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课后答案.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4179347 上传时间:2019-10-02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课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人文地理学课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人文地理学课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人文地理学课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人文地理学课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 第 1 章 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 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 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 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 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 治学以及环境科学、

2、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 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 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 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 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 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 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 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

3、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 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 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把以上三个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形成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性质):人文地理学是 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 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是:社会性、 区域性、综合性。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人文地理学的 社会性还突出地反映在其历史性。区域性特定

4、的空间,匀质区域,如农业种植中的区 域、结节区域, 结节点即为区域中的核心,通过不同等级的辐射联结着辐射区。人文地理 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特性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 视了区域特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综合性:1、指人文地理学具有广泛的综合性、边缘性和 交叉性。2、综合性指方法论:人文地理学“研究事物,不是作为特殊现象、孤立的现象去 研究,而是从它的特性去研究,特别注意各成分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关系。研究的成分越多, 现象越复杂,综合性就越高。 ” . .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 方面? 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

5、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社会科学以人以及社 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 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用领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 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 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映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 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在不停的运动中,比如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人口的分布和迁 徙、政区和疆域的变革、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传播、聚落的形成和分布等,人文地理学研究 要运用历史分

6、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反战的结果 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以 及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4、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以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典地理学) (19 世纪中叶以前):人文地理学知识最早的记 述性著作古希腊诗人荷马公元前 9 实际两部史诗伊利亚特 、 奥德赛 ;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等都有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的阐述;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 ;西方古 代的人文地理学还不是独立的、单一的学科,而是与自然、政治、

7、哲学等混杂在一起的笼 统的科学知识,内容包罗万象,主要多为游记、地方志之类,以记述性的资料为主。 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为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 创立了因果原则等研究基本方法。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 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他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 开山大师。 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 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由对人文地理物 象的解释描述发展为探究人地之间的因果关系,力求用一般原则去认识地理现象,寻求科 学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 的研究。 法国流

8、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苏尔的文化景观 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二战后至今) . . 战后初期,以谢佛为代表的美国地理学界区域学派。60 年代,计量地理,引发了理论 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进人“新地理学”时代。 70 年代早期,出现了行为地理学、人本主义地理学等学派。80 年代出现后现代主义、 女性地理等。 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与前期相比,无论在研究方向还是研究内容、方法上都有一

9、些新 的变化,总的来看,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一方面,科学 哲学首先引入人文地理学,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兴起的计量革命。另一方面西方人文地理 界受到人本主义、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首先、计量方法和数 学模型在人文地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次、20 世纪 70 年代,人文地理引入了心理学的 分析方法,被人们乘坐西方人文地理学的行为革命。第三、现在地理学观察和收集资料、 信息的手段上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与相 邻学科接触日益频繁,一些具有边缘学科特点的分支显示出勃勃的生机。 5、认识建国以来中

10、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古代的人文地理思想和知识及其丰富,但尚未 形成科学的人文地理学。主要贡献:产生了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对人地之间关系进行了 初步的探究;积累了大量以区域人文地理论述为特色的人文地理知识近代地理发展比西 方国家要晚半个世纪左右,引入了西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新思想和研究方法,受当时法国 和英美学派的影响,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开始起步,主要集中在人地关系、人口地理、农 业地理、城市地理、农村聚落研究、运输地里、政治地理等方面以及区域综合考察。 1980 年以后人文地理才得到恢复,得到长足的发展a、1949-1979

11、 经济地理学一枝独 秀,人文地理学衰落的阶段。b、1980-1990 人文地理学的复兴阶段。C、1990 年以来,人 文地理学进入全面发展和提高阶段。分支学科迅速发展,薄弱的分支学科有所发展,更多 对中国实际问题的研究,使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更具国际性。 如何建设:必须紧密联系中国社会竞得实际情况,根据中国的国情特点,适应社会经 济发展的趋势和变革、开放、搞活的需要,研究新旧体制接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明显 的地域行与综合性相结合的问题,把解决人文地理学的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既是社会 对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持续动力。 6、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人文地

12、理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认识活动,不仅具有科学认知的价值,而且还能直接 知道和参与社会实践。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社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2、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 3、 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 . 补充内容 一 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1、德国流派: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1)拉采尔(18441904 年)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环境学派的代表,首次对人 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 (2)赫特纳(18591941 年):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3)施吕特尔(1872

