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答案.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4161337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DOC 页数:102 大小: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社会学概论》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社会学概论》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社会学概论》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社会学概论》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第二章 社会结构 思考题 1. 什么是社会?社会有哪些特征?社会的功能是什么? 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的、个人以角色的名义参与他人相互作用而联系起 来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会的主要特征:社会以人群为主体、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社会以人 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来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等特征。 社会的功能主要有:整合功能,包括文化整合、规模整合、意见整合和功能整合;交 流功能,即社会创造了人类交往的工具,提供了人类交往的场所;导向功能,即社会有一 套行为规范,规定和指导着人们思想、行为的方向;积累和发展的功能,人类创造的文化 通过社会得以积累和发展。 2. 社会有哪些构成要素?分

2、别有哪些功能? 社会的构成要素是多种多样的。郑杭生教授把社会的构成要素分为地理与自然环境、 人口要素、心理因素、行为要素、群体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文化要素等 8 个方面。 通常认为,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1. 自然环境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是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 的总和,可分为地理位置、气候和资源三个部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的。首 先,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 而人类对自然环境一方面具有依赖关系,同时,人类也改变和利用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 社会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1) 自然环

3、境影响了人们衣食住等基本需求的内容和方式,包 括相应的风俗和习惯。(2)自然环境影响人们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多寡和方式。 (3)自然环境 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和交往规模。(4)自然环境提供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场所和制约人们的新 陈代谢过程。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化和关系构成,等等。 2. 人口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以一定数量、质量 和关系结合起来的人,是构成社会的重要要素。人口作为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与社会有 着特殊的关系。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对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深刻。按照一般规律,在一定 生产力状态下,保持一个相对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持续发展的重要条

4、件。 3. 文化是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文化对社会的作用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 面:(1)文化加强了人们认识、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推进社会的发展。(2) 文化提供人生 活所需要的各种方法,包括行为模式。(3)文化影响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特别是经 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对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制约尤为深刻。(4) 文化能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 活需求。(5)文化推进人类历史的进程。(6)文化是民族分野的标志。 3. 人口、资源与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社会各要素之间相互促进,从而保持一种和谐关系,被称为功能藕合。在这种情况下, 社会能够保持协调发展。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人类的破坏,社会各

5、要素之间的协调被 打破,出现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一是人口问题。人口问题表现在人口数量、质量、结构三 个方面。人口数量问题是指人口数量过于庞大和过快的增长对社会运行和发展造成阻碍。 人口质量问题是指人口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等诸多方面存在欠缺和不足,不适应社会发 展的需求。人口结构问题指由于人口类别之间的比例失调,对社会运行和发展造成阻碍。 人口结构问题包含很多方面,如人口受教育结构不均衡,性别比例失调问题等。二是环境 资源问题。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的任意开采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逐 2 渐枯竭口环境资源问题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又一大难题。 4.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6、?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威胁后代人满足需要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慎重对待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 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各要素关系协调的基础上,谋得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 各国在制定本国的发展计划和目标时,要采取负责任的态度。不仅要考虑本国的可持 续发展,还要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发展问题。因为全球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 问题也不会仅仅是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问题。然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具有不可调和性。 虽然已经有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认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 家,都未能充分履行它们就

7、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种种承诺。目前,要做到可持续发展,最 重要的是缓解贫困问题。 目前发展中国家经受着贫困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贫困是导致生态恶化的重要根源, 生态恶化又加剧了贫困。因此缓解贫困问题是当务之急。转化和运用科学技术是缓解贫困 的重要途径。 5. 社会学提出了哪些经典的社会类型范畴? 1. 孔德的社会三阶段理论 孔德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神治的社会,社会活动以战争为主。 其次是重视人权、法制的社会,社会活动中战争仍存在,工业活动不断发展。最后是工业 社会,社会活动中工业处于支配地位。孔德认为,人类社会的三种形态的更替不是顺次出 现的,而是交叉进行的。 2. 礼俗社会

