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田柳一中 李凤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 测量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3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
2、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难点: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三、教学策略 本节主要内容为长度测量和时间测量。首先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测量单位的意义,统一测量单位的道理, 并引出国际单位制,接着介绍长度和时间单位以及它们的换算关系。重点介绍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从测量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入手,通过“测量活动”展开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 读及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方式,使用学生在测量的实践中,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一些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学会 时间的测量。在教学中应突出
3、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由学生自己 动手动脑,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 纳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资源、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观察图 1 中的甲、乙两幅图,在图甲中帽檐直径 AB、帽子高 CD 哪个较长?在图乙 中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问题 1:不用尺,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 确? 问题 2:你能确切知道课桌的长比宽长多少吗? 甲 乙 图 1 目测后回答。
4、 办法:用一根线作 为标准,来比较上 述物体的长度。 领悟目测不可靠。 事先选一个标准 才可以比较。 一、长度的单位 提出问题:想一想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自学课本知道还有哪些新的单位? 讨论交流: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 归纳总结: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 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 (符号为 km)、分米(符号为 dm)、厘米(符号为 cm)、毫米(符号为 mm)、微 米(符号为 m)、纳米(符号为 nm)。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 1km1000m10 3m; 1dm01m10 1 m; 1cm001m1
5、0 2 m; 1mm0001m10 3 m; 1m0000001m10 6 m; 1nm0000000001m10 9 m 例题: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 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52m52m100520cm 强调: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发现:由于选取的 标准不一,难以对 不同课桌进行比较, 即使对同一张课桌 也不能方便地知道 长比宽多多少。 体现制定公认标 准的必要性。 深化对长度单位 的认识。 掌握单位换算的 书写过程。 新课教学 (20 分钟) 二、长度的测量 (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活动一、让学生说出
6、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 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活动二、 观察图 2 中的刻度尺,回答下列问题: (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2)它的量程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图 2 在上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 磨损,它的量程为 08cm,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 8cm 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是 01cm。 教师强调: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二)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 活动三、学生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圆柱体的高、木块的长度、物理课本
7、的 长和宽等,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 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 3 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 图 3 甲 图 3 乙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 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 作为起始的刻度值
8、(如图丁所示)。 学生思考,体会。 学生仔细观察刻度 尺,并对老师的问 题进行讨论、交流、 比较、归纳。 在实际操作的基础 上,归纳体会刻度 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 力。 通过具体活动掌 握使用刻度尺测 量长度的正确方 法。 图 3 丙 图 3 丁 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 4 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 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 695mm,其中 69mm 是准确值,05mm 是估读值。 图 4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图 5 中木块长度为 277cm。 图 5 三、时间的测量 提出问题:你知道的测量时间的工
9、具和时间单位有哪些?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是怎样的? 交流总结:(1)时间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 s。除了 “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 h)、分钟(符号 min)。它们之间的换算 关系是:1h60min,1min60s,1h3600s (2)计时工具 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的机 械停表、电子停表。 分组实验: (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 (2)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 10 次所用时间以及 1min 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归纳总结:秒表的外形如图 6 所示,A 为归零按钮,B 为计时秒针控制按钮。使用 时,你应该
10、先进行调节,就是按下归零按钮,使秒针指在“0”处。再按动秒针控 制按钮开始计时。计时结束时,要按动秒针控制按钮,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 就可以读出时间值。 图 6 学生思考回答:秒、 分、时、年等;秒 表、电子表、钟等。 仔细观察秒表,获 得秒表结构、使用 方法、读数方法。 掌握时间的测量 方法。 四、误差 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教师讲解: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 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作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交流讨论: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 归纳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
11、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 方法。 学生交流讨论,领 悟到误差的存在。 得出减小误差的举 措。 体会误差只能减 小,但不可能消 除。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总结(5 分 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总结归 纳的能力。 知识反馈 (5 分钟) 让学生完成本节随堂练习,检查这节课的收获。教师巡回辅导。 学生独立完成。 巩固提高,深化 所学知识。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 刘庆贺 一、教学目标 (一)知
12、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运动的描述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它深深影响运动、运
13、动和力、机械能等相关 知识的学习,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 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教材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例,形成机械运动的概 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抽象事物本质的能力。本节内容 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重点:参照物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难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教学策略 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要充分利用实例(图片或录像),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 认识到:机
14、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起到“标准”作用,通过课本 内容学习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从而进一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通过分析思考,理解运动物体的共同 特点(即它们位置的改变),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简单的实验及 对实验的 分析,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进而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能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获得应 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钢尺、橡皮筋
