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3).docx

上传人:bo****9 文档编号:4194399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3.3、我们来造“环形山”》教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宇宙 第三课 我们来造“环形山” 本节课我上课的内容是六 ( 下) 第三单元宇宙第三课时我们来造“环形山” 。在第一次执教地球的卫 星月球 之后,我开始对课堂的设计有了新的思考。 环形山的教学让我收获颇多。 四个平行班级的教学活动结束后,我有以下反思: 一、教学设计要有科学性 一开始,我认真了解和分析了教科书和教参,设计了教案,其基本环节为:了解月球环形山的特点 猜测 环形山的成因 模拟实验(模拟陨石撞击)分析阐述自己推测的理由对照自己的猜测,阅读了解 科学家对环形山成因的假说,并观看有关影像资料。 在第一个班级试教后, 由于在导入月球环形山和模拟实

2、验这两个环节处理的不够得当, 浪费了很多时间,以至于最后的影像资料没有呈现。课后李老师为我诊断了这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一些问题: 1. 引入课题还可以更直接,不用铺设很多情节。 2. 没有真正了解这堂课中模拟实验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3. 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挖掘还需更深入。 这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科学证据下做出推测的能力,并让学生知道月球环形山的成因有很多种,科 学家或者某个提出观点的人,在表述自己观点的同时必须寻找更有利的证据。这节课我们做的模拟实验(陨 石撞击月球表面模拟实验)只是对其中一个假说的具体分析,其意义在于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学会用证据支 持自己的观点的意识。 4. 安

3、排 学 生 观 看 影 像 资 料 是 个 不 错 的 设 计 , 但 是 这 节 课 由 于 时 间 关 系 舍 弃 了 它 , 说 明 能对教材做适度的取舍, 下节课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个环节的价值取向,在有必要的情况下预留出时间给学生们看。 我茅塞顿开,重新设计了教案。环节修改为:出示嫦娥一号拍摄回来的第一张月面图, 让学生观察了解月球环形山的特点大胆猜测环形山的成因选择其中一个成因进行模拟实验(撞击说) 讨论实验发现并交流,让学生知道这个实验只是为撞击说提供了一个证据,并不能就说环形山的成因是 陨石撞击 阅读文字资料和观看影 2 像资料,让学生感知科学家对环形山成因提出的几种假说,

4、知道科学家是如何论述关 于月球地貌的一些研究, 并指导学生在平时推测问题时也需要有一定证据。教学思路 的 改 变 使 得 整 堂 课 更 加 具 有 科 学 性 和 探 究 性 , 突 破 了 教 本 的 束 缚 , 抓 住 了 教 材 的 重 点 , 同时也培养和增进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 二、实验和材料准备要有针对性 1. 模拟实验的选择。由于一开始教学设计中,我安排的是两个模拟实验(火山喷发和撞击) , 为 了 突 出 两 个 实 验 在 本 节 课 中 的 轻 重 地 位 , 我 选 择 让 学 生 着 重 模 拟 撞 击 实 验 , 其中火山喷发实验我只安排一组材料,让完成撞击 实验

5、的同学和老师一起参与火山喷发这个模拟实验,但是在临近上课前十分钟,在李老师的质疑下,我自己模 拟了火山喷发这个实验,发现效果很不明显,而且操作起来有一点难度,所以和李老师商量后临时取消了这个 模拟实验。模拟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证据意识,所以有侧重地选择和舍弃也是教学中的一种策略。 2. 材料准备的选择。 ( 1) 准 备 用 面 粉 代 替 沙 子 。 由 于 前 几 天 一 直 阴 雨 不 断 , 不 容 易 寻 找 沙 子 , 所 以 临 时 想 到用面粉代替沙子,我 和李老师都不知道其效果如何,但是大胆地进行了尝试,因为这个模拟实验只要能模拟出环形山就可以了,并 不是模拟实验的本身

6、需要。 ( 2) 准备各种大小轻重形状不同的物体充当撞击物。这个想法也是李老师给我的一个 好主意,我准备的撞击物体也发生了变化:两个大球、四个大小轻重不同的小球、各 种形状大小轻重不同的实 物(小石块、色子等) 。学生在模拟实验过程中,不难发现除 了圆形的 物体能制造出环形山,而其他形状的不能制造出环形山,这样学生就会思考, 有可能是宇宙中的一些球形物质撞击月球而形成了环形山 (或许这并不是科学的结论, 但是学 生的思维却得到了发展) ,说明陨石撞击说也存在着质疑(陨石也是形状各异 的) 。 ( 3) 准 备 使 用 镊 子 。 这 是 我 在 第 三 个 班 级 施 教 时 前 考 虑 到

7、的 。 介 于 前 两 个 班 级 学 生 在 制造环形山时用手直接 去拿去撞击物,容易破坏在面粉中留些的痕迹,为了更加客观真实的呈现学生制作环形山的成果,我就告诉学 生用镊子夹取撞击物,使模拟实验尽量成功。 三、实验活动表设计要有操作性 之前我的实验记录设计的比较笼统,这样简单的两个大问题: ( 1) 你在造“环形山”这个模拟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 2) 请你用图画出“环形山”形成的过程。 3 李老师给我的建议是:我们科学实验课的实验活动记录表要有一定操作性,要直观要 详 细 , 如 果 只 是 突 出 大 问 题 , 对 实 验 本 身 没 有 太 多 的 意 义 。 因 此 我 在 李 老 师 的 指 点 下 , 对实验活动记录表进行了重新设计,表格如下: 实验记录表 撞击物(画图) 撞击留下的痕迹(画图) 能否形成环形山 根据以上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 4 第二次异地执教,无论在课堂的设计、活动的安排、学生的指导、临场的教学机智、以及对于实验材料的认 识、教材内容的理解、学生记录表格的价值等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第三次执教一定会有更多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