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蒸腾作用(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 (2)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 (3)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 (4)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能力: (1)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运用观察和分析能力;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植物蒸腾失水的观察实验,以及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探究实验 等,形成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2)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 应的观点。 教材内容分析 1.知识结构 2.教学
2、重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3.教学难点 (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 4.与其他章节的联系 (1)水分蒸腾促进植物吸收水分和水分与无机盐的运输,因此,“蒸腾作用” 与“吸收作用 ”一节的知识相联系; (2)植物的蒸腾作用是自然界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知识与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 ”一章知识相联系; (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中,气孔的知识和叶的结构知识相联系。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贵阳市第二实验中学,位于贵阳市区内,是贵阳市课改实验样本校 之一,师资力量强,教学条件优良,教学设备比较齐全。学
3、生大多数来自城市, 对生物知识普遍兴趣浓厚,有强烈的求知欲。 课时分配 本节内容的教学时间为 1 课时。先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进而指出植物主 要通过气孔蒸腾散失水分,接着通过“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的探究实验,揭示植 物与蒸腾作用相适应的某些形态 结构特点,最后阐述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五、 设计思路 1.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学生探究为主,老师以一连串的问题引路,学生动脑思考、讨论、 解答问题、自主总结,同时辅以教师的演示、讲授和点评,师生共同努力,圆 满完成此部分的学习。 2.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按两条思路展开,一是通过演示“植 物的蒸腾失水现象”,引 导学生探讨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以及蒸腾作用的
4、意义;二是通过对“植物气孔的 数目和分布” 的探究,引导学生探讨与植物蒸腾作用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3.问题思路 上课一开始,联系前面学习吸收作用的知识,指出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一 小部分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绝大部分的水“跑” 到哪里去了 呢?给学生一个悬念 ,引起他们探究的兴趣 ,而自然地引入蒸腾作用的主题。 在演示“ 植物的蒸腾现象 ”之前,让学生有目的地边仔细观察演示实验,边 思考: 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植物油? 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和思考,解开了导
5、入时向他们提出的悬念, 即植物吸收的水绝大多数散失到空中去了,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学生从心理上 愿意与老师一起继续往下探索。 在学习蒸腾作用的意义时,紧紧围绕下列问题依次展开: 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爽? 为什么?(实际上是蒸发) 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往 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的引力? 植物是怎样源源不断地获取无机盐的?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在解答了以上问题后,要求他们自己总结出蒸腾作 用对植物的意义。老师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再次获得成就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消
6、耗 200 千克以上的水。这其 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为 1.827 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为 0.25 千克, 两者用水量加起来约为 2.077 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 1,那其余 的 99的水分“ 跑” 到哪里去了呢? 要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得从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起,那么,什么叫做蒸 腾作用呢?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些问题。 师生共同学习探究新课。 (一)植物的蒸腾现象 请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在观察时,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分 组 讨论: 描述两个塑料袋上出现的实验现象。 试解释发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两个试管内的水面上为什么要滴些
7、植物油? 为什么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 演示“植物的蒸腾失水” 的实验目的,首先在于使学生观察到植物的蒸腾现 象,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生理现象,使他们认识到:植物体内水分能 够以水蒸气形式散失(水珠的发生),从而解答了导入时提出的玉米一生所吸 收总水量的 99%的水“ 跑”哪去了的问题。 通过演示实 验引导学生追问,植物体为什么要大量地散失水分?它们是怎 样散失水分的呢?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从而引导出本节课的主题 植物的蒸 腾作用。 (二)蒸腾作用 教师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 总结: 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温度、阳光。 蒸腾作用的主要结构基础气孔。 什么是蒸腾作用?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
8、气体形式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三)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1.在确定了水分是从叶片的气孔蒸发出去的这一事实后,教师启发学生: 阳地植物与阴地植物的生活环境不同,有些植物可以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同一 株植物的上部叶子和下部叶子,以及同一片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接受光照的强 弱也是不同的,那它们的叶子上的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会不会一样呢? 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的兴趣,把全部学生 分成八组,用大约 20 分钟的时间,让各组学生去探究。在各组开展探究活动前, 将活动评价表发给学生。 2.教师建议方案(对开展探究活动有困难的小组提供)。 方案一: 问题: 探究不同生态
9、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假设:a 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同一植株在阳地生活的植株比阴地生活的植株气孔的数目多或 少。 c. 同一植株,上部叶子比下部叶子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d.同一片叶子,上表皮比下表皮气孔的数目多或少。 制定和实验计划 a.材料器具:烧杯、镊子、70以上的热水、蚕豆叶、玉簪叶、枸树叶。 b.方法步骤 将对比叶子分别浸在盛有 70以上的热水的烧杯中,看叶片表面会不会产 生气泡,如果有气泡,统计气泡的数目,根据不同假设,记录在下面的表(一) 至(四)格中。 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方案二: 问题: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中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假设: a.阳
