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部分诗歌鉴赏.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4198907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顾城部分诗歌鉴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顾城部分诗歌鉴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顾城部分诗歌鉴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顾城部分诗歌鉴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顾城部分诗歌鉴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远和近 ,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 、 “我” 、 “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 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 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 顾 城 【鉴赏一】 远和近虽只有短短的六句,却容纳了对历史反思的丰富内涵。 “远” 、 “近”:是物理距 离概念,这是客观存在,有科学的衡量标准。但在情感作用下产生的心理距离却不同, “远” 可以变“近” , “近”可以变“远” 。诗中用“你” 、 “我” 、 “云”心理距离的变换,曲折地反 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2、戒备以及诗人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追求。 诗中的“你” 、 “我” 、 “云”三个意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你” 、 “我”都生活在客观现 实中、同属于社会的组成人员, “云”则象征着美丽淳朴的大自然。 “你看我时很远” ,这是 地近心远, “咫尺天涯”:“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地远心近, “天涯若比邻” 。诗人这种 “人远天涯近”的辩证感情方式已成为人审美理想的发展的方式,即“由客体的真实,趋 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趋向主观的创造。 ” 这首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给人的印象是:自然而不自然,工巧而不矫饰。 【鉴赏二】 远和近一诗,是诗人对不正常生活的本质发现。此

3、诗初发表时,被视为难懂的怪诗。 按照当时僵化的阅读方式,人们已被习惯钝化的思维模式,此诗确实难于解读。因为在目 光可视之间,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可诗人为什么觉得“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呢?原因是诗人所写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 在这扭曲了的关系中,一切都颠倒了。本应相亲相近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 远了,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为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 十分亲近。也许,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亲切可近,更进一步显示出人的孤寂;也许,正是 这孤寂,常使顾城想到梦的天国。可顾城应该知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梦的天国 是不

4、存在的。 【鉴赏三】 这首诗是朦胧诗里非常著名的诗篇,是被许多人传诵的诗歌。 在诗歌中顾城表达了人对于远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充满了一种辨证的距离、一种美和对爱的得失的痛苦。近处的爱人却是远在天边, 天上的云却在心灵近处。爱人可近却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离在远方却在爱人的心 旁。 诗歌里表现出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带有一种痛苦的思辩地忧伤。 顾城说他想“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向着人类。 ”可是“时间的 马,累倒了。 ”即使在他最好的美丽诗篇里,他的悲伤和失望也淡淡地透露出来。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

5、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它们挨得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6、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

7、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1981 年 3 月 这首诗在某种意义上是顾城作为“童话诗人”的代表性*自白,它展 示了诗人对于天真幻境的无限迷恋。在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方面,我们很难提出一个具体的 语境,我们仅知道,在年, “文革”的岁月仿佛已经离得很远,但人间的痛苦依然 存在,顾城已经失业,正与谢烨陷于热恋之中,爱意和被爱使诗人对生命充满了童真的信 念,仿佛世界可以由他“任性*”地加以描绘和构筑。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人文理想得到 幻觉式膨胀的年代。在思想和文学领域,人们经常谈论的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好像一旦

8、获得这种解放,我们就可以企及真正的生活天堂。 正是私人的和时代的这两种浪漫主 义交汇成了顾城的“童话” , “任性*”只是打开这一童话的性*格钥匙,或者只是一个非常 个人化的理由,它使“童话”世界的呈现有了心理的契机。 接着是童话世界的逐层展 开。一双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没有痛苦的爱情、淡绿的夜晚、快乐的小河、贴着玻璃糖 纸和北方童话插图的节日,所有这些意象在一支虚构的画笔下涌动着,甚至,诗人还 为自己构想了一个理想恋人的幻象:穿着秋天的风衣,被燃烧的烛火和枫叶所照亮,四周 环绕着爱她却又得不到她的许多男人。此时,顾城与谢烨已经相识,我们不知道顾城为什 么需要在一个实在的灵魂之外寻找另一个女人

9、的幻象。也许这暗示着顾城的内在渴望已经 超出了谢烨所能承担的部分。 耐人寻味的一节是诗人的自画像:像一只“树熊” , “坐 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这段幻象显示着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惊人的预兆力十年以 后,他真的进入树熊出没的澳洲,居住在英联邦(“维多利亚” )国家新西兰的丛林旁,并 且最终在那片丛林里长眠和安息。这种先兆力在顾城的许多诗篇中都有显现,它使我们看 到命运之手的严酷。 这首诗还流露出顾城的一些重要的精神特质:他作为“东方民族” 个体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作为流亡者的对“大海”的无限渴望,以及“涂去一切不幸” 的浪漫主义立场。要理解顾城,就必须对这些精神特质给予必要的关注。 然而

