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

上传人:bo****9 文档编号:4196000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2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框图概览 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一个主题: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 两大形态: 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 形态。 三大线索: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 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 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 四个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 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 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 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 展。 第 12 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考点 1| 田园风情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知识整合 厘清史实 一、生产模式 从刀耕火种到“

2、精耕细作” 1. 耕作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两 汉 时 期 隋 唐 时 期 2. 耕作技术 2 西 汉 赵 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东汉时推广到 珠江流域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经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春秋战国 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西汉 赵过推行代田法,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宋朝 以后 3. 灌溉技术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 制,有些地区形成了一年三熟制 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灌溉工

3、具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的筒车、 宋朝时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期的风力水 3 车等 二、经营方式 从“千耦其耘”到“男耕女织” 1. 集体劳动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人们在田间集体耕作。 2. 个 体 农 耕 ( 小 农 经 济 ) (1)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 内 容 : 小 农 经 济 以 一 家 一 户 为 生 产 单 位 , 农 业 和 家 庭 手 工 业 相 结 合 , 生 产 目 的 是 满 足 自 家 的基 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3) 地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

4、产的基本模式。 (4) 评价: 积 极 方 面 消 极 方 面 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有 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个体小农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是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基础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封建 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3.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 定 义 : 地 主 把 土 地 出 租 给 别 人 耕 种 , 收 取 地 租 作 为 收 益 , 称 为

5、 租 佃 土 地 经 营 方 式 , 地 主 与 佃农 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 过程: 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 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 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为主。 4 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3) 特征: 土 地 出 租 者 与 土 地 租 佃 者 之 间 建 立 了 一 种 契 约 关 系 。 契 约 内 容 包 括 田 亩 的 位 置 、 数 量 、 类 别以及 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 租 佃 制 下 , 佃 户 有 了 迁 移 的 自 由

6、, 社 会 身 份 、 地 位 在 法 律 上 有 了 显 著 的 提 高 。 魏 晋 隋 唐 时 期 的 部 曲 、 佃 户 都 束 缚 在 土 地 上 , 没 有 迁 移 的 自 由 , 到 宋 代 时 佃 户 对 地 主 的 人 身 依 附 关 系 大 为削弱,佃 户的身份地位提高。 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 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 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 5 (4) 影响: 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随着租佃制度的

7、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的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有利 于农业的稳定发展。 三、土地制度 从“国有”到“私有” 1. 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 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1) 内容: 土地国有;国王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的封地上集体耕种,受到剥削和奴役。 (2) 瓦解: 生产力的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成私田。 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诸侯视自己封地为私产,加上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 3. 封建土地私有制 (1) 形成: 公元前 594 年,鲁国 “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

8、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 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 地主阶级依靠政治经济特权, 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造成了社会的分化。 (3) 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在土地私有制下, 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 加上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 大 原因 影响 解 决 措 施 量兼并农民土地 影响国家赋税收入, 导致租佃关系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引起阶级矛盾激化和农 民起义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 明朝政府丈 6 量 全国土地, 按照人丁和田亩收取赋税 等 结果 起到了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的兼并 四、 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由北方

9、到南方 1 古代 中国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重心 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的经济重心,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南宋时,南方经济发展水平 超过北方,到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产生了资本主义 萌芽。 2. 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1) 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7 (2) 北 方 大 量 劳 动 人 民 为 了 躲 避 战 乱 而 南 迁 , 充 实 了 南 方 的 劳 动 力 , 并 且 带 去 先 进 的 工 具 和 技 术。 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 (3) 政治中心的南

10、移 ( 如南朝、南宋 ) 或者东移 ( 如东晋 ) ,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 了 维 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4) 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 3. 过程 特征 南移的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等对江南有所开发。秦汉时期,中原的铁 魏晋以前: 基础条件 魏晋南北朝: 南北经 济差距缩小 隋唐五代: 开始南移 两宋:最终完成 明清:地位巩固 4. 影响 城市交通贸易 人口分布 器传到珠江流域 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利,农作物品种增 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两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 高潮 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成为重

11、要的粮食产地。至唐朝后期,出现 了“赋之所出, 江淮居多”的现象, 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长安和洛阳。 “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 移完成。两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江南出现许多重要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 善 , 促 进 了 海 外 贸 易 的 发 展 ; 经 济 重 心 南 移 完 成 后 的 元 明 清 时 期 , 南 方 工商业城 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

