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4162046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秋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5秋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5秋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5秋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5秋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一章 地球我们的家园 1.1 认识地球面貌 第一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 位置。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 小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 认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 ,读出地球的大 小 提问、引导,师生共同总结。 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 引导、指导、评定、

2、表扬 纬线和经线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考、 回答。 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 与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归纳规 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利用经纬网定位 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互帮互 学。 提问,及时纠正、辅导。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 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3、,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 (天园地方 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 (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 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 B、 (事例 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 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

4、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 6357 千米,地球的表面积 5.1 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 4 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 6357 千米

5、,赤道半径为 6378 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 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 21 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 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 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

6、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 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 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 组,进行表扬。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第二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

7、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 、 “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

8、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 00、300、600 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 和 200E 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9、?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 理解。 )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 ,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 么? (总结:找不到该点,400 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 1 条,1160 的经线有 2 条。 )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

10、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四、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

11、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 表格。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 ,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 A、B、C 点。 (让学生读出 A、B、C 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

12、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 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 44.40S、1500W 。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 2800N、125.30E。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 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

13、动学生的积极性。 )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 【板书设计】 五、经纬线 1.2 感受地球运动 一、 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 投影片 (一) 、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

14、-(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 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 、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 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 180 ,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

15、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0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 多少时间? 5、阅读书本第 10 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 ,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 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 经度每隔 15 度,时间相差 1 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

16、)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 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 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 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立冬 月 日 太阳直射纬度 北半球季 节 南半球 北半球受 热 程 度 南半球 北极 北极圈以北 北极圈以南 赤道 赤道-南极圈以 北 南极圈以南 昼 夜 长 短 南极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17、书中“地球的五带图” ,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 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 1.20 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 球 的 运 动 自转 昼夜交替 24 小时 公转 四季变化 一 年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三、练习与拓展 见地理填充练习册 第二章 地图传输地理信息的工具 2.1 认识地图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

18、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 ,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 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

19、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4)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 (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 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1)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 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2)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3)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4、关于“图例” ,思考下列问题: (1)请学生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

20、地图,需要利用地图 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 (2)请学生尽快记住一些重要图例,相互交流。 三、合作学习,巩固知识。 1、学生活动,讨论书第 15 页习题。 2、师生共同研讨答案 四、课后作业 复习今天所学,预习“地形图的判读” “从地形图上获取信息” 2.2 使用地图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 2、不同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图是平面的,而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不平起 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的在平面的 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4、教师出示一幅有等高线的地图,自答“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 二、阅读材料,

21、自主学习 1、教师提问: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等高线示意” 、 “海拔的计算” 两幅图和文字,讨论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2、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 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3、让学生阅读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总结,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4、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还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5、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以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加速

22、和准确 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矿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分布图、旅游 分布图、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三、学生分组活动,探讨书中练习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问题 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内容 四、课后作业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测量,要求每个学生都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地图要有学生自己的图例及其 他要素。 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 第一节 3.1 海陆分布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陆地和海洋的名称与分布特点,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的理解。 2 提高与训导

23、:通过共同共同观察与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答疑、发展智能、加强合作交流意识, 提高合作能力。互动率达 100% 3、情意修炼与开导:(1) 、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认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图 上的位置等知识,同桌、小组互相讨论与检查,积极性高、气氛活跃。 (2)学生综合历史、文学等知识学 习地理,促进了各学科间的综合联系。投入率达 95% 4、观念确认与引导:(1)通过对海陆位置的认识与学习,形成正确的海陆分布观。 (2)能运用大洲、大 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指认正确图形。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 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

24、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为一体的。 )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挂图; 学生准备:地球仪、地图册,收集有关与本课有关的人文资料; (一)地球?水球? 1、结合课本,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 1: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三分陆 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学生活动 2:读图对比:“世界海陆分布图” 、 “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 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

25、是一块陆地。 (地球仪与地图是教学资源,也是学习媒体。利用学习媒体进行学习,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 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优质高校的教学资源,营造教学情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 解决问题。 ) 3、 自主阅读,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完课本中的“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这段文字,引导学生结合已学历史、语文等知识,结合 各人课外自学的知识,列举与本阅读材料有关的事例。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合作学习,理解概念 学生结合地图,自学课本上“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列表,学生补充 概念。 2、运用概念,辩认图形 学生活动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大陆、岛屿、半

26、岛”示意图,检查学生理解概念, 运用概念的情况。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 (古人云:学以致用,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检查学生 的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 3、 东、西半球图” ,了解大洲、大洋的名称。 (1)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亚洲、欧洲、大洋州、非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南美洲、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2)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 在南半球? 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 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州大部分在南半球。 (3) 、