10、,尽管 顾城竭力营造着天真的幻象世界,这个“任性*的孩子” 最终不能走进他自己的话语乌托 邦里,经过三十七年的努力,他发现了这一切的徒劳,最后,他用锋利的斧子拆毁了自己 的童话。 对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识读,还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另一个语言事 实,即顾城的诗并没有像许多人曾经攻击过的那样“朦胧”和“晦涩” ,相反,它呈现出一 种清新流畅的明快风格,所有的段落都以“我”为开端,展开了某种主体中心的句式,仿 佛是一个孩子半梦半醒时分的自言自语。这种语言气质与顾城的童话精神是紧密融合的。 别 顾城 在春天, 你把手帕轻挥, 是让我远去, 还是马上返回? 不,什么也不是, 什么也不因为, 就像水中的落

11、花, 就像花上的露水 只有影子懂得, 只有风能体会, 只有叹息惊起的彩蝶, 还在心花中纷飞 顾城诗集 美点赏读 顾城,1956 年生于北京,1977 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 物之一,被誉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 。此诗写于 1979 年 6 月,发表于 1980 年 的星星诗刊第 3 期。这是一首抒情色彩浓郁的爱情诗,主要抒写了“我”在与恋人的 “别”时瞬间的怅惘情怀,借以表达穿过黑暗的时光隧道初见曙光的“一代人”的矛盾心 境,也道出了现代人的一种普遍的人生感慨。 开篇以“手帕轻挥”这一象征性动作营造出一个在融融春日中情人分别的场面。春天原本 是爱情萌发、

12、生机勃勃的季节,是情侣们缠绵厮守的美好时光。就在这“杨柳弄春柔”的 烟花三月, “你”和“我”却面临着令人伤怀的离别,可谓“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 “手帕轻挥”这一满溢柔情的动作描绘出情人依依惜别时的黯然神伤与若有所思,它有着 太多意蕴,不由引起“我”的疑虑与猜测:“是让我远去,/还是马上返回”?“远去”是 意味着毅然决然放恋人去单飞追梦,还是潇洒背后独自吞咽相思之泪?“马上返回” 是对 放飞爱人的暗自悔恨,还是对“我”的万般不舍与眷恋?一切尽在不言中。 “手帕轻挥”的心思无以言说,却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复杂微妙的思绪与愁怀。诗人精心选 择了两个独特的比喻性意象“水中的落花”和“花上的露水”

13、 ,诉说情怀。落花有意,流水 无情;春花含情,朝露无意。这两个意象都是无比美好而脆弱、短暂、飘忽、难以捉摸、 惹人伤感的。分手是无因的,离别是无由的,仿佛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这便是不可知 的命运。诗境至此,便脱出喧嚣纷繁的尘世,飞升至一个静谧、透明、单纯、和美的天国 中去了,达到了生命与自然、灵魂和本体高度和谐的境界,迷惘变得明朗,感伤变得平静, 失落变得无谓。人生自古聚少离多, “别”是造化的注定,是命运的安排。叩问之后终得释 然。 然而, “相见时难别亦难” , “心非木石岂无感” , “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因为” ,这心平气 和的自语只是“我”貌似洒脱的自我安慰罢了,洒脱的背后其实是

14、一种无可奈何的深沉隐 痛与哀怨,更进一步加重了“我”的迷惘、彷徨与忧伤。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种 落寞、孤独而怅惘的情怀别人不懂,无以对人言说,也无须言说。 “只有影子懂得,/只有 风能体会” ,水中落花的心思只有影子懂得,花间朝露的情怀只有清风明白,有此已足矣。 连用三个“只有”将诗人落寞与怅惘的“别”恨挥发得淋漓尽致。 然而,过度压抑便会有幻觉,过分感伤总想有超脱。这种落寞、孤独、惆怅的情怀,剪不 断,理还乱,萦绕于心,挥之不去,终于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 “叹息”之沉重竟惊起彩蝶 纷飞。而“彩蝶”意象只不过是往日浓烈的恋情与未来模糊的憧憬在潜意识中的象征而已, 对已逝的浓烈旧情的眷恋和

