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毕业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存策略研究.docx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4166354 上传时间:2019-10-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档案学毕业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存策略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档案学毕业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存策略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档案学毕业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存策略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档案学毕业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存策略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档案学毕业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存策略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论文 (20 届)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存策略研究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档案学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1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论文(设计)题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存策略研究 一、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在经济文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越发突出。 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是解决非物质文化遗 产传承濒危问题的关键;做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安全保管才能更好的实现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论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特点入手, 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原则,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普查建档和安全保管两个 方

2、面,为更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提出建档及安全管理中所要注意的问 题。 论文的写作要严格按照湘潭大学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进行: 1、立论正确,论述充分,结构严谨。 2、观点明确,行文规范。 3、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用价值。 4、文章总字数不少于 8000 字。 5、格式、打印、装订规范。 此外,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要积极主动地与指导老师联系,就写作过程中遇 到的问题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并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论文初稿应当在 4 月初交于 指导老师,在听取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自行修改直至定稿。 1 二、重点研究的问题 重点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所要遵循的原则和在普查建档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以及如

3、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安全保管,建立安全保管体系,使建档工作符合 实际需要。 三、进度安排 序号 各阶段完成的内容 完成时间 1 选题 2015 年 12 月上旬 2 收集资料、调研 2016 年 2 月上旬 3 撰写文献综述 2016 年 3 月上旬 4 拟定提纲 2016 年 3 月下旬 5 初稿 2016 年 4 月中旬 6 第二稿 2016 年 4 月下旬 7 第三稿 2016 年 5 月上旬 8 定稿 2016 年 5 月中旬 9 答辩 2016 年 5 月下旬 四、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2 1.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重要论述摘编(一)J.文物世界,2015(2)

4、 2.马芸馨.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实践J.兰台世界,2015(8):30-31 3.王巧玲.谢永宪.张琳琪.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工作的含义建档工作的含义、现状及推 进策略探析J.北京档案,2016(1):30-32 4.曾平.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立场与核心理念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学理解读J.中华文化论坛,2011(3):68-74 5.李克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J. 赤子,2013(8):41-41 6.李英.非遗档案的特点和建档原则J.档案管理,2012(1):80-82 7.吴品才.非遗档案化保护的理论基础J.档案学通讯,2012(5):77-77 8.倪

5、慧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档案J.档案学研究,2008(5):37-38 9.戴旸.李财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标准体系的若干思考J.档案学研究, 2014(5). 10.戴旸.周耀林.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原则与方法J.图书情报知识, 2011(5):70-72 11.陇县档案局.陇县档案局从县域特色入手建立非遗档案J.文化传承,2015(3). 12.陈玉萍.徐拥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制度建设J.兰台论坛,2014(14). 13.宋立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数据库的建设和研究J.资源建设与管理,2013(S1 期). 14.王文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收集要点J.浙江

6、档案,2012(9). 15.陈竹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 2010:36-39 . 16.马知遥.非遗保护的困惑和探索J.民俗研究,2010(4). 17.马知遥.非遗保护中的悖论和解决之道J.山东社会科学,2010(3). 3 18.关逾.如何做好非遗的收集管理工作J.黑龙江档案,2011(1). 19.王云庆.论非遗档案及其保护原则J.档案学通讯,2008(1). 4 毕业论文(设计)评阅表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存策略研究 评价项目 评 价 内 容 选题 1.是否符合培养目标,体现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达到 综合训练的目的; 2

7、.难度、份量是否适当; 3.是否与生产、科研、社会等实际相结合。 能力 1.是否有查阅文献、综合归纳资料的能力; 2.是否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是否具备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力; 4.是否具备一定的外文与计算机应用能力; 5.工科是否有经济分析能力。 论文 (设计) 质量 1.立论是否正确,论述是否充分,结构是否严谨合理;实验是否正确,设 计、计算、分析处理是否科学;技术用语是否准确,符号是否统一,图表 图纸是否完备、整洁、正确,引文是否规范; 2.文字是否通顺,有无观点提炼,综合概括能力如何; 3.有无理论价值或实际应用价值,有无创新之处。 5 综 合 评 价 论文

