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学习主题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一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隋统一全国的时间,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隋唐两朝的都城,了解“贞观之治” 的主要内容,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概述隋文帝及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探寻 “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学习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隋朝的同意,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导学生探寻 “开皇之治” “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领悟国家同意以及正确的方略、政策是经济发展、 国力强盛的
2、重要前提;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使学生认识他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帮助 学生初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贞观之治” 二、难点:1、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 2、 “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联系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相关内容导入: 教师设计问题: 1、北魏孝文帝统一的措施?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的新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 的管理。 (2)迁移都城。494 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今河南洛阳) (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 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
3、融合的进程。 (汉人胡服、胡人汉服) 2、南方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三国时候南方开发的原因(1)北方人民大量南迁;(2)南北各族人民的辛勤 劳动;(3)孙吴政权重视发展生产。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原因:(1)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2)南方的统 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3)社会相对安定;(4)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教师归纳:第一、自东汉以来陆续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受到高 度发达的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在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逐渐与汉族融合,同汉族 的差别越来越小。同时,南北政权之间使节来往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 第二、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汉人南迁,
4、促使南方经济发展,到隋朝统一前,南北 经济差距已大大缩小。南北经济的发展,要求冲破南北对立的政治格局。 第三、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广大人民渴望南北统一。 第四、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发挥个人的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生产的政治、 经济措施,加之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北方政治、经济得以发展。隋朝在政治、经济、 军事上大大超过了南朝,形成了北方统一南方的态势。 引入教材第一目:隋统一全国与“开皇之治” 3、学生阅读教材 P2 第一目:隋统一全国与“开皇之治”的内容,回答以下的问题: 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都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意义? 生:581 年,杨坚夺取
5、北周政权,建立以长安为都城的隋朝;589 年,灭掉陈,统一全国。 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 的局 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把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叫什么,叫这个名字的原因是什么? 生:“开皇之治” ,原因是:隋文帝为了巩固其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 1、在政治方面: 只要是改革政权机构,重视选拔人才。 (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在地方改为了州县两级 制,为了选拔人才初创科举制。 )2、在经济方面:一方面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隋朝大运河在 605 年开始,到 610 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 邗
6、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 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 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 。 )另一方面减轻赋税徭役。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 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之隋文帝提倡节俭,在开皇 年间,出现了历史上的盛世局面即“开皇之治” 。 组织学生学习第二目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然后回答教师提问: 1、隋文帝死后,统治隋朝的哪个暴君导致了隋朝的灭亡?灭亡的时间是什么? 生:隋炀帝 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 2、建立唐朝的开国皇帝是谁?都城在什么地方?
7、生:618 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教师归纳:隋朝官员李渊及其儿子李世民起兵反隋,618 年隋朝灭亡,李渊在长安称帝, 建立唐朝。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 组织学生学习第三目“贞观之治” 学生阅读,思考老师问题: 1、唐太宗叫什么名字,他的年号是什么?都城在什么地方? 生:李世民,年号贞观,都城在长安。 师:既然大家都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那请大家再从书上找找他登上皇帝宝座经过的故事。 大家看完了,我们再来看看唐太宗是怎么从隋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的。请大家接着把 P4 的第一自然段看完回答老师的问题。 2、唐太宗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是什么?他的方法可以从什么故事中表达出来?
