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到中古时期诗歌中重言的发展.doc

上传人:文****钱 文档编号:41770 上传时间:2018-05-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古到中古时期诗歌中重言的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古到中古时期诗歌中重言的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古到中古时期诗歌中重言的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古到中古时期诗歌中重言的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古到中古时期诗歌中重言的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页上古到中古时期诗歌中重言的发展内容摘要上古汉语一般是以单音节字为主,重言作为一种特殊的双音节词其使用与发展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在诗歌的创作中,重言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修辞手段。上古到中古时期诗歌中重言形式和词性的变化,体现了古汉语词汇发展的内部规律。本文以诗经和乐府诗集为文本,进一步研究上古时期到中古时期诗歌中重言形式和词性的发展以及发展的原因。ABSTRACTANCIENTCHINESEMAJORITYISGENERALLYBASEDONASINGLESYLLABLEWORD,REDUPLICATIONINANCIENTTIMESAPPEARASASPECIALKINDOFDISYL

2、LABLECAUSEDTHEWIDEATTENTIONOFSCHOLARSWHATSMORE,REDUPLICATIONISPLAYINGAMOREANDMOREIMPORTANTROLEINTHECREATIONOFPOETRYTHEREDUPLICATIONFROMANCIENTTIMESTOTHEMEDIEVALTIMESHASDEVELOPEDANDCHANGEDINTHEPOETRY,WHICHEMBODIESTHEINTERNALLAWSOFDEVELOPMENTOFANCIENTCHINESEANDTHEPROGRESSOFTHESOCIETYTHISTHESISSTUDIEDT

3、HEBOOKOFSONGSANDYUEFUPOETRYASSAMPLE,FORFURTHERRESEARCHINANCIENTTIMESTOTHEMEDIEVALTIMESREDUPLICATIONINPOETRYFORMANDDEVELOPMENTOFPARTSOFSPEECH关键词重言;形式;词性;发展KEYWORDSREDUPLICATION;FORM;THEPARTSOFSPEECH;DEVELOPMENT一、重言的来源及分类(一)重言的来源重言是中国古代小学著作中使用的名词,指同一个音节重叠构成的双音词。重言的用例早在甲骨文和西周钟鼎铭文中便已出现,如在尚书大传虞夏传中记载的卿云歌“

4、卿云灿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缦缦,“萦回舒卷貌”。但在诗经、楚辞之前的先秦文学中重言的使用频率和范围并不广泛,重言的使用在诗经中取得较大进展。重言在拟声、表情、写貌状物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诗经的千古绝唱与重言的精巧运用是分不开的,也正是诗经流行传唱,才使得重言这一艺术手法为后世广泛吸收,创造出更多哙炙人口的优秀篇章。夏传才先生在其著作诗经语言艺术新编中对诗经中出现的叠字的分布情况做了统计如图11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新编,语文出版社出版1998年,第56页。第2页可见在诗经中出现重言的次数和篇数的比例是非常大的。(以上数据夏传才先生只是计入了相同的两个字的重叠,其中不包含叠字的变

5、式如有字式、其字式、思字式、斯字式等。关于叠字的变式本文以下也会有所探讨。)二、诗经与乐府诗集的继承性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诗歌发展之后的又一高峰,乐府诗原是经乐府采撷并演唱的歌曲,起源于汉代,主要盛行于汉魏六朝。其中以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最为完备,辑录了汉魏、五代到唐代的乐府歌辞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郭又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将所收作品分成12大类,乐府诗集可以说是中古诗歌的大集合。明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提及“诗即乐府,乐府即诗,犹兵富于农,未尝二也。”乐府诗集不仅在题材、创作手法上继承、发展了诗经。从创作风格和特点上看,乐府诗采自民间,正如十五国风。这一特点,使乐府在题材、思想、