8、选题符合专业要求与实际,体现了学科特点与要求;表明该生具 备相应的综合归纳资料、综合运用知识、研究方案设计、研究方法运用、 外文与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论文立论正确,论述充分,结构严谨、观点明 确,行文规范,具有一定的创新与理论、实用价值。 评阅人: 年 月 日 6 毕业论文(设计)鉴定意见 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 页 图表 0 张 论文(设计)题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存策略研究 内容提要: 在经济文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越发突出。 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是解决非物质文化遗 产传承濒危问题的关键。论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及非物质

9、文化遗产档案特点出 发,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必要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建立要遵循完整、 及时、真实等原则;通过普查、重点调查的方式收集材料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齐 全,建档后要对档案实行安全保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做好应急管理 预案及异地备份,更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根据建档原则提出建档及 安保中要注意的问题。 7 目录 1 引言 9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9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0 1.2.1 国外研究述评 .10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0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1 1.4 主要创新点 12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必要性 .12

10、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 12 2.1.1 非物质性 .12 2.1.2 动态性 .12 2.1.3 濒危性 .13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特点 13 2.2.1 文化特异性 .13 2.2.2 分散性 .13 2.2.3 动态发展性 .13 2.2.4 内容丰富性 .14 8 2.2.5 载体多样性 .14 2.3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必要性 14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原则 .14 3.1 完整性原则 14 3.2 及时性原则 15 3.3 真实性原则 15 3.4 分级建档与管理原则 15 3.5 因地制宜原则 16 3.6 灵活性原则 16 4 非物质

11、文化遗产的普查建档 .16 4.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 16 4.2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前的鉴定 17 4.2.1“非遗”的客观价值 17 4.2.2“非遗”的原生态性 17 4.2.3 传承人的真实性 .17 4.3 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 18 4.4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应注意的问题 18 4.4.1 全面收集档案材料 .18 4.4.2 及时建档 .20 4.4.3 确保档案材料的真实性 .20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安全保管 .20 5.1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安全保管制度 20 9 5.2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安全保管体系 21 5.3 构建非物质

12、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 21 5.4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安全防范体系 22 5.4.1 建立应急管理预案 .22 5.4.2 濒危、稀有“非遗”档案异地备份 .23 6 结语 .23 参考文献: 24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存策略研究 摘要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入手,通过区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说 明建立“非遗”档案的必要性。重点阐述“非遗”建档应遵守完整性、真实性、灵活性、因地制宜 等原则;普查建档要把全面普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建档前要进行鉴定,防止伪“非遗”流入、提 出规范“非遗”建档及建档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就“非遗”档案的安保问题提出建立安全保管制度 和体系、构

13、建“非遗”档案数据库、建立安全防范体系实行应急管理预案与异地备份措施。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档 安全保管 The Study of Crea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and Save Policy Abstract: This paper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stinguish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xplain the nece

14、ssity of establish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iling. The paper emphases on setting up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s should comply with the complete, timely, true, grading,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flexibility principle. Establishing filing by general survey should note key

15、 projects, before establishing filing need to appraise archives value, and raising what should be noted in archiving. About archives safekeeping, need to establish safekeeping system, build the database and security system, imple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plans and offsite backup measures. Keywords:

16、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ing; Safekeeping 11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07 年 6 月 10 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专题调研浙江省文化遗产保护工 作时曾指出“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见证,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 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1。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 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组成部分,有象征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作用。 它既是民族特征的直接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不同载体,还是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 更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保护“非遗”

17、对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凝聚力加强有着极其重 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深入,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过程中无意地淡化 了文化的作用,使很多文化遗产的传承,尤其是“非遗”的传承面临危机。 “非遗”没 有承载其文化内涵的实体,难以直观的表现其内在文化价值更加容易被忽视。科技的 使用使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文化意识的淡化使一些艺术种类逐渐消亡,后继无人 使一些心口相传的技艺不断消失。 近年来在文化发展战略的影响下,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渐渐提高, “非遗”受到的关 注越来越多。档案部门作为国家的公共文化机构有责任去保护与传承“非遗” ,要把通 过建立“非遗”档案,实现“非遗”实体化保护作为重点,同