12、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 过来吸引北方人口的南迁 人才教育 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素养对接 融会贯通 8 素养 1时空观念 9 素养 2史料实证 ?探究 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史料一 吕氏春秋 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 以养活 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摘自 2015 年全国卷 文综 T24 史料二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 到处 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王家范 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 史 料三 今农夫五口

13、之家, 其服役者不下二人, 其能耕者不过百亩, 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 者税民不过什一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 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 食货志 史料解读 (1) 史 料 一 中 “ 吕 氏 春 秋 ”是 战 国 末 年 秦 国 丞 相 吕 不 韦 组 织 编 写 , 由 此 可 判 定 该 史 料 主 要 反映 10 了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获得了飞速发展,一人耕种即可养活全家。 (2) 史 料 二 信 息 “一 锄 、 一 镰 、 一 个 主 要 劳 力 ”体 现 了 小 农 经 济 以 家 庭 为 单 位 进 行 个 体 生 产 的 基本 特点。

14、 (3) 史料三论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从“服役者不下二人”,得出农民 徭役重,“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得出农业单位产量低, “贫者无立锥之地”得出土地兼并情况 严 重。 史料应用 (1) 根 据 史 料 一 并 结 合 所 学 知 识 , 春 秋 战 国 时 代 , 推 动 农 业 耕 作 方 式 由 集 体 耕 作 制 向 个 体 耕 作 制转 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试解: 【提示】 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 根 据 史 料 二 、 三 , 概 括 古 代 小 农 经 济 有 哪 些 显 著 的 特 点 。 试 解: 【提示】 以家庭为单位,男

15、耕女织;负担沉重的赋税徭役;土地兼并严重;具有脆弱性。 素养 3历史解释 11 一、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1. 基本特点 (1) 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以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2) 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3) 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4) 脆 弱 性 : 是 一 种 具 有 规 模 小 、 水 平 低 、 分 散 性 和 抵 御 天 灾 人 祸 的 能 力 差 等 特 点 的 简 单 落 后 的小 生产模式。 2. 影响因素 (1) 有利因素: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

16、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 面积产量。 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 不利因素: 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由于自耕农生产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二、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关系 1 自 然 经 济 : 最 本 质 属 性 是 物 质 生 产 的 自 给 自 足 , 和 商 品 经 济 相 对 立 , 包 括 原 始 社 会 和 奴 隶 社 会

17、的 经 济 以 及 小 农 经 济 。 2 小 农 经 济 : 是 铁 制 农 具 、 牛 耕 技 术 出 现 和 土 地 私 有 制 确 立 之 后 的 产 物 , 最 本 质 特 征 是 以 家 庭 为 基 本 单 位 , 农 业 和 手 工 业 相 结 合 , 生 产 目 的 主 要 是 满 足 自 家 基 本 生 活 的 需 要 和 交 纳 赋 税 。 包括自耕农经济和以租 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 3. 自耕农经济: 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 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 少;生活稳定,

18、农民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三 者 分 工 简 单 , 很 难 扩 大 再 生 产 ; 阻 碍 了 交 换 经 济 的 发 展 , 后 来 成 为 阻 碍 生 产 发 展 的 因 素 ; 小农 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度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三、经济重 心南移的基本规律 12 1. 从区域来看: 从北向南、 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 从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 2. 从趋势来看:往往是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表现最为突出 ( 如魏晋南北朝时期、 安史之乱后、五代十国时期、宋金对峙时期等 ) 。3 受政局影响: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这说

19、明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 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摧毁经济发展的成果。 4. 受 生 产 力 影 响 : 由 于 战 乱 , 古 代 北 方 人 民 大 批 南 迁 , 增 加 了 南 方 的 劳 动 力 , 给 南 方 带 去 了 先进 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13 5. 与 国 家 政 策 有 关 : 统 治 者 对 经 济 发 展 的 重 视 程 度 也 是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重 要 因 素 , 社 会 经 济 的发 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6 与 都 城 南 移 有 关 : 政 治 中 心 南 移 对 于 经 济 重 心 南 移 有 一 定 的

20、 影 响 , 如 南 朝 都 城 在 建 康 、 南 宋都城在杭 州,对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具有一定影响。 1(2019 山西临汾统考 ) 诗经周颂载芟中记载“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 徂隰徂 畛”; 礼记月令也有记载“命农计耦耕事”。这说明当时农业生产 ( ) A 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B 使用耦犁进行耕种 C 开展精耕细作的农业 D 进行集体耕作 D 材料是对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场面的描述,与土地利用率无关,故 A 项错误;耦犁出现在 汉代,不符合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限制,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耕作技术,不能反映 出精耕细作的特征,故 C 项错误;材料“千耦”“计耦耕事”反映

