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湘教版选修4《城市的形成与发展》word教案.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4162083 上传时间:2019-09-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湘教版选修4《城市的形成与发展》word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3湘教版选修4《城市的形成与发展》word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3湘教版选修4《城市的形成与发展》word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3湘教版选修4《城市的形成与发展》word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主讲:黄冈中学教师 杜家平 知识强化 一、知识结构 二、重难点解析 (一)聚落 1、聚落的概念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如中国的汉 书淘洫志的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近代泛指一切居 民点。聚落是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聚落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演化。在原始公 社制度下,以氏族为单位的聚落是纯粹的农业村社。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出现了 居民不直接依靠农业营生的城市型聚落。但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商品经 济不占主要地位,乡村聚落始终是聚落的主要形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 城市或城市型聚落广泛发展,乡村聚落逐渐失去优

2、势而成为聚落体系中的低层 级的组成部分。 聚落通常是指固定的居民点,只有极少数是游动性的。聚落由各种建筑物、 构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规模越大,物 质要素构成越复 杂。聚落的建筑外貌因居住方式不同而异。例如,婆罗洲伊班人的大型长屋, 中国闽西地区的土圆楼,黄土高原的窑洞,中亚、北非等干燥区的地下或半地 下住所,某些江河沿岸的水上住所,游牧地区的帐幕等,都是比较特殊的聚落 外貌。 2、聚落的分类 聚落具有不同的平面形态,它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 历史悠久的村落多呈团聚型,开发较晚的区域移民村落往往呈散漫型。城市型 聚落也因各地条件不同而存在多种平面形态。聚落的主

3、要经济活动方向决定着 聚落的性质。乡村聚落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农业,习惯上称为乡村。城市聚 落经济活动内容繁多,各种经济活动变量间的关系,反映出城市的功能特征和 性质。 (1)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是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在农区或林区,村落 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 在渔业区,还有以舟为居室的船户村。 一般说来,乡村聚落具有农舍、 牲畜棚圈、仓库场院、道路、水渠、宅旁 绿地,以及特定环境 和专业 化生产条件下的附属设施。小村落一般无服务职能, 中心村落则有小商店、小医疗诊所、邮局、学校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随着 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郊区

4、还出现了城市化村这种类似城市的乡村聚落。 (2)城市聚落 城市聚落是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城市一般人口数量大、密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 治、 经济、文化中心。 一般说来,城市聚落具有大片的住宅、密集的道路,有工厂等生产性设施, 以及较多的商店、医院、学校、影剧院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二)城市的特征 1、密集(人口、建筑、产业活动、交通、信息、资金、文化) 2、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3、高效率、高效益 4、多功能、动态性 (三)城市的形成(农村集市城市)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须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1、城市

5、的形成过程: 早期:以农业和狩猎为生,生产生活空间是农村 后来:随着人口的集聚和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城市 城:以行政职能为主 市:以商贸职能为主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功能 2、城市起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剩余产品 B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3、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的影响,还 要受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4、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主要是因为这里有 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条件、平坦的地形,适宜的气候等有利条件。 (四)城市的发展 1、两方面内容 (1)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扩大

6、,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在国家和地区 中的社会经济地位逐渐提高。 (2)城市内涵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城市对于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2、基本动力:经济增长 3、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前期:城市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集聚趋势,人口和产业向城市大规模集 中。 后期:城市社会经济则表现出显著的扩散趋势。 (1)世界 初期:数量少,规模小;四周有城墙,形态较规则;以行政、军事为主要 职能。 封建社会:城市中心被教堂占据,道路为放射状;多分布在关益、渡口、 交通要道和教堂中心等地方;“市”的色彩日益增强;该时期,欧洲城市的人 口规模较小,亚洲城市发展水平更高。 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突破城墙,城市和乡村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城市不只 是消费中心,还是生产中心;城市数目迅速增多,城市人口空前增长,城市用 地规模迅速扩大。 (2)中国 古代:受政治环境影响大;地域发展不平衡;沿交通线分布;形态结构具 有浓厚政治色彩。 近代:畸形发展,城市布局、功能结构有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小城镇迅速 发展。 4、我国的城市发展状况 (1)城市发展历史久远,但城市化水平低(2002 年为 39.1%),落后于社 会经济发展,低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 (2)东部地区城市发展比中西部快。 (3)我国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