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4. 摩擦力的秘密 终于上完了,我在心里欢呼着。心里觉得一下子轻松了下来,但又有些不太适应。虽然这段时间我吃不好 睡不好,满脑子都是教学设计,但一下在停下来又觉得心里空荡荡的,一点也补充实。如果非让我做出选择的 话,我还是希望能有机会再上一次公开课。虽然在准备期间非常的辛苦,但我得到的却比平时上课多了很多。 真是收获颇丰。下面说说我对本节课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还希望,孙老师和各位科学教师多给我提出宝贵的 意见。 一、设计回顾: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教材 时准备基本遵循“创设情 境,提出问题
2、收集信息,提炼事实分析总结,形成 事实(规律) 实践运用,深化事实”的步骤, 来展开探究式教学的活动,帮助学 生掌握有关摩擦力的秘密,更着重是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在对比实 验中向学生渗透变量控制的思想方法,去最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但 作 为 事 实 学 习 课 型 中 的 规 律 学 习 , 要 求 学 生 能 自 主 探 究 并 找 到 规 律 , 然 后 应 用 规 律 。 但摩擦力的秘密 这课是所在单元的 第四课,所以这课的学习应该是在学生对力有 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且对力的方向、力的大小等力的要素初步的 了解的基础上来探究 的。如果没有前面如果没有前面几课的
3、内容的铺垫和准备,让学生直接接触摩擦力那 么对 学生来说就缺少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向学生揭示摩 擦力的秘密的规律也就成了本 课的一个大难点,虽然我们现在一再强调课堂教学中要 淡化科学概念,但至少也应该让学生在上完课之后,对 什么是摩擦力有一个初步的认 识。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一开始就设计了“夹玻璃球、用手抹桌子”等几个小 游戏 想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调动起学生在生活中关于摩擦力的切 实感受和亲身体验。 二、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科学课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并从中获取 科学知识。因此
4、,适当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与怎样提出问题,就成为我本课教学的关键。 只有既适合于学生知识水平及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生活情趣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 究活动。 学生对摩擦现象既熟悉又陌生,平时并不能引起探究的欲望。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几个小游戏。 例如:我设计了一个夹玻璃球的游戏,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还 可 以 和 本 节 课 的 知 识 自 然 的 融 合 在 一 起 , 帮 助 学 生 感 受 身 边 存 在 的 摩 擦 力 , 帮 助 学 生 们 把 在 脑 海 里 的 朦 胧 的 对 摩 擦 力 的 感 觉 上 升 到 理 性
5、认 识 , 把 它 提 出 来 , 让 学 生 感 受 它 对 我 们 生 活 的 影 响 。 实 际 上 , 这 一 点 确 实 做 到 了 , 同 学 们 对 这 一 游 戏 积 极 投 入 , 并 能 自 己 在 游 戏 中 发 现 问 题 , 并 能 对 问 题 进 行 简 单 的 预 测 , 取 得 了 预 期 的 效 果 。 但 是 由 于时间关系,没有对游戏进行深入的挖掘,给每个组 15 秒的时间,同学们还没有吃 透 这个游戏, 就匆匆地进行下一环节,很多同学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使得这个游戏的 利用率大大的降低了。 (二)收集信息,提炼事实 科学规律的掌握不是背诵几句教条的话,不
6、是简单地让学生去解释一些科学现象,而是要教会学生运用方式 方法收集信息,提炼事实规律。因此,我在讲解“什么是摩擦力”和“摩擦力的产生的条件”时,采用了和 学生一起在桌面上推手的小游戏用手擦拭桌面来感觉较费力,从而知道阻碍手向前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实存在,并且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拉近了高深的“摩擦力”与学生的距离, 学生通过 这样的游戏活动,亲身体验了摩擦力,感受到了看不见摸不到的摩擦力,使原来关于摩擦力的经验的、感性 的概念发展成为比较科学的、理性的概念。到这时出示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他们不会再觉得生疏和突兀。但 由于上课时比较紧,所以摩擦力的定义的比较快,导致这一环节看起来
