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岳麓版选修3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word教案.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4161683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岳麓版选修3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word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3岳麓版选修3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word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3岳麓版选修3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word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3岳麓版选修3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word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3岳麓版选修3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word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选修 3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课标要求】 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的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科技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知识结构】 一、 “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一)朝鲜战争: 1、背景: 国际: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根本) ; 国内:朝鲜南北两个政权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冲突,1950 年 6 月内战爆发; 历史:“二战”结束时,美苏分区受降,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 现实:美国出于争霸的需要,插手朝鲜内战,遏制共

2、产主义。 (美国操纵安理会,指责 北朝鲜是侵略者,授权美国组成干涉朝鲜的“联合国军” ;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出兵朝鲜后,侵占平 壤,把战火烧到中朝边界,轰炸中国边境,侵略中国。目的:遏制苏联,遏制共产主义。美国在冷战思维 下,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视为自己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认为朝鲜内战是苏联实力的扩张,威胁 了美国的利益,所以要干涉。既可以维护美国在东亚的利益,也可以进一步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加紧对 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 ) 2、过程:(1950.6 1953.7) 朝鲜内战的爆发: 时间:1950.6.25; 内战初期战况:对北方有利。 美国干涉朝鲜内战:A、原因: 视社会主义

3、阵营为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 维护和扩大 在东亚的利益,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 B、表现:(见教材 P106107);C、影响: 战争性质变化:由内战演变为国际性局部战争; 战场形势变化: a、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b、威胁 到中国的安全。 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原因: 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巩固政权; 意识形态:当时“冷战”全面开始,中、 朝同属社会主义阵营; 朝鲜向中国提出请求出兵援助;中国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援助社会主义国家抵 御外来侵略和干涉。 苏联愿意向朝提供大量援助; 外交解决无望。 B、过程: 第一阶段:1950.101951.6 。中朝军队五战五捷,歼敌 23

4、万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第二阶段:1951.71953.7。边谈边打, 1953.7,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了停战协定,朝鲜战争宣 告结束。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原因:中、朝人民的英勇作战;国际援助;战争的正义性。 3、性质:“二战”后以东、西两大阵营对立为背景的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4、影响: 对朝鲜半岛: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对中国: 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援了朝鲜人民的正义 事业,提高了中国国际威望; 建立了一支较为现代化的军队,并取得了对美国作战的经验; 中美长 期敌对,失去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时机。 对美国: 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义国家企图失败

5、,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美国对中国 实行长期封锁,致使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冷战加剧,由削弱日本转到扶植日本。 对苏联: 有利于苏联恢复发展经济与科技,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巩固了苏联对北朝鲜 的控制;有利于苏联在远东地区与美国对抗。 对日本: 军国主义回潮; 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美国改变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 转为扶植,把日本作为对抗社会主义的前缘基地。 对“冷战”格局:加剧两极对峙。 【探究】 朝鲜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从战争起因看:是“冷战”的产物(美国认为朝鲜内战是苏联扩张的产物,要遏制苏联);从战争过程 看:内战国际性局部战争,是“冷战”背景下中的局部热战(在亚洲的发展) ;从战争

6、结果看:加剧了 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体现了两种社会制度较量的势均力敌。 (二)越南战争: 1、背景:“印度支那问题” 。 地理上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因为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 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对于印度和中国的“结合部” ,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包 括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在“二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 范围:亚洲中南半岛上的三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 印支问题的产生和演变: 印支三国曾为法国殖民地。经过长期斗争, “二战”后,三国的 独立、主权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1954 年签订的日内瓦协定 ) ; 美国积极推行霸权政策,并把 中国视为其亚洲扩张的

7、主要障碍。 在东西两大阵营对抗的大背景下,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 建立起“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 ,并提出所谓 “多米诺骨牌论” ; 50 年代中期, 越南分裂。美国加紧干涉越南内政,支持南越政权,越南分裂的局面正式形成,为以后的大规模侵越战争 创造条件。南越人民掀起了反抗吴庭艳政权,要求祖国统一的斗争,并得到北方的支持。 【探究】 美国干涉越南问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与其对朝鲜的侵略有什么关系? “二战”后,美国在全球推行遏制共产主义,实行霸权主义政策。这是越战发生的深刻的国际背 景。 中国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再让越南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2、过程:从“特种战争”到局部

