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十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两 条 线 索 :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主 流 思 想 即 儒 家 思 想 的 演 变 ; 中 国 古 代 其 他 思 想 及 佛 教 、 道 教 思 想 对 儒学的冲击。 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 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 展;汉代儒学正统地位 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 的诞生;明清之际活跃 的儒家思想;中国古代 的四大发明,文学成就 和书法、绘画艺术。 第 23 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考点 1| 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知识整合 厘清史实 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1. 老子的学说 (1) 历史地位
2、: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2) 思想 2 核心思想:“道”是派生万物的根源。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 2. 孔子的思想 (1) 历史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 (2) 思想 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崇尚周礼,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易误辨析 老子不是道教创始人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道教兴起于东汉,虽然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但道家不等 于道教,故老子不是道教的创
3、始人。 二、百家争鸣 1. 原因 (1)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2) 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十分激烈。 (3) 代 表 各 派 政 治 势 力 的 思 想 家 , 按 照 各 自 的 利 益 和 要 求 积 极 发 表 意 见 , 提 出 治 国 济 世 的 主张。 2. 代表人物及主张 (1) 儒家 孟子:以“仁”“义”为核心,主张“性善论”;提倡“仁政”“保民”,反对剥削和压 迫。 荀子:重民,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思想;主张“性恶论”,主张王霸并用,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2) 道 家 : 庄 子 。 哲 学 的 主 要 特 点 是 相 对 主 义 。 认 为
4、对 待 人 生 和 社 会 , 只 需 顺 从 命 运 、 安 于现 状即可。 (3)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反对不义战争;主张“节用”、“薄葬” , 反 对浪费。 (4) 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以“法”为中心, “法”“术”“势”三者 结合的君主统治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 3. 影响 (1) 大大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4 (2) 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素养对接 融会贯通 素养 1时空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5 素养 2史料实证 ?探究 1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史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
5、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在这 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 充当了变革的 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杨宁一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史料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 括为三场大辩论, 或者“三大战役”。 第一场是儒墨之争, 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 ”; 第 二 场 是 儒 道 之 争 , 争 论 的 焦 点 是 “有 为 还 是 无 为 ”; 第 三 场 是 儒 法 之 争 , 争 论 的 焦 点 是 “德 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问题 (1) 根
6、据 史 料 一 并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 论 证 说 明 新 兴 知 识 分 子 在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社 会 变 革 中 发 挥的 作用。 6 (2)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场大辩论最终哪家胜出,为什么? 解读 (1) 史 料 一 强 调 了 在 春 秋 战 国 的 社 会 大 变 革 时 期 , 新 兴 知 识 分 子 发 挥 了 重 要 作 用 , 表 现 为制 造和鼓吹变革的社会舆论、设计变革方案和践行变革,以及对文化的创造及传承都有重要作用。 (2) 史料二反映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是本史料的核 心语句。处“三场大辩论” “三大
7、战役”说明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 方面。 试答 (1) 儒家学派如孔子针对当时的社会变革, 提出“仁”的主张、 “为政以德”的政治理念, 以及“克己复礼”的社会规范,教授门徒,宣传主张;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理念,但未被 重视。但他开创儒学、编纂儒家经典,对后世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 儒家孟子、道家、墨家、 法家代表人物均可论证 ) 7 (2) 法 家 胜 出 。 原 因 :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 国 家 分 裂 割 据 , 各 诸 侯 国 热 衷 于 兼 并 战 争 和 改 革 古 制, 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
8、适应 了时代要求。道家的“无为”和墨家的“兼爱”都不符合时代要求和统治者阶级利益。 ?探究 2 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史料一 公元前 8 世纪到公元前 3 世纪在中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 觉 醒时期。诸子百家基于对人性、自然、社会及历史所作的不同的理论反省与思考,才提 出各种不同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和纲领的。而且,诸子百家思想学说的鲜明的多元特征 与强烈的原创精神,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料二 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 损有 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
9、 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 面对当时的 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 族的奢侈无度, 以“去无用之费”。 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 交相恶则乱”。 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白寿彝 中国通史等 问题 (1) 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这些思想家发展学术思想的共同宗旨。 (2) 根 据 史 料 二 并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 概 括 孔 子 与 墨 家 在 稳 定 社 会 秩 序 方 面 的 主 张 , 并 加 以 简 要评 价。 解读 (1) 史料一中三个句号分别对应三层意思:一是“公元