8、 生:他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古训,基本上作到了广开言路。促成了当时良好的政 治风气的形成,这在封建社会是少有的。 魏征和唐太宗的故事。 师:同学们很聪明都可以很容易的找出答案,那我们现在来看看唐太宗到底是用什么政策 来使自己治理国家的时代成为盛世的。请同学们看 P4-P6 的教材内容回答以下的问题: 1、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是什么? 生: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1、政治方面,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率。2、经济方面,轻徭 薄赋,减轻农民负担。3、简法轻刑,调整修改法律。4、教育方面,重视教育,大力培养 人才。5、在民族政策方面,实行恩威并重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 2、你认为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有哪
9、些?(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派代表回答:略 师:一是唐太宗吸取历代、特别是隋朝灭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唐太宗认识到秦朝 灭亡于秦始皇及秦二世的暴政,汉朝衰于汉武帝的骄矜,隋朝灭亡于隋炀帝的暴虐。明白 “君依于民,民依于国。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的道理。 因此,他经常与臣下商讨前代兴亡的经验教训,权衡得失调整、制定治国方针。二是唐太 宗指定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巩固政权的措施直接产生的作用。入教材中唐太宗五个方面的 治国政策。三是唐太宗本人的精明、能干,励精图治。四是国家统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 动。 3、你这样评价唐太宗? 生:略 师: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10、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 定的措施,促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他是我国古代 杰出的政治家,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但是在晚年时候骄傲自满,大兴土木, 劳民伤财。 小结本课:师生一起利用议一议来小结 隋朝和清朝有什么相似之处;以实物代替徭役对农民有什么好处?然后结合本课重点“贞 观之治”来进行小结。 并完成课后作业。 课后记: 第 2 课 走向全盛的唐朝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姓名、唐玄宗前期的主要年号、唐朝的鼎盛时期,知 道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基本史实,理解开元时代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盛世形
11、成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学习武则天、唐玄宗治理国家、发展生产的措施,比较唐玄宗与唐太宗的政绩, 提高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 鉴赏能力;通过对武则天的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正确评价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武则天、唐玄宗任用贤才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德才兼备的人才对国家发展的 重要性,明白当今国家主张尊重人才,重视发现、培养人才的道理;通过了学生领悟崇尚 节俭、抑制奢侈是国家积累财富、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 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开元盛世” 二、难点:评价武则
12、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问题回忆“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 1、 “贞观之治”时代的皇帝名字叫什么?他治理的时期为什么可以达到这样的一个盛 世? 2、请你对这个李世民做出评价? 学生回答: 1、答:李世民,他治理的时候是因为:一是唐太宗吸取历代、特别是隋朝灭亡的教训, 调整了统治政策。唐太宗认识到秦朝灭亡于秦始皇及秦二世的暴政,汉朝衰于汉武帝的骄 矜,隋朝灭亡于隋炀帝的暴虐。明白“君依于民,民依于国。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 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的道理。因此,他经常与臣下商讨前代兴亡的经验教训,权衡 得失调整、制定治国方针。二是唐太宗指定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巩固政权的措施直接产
13、生 的作用。入教材中唐太宗五个方面的治国政策。三是唐太宗本人的精明、能干,励精图治。 四是国家统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所以可以达到盛世。 2、答: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的措施,促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他是我 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但是在晚年时候骄傲自满,大兴 土木,劳民伤财。 教师指出:“唐朝历史上有两个证明的盛世时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个盛世即” 贞观之治“,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唐朝的第二个盛世” 。 二、女皇武则天 学生阅读 P8P9 内容回答教师问题: 1、我国唯一的女皇帝
14、名字叫什么?她的国号是什么?她是从谁的手里拿到皇帝位置的? 学生:武则天、周、唐高宗的手里拿到的皇帝的位置。 2、你怎样评价武则天这个人物?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这个内容: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回答 学生:略 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的结论: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的期间,促使 唐朝经济文化继续发展,为“开元盛世”打下基础。武则天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不可避免 地有她武断、腐化的一面,这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矛盾,但从总体上来看,她仍 不失为历史上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指导学生从书上找出她的政策好的方面,找出她的不利 治理的方面。 ) 教师归纳小结: 武则天的政绩:政治方面:第一、打击旧的
15、士族势力。第二、发现、重用有才干的人。 经济方面:重视农业生产,继续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主要表现在:(一)亲自编订并颁 发农书指导农业生产。 (二)鼓励兴修水利,栽桑养蚕,开垦荒地。 (三)下令减免赋役。 武则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继续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的局限性:为巩固统治采取残酷手段,崇尚佛教,耗费大量钱财。 三、 “开元盛世” 教师先叫学生看第一自然段,然后给学生解释为什么书上说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 主要年号。 李隆基等上皇位的时间是 712 年,这个时期以“先天”作为年号;713 年改年号为 “开元” ;到 742 年又改年号为“天宝” 。712
16、年741 年是唐玄宗统治的前期,所以说 “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年号是”开元“。 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往下看唐玄宗统治的措施。 学生归纳: 唐玄宗的统治措施:(一)重用德才兼备的人为官。 (二)重视农业。扩大耕地面积。 兴修水利整理财政,清理土地、户口。废除酷刑苛法。倡导节俭,抑制奢侈。 完成老师提供的表格: 唐太宗、唐玄宗政绩表 统治者 经济 政治等 结果 唐太宗 重视农业生产。采取 轻徭薄赋的政策,减 轻农民的负担,有力 推行以实物代替徭役 的制度。 1、重视纳谏 2、选贤用能 3、减轻刑法 4、重视教育 5、改善民族关 系 “贞观之治”局面形 成 唐玄宗 重视农业生产。采取 鼓励垦荒,兴修水