18、时安全保管“非遗”档 案,保证记录的“非遗”完整真实,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使“非遗”的文化 精神可以具体表现出来,促使“非遗”得以更好地保护。在此背景下,笔者选择此选 题。 1.1.2 研究意义 对“非遗”建档保存策略研究,有利于具体说明其建档及保存的措施,改变近年 来对“非遗”档案研究的“泛泛而论” ,丰富“非遗”建档保存的具体内涵,使研究聚 焦“非遗”档案的建立与保存的具体措施;有利于明确“非遗”档案的特点,区分与 档案的异同,做好“非遗”档案的安全保管工作,促进“非遗”的发展与传承,更加 充分实现档案馆的科学文化价值。 在实践方面,有利于档案部门全方面的开展“非遗”建档工作,促进建

19、立健全的 “非遗”档案建档机制和安全保管体系,实现“非遗”档案的全程控制与安全保管; 12 有利于在“非遗”建档的同时保证“非遗”的动态发展不受影响,实现档案部门与文 化部门联合,促进文化发展与文化记忆的记录同步进行,保护社会记忆的多样性。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述评 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国际社会就对“文化”有了更深认识,开始重视无形文化的 保护及文化精神的传承。90 年代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首的一批国际组织倡导“非遗” 建档,并先后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多项保护计划 2。近年来更是加强 了对各成员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方面的指导,提倡:通过建档,建立“非遗”

20、数 据库;以多种载体形式记录“非遗” ,加强文化宣传与教育,实现对“非遗”的传承。 欧洲方面,美国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网络档案材料平台,并就文化遗产召开 文化遗产档案圆桌会议;加拿大重视对“非遗”的口述记录,在纽芬兰和拉布拉多周 围有超过 160 个社区档案室专职对“非遗”建档,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建立数字档 案馆,具体制定了数字化的标准与规范 3。亚洲方面,日本与韩国在“非遗”建档实 践上成果突出。日本在上世纪 50 年代就有文化财产保护法 ,并开始“非遗”保护, 特别是日本的“人间国宝”认定制度:由政府收藏认定的民间无形文化遗产对此建档 4。 韩国政府重视对传统文化展览演示等公共设施的建

21、设,不仅将“非遗”建档,而且注 重把传统文化活动推广到广大民众生活中。 国外对“非遗”建档保护:一是通过政府领导,自上而下的把与“非遗”相关的 一切因素联合起来共同组织建档,保护“非遗” ;二是更加注重民众的参与,把文化与 生活融入一起,不光把民众归入到帮助“非遗”建档的范畴,更把民众的文化生活看 作传承与保护“非遗”的关键;三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非遗”建档保护新 形式。如加拿大对口述“非遗” ,通过 3D 虚拟技术实现“非遗”传承的立体还原,让 民众模拟参与。 1.2.2 国内研究述评 我国的“非遗”建档工作正式步入轨道是在 2004 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公约后,然而我国开

22、始“非遗”的建档实践早于“非遗”概念的提出。在 1950 年 代,民间自发开展过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抢救,主要是零散的建档工作,但并没有引起 重视。之后,200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 见 ,2011 年我国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我国对“非遗”越发重视,对“非遗” 保护的研究也越发深入。 “非遗”的相关研究自 2005 年后兴起,在 2010 年后有大幅增 长。目前在知网文献总库中以“非遗建档”为检索词搜索,近六年相关文献可达 1234 13 余篇。 在“非遗”建档工作方面。自 2005 年后,我国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地官方“非遗” 建档体系:由文化行政部门指导