6、艺术、形式上都有一股活跃的旺盛的生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设乐府篇专论,提及“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2故以诗经和乐府诗集为文本研究上古到中古诗歌中的重言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行性。三、重言的句法位置及句法结构(一)上古时期诗经及其他先秦文学语言主要是以四言为主,关于古人的四言表达问题上,姜亮夫先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昭通方言疏证已经谈到这现象“四字式词组为汉语之特殊形式,自其发展之史实论之,其根源于汉语二字为一音节之定制,两音节即得组成一语句,此表现为诗经时代最为突出。3”姜先生说明了四字句的功用、特色以及产生原因。姜先生说明了四字句的功用、特色以及产生原因。两个音节构成一个音步,两

7、个音步就构成了和谐的韵律,而句子也在此基础上产生。故在诗经中,重言所在的位置也是以“二、二”式为主(主要是在四字诗的前两字或后两字),极少是在二、三两字中4。2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集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1年,第72页。3王雲路中古汉语论稿,中华书局出版2011年,第51页。4朱广祁双音词论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页。国风小雅大雅颂合计篇数92582622198次数21823112572646第3页1重言在四字诗句的前两字(1)重言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如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召南啟其雷)“振振”修饰君子,作定语。招招舟子,人涉昂否。(邺风匏有苦叶)“招招”修饰君子,作定

8、语。交交黄鸟,止于棘。(秦风黄鸟)“交交”拟声词,黄鸟的鸣叫声。重言后面的名词是单音节名词时,名词前加入了衬字或虚字,衬字或虚字的主要作用是补足音节。如皇皇者华,于彼原隰。(小雅皇皇者华)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小雅鸿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单音节名词不加衬字或虚字的,诗经中仅有一例振振鹭,鹭于飞。(鲁颂有駜)(2)重言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面。如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召南小星)“肃肃”,作形容词,疾行貌。悠悠南行,召伯劳之。(小雅黍苗)“悠悠”作形容词,形容路之遥远。(3)重言后面是形容词。这一现象比较少,其形容词前多有衬字,这里的衬字主要作用也是补足音节为主,使诗歌句式协调。如哙哙

9、其正,哕哕其冥。(小雅宾之初筵)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周颂执竞)此令兄弟,绰绰有裕。(小雅角弓)同样当重言出现在四字诗句的后两字时与之在前两字用法相似,即都可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及形容词的后面使用,本文不再详细举例说明。可见上古时期重言运用比较灵活,虽然重言的位置受音步的影响,但是重言的修饰范围广泛。重言在句中的使用,也使诗句更加形象。第4页(二)中古时期重言位置汉代社会生活发展繁复,诗经时代单纯缺乏变化、单板且过于凝固的四言形式,已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对诗歌需求。汉乐府的出现便弥补了这一缺陷,乐府诗不仅开创了灵活多变的新形式,也使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的韵文或散韵结合的叙事诗发展

10、到顶峰。乐府诗的句式有两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形式多样,故重言在诗歌中的位置也更加灵活。以五言诗为例,比起四言诗,五言诗仅仅是多了一个字,但是在变化句式、协调音律、选择语汇以及运用艺术手法上却给以作者较大的自由。5同时,它又和四言诗一样,形式整齐,富有节奏感,这就使得五言诗成为我国诗歌最要形式之一。在五言诗句中,重言的位置分布较之四言诗句灵活,主要分以下几种AABCD,ABCCD,ABCDD,AABCC,AABBC。(其中重复的字母代表重言)1AABCD式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乐府诗集陌上桑)2ABCCD式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游子吟)3ABCDD式还顾望旧乡,长路漫

11、浩浩。(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4AABCC式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5AABBC式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九溪十八涧)可见诗歌形式的发展,是推动重言在诗歌中的灵活运用重要因素。重言的自由使用不仅使诗歌更具音乐性,且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使诗歌更富感染力。四、重言词性的发展任何一段历史的词汇主要来源一是继承前代的词语,另一种是创造出新的词汇以及吸收外来词汇。处于汉魏南北隋朝的中古汉语,上承先秦,下启近代汉语,是汉语史发展上的重要的阶段,词汇也出现了大革新。先秦时期词汇以单音节为主,双音节不多,且双音节也主要是以并列式、主从式为主。了中古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新生词汇,且主要以双音

