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三年规划论文大学生人生职业规划论文.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4193191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三年规划论文大学生人生职业规划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学三年规划论文大学生人生职业规划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学三年规划论文大学生人生职业规划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学三年规划论文大学生人生职业规划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学三年规划论文大学生人生职业规划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学三年规划论文大学生人生职业规划论文 人生价值取向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作用的分析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受其人生价值取向的高度制约,在不同的政治、经 济、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往往会直接导致不同的职业生涯 规划。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是很好地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结果。 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学校及学生都必须重视人生价值取向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职业生涯规划 一、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据中国统计年鉴等资料统计,十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由 1999 年的 84.8 万人上升到 2009 年的 611 万人,而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持 续下

2、滑。据全国人才流动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09 年 9 月 1 日,全国高校 毕业生就业率是 74。这两组数字的一增一减,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 生就业形势很严峻,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实际上这也 就是人们所说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010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 630 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高校毕业 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这些都促使人们对目前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更多的思考。 从理论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岗位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变数。一方 面,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职业岗位必将增加;另一

3、方面,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可能会创造更多的 就业机会。基于此,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 政策研究生院教授马丁特罗在考察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之后说: “几乎没有毕业生过剩的证据。” 那么,我国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呢?又到底“难”在何处呢? 仔细考察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不难发现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在总量上, 我国大学生仍然满足不了现代化的需要。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 育仍然很落后。如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 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 达国家均在 50以上,韩国、菲律宾等国也在 30以上。而我国 2007 年的高 等

4、教育毛入学率只有 23,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将继续扩大,以培养 更多的合格人才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个特点是,局部高新技术人 才供不应求,人才分布不太合理。在我国 7 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 才稀缺。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和大学及有关机构开展了相关调查。 2005 年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 34 所高校的 6000 名大学生进行了就业行为和意向调查。课题组将单位划分为 8 类,即党政机关、 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和其他。 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 30,选择党政机 关的将近 20,高新

5、技术企业则排在了第三位。 2006 年河北大学对全国 11 所大学在校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及行为进行了调 查。在择业标准上,有 46.3的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把“工作条件好,能发 挥个人才干”放在了第一位;有 23.4的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收 入高、待遇好”的单位;有 19.7的大学生要求所选职业要“学习条件好, 有利于深造”;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35.9的大学生选择沿海开放城市, 32.6选择直辖市,愿意回家乡的学生也只有 3.2。 众多的调查都表明,大学生理想中的职业,收入因素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 择业时,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和功利化倾向。在职业取向上,他 们把择业范围定在都市

6、或大机关、大单位;在职业的去向上,不仅要选城市、 选职业、选单位,而且要讲条件、讲福利、讲待遇。 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具有普遍意义,也就是说,这种就业难并 不是说大学生什么工作都找不到,更多的是指大学生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及高 薪岗位就业难。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大学生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偏颇密 切相关,或者说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是影响其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 二、1949 年至今我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职业选择 价值取向是人们在自身一定的价值需求、价值标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作用下,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价值倾向。个体不同的人生价 值取向往往会直接导致不同的职业规划。大学

7、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其人生价 值取向的高度制约,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的人生价 值取向往往会直接导致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生价值取向大致经历了塑造与一元、极端与破 裂、再造与分化、现实与多元四个时期。 1.人生价值取向的塑造与一元时期(1949 年至 1965 年) 这时期的大学生把社会和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社会的最高利益当做 最高利益,把献身于社会公共事业看成是人生价值的全部,奉行“一生交给党 安排”、“我是一块砖,东南西北任党搬”、“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 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一时期的大学毕业生分配采取高度集中统一的指令性计划分配。学校