23、,以“非遗”保护中心为核心组织,覆盖全国“国家、 省、市、县”四级“非遗”建档工作体系 5。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政 府主导“非遗”建档保护,但忽视了民众的参与。民众是“非遗”的活态信息载体也 是文化传承保护的主体,仅仅重视“非遗”传承人的建档保护,是不足以满足还原传 统文化的地域真实性与文化全面性的。二是“非遗”建档受关注程度与“非遗”保护 工作中的重要基础作用不相匹配 6。 “非遗”建档对我国实现“非遗”保护的根本目的 具有深远意义。文化战略下,只注重对“非遗”的文化名牌与传播,会加重对“非遗” 的破坏;只有认识到“非遗”建档不仅是将社会文化记忆保存更是“为中国社会未来 的可持续

24、发展留存并提供精神财富” 7,才能真正保护与传承“非遗” 。 总的来说,我国“非遗”建档保护工作有着一定的进步与发展,尤其在非物质 文化遗产法颁布后,我国对“非遗”建档保护的重视程度也越发上升。但对“非遗” 建档中的不足也要积极应对,学习国外经验,更好的保护“非遗”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非遗”建档及“非遗”档案的安全保管。根据一般建档、归 档的特点及原则,立足于实际中“非遗”传承的需求,结合“非遗”的性质特点,总 结“非遗”建档的原则。通过对实际“非遗”建档的调查,就建档的方式方法及“非 遗”档案的鉴定提出观点。 “非遗”档案的安全保管要贯穿“非遗”档案形成始终,建

25、档前后要采取不同方法进行保管,建立相应安全防范体系。 本文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由于“非遗”自身形态多样,要了解不同“非遗”档案建档的实际 情况,通过互联网上有关网站、相关数据库及中国知网,多方面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同时,比对一般档案建档、归档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发现“非遗”档案的特 殊性,总结出“非遗”档案建档的原则,再结合实际调查获得的信息提出“非遗”建 档中应注意的问题。 定性分析法:对“非遗”档案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运用分析与综合以 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非遗”档案建档相关各方面进行思考,从而就“非遗”档 案:普查收集、鉴定“非遗” 、安全保管等方面,由此

26、及彼、由表及里,认识“非遗” 档案本质、揭示“非遗”档案建立及保存的规律。 14 对比分析法:由于“非遗”档案与文化遗产和档案有交叉重叠的部分。通过比对 “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说明“非遗”的特性,再将“非遗”建档与一般档 案建档比对,突出“非遗”档案的特点,说明“非遗”建档的必要性。从档案建档考 虑的材料收集、鉴定真伪、构建数据库、异地备份等多方面,对比说明“非遗”建档 的各方面及安保中所要注意问题。 1.4 主要创新点 第一、文章通过分析“非遗” 、档案和“非遗”档案三者间的异同,突出建立“非 遗”档案的必要性。 第二、文章提出“非遗”建档的原则,尤其是分级建档与管理原则是前人没有提

27、 出过的,应该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另外,普查建档前鉴定“非遗”的三个标准,即 “非遗”的“客观价值” 、 “原生态性”及“非遗”传承人真实性的标准,也是笔者在 前人基础上的发挥。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必要性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 2.1.1 非物质性 “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不同,非物质性是其首要性质。由于它的非物质 性,可称为非物质或无形遗产,这也是它存在的基本特征之一 8。这种非物质性决定 了这种文化类型不能像有物质载体的文化遗产一样被保存与实体传承。 2.1.2 动态性 “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不同, “非遗”具有动态性。其动态性可以从以下 两方面体

28、现: (1)传承性 由于“非遗”是无形的文化财富,它的发展与传承依赖于口耳相传、言传身授。 尤其大多的“非遗”流传于农村,早期的传承人受自身文化水平限制,不可能把已有 的技艺与习俗传统记录成书流传下来。因此“非遗”的传承性,不同于一般的传承文 化遗产,它需要通过实际操作与见证,一步步亲身体验与学习掌握,依靠人的自身来 传承。 (2)可塑性 15 随着时代变迁与人们生活需求的改变, “非遗”在传承发展中结合不同时代特征与 传承人特点流传下来,并在此过程中拥有了可塑性。因而流传至今的“非遗”不是一 成不变的。它是不同时代文化记忆的传承,也是下一代对上一代技艺的创新改造,也 因此“非遗”才能是一个民

