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4178521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九年级下册教案 (川教版)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 世界近代史(下) 第五学习主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课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了解帝国主义国家的军备竞赛和战争危机,掌握欧洲列强 之间的三对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性质 2 过程和方法 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帝国主义掠夺和侵略的本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 三教学方法 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录象法 四 教学步骤 复习导入: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

2、阶段,世界主要矛盾加剧,除了有 帝国主义国家国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有帝国 主义之间的矛盾。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 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帝国主义国家的权益总是和它的综合实力成正比的。新、老帝国主义之间的争端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 (1)俄奥矛盾:源于巴尔干地区巴尔干地区的战略地位及复杂的民族 遗留问题。 (2)法德矛盾:源于什么战争?(普法战争) 该矛盾的历史地位、影响 (3)英德矛盾: 英国的外交政策:“光荣孤立政策” 德国外交政策:“大陆政策”“世界政策” (指导学生阅读英德矛盾小字材料) 该矛盾的历史地位

3、、影响 (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帝国主义国家根据 自己的利害关系纷纷寻求同盟者,拉帮结派,不惜大动干戈。 1.三国同盟(德奥意) 组建目的:对付俄国、法国 原则: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朋友的 敌人是敌人的逻辑。三国核心:德国 时间:1882 年 同盟国组成国家 2.三国协约(英法俄) 时间:1907 年 协约国组成国家 3.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 为了在未来的侵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纷纷增加军费,添 购军火。各国军费增长比例、 “海权论”简介、英德在海军军备方面 的竞赛、英国大造无畏舰 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焦点:巴尔干地区 五教学小结 (提问、写出) 1.帝

4、国主义之间矛盾的根源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 3.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名称、组成国 4.帝国主义争夺焦点: 同盟国与协约国的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六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 1.矛盾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矛盾 1)俄奥矛盾 2)法德矛盾 3)英德矛盾 (二)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性质) 1.三国同盟(1882 年、德奥意) 2.三国协约(1907 年、英法俄) 3.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 作 业 教材 P19 练习 教学后记: 第 2 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第一次世界

5、大战的导火线和大战的爆发,欧洲三条战线,西线三大战役,俄国革 命和退出大战,美国的参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2. 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后果、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从战争 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能力 4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俄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性质和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方法 图示法,讲述法,朗读法,提问法,录象法 四 教学步骤 复习导入:帝国主义的本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的对峙一战 的爆发 (一)

6、 萨那热窝事件大战的导火线 在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明争暗斗中巴尔干半岛是争夺尔干半岛,的焦点。请同学们结合老 师展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思考:20 世纪的巴尔干半岛是不是已成 为 火药库? (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 到 1914 年时,巴尔干半岛已是战云密布。但恰恰就在这个敏感时候,奥匈帝国的王储即皇位继 承人斐迪南大公却挑衅似的来到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视察军事演习,并访问波斯尼亚首府萨 拉热窝。6 月底的一天,斐迪南大公夫妇的车队耀武扬威地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一个塞尔维 亚青年突然冲上前去,勇敢地投出了炸弹。 (播放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杀的资料片) 两声清脆

7、的枪响,结束了斐迪南大公夫妇的性命,这就是引发第一次世界爆发的导火线萨拉 热窝事件。 小结:萨拉热窝事件的时间、地点、与一战的关系 (二)大战的开始和主要战役 1.大战爆发的标志和交战双方 1914 年 7 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交战双方:同盟国 协约国 双方对阵形势:同盟国的地理位置、兵力部署、军事计划 协约国的地理位置、兵力部署、军事计划 2.欧洲战场的三条战线和主要战役: 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和南线 起决定作用的战线是西线和东线。 主要战役: 1)马恩河战役:交战地点、兵力、结果 2)凡尔登战役(一战转折点)和索姆河战役 战争很快到了 1916 年,双方都认为这一年是关键的一年,都