21、出当时农业实行集体 耕作,故 D项正确。 2(2019 北京东城模拟 ) 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图片资料,它们共同反映的 主题 是 ( ) A 铁制农具的发展演变 B 小农经济的表现形式 C 江南经济的迅猛发展 D 精耕细作的不断拓展 B 材料体现的是耕种、灌溉和纺织情景, A 项仅仅是铁制农具的发展,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 了小农经济下耕织结合的场景,故 B 项正确; C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 C 项错误; D 项不符 合第四幅图所示信息。 3(2019 广西防城港模拟 ) 明初赋税制度,民田税轻,官田税重,在募役方面为了照顾官田 赋役负担,反过来官田役减,民田役重。因此,在土

22、地买卖上,民田价高,官田价低。这一 现象 ( ) A 加剧了土地兼并 B 增加了赋税收入 C 减轻了百姓负担 D 缓和了阶级矛盾 A 民田税轻、价高、役重可导致买卖需求旺盛,必然会加剧土地兼并,故 A 项正确;土地 买卖并不能使赋税增加,故 B 项错误;由材料中“民田役重”可知 C 项错误;土地兼并容易激 14 化阶级矛盾,故 D 项错误。 4(2019 安徽合肥模拟 ) 俞森的荒政丛书卷五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 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 A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有所改变 B 商 品 经 济 已 经 相 当 发 达 C 农

23、业 是 财 政 收 入 的 主 要 来 源 D 小 农 经 济 并 非 完 全 封 闭 的 D 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故 B 项错误; 15 题干强调农民以自己所织之布纳税,但未涉及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 C 项错误; “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小农也与市场发生联系,故 D项正确。 考点 2| 天工物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知识整合 厘清史实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 历程 (1) 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 (2) 春秋战国: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 西汉时期: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

24、 特点 (1) 经营方式: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 产品质量: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 历史地位:素称发达,在多个行业中一直保持世界领先。 3. 成就 时期 冶金业 制瓷业 纺织业 商周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 秦汉 工具 水排 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 器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商 朝 已 有 织 机 , 西 周 时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长 安 的 东 西 织 室 有 数 千 工 人 魏晋南 北朝 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隋唐 宋元 明清 4. 官营手工业及“匠户”的演变 16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

25、大制瓷系 统 宋代瓷窑遍布各地, 出现 了五 大名窑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吸 收 波 斯 的 织 法 和 图 案 风格 吸 收 了 花 鸟 画 中 的 写 实 风格 在苏 杭等 地设 织造 局; 缎成 为清 朝丝 织品 的代 表 西周 设工官管理,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垄断经营 春秋 战国 汉 武 帝 时期 唐代 垄断地位被打破,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 煮盐、冶铁、冶铜、铸钱等高利润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西汉政府在长 安设立 服务于皇室的东西织室、齐郡设“三服官” ( 负责制作衣服满足皇室需 要 ) 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唐代

26、出现工匠定期在官营手工 17 业 作 坊 内 服 役 的 制 度。 中 唐 以 后, 役 匠 逐 渐 减 少, 雇 匠 增 多 18 宋代 雇匠居多,实行薪酬制 实行“匠籍制”,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 元代 业;工匠世代相袭,承担官方的工役 明中 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 期后 场销售,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实行“班匠银” ( 输钱代役 ) 代替“匠役制” 清朝 清顺治二年 (1645) 废除“匠籍制”,匠人获得自由身份 5. 政府管理的措施 (1) 西周:工商食官,西周时期的手工业者和商贾由官府统一管理,必须按照官府的

27、规定和要 求从事生产和贸易。 工商食官制至战国时期彻底终结, 但其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一直存在。 国 语 晋语 : “公食供,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 (2) 秦汉以后,对官营手工业的管理,一直有非常严格的制度。服役于官营手工业的劳动者许 多是民间工匠,入籍匠户世代以无偿劳役形式艰苦劳作。官营工匠中有许多是由官奴婢转成的, 特别是织室、绣房中的女工,其实依然是女奴。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 生产特点 (1) 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 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 发展历程 早期

28、状况 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隋唐 时期 唐朝朝廷赋税征调的布、绢、锦等,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民间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产量增多 民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开始出现资本 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手工业的外传及影响 西汉 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誉称 唐朝 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19 明清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素养对接 融会贯通 素养 1时空观念 20 素养 2史料实证 ?探究 古代手工业