10、地植物比阴地植物气孔数目多或少。 b.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数目多或少。 材料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清水、剪刀、镊子、解剖针、蚕 豆叶、玉簪叶。 方法步骤: a.分别取蚕豆叶和玉簪叶的上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 b.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在相同放大倍数下,统计视野内气孔数目,记 录在表(五)中: c.分析数据,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3.注意问题 本活动为学生活动,要给学生提供充足时间,保证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 动。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针对本组的假设设计实验计划,设计实验 计划时要有定量研究的意识,能获得可靠的实验数据。 教师特别注意不要包办代替,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即使实验失败 也是
11、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施实验的过 程和对实验的正确分析。 对独立探究有困难的组,教师可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 鼓励学生上讲台交流本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让其余组的同学大胆 质疑和点评。 教师应注重通过评价肯定和激励学生。本活动的评价应注重小组的合作 性;如何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是否 在实验中善于发现 新问题,在小组交流时是否能提出新问题;对评价结果不满意的小组,可鼓励 他们课下重新完成实验,然后再修改评价。 4.引导全体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探究得知,阳地植物比阴地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多;不同环境中的同一 植物,叶气孔的数目不同,阳光充足处较多
12、,阴湿处较少;植物上部叶的气孔 较下部的多,有许多植物叶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但下表皮一般较多。总之, 植物叶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四) 蒸腾作用的意义 一开始上课我们就提到,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 200 千克以上的水,其中, 只有 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 99左右的水则被 蒸腾掉了,这不是在做无用功吗?其实不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意 义可大了。 1.降低植物体叶片的温度 问:炎热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满了水,哪一只手感到凉 爽,为什么? 答:沾满了水的手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水分蒸发会带走手上的热量。 由此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蒸腾作
13、用同样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 物体不致于在炎热的夏天受到高温的伤害。这是因为通过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 带走了植物体内热量的缘故。 2.促进根吸收水分 问:由于地心的引力,水总是往低处流,为什么在大树的身体里,水却能 往高处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对水的引力? 由此问题,让学生总结出蒸腾作用就像一个水泵,是水往高处流的动力来 源。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之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中导管里的水 分,从而促进水分从根通过导管上升到叶子里,这也就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 分。 3.促进无机盐的运输 问:无机盐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 学生通过复习已学过的这个问题,总结出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
14、 根吸收,导管中的水分里就溶解有各种无机盐。所以无机盐随着水分在导管中 的上升而上升,并且最终进入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 新知识的灵活运用: 1.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常被剪去了大量的枝叶,这是为什么? 2.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在有光照的正常条件下,依教材 P95 图所示的方法进行处理。 实验开始时,先将各个装置的重量调整至 80g,其后每隔 4h 记录各个装置 的重量变化,实验结果用下面曲线表示: 曲线代表哪两组装置的重量变化,说明理 由。 曲线和曲线分别代表哪两组装置的实验结果? 比较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叶片上下表面气孔的相对数量作出推断。 假如将装置 A 放在暗室中,对实验结
15、果会有什么影响? 3.为什么说“ 大树底下好乘凉? ” 4.森林附近地区往往降雨较多,这是什么原因? 教学反思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这一探究实验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 的教学难点,这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分组独立提出问题、作 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出实验结果,经过本书前面的几个探究实验, 学生已有一定的能力,熟悉探究实验的各个环节。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空间 和时间,教师不做任何铺垫和包办,明确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结果,活动的目的 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结果的正确分析。由 于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学生在活动中以积极主动的身份出现,使得
16、他 们敢于大胆去提问、去假设、去想、去做、去创新,表现出了对未知知识的浓 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对于学习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将其作为重点 帮扶对象,适当地给出一些建议方案和指导,使他们与集体同步。 活动评价是本次探究活动的闪光点 ,让学生在进行活动之前知道评价的标 准会使他们学习目的更明确,心理准备更充分。在活动前,给学生发一张探究 活动评价表,使他们了解评价要求,评价要求包括小组的合作性、实验结果的 真实性,是否在实验中善于发现新问题,交流时的表达能力,对其他小组陈述 的大胆质疑等等。 对于活动中出现结果与课本内容不符的情况,教师指导学生科学地对待实 验结果,要脱离课本的束缚,尊重事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从中找 出实践与理论出现差距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本次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课堂气氛活跃,生生 交流、师生交流顺畅,主导与主体作用体现充分,探究效果良好。 教学点评 “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 的实验活动,是较为难做的,让学生设计实 验方案是较为困难的,这篇教案提供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让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外,教师还提供了两个建议方案,起到了示范、指导的作用。教学中,实验方 案的设计,注重了定量实验的设计和对学生活动的积极评价,促进了学生探究 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