8、与法理社会 滕尼斯依据社会结合关系的不同,将社会划分为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社会结合关系 的区别标准是其中所包含的集合意志。滕尼斯把集合意志划分为自然意志和本质意志、理 性意志和选择意志。代表自然意志、本质意志的社会结合关系所构成的社会就是礼俗社会, 代表理性意志和选择意志所构成的社会就是理性社会。 3. 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社会迪尔凯姆根据社会分工的不同,将社会划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种社会。在 机械团结的社会中,社会分工不发达。社会成员在道德和思想方面是同质的。社会个体受 传统的支配,没有个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机械关系,社会的整合是建立在思想和道德 同质基础上的。在有机团结的社会中,社会

9、分工发达,社会成员在道德和思想方面是异质 的。社会分工导致传统力量的衰退,社会个体个性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机关系, 社会整合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 有的社会学家以社会生存方式为标准把社会区分为:狞猎或采集的社会、畜牧的社会、 初农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6. 社会观有哪些派别?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 1. 正统派唯名论 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 在的。用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有法 国的卢梭,英国的霍布斯,以及德国的韦伯等人。他们把社会看成是一群啊心的人“的

10、集合 3 体,是代表许多人的总和。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 的存在。正因为如此,唯名(论派的社会学家们把个人行为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 社会唯实论 社会唯实论也称社会现实主义,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派哲学的正统派唯实论。与唯 名论相反,早期唯实论依据柏拉图的理念论,主张一般脱离个别而为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形 成的概念,存在于人的理想之中。社会唯实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迪 尔凯姆等人。社会唯实论者把社会看成是超越人类个体的客观存在物。他们认为,社会先 于个人而存在,并且事先规定了个人的存在,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实在,有集体意识和集体 的特征。据此,迪尔凯

11、姆把社会本身及其制度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齐美尔则认为群体 代表社会,社会学应当研究群体。他们都强调从实体出发,把社会作为具体事物来描述。 社会唯实论因片面强调一般的实在性,否定个人的主体性,结果不能把握社会的实质。 3. 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理论的根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具有自我适应力的组织,是一个活的有机体。 为了自身的存在,社会组织的每一部分都具有一定的合乎目的性的功能,如效力、作用、 关联等,而这种执行一定功能的各个部分,就是社会结构。一般认为,传统功能理论的创 始人是斯宾塞,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传人美国,发展成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有 帕森斯、默顿等人,其中以帕森斯为典型代表。帕森斯

12、认为,结构功能是社会体系的概念, 结构是一个生命体系诸部分之间的关系,而功能则是决定生命体系运行的各种条件的一种 理论构造。功能影响体系的稳定。帕森斯理论最大的优点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社会 的结构与功能,尤其是他注重对系统内部功能平衡的研究。他认为,社会系统一般处于平 衡状态,系统内部结构关系和功能过程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系统保持 相对稳定。由于过分强调功能平衡和系统的稳定,帕森斯忽视了社会中大量存在的矛盾和 冲突,以致不能解释当时社会中的事实,所以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中叶,开始受到批评, 以后影响开始减弱。 4. 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是把社会当作一个矛盾冲突实体来研

13、究的理论。一般认为,冲突理论大多注 重权力问题,把社会看成一个不停的为权力而角逐的竞技场。冲突理论集中研究权力的产 生、分配和作用,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冲突现象,包括人与人、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冲突。主 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联邦德国的达伦多夫(Ralf Dahredorf)等。 当代西方社会学中冲突论者的观点并非完全一致。如米尔斯认为,社会学家应该在道 义上承担起批判现实社会的责任,主张勇于指出社会的不公正、不平等现象,并提出改变 这些现象的措施。他们还认为,从原则上看,没有冲突的人类社会是可能出现的。而达伦 多夫等人的观点正相反,认为冲突是社会结构固有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不可避免、永远存

14、在的一个方面,人类社会永远也摆脱不了冲突的困扰。 当代西方冲突社会学的代表们自称其理论来源于马克思,并大量引用马克思的经典理 论论述作为其理论依据,然而,他们片面强调的只是社会冲突的表面特征,忽视了冲突内 部的社会经济根源和阶级实质。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主要包含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社会是人们交往作用的产物 马克思认为不管其形式如何,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 下,就会有一定的交往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 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按照马克思的思想,对社会的科学认识,既 4 不在于整体,也