8、战争。 开始:19611964 年,肯尼迪在南越推行“特种战争” 。 扩大:19651973 年, 美国借口“北部湾事件”把在南越的“特种战争”升级为侵略整个 越南的“局部战争” (特点:南打北炸) ,并进一步扩大到老挝、柬埔寨。 转折:1968 年,越南人民发动“新春攻势” 战场主动权。 结束:1973 年,美越签署停战协定。 3、结果及原因: 结果: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取胜,美国失败。1973 年,美国撤军。1975 年,越南实现统一。 原因: 越南人民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 越南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利用有利地 形,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游击战争) ; 越南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9、得到社会主义国家特 别是中国的大力支援; 美军陷入越战泥潭 ,士气低落,国内反战运动高涨,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 的境地。 4、实质及影响: 实质: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公开军事较量(或:既是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 争,也是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 。 影响: 对越南:越南捍卫了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南北分裂局面结束,实现了统一,但战争 也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对美国:战争的失败,对美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使美国政 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便尽快从越南“脱身” ; 对世 界格局:成为“苏攻美守”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 【探究】 1、越南战争

10、的爆发与整个冷战的大背景有什么关系?其结果对冷战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背景: “二战”后,美国在全球实行争夺世界霸权、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 为配合对苏联 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冷战政策,在亚洲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 关系:“二战”后美国的总体战略是对苏冷战,东亚“热战”是冷战的补偿,是冷战的产物,是 冷战中的热战。 影响: 使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使其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 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 在美、苏两国的争夺中,呈现出“苏攻美守”的态势。 2、比较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异同。 相同:(1)背景:都以美、苏冷战为背景,朝鲜、越南都形成分裂局面; (2)根本原因和性质: 都是美国为称

11、霸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干涉亚太地区热点事务所致。美国发动的都是非正义性的侵略战争; (3)过程:苏联、中国都给被侵略国家有力的支援; (4)结果:都以美国失败而告终; (5)影响: 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力量,影响了冷战双方力量对比,对国际局势造成深远影响,也给被侵略国家 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不同:(1)过程:朝鲜战争持续 3 年,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进行侵略,使从内战扩大为一场 国际性的局部战争。越南战争持续 10 多年,是美国在南越进行的特种战争扩大为侵略整个越南的局部战 争。 (2)对中美关系影响:朝鲜战争后,美国对中国实行长期封锁,致使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越南战争后期,美

12、国内外交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3)结果:朝鲜战争后,朝 鲜半岛南北仍处于分裂状态;越南战争后,越南实现了统一。 二、 “二战”后世界长期的热点 中东战争: (一)中东概况和纷争的由来: 1、地理概念与特点: (1)概念:中东是指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提出的概念,具体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 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 “中东”地理上也是指非洲东北部与亚洲大陆西南部的地区。名称的来源据说是: 1617 世纪欧洲殖民者向东殖民时,把距离欧洲的地理位置按远近划分成了:近东,中东,远东。 (中东 大部分为西亚,但与西亚的区别是: 中东不包括外高加索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

13、疆。 中 东包括非洲的埃及。 中东包括了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而政治概念上的中东问题是指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与以色 列之间的冲突问题,也称巴以冲突。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 (2)特点: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汇点上,是东、西方交通的咽喉要道,是两洋、三洲、五 海之地(处在沟通大西洋、印度洋,联系亚、欧、非三大洲,连接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 的枢纽地位,交通便利,海、陆、空的路线,可顺利运送石油到各国) 。 2、历史特点:丰富的多种文明,民族纠纷与冲突的“多事之地” 。 宗教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复杂性是联系在一起的。中东