29、族传统文化与习俗的“活化石” 。 2.1.3 濒危性 经济全球化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我国文化环境产生巨变, “非遗”受到 冲击。由于依靠“人”的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不再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而渐渐 被新技术所取代;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遗”也对之产生了不能正确认识与保护的 不良影响,使之面临濒危。 就“非遗”自身而言,其范畴大多属于“技艺和习俗” 。它无形且无实物,是不依 赖于物质载体形态的文化传承,本身难度大。加之我国对“非遗”的保护起步较晚, 一些传统非物质文化本身少有传承;另一方面“非遗”在传承过程中会受到传统规矩 的限制,传承困难;“非遗”的可塑性使其在传承中是动态变化的,这对

30、于传承困难 的“非遗”而言会加剧其濒危性。 因此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它的文化内涵在于通过被保留的物质形态可以通过 认知实体的方式传承与弘扬;而对于“非遗”来说,要传承与发展其文化价值,就要 通过“动态”或者说“活态的人”来进行。面对“非遗”传承困难的现状,必须要考 虑其非物质性与动态性来使其传承。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特点 2.2.1 文化特异性 “非遗”富有独创性,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一定的文化倾向,这使 得“非遗”档案具有文化特异性 9。 “非遗”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一定区域一定时期流 传下来的技艺,包含了该地域的历史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不同地域的“非 遗”具有不

31、同文化特异性,所形成的档案也具有该地区的文化性质。因此文化特异性 也包含了区域性和民族性。 2.2.2 分散性 首先是“非遗”建档的分散。 “非遗”具有鲜明地域性,因而建立的相关档案也保 有地域性差异,即“非遗”档案形成地点分散;其次是保管地点的分散。 “非遗”形成 地分散,在此基础上其保管地域也分散。还有流散在外的“非遗” ,其记录材料保管地 也分散。 16 2.2.3 动态发展性 “非遗”的动态性决定“非遗”在建档后要根据其传承与发展的变化及时补充档 案材料,使档案全面真实。这样才能及时提供“非遗”的实时信息,反映其面貌与科 学文化价值,更好地实现“非遗”档案的第二价值。 2.2.4 内容

32、丰富性 档案作为“非遗”的物化的表现,记录的文化具有多元化、民族性、地域性等多 种内涵。 “非遗”是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从文化角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精神面貌,涵 盖了多元的文化种类,内容丰富。 2.2.5 载体多样性 档案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非遗”档案可以选择采用动态的,如:录音、影像记录、 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建立。可以交错结合使用多种不同形式的载体使“非遗”档 案能以声、像、形、字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现。由于“非遗”内容的丰富多样,选择适 合“非遗”的载体保存,可以更加真实地再现非物质文化,更好地忠于文化原始内涵。 2.3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必要性 根据以上分析,建立“非遗”档案,是由“非

33、遗”的性质决定。非物质性使“非 遗”主要依靠“人”为载体的流传。但“人”的记忆具有主观能动性,并不能完全真 实地反映出社会面貌与文化历史;不满足“非遗”的动态性要求,无法记录“非遗” 各个阶段的特征,无法真实还原其内涵,就会对社会记忆造成损失;濒危的“非遗” 面临传承困难,使社会存在文化缺失的风险。因而“非遗”只有通过档案实体化才能 更好的保护其文化内涵,适应“非遗”动态性的传承要求,减少传承中对“人”的依 赖;通过物质形态载体来挽救濒危的“非遗” ,扩大文化传播范围与途径,才能更好地 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 另一方面这是由“非遗”的特点决定。 “非遗”自身的文化特异性、内容丰富性可 以