8、想 给对对以致命一击,赢得战争。因此,战争更加激烈、更加残酷。这 一年西线双方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役,这就是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 役。(播放相关资料片,结合战争的损失讲解战争的罪恶性,讲述两次 战役中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毒气弹的运用。)总之,尽管双方都投 入了巨大兵力,仍却没能置对方于死地。1916 年重点在西线的战事又陷入了僵持中。 凡尔登战役的历史意义:一战转折点 (三)战争的结束 1916 年冬季不知不觉来临了。这个冬天欧洲人感觉特别冷。战争 进行了两年多,仍然不见分晓,双方都深深地陷入了战争的泥潭,无 力自拔,元气大伤,继续厮杀下去,已是力不从心。(播放欧洲 1916 年前线和后方的严

9、重困难情况资料片)很快,1917 年的几件大事把战 争引向了结束。(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把最终引发战争结束的大事 归纳出来,教师总结。) 1.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7 年) 2.美国参战(1917 年) 3.一战的结束(1918 年 11 月)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交战各国都发生了革命运动。1918 年 1 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发动了起义,德皇外逃,德国宣布投降,第一 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发动者终于落得了可耻的下场。(展示福煦车厢, 略微讲解,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革命制止战争的道理) 一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一战的性质和影响 结合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美国的损失情况的资料片,归

10、 纳并总结出这次战争的影响和性质。 (播放资料片:一战参战国家、人口、经济损失等,引导学生归 性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影响: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损失。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 对比,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教学后记: 第六学习主题 近代科学和思想文化 第 1 课自然科学的革命 第 2 课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 世界现代史 第一学习主题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单元主题: 本学习主题包括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 1 课 伟大的十月革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简述俄国 1917 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11、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列宁。 3、过程与方法 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方面,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列宁在社会主义 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最主要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对新经济政策经验教训的总结。新 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从国情出发,放弃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搞 “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 义的

12、新途径、新方法。新经济政策带有苏俄的民族特色,但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实 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一些带有原则意义的理论和实践,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 有借鉴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故事一个诚实的孩子导入列宁,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进入新课学习。 2、回忆一战内容,设问“对于一战的结束,俄国起了什么作用?” 3、考考你“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怎么建立的?” 一、新时代的曙光 (本课的重点是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道路的探索,而俄国十月革命是这一探索的开始。彼

13、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革 命的开端。因此,只有讲清楚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才能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 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说一说:二月革命的时间、参加者、结果和性质。 议一议:二月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指导学生分析俄国二月革命后政局的复杂性、特殊性和暂时性。认识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 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线索梳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历史背景、经过、发展、结果。 (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课本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社会主义 革命的开端。这场起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

14、命领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革命取得胜利的必 然性。) 动动手: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进行纵向对比。 (从时间、革命任务、性质、结果几个方面对比,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历史小沙龙:归纳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再与临时政府的措施进行比较。 (说明两个政权的不同性质及其所产生的不同后果。) 故事会: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通过故事,让学生了解三年国内战争极其艰苦,胜利来之不易。)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议一议: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师要强调革命的首创性;再帮助和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 有关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成立 的背景等历史内容,使学生深刻领会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15、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巨大推 动作用。) 思维拓展:如何看待革命时代的列宁。 (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四、板书: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 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3、 月革命 起义:1917 年 11 月 7 日;彼得格勒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 措施

16、: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 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 4、 巩固政权 背景: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 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措施: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 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 5、 历史意义 国际: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国内: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教学后记:弄清十月革命的过程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的措施 第 2 课 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2、

1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3、 过程与方法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1937 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重大 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为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切实际的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严重违背社 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过度集中、缺乏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 难点: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历史剧和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焦点访谈:和