14、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 使许多民族曾在这里居留和繁衍,发展本民族的文明和文化。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 )的圣地。自从公元前 10 世纪,所罗门圣殿在耶路撒冷建成, 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昔日圣殿的遗迹西墙,仍是犹太教最神圣的所在。基 督徒也相当重视耶路撒冷,因为根据圣经记载,这里是耶稣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的地点(传说耶 稣死后 3 天从墓中复活,天后升天) 。伊斯兰教也将耶路撒冷列为麦加、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地,以 纪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并在圣殿山上建造了 2 座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来纪念这一圣 事。

15、 关于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 散。 一个祖先;两个民族(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 ;三次流散:约公元前 1025 年第一个希伯来人国家 希伯来王国在迦南建立。公元前 930 年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太王国。公元前 722 年亚述国灭以色列国,公元前 586 年新巴比伦国灭犹太王国,两国数万臣民连同君主都被掳往战胜国, 史称“失踪的 10 个以色列部落”和“巴比伦之囚” 。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 334 年马其顿王 亚历山大再灭受波斯帝国支持的犹太国家,犹太人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北非及中亚地区,这是第二

16、次大流散。从公元 66 年始,巴勒斯坦犹太人多次发动反对罗马统治者的大起义,均遭失败。公元 135 年, 罗马皇帝下令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逐出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的第三次、也是 最后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无几。 3、战略地位:石油资源丰富,历来是大国、强国看重并倾力争夺之地。 石油首先是中东产油国致富的源泉,也是中东国家纷争的诱因,同时也是西方大国插足、争夺的利益 所在。在历次的中东战争中,美国支持以色列原因之一就是石油利益所驱使;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 目的就是捞取伊拉克丰富的石油资源。 4、 “贝尔福宣言” (1917 年):支持犹太人在巴勒

17、斯坦复国。 英国政府表示赞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的公开保证。1897 年 8 月,以 T赫茨尔为首的犹太 复国主义者,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之家”的复国纲领。 英国对巴勒斯坦垂涎已久,决定利用犹太复国主义,攫取巴勒斯坦,进而控制中东地区。 1917 年 11 月 2 日,英国外交大臣 AJ贝尔福致函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 LW罗思柴 尔德。信中说:“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并愿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 但应明确理解,不得做任何事情去损害目前巴勒斯坦非犹太人的公民权利和宗教权利,或者损害其他国家 犹太人所享有的权利和政治

18、地位。 ”这封信后来被称为“贝尔福宣言” 。宣言中的“犹太人的民族之家” , 实即犹太国。 贝尔福宣言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发展和中东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宣言为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 斯坦建立犹太国提供了依据,也埋下了犹太复国主义者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纠纷和冲突的祸根。 5、巴以分治,以色列建国:1947 年 11 月联大通过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以色 列国家。 【探究】 中东地区何以会成为世界一热点地区? ( 中东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 ) 内因: 战略位置的特殊性:连接两洋三洲五海; 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石油海洋” ; 民 族关系的复杂性:阿拉伯人、犹太人; 宗教关系的独特性:耶路撒冷是三教(犹

19、太教、基督教和伊斯 兰教)圣地。 外因:大国力量的对抗性;战略利益的需要(第二次中东战争前:英、法; 第二次中东战争 后:美、苏) 。 现实原因:分治没有解决巴勒斯坦建国等问题(“贝尔福宣言” 、 “联大 181 号决议” ) ; 两大矛盾:阿拉伯国家与犹太国家的矛盾;阿拉伯国家与西方大国的矛盾; 冲突关键:两个民族对同一块土地提出的排他性主权要求(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 。 【小结】 中东纷争的缘由是由多方面造成的,既有历史原因(同一祖先,两个民族,导致犹太人三 次流散世界各地) ,又有宗教原因(耶路撒冷成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教的圣地,也就成为是非 之地) ,还有战略原因(地