15、不在于个人,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关于社会的基本观点有两 个方面:(1)人是社会的主体,但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简单堆积,而是人们之间相互作用 的产物,是全部社会丁关系的总和。(2)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 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不依人们的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2.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 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在这方面,列宁发 挥了马克思的观点,指出:“ 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

16、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 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这就深刻地告诉我们,社 会是一种特殊的关系状态,来源于自然,与自然的诸种关系形态有许多共同点,但与自然 界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它的存在、发展和更替,是一种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客观发展过程。 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有自己内在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这就克服了以往 各种社会观的唯心主义或形而上学倾向,就能使人们对社会关系及其各种表现形式的研究, 像自然科学一样,成为真正精确的科学。正如列宁所说,把马克思的发现与达尔文的学说 相比,是完全正确的:“达尔

17、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 神造的 、不变的东西的观点,探明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 科学的基础上。同样,马克思也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作可按长官意志(或者说按社会意志和 政府意志,反正都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从而 探明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这个概念,探明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 史过程,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三)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关于劳动,马克思从社会学意义上作了说明。马克思认为,所谓劳动,“只是指人们用 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一般人类生产活动,它不仅已经摆

18、脱一切社会形式和性 质规定,而且甚至在它的单纯的自然存在上,不以社会为转移,超乎一切社会之上,并且 作为生命的表现和证实,是还没有社会化的人和已经有某种社会规定的人所共同具有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决定力量;劳动不仅改变自然而且改变 自身;劳动是社会向自然吸取物质资料,创造社会财富,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惟一 途径;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动力。 7. 什么是社会结构?有哪些主要社会结构?研究社会结构的出发点有那些? 社会结构一般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 社会的主要结构有社会经济结构、社会上层建筑、阶级和阶层结构、人口结构、民族 结构

19、、家庭结构。(1)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 资料的占有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三个方面。(2)社会上层建 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结构之上的意识形态和与此相应的各种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 筑结构包括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部分。(3)阶级和阶层结构是社会学分析社会 结构的重要范畴。虽然阶级和阶层的涵义在不同的社会学家那里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基 本涵义都是指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标准被分为不同的层面。 (4)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 具有不同性质的人口的构成关系。人口的性质可以分为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教育程度 等方面。因此人口结构相应的有

20、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文化教育结构等。(5)民 族结构是指社会的民族成分、分布状况和发展程度。(6)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各种类型的 5 家庭及其内部的恒定关系。家庭结构是人类社会最稳定的社会结构之一,与其他各种社会 结构具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有很多出发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心理。 这种出发点主要受心理学特别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在弗洛伊德的心理 学分析中,他把人类的心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组成部分,三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 形成人类的各种行为模式。格式塔心理学也把人类的心理看成是具有结构的。从心理结构 出发分析社会结构的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结构与人类的心理

21、结构密切相关。以心理结构作 为研究社会结构的出发点又分为两种,一是认为心理结构反映社会结构,比如迪尔凯姆; 二是认为社会结构反映心理结构,比如列维-斯特劳斯。 (2)形式。从这种出发点研究结构的主要代表是齐美尔。齐美尔注重挖掘个体和群体互 动中的永恒互动形式,而忽略互动中的内容或互动性质。这些永恒的互动形式就是人类行 为的潜在模式,也就是社会结构。齐美尔强调:“尽管从目的性和一般意义来看,社会群体 最为变幻莫测,不过,群体内部个体成员之间仍然具有同样的行为模式。我们在国家、教 区、反叛者群体、经济团体、艺术学校甚至家里,都能发现优越与卑从、竞争、劳动分工 等不可胜数的相同特征。无论这些联系的旨