12、节词汇居多,语法结构在这一时期也更为成熟,而中古时期重言的发展也体现在诸多方面。5王国安、王运熙汉魏六朝乐府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50页。第5页(一)中古时期重言对先秦时期的重言的继承以乐府诗集为例,在乐府诗集中出现的大量的重言都是对诗经以及先秦文学的继承。1“迟迟”但恐人别促,不怨来迟迟。(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折杨柳)春日迟迟,柔何萋萋。(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清调曲)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棹歌行)“迟迟”在诗经谷风邶风中已经出现,“行道迟迟,中心有违”都表示“缓慢”之义。2“霏霏”雨雪霏霏,雀劳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雀劳利歌辞)庭中日,暖春闺。香气亦霏霏。(乐府诗集相

13、和歌辞楚妃吟)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苦寒行二首)霏霏雾雨杏花天,帘外春威著罗幕。(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阳春曲)天气肃清,繁霜霏霏。(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步出夏门行)在诗经中“霏霏”已经多处出现,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大都表示“雨雪盛貌”之义。3“夭夭”夭夭园桃,无子空长。(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煌煌京洛行)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长歌行)与“桃之夭夭”(诗经周南桃夭)中“夭夭”同义,都表示“绚丽茂盛”之义。(二)重言词性发展1拟声重言在先秦文学中,重言多是形容词性质,其中又可分为拟声性和状情貌为主。拟声词性形容词包括动物的拟声词,自然事物和人为发出的

14、声音词。以诗经为例,古来学者对诗经中象声词的定性划分,一般都没有太大争议。如将翱将翔,佩玉将将。(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将将”,作谓语,来描述金石佩玉之声。习习谷风,维风及雨。(诗邶风谷风)“习习”作定语,形容风声。第6页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作定语,形容伐木声。交交黄鸟,止于棘。(诗经秦风黄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交交,通作咬咬,谓鸟声也。”值得注意的是在诗歌中关于动物的拟声词,大都出现了“鸣”字,如雝雝雁鸣,旭日始旦。(诗经邶风瓠有苦叶)鸡鸣喈喈、鸡鸣胶胶。(诗经郑风风雨)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诗经周南葛覃)菀彼柳斯,鸣蜩嘒嘒。(诗经小雅小弁)萧萧马鸣

15、,悠悠旆旌。(诗经小雅车攻)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诗经小雅鸿雁)这一现象同样也表现在中古时期的诗歌中如“呦呦鹿鸣”,“凤凰鸣啾啾”,“双鸣关关宿河湄”。其主要原因是重言在作拟声词时,主要是表音为主,故在诗歌中添加“鸣”字可以使诗文的语义更加明确。2动词叠用的重言词发展(1)上古时期,在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文学中,动词叠用的重言,多是形容词性质。如“汎汎”汎汎杨舟,绋纚维之。(诗经小雅采菽)二子乘舟,汎汎其景。(诗经邶风二子乘舟)说文“汎”浮皃。毛诗“汎”,流貌。广雅“汎汎”,氾氾,浮也。在诗经中的“汎汎”都作形容词,表示舟子的“漂浮貌”。“招招”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诗经邶风匏有苦叶),说文“

16、招”,手呼也。毛传“招招,号召之貌。”郑玄笺“舟人之子号召当渡者。”可见招招在诗歌中作形容词,形容舟子“招呼貌”。“采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诗经周南芣苢)采采卷耳,不盈顷筐。(诗经周南卷耳)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诗经秦风蒹葭)第7页蜉蝣之翼,采采衣服。(诗经曹风蜉蝣)说文“采”,捋取也。“蒹葭采采”,毛传“采采,犹萋萋也。”毛传“萋萋,茂盛貌。“采采衣服”闻一多在风诗类钞提及“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犹言楚楚的衣服,有如蜉蝣之羽。”采采犹“楚楚”,鲜明貌。朱熹集传“采采,华饰也。可见这两处“采采”确定为形容词无疑。“采采芣苢”、“采采卷耳”中的“采采”,古人多训为“采了又采”。马瑞辰毛诗传笺通