18、平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合时宜。 (让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 一试身手:让学生设计一条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 线索梳理:新经济政策。 (背景、时间、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 (新经济政策是本课的重点之一,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之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阶段, 即在一个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巩固工农联盟后,再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它是列宁将马 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19、 2、苏联的成立 你知道吗:观看苏联地图、说明苏联国徽的含义、听苏联的国歌。 (让学生了解这已是一个历史名词,存在时间是 19221991 年。当时苏联的成立,加强了国内 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到 1991 年,苏联解体。) 想一想:区别沙俄、苏俄、苏联三个名称的不同。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包括苏联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三方面的内容。) 小组讨论:搜集苏联在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工业方面的成就。讨论取得成就的原因。 (原因是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除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之外,还有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 度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20、知识梳理:工业化促进了农业集体化。粮食收购危机,导致了政府实行农业集体化。若将小农 经济改为集体农庄,国家便能随意收购粮食,从而解决粮食问题。因此,为进一步适应工业化 快速发展的需要,苏联开始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议一议:农业集体化的进步之处及出现的问题。 (展示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有关苏联农业集体化的问题。) 思考与讨论: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特征;给我们什么启示? (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老师要结合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分析:经济上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是个人的高度集权,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也称为“斯大 林模式”,其发展的结果导致了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思维拓展:

21、 动动手:列出 19171936 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四板书设计 1新经济政策 原因:直接原因经济困难、政治危机 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国家资本主义; 流通市场经济;分配工资级别 意义:实践消除危机,恢复经济 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建立苏联 情况:1922 年;成立宣言;联盟条约 3 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经济建设 存在问题:产业结构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 消费水平消费品少,影响人民生活 资金积累对农民过多地索取,损害积极性 (2)政治生活 苏联体制: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的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上权力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监督 评价

22、曾起过积极作用;存在着严重弊端 教学后记: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理解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的特点。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二学习主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单元主题: 本学习主题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社会、 国际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 第 1 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国际 关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

23、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国际 关系的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初中生理解 有一定难度,因此,对于这一时期西方世界的国际关系,只要求学生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 约的基本内容,并对由此形成的一次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有初步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导言框中福熙车厢的介绍,回顾一战的性质和结果。 (战争的结束,并没使帝国主义之间的争斗停止。) 2、引导回忆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巴黎和会召开的目的,

24、导入课文。) 3、历史影片我的 1919片段。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想一想:参加会议的 27 个国家地位为什么不同? (揭示帝国主义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就是国家的经济和军事等实力。) 议一议:针对凡尔赛和约的内容,受益者是谁?对德国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揭示列强召开会议的真正目的;和约中对德国军事和殖民地的问题,将会激起德国复仇的情 绪。) 说一说:凡尔赛体系的含义。 (凡尔赛体系,这个问题的综合性、概括性较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应首先侧重讲明凡 尔赛体系的概念:19191920 年,协约国在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 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

25、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 称作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 的新秩序”。 在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对“新秩序”进行适当的讲述: 首先,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次世 界大战以前的欧洲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两幅历史地图,比较两幅地图中欧洲各国 疆域的具体变化,以加深对“欧洲统治的新秩序”的理解。德、奥、匈、保、土五国的疆界因 割让而缩小,原俄罗斯、德意志、奥匈三大帝国统治下的中欧和东南欧地区新成立了一批独立 国家; 其次,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亚统治的新秩序,奥斯曼帝国已经解体,它原

26、先统治的 阿拉伯地区,在委任统治的名义下成为英法的殖民地; 最后,凡尔赛体系还确立了帝国主义在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国瓜分了原德国在非洲的 殖民地。) 动脑筋:教材中 p17 动脑筋的问题。 帝国主义召开巴黎和会的真实目的。 (瓜分战利品和建立战后新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 主要包括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会议签订的主要条约、会议的影响等几个主要问题。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 (强调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尖锐矛盾。其中日、美等在这一地区的争夺尤为激 烈。) 小组讨论:(教师展示中国历史中列强瓜分中国形式图) 这幅作品反映了

27、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怎样的历史?九国公约是否改变了中国的地位? (列举事实说明没有尊重中国的主权,仅改变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中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 大受害国。美国通过排挤日本而获利,但激化了美日矛盾。) 思维提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及作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巩固的。因为它 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首先,凡尔赛体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尽管德国存 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其次,华盛顿体系也未能有效地抑