17、利, 清理财政,清理土地、 户口等办法。 1、积极纳谏 2、选贤用能 3、减轻刑法 4、倡导节俭 “开元盛世”局面形 成 学生在填写了以后教师进行讲评:这个表只是根据课本中的内容罗列的。唐太宗、唐 玄宗的政绩并不只是表中这些,还有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等。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组派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小结:“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一)唐太宗、 武则天时期奠定的基础;(二)唐玄宗本人的才能;(三)唐玄宗采取的措施的正确性; (四)人民的辛勤劳动。 四、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鉴
18、赏能力,另外一个方面 引导他们从图中获取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发达的信息。 教师总结本课:经过唐玄宗的治理,唐朝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 “开元盛世”局面形成, 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在唐朝近百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励精 图治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是唐朝发展的黄金时期。 作业布置:1、评价武则天 2、请你说说“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板书设计: 第 2 课 走向全盛的唐朝 一、女皇武则天 1、我国唯一的女皇帝名字叫什么?她的国号是什么?她是从谁的手里拿到皇帝位置的? 2、你怎样评价武则天这个人物? 二、 “开元盛世” 1、唐玄宗统治的措施 2、唐玄宗、唐太宗比较(表格出现)
19、 3、 “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第 3 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主要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度在隋 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 了人才,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 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科举制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 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 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20、 一、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科举制的发展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朗诵: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 教师介绍诗的大意:昔日的穷困失意不值谈,现在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约束。志得意满马儿 快,一天之内看完长安的花。 (前两句写作者骑着快马在京城那种志得意满的情景,后两句 写的是他科举及第后参加唐代游名花园,摘名花的风俗活动) 。 二、科举制度的创立 学生看书回答老师问题: 1、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是什么? 3、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 1、
21、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原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存在严重弊端,已不适应需 要;中小地主经济实力增强,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隋朝统一之初需要大批有真才实 学的人才。 2、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创立。科举制 度正式创立产生的作用:科举制有利于统治者从地方豪强手中夺取选拔官吏的权利,使一 批有才能的中小地主(庶族地主)有机会走入仕途,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 统治基础。 3、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从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看,隋朝科举制属草创阶段,在一定 程度上还存在着前代选官吏的痕迹,其优越性在当时还未表现出来,但是隋朝改革封建的 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
22、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隋朝在选官吏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三、科举制度的发展 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读书: 读书提纲:1、唐朝科举制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分类、科目、考试内容、录用等方面。 ) 在指导学生读书的基础上,学生回答,老师评价判断根据教材共同归纳: 在学生基本掌握基础知识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右上角的读一读 一位唐朝官员的话:“国家取士,选法前代,进士之利,得人为盛” 学生讨论交流 生: 教师归纳小结:第一、唐代选官效法隋代的科举制。第二、唐朝通过进士科的考试为 国家选拔了很多人才。 接下来让
23、学生完成右上角的想一想 唐代为什么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学生讨论交流 生: 师:先帮学生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即三十岁考上明经就算老了,而五十考上进士还算 年轻。然后引导学生从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和录取人数的比例两方面加以思考。简 单的说,就是“明经”好考, “进士”难考。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给予引导。 一方面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 外一个方面,使学生辨证地认识科举制,看到科举制在当时的进步性的同时,认识到隋唐 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清时代, 其弊端和危害较突
24、出(明清八股取士) 。 学生完成议一议的问题:科举制的实施与唐朝的繁荣有何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 生: 教师归纳:一是科举制的实施满足了中小地主参政的愿望,缓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 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有利于统治者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二是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 相比,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利,开放了仕途之路,选拔了一批促进国家发展的优秀人 才;三是要参加科举就必须读书,所以刺激了教育的发展;四是科举考试看中诗赋文章, 刺激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小结: 学生分组小结,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基础知识,养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六、作业布置 与世袭制、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有何进