20、处亚、非、欧三大洲,石油资源丰富) ,再加上大国的插足,使得中东问题国际 化、复杂化。 (二) 、五次中东战争: 类别 战次 又称 起因 参战国 结果 第 1 次 1948 巴勒斯坦战争 以色列建国 埃等 5 国 VS 以 以获得胜利 第 2 次 1956 苏伊士运河战争 埃及收运河 埃及 VS 英法以 埃及胜利 第 3 次 1967 六日战争 以色列袭击 埃叙 VS 以 以占埃叙部分领 第 4 次 1973 十月战争 埃叙收复失地 埃叙 VS 以 埃叙夺回部分土地 第 5 次 1982 黎巴嫩战争 以打击巴解总部 巴解黎叙 VS 以 以胜利 1、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1948 年

21、5 月 1949 年 7 月 起因:1948 年 5 月 14 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 双方: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 克、叙利亚和黎巴嫩以色列; 经过:第一个阶段:阿拉伯联军兵力,装备占优势,迅速掌握主 动,以色列暂时处于劣势;第二个阶段:以色列利用停火之机,抢运武器,招募兵力,迅速强大,利用阿 拉伯国家内部分歧,没有统一的军事计划,采用灵活机动战术,各个地区击破。 结果:签订停战协 定。阿拉伯国家的失败,以色列获胜而告终; 影响: 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 4/5 的土地,阿拉伯 国家未能建立。 大量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没有解决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国的矛盾,又 引起新的领土纷争

22、,为以后中东地区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2、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 年 10 月 1957 年 3 月 原因: 1956.7 埃及新政府(纳赛尔)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行动与英、法产生冲突。 以色列 一直视埃及为直接威胁。 双方:英、法、以色列埃及; 经过: 1956 年 10 月底,以色 列军队侵入埃及领土,随后英、法派出大批舰艇和飞机参战; 埃及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 国际社 会对英、法以予以谴责; 1956 年 12 月英、法军队撤出埃及,以色列也于 1957 年 3 月撤军。 各方 态度: 联合国:要求双方立即停火,禁止把军火运入交战区; 美国:乘机排挤英、法在中东的势力,

23、 要求英国停火; 苏联:也对英、法表示不满。 埃及能以弱胜强的原因: 埃及人民斗争的正义 性; 阿拉伯国家站在埃及一边,切断了英、法的石油供应; 英、法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国 内反战运动高涨; 美、苏两国对英、法施加压力,迫使其停火; 世界各国予以谴责施加压力,联合 国大会以压倒优势通过了要求双方立即停火的决议。 影响: 对埃及:维护了民族利益,扫清了英、 法殖民统治的残余; 对中东:推动了中东地区民族解放运动,民族独立与自决运动呈现高潮; 对英法:削弱了英、法在中东的地位,其国际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对美苏:美、苏走上了中东角逐的 舞台,中东问题又增加新的复杂因素。 3、第三次中东战争(

24、六日战争): 1967 年 6 月 5 日 6 月 11 日 背景: A、中东地区形势出现新的变化: 埃及和叙利亚一度合并,威胁以色列; 巴勒斯坦 解放组织(简称“法塔赫”)成立,开展武装斗争,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开展有组织、有统一领导的反 以斗争(新阶段); B、美、苏等大国的介入(维护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利益): 世界能源结构变化, 中东石油成为争夺热点; 美国扶植和武装以色列; 苏联向埃及、叙利亚、伊拉克提供经济援助。 交战国:埃及、叙利亚 VS 以色列; 结果: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国家的失败; 影响: 阿 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 以色列扩张了领土,增强了实力; 以色列拒不执行联合国 2

25、42 号决议, 不归还新占领土;阿拉伯国家也没有承认以色列;使中东局势更加复杂。 4、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1973.10 起因: 埃及、叙利亚为了收复失地和洗刷耻辱(必然性) ; 埃、叙在苏联的帮助下迅速提 高军备水平(可能性) 。 交战国 : 埃及、叙利亚 VS 以色列; 经过: 战争初期:埃、叙进攻阶 段; 战争后期:以色列反攻阶段; 双方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决议,结束战争; 结果:埃及、叙 利亚取得局部胜利。 取得局部胜利的原因: 突然袭击(犹太教的赎罪日发动战争 ); 苏联的援 助下军力增强; 影响: 埃及收复了苏伊士运河东岸部分地带,叙利亚收回了戈兰高地部分地区; 阿拉伯国家以石