15、、木梳子。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5 分 钟) 视频:播放孙悟空“腾云驾雾”有关镜头。 问:大家喜欢看西游记吗?你知道孙悟空的 “腾云驾雾”是怎样拍摄的吗?学习了今天这节 课,你就会明白了。 欣赏,思考。 激起学习的兴趣。 一、机械运动 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转中的地球,还有 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 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号”飞船这些运动的 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 运动进行描述。 交流归纳: 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物 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思考讨论: 正在走动的钟表的指针
16、是否做机械运动? 你能找到不运动的物体吗? 学生思考并归纳。 学生可以进行辩论,了解 物体位置的改变可能是距 离的改变,也可能是方向 的改变,或者可能是距离 和方向同时改变。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得出 机械运动概念。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 现象。 新课 教学 (30 分钟) 二、参照物 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人通 结合生活实例,引出物理 当你在路边站立时,你认为路边的树木是静止的; 而当你乘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感觉路 边树木在向后退,认为树木是运动的,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感觉呢? 归纳: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要选取一个 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这个标 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
17、动的;如果没有变化, 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常是以地面为“标准”, 相对于地面,树木没有位 置的变化,认为是静止的; 而当人乘坐在正在行驶的 公共汽车上时,不自觉地 选择汽车为“标准”,树 木相对于汽车有位置的变 化,所以感觉树木在运动、 向后退。 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 的课程理念。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实验: 请同学们将书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放在书本上, 用手缓慢地推动书本,使书本载着钢笔沿桌面向 前移动,思考下面问题: (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书本相 对于桌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有无变化?钢笔相 对于书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
18、的? (3)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钢笔相 对于桌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能明白什么问题? 总结:(1)整个宇宙中的物体都是运动着的, 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所以物体的运动是绝 对的,而物体的静止只是相对的,平时我们所说 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参照物选择的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 情况可能不同,所以确定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关键是选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 止的相对性。 (3)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 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例如,卡车 和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 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
19、的,属于 相对静止。 思考: 1现在你明白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是怎样拍 摄的吗? 2在美国电影生死时速中,展示了一场惊 心动魄的生命竞赛:在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 上发现被恐怖分子安装了炸弹,只要车速低于 50Km/h,炸弹就会自动爆炸,如何将车上的乘客 安全撤离汽车呢? 3有关太阳、地球、卫星的运动和静止 (1)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 谁为参照物呢? (2)地理学科中所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又 是以谁为参照物呢? (3)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同步运动, 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 静止? 4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 甲车中乘客观察乙车,发现乙车
20、向正东方向行驶。 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 况,判断错误的是: A甲乙两车都向东行驶 B甲乙两车都向西行驶 C甲车向西行驶,乙车向东行驶 D甲车向东行驶,乙车向西行驶 学生进行实验,并经过讨 论思考交流得出:书本相 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变化, 书本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 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 有变化,钢笔相对于书本 是静止的;钢笔相对于桌 面的位置发生变化, 钢笔 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 钢笔相对于书本静止而相 对于桌面是运动的,说明 参照物选择的不同,描述 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 不同。 先拍摄出孙悟空在“云朵” (布景)上的镜头,再拍 出天空上的白云、地上的 山河湖泊等镜头,
21、然后将 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 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 动作为背景的白云和山河 湖泊。我们看电视是以白 云和山河湖泊作参照物, 于是就产生了孙悟空腾云 驾雾飞奔的效果。 让另一辆汽车与这辆车沿 相同的方向行驶,当两辆 车并排行驶速度相同时, 乘客就可以安全撤离到另 一辆汽车上。即让两车保 持相对静止。 学生思考并回答 通过亲身体验明确判断物 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理 解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体现学以致用。 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 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应 用物理的能力。 课堂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小结 (5 分 钟) 进行交流
22、,老师恰当总结。 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 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 节课的知识点。 梳理机械运动知识形成一 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 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 刘庆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
23、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两部分内容组成,重点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 速度的定义首次提出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速度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速度单位也是学生遇到的 第一个组合单位,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利用速度公式解题是学生第一次应用物理公式解题,应注意规 范化的解题习惯。 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 但在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
24、候,通过比较运 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 都不相等的时候,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 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 的概念。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策略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 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
25、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 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 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 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 分钟) 对比展示一组运动快慢的图