25、步性? 古今考试制度比较制表 板书设计: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与理解常科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 “省试” 合格后录 取 唐朝科举制度 科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 第 3 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 三、 科举制度的影响 1、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 1、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 生的深远影响。 2、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 2、辨证地认识科举制 3、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七、课后记: 第 4 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唐朝边疆主要少数民族及政权的名称。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及其被唐朝册封的称 谓,
26、了解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概括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对历史地 图和其他图的阅读,培养学生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交 往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各族之间虽有兵戎相见,但相互之间的友好交往仍是主流,培养 学生辨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 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 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重点和难
27、点 一、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二、难点: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问题导入: 师: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 生: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二、唐与吐蕃的关系 1、出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帮助学生认识唐朝边疆各主要少数民族名称及分 布。 2、指导学生按照教材进行学习。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与理解常科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 “省试” 合格后录 取 唐朝科举制度 科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 先让学生了解吐蕃族生活的地区及其生活。指出吐蕃是今天我国藏族的祖先,又是 7 世纪到 9 世纪青藏高原上出现
28、的少数民族政权名, 给学生介绍吐蕃杰出首领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建立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及其与唐朝通 婚的史实。 (介绍意义:两族的联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极 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 通过教材小字部分介绍文成公主进藏的具体史实及其影响。 老师提问: 师:代表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有哪些? 生:1、唐中宗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完婚;2、唐穆宗时,唐蕃双方会盟 及建立会盟碑。 教师指导学生看辅栏会盟碑的话教师进行解释:不再作战,充满了亲情友好,难 道不好吗? 通过这句话帮助学生领悟唐蕃之间愿友好相处,不再作战,永结亲情的愉悦心情。 师:那从我们刚才讲的来看唐蕃友好往来的
29、两种重要形式是什么? 生:联姻与会盟,完全回避了“兵戈”战争。 师: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生: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团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有利于汉藏两族的发展,特别是有利地促进了吐蕃民族的进步。 (汉藏两族也发生过激烈的 斗争。663 年吐蕃灭了唐的属国,占有今青海地区,不久侵入西域和剑南地区,安史之乱 期间,曾攻占唐凤翔以西、豳(bin )州以北数十州,763 年曾经一度攻入长安城。尽管如 此,两族的友好交往仍然是主流,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三、唐与南诏的关系 请学生先看完这一目的内容,教师提问: 一、对南诏进解释:教师强调它只是政权名
30、而不象吐蕃、回鹘(回纥 he )既是政权 名有是民族名。 同时“南诏”一词有两个含义:1、六诏时代,它是指蒙舍诏(地处南部的一诏) 。 2、8 世纪前期六诏统一性政权。 二、教导学生读好小字。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唐朝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 面?) 唐朝与南诏友好关系的史实反映在小字之中。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生 师归纳: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对南诏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唐朝对南诏的影响:政治 上,南诏效仿唐朝建立官制;经济上,成都的织锦工匠迁往南诏,促进其织锦业的发展; 文化上,教材从文学(语言) 、艺术(书法) 、建筑(崇圣寺三塔中千寻塔)等方面作了叙 述。 四、唐与回纥的关系 学生看书
31、自己归纳问题: 师:唐朝与回纥的关系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 师归纳:大家要注意在唐朝与回纥的关系中大家要注意汉族与少数民族在交往中互相 学习、互相影响的观点。按照教材概括起来可以表现为:1、回纥出兵助战。2、唐朝对回 纥首领的册封。3、经济文化交流。4、联姻 五、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今天学习的内容把唐朝时期与边疆的少数民族的关系进行整体 概述, (学生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各组派代表回答自己小组的归纳内容。 ) 生 师归纳小结全课:(通过问题来解决) 今天学习了本课以后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探询一下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的原因。 生:2 师总结: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政治上(社会安定,国
32、力强盛、提供了前提条件) 、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民族政策上(采取战争、册封、和 亲等灵活多样的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团结) 。 我们在这里一定要注意的就是:第一、各族之间虽然友好往来与兵戎相见交融,但以 彼此的友好往来为主;第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三、民族 关系具有历史性和延续性,在前代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有进一 步的发展。 六、板书设计: 第 4 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一、唐与吐蕃的关系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加强了汉藏两族的 团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汉藏两
33、族的发展,特别是有利地促进了吐蕃民 族的进步。)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唐朝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政治、经济、文化)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唐朝与回纥的关系表现在什么地方? (1、回纥出兵助战。2、唐朝对回纥首领的册封。3、 经济文化交流。4、联姻) 四、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政治上(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提供了前提条件)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 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民族政策上(采取战争、册封、和亲等灵活多样的政策,促进了民族 融合与团结) 。 七: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课后记: 第五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