28、制日本,日本继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并准备有朝一日与美 国再决高低。 动动手:对比一下,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时间、地点、操纵国、涉及的地域方面有哪些不 同? 四板书 1、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1919 年 16 月、巴黎、凡尔赛宫 (2)巴黎和约:对德凡尔赛和约:疆界领土、海外殖民地、限制军备、支付赔款 对奥、保、匈、土和约 (3)凡尔赛体系 含义:以英法为主导的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 影响:改变欧洲、中东等地的政治格局;体系内部隐含着许多矛盾 2、华盛顿体系 (1)华盛顿会议 背景:美日英要重新分割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 内容: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中日协定”

29、、九国公约 (2)含义:以美国为主导、在抑制英日、宰割中国的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新秩 序 (3)影响:东亚、太平洋政治格局变化;体系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 教学后记: 第 2 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简述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改良等历史过程有较辩证和 全面的认识。 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 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其作用

30、主要就是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说明现代 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改良的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 济危机,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 响。西方各国受不同国情的制约,寻找不同的道路来摆脱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渡过了经 济危机,德日法西斯势力利用经济危机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经济危机的爆发 罗斯福新政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展示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图,失业者身上的广告牌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 2、复习旧知:一战”后

31、资本主义国家召开了哪些会议?有何影响? (教师归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处 于相对稳定时期。) 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19241929 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和 1929 年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 说一说:20 世纪 2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原因和表现;这种状态会导致什么结果? (由于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容易导致 经济危机的到来。) 小组讨论:1929 年经济危机的原因和特点。 (教师补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情况表) 角色扮演:大危机年代的美国记者对工人进行采访,工人

32、在此期间生活状况。 议一议:(演示危机时的情景,如等待领取救济面包的长龙,露宿街头的失业者,19291945 年美国失业率的动态图表,资本家销毁产品,拔掉田里成熟的棉花等。) 资本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而不去救济贫民?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归纳经济危机的影响有:工人失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矛盾加深。 资本家销毁商品,生产受到破坏。反映了资本家的残忍、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对学生进行情 感教育。) 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历史剧: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增进学生对罗斯福的感性认识,加深印象。) 知识整理:新政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课堂讨论:新政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美国的经济缓慢

33、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作用是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 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但它不可能根除资本主义 社会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痼疾。) 四板书设计 1、经济危机 原因: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矛盾 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具体原因社会实际消费能力、市场虚假繁荣、盲目扩大生产、股票投机猖獗 表现:金融、工业、社会生活、农业等的全面危机 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影响:导致各国内部社会危机政坛丑闻、人民斗争、法西斯兴起 导致世界局势的紧张各国之间

34、的矛盾、与殖民地的矛盾 2、罗斯福新政 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就任总统 目的:克服危机、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 特点: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但避免国有化形式 内容:金融整顿银行,恢复信用; 工业颁布法令,以工代赈,刺激消费; 农业压缩生产,克服过剩 评价: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影响经济上:减轻危机破坏,促进生产恢复 政治上:缓和社会矛盾,遏制法西斯势力 对世界:开创经济新模式,影响许多国家 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第 3 课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国会纵火案,德意的法西斯头目名,政党组织,对内外政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

35、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德意日法西斯的独裁统治,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极端黑暗的一页,在 20 世纪人类文明获得飞速发 展的同时,为什么会产生极端反文明、反人道的法西斯暴政,并肆虐世界,这是必须进行深刻 反思的。对关系人类命运前途的世界和平与战争问题有更深切的关怀,对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和破坏的法西斯暴行有更深刻的批判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化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导言框焚书内容导入本课。 2复习旧知,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历史特点不同,政治经济条件不同,因此在世界经济危机 的打击下,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也不同。美国总统罗斯福为维护垄断资产阶级