22、趣相距多大,但对旨趣的认识形式却可能是相 同的。“ (3)行为。人类的互动过程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结构。从行为结构出发研究社会结构的社 会学家们认为,人类行为与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方面的奠基人是米德和舒茨。米 德认为,个体具有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行动能力。个体的行动能力包括三个方面:(1)角 色认知,即认清自己需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2)角色调整,即根据自我感知来对自己的行 为进行调整,以应付不同的情景。(3)角色参与,根据自己习得的行为模式,积极参与角色 互动。米德认为,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解读与个体的反思性衡量,社会结构得到有效建构 和维持。舒茨强调外在规范对社会个体的约束,规范、价值、信

23、仰和角色规定行为的经验 和路线。 (4)需求。持这种出发点的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结构是人类需求结构的反映。人类需求 种类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类需求的不断发展,将导致社会结 构的不断变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观就是以需求为出发点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人类的需求导致了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的产生,而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 需要人们以一定的关系结合起来,于是各种社会结构就产生了。 8. 社会结构的理论有哪些?这些理论分别从哪些视角对社会结构进行了研究? 1. 早期的结构主义理论 (1)马克思的结构理论马克思所关注的是社会结构的生产、再生产和发展变化。马克思 认为,社

24、会结构的生产、再生产和发展变化依赖于行动者当中的资源分配,其中主要的是 经济资源的分配。行动者利用各自所具有的资源进行社会互动,互动的结果是生产和再生 产了社会结构以及这种社会结构条件下的资源分配。社会结构成了行动者在互动中所拥有 的符号、物质和政治资源。简单地说,社会结构规制了社会互动,并通过社会互动生产自 身。如果按照这种逻辑,社会结构将会一成不变。然而,马克思认为行动者具有充分的主 观能动性,是能够根据自身的意愿来实践的,行动者并不单纯地受制于社会结构。于是矛 盾这一概念就被马克思引人了其社会结构的理论。矛盾使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可能。 马克思把社会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部分,又把经济

25、基础分为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两大部分。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与自然之间进行交换的实际能力,是不以人们 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联系而存在。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生产关系 6 的结构: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形式;劳动者在生产中相互 交换活动的关系,即分工合作方式;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 生产关系是复杂且多层次的经济结构体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其中人们对 生产资料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相互联系的两 个方面,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并且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和

26、生产关系共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社会的基本结构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上层建筑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构成特定的社会形 态,是和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社会统一体。 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具体的、历史的存在和发展的。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生产力的发展将导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 筑相应的发展变化。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决定社会的一切其他构成的东西,从这一观点出发, 任何其他社会构成都是社会基本结构的派生和表现。 (2)迪尔凯姆的结构理论迪尔凯姆的结构理论是与其所看重的社会整合密切联系在一起 的。迪尔凯姆认为社会通过四种基本的机

27、制来解决社会整合问题:文化机制、结构机制、 人际机制、认知机制。迪尔凯姆着重讨论这些机制是如何把社会要素整合为各种社会结构 的。迪尔凯姆结构理论分析的重点是在“数量“ 、“性质“、部分或成分的相互关系上。迪尔 凯姆并没有确认结构到底是心理的、文化的还是物质性的。但是,迪尔凯姆确认思维的结 构反映了社会关系的物质结构。例如,迪尔凯姆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出,图腾 等圣物及神圣观念,实际上是对社会的崇拜。 (3)齐美尔的形式结构主义理论齐美尔的结构理论注重挖掘潜在的个人和群体联系的潜 在形式。齐美尔相信在社会结构中存在“永恒的行为“ ,形式社会学的任务就是找到这些永 恒互动的潜在模式。互动内容或

28、实质性的社会学意义的重要性远不如它们的基本形式。社 会结构就是互动的形式或结构。 (4)微观结构主义结构的生产、再生产由互动完成,互动理所当然成为结构分析的重点。 米德认为,个体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以适应环境的能力。人们通过符号相互解读,从一般 化他人的角度对自我进行估计,以及通过反思性衡量的方式来构建互动。人们的互动最终 将制度化,并形成群体与组织。 2. 文化人类学的结构理论 当迪尔凯姆的功能主义从结构的物质观点转向心理视角时,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类 学结构传统,一是以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一是以英国人类学家布朗和纳 德尔为代表。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社会结构仅仅是基本精神过程的表