34、反映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对丰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着重要作用。我 国的地域辽阔,使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文化技艺,民俗民风等,民族文化 遗产形成的分散。不同地域不同的特色文化虽然是民族文化丰富繁荣的表现,但是我 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南北差异大,对文化的保护,尤其是对“非遗”的保护不能在 同一经济水平上实现。因此最有力的保护方式就是建立“非遗”档案,纳入统一的国 家机构进行保护。 17 另外,建立“非遗”档案,也是国家对保护“非遗”采取的必要措施。 中华人民 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在对“非遗”实施调查后还应该建立 并公开“非遗”档案和数据库 10。所以建立“非遗”

35、档案是保护和利用“非遗”的重 要途径。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原则 3.1 完整性原则 完整建档从档案收集来说,要收集材料充足、形式多样、内容全面,能用多种形 式,从多种角度反映文化面貌的完整性;同时收集材料要根据档案馆对“非遗”档案 的归档范围的规定。 (包括项目现状调查文件、项目自身状况文件材料、重要传承人文 件材料、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等。 )从档案内容来说,立档单位要注重“非遗” 档案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同一个“非遗”项目不要重复建档。因此在建档时, 要将反映同一文化项目的档案集中建档,结合“非遗”发展动态及时补充材料,不断 丰富档案内容,展现“非遗”的完整风貌。 3.2 及

36、时性原则 “非遗”档案要忠于“非遗”共有的性质:原始性、真实性等,再者“非遗”具 有动态发展性,为了使“非遗”在转化为档案后,依然能够原生态的真实地反映人类 社会的各种文化情形。在“非遗”动态发展的同时,档案部门要及时了解其发展动态, 了解民间收藏的变化,建立动态的“非遗”反应机制,一旦有新的变化,就及时对 “非遗”进行详实记录准备第一手材料,丰富档案内容并及时归档新材料。 3.3 真实性原则 “非遗”在传承中会产生“不真实”的现象。一方面技艺类的“非遗”在传承过 程中,会因为时代影响、需求不同、传承者能力差异等因素,使得技艺传承立足于现 实的需求而发生变异;另一方面口耳相传的文化会因为不同的

37、地域特点、民俗文化传 统、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形成不同于最初版本的特色文化。以口头文学,民间故事 表现最为明显, “七夕传说”就在南北方不同地区形成了各自的非物质文化。因此在建 立档案时,首先要考虑“非遗”的“失真”是否是文化的自我创新,把握好“非遗” 在建档时内容真实的依据;其次,由于“非遗”的文化特异性和动态发展性,人们在 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难免结合自己的主观理解,造成内容的偏差,因而要仔细辨别“非 遗”中让人产生差异理解的内容的真实性。 18 3.4 分级建档与管理原则 由于我国“非遗”名录的建立是按照分级制度建立,因而“非遗”建档也要按照 分级管理级别划分。不仅考虑国家、省、市、县四级管

38、理级别,同时也要根据其人文 价值去建档。即分级建档,一是要根据“非遗”的文化特异性,考虑该“非遗”在所 在地域档案部门保管下是否会失去活力;二是要结合“非遗”的人文价值, “非遗”是 否濒危,选择相应的保管地方、保管级别建档,才能全面整体地保护好“非遗” 。 对“非遗”档案实行分级管理,要根据“非遗”人文价值的大小来划分级别进行 档案管理与保护,才能保证档案价值的充分实现;从“非遗”档案的管理而言,应按 照文物保管“多级保护”制度来进行,依据“非遗”名录级别划分档案保管的级别, 实现系统管理 11。 3.5 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 “非遗”的生长与发展在不同民俗文化和地域里,具有不同的民

39、族 性与地域性。作为一种没有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 “非遗”生存离不开其所在区域。因 而在“非遗”建档时,要根据“非遗”不同类别、不同特点进行建档;也要将“非遗” 与其文化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建档。这样使“非遗”项目不脱 离其生长环境, “非遗”档案在其形成地进行保管,既保证了“非遗”的原汁原味,又 根据“非遗”的性质与特点,实现对“非遗”档案的科学保护。更重要的是,只有将 “非遗”与其文化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因地制宜建档,才能让“非遗”档案贴近 文化源头;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非遗”发展现状,及时补充更新材料,丰富档案内 容,形成全面的档案;才能更好地实现“非遗”档案的动态发

