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1) 。” 当发劲 时,除了要做到沉着松 静外,还要精神集中,意念,面向,和目光都要专注发劲的方向。例如手上发 劲,则目视指尖最终所指之处。 注:(1) 武禹襄之十三势行功心解 Z* 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 大缩小。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 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 面放大。 * 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F6 7 T, 2 x0 s*“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只是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 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2、 f* 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式。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 当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 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A * 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 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 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起伏是由于两跨松开,身体受地 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此原则由始 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 我们经常说松沉。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样纸在空 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左边沉,右边升。然后,右边沉,左边升。这样一飘一 荡掉到地上。# Z * 练气
3、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任何时候只可以扩张其中一张皮。 2 O * 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待。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 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手与身 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 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跨扩 膝,手上劳工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 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h0 |1 * 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 结束。* W1 / k0 C7 * 如果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则整个手掌和 手指自然有胀满
4、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绝不可用拙力将手指并拢或撑开。 手指尖要虚领顶劲,指根气沉丹$ L: % a5 I“ s) H% M0 - Q. v * 两手如一手。背部好像有一条似有似无的幼线连着左右两手。当一手下沉, 另一手就受牵引上升。一手向内收,另一手就受牵引向外展。5 p( $ Y. j, l% t% * 当手一动,则应在意念上,该只手向四方八面张开。3 S1 X% g# s) f * 手向前推出时,肩胛骨的位置要放松。手回收时,肩井穴(锁骨)对下的位 置要放松。* * 手向前伸,不能出圈。所谓圈者,是在身前形成的一个看不见,但 自已能感觉到的一个圆圈。如手出圈,只要对方黏着,稍作牵引,人便