15、对未来飘渺无望的希冀方是“彩蝶纷飞”的真实内涵。小诗至 此,嘎然而止,挥之不去的愁绪却仍“彩蝶”般于心头萦绕往返,撞击翻飞,可谓言已尽 而意未穷。 此诗以朴实的语言抒写了走过荒谬、动荡年代的“一代人”一种普遍的人生感慨。 “人生自 古伤离别” ,面对人生驿站中无处不在的“别” ,诗人抒发的不仅仅是古典送别诗中纯粹的 离愁别恨,而是包蕴着更丰富复杂的情怀,通过“别”时瞬间所经历的疑虑与猜测叩 问与释然超脱与向往的情感波折,道出了对难以把握的爱情、理想与同样飘忽不定的 人生与命运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此诗诗情含蓄,意象独特,以清新、纯净而凝炼的语言营造出一个空灵悠远、淡淡的忧伤 与淡淡的憧憬相交织的

16、动人情境。诗人以极其细腻而敏锐的触角,出色地捕捉到了“别” 时瞬间心灵深处的情感变幻,以蒙太奇的手法组合,造成了意象的撞击和转换,激发读者 以丰富想象来填补大幅度跳跃而留下的空白,从而大大扩展了小诗的容量。诗的结构匀称, 节奏明快,诗情跌宕,多用短句表现情思的流动,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清新纯朴的诗风。 难点指津 此诗抒写别情,不同于单纯地抒发离愁别恨的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诗。诗中充溢着感情的跌 宕起伏,令人回味。诗人对意象的择取准确形象,善于将抽象的情思形象化、具体化。以 “水中花”和“花尖露”两个比喻性意象将抒情主人公“别”时落寞与惆怅的微妙感觉具 体化,真切可感。别离纵无奈,人生多坎坷,却幸有清“

17、风”吻朝露,孤“影”伴落花。 最后以“彩蝶追花”的典型意象象征着心灵对爱情、理想的追逐,画龙点睛,生动传神, 将诗情推向高潮。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赏析一 一代人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黑暗要扼杀一 个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杀并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反而创造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 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正是这坚毅的寻找, 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 赏析二 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在 300 年前干净利索地挥剑截断了诗和哲学的思维联系。然而, 300 年来,诗人们却广撒物

18、象暗示的种子,培植出一座座“象征的森林” 。用对应的手段, 成功地将诗和哲学统一了起来。 一代人似乎就是一个证明,短短两句诗,在黑与光的对 立统一中,潇洒地跨越了维柯手制的樊篱,抽象的哲学意蕴切实地通过表象富有魅力地呈 现于世。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此中的两个“黑”无疑是“文眼” ,颇值玩味。我们知道, “黑”其实不是色彩,所谓的色彩均是物体对各种光波反射的结果,如果不反射,便成了 黑。当然,没有光的世界只能是一片漆黑。 因此, “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象征。 然而“黑色的眼睛”却无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给”的,是黑夜阻断光明的 结果

19、。此外眼睛的黑并不象征着背弃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黑色既然对光不反射 也就具备了对光全盘吸收的特性,黑色的眼睛正是这种随时准备吸收光明的“一代人”的 眼睛。 换一个角度看,黑色的眼睛也凝聚着批判精神,它以黑对黑,对黑夜的庞大淫威报以 深沉的否定。相对色彩缤纷的光明世界来说,黑色是一个终极,它与光明构成了对立。然 而物极必反,从黑夜中叛逆出来的黑色眼睛,对于光明的接受力是绝对超过任何色彩的眼 睛的,也就是说:由特定的黑色时代中走来的“一代人” ,他们伟大的觉醒是其他“无缘” 于“黑夜”的人们所难以企及的。 短短的两句诗,冠以一个博大的题目,揭示一个庞大的主题,在对立统一中,充分显 示了象征

20、的魅力。从作者的生活历程看,诗中的黑夜似乎是“十年浩劫” , “一代人”当然 是指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人。然而,诗毕竟不是历史,诗的容量常 能凭借艺术的魔力而无限扩大。如果超越时空的话,我们便很容易在屈原、杜甫、鲁迅等 等不同时代的人物身上,看到“一代人”的形象,他们都在“黑夜”中生存,他们都具有 特别敏锐的“黑色的眼睛” 。 一代人干脆的语言,执着的追求意向同样显示了一种性格,可以说,这也是一首“性 格诗” 。它汇集了思维与表现、形式和内容、标题与诗体之间在大小、深浅、形象抽象等方 面的一系列矛盾,最终熔入个字中,深沉而潇洒地突出了当代人的精神意象。果然引 爆了同代人的情感