17、释以为“采采”为形容卷耳、芣苢之盛,闻一多先生曾从民俗学和训诂学的角度阐释了“采采”为形容词,表示“芣苢”和“卷耳”的繁茂。蓝菊荪也说“如解作动词,意义不仅重复,在文法上恐怕也说不过去。”的确,若“采采”为动词,为何“卷耳”采了又采,还是“不盈顷筐”。结合语境可理解为农妇面对繁茂的“卷耳”,因思念心上人,才会“不盈顷筐”。若从语义和文法上看,“采采”训为形容词更为合理。(2)在中古时期诗歌中,诗歌中也存在大量的动词叠用的重言词。较之先秦时期中古时期词性更加灵活,在诗歌中的运用也更加形象,以“去去”为例。行道转远,去去情弥迟。(西陵遇风献康乐行谢惠连)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杂诗十二首陶渊明日

18、月不肯迟)去去勿复道,苦饥形貌伤。(感怀诗孟郊之二)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杂诗曹植之二)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古诗苏武之三)在这几诗句中“去去”都有“远行、远去”之义,作动词使用。3名词叠用的重言在先秦文学中,名词叠用的重言与动词叠用的重言相似,名词叠用一般也不作名词。而在中古时期,名词叠用的重言作名词使用的现象已较为常见。如家家竹楼临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采菱行)“家家”,犹言每家。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作)“物物”,犹言每物。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作)“各各”,犹言每各。即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19、“处处”,犹言每处。第8页中古时期重言的词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作名词和动词的用法上,且动词叠用的重言作动词使用的现象到明清时期有了更大的发展,重叠之后表示短暂动作的也有表示长时间动作。形式也出现了新发展,动词中间插入了新词汇。以“看看”为例,如“看一看”、“看了看”、“看着看着”等,通过加入的虚词可以表示不同的动作状态。五、重言词的形式发展(一)重言词的变式在诗经中还存在着大量组成双音节的衬字如“有、其、彼、斯、思”等,这些衬字并没有任何的语法可言,王显先生曾在语言研究上发表了诗经中跟重言作用相当的有字式、其字式、斯字式和字式,王力先生在其著作古代汉语中,将这些衬字称为“词头”。夏传才在其著作诗经

20、语言艺术新编中曾对诗经中的变式重言作出统计,如图6从表中可以发现诗经中变式重言的运用是普遍现象,且主要集中在国风和小雅的篇目中,其中以“其”字、“有”字、“斯”字为主。以“有”字式为例桃之夭夭,有蕡其实。(诗经周南桃夭)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邺风击鼓)有皇上帝,伊谁云憎。(诗经小雅正月)谁其尸之,有齐季女。(诗经召南采蘋)有严有翼,共武之服。(诗经小雅六月)夜乡晨,庭燎有煇。(诗经小雅庭燎)6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新编语文出版社出版1998年,第63页。变式次数著作国风小雅大雅颂合计篇次篇次篇次篇次篇次其字式8166800001424有字式5981223351829思字式0000110011斯

21、字式1226000038合计1427162634353662第9页朱广祁先生在其著作诗经双音词论稿中曾详细地探讨过这一现象,他主要认为衬字是否为重言主要与其结合的字相关。只有当“有”字与形容词相结合时,作用相当于重言,如“忧心有忡”,即相当于“忧心忡忡”,“庭燎有煇”相当于“庭燎煇煇”。对于其他的衬字同理,只有当与形容词相结合时,作用才相当于重言。衬字双音节结构出现在先秦时期,由主要出现在诗经。这一时期的汉语有了相当数量的双音词,但是还不够丰富,诗经的诗句和节奏,对词汇的音节有着特殊的要求。7这一现象体现了汉语双音词的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词汇,且对词汇的明确表意,使词汇与诗歌音节的和谐也有更高