29、的经营形态及特点 史料一 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 场之 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 经济。 王家范 史料二 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 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 若不赴班, 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 ( 明 ) 嘉靖四十一年 (1562 年 ) 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 “各省 俱除匠籍为民”。 范文澜 中国通史 史料三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

30、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 以待。 吴承明等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史料解读 (1) 由 史 料 一 信 息 “产 品 排 斥 于 市 场 之 外 ”“依 靠 直 接 劳 役 ”“带 有 浓 厚 的 政 治 财 政 色 彩 ”, 可以 看出这种手工业属于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宫廷和政府内部的需要。 (2) 史料二“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反映出官府对工匠人身控 制的松弛,这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3) 史 料 三 信 息 “匠 有 常 主 , 计 日 受 值 ”, 说 明 明 代 中 后

31、期 , 伴 随 着 商 品 经 济 的 发 展 , 社 会 分 工扩 大,民营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 史料应用 (1) 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特点,地位如何。试解: 【提示】 特点:主要服务于官府贵族,排斥市场流通,实行工匠服役,集中生产,代表最 高技术水平。地位:明朝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2) 根据史料二、三,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试解: 【提示】 变化:从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最后到完全废除匠籍;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 步松弛。影响: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客观上为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

32、萌芽的产 生提供了条件。 素养 3历史解释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领域没有出现技术革命的原因 市场因素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1 官营压制 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 加之其规模大、 技术精, 对民营手工业产 生了冲击 政策限制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社会动荡 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技 术水平 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 二、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 历 史 悠 久 , 源 远 流 长 : 早 在 原 始 社 会 晚 期 , 手 工 业 就 从 农 业 中 分 离 出 来 , 成 为

33、独立 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 技 术 先 进 , 领 先 世 界 : 产 品 不 仅 供 国 内 消 费 , 而 且 很 早 就 远 销 亚 非 欧 国 家 。 3. 生产部门不断增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4. 多 种 经 营 模 式 并 存 : 官 营 、 民 营 、 家 庭 手 工 业 三 种 经 营 形 态 并 存 。 官 营 手 工 业 发 达 , 长 期 占据 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5 与 农 业 的 发 展 紧 密 结 合 : 手 工 业 发 展 受 到 农 业 生 产 的 制 约 , 同 时 影 响 商 业

34、的 发 展 。 6. 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而变化:随着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方手工业发展超过北方。 7. 出 现 资 本 主 义 萌 芽 : 明 朝 中 后 期 , 江 南 的 丝 织 、 制 瓷 业 等 部 门 中 首 先 产 生 雇 佣 关 系 , 且 资 本主 义萌芽一直缓慢发展。 三、古代手工业经营的形态及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地位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 官 营 手 工业 民营手 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的大 作坊生产 武器等军用品和 官府贵族生活用 品 不在市场流 通 导 地 位 , 代 表 我 国 古 代手工业发展的最 高 水平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

35、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工业 地位 家庭手 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 纳赋税 剩余部分出 售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 济生活中 1(2019 湖南常德高三模拟 ) 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 22 国家垄断经营, 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 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 但只是负责征税, 实行“纵 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利于 ( ) A 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 强化中央集权 D 小农经济发展 B 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民间逐渐获得了盐铁的经营权,这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 2(2019 江西上饶模拟 ) 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 “

36、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 兄所 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 ) A 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23 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D 材料反映的是工匠制度,体现了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的严格, D 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主 要反映出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而非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A 项不符合题 意,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工匠制而非世袭制, B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主旨是官府对工匠人身 控制非常严格而非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C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2019 吉林长春模拟 )

37、明代松江是棉纺织业的中心,号称“衣被天下”;苏州、南京是丝织业的 中心, “居民大半工技”;江西景德镇, “天下窑器所聚”,畅销海内外;“佛山之冶 遍 天下 石湾之陶遍二广及海外之国”。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 ) A 出现农产品的专业化趋势 B 手 工 业 专 业 化 尚 未 出 现 C 手 工 业 呈 现 专 业 化 趋 势 D 出 现 农 产 品 商 品 化 趋 势 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棉纺织业、制瓷业、冶铸业都属于手工业,这些现象表明 当时 手工业呈现专业化趋势,故 C 项正确。 4(2019 安徽淮北联考 ) 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然自黄道婆“做造擀、 弹、 纺