21、!一代人真是一枚神奇的“雷管” 。 赏析三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 年在星星第 3 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顾城的 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称赞。 在审美原则上是全新的。它避开了情感的直抒,弃置了景象的实叙,它没有着意建构 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想、用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 睛“ (一代人觉醒的象征) ,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一束白光。 整首诗,宛如一幅有立体感的版画。 “黑夜“与“光明“ 形成暗色与亮色的鲜明反差,“黑色的眼睛“是经过变形的意想,渗透出 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艺术表现触发了读者的想象,于是,

22、在想象的屏幕上出现了那个令 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 出的顽强求索的精神.。这是整整“一代人“ 的雕像。 “黑夜眼睛光明 “一个简单的意向群构成了一个开放时空历史转折关头特有的 社会景象和人的心理结构。有限中表现出无限,单纯中包孕着深厚,这是诗的特有规律。 新诗潮的先行者在追寻人性复归的同时,也在追寻诗向本体的复归。 这首小诗体现了一种现代美的风格。它打破了传统的和谐构图,以不和谐的意象组合 造成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迫使人对历史进行反思。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顾城小巷赏析 诗题是“小巷” ,由此,我们

23、不妨做这样的猜测:这条深深弯进诗人生命里的小巷, 肯定发生过什么。对于一贯唯美的顾城来说,小巷里发生的,肯定是一个美丽而伤感的故 事。正是这个故事,致使诗人,多年后,还魂牵梦绕,难以忘怀。 然而,这是一条“没有门/没有窗”的小巷。 有门,诗人可以用钥匙打开。有窗,诗人可以破窗而入。但是,随着时光的流失, 这些对于诗人来说,已经是不可能的了。绝望的情绪,首次流露。 但是,诗人并没有死心,仍然在绝望中抱有一丝渴望。于是, “拿把旧钥匙/敲着厚 厚的墙” 。本来,用钥匙敲墙,就有驴唇不对马嘴之嫌,何况还是一把“旧钥匙”呢?短短 两行,就将诗人伤感绝望的情绪推向极至,不愧为大家之作。 顾城多短诗,但大

24、多小诗不小:灵气,节制,层次感强,张力十足。 小巷同样体 现了他的这一艺术特色。 山影 山影里 现出远古的武士 挽着骏马 路在周围消失 他变成了浮雕 变成纷纭的故事 今天像恶魔 明天又是天使 这是首压轴诗,诗文的重点是最后那两句。“今天像恶魔,明天又是天使” 这是刻画了作者 本人内心的一种纠结,也是作者双重人格的一种体现。人都是这样具备“意识与下意识” 这 样两种状态的。 所以这首诗基本是描述人性的,尤其是像顾城这样的极端童话诗人,其人格分裂情况更为 严重。 微微的希望 我和无数 不能孵化的卵石 垒在一起 蓝色的河溪爬来 把我们吞没 又悄悄吐出 没有别的 只希望草能够延长 它的影子 诗人把自己

25、比作一个不能孵化的卵石,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然而,我们在绝望里不抱希 望的时候,总有些微微的希望来冲淡绝望的呈色。河水给了卵石些许的温柔,可谁又不想 去留住这偶而的希望,所有的卵石被希望浸湿,河水退去的时候,并不愿它离开。这里的 草暗指的是就是那微微的希望,当希望来而又去的时候,多想拽住她的影子,给剩下的孤 单一点点怀念。 雨行 云, 灰灰的 再也洗不干净 我们打开雨伞 索性涂黑了天空 在缓缓飘动的夜里 有两对双星 似乎没有定轨 只是时远时近 首先这首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灰色的云带有厌恶的情绪,大概是指动乱年代的政治氛围 吧,这首诗名为雨行,正是要表达在十年动乱的政治风雨中的一些感受,接下来作

26、者所要 表现的是对当时的现实感到绝望和厌恶,所以才会写到“我们打开雨伞,索性涂黑了天空” 这样的诗句。 如果第一小节是写当时的社会环境,那么第二小节就是写诗人的个人命运。“似乎没有定 轨”给人一种漂泊无意的印象,表的了诗人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 泡影 两个自由的小泡, 从梦海深处升起 朦朦胧胧的银雾, 在微风中散去。 我像孩子一样, 紧拉住渐渐模糊的你。 徒劳地要把泡影 带回现实的陆地。 Bubbles Two tiny, free bubbles Rise from the depths of a sea of dreams A vague haze, a slivery mist Lifts