36、的统治,通过实 行“新政”摆脱了危机;德、意、日则先后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从而导入新课。 3“法西斯”名词的由来。 (一)、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历史背景:教师展示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德、意、日的影响简表 (指出由于经济危机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对外: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打破凡尔赛和约 的束缚,使德国重新获得领土和殖民地;对内:需要加强镇压国内日益发展的革命力量。) 说一说:简介希特勒。(学生课前搜集好资料) 各抒己见:纳粹的迅速崛起有哪些因素? (采用欺骗的手法,乘机发展势力。具体表现是: 骗取中下层人民的信任。 获得统治阶级和垄断资本家大力支持。 加紧勾结军队。 煽动民族复仇

37、主义和种族狂热等。使相当一部分人落入了希特勒的圈套,纳粹党一跃成为国 会中的大党。) 议一议:希特勒恐怖独裁统治的建立及表现。 (希特勒上台后,逐渐将总统、总理两个职务合并为一,集党权、政权、军权于一身,称国 家元首。 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 解散一切工会组织和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 焚毁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 (三)、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动动手:试制一张“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建立”简表 国别 背景 建立标志 建立时间 内外政策 影响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四)课堂讨论:轴心国集团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德、意、日三国法西斯政权联合起来的目的,都是要实现其各自的侵略

38、野心,并把矛头指向 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抵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称霸世界。这是德、意、日三国勾 结,“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的主要原因。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挂出“世界地图” 或展示地图课件,明确德、意、日三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使学生转换视角,进一步认识到 轴心国集团形成对世界和平所构成的严重威胁。) 四板书 1、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1)德国: 原因客观:危机引起动荡,魏玛政府软弱 主观:纳粹党欺骗宣传,扩张势力 建立成为第一大党、希特勒上台 政策政治:建立一党独裁; 军事:扩充陆军,重建海空军; 经济:国民经济军事化; 文化:严密控制,钳制思想; 民族:种族灭绝,迫害犹太人; 对外

39、:撕毁和约,推出国联,进军莱茵 (2)日本: 原因客观:危机引起矛盾,工农运动高涨,内阁政府无力 主观: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及其势力的上升 特点以军部为核心,要求在天皇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扩张 建立九一八事变、二二六兵变、广田弘毅组阁 政策对内:政治上加强独裁;经济上国民经济军事化; 军事:加紧扩军备战 对外:制定基本国策,准备扩大侵略 影响: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3)影响: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持,肆意侵略,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矛盾演变为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 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第三学习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单元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人类历史

40、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对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学习主题通过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勾画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酝酿、全面爆发,到逐步扩大 和结束的基本进程。 第 1 课 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慕尼黑会议,绥靖政策的实质,战争的爆发时间,标志事件。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 性、破坏性 2、过程与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以张伯伦政府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家采取了牺牲他国利益,苟且偷安, 姑息纵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的绥靖政策,慕尼黑会议把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加速了世界 大战的全面爆发。 德国入侵波兰,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主要要求

41、学生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 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的 “和平与发展” 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慕尼黑会议,德国突袭波兰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课前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分成学习小组,发放各组的 预习案。包括:二战的全面爆发;德国西进的过程。 导入 1歌曲 (随着法西斯政权的稳定,实力的增强,对外扩张也越来越猖狂,引发二战。西方国家是否也 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呢,导入新课) 一、慕尼黑阴谋 说说看:什么是绥靖政策? 思考与讨论: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

42、策? (教师要及时的启发、引导。如:德国最初的侵略方向;西方国家想祸水东引;一战后,战争 的残酷性使西方国家经济军事地位却受到巨大的削弱,致使英法集团的一部分人不敢同法西斯 的侵略扩张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只要有妥协的希望,就坚持妥协。) 说一说:绥靖政策的表现。(慕尼黑阴谋。) 二、德国进攻波兰和战争的爆发 本课一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是逐步打起来的。1931 年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 然后又于 1937 年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1935 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 年意大利和德 国武装干涉西班牙;1938 年德国吞并了奥地利;1939