40、展性。 3.6 灵活性原则 一是“非遗”建档顺序灵活。即根据“非遗”的濒危程度有重点有先后地灵活建 立档案。优先建立经调查确定是濒危的“非遗”的档案并重点保护;二是选择“非遗” 档案的载体形式灵活。建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供“非遗”档案的利用与服务,因 而只要是适合“非遗”内容表达的载体形式都在选择之列。同时也可以多种载体相结 合建档,多样化的载体形式有利于档案在形成后的服务与利用;三是“非遗”建档形 式灵活。就是要在“非遗”建档的过程中,考虑到如何更好宣传“非遗”的价值和文 化内涵,选择适合宣传的形式建档。 19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建档 4.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

41、 在档案管理中收集是首要环节。收集好“非遗”档案材料是做好“非遗”保护工 作的重要内容。由于现有的“非遗”记录材料不够完整系统,因此做好“非遗”档案 材料收集最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参与“非遗”的普查工作。 “非遗”的普查建档要在“非 遗”全面普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在实现全面收集“非遗”相关材料的 同时辨别濒危的“非遗”项目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建立相关档案;对专业的“非遗” 项目进行有技术含量的记录,形成科学有效的档案材料;同时保证民俗节日类“非遗” 传统项目的真实记录。 参与“非遗”普查,可以深入基层,掌握“非遗”的门类、数量确定普查项目, 形成详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全面了解当地

42、的“非遗”现状,确定需要及时 建档的濒危“非遗”项目;克服“非遗”档案材料分散在基层各地难以收集,或是通 过心口相传没有记录的困难。 “非遗”的全面普查保证了“非遗”档案材料收集项目齐 全,具有普遍性。但一些“非遗”项目具有特殊性,因而要做好“非遗”档案材料的 收集也需要进行重点调查,做到普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重点调查有三方面:一是要 基于已知“非遗”的现状,根据“非遗”濒危程度、分布状态等情况,及时对特殊的 “非遗”项目进行重点调查,设计建档保护方案加强对“非遗”的抢救;二是由于一 些“非遗”项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应该根据“非遗”项目的门类派专业人员进行重 点调查,如:历史文学传说类的由图书

43、馆人员收集、传统技艺民间舞乐类的由群艺馆 人员收集等;三是结合地方民俗节日进行调查,由于相当一部分民俗类的“非遗”存 在于传统节日中,这些“非遗”的材料收集要结合相关日期和当地风俗进行重点调查, 才能保有原汁原味。 4.2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前的鉴定 由于文化产业化的冲击, “非遗”在普查建档前存在着辨别真伪的难题。 “非遗” 保护的主要目的是积极传承传统文化习俗而非破除,然而许多地方在发展经济的过程 中把“非遗”当成摇钱树,打造假的民俗、传承人弄虚作假、把假民俗当真民俗宣传, 这样在“非遗”普查建档时就要注重“非遗”建档前的鉴定,注意防止伪“非遗” ” 的流入。 做好“非遗”普查建档前的

44、鉴定工作,是把控“非遗”档案真实性的必然措施。 “非遗”建档前的鉴定工作要从以下几点展开: 20 4.2.1“非遗”的客观价值 “非遗”普查建档前对其鉴定要立足于“非遗”的客观价值,同时要明确“非遗” 保护对象的标准,不将伪“非遗”保护与弘扬。 “非遗”的客观价值包括其审美价值、 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及其“原生态性” “现时文化性”等。认识到“非遗”的客观价值、 文化内涵和其历史传承价值是辨别“非遗”真伪的基础。 4.2.2“非遗”的原生态性 “非遗”的原生态性,是指“非遗”在其特定的环境中生长长成、没有受到外来 人为塑造与改变。 “非遗”建档前需要判定该“非遗”项目是否是原生态的,以保证 “非