27、 in a soft breeze. Like a little child I cling to you, as you fade away. Vainly trying to drag a bubble Back to the land of reality. 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感觉是如此重要,对于诗的受者(即读者),如别林斯基所说的:“诗歌是这样一种 东西,要理解它,必须从感觉开始,而不是从反省开始;在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后者必须 是前者的结果。”对于诗的与者(即诗人),则如艾青所说的:“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

28、引 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由此 可见,没有诗的与者和受者的感觉的交流,就不能使诗最终实现“完成”阶段。 顾城的感觉,捕捉感觉入诗。要读懂这首诗,一定要破除一个习惯的成见,即每 首诗都必须要有主题。事实上,诗可以有主题,也可无主题。一种意念,一种感受(包括 感觉),一种情愫,一种趣味,都可以单.独. 织就诗。正如朱自清所说的: “一些颜色, 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为此他强调指出:“发现 这些未发现的诗,第一步得靠敏锐的感觉,诗人的触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的 底子里去。”顾城童年时代被十年动乱的风雨赶出文

29、化的伊甸园,放逐到农村,与白云、 沙滩、野花为伴。大自然的云光水声,洗净了他的感觉能力,一旦发而为诗,往往给人耳 目一新的感觉。顾城的这首小诗,是将感觉语词化的结晶。 诗裁为两节,每节四行,格式齐整。首节驱灰色天地扑入读者眼帘:天、路、楼、雨 是灰色的这是铺垫,在色彩上是欲扬先抑;第二节别见洞天,豁然开朗,在一片灰色 的世界里,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诗人从调色盘里,仅撷取灰、红、绿三 种颜色,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多么精彩的印象派画景!平淡质朴、朴曝无华的语言组织成 的诗的画面,之所以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其奥秘诚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诗 人把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变成诗人的“第一印

30、象”,使之在计中淹没一切,使其它特 征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并且把“事物的特征给他一个刺激,使他得到一个强烈的印象”, 这正是诗人必须持有的“独特的感觉”。顾城成功地将这独特的感觉铭刻在了诗内。 世界是由颜色构成的。顾城却独独拈出三种(其间“雨是灰色的”更是诗人的主观印 象),而弃其它于不顾;这些感觉是未经理性过滤的感觉,仅徘徊于感性认识的门口就被 诗人敏锐地逮住,带有强烈的直观感。感觉有意回避对具象的栩栩如生的描摹,仅仅 冻结感官摄取的直觉,如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所说:“我的愿望是再现我听到的东西, 这是一个宁要感觉而放弃情节的课题”,但作品却获得了成功。当读者步入诗人所描绘的 灰色天地,又陡然

31、领略鲜红和淡绿的明丽色调,突兀感、新鲜感、舒畅感不是象通电一样 摇撼心湖吗? 读者从感觉一诗中获得的决非仅仅是纯感官刺激。换言之,诗人仅捕捉瞬间感觉 入诗,读者从中却可收获知性的认识。那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不 也是对亮色,抑或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即便是“走过两个孩子”这一细节,细细揣摸, 亦有深意可究。它表现的不正是诗人对童心的酷爱吗!顾城是以童心为诗的生命的呵!诗 的画面仿佛告诉人们,在一片灰蒙蒙的天地间,“鲜红”的孩子和“淡绿”的孩子给世界 带来了希望。 弧线 鸟儿在疾风中 迅速转向 少年去捡拾 一枚分币 葡萄藤因幻想 而延伸的触丝 海浪因退缩 而耸起的背脊 这首诗的

32、题目便是弧线。弧线的名词解释便是圆周或曲线上任意的一段。由此, 在读顾城这首的时候,不由会想象到诗人用他的笔在空白的空间中画下了一段段弧线。 鸟儿在空中的转向,弧线如同急转的痕迹,是带着坚毅的柔美。少年因捡拾而弯 曲的背,就有点像佝偻的弧度。葡萄藤的便是一种带着喜悦的性感曲线,让人联想到想到 美好事物脸带微笑的那种弧度。其实诗人为我们刻画的弧度,有自然的,也有非自然。就 像诗人本身的际遇一般,一般是现实的,一般又是幻想的。我们不凡可以在诗中可以看见 诗中的两个对比。飞鸟这种自然中生命自然翱翔的迹象与人类这种可以改造自然的坚硬形 象。这里面,既有诗人对自由生命本质的赞颂,也有对人性被当代物质文化