26、油为武器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 19731975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对世界经济和 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提高了中东地区国家政治地位,并引起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美国开始调整全球战略) 。 【探究】 前四次次中东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后果?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后果: 战争严重阻碍了中东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战争并不 能解决中东问题: 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的几乎全部领土和其它阿拉伯国家的部分领土,却无法使阿 拉伯邻国承认它在中东的合法地位; 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无法通过战争收得失地; 大国插手加 剧了中东矛盾。 启示:战争难以化解阿以间的分歧和积怨,

27、只能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5、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 年 6 9 月。 为了消灭巴勒斯坦游击队,摧毁巴解组织的总部, 以色列对黎巴嫩、叙利亚发动进攻( 以军侵入黎巴嫩 ) ,结果以色列胜利。 (三) 、曲折的中东和平之路: 1、原因: 前四次中东战争的启示 前四次中东战争并没有解决双方的矛盾,反而形势更加复杂,且对双方造成很大损失, 都逐渐意识到和平谈判才是明智的选择。 (背景:20 世纪 70 年代末,随国际大环境的缓和,阿、 以和平问题出现了和平的曙光。 ) 2、和解表现: A、埃、以和解:萨达特首开中东和平进程。 ( 1978 年,美国总统卡特、埃及总统萨达特 和以色列总理贝京签署戴维营

28、协议 ,实现双方和解,开启中东和谈先河; 1980 年,埃、以建交。 1981 年,萨达特遭暗杀:和平的代价; 1989 年,以色列将占领的埃及土地全部归还。 ) B、巴、以和解: 20 世纪 80 年(第五次中东战争后) ,双方基本接受“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 中东和平进程正式启动。 1993.9,以总理拉宾同阿拉法特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 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即奥斯陆协议 ,以色列的生存权得到承认。这是和谈的重大突破。 1998 年 10 月 ,经双方艰苦谈判,阿拉法特与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白宫签署了一项“以土地换和平”的 临时和平协议。通过谈判解决中东问题的原则已为越来

29、越多的人接受。 2003 年,巴、以双方接受“中 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3、和解中的曲折: 1982 年,以军侵入黎巴嫩,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 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犹太 定居点; 1995 年 11 月,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 中东和平 “路线图” (2003 年,联合国、欧盟、 美国、俄罗斯宣布了分阶段实现中东和平) ,陷入困境; 巴勒斯坦“以暴抗暴”的活动和以色列“以 暴制暴”的军事镇压。 【探究】 1、 (教材 123【学思之窗】 ) “血与泪”指什么?思考造成中东地区冲突的主要原因, 解决的难点在哪里?为什么? “血与泪”:指的是纠纷与冲突给巴、以双方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害

30、,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冲突原因: 内因(民族、宗教、领土、文化遗迹归属等) ; 外因(美、苏等大国介入) ; 现实原因(分治、巴勒斯坦建国等问题) ; 关键因素(双方缺乏足够的理解和信任) 。 中东和平进程中的难点: 首要:耶路撒冷最终地位问题; 其次:犹太人定居点拆除; 其它:难民回归、边界划分、水资源分配等关键问题均未解决。 中东和平进程艰难的原因: 历史遗留问题太多(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 ; 双方就关键问题 缺乏足够的理解和信任,巴以难以达成一致; 大国的干预; 极端民族主义和恐怖分子兴风作浪。 2、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耶路撒冷地位问题上的针锋相