10、前 8 世纪到公元前 3 世纪”,就是 指春秋战国时期,该时期“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二是指觉醒的表现,是诸子百家反 省和思考人性、自然、社会和历史,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三是诸子百家学说的特点和影响。 关键信息:说明这些思想家主要是为国君提供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 (2) 史料二主要是论述和比较儒家和墨家的思想,关键信息: 反映出孔子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 8 反映出孔子主张“仁” “礼”结合。 反映出墨子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 反映出墨子主张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反映出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 。 试答 (1) 宗旨:为统治阶级服务 ( 或为国君提供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 ) 。
11、 (2) 主张: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墨家主张官 9 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 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春 秋后期 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 治抱负。墨家 “节俭” “兼爱”“非攻 ”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 关系 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 素 养 3 历 史 解 释 1 诸 子 百 家 思 想 反 映 的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变 动 的 阶 级 关 系 (1)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
12、社会有序,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希望通过 “仁爱”“德治”等手段,维护旧的社会秩序的愿望。 (2) 老 子 主 张 统 治 者 “无 为 而 治 ”, 反 映 了 春 秋 晚 期 没 落 的 奴 隶 主 贵 族 面 对 社 会 动 荡 无 能 为力 的消极情绪。 (3) 墨 子 主 张 “兼 爱 ”“非 攻 ”“尚 贤 ”等 , 反 映 了 小 生 产 者 要 求 社 会 安 定 , 建 立 公 平 社 会的 愿望。 (4) 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 等思
13、 想,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希望统治者争取民心、维护统治的愿望。 (5) 韩 非 子 主 张 “法 治 ”, 要 求 强 化 中 央 集 权 和 君 主 权 力 等 , 反 映 了 战 国 时 期 新 兴 地 主 阶 级要 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愿望。 2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 政 治 特 征 : 重 视 传 统 、 注 重 继 承 ; 政 治 和 伦 理 相 结 合 ; 在 治 国 方 略 上 主 张 德 治 , 以 德 为主, 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 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2) 伦理特征:强调仁
14、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3) 经 济 特 征 : 认 为 人 民 的 贫 富 与 国 家 的 治 乱 安 危 有 很 大 的 关 系 。 同 时 提 倡 对 财 富 欲 望 加 以节 制,要重义轻利。 (4) 教 育 特 征 : 孔 子 提 出 有 教 无 类 的 教 育 思 想 , 他 创 办 私 学 , 开 创 了 平 民 能 够 接 受 教 育 的 新时 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素养 4家国情怀 10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 儒 家 的 “仁 政 ”“有 教 无 类 ”等 思 想
15、 : 具 有 和 谐 意 识 , 对 于 调 节 人 际 关 系 、 稳 定 社 会 秩序 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 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 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 11 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 法 家 的 法 治 、 变 革 思 想 : 对 于 当 今 中 国 的 法 制 建 设 具 有 借 鉴 意 义 ; 法 家 的 变 革 精 神 , 成为 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 墨 家 的 “兼 爱 ”“非 攻 ”“节
16、 俭 ”“尚 贤 ”思 想 : 成 为 今 天 平 等 博 爱 、 热 爱 和 平 、 尊 重人 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1 (2019 天津滨海七校联考 ) 成语“当仁不让”的典故出自论语卫灵公 。孔子在 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意在 ( ) A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B 督促学生以仁为任 C 鼓励学生超越老师 D 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B 当仁不让,没有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思,故 A 项错误;从材料“孔子在给学生讲 学 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 原意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可知孔子要求学生学习“仁” 并践行“仁”,故 B 项正确;当仁不让是指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用谦让,故 C 项错 误;
17、当仁不让不是提倡学生独立思考,故 D 项错误。 2 (2018 河北定州中学期中 ) 孔子讲 “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 也, 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 ) A 强化中央集权 B 规范社会秩序 C 构建平等社会 D 缓和诸侯纷争 B 先秦儒家宣扬“礼”“义”,强调人们按照自己的身份行事,意在规范社会秩序, 故 B 项正确; A 项是法家的主张; C 项中“平等”不符合儒家思想,也与材料主旨不符; D 项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 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
18、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 同之 处是 ( )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 阐 释 了 各 自 的 “和 谐 ”思 想 D 都 主 张 “礼 ”“法 ”并 用 C 儒家更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 A 项错误;道家更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故 12 B 项错误;儒家和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法家强调人和法的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 然的和谐,杂家强调人和国家的和谐,故 C 项正确;主张“礼”“法”并用的是荀子,故 D 项错误。 4 (2018 衡水中学一调 ) 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 儒即 墨”的局面。