33、扭曲的讽刺。 同时便是葡萄藤与海浪的对比。这是一种柔性的对比。葡萄藤孕育生命的幻想无疑是一种 怀孕的女人嘴角带着的那一抹神秘微笑。而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却是一种对冲破自 由的的弧线。透过这种的对比,我们可以知道,诗人不仅仅是在描写这些自然与人类的弧 线,为我们刻画出四种不同而又有相同之处的弧线。但是,这其中自然还是包含着诗人自 身感情的弧线刻画。我觉得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似乎带着诗人对自己的自喻。我们 知道海浪是天下最柔弱安静的喻体,但是风暴来临它又变得残忍而刚烈。这是一种极端的 混合物,正像顾城自己一样。他也是这样一种有着诗人单纯的心和被社会现实所包围的触 感的混合物。也许。顾城也是

34、多么想自己是如同海浪一样。当被迫退缩的时候,也是一种 带着骄傲而耸起自己坚硬的背脊来宣誓自己的用不放弃。也许,这也是顾城对一种人性的 期盼。他期盼当人类面对困苦而退缩的时候,也应该是带着不屈服的精神而挺起自己的背 脊的。 同时,在诗中读者都会被诗人描写“少年捡拾一枚分币”这样的情景所吸引。我 们会不禁想到,这是一种对物质文化的反讽。其实,少年本是弯下腰去是没有错的。而且 当一个心怀感恩的少年若是心里想象这要把这枚分币交给警察叔叔的话,那么这样一个场 景可能是一种另类的美。可见诗人讽刺的是少年后面所暗藏的那种恐怖的文化。那种被物 质文化充斥,让人向金钱低头的文化。这样一种文化,对于能够幻想世界是

35、完美乌托邦的 诗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讽刺。能够写出这样诗歌的诗人,他的心事感怀天下的。可是当 一个诗人用不属于世界上任何一种规矩的视角的时候,他内心所感怀的天地无疑是被更加 的细化了。因此,当诗人写少年的时候,可以想象,我们身边不正是又无数这样的少年被 一种文化一种思想驱使着弯下了要去。人类弯腰,要么是极其的恭敬,要么就是极其的卑 微。但在诗人笔下,这样的弯腰无疑是许多人的写照,许多对分币所折射的金钱文化的刻 画。 顾城,无疑是个有才华够思想的诗人。弧线无疑在创作中也直接采用白描的 手法来展示最真实的弧线。这样一种手法的写法,大有让人感到大道无形的感觉,让人感 觉这弧线幻化出诗人无数念头的思想

36、线条。让我们于此时此刻细细品味。 规避 穿过肃立的岩石 我 走向海岸 “你说吧 我懂全世界的语言“ 海笑了 给我看 会游泳的鸟 会飞的鱼 会唱歌的沙滩 对那永恒的质疑 却不发一言 案件 黑夜 象一群又一群 蒙面人 悄悄走近 然后走开 我失去了梦 口袋里只剩下最小的分币 “我被劫了“ 我对太阳说 太阳去追赶黑夜 又被另一群黑夜 所追赶 在夕光里 顾城 在夕光里, 你把嘴紧紧抿起: “只有一刻钟了!” 就是说,现在上演悲剧。 “要相隔十年、百年!” “要相距千里、万里!” 忽然你顽皮地一笑, 暴露了真实的年纪。 “话忘了一句。” “嗯,肯定忘了一句。” 我们始终没有想出, 太阳却已悄悄安息。 赏析

37、: 这首诗是写一个分别的戏剧性场面。富有孩子气的“我”和“你”,都带有一种快 活的玩笑心理,来努力扮演人们习惯的感人角色。他们不断用夸张的话语,来加深悲剧感, 但不很成功。 这里主要表现一种对习惯又好奇又不敬的儿童心理;“顽皮时一笑”就使神圣而古 老的浪漫派情感,黯然失色。 眨 眼 顾城 在那错误的年代里,我产生了这样的“错觉” 。 我坚信, 我目不转睛。 彩虹, 在喷泉中游动, 温柔地顾盼行人, 我一眨眼 就变成了一团蛇影。 时钟, 在教堂里栖息, 沉静地嗑着时辰, 我一眨眼 就变成了一口深井。 红花, 在银幕上绽开, 兴奋地迎接春风, 我一眨眼 就变成了一片血腥。 为了坚信, 我双目圆睁。

38、 在“眨眼”间, “彩虹”变成“蛇影” , “时钟”变成“深井” , “红花”变成“血腥” ,这是一种错觉,是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特定心理所产生的超常感觉,这种感觉往往通向 更高层次的真实。顾城说过:“我所感觉的世界,在艺术范围内,要比物质的表象更真实。 ”“蛇影” 、 “深井” 、 “血腥” ,是带有荒诞意味的意象,是心灵受到戕害发生倾斜后对客观 物象所产生的错觉。尽管诗中隐去了心灵上的暗影,但仍能从审美意象的误差中,发现那 潜藏在意象背后的“黑色的眼睛” 。 开头和结尾两个“坚信”遥相呼应,造成了戏剧性效果:从“坚信”出发,看到 的却是严重的变态,这意味着什么呢?诗前的“小序”作了回答。 写