13、1952 年):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4)杜能:1875 年提出农业区位论 (5)韦伯:1909 年提出工业区位论 (6)克里斯泰勒:1933 年提出“中心地学说” (7)廖什:1954 年:经济区位论提出了从多方位因素来考虑生产的区域分布。 2、法国流派:战前西方最有代表性的人文地理学派,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 (1)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 年) “人地学派”的创始人 (2)白吕纳(18691930 年):人地学原理 (1910 年) 3、英国流派 (1)麦金德(18611947 年):“大陆腹地学说” (2)罗士培(18801947 年):“适应”论思想 A 人群对其环境的适应 B

14、 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4、美国流派 (1)森普尔和亨廷顿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森普尔(18631932 年):环境决定论者 亨丁顿:文化地理学的鼻祖 (2)苏尔(18891975 年):文化景观派的代表 (3)哈特向(1899):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5、俄国学派 地理学派:巴朗斯基、萨尔什金 经济学派:费根、康斯坦丁诺夫 二.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 成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如: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 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宗教地理学、民族地理学等。 第 2

15、章 主题与理论 . . 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意义:1、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成为人文地理学的基 本主题,文化区是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2、文化区是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 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的分布地区。人文地理学 以文化为核心理论来统帅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的人文地理现象。3、文化区是由不同类 型的文化为对象来分的。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文化扩散类型: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由于扩展扩散的情况 不同,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亦称传染扩散)

16、 、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文化扩散特征:扩展扩散的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并且其中各种文化 现象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造纸术与呼啦圈传播速度的对比) 。迁移扩散的特点:由具有 该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易于保持该文化本身特点。迁移到远处,是该 文化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功夫) 。 某些边界对文化有屏障作用(南非边界阻止外来电视节目) ,完全不能通过的屏障是不多 的,比较多的是可部分通过的可渗透屏障(加拿大要求在本国出版的外国杂志须含一定量 本国题材) 。某些文化现象,在一地的传播有速度快慢的波动和周期现象(追逐时尚的文 化现象)

17、。 3、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一)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人和自然对文化的 关系是单向的、完全由自然决定的。 “强”式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强有力的决定、限制和影 响着人类文化的行为和文化过程。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的决定着文化,环境 对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链型关系。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人的选择能力,把自然与 人看成是双向影响。:“式”环境关系: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 统的一部分来考察,二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因素网络。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研 究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探索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解释

18、人 对环境所产生的知觉决策的行为激励。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 加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二)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例: 因为文明的发生和发展,需要剩余劳动时间故世界古文明均位于地理条件优越的热带、亚 热带和暖温带。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自然 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著人的石器生活。地理环境的 变化,对文化发展施加一定的影响。例:汤恩比有关亚非地带人们在并和结束后的 5 条出 路。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不同地区具有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同,因而

19、各自的生 . . 产发展方向不同。例:在生产发展早期阶段,人类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由于地理环境的 无数变化和等机构成不同,使各地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特征。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民族文化 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是人与自然环境做物质交换的方式差异的历史发展结果。例:中国文明 与欧洲文明的产生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 4、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原因: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 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并且,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是人文地理学的三大 主题。2、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其影响到人文地理学

20、的各个要素和方面。 3、20 世纪 60 年代,面对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调等全球性问题使得人 类开始意识并谋求人地关系中的和谐论,逐步确认,成为人文地理学理论的革新。 人的作用:1、环境决定论:过分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忽视各种因 素之间复杂关系。人在该理论中几乎不起什么大的作用,居于从属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 2、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能力,认识积极地力量。生活方式是决定某 一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 指导者。3、适应论: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 用的可能性。4

21、、生态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侧重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5、环 境感知论: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受其环境与文化的影响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印象,这种 由环境产生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人形成环境感知后,受其影响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不可能十分准确,对该环境做出的反应和决策以不全面的理解为依据(对自然灾害的感知 问题、在移民上的反应) 。6、文化决定论:人通过文化在人地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 5、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 (一)汤因比的“挑战与迎战”学说: 挑战与应战:古埃及人面对冰后期气候回升,草原变为荒漠,生存环境恶化,有三种 选择,其一是迁移,二是以耐旱动物维持生存,三是训化动物