22、要求。(二)重言词加词缀诗经中重言词加词缀的现象比较少见,如“方涣涣兮”(诗经郑风溱洧)。而在先秦散文中出现了较多重言加词缀“焉,乎,然,如,尔”等。这主要是诗歌受韵律的影响,而散文的句式较为自由。如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庄子齐物)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论语子罕)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有学者对尚书、周易、左传、论语、孟子这几部散文中带词缀的情况进行了统计8可见重言加词缀的现象出现较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然”出现的时间晚于其他几个词缀,但是其使用的次数却比较多。后世在散文上继承了重言加词缀的现象,且使用范围也更7朱广祁双音词论稿河南人民

23、出版社1985年,第96页。8石锓汉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史发展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年,第62页。著作次数词缀焉乎如然尔周易尚书1左传44论语6102孟子342131第10页加广泛。滕灌之属为卿,济济然斯则贤矣。(汉桓宽救匮)神清气爽,飘飘然有凌云之意。(唐李复言续玄怪录裴湛)身蹙蹙然,类蝤蛴而青。(唐陆龟蒙蠹化)(三)重言词作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的后缀,构成三字格形式的形容词重言对事物的形容,不同于“远、近、长、短、大、小”这样直接说明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以重叠的音节来模糊地表现出事物的状态。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虽然源于重言,其出现却远在诗经时代之后,9到楚辞时期才有较大发展。佩缤纷其繁饰兮,

24、芳菲菲其弥章。(楚辞离骚)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楚辞离骚)衔悲别陇头,关路漫悠悠。(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陇头水)胡关辛苦地,云路远漫漫。(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雨雪曲)落花舞袖红纷纷,朝霞高阁洗晴云。(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江南曲)这种形式接近口语,与现代汉语中颇为相似。如“红彤彤”、“绿油油”、“金灿灿”、“粉嫩嫩”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四)重言的重叠形式重言的重叠在诗经中就已经比较常见,例如赫赫炎炎,云我无所。(诗经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大雅云汉)济济跄跄,絜尔牛羊。(诗经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诗经小雅楚茨)这种形式发展到后世也较普遍。青青黄黄,雀石颓唐。(乐府诗集横吹曲

25、辞地驱歌乐辞)恻恻力力,念君无极。(乐府诗集横吹曲辞地驱歌乐辞)凄凄烈烈、北风为雪。(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安东平)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重言重言连用不仅极富音乐美,来回反复吟唱,诗人未开口读者已能深切感受诗人的悲凉之情。在诗歌中重言的重叠形式一般不单独使用,因为这种的形式在语法上并完整,往往与其他诗句连接成义。六、重言出现的原因9朱广祁双音词论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6页。第11页(一)社会背景原因诗经所处的春秋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大发展的时代,社会的发展推动着语言交际作出与之相应的变革。语言内部要素语音、词汇、语法发展并不平衡,其中以的词汇

26、演变最为迅速。“要反映大量新生事物及文化上碰撞的思想,词汇内部势必要增强其区别能力,以便适应复杂的思维形式、新生事物及创作需求。这些因素也促使词汇逐渐突破单音节限制产生大量双音节词,从而在词汇体系上演变为以双音复合词占主体。”10在这些双音复合词中重言也占据了大量比例。(二)诗歌用律需要在周代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毛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虽然诗三百乐谱渐渐消失,加之音乐与舞蹈的进化与分离,使那些歌辞独立存在,但是诗既要求兼做歌曲和舞曲,语言必然要体现一些音乐性的要求。诗经所处的时代,汉语词汇主要以单音节为主单音词不仅难以调节