31、对; (2)巴勒斯坦内部“以暴抗暴”的活动和以色列“以暴制 暴”的军事镇压,造成双方仇视; (3) “路线图”计划陷入困境,难以贯彻执行; (4)不同政治派别 的分歧使和平进程面临挑战; (5)大国插手中东事务,希望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 3、美国人为什么插手中东地区事务?如何插手? 原因:中东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美国在中东地区有重要的经济利益(石油) 。 插手:支持以色列,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间维持力量平衡。 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局部战争: 1、印巴战争: “蒙巴顿方案”与印巴分立: A、印度的特点: 印度自 18C 成为英国殖民地; 存在两大教派(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和两

32、大政党(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 。 B、 “蒙巴顿方案”:(1947.6 ) 背景: 英国实力下降,想从印度“脱身” ; 印度人民要求独立; 两大政党在立国问 题上存在分歧。 内容:“印度独立法案” (即“蒙巴顿方案” ) ,根据居民的宗教信仰,把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 度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英国分别向两者移交政权。1947 年 8 月 15 日,印、巴正式实行 分治,分别独立。后来,它们又先后成立了共和国。 影响: 印、巴的独立,标志着英国对印度长达 190 年的殖民统治终结; 但这 种根据宗教原则的分治,却给印、巴两国人民带来了严重后果:A、印、巴居民间摩擦对立严 重(a、在分治

33、过程中,带来一股居民迁徙浪潮,两种教徒的迁徙和仇杀,造成了大批的难民; b、两国 在土邦归属问题上冲突激烈,造成长期不和。 )B、原来统一的经济被割裂,造成两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困 难; C、印度民族领袖甘地因谴责教派仇杀,呼吁教派团结,竟于 1948 年 1 月 30 日被印度教狂热分子 刺杀,造成了悲剧。这种不利影响延续至令,成为南亚次大陆局势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引发印、巴冲突的主要原因: 英国殖民统治者推行“分而治之”造成冲突(印、巴并立,有利于英对其控制) ; 不 同民族和宗教信仰之间的隔阂与敌视(祸根); 边界和领土归属的长期不确定; 美、 苏两大国的介入与出售武器。 三次印巴战争: 战

34、 争 起 因 时 间 结 果(影响) 第一次印巴战争 克什米尔归属问题(位置、 居民成分、法案规定、王公 顾虑) 1947.101949.1 划定停火线,克的归属未解 决 第二次印巴战争 克什米尔局势再度紧张 1965 年 8 月9 月下 旬 克什米尔局势再度紧张 第三次印巴战争 印介入东巴基斯坦自治运动 1971 年 1112 月 1972.1, 孟加拉国成立 【探究】 1、通过对印巴冲突的回顾,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居民和平相处的前提是彼此尊重; 在确定民族国家时,要遵循大多数 人民的意愿,不能实行自相矛盾的“双重标准” 。 边界和领土的归属尽早确定。 对大国的

35、干涉提高 警惕,独立自主解决内政问题。 2、试分析“二战”后印巴长期尖锐对立乃至三次爆发战争的背景(原因)及影响。 殖民主义者推行的“分而治之”政策,其政治导向会造成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 信仰居民之间的隔阂与敌视。 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惟一原则,极易导致宗教排斥和对立,不利 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边界和领土归属的长期不确定,也是引起两国纠纷和冲突的重要原因。克什 米尔是不同宗教信仰居混居之地,它的归属也一直未被印巴双方同时认可。 美苏两个大国不断向印巴 出售武器,事实上也推动了印巴两国一次次走向战争。 3、英国把印度变为其殖民地的简要经过: 1600 年,英国入侵印度,建立

36、东印度公司。 1757 年,印、英普拉西大战,印度战败而逐步沦 为英国殖民地。 1849 年,英国占领印度全境。 4、印度民族独立简史: 18581859 年,印度民族大起义。 19051908 年,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 19191922 年,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281930 年,印度独立运动。 19451946 年,印度第四次民 族独立运动高潮。 1947 年,印巴分治。 2、两伊战争: 背景(原因 ): 领土问题(最主要):阿拉伯河河界的划定。 宗教问题:什叶派和逊尼派的矛盾; 萨达姆 和霍梅尼的个人恩怨:萨达姆行地区霸权主义。 美、苏等大国力量介入:两伊盛产石油,成为大国争 相