22、和从事农业。埃及人选择了 尼罗河岸农业。 逆境美德:五种逆境刺激产生美德,一是困难地方的刺激,二是新地方的刺激,三是 打击的刺激,四是压力的刺激,五是遭遇不幸的刺激。刺激使人奋起,从而战胜困难。 中庸之道:刺激必须有限度。 适度刺激使人产生应激反应,找到解决困难的途径和措施,从而改变环境,重塑文化 景观,推动社会进步。 将客体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主体的人结合起来,从其相互关系和彼此相互影响的 力度来分析其挑战。 (二)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命定论使资本积累时期形成中产阶 . . 级人格特征,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这种新教观念和行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刺激 了其所在地区生产

23、方式的改变,社会发展以及地理环境也随之变化韦伯介绍的是思想先变 化,再改变生产与环境,是另一种人地关系。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新的人地关系的精神作用 进行分析有所启发。 (三)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人的生活方式不只是地理环境主宰的产物,而且是社会、 历史、心理等许多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与对人类生活的研究紧密结 合起来。以地理环境为基础了解历史,在时间过程中研究人地关系。 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特征。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是人与自然环境 做物质交换的方式差异的历史发展结果。例: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产生不同,对后世的 影响也不同。 4、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

24、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 系中的作用。 原因: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 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并且,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是人文地 理学的三大主题。2、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其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 素和方面。3、20 世纪 60 年代,面对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调等全球性 问题使得人类开始意识并谋求人地关系中的和谐论,逐步确认,成为人文地理学理论的革 新。 人的作用:1、环境决定论:过分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忽视各种 因素之间复杂关系。人在该理论中几乎不起什么大的作用,居于从属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

25、 2、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能力,认识积极地力量。生活方式是决定某 一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 指导者。3、适应论: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 用的可能性。4、生态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侧重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5、环 境感知论: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受其环境与文化的影响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印象,这种 由环境产生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人形成环境感知后,受其影响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不可能十分准确,对该环境做出的反应和决策以不全面的理解为依据(对自然灾害的感知 问题、在移民上的反应) 。6、文

26、化决定论:人通过文化在人地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 5、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 (一)汤因比的“挑战与迎战”学说: 挑战与应战:古埃及人面对冰后期气候回升,草原变为荒漠,生存环境恶化,有三种选择, 其一是迁移,二是以耐旱动物维持生存,三是训化动物和从事农业。埃及人选择了尼罗河 岸农业。 逆境美德:五种逆境刺激产生美德,一是困难地方的刺激,二是新地方的刺激, 三是打击的刺激,四是压力的刺激,五是遭遇不幸的刺激。刺激使人奋起,从而战胜困难。 中庸之道:刺激必须有限度。 适度刺激使人产生应激反应,找到解决困难的途径和措 施,从而改变环境,重塑文化景观,推动社会进步。 将客体的自然环境、

27、人文环境与主 体的人结合起来,从其相互关系和彼此相互影响的力度来分析其挑战。 (二)马克斯韦 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命定论使资本积累时期形成中产阶级人格特征,促进 . . 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这种新教观念和行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刺激了其所在地区生产 方式的改变,社会发展以及地理环境也随之变化韦伯介绍的是思想先变化,再改变生产与 环境,是另一种人地关系。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新的人地关系的精神作用进行分析有所启发。 (三)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人的生活方式不只是地理环境主宰的产物,而且是社会、 历史、心理等许多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与对人类生活的研究紧密结 合起来。以地理环境

28、为基础了解历史,在时间过程中研究人地关系。 6、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文化区: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 即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的分布地区。 文化扩散:指某种文化从一地区扩散到另一地区,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包括扩散、 交流、传承等意,是指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过程。 文化生态: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 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分支学科。 文化整合:文化除了可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外,它们各又可分为一些 文化特质。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

29、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 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文化景观:居住在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 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亦称人文景观。 文化区是人文事象的空间特征、文化扩散是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生态是文化与环境 的关系、文化整合是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景观是文化现象的综合体,上述五者为 人文地理学的五大主题。 只有了解文化的时间过程,才能深入认识文化区的空间特性,文化的空间现象的研究 应与时间过程相结合。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中,人、文化、环境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地域文 化系统。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