27、读“东、西半球图”找出四大洋的名称与位置,并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通过师生活动、生生互动,了解七大洲、四大洋在地球上的位置与大小,给予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 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 4、 比一比、认一认,看谁能准确、快速地说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的简易地图上的七大洲、四大洋 概念 大洲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 面积较小的陆地 半岛 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海峡 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的名称、相对位置与面积的大小。 大洲、大洋海陆分布图 5、 板图教学:读“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和“东、西半球图” , 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亚、非分界线,

28、南、北美分界线 (教师不断创设教学情境,产生新的问题,优化教学情景,如抢答、辩论等,促使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产生新的教学情境场,给学生提供展示各种能力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兴趣,为学生下 节课迁移知识与情景做好准备。 ) 三: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 、地球?水球? (二) 、世界海陆分布 1、 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 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三) 、七大洲和四大洋 1、 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2、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3、 大陆上的洲际分界线 四、练习与拓展选题 选择题 1、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有 A、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南半球陆地面积小,所

29、以南半球被称为“水半球” B、世界海洋面积 71%,且被陆地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几个洋面 C、被三大洋环抱的大洲是大洋州 D、按东西半球分,陆地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2、 下面大洋中被五个大洲环抱的大洋组合是 A、太平洋、印度洋 B、大西洋、北冰洋 C、太平洋、大西洋 D、大西洋、印度洋 3、 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多与,跨纬度最多的大洲组合是 A、亚洲、非洲 B、北美洲、亚洲 C、南极洲、亚洲 D、南美洲、欧洲 探究活动 1、周末到书店看相关书籍,有经济能力的可购买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地理书籍,并学会整理与己有关 的资料 2、整理有关的资料后,下结课在全班展开讨论与交流,彼此互补短长、相得益彰 3.2 海陆

30、变迁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 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 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 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 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

31、迁的资料。 (一) 、创设场景 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 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 题场。 ) (二) 、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 1、 “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 1: 看教材图 2.10图 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 2.18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

32、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 要表现形式。 ) (三) 、合作学习 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 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 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 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四) 、看图释文 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 3:看图 2.19图 2.24 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 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

33、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 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 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不变的(错误) 1. 地壳的变动 一、海陆的分布 2. 海面的升降 变化的“沧海桑田 ” 3. 人类的活动 4. 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 1、 大陆漂移板块运动 2、 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五 、练习与拓展选题 单项选择题 1. 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 ( ) A

34、. 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 B. 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 C. 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 D. 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 2. 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 ( )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南极洲板块 D 美洲板块 .3.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 )板块挤压而成的 ( )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非洲板块 D. 亚欧板块 4. 板块张裂的地方常形成 ( ) A. 裂谷 B. 岛弧 C. 海沟 D. 海岸山脉 5. 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这说明 ( ) A.南极地区好久以前,气候非常暖湿 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并形成

35、了煤,大陆漂移带 到今天的位置 C.该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 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漂移了 6.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引起的 ( ) A. 地球公转 B. 地球自转 C. 板块运动 D. 海水运动 探究活动: 除了今天课堂上了解到的海陆变迁实例举证外,课外还能找到哪些海陆变迁、地形变化 的例证?请整理好有关资料后,在班上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对地球表面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学习,初步建立起了个体意向场,其中包括 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态度方法、解决问题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可以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 第四章 天气和气候地球大气的风云变化 4.1 气温和气温的

36、分布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 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天起状况 时间 阴晴状况 风力大小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第

37、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 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 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 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

38、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 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 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 再看到书上的表 3.1,请读出一天中,8 时、14 时、20 时、2 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39、?从这个图表中,你 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 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 晨,冬 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 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 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

40、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 3.12 和图 313(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 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 大屏幕投影:读一读 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 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 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2 时左右,数值约为 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 4

41、 时 左右,数值约为 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7 月,约为 24,最低气温出现在 1 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 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 约为 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 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 它能更直观地反映

42、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根 据书上表 31 中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 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 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3、和 兴趣。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投影到大屏幕上面) l 月() 4 月() 7 月() 10 月() 北京 43 102 227 104 伦敦 30 50 17.0 100 开普敦 246 129 98 162 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 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 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的比较好的图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来) 大屏幕投影:练一练 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

44、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 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考察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 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 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 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

45、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 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 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 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 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

46、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 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 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 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 31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 24。所以说,在 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 皑。 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

47、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 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做一做: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 53 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后记:该教案对教材的处理合理,既考虑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考虑了学生接受能力,突出了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填鸭式“为“启 发式“,由“我要学“转变为“我会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绘制气温曲线图,计算山顶的气温 来达到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会了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计算,利用气温递减率计算山上的气温,关心 身边的科学,利用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阐明学习科学知识,可以为我们的生

48、产、生活服务的道 理。 4.2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 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 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认知率达 100% 2、 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 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利用率达 100% 3、 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举例说明降水对 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互动率达 100% 4、 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 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投入率 95% 5、 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认同率达 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 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 (一) 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 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