26、片或视频:飞奔的猎豹与 缓慢爬行的乌龟、人徒步行走与人骑自行车前进、百 米赛跑画面、奔驰的汽车、火车与飞机。 思考: 物体的运动快慢一样吗? 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欣赏,思考。 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入 手,引出物理问题, 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 课程理念。激起学生 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 (30 分钟) 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问:大家知道“龟兔赛跑”的寓言吗?哪位同学来讲 一下。 比赛开始的前一段时间,是兔子跑得快还是乌龟跑得 快?你是怎样判断的? 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判定 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裁判员”这样判断 的依据是什么? 百米赛跑中,在比赛进行的过程中,你是
27、如何判断谁 跑得快的? 运动员跑完全程后,裁判员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 归纳: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相 同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 运动得快;另一种是物体运动相同路程,比较它们所 用时间的长短,所花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在物理 学中,采用的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这样, 学生讲述寓言故事。 思考、讨论并回答。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实例中得出比较物 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二、速度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在物理学中用速度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 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 程越长
28、,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 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路程与时间之比,可用公 式 表示。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速度米每秒(m/s 或 ms1 ) 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 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s),其 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 (m/s)读作“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 每小时作单位,符号是 km/h 或 kmh-1。 思考: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是 1m/s,另一个物体运动 的速度是 1km/h,它们哪一个运动得快? 点拨: 思路 1:根据速度单位
29、的物理意义来比较。 1m/s 的含义是物体 1s 内运动的路程为 1 m,照这样 运动,1 小时(1h=3600s)运动的路程为 36001m=3600 m=3.6 km。即 1m/s3.6km/h 反过来,1km/h m/s 思路 2: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把分子分母的单位先 统一。 1km/h= 阅读课本“小资料”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 说明哪个物体运动得最快,哪个物体运动得最慢。人 步行和骑自行车时的运动速度分别是多少? 例 1甲、乙、丙、丁四个物体的速度是 10m/s,18km/h,450cm/s,1200cm/min,则由大到小 的顺序是( ) A v 丁 v 丙 v 乙 v 甲
30、 B v 甲 v 乙 v 丙 v 丁 C v 甲 v 乙 v 丁 v 丙 D v 乙 v 甲 v 丙 v 丁 分析: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先统一单位。可把单位 都换算成 m/s。 v 乙 18km/h18 m/s5m/s v 丙 450cm/s450 4.5m/s v 丁 1200cm/min1200 0.2 m/s 所以: v 甲 v 乙 v 丙 v 丁 答案:B 学生自学、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 答:蜗牛爬行最慢,光 速最快。 人步行的速度约 11m/s,自行车的速 度约 5m/s。 掌握速度的概念、公 式、单位。 掌握两个单位进行换 算的方法。 增强对速度单位的感 性认识。 巩固速度单位
31、的换算 方法。 三、匀速直线运动 先让学生观察列车在平直路面上前进和过山车运动的 图片,再让学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思考并解决以 下问题: (1)机械运动是如何分类的? (2)什么叫作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有何特 点? (3)什么叫作变速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有何特点? 怎样反映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快慢? 归纳总结: (1)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 和曲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 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 动。其特点是: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即速度与路程 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这时不能将 v s/t
32、 理解为 v 与 s 成正比,与 t 成反比。 (3)物体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对变速运动 做粗略研究时,可以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 程中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平均速度可以 用 来计算, s 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 t 是 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 v 就是物体 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学生阅读、思考。 培养阅读和获取信息 的能力。 四、有关速度的计算 让学生根据速度公式 变形,得到 或 ,指出利用这些公式可以在已知速度、路程或 时间当中的两个量的情况下,求出第三个物理量。 例 1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 2004 年雅典奥运会上勇 夺 110m 跨栏金牌并打破
33、奥运会纪录,成绩 12.91s。 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结合例题,强调解题时,要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 解题的良好习惯。了解在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 解题时,需要注意下列问题: (1)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 v、 s、 t 必须是同一物体 在同一过程中的三个量。 (2)三个量的单位要对应。一般用两套单位: m、s、m/s 为一套单位;km、h、km/h 为另一套单位。 常常在写已知的时候划成统一单位。 (3)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时,既要代数值,又要代 单位。 例 2小明在跑百米时,前 50m 用时 6s,后 50m 用时 7s,小明前、后 50m 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结合例题,强调(1
34、)涉及不同的物体,或涉及不同 的运动过程,同一物理量要用上角标或下角标进行区 别。例如题目中涉及两个物体的速度,我们可以分别 用 v1、 v2来分别表示两者的速度,与此对应用 s1、 s2 来分别表示两物体运动的路程,用 t1、 t2来分别表示 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一定不要乱用 x、y 之类的字母。 (2)在解答比较复杂的运动问题时,要画出表示物 体运动过程的示意图,以便更快地找出已知量和未知 量之间的关系。提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 (3)求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明确路程和 时间的对应关系。即使是同一运动过程的不同部分的 学生分析、思考。 培养学生规范化地解 题意识。 平均速度也可能不同。
35、 课堂小结 (5 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 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 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 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 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 能力。梳理机械运动 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 知识体系。同时也可 以帮助学生记忆。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 刘庆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 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
36、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 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 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
37、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 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 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 间。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 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 的平均速度。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学策略 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
38、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但 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 时间。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下滑的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巩固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分析 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会不同。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 图 导入新