39、错觉、幻觉、潜意识,是朦胧诗作者的一种探索,顾城擅长捕捉瞬间产生的错 觉,并用色彩鲜明的意象使其凝形,用最经济的文字将读者引入用错觉构成的意境之中。 诗的“以少总多”的本质,诗的言外无穷之意,皆在此呈现。 (朦胧诗新生代诗百首点评 ,南开大学出版社,105 页。 ) 赏析二 戴达 错觉是人在刺激物直接作用下所产生的时间、距离、方位等不准确的知觉,在一 定条件下是不会消失的。这种心理现象,经常被用于审美过程和艺术创作中。以错觉入诗, 竟成佳句,古已有之。这首诗写的是一种“错觉” 。一种眨眼之间产生的“错觉” 。诗人将 “错觉”写入诗中,他抒发的是一种心理的真实情绪,真实,真实得可以使人摸得着的感

40、 受。与通常描写审美过程的错觉的诗的不同之处是,顾城是意识到这是一种“错觉”而故 意为之的,并且将它凝固在诗行中:诗除了直截了当地点明作者写的就是“错觉” ,还在开 头和结尾重复地呼喊着:“坚信”!遥相呼应,有意造成一种戏剧性的效果,从“坚信” 出发, “怒目圆睁” ,可是“眨眼”之间,看到的却是严重的变态。诗人这样写无疑为的是 强化“错觉” 。诗人带着理性的思索楔入“错觉”之中,他是借助“错觉”驱使读者进入他 的思考的领地,一起去思索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对这种原因,诗人实际上已经作了 回答:那是一个“错误的年代” ,这种表明是过于直露了,但也可理解为诗人对那个“错误 的年代”的愤慨,以致

41、这愤慨之情情不自禁地溢于言表。 诗人写“错觉”只不过是表明那个错误年代的错误,所以很难避免不囿于理念, 好在他选择的形象很得体,因此人们信服诗人笔下的“错觉”:彩虹-蛇影,时钟- 深井, 红花- 血腥;两两相比,由前一个感觉跳到后一个感觉,并不显得突兀,两者之间或在形状, 或在色彩,或在质感上都有某种相似之处,所以这种“错觉”容易被读者接受;它的成功 之处还在于,和它们各各所对应的物体相比, “蛇影” 、 “深井” 、 “血腥”给人一种怵目惊心 的感觉,人们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个错误的年代在诗人心灵上投下的阴影。 门 前 顾 城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

42、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早晨,黑夜还要流浪 我们把六弦琴交给他 我们不走了,我们需要 土地,需要永不毁灭的土地 我们要乘着它 度过一生 土地是粗糙的,有时狭隘 然而,它有历史 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 一份露水和早晨 我们爱土地 我们站着,用木鞋挖着 泥土,门也晒热了 我们轻轻*着 十分美好 墙后的草 不会再长大了 它只用指尖,触了触阳光 选自八十年代诗选 ,上海文艺出版社年版 门前是一首童心外溢的诗,写于年月,词句平淡明白,以儿童般 的遐想完成节律与意境上的天然纯真。 然而,这毕竟是一篇成年

43、人的童话,它不是把美好寄托在遥远的地方,它也不敢 如孩子般坚定不移地幻想着未来,而是把希望放在一个“门口” 、一个“早晨” 。这个狭小 的地域“门口” ,这段短暂的时光“早晨” ,在我们看来,似乎并不象征着童年,并不象征 着蓬勃的生机,而只是带着这样的一种童年的幻想在漫长的纷繁生活中,随时可以出现的 短暂的“美好” 。 顾城是从“文革”中泅游过来的诗人,他如同从沼泽中起来的麋鹿一般,不会为 遍地鲜花的大地所迷醉。因而他对存身的时空不敢有丝毫的慷慨,而是将经过的人生的每 一个瞬间都抓住细细地咀嚼一番。 我们看到:“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我们看到:“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 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