34、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 日本遣唐使及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找出鉴真和玄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 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唐朝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中国当时在 是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与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响、互 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鉴真东渡 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 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二、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
35、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谈话、图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谁能讲述唐僧的故事?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和睦。这不仅促进 了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周围的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的对 外文化交流。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弄清邻国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交通。 (一) 、遣唐使来华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 要媒介。 2、与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 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 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
36、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 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交 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中国是怎样 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 突出他们与晁衡的深厚友情。 送秘书监晁衡卿还日本王维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李白的诗见书 (二) 、鉴真东渡 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简介鉴真生平,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 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然后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
37、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 (三) 、玄奘西行 1、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 2、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以引导学生学习玄奘为实现自己 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巩固小结:教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唐朝与周边 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学习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 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 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
38、策。 第二:学习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 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四、学习与探究: 五、课堂作业: 教学后记: 第七学习主题 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南方经济的发展 宋代的社会生活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第 1 课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建立辽、宋、夏、金政权的民族首领及其建立时间,影响这些并立 政权相互关系的重要盟约,理解辽、宋、夏、金之间通过和议维持和平关系的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多民族政权并立下民族关系的特征的分析和探讨
39、,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一时期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的评价,培养学生对事件的评价能 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他们建 立的政权和宋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议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使学生形 成正确的民族观;通过对岳飞抗金史实的学习,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爱戴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宋、辽关系,岳飞抗金 2、难点: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状况下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唐朝灭亡以后,我国历史发展的格局。并引入新的学习主题。唐朝灭 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
40、代分布在我国北方,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史称“五代” 。在南方和今山西地区则先后建立个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在 这一时期,我过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学生阅读引言讲解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 、辽、北宋、西夏的建立 1、辽的建立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情景?你还了解这个民族的哪些知识?(在学生回答的 基础上教师放录像介绍契丹族,录像中解说词大意是这样的)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个美丽 的传说。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白马沿土河而行,来到潢河与土河相汇处的木叶山,遇见一 位乘青牛的美丽少