30、性和时间动态, 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要素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文化整合最先发生的 是文化冲突,结果往往促进新文化的产生,文化整合的变化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地域之中。 文化景观具有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 第 3 章 研究方法 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定研究步骤 和计划。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指的是该学科研究中采用并遵循的基本过程。典型模式: 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 . . 一、确定研究课题:按课题研究目的分:应用性课题、理论性课题、综合性课题。根 据课题的来源分:国家计划科研项目、个人自拟选题、应用性

31、协作项目。根据课题研究内 容的侧重点不同分: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对策性研究。 二、制定研究计划:个人进行的论文型课题,计划方案包括三项内容:研究步骤、资 料调查大纲、论文内容分析框架。申报研究课题具体内容包括: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研 究基础与工作条件、经费预算说明。 三、收集、整理资料:广泛收集、辨别真伪、兼收并蓄、分类清晰。 四、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是资料收集工作,调查研究主要方式:问卷调查、访问调 查;实地调查有参与观察、直接观察、个案研究等方法。第一手资料是只有通过研究者的 野外考察、实地观察、调查访问才能获得,第二手资料是一次文献加工整理并使之有序化 的文献。实地考察可

32、以加深对简介资料的认识,弥补其时效性缺陷,获得直观印象。 五、分析研究(数据初步分析与处理、建立分析模型、数据补充、分析结论可靠性评 价、征求意见):整个研究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包括资料、数据分析,理论解释和假 设检验,提出观点与结论等过程。课题分析需要重复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再收集补 充资料再研究的过程。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科学理论。 六、研究总结、成果评审(研究报告、研究成果、技术路线、原始资料) 2、简述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一、经验主义方法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 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进而解释各地区

33、的差异,揭示地 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是重点,区域研究最为典型,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1)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 (2)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 更多的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的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 (3)加强了 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三、人本主义方法论:加强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主体为出发点,重视人类行为的丰 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在历史地理学方面,人本主义地理学思考位 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在文化地理学方面,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 联系。在日常生活方面,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结构主义方法论:

34、(1)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 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以看出。 (2)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 象。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那些途经和方法。 一、地理社会调查:访问法、资料收集法、抽样法、专家系统法。 二、科技文献 1、地理科技文献:按种类分为各种书刊、资料、数据、文物、图表、 . . 非资料类或非印刷品类;按加工程度与使用程度分为原始性文献、工具性文献、再造性文 献。 2、因特网信息资料库: (1)与人文地理有关的虚拟地理图书馆 (2)相关综合 性网上图书馆和论文数据库 (3)遥感图像和地图信息数据库 第四章 1、查阅中

35、国统计年鉴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根据新中国成立以全国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转变过程图,并分析不同阶段的成因。 图:中国的人口转变过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人口转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有突出特征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 19491957 年,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出生率保持在高水平的情况下,死 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再生产出现了第一次增长高峰。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后,国民经济 迅速恢复与发展,带来了人口迅速增长。19501954 年,人口出生率在短期内有所提高, 在 37以上。此后有所下降,但都在 30以上。同时,随着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各种危 害人民生命的急性传染病很

36、快得到控制。在很短的时间内,人口死亡原因就由以传染病、 寄生虫病为主,转为以心脏病、脑血管病、癌症为主,使得死亡率急剧降低。在不到 10 年 的时间里,人口死亡率从 1949 年的 20下降到 1957 年的 10.80。随着死亡率的迅速下降, 中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在不到 10 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 “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且转变速度之快,世所罕见。 第二个阶段是从 19581998 年,这个阶段相继经历了一个人口发展非正常时期和两次 增长高峰,突出特征是死亡率保持在低水平的情况下,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由于政策方针 失误和自然灾害影响,19581961 年

37、是中国人口发展非正常时期,人口再生产的自然演变 过程被中断,死亡率异常上升,1960 年达到 25.43,导致出现了人口负增长。此后,中国 人口增长进入了第二次高峰期。19621965 年是对被打断人口增长过程的补偿和恢复,从 1966 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和计划生育 政策在 70 年代中期推行,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但是,进入 1980 年以后,50 年代和 60 年代两次人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相继进入婚育年龄,中国人口增长进入了第三次高峰 期。除 1984 年外,19811990 年的出生率均在 20以上,而死亡率一直保持在 7以下, 自然增长率