43、年春德国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据统计, 在 1939 年 9 月英法对德宣战前,战争已席卷了五亿多人口,蔓延在欧、亚、非三 大洲的土地上。因此,确切地说,1939 年 9 月 3 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日子,而 不是开始。) 小组活动:介绍德国西进的过程。 (包括战争开始阶段英法对德宣而不战;法国的溃败;英国的不列颠之战。学生在介绍的同时 进行生生互动式的提问。) 思维提速:德国为什么在欧洲大陆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国家? 四 . 板书设计 1.爆发原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 具体原因:经济大危机、德日法西斯化、战争策源地形成、绥靖主义政策 2、战争

44、酝酿: (1)慕尼黑阴谋 成因:法西斯侵略的威胁、英法的压力、捷克政府的软弱 情况:1938 年 9 月;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英法德意 影响;纵容了侵略、加速了二战、苏与英法离心 (2)苏联自保 情况: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3、初期阶段 (1)大战爆发 标志:1939 年 9 月 1 日;德入侵波兰,英法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2)西线形势 进攻北欧:丹麦、挪威 进攻西欧: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 (3)重要事件: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 (4)战略态势:法西斯德国控制欧洲,实力大大膨胀,处于有利地位 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第 2 课 战争的扩大和转折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

45、和能力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时间和过程,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的时间和意义,斯大林格勒战 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2过程和方法 (1)简述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 件;(2)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战争初期,反法西斯力量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但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也促使反法西斯国家更 加广泛和紧密地联合起来。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 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联合国家宣言,斯大林格勒战役 三 教

46、学步骤 导入:复习旧知,法西斯国家对外政策的特点? 一德国东侵苏联 小组活动:介绍苏德战争。 各抒己见:苏德国战争中莫斯科保卫战为什么取胜? 战争的意义: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日本偷袭珍珠港 历史故事:日本偷袭珍珠港。 (同时展示相关的地图、影像资料。) 动脑筋:日军偷袭珍珠港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序幕,这种说法对不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后,日军已对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进行 了侵略。1940 年日本还提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狂妄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 序幕早已拉开。日军偷袭珍珠港只是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并非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 的序幕。

47、) 三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从二战前的 30 年代开始,英、法、美等国推行一种纵容法西斯侵略扩张的政策,即绥靖 政策。具体表现在英法的“不干涉”政策,美国的中立,反法西斯国家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合 作,现在反法西斯国家逐渐认识到联合的必要性。) 思考与讨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基础是什么?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有何作用、意义? (引导归纳:形成的基础,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野蛮、凶残的侵略战争,给全世界 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法西斯国家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也是英、美 等国最大的威胁。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胁的国家要联合起来共同对敌,这是建立世界反法 西斯同盟的基础。苏德战争

48、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终于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形成的 标志,1942 年 1 月,26 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它们保证全力对法西斯国家作战,互 相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和议和。这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作用和意义, 参加反法西斯联盟的各国有彻底击败法西斯的共同目标,并且承担了义务,所以,第二次世界 大战就成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不断壮大,改变了力量的对比, 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有力保证。) 学生自学,阅读找出时间;国家;文件名称;内容;并思考讨论问题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对打败法西斯有何重要的作用?(课本 69 页) 四斯大林格勒战役 教师介绍战争

49、情况,结合地图讲解。 学生找出战争爆发时间;结果 师生共同完成“说说”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影响和意义 历史回眸: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片段。 (学生形象地感受苏联人民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议一议: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两个转折) 课堂小结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相继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到全球范围。联合国家宣言 的签署,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 的胜利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四 板书设计 1. 大战扩大 (1)德国东侵苏联 战争爆发:1941 年 6 月 22 日 重要战役:莫斯科保卫战 (2)日本偷袭珍珠港 爆发原因:日美矛盾激化日本向东南亚扩张,美英贸易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