37、控制的对象,也增加两伊矛盾的复杂性。 时间:1980 年 9 月1988 年 8 月 战争过程:(三个阶段) 阶段:第一阶段: 1980 年 9 月,伊拉克突然袭击(进攻) 、伊朗防御阶段; 第二阶段:伊朗进攻、 伊拉克防御阶段: “袭船战” 、 “袭城战” 、甚至使用化学武器; 第三阶段:边境地区互有攻守阶段。 结束:1988 年 8 月,两伊宣布停战。 战争教训和影响: 残酷的战争不仅影响了两国的经济,而且造成了经济的全面倒退; 战争给两国人民心灵投下了极大的阴影; 两伊战争还造成了中东国家的分裂; 两伊战争为美、苏等 国插手这一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 【探究】 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38、: 原因: 殖民主义政策的产物; 宗教与民族冲突; 领土(能源)争端; 地区霸权主义 的抬头 大国力量的介入。 教训: 残酷的战争不仅制约本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世界经济; 战争给交战国人民心灵 投下了阴影,不利于世界和平; 地区冲突为大国插手地区事务创造了条件,往往加剧冲突升级; 地区霸权主义也是影响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四、高科技下的局部战争: 1、海湾战争: 背景: 地理位置重要:“海湾”是波斯湾的简称,位于西亚。这一地区是世界 石油的主要生产地,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 海湾国家伊拉克和科威特围绕主权和边界问 题一直存在争端; 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拉克欠下科威特巨额债务; 1990 年 8

39、月,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 联合国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军,但伊拉克总统萨 达姆对联合国的决议置之不理,顽固坚持侵略立场,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道路被堵死,联 合国决定对伊拉克动武。 原因: 伊拉克:A、伊拉克和科威特的主权与边界的争端;B、伊拉克企图解决 出海口、两伊战争的债务,地区称霸; 美国:A、美国企图控制海湾石油资源;B、巩 固其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在中东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新秩序” 。 过程: 第一阶段:伊拉克挑起海湾战争:1990 年 8 月,入侵科威特。美国实施“沙漠盾 牌”计划,以联合国的名义组成一支由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38 个国家 组成的多国部队进

40、驻海湾,以阻止伊拉克进一步扩大侵略。 第二阶段:多国部队空中轰炸,伊拉克完全失去了制空权。1991 年 1 月 17 日,开 始的“沙漠风暴”行动,在长达 38 天的空袭中,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通讯枢纽、指挥中心、 情报系统、机场桥梁、化学武器基地等进行轰炸,指挥系统陷入瘫痪,伊军的战斗力被严 重削弱。 第三阶段:地面作战阶段,消灭了科威特境内和伊、科边境的伊军。1991 年 2 月 24 日,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攻势。多国部队分三路进攻伊拉克,迫使伊拉克于 1991 年 4 月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决议。 海湾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A、特点: 现代高科技战争(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局部

41、战争,也是第一场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科技战争) ; 信息化战争(电子战、信息战诞生) ; 动用多国部队,实 行海、陆、空立体、全面作战; 规模大、节奏快,双方伤亡人数悬殊; 更需要强大 经济的支持。 ( 海湾战争是一场高科技战争,是一场主要使用高科技武器装备和以之相适应的作战方法而进行的 现代化战争。海湾战争不仅是冷战时期向冷战后时期的转折点,也是机械化战争时代向信息化战争时代的 重大转折点。 ) B、影响: 海湾战争对伊拉克以沉重打击,损失严重(2000 亿余美元) ; 海湾战争对美国 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长了其独霸世 界的野心;

42、海湾战争对世界的影响:它打破世界格局,这场战争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终 结,客观上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探究】 1、如果理解局部战争对世界的威胁: 通过印巴战争、两伊战争,认识到随着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 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有 两个: 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到处施威,企图独霸世界; 一些地区和 国家内部长期以来抑而未发的深层矛盾,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随时爆发而导 致的局部战争和冲突不断。 2、海湾战争是一场高科技战争。未来的战争将是高科技战争的舞台。有人认为高科技 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