41、女,两个互相爱慕,结为夫妻。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各部落人民。畜 牧业在契丹人的生活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逐水草放牧,随季节迁徙,以马背和帐幕为 家。他们放牧的本领很高,两三个人就能管理上千匹马。游牧和渔猎给契丹人带来衣食, 他们吃猎到的野兽肉和捕来的鱼,用马奶作饮料。到六世纪时,契丹族开始用名马贡献给 中原王朝,并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到唐朝末年,不少中原汉人来到契丹境内,带来先进 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其境内生活着哪些民族的人民?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916 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947 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契丹族不仅阿保机善
42、于向汉族学习,其实他们整个民族都能做到这一点。下面我举两 个例子:一个是皇帝的,一个是民间的。辽代皇帝非常爱读汉族的文化典籍,如记录唐太 宗治国经验的贞观政要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 ,有个辽帝要汉人讲论语 , 论语 里有一些称少数民族为夷、秋的字眼,当然是蔑称啦,汉人避嫌疑不敢讲。辽帝说,上古 时候的夷狄,没有礼法,所以叫夷狄,我们现在已经彬彬有礼了,有礼仪,有文化,和汉 人没有两样,你还避什么嫌,尽管讲!辽代的民间,契丹人教小孩读书,常把汉人诗句按 契丹语法改动、改编后念诵,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题李凝幽居 )这是多么幽静的月夜风光:鸟儿栖止在池边的树上,僧
43、人敲响了月光下 的屋门。可契丹人读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 ,不大有诗意了。正因为 契丹人的虚心学习,所以汉化程度很快,很深。有一次苏辙出使辽朝,辽的结伴使臣几次 谈及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的文章,头头是道。苏辙回来向朝廷报告说:我们民间印的 文字,北方无所不有。这是因为,不少的商人将来人文集运到了辽国去卖, “其利十倍”呀! 这足见契丹人是多么重视向汉族学习! 石敬塘为什么要把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国?对宋辽产生什么影响?对石敬塘甘作 “儿皇帝”你有何看法?学生阅读教材后讨论回答。 2、北宋的建立:960 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 3、西夏
44、的建立:元昊是党项族杰出的领袖,他于 1038 年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建立 西夏。他通晓汉语,喜读汉文的法律和兵书,善于绘画,可以说他文武兼备,多才多艺。 他当政以后,仿照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官制、兵制和法律制度,还仿照汉字创制了西夏文 字。总之他推动了党项族的历史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 、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1、辽与北宋的关系 北宋建立后企图统一北方,宋辽处于战争状态,1004 年,宋军在澶州打败辽军后,于 第二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先战后和,1044 年达成和议,和议促进了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北边境地
45、区 的发展。 (三) 、南宋和金的对峙 1、金的崛起。1115 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2、1125 年,金灭辽。 3、1127 年,金灭北宋,俘虏徽、钦两帝。 4、1127 年,赵构重建宋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5、南宋的抗金战争。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南宋政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 当南宋抗金形势一片大好时,为什么南宋政府急于向金求和? 岳飞抗金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岳飞会受到后人的尊敬? 6、1141 年,南宋与金订立和约,双方长期对峙。 课堂小结:第一、辽、宋、金之间的战争是民族大家庭中的纷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无侵略与反侵略之别。第二、辽、宋、金之间的
46、战和交融,但以和为主,以相互的交流发 展为主。第三、岳飞等英勇抗击女真贵族的掳掠的战争是正义的,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佩。 学习与探究: 课堂作业:学习辅导本课的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二课 南宋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最主要表现,理解南方经济快速发 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完全超过北方,从而改变了以前以黄河流域为经济重心的全 国经济格局,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标志性表现的提取、培养学生历 史概括能力;通过对教材图片的分析与解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解读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经济
47、重心南移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稳定是经济发 展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三国起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已经完成南移,这种趋势一 直持续到现在的我国经济运行特征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从而 更好的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方针,并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经济重心南移 2、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学方法:阅读、讲授、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归纳出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发展的主题,同时引 入在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更快。 二、讲解新课: (一) 、农业的发展 指导读书分析、归纳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四大表
48、现:农业技术提高、耕地面积扩大、农 作物品种交流、种植区域扩大和经济作物大量栽培。 书 42 页看看,引导学生讲解。 (二) 、手工业的进步 1、棉纺织业。了解初始阶段的棉纺织技术,观看纺车图一车、二人、双纱。 2、制瓷业。了解景德镇制瓷业的概貌,并看图说说青白瓷的特点。 (三) 、商业的繁荣 1、北宋时在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发行了“会子” ,思考:纸币的 出现说明了什么?课外收集不同的纸币或图片。 2、南宋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和繁华的商业都市。引导学生分析临安商业繁荣的原 因和表现。 3、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 (四) 、经济重心南移
49、教师概述从夏商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到南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超过 北方并一直持续到今天。而今,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突出,国家制定了西 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东西部的差距会逐渐缩小。 课堂小结: 学习与探究:P45-46 教学后记: 第三课 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及东京、临安等城市生活的基本情 况,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宋代衣、食、住、行变化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对 东京、临安等城市物质、文化生活两大主流内容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学习从历 史图片中提取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