8、既 不需要开展过多的就业指导也不必谈生涯规划的问题,学生集中精力搞好学习 即可,不必过多考虑就业问题。当时大学生在校期间个人进行职业规划和选择 的空间是很小的,但是应承认,他们有自己的生涯规划,他们在“无私奉献、 国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下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服从国家分配, 在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后又为之奋斗,只是他们更多的是在国家、民族、集体 的利益之上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在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奉献的同时实现了自 己的人生价值。 2.人生价值取向的极端与破裂时期(1966 年至 1976 年) 文革开始后,政治标准成了评价一切的首要标准和唯一标准,对个人价值 彻底否定和对社会价值绝对肯

9、定。但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以及大学生到 农村、工厂部队接受“再教育”运动的开展,残酷的政治斗争和严峻的现实生 活促使他们开始独立思考许多问题,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导向绝对一致与高度 统一开始破裂。 1966 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取消了。直到 1971 年,大学才重新开 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毕业生分配实行“社来社去”的政策,毕业后回原 单位工作。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不仅在当时的价值导向和自己的价值取向影响下 能安心回原地工作,而且还有部分学生主动要求到边疆,到即使是在今天也不 被社会大众认可的行业工作,去实现“革命理想”,这是与当时特定历史条件 下的社会价值导向和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密不可

10、分的。 表面上看,他们没有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是深入思考一下,他们 当中的许多人之所以能在后来的工作中逐渐担负起了国家建设的重任,成为各 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成为了著名作家、企业家、主持人、专家学者等等,仍然 是一个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规划个人发展的过程。即便是有 一些人作出了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选择,他们也仍然是在自己的价值取向之 下进行规划,只是带有“极左”的痕迹而已。 3.人生价值取向的再造与分化时期(1977 年至 1992 年) 文革结束后,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召下,大 学生开始认真地、系统地、深入地思考和讨论人生价值观问题,出现了一次重

11、 大的转折性变化,主张兼顾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认为人的价值既包括个人对 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已从单一的对社会贡献转移到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结合与和谐统一上来。 这一阶段的高校毕业生分配经历了从“指导性计划分配”(高考恢复到 1985 年)到“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1986 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转 变。 纵观这一时期,对高校毕业生实行计划分配,协调人才资源,从而有重点 地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部门和老少边穷地区的人才需要。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 概念理解,这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个人进行职业规划和选择的空间不大,但相 比之前又有了一定的增多

12、,他们已可以“选报志愿”,并逐步过渡到“在一定 范围(地区范围、行业范围)内自主择业”。这时期的大学生与建国初期的前辈 一样,仍然主要是在国家和社会需要优先的价值观基础上注重自身利益,更加 主动地开展自己的生涯规划,并同样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作贡献的同时实现 了人生价值。 4.人生价值取向的现实与多元时期(1992 年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加快,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时期 大学生价值取向由一元向多元并存发展,价值目标由理想转向现实。 这一时期国家的就业政策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步过渡到了“双向选择, 自主

13、择业”。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在面临更多选择机会的同时也逐渐发现有了很 多的压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学会在 毕业时自己选择并落实去向。这些也加强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之对自己有了更 大的自主权,可以更自由地选择符合自己个人愿望的去向,更有利于个体发展。 但在价值取向的作用下,大学生的选择、规划更多地是从自身价值、现实利益、 自我实现等角度考虑。 这样,高校为了促进学生就业,为了建立自己的更高美誉度,为了使学生 能够更好就业、规划职业生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开展各种职业指导 与学生就业市场的开拓;国家每年都采取各项措施,调动各方面力量,力图更 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保

14、障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但是在社会价值导向与大学 生价值取向的作用下,却依然出现了一方面就业率持续下滑,另一方面社会人 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象,特别是在边远、落后地区和基层农村,人才短缺已 经成为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正确价值取向引导下的职业生涯规划 纵观建国以来大学生价值观、价值取向的变化与大学生就业、职业规划发 展的情况,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是受经济、社会发展及体制影响和决定的,而 价值取向又会作用于学生的择业倾向,影响学生选择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 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影 响其采取何种行动去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整个过程,也就是影响其职业