5、失重心, 身体往前倾倒。 * 松肩、沉肘和松腕的其中一种做法是:首先,整条手放松,用意推开肩 关节,想象了一条水管的阀门被打开,一股水慢慢从肩流落上臂。当上臂充满 水后,肘受水的重量往下沉。继而打开肘关节,让水继续流去前臂。待前臂也 充满了水后,打开腕关节,让水流去手掌,再打开虎口,让水最终流到指尖。 * 推手时,拟增加手上沉重量,不能光*用力向下压,而是虚领顶劲,领着 身体向上升,则手上沉重量自然增加。 如双手向左移,则身体须向右走。同样, 如双手向右移,则身体须向左走。; * 在练架子或推手时,要松开上肢的每个关节,包括:腕关节、肘关节肩 关节,可意想手腕关节内侧、肘关节内侧和肩关节内侧都
6、夹着一膨涨的小球, 将每个关节推开。此外,若其中一只手或两手同时在胸前抱圆,则意想手弯和 胸的中间位置有一圆球居中。此球可随自已的心意胀大和缩小,亦即开与合。 再进一步,意想身体是一个球。当意想球胀大,不单是手向前,身亦向后,肘 两侧和身体两侧也向两边胀开,甚至头顶和双脚也上下伸展。因为球胀大是向 四方八面同时胀大。8 * 肩、肘、腕顺序放松是意的训练。目的是使手上任何部位听从意 的指挥。当手上功夫进步后,肩、肘、腕松的次序可任意组合。例如,腕、肘、 肩。0 * 想象身体如寺庙里的一口钟。两腿内侧为钟的内壁,尾闾为钟锤。钟锤 永远只能在钟内壁的范围摆动。那就是说,尾闾在任何时候都不应与任何一腿
7、 重迭,否则便是双重。 * 无论是打拳还是推手,作弓步时,后脚不可用力向后向下蹬,而是要开 跨、扩膝,放松垮根、膝盖和脚踝的关节。这样,后脚才不会僵硬,重量流至 脚板、脚指而反弹。反弹力倒头传至脚跟再传至腿、腰。这时脚跟会有上 升的感觉,身体才能升沉转动灵活。“ *当做弓步时,身体的重量从小腹放到前实腿的大腿内侧处。想象前腿的跨 和后腿的跨各有一气球。前腿的跨根的气球慢慢缩小,跨部随之慢慢放松、内 收下沉;后腿跨部的气球慢慢扩大。7 * 若身向左转,则右脚先动,继而左脚动;相反,若身向右转,则左脚先 动,继而右脚动。但无论向左或向右转,都必须虚领顶劲,用意将一边身缩小, 以脊椎为轴为主转动,带
8、动整个身体转动。 * 无论练拳还是推手,如要转动脊椎,必须在原位上转,不能在转的同时, 向前后左右任何一方移动。9 * 两脚虚实的转换 “ 在练架子时两脚虚实的变换,例如坐步变弓步或反之, 不应只是简单地将实脚向前或向后撑,把身体推向前或推向后,使身体的重量, 从地面直线地从一只脚一交给另一只脚。 !比较好的方法是,意想丹田像是一 个水泵,而实脚的整条腿像贯满了水。当两腿进行虚实转换时,丹田的水泵将 实腿的水徐徐抽起抽走,然后徐徐贯入虚腿去。水的流动路线像一个倒转的英 文”字母。在这样的意想的抽水和注水的过程中,身体便自然向前或向后 移动。所谓意想,不单纯是想,还要真的像感觉到水在一条腿从下而
9、上,经过 单田,然后从上而下流动。也就是说,我们要能用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 3 此外,除了要做到能够以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外,还要能控制水的 流动速度。水的流动速度要均匀,不要有停顿。如假设实腿的水量是从 9 开始, 然后 8,7,6.地减少,最后至 0; 则注水的水量则是从 0 开始,然后 1,2,3,4 地增加至 9。 用意想所感觉到水的流动路线和速度,起初是很模糊和缓慢 的。有时,感觉甚至会中断。但随着多练习,意想的感觉和速度便可以加快和 加强。最快比电光火石还要快。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手 快不如意先的原则。 进行意想时,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不想其它东西。 此外,在上述的腿上
10、虚实变换的过程中,必须要虚灵顶劲和做到节节放 松,节节贯串。这样才能符合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的要求。 当我们按照上述的方法来转换两腿间的虚实时,若能做到全身放松,转换轻灵, 在身体的重量全部从一腿转换到另一条腿一刹那,会感觉到有一个力从地面向 上反弹到实脚。我们应从脚底、脚踝关节、膝关节、跨等节节向上放松,让这 个反弹力随着我们的心意去到身体的任何部份,作为该身体部份的动力来源。 例如虚脚的上步或手上的掤劲。要注意,如果在地面反弹力的传递所经过的路 线中,有不松开的地方,那么,地面反弹力的传递便在身体不松开的地方中止。 因此,在练架子时,必须要全身松开,节节放松,节节贯串,一动接另一
