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学案 考点 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高考指挥棒: 1概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活动: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 2总结: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3认同实事求是,关注国情。 二基础知识回眸: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时间: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 ,并逐步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 化三改造) 2、三大改造 时间:; 内容:对-进行改造; 意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基本上建立 起来了。 3、中共“八大” 时间: 内容:(国情):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
2、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4、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片面追求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指标。 人民公社化特点:一大二公 影响:是党在探索 一次严重失误,国家和人民面临 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的经济困难。 5、国民经济的调整 八字方针: 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一些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6、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 1967、1968 年文革动乱扩大到,经济工作机构陷于瘫痪, 受到严重的影响。 “九一三事件”后,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1973 年出现的局面。 1975 年,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提出的思想,国 民经济迅速。 三重难点突破 1总结 20 世纪
3、50 年代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 2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误以及 给我们的启示 四成功体验 1为我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必要条件的事件是 ( ) A新中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完成 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D. 一五计划的实施 2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是 ( ) A合作化道路 B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道路 D包产到户道路 3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遭到最严重的挫折和破坏是在 ( )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 “大跃进”运动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 “文化大革命” 时期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
4、日报 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小麦亩产 1 2 万斤” “皮棉亩 产 5 000 斤”和“一棵白菜 500 斤”等文章。 请回答: (1) 这三则材料都涉及什么重大事件? (2) 你认为这些材料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由此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3) 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五乘胜追击 一、选择题 1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经济趋于全面崩溃的原因不包括 ( ) A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B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 C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 D多年战争的破坏 219531956 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 ( ) A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B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C消灭资产阶级 D变革生产
5、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3下列事实违背中共八大精神的有 ( )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A。 B C D 420 世纪 60 年代,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的 核心内容是 ( ) A调整 B巩固 c充实 D提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1965 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商品零售额 95.8% 4.2%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基本结论? 试
6、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二,说明出现材料三经 济状况的原因。 考点 1 答案 重难点突破 1.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 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共的探索建设社 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20 世纪 70 年代,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 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 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 机遇。 “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2.成功: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的中国国情、社会的主要矛盾,并制 定了党和
7、人民的主要任务;对国民经济实行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 失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中的失误。 启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照搬外国经验, 必须符合具体国情,建设道路要有本国特色;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 发展状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坚持改革开放,坚 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成功体验 1B 2. A 3. D 4 (1)都涉及 1958 年“大跃进”运动。 (2)材料一,材料二都是假的;材料三是真的。人民群众把自家的铁制 工具都送去炼钢了,说明当时全国人民都积极地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运动当中
8、, 反映了人民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急切心情;同时高指标,浮夸风的盛行,说明 “大跃进”运动严重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是错误的。 (3)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缺乏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 性认识不足;毛泽东和一些挡的领导人片面追求高速度,犯了“左”倾错误。 乘胜追击 1C 2. D 3. B 4. A 5 (1)材料一是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材料二是资本主义工商界申请全行 业公私合营。 (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公有制经济占了统治地位。一方面是由于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人民群众的辛勤 劳动,党的正确领导,新政权的巩固等一系列因素的促进作用。 考点 2:伟大的
9、历史转折及经济体制改革 一.高考指挥棒: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简述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4知道国有企业改造的主要内容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 的作用。 5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基础知识回眸: 伟大的历史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背景:“文革”结束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坚持“-”的方 针。 结果:肯定了“-” ,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长期以来-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意义:为中共-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
10、、十一届三中全会: 条件: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了-;邓小平- -的讲话确立了指导思想。 内容:首先重新确立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全面抛弃 了“-”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为中心; 作出了实行-的伟大决策。 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 -”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 放的历史必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的新道路正式开辟, 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这次会议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 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
11、的-,成为开创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背景:长期以来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经营管理高度集中, 分配中搞-,农民经营没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 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 措施:1978 年,-等省党和政府率先允许农村试行- 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得到中央的肯定后,全国普遍实行以-为主要 形式的责任制。 作用:使农民有了-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弊 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目的:使农业生产适应-的需要。 措施:改革农产品的-制度,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调整-,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12、促使农业生产逐步向-方 向发展。 影响:-异军突起,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和一条新路。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实行的-的经济体制已经不能 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该体制造成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 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措施:1984 年通过了-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 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把-的公有制 经济发展为以-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改革方面, 实行以-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992 年,中共十四大 提出-以后,以-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全国全面展开。 3、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13、 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 -,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在幅增加,有利于 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总之,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 大地解放了-,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重难点突破 1、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 2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成功体验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所否定的错误观点是 ( ) A “两个凡是” 论 B “以阶级斗争为纲”论 C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论 D “党内新生资产阶级”论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4、首先重新确立了 (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B马克思主义政治路线 C马克思主义组织路线 D经济建设的工作重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农村试行经济体制改革的 省份是 ( ) A广东、福建 B安徽、四川 C四川、浙江 D安徽、江苏 4中共十四大召开以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 ) A放权让利 B两权分离 C产权制度 D实行股份制 5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一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写道:“会议高度评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 深远的历史意义