45、遗”档案的真实性。由于“非遗”本身具有传承性和可塑性,随着环境的改变, “非遗”自身具有一定的发展,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并不代表伪“非遗” ”的 出现。因此在鉴定“非遗”时,要把握好该“非遗”项目是否是被过度开发利用的, 是否含有虚造的成分。以“非遗”的原生态性为“非遗”普查建档的前提。 4.2.3 传承人的真实性 文化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伪“非遗” ”事件不断发生,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的发展 在“非遗”传承人申报时作假,因而在“非遗”普查建档前要注重“非遗”传承人的 真实性。传承人的真实性要通过传承人的技艺去判断,以传承人所掌握的技艺为标准, 区分传承人的真伪,保证“非遗”的真实性。由于“非

46、遗”中很大一部分传统技艺是 通过传承人心口相传代代传承的,传承人的真实性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非遗”建档收 集的相关材料的真实性,也是防止伪“非遗”流入的重点。 4.3 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 “非遗”建档依据“非遗”名录及“非遗”传承人名录,因此规范“非遗”建档 一是根据“非遗”项目;二是根据“非遗”传承人。因此“非遗”项目档案和“非遗” 传承人档案成为了“非遗”档案的两大组成部分。依照“非遗”项目建档可以按照国 家、省、市、县四级有次序的开展建档工作,保证项目的齐全;依照“非遗”传承人 名录建档可以展现出“非遗”技艺传承的脉络,反映出技艺变化的特点。 规范“非遗”建档还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

47、、规范建档标准。明确建档实施 主体、基本职责、建档客体及建档的相关方法的标准;第二、规范建档流程。根据一 般档案建立的流程, “非遗”档案建档也应遵守普遍的建档流程,经历收集、整理、分 类、鉴定、保管、开发利用等过程。同时要注意到“非遗”的动态性有别于一般档案, 要及时根据“非遗”项目的进展, “非遗”传承人的变化补充材料,完善“非遗”档案 建档;第三、规范建档技术。 “非遗”表现形态各异, “非遗”档案载体可以具有多样 21 性,应而选择何种技术建档也需要进行规范,确保“非遗”档案数据的规范和通用, 便于“非遗”档案进行保护和利用 12。 4.4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应注意的问题 4.4.

48、1 全面收集档案材料 建立“非遗”档案的首要工作就是收集材料。 “非遗”档案作为档案的一种,其收 集工作也会影响档案工作的其他环节。 “非遗”档案区别于一般档案,因此在对其档案 进行收集时更要注重全面性原则。全面收集“非遗”档案材料要注意以下几点: 4.4.1.1 收集渠道多样化 一是参加全国普查,收集在“非遗”普查工作中形成的材料。档案部门参与到文 化部门对“非遗”普查工作中,直接收集普查过程中的相关材料,并可以对已经形成 的、有价值的材料以及文化部门已有的材料进行收集。这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收集方 式。 二是档案部门自主采集。首先,档案部门要了解馆藏中是否有相应的文献等记录 材料。 “非遗”

49、就档案部门来说,一些文化习俗、民间文学在地方志或是一些文献材料 中都有过记载,这些原始的文献资料应与该项目一同建档。其次, “非遗”的普查工作 并不能全面满足档案部门对“非遗”建档保护的需要。因此档案部门在对“非遗”进 行档案式保护的过程中,也会更为直接的进行自主采集。收集材料时,对自主采集的 材料进行合理的选择并收集。可以根据普查工作中形成的“保护名录”与“民间艺人 数据库”来进行材料收集。 三是开展民间征集。 “非遗”多是生存发展在民间,形成的许多有价值的记录载体 也流散在民间。其中有许多年代久远的档案材料保留了真实的“非遗”内涵。通过民 间征集的方式,收集相关珍贵的已有材料,不论是文献还是实物,都对“非遗”的传 承保护具有重要影响。可见民间征集的对象不只是文书材料,并且对于社会档案意识 仍在提高的现状来说,民间征集工作是有难度的。一方面要加强对“非遗”档案式保 护的宣传,提高对“非遗”采取档案保护的认识;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民众捐赠和寄 存,同时对于一些濒危“非遗”的实物可以采取收购的方式进行收集。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