7、像老师牵着学生走似的。在教研后也 有老师提出这样的疑问,说我的课件出示的早了,我感觉我们的科学老师真是太厉害了,一点错误就会被发 现,所以我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调整好心态,积极准备,不放过任何细节。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学生愿意去参与到游戏中去,因此,在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跟哪 些因素有关”时,我同样设计了一个拖人游戏,学生在互相拉人的时候,他们会自觉的发现,会选择体重轻 的人去拖、会穿一双鞋面光滑的人去拖、或者给学生的鞋上装上轮子。 在学生进行完游戏后,在把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的迁移到“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上。这样做 是学生自己去得到,而不是老师讲解、灌输才得到的。 在课堂上学生针对游
8、戏中产生的现象提出种种假设,如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光滑粗糙程度有关,还 可能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等等。科学的预测非常重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将来他会用这种理念去 认识更多的事物。 但是,我在游戏中指导的不够到位,学生没有带着问题去进行游戏,而是在游戏后进行分析。如果我在学生 游戏前就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游戏,我像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三)分析总结,形成事实(规律) 由于没有前几课的铺垫,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对比实验就要学会控制变量,只要这一难点突 破了,那么其他困难也就迎刃而解。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成立就成为本课的重点之一。本来 我最初的想法是
9、让学生从问题入手大胆 3 的进行假设和预测,然后自己设计教学研究方案,最后小组合作开展实验,但是后来 却否定这一想法。因为我 发现这一课的实验是几个典型的对比实验,而对比实验中最 大的难点就是关于变量的控制,如过学生是在学习 过“摆”这一课后学习此课,这一 切应该是水到渠成的,教师完全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 但是现在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如此多的 “变量控制” ,教师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不能完全的放 手,而应该 充分的加以引导,向学生逐步的渗透“变量”的概念、以及如何控制“变 量” 。 所以我在教学中不仅降低了实验的难度, 而且在让学生填写实验报告中的 “假设” 、 “需要改变的
10、”、 “不能改变”的几个问题时花时间对学生的充分的加以引导,反复的 探究,并且我还特意举出几个错误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正是因为在控制变量的时候 下 了 大 量 的 功 夫 , 才 使 得 后 面 学 生 设 计 实 验 , 进 行 实 验 进 行 的 比 较 顺 利 。 所 以 我 认 为 , 这一点时间花的值。这 一环节是我第一次上课时的体会,由于时间关系,第二次没有 进行,所以才使得有些老师在看课的时候还以为 我把重点放到了摩擦力的定义上,其 实后面的实验才使我的重中之重。 (四)实践运用,深化事实 人们常说“听过的,你会忘记;看见的,你会记住;动手做过的,你会理解” 只有学 生通过实践运
11、用,解决他们身边的事情,他们才会印象深刻。 根据这一观点, 在探究完摩擦力的因素后, 我设计了几个和生活接近的例子, 例如“在 下 雪天你会穿什么样的鞋子, 为什么? 为什么我们要经常给自行车链洒油等等这类 问题”让学生 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解释身边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 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虽然我在本节课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我深刻地意识到我身上存在大量的问题, 例如: 课堂基本功不够扎实,语言运用得不够精炼,有口头语。 课堂组织不够,应适当调控学生的听课状态。 在提出问题之后,应让学生有一些思考时间,而我进行得太快,没给学生消化理解的机会。 在进行游戏时,应交代清楚,游戏的规则和
12、要求,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 在给出学生定义前,先让学生进行总结,让他们自己尝试着去总结摩擦力的规律。 总之,任何事情都很难进 行的完美,虽然我课前做了很多准备,并把教学设计及得滚 瓜烂熟。但是本课依然存在很多的遗憾。这些遗 憾将成为我以后教学时的动力,世界 虽没有完美的事情,但我要尽量把它进行到完美。 最 后 , 也 是 在 本 次 上 课 后 心 得 , 就 是 : 我 们 的 队 伍 是 最 团 结 的 , 最 有 战 斗 力 的 ! 因 为 教 学 活 动 中 , 孙 老 师 , 区 里 的 一 些 骨 干 老 师 以 及 我 的 师 傅 都 对 改 进 本 课 提 出 了 许 多 实 质 性 的 意 见 和 建 议 , 可 以 这 样 说 着 节 课 凝 聚 了 每 个 帮 助 我 的 老 师 的 心 血 , 这 些 帮 助 对 我 来 说 绝 对 是 最 珍 贵 的 。 在 以 后 的 教 学 中 我 会 多 和 同 事 交 流 , 多 和 学 生 交 流 , 多 问 自 己 为 什 么 , 多 多 反 思 , 多 多 改 进 , 争 取 “一 课 多 的 ”通 过 一 节 课 把 自 己 报 漏 出 的 众多问 题解决掉,尽快加大追赶各位前辈的步伐。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