29、象。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理论受到了结构语言学的影响。结构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索绪尔 认为,说话仅是更为基本的精神过程的一个表象,语言不是谈话或书面语,而是一套特殊 的思维方式。索绪尔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引人到了他的社会结构理论中。结构语言学的 另一位创始人雅克布森认为,语言中潜在的精神思维是以二元对立出现的。受这一观点的 影响,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二元对立的潜在精神现实是由一系列“ 内在符号“或规则组织而成。 总而言之,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主要是根据人脑的生化结构为基础的普遍心智过程来 理解文化和社会模式,是唯灵论的和还原论的。 布朗认为结构功能主义必须强调结构。社会系统是个体相互联系形成

30、的自然系统。社 会系统与心理系统有着明显的差别,心理系统研究个人内在的联系。社会结构是现实的存 在物。纳德尔认为结构是一种部分之间的有序安排。结构要将视角放在关系的特质,特别 是那些固定不变和经常发生的关系的特质,而不是行动者之上。纳德尔进一步指出,社会 结构是有能力进行角色扮演的行动者之间关系的模式或网络。结构里面存在着各种关系类 型的“ 亚群体“。这样,社会结构就是一个有着不同层次和簇群的关系网络。 7 3.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帕森斯从分析单位行动出发,提出了自己宏大的社会结构理论。单位行动是行动者达 到某种目标的行动,它包含行动者、手段、情景、规范、价值观和目标等要素。帕森斯单 位行

31、动的分析已经表达了他将要提出的社会结构理论口单位行动通过互动产生了固定模式, 这种模式就称为社会系统。根据行动者的动机和价值,帕森斯提出了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 人格系统主要指动机和角色扮演技能的结构,文化系统指价值观、信仰、规范等观念的有 机体。这样,对于行动的分析就过渡到了社会系统是如何被文化系统和人格系统所制约的。 后来帕森斯又加上了行为有机系统。这样整个社会就被划分为四大系统,即行为有机系统、 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 这些子系统分别承担一定的功能,即适应、目标实现、整合和模式维持功能。适应是 指系统必须有能力从外部环境获取生存资料并分配给整个行为系统。目标实现是指系统调 动资源实

32、现自己的目标。整合功能是指系统协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模式维持是指系 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保证行动系统的连续性。这四个功能项就是著名的 AGIL 模式(每个 功能项首个字母的组合)。所以帕森斯的社会结构理论又被称为社会结构功能理论。 4. 吉丁斯的结构化理论 结构二重性是吉丁斯结构化理论的基础。结构二重性是指结构既是行为的中介,又是 行为的结果。结构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内涵于行动。结构化社会理论的任务是揭示行动 如何被结构化,同时行动又生产出结构化的资源和规则。社会实践是吉丁斯结构化理论的 核心概念。 社会实践具有连续性和反思性。社会实践的连续性是指社会实践使行动者的主观意图 得到展现,同时

33、社会实践创造出社会互动存续的条件,社会实践由此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 面上不断展开。社会实践的反思性指的是社会实践包含着行动者的主观意图。吉丁斯认为, 行动者的意图并不能使社会实践按某种特定的模式进行,相反社会实践完全可能产生行动 者意图之外的后果,这种意外的后果又构成未被行动者认识到的外在条件,这种外在条件 对社会实践构成新的制约。所以,吉丁斯认为,行动始终受到意外后果和未被认识到的行 动条件的制约,行动具有能动性和被约束性。社会实践的反思性是建立在行动者认知能力 基础上的。吉丁斯认为认知能力是行动者对行动环境背景的认识,这种认识构成行动者的 知识库存。在社会实践中,行动者的知识库存成为行动者的

34、工具,知识库存也是解释行动 者意图的根据。 结构是吉丁斯结构化理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吉丁斯认为,结构是指行动者在社会互 动中利用的规则和资源。在具体的时空中,行动者在社会实践中利用这些规则和资源维持 和再生产出结构。规则是社会实践中暗含的影响因素。有的规则比较明确,而有的规则却 含混不清。规则指导行动,使行动者有章可循。资源是社会实践中行动者的工具。资源分 为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配置性资源指的是物质资源,包括自然环境及人工制品。权 威性资源指的是支配地位。权力不是资源,资源的运用产生权力。在行动者的互动中,他 们就利用权力来构建别人的行动乃至结构。 吉丁斯强调,规则和资源相互关联,共同存在