15、,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 就不能前进” 请回答: (1)报告中所说的“关于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针对的是什么问题 7 (2)端正思想路线的内涵是什么? (3)怎样看待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 五乘胜追击 1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指的是 ( )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方针 B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中工作的重心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 ”是错误的 D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其基本特征是 (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6、 B实行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方向是 ( ) 专业化商品化集体化现代化 A B C D 41985 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其本质含 义是 ( )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C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促使农村产业结构现代化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 ) A解放生产力 B增强农村和企业的活力 C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
17、什么事件?有何意义? (2)图二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意义如何? (3)从图一到图二,你认为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考点 2 答案 重难点突破 1. 从党的指导思想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中央全会的形式确认了实事 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改变了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思想路线。 从党的工作重点看,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做 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了 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经济体制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 过渡。 从对外政策看,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目的的对外开放代替了闭关的极 “左”政策。
18、 从组织上看,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 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2.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地在发展中进行改革,同时又在改革中发展和建设社 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在一个国家既要发展,又要改革,改革与发展之间必然存 在着密切的关系。改革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改革 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 成功体验 1A 2. A 3. B 4. D 5 (1)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2)解放思想,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 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3)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政 治上确立了解放思想
19、,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乘胜追击 1D 2. A 3. C 4. A 5. A 6 (1)从 1953 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意义:广大农 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 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1978 年,安徽,四川等省发生严重自然灾害,为了发展农业生产, 当地党和政府率先实行“放宽政策” “休养生息”的政策,允许农民试行包产到 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意义: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 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3)调整生产关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是否适应生产力为出发点。 考
20、点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高考指挥棒: 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 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3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的内容。知道我国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4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二基础知识回眸: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创办经济特区:1980 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诞生。同 年-经济特区建立。1988 年 3 月,-建省,并划为海南经济特 区,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1、。 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 品为主,具有-密集等特点,是新型的经济区。 1984 年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其中属于江苏的是- 。 1985 年起,又先后在-、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 湾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到 1992 年已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1990 年 4 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 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2、特点: 形成-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 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1992 年 10 月,中共-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
22、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引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997 年,中共-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 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 年,中共-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 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2、作用: 经济保持了稳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就。 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总体上 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
23、设-的新目标迈进。 三重难点突破 1、特区“特”在何处? 2、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3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异同: 四成功体验 11988 年,国务院设置的经济特区是 ( ) A深圳经济特区 B海南经济特区 C上海浦东特区 D厦门经济特区 21984 年开放的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位于最北、最南两端的分别是 ( ) A天津、海口 B大连、湛江 C秦皇岛、湛江 D大连、北海 3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 ) A设立海南省 B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C开放沿海港城市 D开发、开放浦东 4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
24、是 (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5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 ( ) A.资源配置方式 B国家宏观调控 C.社会意识形态 D社会总体需求 6阅读下图 请回答: (1)中国经济特区分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中国对外开放体系包含哪几个层次? (3)对外开放格局呈现出什么特点? 五乘胜追击 1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 ( ) A促进对外开放 B促进中外经济合作 C促进技术的引进 D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下图所示地区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 经济的桥梁” ,这里是 ( ) A经济特区 B
25、沿海经济开发区 C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D上海浦东 3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确立这一体制的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A正确,不正确 B不正确,正确 C都不正确 D都正确 4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央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全面放开粮价 改革金融和外汇管理体制 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度 改革社会保障体系 A B C D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 发展社会生产力? 1985 年 10 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材
26、料二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 社会主义吗? 计划和市场都 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 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 的; 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1987 年 2 月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 方法 材料三 我们必须理论上搞懂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 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市场经济。-1990 年报 2 月关于利用时机 解决发展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文中所阐述的思想有何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3 据以上材料指出,邓小
27、平上述言论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你 对此有何认识? 考点 3 答案 重难点突破 1.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 制。 2.特区: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地交通便利,条件合适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 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方法,吸引外资,引进 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 特别行政区:是在坚持国家主权和统一的前提下,设立的具有高度自治权 的行政区域,是一项适合中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3.同:都是一种自主经济,平等的经济,竞争的经济,开放性的经济。 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
28、结合,它不仅具 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 济。 其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 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和很强 调控能力。 成功体验 1B 2. B 3. D 4. C 5. A 6 (1)位于东南沿海。 (2)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 边开放城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3)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乘胜追击 1D 2. D 3. D 4. B 5 (1)否定以计划经济与市场作为区分是否是社会主义的标准,初步提 出用市场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2)更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地区别不在于市场与经济,社会主 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思想。说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建设 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3)一致。因为其符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认识:邓小平的探索解 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党和人民的重大问题,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