27、声律、节奏,且组成整齐的四字句也存在较大困难。而那些具有同音重叠、双声或叠韵关系构成的双声单纯词,却十分适应诗经的声律要求”11。故诗经的作者常用重言和联绵词来调整声律,诗经便出现了大量的重言和联绵词。而到了汉代,“诗骚”并列为诗歌的正宗。在汉代以后,联绵字和重言的运用更为广泛,且在汉赋和六朝骈文的运用发展中达到顶峰。(三)重言构词方式简单先秦时期的汉语主要是以语音构词方式为主,重言的出现适应着还不发达的社会对语言发展的需求。中古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对语法、词汇的需求,构词体系由语音构词逐渐转化成语法构词为主,但重言因其轻松的构词方式一直被保留,大量上古时期出现的重言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随着社会

28、的发展对词汇的需求,重言以其多变的形式、和谐的韵律、丰富的表现力,深受文人“追捧”。(四)语言口语化是重言出现的重要因素重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类儿语的特征。语言中大量重言的使用,一般认为重言可以形成音乐美感,是出于审美的需要。其实更重要的是人类早期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体现。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在年幼时,喜欢用叠词。如“睡觉”会说成“睡觉觉”,“吃糖”会说成“吃糖糖”,“看狗”说成“看狗狗”,“抱”说成“抱抱”,而家长在教导孩子时也是有意识地使用重言。张应斌在其著作汉语乐音语言论中谈论中,有意识地使用重言词,是10朱广祁双音词论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页。11朱广祁双音词论稿,河南

29、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页。第12页一种语音练习和语言巩固的手段。人类在教授语言时,运用重言叠音的方式,既可以诱导孩子开口,同时也可以帮助孩子巩固学习成果。故诗经中大量口语化的重言反复咏唱,平淡的叙述下却隐藏着绵延的深情,这是质朴的口语独有的魅力。七、结语重言在上古时期作为一种特殊的双音节词出现,是与当时不发展的社会相适应。在表情达意或描绘状物或拟声方面,重言都显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上古到中古时期社会的进步和语言内部的发展,重言的变化最为显著的是动词及名词性质的运用及发展,在近现代汉语中重言作动词及名词性质的运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丰富多变的重言构成形式,更是丰富了我们汉语词汇。这一

30、现象的发展与诗歌的形式发展和用律要求是分不开的,同时语言的口语化发展也是推动重言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言因其特殊的音律性以及构词方式的简易性,一直活跃在古代诗词和现代汉语中。重言作为人类的一种自然语言现象,一直活跃在口语表达中,已成为口语中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今学者关于重言在某一时期的研究佳作颇丰,系统的研究归类虽有涉及却不够全面。故重言在汉语词汇中的重要重言对汉语影响和其自身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参考文献1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2袁枚诗经译注国风部分,齐鲁书社出版1980年。第13页3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上,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年。4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增订

31、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5张永鑫汉乐府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2000年。6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7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2000年。8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下,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年。9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2003年。10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2003年。11张应斌汉语乐音语言论,岳麓书社出版2006年。12方一新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出版2010年。13刘丽文、赵雪古代语言现象探索,北京广播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14向回杂曲歌辞与杂歌谣辞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15赵晨霞浅

32、析重叠词,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16陈光祖略论中叠词的效果,文学语言学研究2011年第80期。17胡婷婷试析南北朝乐府民歌中叠词的艺术功能,文学与语言2012年第12期。18高锐霞叠音词探微,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19杨俊光论吴歌的源流及其发展,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年第2期。20刘亚科叠音词分类及句法功能探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21张富翠、余庆叠词在中的艺术功用,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22刘树胜臆说,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23高静、陈伟从AA式重叠词浅析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关系,枣庄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24马晓东古典诗词中的叠词运用探微,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25JESSESABAKIRCHNER,DISTRIBUTEDREDUPLICATION,JOURNALOFLINGUISTIC,VOL48,NO1,2012,PP232,23726ERICRAIMY,LINGUISTICINQUIRYMONOGRAPH,PHONOLOGY,VOL29,NO2,2012,PP342,35227ROSELLINI,M,THEENDOFTHEFUTUREOFTHESUBJUNCTIVE,ATENEEROMA,VOL51,NO1,PP23,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