39、 课(5 分钟) 多媒体播放一组视频或图片:在草地上滚动的足 球,从房檐下落的水滴,从斜坡自动滑下的自行 车等。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否变 化?怎样知道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学校即将召开秋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李老 师和本班四位参加 4100m 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 动场进行赛前训练。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始讨 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 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 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李老师看 到同学们争论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证明 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 欣赏,阅读,并思考。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
40、能 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 行速度测量。 学生思考:只要测量出丁同学跑步的速度就容易判断了。 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小车运动速度越来越快。要测量小车速度需要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 s,用停表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 t,由公 式 可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从熟悉 的实例 入手, 引出物 理问题, 体现从 生活到 物理的 课程理 念。激 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证明丁同学 跑步速度是越来越慢,还是越来越快的呢?” 如图 1,让小车从斜面滚下,观察小车的运动速 度是否改变?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起学习 的兴趣。 结合具 体例子 提出物 理问题, 便于学 生
41、思考 回答。 新课教 学(30 分钟)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 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各个器材 的作用和用法。 交流总结: 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 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需要测量的是运动 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 属片。 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使用刻度 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停表的作用是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使用停表前 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使用停表 的方法:第一次按
42、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 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 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 点。 金属片的作用:便于测量路程和时间。 1实验前的准备 指导学生将斜面调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太陡, 这样会使小车滑下的时间太短;坡度也不能太小, 学生阅读思考并通过交流讨论进行回答。 学生按要求操作。 培养学 生自我 获取知 识的本 领。 为后面 的分组 由于摩擦,小车可能无法自行下滑。还要调整好 小车的运动方向,不要使它从斜面上中途滑下。 做好小组内人员的分工,哪一个学生操作小车, 哪一个操作停表,哪一个记录数据,要分工明确, 并协调好。 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先将小车放于斜面顶端, 将金
43、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数数: “5、4、3、2、1、0”;读到“0”时操作小车 的同学释放小车,负责计时的学生迅速启动停表 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 即按下停表,并报出数值。应让学生练习几次, 熟练以后会使测量的结果更准确些。 2学生分组实验 要求按图 2 组装器材,注意调节斜坡坡度,小车 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计时,测量 的误差越小。 图 2 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 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 s1,把 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 属片的时间 t1。 (3)根据测得
44、的 s1、 t1,利用公式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 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 属片的距离 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 s2所用的时间 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 平均速度 v2。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t1 v1 s2 t2 v2 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 纠正错误操作。 数据展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实物投 影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 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思考回答:(1)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 (2)可以根据
45、公式: 进行 计算。(3)因为不同时间或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实验做 好必要 的准备。 让学生 通过设 计实验、 收集和 分析实 验数据 等自主 活动来 提高实 验能力, 体会间 接测量 物理量 的方法, 培养合 作精神。 相等? 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 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 运动的物体,在 s 这段路程或在 t 这段时间内的 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 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 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 用的时间, 注意对应关系。 思考: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
46、相同吗?为什么? (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的后半段的平均 速度? (3)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时,必须要指 明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 速度? 3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 (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 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 加深对 平均速 度的理 解。 课堂小 结(5 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 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47、 培养学 生总结 归纳的 能力。 梳理机 械运动 知识形 成一个 完整的 知识体 系。同 时也可 以帮助 学生记 忆。 教学片断:速度概念的建立 江苏省南京市 29 中致远校区 殷发 师:今天我们自己来做一个实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活动: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见学生课堂活动练习纸 师: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 生:对折两次的纸片落得快。 师:开始实验。 师:在这次实验中,我们用了什么方法对比法。 师:(点名学生)问:你观察到哪张纸片下落的快?与你的猜测一致吗?你是如何比较它们下落快慢的? 学生讨论:可以通过比较谁先落地来比较快慢。 学生补充,实验前提是纸片下落高度相同。 演示:把两张从高处
48、下落,最后落到学生看不到的地方。 师:哪个下落的快?如何判断的? 学生讨论:在下落时,可以看哪个在下面。在相同时间内,下落的长的运动快。 师: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涉及到两个物体量:路程和时间。那路程和时间都不等时,如何比较运动快慢呢? 活动:让纸片从不同高度不同时释放。 师:那还有没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能否在落地前就观察出来?(学生答不上来) 引导出:能否让时间或路程中一个量相同,这样就可以比较了。 师:演示,老师引导用 s/t 来比较。 现在我们为了与他人交流,迫切需要引入一个具体的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那就是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 动快慢的物理量,常用 v 表示,s 表示路程,用
49、 t 表示时间,则有:v=s/t。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就是速度,其单位可以用路程的单位与时间的单位的比来表示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为米/秒,读作米每秒(m/s) 常用单位还有:厘米/秒(cm/s),千米/时(km/h) 例:(见活动练习纸):小明家离学校 700m,他从家中正常步行到学校需花 500s 时间,求他正常步行的速度是 多少 m/s?合多少 km/h,它们分别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速度单位的换算的方法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设计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 刘庆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