43、素;也有人认为人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你同意哪种观 点?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 思路:同意后一种说法。 “人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这个命题的普遍真理性,今天依然存在。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战争对“人的因素”的具体内涵提出了挑战, “人的因 素”在战争尤其是局部战争中的作用形式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在信息化战争中,人仍然处于主体地位,战 争还是人与人的较量。具有现代军事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具有高超的战斗技能、深厚的知识积累和良好 应变能力的军事人才,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3、海湾战争:重点把握高科技发展对世界战争的影响。 空中力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海湾战争

44、开创了以空中力量为主体赢得战争的先例, 表明战略空袭和反空袭是未来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有时甚至是惟一的战争样式(如同科索 沃战争一样)。 电子战成为未来战争的核心,对战争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电磁优势将 成为现代战场双方激烈争夺的制高点,成为未来战争的核心。 作战空域空前扩大,战场向大纵深、高度立体化方向发展,不存在明显的前方和后 方。 高技术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使作战行动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时域发展。 4、列举“二战”爆发前和结束后发生的局部战争各一例,并说明其对当时的国际形势 的影响。 “二战”前:19311937 年日本侵华战争、1935 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 年

45、爆发的西班牙内战。影响:加快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二战”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印巴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 影响:与大国争霸相互交织,加剧了地区和世界形势的紧张。 5、 “二战”以来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此起彼伏,但并没有演变为新的世界大战,为什 么?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抑制;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反战和平运动的发展,有力地制约着战争; 美、苏两极格局达到均势和核战争的毁灭性。 2、伊拉克战争: 背景: 2001 年,美国遭到“9、11”恐怖袭击,反恐成为美国国家政策中的头 等大事; 在美国大规模的反恐名单中,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榜上有名; 2

46、003 年 3 月, 英、美两国宣称已经掌握萨达姆政权隐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并以此为借口,在未 得到联合国受授权的情况下,不顾世界各国的反对,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 爆发:2003 年 35 月 过程: 在首先进行的空中打击中,美国相继进行了“斩首”作战行动、 “震慑”作战行动 和“切断蛇头”作战行动,目标分指伊拉克最高领导人和统帅机关、巴格达的战略目标及 通讯指挥系统。 开战第二天,美、英联军就出动地面部队,采取“蛙挑战术” ,在空中力量的支援 下迅速推进,没有遇到有效的抵抗。 4 月,美、英联军几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 5 月,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伊拉克战争的“主要作战行动

47、”已结束。 结果:美国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没有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特点:伊拉克战争更是一场高科技战争。 启示: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就占领了当代战争的制高点。因此,科技强军战略是做 好反侵略战争准备的正确决策。 【检测提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伊拉克战争大事记: 时 间 事 件 2003 年 1 月 22 日 欧盟轮值主席西米蒂斯反对未经联合国授权对伊拉克发动战争 2003 年 3 月 20 日 美、英等国对伊拉克发动全面战争 2003 年 5 月 1 日 主要战事结束 2003 年 12 月 13 日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被抓获 2004 年 6 月 28 日 美国占领当局向

48、伊拉克临时政府移交权力 2004 年 10 月 6 日 美国首席武器核查员迪尔费尔称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2005 年 10 月 15 日 伊拉克新宪法通过全民公决 2007 年 2 月 21 日 英国首相布莱尔表示英国将从伊拉克撤军 2009 年 2 月 27 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未来 18 个月之内从伊拉克撤离大部分美军 据世界知识年鉴等 材料二 世界已经失衡。如果有人曾经怀疑美国的压倒性军事实力,伊拉克战争已经解决了这个问 题然而,美国人常常错误理解自身实力的性质,并且错误地由此推断未来仅仅讨论各国之间的军 事不平衡将是误导的。事实表明,即使在这样的表面结构之下,在 20 世纪最后十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2001 年的“9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