35、于社会实践中。行动者利用资源来进行 互动从而达到某种目的,利用规则作为社会互动的指导,达到行动者之间的相互适应。资 源和规则成为社会关系的纽带,发挥了中介的功能。在具体的时空中,行动者利用资源和 规则不断地维持、创造和转化各种社会关系。通过社会实践,规则和资源能够被组合成不 同的模式,即结构。 总之,吉丁斯把社会结构看成被行动者所用的资源与规则,而不是外在于行动者的社 会实体。行动者在社会实践中生产和再生产资源和规则。这样,社会实践和社会结构相互 融合,彼此间不再是对立的关系。 8 5. 社会结构的文化理论 文化结构理论不仅强调文化与个体行为及社会互动相关联,而且强调与行动的制度相 关联。 (

36、1)乌特诺的文化结构理论乌特诺把文化结构分析的主题称为道德秩序。乌特诺认为道 德秩序包括:道德秩序的结构;仪式的表现;动员资源创造和维持这些规则及仪式。 道德秩序的结构包括三种基本的规则类型。一是承诺的对象与真实计划。承诺的对象 属于想干什么的范畴,真实计划属于怎么做的范畴。比如你想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好,你便 开始计划努力读书并不断增加社会经验。二是自我与扮演的角色。自我与角色扮演中展现 的“ 自我 “的差别叫做“角色距离“ ,它说明角色低于个人的尊严或自我价值的层次。三是不 可抗力与主观控制。道德对主观能够控制的行为做出道德评价,而忽略由于不可抗力产生 的行为。没有上面的三种区别,道德秩序及其

37、所处的制度体系将会面临危机,并开始崩溃。 仪式是对集体价值的戏剧化,并表明了个人为实现集体价值所负担的责任。仪式是维持道 德秩序的一种基本机制。仪式还被用来处理社会关系的不确定性以及创造新的道德秩序。 行动者使用资源来维持道德秩序并生产新的道德秩序。除了资源外,行动者还必须依靠他 们所属的组织中所包含的权力、领导关系等要素,也就是相应的制度结构。所以,道德秩 序与制度结构紧密相连。另外,乌特诺认为,道德秩序的动力是意识形态的竞争所产生的 优胜劣汰。而意识形态的竞争又产生于群体中社会关系的不确定性。 (2)布迪厄的文化结构理论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结构理论的核心在于社会

38、阶级以及与这些阶级相联系的 文化形式。布迪厄的文化结构理论受到了马克思阶级理论和韦伯阶级阶层理论的影响。布 迪厄提出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四种资本:经济资本,即生产资料;社会资本,即群体和社会 网络中的地位与关系;文化资本,即非正式的人际技术、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 程度、格调与生活方式;符号资本,即使用符号使占有不同层次或形态的其他三种资本合 法化。布迪厄认为在一定范围内这些资本可以相互转化,不同资本之间的相互转化的程度 取决于在社会斗争中存在的风险。比如,以经济资本“购买 “文化资本会受到人们的鄙视而 受到限制。 不同群体占有相应的资本总量,社会中因此存在客观的阶级结构。统治阶级占有数量

39、最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符号的资本;中层阶级次之;下层阶级最少。在每个阶级内部, 又因两种因素而区别为不同的集团,这两种因素是:自身占有资源的构成或结构;个体拥 有一种特殊形式或结构的资本所需要的社会背景或时间总量。在每个阶级中又可以分为统 治集团、中间集团、被统治集团。每个阶级中的统治集团控制绝大部分的经济或生产成本; 底部的集团则占有本阶级的绝大多数文化和符号资本;中间的集团掌握着适中的经济、文 化和符号资本。 当不同的阶级和集团进行斗争以控制资源和争取自己的合法性的时候,它们就动员其 社会资源组成利益群体和网络。由于各种资本间的转化是受限制的,所以不同阶级和集团 的组织能力受到其他形式社

