 渡 我们要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球内部结 构了解外,还需要 对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作进一步学习。 活 动 3 播放自制 PPT。 学生观察外部圈层示意图,结合教材说说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特点。 培养 学生 独立 和合 作阅 读、 分析、 运用 地理 图表 的技 能 莫霍 面 古登 堡面 地震波 速度加 快 纵波速度 突然减慢, 横波消失 学生讨论归纳小结: 大气圈基本特 征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条件之一
11、,随着高度的增加, 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气压降低。 水圈基本特征包括气态水、液态水、固态水。海洋水占水体总量的 96.53%。陆地水分地表水和地下水。 生物圈基本特征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水 圈中。 地球的外部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的,在太阳和人类生 活的参与下,整个地球才会变得生机盎然。外部各圈层中的物质运 动和循环,是 促使地表物质和形态演变的重要 动力。地球的外部圈层和地壳一起构成了人类赖 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小 结 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完成 培养 整体 观念, 为后 面教 学作 铺垫 课 后 活 动 将你理解的地球圈层绘制出来,并与同学交流。
12、收集有关地球各圈层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材料 参与的学生可限于部分有兴趣的学生。 了解 地球 科学 的最 新研 究成 果, 拓展 知识 面 四、教学评价设计 1、 学生是否能积极的开展小组讨论,读图并填写表格 2、 学生是否能在思考与阅读的时候,提出问题或能否补充问题的必须条 件 3、 学生能否条理清晰、完整地表达学习过程中获取的书本主要知识 4、 评价学生合作意识、语言表达、交流能力以及科学探索的精神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完成表格、思考问题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 过程,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们科学探索的精神,以及独立和合作阅读、分析、运用地 图图表的技能。师生活动开展很热烈,注意时间上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