19、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 13 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 ) A 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 实现 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 应对政治军 事形势的需要 D 建立和谐社会目标 的需要 C 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可知,法家主张加强君主权 力、 变法革新、实现统一等更适合时代要求,也是导致题干中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的原因,故 C项正确。 考点 2| 王霸糅合董仲舒的新儒学和 “罢黜百家” 知识整合 厘清史实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1形成: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等学说,把神权、君权、父权、 夫权贯穿起来,形成新
20、的儒学体系。 2内容 (1) 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2) 提 出 “君 为 臣 纲 ”“父 为 子 纲 ”“夫 为 妻 纲 ”和 仁 、 义 、 礼 、 智 、 信 五 种 为 人 处 世 的 道德准则,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3影响: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 1背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书天人三策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 2. 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3. 影响:儒学从此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 教材补
21、遗 汉武帝独尊儒术 1. 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并付诸实施。 2. 政治: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3. 教育 (1) 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被儒家垄断。 14 (2) 中 央 : 兴 办 太 学 , 由 儒 家 五 经 博 士 教 授 太 学 生 员 , 学 完 经 考 试 合 格 后 即 可 授 官 , 大 大 提高 了儒学的地位。 (3) 地方: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得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 位。 素养对接 融会贯通 素 养 1时 空 观 念 素 养 2史 料 实 证 ?探究 1 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
22、容和特点 史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 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史料二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 生之, 夏为子而养之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 基义 问题 15 (1) 二则史料分别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指出其思想特点。 (2) 根据上述史料,分析其与先秦儒学的内在一致性及明显不同点。 解读 (1) 史 料 一 中 董 仲 舒 提 出 了 “春 秋 大 一 统 ”与 “罢 黜 百 家 , 独 尊 儒 术 ”的 主 张 , 适 应 了 加 强中 央集权的需要。省略号前后两句话分别反
23、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原因及思想统一后的效果。 处“邪辟之说”指的是儒家之外的学说。 (2) 史 料 二 体 现 了 “三 纲 ”的 处 世 标 准 , 维 护 了 社 会 秩 序 , 但 也 充 满 了 封 建 等 级 与 保 守 意 识。 省略号前部分语句中注意两个分号分为三层意思。处“王道之三纲”指的是“三纲五常”中的 “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试答 1 思想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三纲 五 常。 特点:强调大一统;糅合法家、道家等思想;儒学神学化;重视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2 内在一致性:维护社会统一,具有民本思想,
24、讲求道德和社会秩序。 16 明显不同:杂糅各家;君贵民轻,对原始民本有所背离;利用神秘主义约束君权;从道德教 化上升为纲常规范。 ?探究 2 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史料一 董仲舒 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 治找 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史 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 “儒术 ”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 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 义之精
25、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 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 中国大历史 问题 (1) 根据史料一,汉代儒学地位有何根本变化?概括其主要影响。 (2) 根据史料一、二,说明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 解读 (1) 史 料 一 反 映 了 董 仲 舒 新 儒 学 的 影 响 。 注 意 画 线 部 分 对 整 段 史 料 的 引 领 。 画 线 处 说 明 了董 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具有最鲜明的特征,给儒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 (2) 史 料 二 主 要 阐 述 了 汉 武 帝 独 尊 儒 学 的 作 用 , 关 键 信 息 :
26、表 明 了 儒 学 有 利 于 加 强 中 央 集权; 表明了新儒学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表明儒家思想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有利 于缓和社会矛盾。 试答 (1) 根本变化:汉代儒学官方化,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影响:为封建统治提供思想基础;有利于维护统一局面和加强中央集权;促成了中华民族的 心理特征。 (2) 有 利 于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 构 成 了 官 僚 集 团 的 行 为 规 范 ; 使 封 建 政 府 关 注 百 姓 的 生 计 ; 缓 和阶 级矛盾,有利于国计民生。 素养 3历史解释 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7 (1) 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
27、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 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 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 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 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18 (6) 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 ( 如皇权专制 ) ,即维护现实统治。 2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 对 汉 代 政 治 : 有 利 于 巩 固 中 央 集 权 的 “大 一 统 ”局 面 , 削 弱 和 打 击 地 方 割 据 势 力 , 稳 定封 建统
28、治秩序。 (2) 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 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3) 对 学 术 文 化 : 一 方 面 结 束 了 各 派 学 术 思 想 平 等 竞 争 的 局 面 , 对 学 术 、 思 想 的 发 展 有 钳 制作 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 对 主 流 思 想 : 儒 家 思 想 成 为 历 代 统 治 者 推 崇 的 正 统 思 想 , 逐 渐 成 为 两 千 多 年 来 中 国 传 统文 化的主流。 3汉代儒学对治国理念的影响 (1) 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