38、在 15左右波动。不过,与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比较有显著降低的趋势。进入 90 年代之后,在死亡率保持低水平稳定的情况下,出生率不断下降,使得人口自然增长率 持续下降。到 1998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 70 年代初的 20以上下降到 10以下。 第三个阶段是从 1999 年开始,中国人口再生产进入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 现代型人口增长阶段,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是人口数量长期保持着低水平增长的状态。从 趋势上看,由于人口逐步老龄化,人口死亡率将略有提高。如果死亡率超过出生率,那么, 人口数量甚至会出现负增长。按照联合国中位方案预测,在未来 50 年时间内,中国人口出 生率保持缓慢下降趋势,

39、死亡率保持缓慢上升趋势,大约在 2030 年前后,人口出生率和死 . . 亡率基本接近,人口数量达到高峰。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结果基 本相同。2030 年之后,由于死亡率超过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值,人口绝对数量 开始下降。 2、分析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的成因,思考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未来发 展的影响。 人口自然变动的成因: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人口增长过程随着自然环境条件、社 会经济条件、外部政治环境、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人口机械变动的的成因:分为两类,一类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另一类 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主要

40、的原因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 素。 人口变动的影响:利:政治方面,为国家国土防御提供充足的战略人口,以便更好地 管理边远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科学文化技术方面,为人才培养和 教育发展奠定基础。弊:给当地造成过大的人口压力并滋生很多问题;对迁出地意味着人 才的流失。 3、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和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和成因: 我国人口分布一般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地理上主要以黑龙江漠河与云 南腾冲连线为分界线,东南多,西北少,有由东南到西北方向随海高度的增加人口密度呈 阶梯递减的趋势,而这种趋势还正在加强。 自然原因:

4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上东部以平原为主,有漫长的海岸线,西部以山 地为主,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而且远离沿海,在经济的全球组 织中处于边缘腹地的地位,所以西部地区人口承载力比中东部地区低得多。 社会经济原因:历史上,自宋朝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西部向东部转移,由黄 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良好的自然环境推动了经济发展,近代以来,东部地区便利的交 通为其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为东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 东部良好的基础使东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流动,西部地区尽 管人口密度比中东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区人口对环境的相对压力已经大于中东

42、部地区。西 部地区的人口生理密度(以每公顷耕地面积计算的人口密度)已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的人口经济密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GDP 所负担的人口)不仅高于中部地区,而且高于东 部地区,比东部地区高出的幅度达 50%以上。 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中国人口分布依然不均衡,突出的特点是在土地载体上的分 布东密西疏,人口在土地和经济载体上呈现逆向分布。中国人口分布的这一稳定的宏观格 局是由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和经济空间组织的空间不均衡性决定的。目前,东部人 . . 口密集,但是人口承载状况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还有相当的人口承载潜力,但是上海的 人口规模太大,不仅仅对土地的压力很大,已经在一定程度

43、上超出了其经济承载能力;中 部人口规模大,西部人口稀疏,但对这两个经济地带现有经济状况而言,人口规模仍然是 过大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经济发展,从而舒缓人口对土地载体的压力。 4、民族对地理景观有什么影响? 衣:服饰受各民族聚居地的地理环境影响,如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西北地区维 吾尔、哈萨克等民族,西南和南方民族的服饰特点。 食:饮食文化的中西差异、国内的地区差异等等。 住:不同民居在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上的迥异的风格。 民间文化:在物质、精神、礼仪等方面与别的民俗的差异以及和流行文化的不同。 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1.埃及 尼罗河的影响因素:1、水源主要来自上游热