40、会资本的制约。因为如此,特定的利益群体、网络可以反映阶 级、集团所占有的经济、文化和符号资本的特殊结构。 可以看出,阶级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高低等级次序。处在不同阶级的地位相似的集团 间也存在同质性,这种同质性在于各集团所占有的资本的同质性,比如,统治阶级中的富 裕资本家和中层阶级中的小商业主在控制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面具有相似性。这样,各阶 级间的冲突就会错综复杂。因为同时并存着不同阶级中集团的统一,又存在着因其地位处 于不同阶级之中集团的分裂。另外,即使是在同一个阶级中的同一个集团中,人们也会由 于社会出身和生长轨迹的不同而造成意识形态的冲突。比如,已经富有的人认为新暴富的 人没有品位,喜欢“

41、摆阔“ 。 9 6. 社会结构的网络分析 社会结构的网络分析看重社会单位间关系的模式。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是结点和联系 口结点指任何可能与另一个实体发生联系的实体,比如人、位置等。联系指结点之间的关 联。联系也经常被概念化为资源。个体间由于交换资源、而发生联系。网络中的资源流一 般分为三种类型:物质的、符号的和情感的。 结点间的联系有不同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结构。网络分析描述这种结构的纬度主要 有:联系的数量、方向,联系的互惠,联系的传递,联系的密度,联系的力度,桥梁,中 介,中心和等效。其中,联系的互惠是指结点间资源的流向是单向的,还是互惠的;联系 的密度是指结点间可能联系的最大数量;联系的力

42、度是指结点间资源流动的容量和层次; 桥梁是指使不同结构连接起来的联系;中介是指把不同结构联系起来的结点;中心是指与 其他结点相比具有更高比例的社会资源通过的结点;等效是指一些点与另一点有相同的联 系。 7. 布劳的宏观结构理论 布劳认为人口的分类根据有两种参数:一是类别参数,它将人口中的成员区分为不连 续的类别,比如性别、种族和宗教等;二是等级参数,它将成员放入连续的等级次序中, 比如收入、教育年限、年龄、权力、财富、社会经济地位、特权,以及其他规定次序的等 级。人口类别参数差异的程度决定了宏观结构的异质性程度。人们所属的群体数量越多, 分化程度越大,异质性就越高。人口的等级参数差异的程度决定

43、了人口中不平等的程度。 越少的人掌握了社会资源,资源的分配就越不平等。这样,社会人口就存在着特定的宏观 结构。布劳认为,宏观结构最重要的外在特征是参数相关的程度。一个群体的成员在等级 参数上都处于较低的位置上,包括收入、财富、特权等,那么参数就相互关联起来。参数 的关联越高,参数的相互整合越高,一定人口中不同成员的社会互动与社会流动就会有更 多的障碍。相反,参数关联越低,人口中不同个体的社会流动就较为顺利。总而言之,宏 观结构是一定的人口按照社会不平等与异质性程度的类别参数和等级参数而形成的分布与 分化程度。为了进一步说明宏观结构,布劳提出了 3 个基本假设:个体间社会交往的可能 性取决于他们

44、相互接触的机会;在多维空间中,个体间的相似性增加社会交往的可能性; 与其他群体或阶层交往会有利于向这些群体或阶层的流动。在 3 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布 劳又提出了 14 个基本命题。所有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命题都是为了说明:一定数量的人口分 布于不同的结构位置,这些结构位置又限制了他们社会交往的机会;宏观结构不仅为社会 交往提供了机会,也对将与谁发生交往关系产生一种限制。 9. 什么是功能?结构与功能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功能是社会系统或者结构体系为实现系统目标和系统适应环境所发挥的作用。 结构和功能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结构不涉及价值,是描述性概念。功能则涉及价值,是解释性概念。社会结构 是恒定