29、“王权天授” 。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 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 “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 性进行了哲学及 神学上的论证。 (2) 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 君 。 君 王 是 民 众 的 治 理 者 。 但 君 权 要 受 天 的 制 约 , 即 “屈 君 而 伸 天 ”, 君 主 必 须 秉 承 天 意 , 依上天的原 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 (3) 意 识 形 态 的 专 制 统 治 : “独 尊 儒 术 ”。 统 治 者 治 理 国 家 , 要 有 统 一 的 法 度 , 必
30、 须 实 现 意识 形态上的一元,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 (4) 国 家 治 理 的 基 本 范 式 : “大 德 而 小 刑 ”。 国 家 治 理 的 实 践 中 , 要 儒 法 并 用 , 但 德 治 尤 为重 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 素养 4家国情怀 董仲舒新儒学的现实借鉴意义 1. “大 一 统 ”主 张 有 积 极 意 义 , 反 映 了 中 国 历 史 发 展 的 主 流 , 对 今 天 祖 国 统 一 大 业 的 完 成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罢 黜 百 家 , 独 尊 儒 术 ”, 一 方
31、面 , 其 限 制 其 他 学 术 流 派 发 展 的 做 法 不 可 取 , 应 当 鼓 励各 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另一方面,它对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也有积极作用。 3. “五 常 ”推 崇 仁 、 义 、 礼 、 智 、 信 , 抛 弃 其 中 的 封 建 成 分 , 就 是 中 华 民 族 传 统 美 德 的 重要 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19 1. 汉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汉武帝则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演 变实 质上反映出 ( ) 20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
32、儒家思想的彻底改造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D 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应该是秦朝的焚书坑儒,故 A 项错误;这种文化政策的转变与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无关,故 B 项错误;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体现了董 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彻底改造,但并不是这种演变体现的实质,故 C 项错误;一定时期的 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故 D项正确。 2.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 主 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的这一思想 ( ) A. 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B. 确 立 了 儒 法 合 流 的 治 国 方 略 C 否 定 了
33、 原 始 儒 学 的 民 本 思 想 D 使 神 权 与 王 权 开 始 走 向 结 合 A 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神化了皇权,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 现了 对皇权的制约,故 A 项正确。 3 (2018 大庆二模 ) 西汉末年,一些方士儒生宣扬 “汉运将终,应更受命”。汉哀帝决 定 “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这反映了 ( ) A 儒学神学化的影响 B 道教神仙观念渗透 C 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D 方士儒生宣传理学 A 从材料“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 太初元将以应天命”可知,这反映了 汉代儒学思想增加了“君权神授”的内容, 出现了儒学神学化色彩, 故 A 项正确
34、; 从材料“一些方士 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可知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不是道教观念,故 B 项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 主改年号顺应天命,与君主专制不符,故 C 项错误;理学出现在宋代, 故 D 项错误。 4 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 ( 学校 ) 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 以 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 ) A. 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 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 主 张 民 众 平 等 接 受 学 校 教 育 D 重 视 儒 家 伦 理 的 教 化 作 用 21 D 根据材料“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 ( 学校 ) 以化于邑,渐民以
35、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可知,董仲舒主张用儒家的仁、义、礼来教化人民,故 D 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 现 出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故 A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故排除 B 22 项;材料未涉及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故 C项错误。 20142018 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情分析 23 全国卷试题,核心素养立意的态势日趋明显,如汉代儒学与历史时空观念的养成,辩证 认识孔孟儒学的历史价值,其他学派 ( 墨家 ) 也有涉及。儒家思想一直是高频考点,试题设计 注重 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蕴含情 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科承
36、载的人文教育功能,有利于激发考生对传统优秀文化 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信心。 真题研练 感悟考法 1 考查点: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成果 (2018 全国卷 24)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 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 墨子 ( ) 24 A. 汇 集 了 诸 子 百 家 的 思 想 精 华 B 形 成 了 完 整 的 科 学 体 系 C 包 含 了 劳 动 人 民 智 慧 的 结 晶 D 体 现 了 贵 族 阶 层 的 旨 趣 C 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他学派 的思想主张,故