44、带雨林区(雨量大且均匀) 。2、第 二水源地埃塞俄比亚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分旱、雨两季(雨季始于 6 月终于 10 月) ,雨季降 雨使大量腐殖质进入河里,每年的定期的洪水带来丰富营养的淤泥,有利小麦种植。3、平 水期满足小麦在 11 月播种,5 月收获,无水灾且有充足灌溉水源。洪水期留下的富含营养 的淤泥对小麦生长极为有利。 (上述条件使小麦高产、为文明发展提供优越条件) 农业因 素:埃及具有丰富的农业种植经验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良好的对外防守环境:东有 西奈荒漠,西有利比亚沙漠,北有大片河口沼泽,南有沙漠瀑布 便利的运输条件:河运发 达,在尼罗河上,往北顺流而下,往南借北风逆流而上。 2巴

45、比伦 气候:地中海气候,冬季降雨。水源:位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之间的 新月形地带,河水冬季来自雨水,春季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水源充足。农业方面:秋种、 夏收的小麦,生长期内有雨水、河水灌溉,产量较高。 3.印度 有利的气候水文条件: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夏季的西南季风 的雨水补给。夏汛洪水给河流两岸带来富含营养的沉积物。 4.中国 地形上:黄土高原边缘地区,黄土土质疏松,含矿物质多,利于土地开垦、作 物种植。 气候上:年降水量在 600mm650mm 之间,气温 7 月平均 26、2 月平均2, 高温与雨季结合,利于作物生长。 2、结合某一农业景观,分析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原因,理解

46、农业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比如梯田,是人们根据地理环境而建的。依水建水田。农业景观类型与地理环境要素 密切相关,根据当地的日照、降雨、河流分布、干旱湿润、平原或山区等条件因地制宜。 这样能节省人力物力,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农业产出。 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以直接影响为主,有时候对农业的影响具有决定性。农业文明 . . 的发祥地大都在亚热带和暖温带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和盆地。那里有平坦的地形、 肥沃的土壤、可以利用的河水、温暖的气候充足的日照等等是农业的自然基础。 天气和气候条件:天气和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例 如,今天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饮料和果品中的茶、咖啡、香

47、蕉、橘子、荔枝等都是热带和副 热带的植物,它们对寒冷与霜冻非常敏感。 第六章 1、试述工业的发展和扩散过程。 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始于 18 世纪中期。1、首先出现的纺织工 业:1733 年,凯伊发明飞梭(织布) 。1765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785 年, 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以棉纺织业中纺和织的连锁反应使棉纺织业普及了机器生产, “珍妮纺纱机”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2、动力方面:1702 年,纽卡门发明第一台用 于煤矿抽水的原始蒸汽机。1769 年,瓦特发明单动式蒸汽机,1784 年发明联动式蒸汽机。 蒸汽机的优点:使厂房脱离地理条件的严格限制,蒸

48、汽机提供的动力易于控制。蒸汽机用 于纺织业,促进了其发展,纺织业的发展增加了对纺织机械的需求,刺激了钢铁业的发展。 3、钢铁工业:1709 年,达比发明焦炭铁,其子发明水力鼓风机。1760 年,斯米顿改进鼓 风技术。钢铁产量大幅增加。4、采煤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带动了采煤工业的兴起。煤炭 在诸多领域取代了煤炭。煤炭运输导致对机械工业与运输工业的需求。5、运输业:18 世 纪末 19 世纪初英国掀起建设运河的高潮。陆路方面 1750 年发现修硬质路面的办法,道路 可全年通行。1812 年铁路机车采用有轮边车轮的办法。1821 年,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第一 条铁路建成,后来逐渐掀起英国国内建设铁路的

49、高潮。第一艘商用汽船由美国罗伯特富 尔顿建造,1833 年,横越大西洋的航运开始使用汽船,海上帆船时代结束。6、机械工业: 蒸汽机制造的不断革新,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7、化学工业:由纺织业最先带动,以化纤 为原料的纺织厂选址常接近化工厂。8、食品工业:化工的发展又带动食品工业的发展,法 国与 1810 年发明沸水灭菌法,1839 年又发明马口铁罐头保存食物。后来又有氯化钙、沸 水灭菌。这些都都带动了食品工业的发展。 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期,工业生产出现了第二次革命。动 力方面:发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运输业:汽车、飞机等的发明。通信产业:电力与电磁 感应定律的发现,电报、电话、广播的相继发明。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新发展:转炉和 平炉等新炼钢法的相继应用、合金钢的研制,石油燃料的提炼、人工合成化学制品的出现 和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