15、生涯规 划。 在今后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应该注重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研究,一方 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符合时代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的价值观,同时要善于分 析学生的价值倾向,制定符合国家发展的政策,通过这两方面的结合来更好地 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就业,达到国家、学校与学 生多方的共赢。 1.社会价值导向的引导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构造不能仅仅主要依 靠高校来完成,而是全社会应担负的责任。在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利益多元化影 响的今天,如果仍旧把“转变择业观念”、“降低择业期望值”、“到艰苦行 业、艰苦地区建功立业”等动员教育的立足点仅仅局限在大学生这样一个

16、单一 的群体,显然很难收到“统包统分”时代同样的效果。要着力在全社会范围内 营造“崇拜奉献、乐于奉献”的舆论、思想、心理氛围,即营造适合时代发展、 社会进步的良好价值导向。 一是要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深厚的文化潜移默 化地引导人们,不能把市场经济理解为只给人们带来竞争意识和逐利思想,社 会进步更要求人们有合作与奉献精神;二是要在全社会真正树立“为国奉献” 的典型,要努力使人们认识到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更光荣、更 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同时,在树立典型时要注意树立具有普遍性的、身边的 “小典型”,而不要一味树立“高、大、全”形象,使全社会形成尊敬奉献、 乐于奉献、奉

17、献于己有益的氛围;三是要结合学生的价值取向制定相关的政策, 激励引导更多的学生投身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欧美一些国家,政 府引导人才流向,采取了经济奖励资助、地区薪酬优惠、减免个人税收等手段, 这种通过“看 Y的手”进行人力资源平衡配置的方法同样适用于我国目前的 人才流向控制。只有社会心理能把唯社会价值观或唯主体价值观转变为在满足 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 同时,把外在价值观转变为内在价值观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行为模式才会 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更有实效。 事实上,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做这方面的工作了,国家从 2003 年开始

18、实行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就证明了价值导向和价值取向在新时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巨大作用。 2.高校校园氛围的营造 学校要注意转变教育观念,深刻认识到培养的学生要有事业心、责任感、 坚强意志,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确立正确价值取向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对当代大学生 有“约束力”的校园文化环境。 一是营造和谐的思想教育氛围,采取多种形式从思想上感化和教育当代大 学生,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当代大学生肩负 的历史重任,真正学会分析认识社会实际,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社会的 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二是营造良

19、好的人文氛围,积极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 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比如“青年志愿者”服务、各种学术讲座等活动,有利 于形成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良好人际关系氛围。三是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学 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研、专业实习、寒暑期社会实践、“四进社 区”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国情、社情,更好地认识 自己,从而根据主、客观情况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四是要将成功校友的成功 经验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从身边人的身上得到启示。特别要注意将在基层、在 经济落后地区默默奉献、艰苦创业的成功校友请回到学校、请到学生身边,使 学生从他们身上得到启发,感受教育,成就自我。 3.学生自身修养的转变

20、 学生要主动结合自身情况,更好地把自身规划与国家需要相结合。不管在 任何时候,只有外在价值观转变为内在价值观的条件下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取 得更好的效果。 要认识到所谓的“高才低就”等问题。马丁特罗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必 须“打破精英教育与职业结构之间旧有的、刻板的联系”。事实证明这一见解 是正确的。例如,当前中国许多师范专科以至本科毕业生到城市小学当教师, 如果在 10 年前,大学生一定会感到委屈、浪费。而现在不论社会或学生自己, 这种想法都在改变。从长远看,从个人价值的实现来看,也是好事。实际上, 回顾身边学生的发展,很多到基层发展的学生都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得 到了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陆建华,来自青年的报告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及其取向的演变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3刘小新,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袁贵礼,邢建辉,透视灵魂世纪之初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5憎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4 6美诺斯威尔,生涯规划理论述评M,陈璧辉,译,北京:商务出版 社,2005, 7李法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