38、、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这个先前贫困之乡很快走上 了家给人足 的发展之路。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 ( ) A 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 B 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C 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 D 乌泥泾人的勤劳创造 C 材料未对棉种进行比较, A 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政府的作用,故 B 项错误;在棉花列入 之前,乌泥泾人可能也很勤劳,故 D 项错误;材料强调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促进了乌泥泾的崛起,故 C 项正确。 2014 2018 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24 25 考情分析 全国卷对农业的考查,偏重于古代农业政策与农业发展状况,这也是复习备考的核心所在。 从命题的角度来看,注重从经

39、济文明演进的角度考查农业发展的影响;注重从农户角色的变化角度 考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全国卷在重视考查主干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挖掘教材之外的知识,以 补充完善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体系。如以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为载体,考查教材未涉及的知识点 汉代庄园经济。再如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考查明末“用工荒”的原因,将社会热点融入历史问题的 考查之中,润物细无声,非常巧妙。 真题研练 感悟考法 命题点:北宋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1. (2018 全国卷 )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 千 个采 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 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

40、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 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 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A 材料“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 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 B 项;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 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除 D 项;四川一县就有成 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 A 项正确。 命题点:汉代土地兼并和自耕农经济 2. (2018 全 国 卷 )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 26

41、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交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 价, 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B 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西汉时期,百姓要交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他们在将粮食换成 钱币 的过程中遭到商人盘剥,导致其出卖土地而被迫流亡。答案选 B 项。 命题点:经济重心的南移对文化的影响 3(2017 全 国 卷 )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 北 方 城 市 中 , “多 开 店 铺 , 煎 茶 卖 之 , 不 问

42、 道 俗 , 投 钱 取 饮 。 其 茶 自 江 、 淮 而 来 , 舟 车 相 继 , 所 在 山 积 ”。 据 此 可 知 , 唐 中 期 ( ) A 国 家 统 一 使 南 茶 开 始 北 运 B 南 北 方 饮 食 习 惯 趋 于 一 致 C 南 方 经 济 文 化 影 响 力 上 升 D 南 方 经 济 水 平 已 超 越 北 方 C 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 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 人认可,故 C 项正确;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 运”,

43、故 A 项错误;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故 B 项错误;南方经济 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故 D 项错误。 命题点:唐朝的自耕农经济 4 (2017 全国卷 )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 27 A 自耕农经济盛行 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 均田制破坏严重 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A 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来看,从土地规模 ( 亩 ) 、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分析, “户数比例”最多的 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较多,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故 A 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拥 有较多土地的户数占的比例并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故 B 项错误

44、;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 土地进行分配,由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故 C 项 错误;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农业生产 效率的情况,故 D项错误。 28 命题点:汉代庄园经济的生产经营形态 5(2016 全国卷 ) 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 个 体 农 户 的 生 产 劳 作 状 态 B 精 耕 细 作 农 业 的 不 断 发 展 C 土 地 公 有 制 下 的 集 体 劳 作 D 大 地 主 田 庄 上 的 生 产 情 形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 A 项;仅依据题 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 “不断发展”

45、,故排除 B 项; 汉代, 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故排除 C 项;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 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 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 形的反映,故 D项正确。 命题点:明代城市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6(2016 全国卷 )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 而主令 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 反映了 ( ) A 市 镇 经 济 与 手

46、 工 业 的 发 展 B 政 府 积 极 推 行 重 农 政 策 C 社 会 矛 盾 日 益 尖 锐 D 农 业 中 人 身 依 附 关 系 强 化 A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由“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 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明末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 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渗透,则是 最重要的原因,故 A 项符合题意;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 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 B、 C、 D 三 项。 命题点:宋代东南沿

47、海地区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 7(2015 全国卷 )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 祖、被 29 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 出 ( ) A 朝 廷 不 断 鼓 励 海 洋 开 发 B 女 性 地 位 逐 渐 得 到 提 高 C 东 南 沿 海 经 济 社 会 影 响 力 上 升 D 统 治 思 想 与 民 众 观 念 趋 向 一 致 30 地区 河南 江苏 唐 15 7 宋 16 8 明 2 17 清 1 49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 “得 到 朝 廷 认 可 ”“后 世 影 响 不 断 扩 大 ”等 信 息 , 反 映 了 东 南 沿 海 经 济 社 会 影 响 力 的 上 升,故 C 项正确; B 项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 A 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封建社会统治 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D 项说法错误, 故排除 A、B 、D 三项。 命 题点:古代中国文化中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