44、说话就十分美好” 。诗人给了我们一个狭狭的场景,一段短短的 时间,一种几乎是静止的运动。他嚼得这样细,这样有滋有味。他在这几行恬静的笔触中 向我们展现了什么呢?展现了饱尝甜酸苦辣的童心未泯的成年人,对生命中偶尔呈现的短 暂美好的极其珍惜。 片刻的美好时光,也许要用几十年的等待和挣扎来换取,头脑清醒的人决不会天 真地去崇拜未来。一旦拥有,就要好好把握,也许,这一瞬间的美好在生命中只有一次。 因而诗人写道:“有门,不用开开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因而诗人说:“早晨,黑夜 还要流浪我们把六弦琴给他我们不走了,我们需要土地,需要永不毁灭的土地我 们要乘着它度过一生” 。诗中以对失去美好的恐惧来拒绝时

45、空的扩展,这是用心的首饰盒 收藏了人生中点点滴滴的美好。我们大概不会再去指责这几行诗中,透出的保守和消极吧, 我们不难理解, “有门不用开开” 、 “把六弦琴给他”并非是对生活的叛逆,而是对美好的至 爱与依恋。对于土地,诗人却用一个“乘”字,读者会自然联想到阿拉伯童话世界中那一 张飘越天空的神奇地毯。 所有的诗人,都是具有儿童情结的,因而一旦那种童年的梦想在现实中被我们的 灵魂所感知,也许便会成为永恒。 门前的结尾三节,似乎就是在这种时空大与小、长与短的辩证统一中,完成 了美的大圆满。 “土地” “它有历史” ,有时“是粗糙的” , “有时”是“狭隘”的,然而“我 们热爱土地” 。因为它在这个

46、瞬间是这么美好, “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一份露水和早晨” :“泥土,门也晒热了我们轻轻*着” 。尽管门前的土地连结着无限广阔的时空,但是在 这个小小的特定的时空中,它呈现了诗人心中完整的美,它便“十分美好” ,它就是全宇宙 了。 是的, “墙后的草”还用“再长大”吗?当“它只用指尖,触了触阳光”的一瞬间, 不正是整个生命历程的完美体现吗? 门前的确是一首“童话诗” ,它轻轻地抹去了遥远未来的光环,只是在心和景 交接的一刹那,向我们展现了全部的美好。 顾城生命幻想曲 解读 把我的幻影和梦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篷 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帆 我开航了 没有目的 在蓝天中

47、荡漾 让阳光的瀑布 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 用强光的绳索 一步步 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我被风推着 向东向西 太阳消失在暮色里 黑夜来了 我驶进银河的港湾 几千个星星对我看着 我抛下了 新月黄金的锚 天微明 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 碰击着 “轰隆隆”雷鸣电闪 我到那里去呵 宇宙是这样的无边 用金黄的麦秸 织成摇篮 把我的灵感和心 放在里边 装好纽扣的车轮 让时间拖着 去问候世界 车轮滚过 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 蟋蟀欢迎我 抖动着琴弦 我把希望溶进花香 黑夜象山谷 白昼象峰巅 睡吧 合上双眼 世界就与我无关 时间的马 累倒了 黄尾的太平鸟 在我的车中做窝 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 沙漠、森林

48、和偏僻的角落 太阳烘着地球 象烤一块面包 我行走着 赤着双脚 我把我的足迹 象图章印遍大地 世界也就溶进了 我的生命 我要唱 一支人类的歌曲 千百年后 在宇宙中共鸣 顾城生命幻想曲 我觉得要理解顾城这首诗,首先得了解顾城的诗感受世界的方式。顾城是一 个热爱自然的人。在他的诗中,大自然充满了神奇,是那样美丽。这种美丽是纯朴的,也 是华丽的。之所以说它纯朴,是因为它是一种古老的神话式的审美方式的结果;而说它华 丽,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僵化的概念化的话语方式,早已经与这种纯朴相隔离。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充满了新奇的想象。这些想象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 是将个体生命融入自然的结果。于是, “我”才能“把我的幻

49、影和梦/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 才能让太阳当我的纤夫,才能“抛下了新月黄金的锚” ,才能“用金黄的麦秸/织成摇 篮/把我的灵感和心/放在里边”这一系列的天才的想象让我们觉得我们不是站在世界的 另一端,去审视这个世界;而是将生命融入其中,整个世界即是我的情感世界,它是温情 脉脉的。当我们身在一个异化的世界中,身为整个社会大机器的一个零件,不得不像冷漠 的机械一样在理性的框架内生活的时候,诗歌可能是我们通向温情的唯一的窗口。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还是年仅十五岁的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顾城是 一个忠实于理想的诗人。因此,他的诗中总是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 生命幻想曲的前 三节是诗人对一种理想的自由的生命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