45、的社会关系。社会学在使用社会结构一词时,主要用它说明社会关系的性质、类型、 范围、层次等方面。比如我们用社会经济结构表示人与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结成的关系。 社会经济结构说明社会经济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基础。 功能则是直接与人的需求和社会的目标直接相联系的,因而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价值问题。 第二,结构是功能的载体,功能是结构运行的结果。社会结构通过多种方式把社会要 素调动起来,分配于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使社会各部分的资源相协调。这样,社会结构 一方面满足了人的需要,一方面使社会保持整合,使社会适应了自然。比如社会经济结构 把经济资源按其本身特有的方式分配于不同的社会生

46、产部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可见 10 功能实现要依赖相应的结构,结构的运行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功能。 第三,结构必要条件和功能必要条件。列维把功能必要性条件解释为“为了维持系统而 必须具备什么“ ,把结构必要条件解释为 “为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东西为什么是必须的 “。其实 功能必要性条件与结构性必要条件是相通的。简单地说,功能必要性条件是指为了维持社 会系统的存续,社会结构必须发挥什么功能,社会结构必要性条件是指为了发挥一定的功 能必须要有什么样的结构。但是结构与功能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不同的结构可能发挥相同 的功能,而即使是相同的结构在不同的条件下也会发挥不同的功能。比如资本主义的政治 体制有很大的

47、差别,但是不管是君主立宪制还是议会制都发挥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功能。 第四,结构与功能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概念,并不是社会学所独有的。结构和功 能这两个概念都广泛用于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领域。虽然在各个学科里面的涵义不尽一 样,但是基本意思都是相通的。社会学借用结构和功能这两个概念来说明社会的构造、运 行以及运行的结果。 10. 社会学家提出了哪些功能理论?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别是什么? 1. 社会有机体功能理论 受生命科学的影响,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最先把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类比,对社会功能进 行了论述。孔德认为,生物有机体可以被分解为要素、组织和器官,对社会的分析也同样 可以这样分析。社会有机体可以

48、分为家庭、阶级或种族、城市与社区三个层面。孔德称家 庭为社会真正的要素或细胞,称阶级种族为社社会真正的组织,称城市与社区为社会的器 官。 在孔德研究的基础上,斯宾塞充分发展了社会有机体功能理论。斯宾塞以为,社会和 有机体之间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生物有机体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带来结构的分化;结构的 分化伴随着功能的分化,每一分化的结构都担负着一定的功能;结构和功能通过相互依赖 实现整合;结构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整体总受其组成部分的系统过程影响;整体解体后, 有机体和超有机体都能继续存在一段时间。有机体与超有机体除了以上相似之外,也有相 异之处:关键程序不同,相对于有机体,超有机体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

49、较为松散;关联 方式不同,相对于有机体,超有机体多用符号连接;在意识和自觉程度上,超有机体中所 有单元都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而有机体中只有某一部分有这种性能。 依据对有机体和超有机体的比较分析,斯宾塞发展了必要条件功能主义的思想,即为 了适应环境,有机体和超有机体必须具备某些必要条件。比如,生物有机体为了生长发育, 必须有一套营养摄取系统。社会为实现整合,就必须有权力机构,通过权力的运用,社会 秩序得以维持。这种必要条件功能主义可以综合成四个方面:结构功能必须满足某种基本 需要,比如获取和传输资源等;群体、社区、地区或整个社会都显示出同样的需求;满足 这些基本需要是各层次系统的重要动因;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则社会越能适应环境。 必要条件功能主义使得对有机体和超有机体的分析变得简单。人们只需要考察四种需 要就能很好地分析有机体:不同部分整合的需要、维持系统各个部分的需要、生产和支配 信息及物质的需要、政治调整和控制的需要。当系统很简单时,这些需要由系统中的要素 就能满足;当系统变得复杂时,这些需要就必须由一定的结构满足。 迪尔凯姆继承了孔德的社会有机体功能理论。迪尔凯姆认为社会自身可被看做是一个 实体,社会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但各个组成部分又不能被简单地还原。各个组成部分是 完成整体基本功能和需要的必要条件。迪尔凯姆提出了生活会“常态”和“病态”的概念, 认为社会的病态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