37、A 项错误; 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 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 B 项错误; 墨子中的 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 的结晶,故 C 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故 D 项错误。 2 考查点:从儒家经典认识儒家思想的渊源 (2016 全国卷 24)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 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 “五经 ”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 儒 学 思 想 植 根
38、 于 久 远 的 历 史 传 统 D 儒 学 传 统 由 于 秦 始 皇 焚 书 而 断 绝 C “五经”指诗 书 礼 易 春秋 ,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 不是 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 A 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故 B 项错误;“五经” 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论的 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选 C 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 受 到沉重打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 D 项错误。 3. 考查点:古代儒家学者的政治诉求 (2015 全国卷 24)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
39、之美, 甚至希望 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C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 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C 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 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 A 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 B 项错误;儒家以维护等级 秩序为目标, D 项错误。 25 4. 考查点:儒家思想的影响 (2014 全国卷 25)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 西晋时规 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
40、变化表明,西晋时 ( )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26 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 “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强化亲情关系,这符合儒家伦理 中和 谐的主张,表明西晋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模拟精选 直击考法 1. 考查点:儒家学者的理想与处境 历史学家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 论: ( 孔子 )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 ( 孟子 ) “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儒家 ( ) A 崇尚空谈的形象 B 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 C 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 推动社会转
41、型的努力 B 题干主要论述孔子和孟子要求各诸侯国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不是空想,故 A 项 错误;题干主要论述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在处处“碰壁”之后,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 主张,说明在春秋战国社会大转型的时代,希望有一番大作为,说明儒家具有担当的时代精 神,故 B 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并且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不是“重 构”,故 C 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其 “转型的努力 ”,而是他们要求实现自己的政治 主张,故 D 项错误。 2. 考查点:先秦思想文化的演变及特点 (2018 重庆调研 ) 中国文化经夏商周不断的“损巫益礼”,最终由周公确立了“敬德保 民” 的周礼文化
42、体系,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等内容,奠定了儒学之 本。这说明 ( ) A 儒家学派创始于周公 B 先秦文化具有人文色彩 C 儒学与周礼完全对立 D 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B 根据史实得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而非周公,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先是 周公确立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而后又有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 设教”等内容,这些充分显示出先秦文化“重人轻神”的特点,故 B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 我们不难得知,孔子向来是十分推崇和维护周礼, “克己复礼”,故 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 对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关系的相关论证,故 D项错误。 3. 考查点:与时俱进
43、的法家思想 27 (2019 衡水金卷高考模拟 ) 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 “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 聚为统一 的“政治意志” 。这反映出法家 ( ) A “霸 道 ”政 策 有 利 于 统 一 的 实 现 B “顺 乎 民 情 ”推 动 社 会 发 展 进 步 C 政 治 措 施 旨 在 保 障 民 众 的 生 活 28 D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 A 材料认为法家思想有利于民意、民情、民心凝聚的政治统一,故 A 项正确;顺乎民 情是“先王之道”,法家主张霸道,故 B 项错误;法家措施旨在统一,保障民
44、众生活只是手段, 故 C 项错误;法家并非否定“先王之道”,故 D 项错误。 4. 考查点:董仲舒改造儒学的政治目的 (2018 张家界三模 ) 董仲舒放弃了先秦儒家的那种罕言天道的重人事而轻自然的思维方 式, 开始像道家、阴阳家那样大讲天道,并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董仲舒此 举意在 ( ) A 弥 补 先 秦 儒 学 存 在 的 弊 端 B 以 神 化 君 权 提 升 儒 学 地 位 C 糅 合 道 家 、 阴 阳 家 的 理 论 D 迎 合 汉 武 帝 大 一 统 的 需 要 D 题干中“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说明董仲舒此举意在服务于当时 汉朝 “积极有为”的现实
45、需要,故 D项正确。 5. 考查点:汉代儒学影响政治生活 以下是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 ( 单位:人 ) ,据此表可知,当时选用丞相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 时期 功臣子 外戚宗室 各级属吏 经 学 之 士 汉武帝 5 3 1 3 汉宣帝 4 1 汉成帝 1 1 3 汉哀帝 1 4 A. 重用文臣贬抑武将 B 兼顾德才两重标准 C 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D 利用中朝牵制外朝 C 材料只是说明丞相的出身,不能体现贬抑武将,故 A 项错误;根据出身无法说明兼 顾 德才标准,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经学之士出身的丞相长期受重用,且人数最多,这表明 汉代采用儒家思想治国,故 C 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利用中朝来牵制外朝,故 D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