11、动, 不许有停滞。9 T H/ X1 i* 每次拳式练习,只可选择一个重点作为练习对像, 例如:肩、肘、腕;两腿虚实转移等等。绝不可贪多,欲速不达。 *所谓心法、重点,只是一个手段或是一件工具,帮助我们达到太极拳的要 求。当我们做到某个重点,并且运用自如,便应忘记了该个重点,让该重点的 要求自然而生。( 太极拳语录 刘培中 太极拳十三势,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实即八卦、五行之合称。十三势者,一炁之演练也。天下之武术,莫不存有此 十三势。 中定者,九宫也,为先天元炁之所藏。亦即真炁穴之位。上对夹脊,下对 尾闾,与灵性涌泉呼应契合。 势者,内含炁机,是活的;架者,则
12、无生机,是死的。分者,拳势之变化, 属演绎,目的在于走化黏随;合者,劲炁之凝聚,属归纳,目的在于攻人发放。 拳势之伸缩变化,步法之进退穿插,皆依元炁而升化。鼓荡内敛者,一炁分合 也。即先天化后天,后天合先天之意。练习十三势必须与一炁相结合,否则便 是死架。 十三势之外形要求固为沉肩、坠肘、松腰、坐胯,如不能使神经、筋脉、骨节 之元真之扭结不散,随着伸缩钻翻,贯注于内窍外穴,仍难生效。迈步时,应 以尾闾上下对直,并与支持身体重心之脚跟相合,身体才能正直,不偏不倚, 中劲相聚,神炁灌顶,此谓三元步法。 一伸即变化,一缩即凝聚,是即太极。动而生八卦,静而归一炁,这就是 太极拳。 盘架时以灵性去听自己
13、之劲炁而合关窍玄机。太极拳要慢要松,旨在内听 自己之炁机,流行全身。结合窍穴之玄妙。这是练成内功的秘诀。 无形支配有形,是政治之秘;有形控制无形,是练功之秘。 十三势既喻八卦、五行,就不能忽略卦气,就不能不知生克。不知内窍外 穴,强配呼吸而练,怎么不出毛病? 中定属土。内中含有一点先天元炁,此炁为十三势之基,无此炁,则五行 八卦不能生。十三势八法,为后天八卦,故其形象圆。即一切动作,都在圆中 生化。太极拳一动,其劲即合于八卦圆圈之中,无论手法或步法皆在圆中求启 机、求变化。太极拳利用圆中之劲,旋弹于敌,这旋弹劲为八势合一,即后天 还于先天,故发人而不见其形也。 太极者,一阴一阳也。太极拳者,即
14、借阴阳变化之招式而成为拳。举凡无 阴阳即无太极,在拳术中无阴阳变化,就不是太极拳。太极拳内之弸、捋、挤、 按、采、挒、肘、靠之用法,就是由五行而生,由五行的阴阳变化而来。太极 拳之阴阳变化,并不只是阴变阳,阳变阴,虚变实,实变虚,而是无穷无尽的。 前进有阴阳,后退亦有阴阳,故前进时要用腰胯之旋扭而上,以右手化,即以 左手发,以左手化,即以右手发。 八卦是阴阳自然的生化而成,所以是活的。天地一阴阳,物物一阴阳,故 阴阳不是只在手上。即脚上、腿上、膝上、胯上、腰上、肩上、肘上、腕上、 掌上、指上,以及体内。即窍穴真炁都是一举动间,阴阳连接变化,为一整体。 在一举动之间,本身的阴阳相结之炁,能与天地
15、元真之炁结合成一整体,是为 太极拳之高手。 拳理就是道理,道理就时以道为体,以理为用。拳架不守道,如何能用, 用而无理,则非太极。 迈步不用腰,即为死步。任何一种拳招步法,有其长处,亦有其短处,这 是生克的原因。故在应用时要看角度、时间、空间、速度等条件而定,不可坚 持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要看在角度上、时间上、空间上、速度上等等条件 如何而使用之。 人体的神经作用是交叉的,故震左足发右掌,震右足发左掌,千万不可患 冲。 一举动,全身各部都要配合,如用前脚跟,就要用后脚掌,如用后脚跟,就要 用前脚掌,这就是阴阳变化,虚实分清。 足藏(两字为一字)足步,多在发人时用之,不可停留太长,应随势变化。
16、 (指马步、四六步、三七步)。用步时,全身各关节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应 阴阳相配,才是活步。步子不死,身体才能灵活运用,制敌于顷刻之间。步子, 不是放在地上不动的。不管什么步,都在一条直线上,不过角度不同而已。 发劲时,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手与足合,任何步法,如能与此三点相合, 便是对的。形意拳与八卦掌,丁字步非常多,因为他并没有把步子死住,所以 该等派内,照样高手如云。 丁字步,主要把重心移在后腿,前腿虚。发人时,借后腿之蹬力,前脚稍 提,拳打到哪里,脚便落到哪里。 腰胯一扭,就要打人,跨得越宽,力量越小。 步活、身活、招式活,圆转旋化,故太极拳无空式。 掤劲在腰,千万不可把劲放在手上与肩上
17、。掤的瞬间,即变为旋、扭、转、 化,或掌、或拳、或指、或发、或聚、或采、或挒、或肘、或靠,尽在一掤之 中。 无论何式,八字之劲势是一个。八手合一,速度才能快,才能变化无穷无 尽。 巧劲是灵活,不是太极之功。太极之功,乃发人不见其形,道也。 不明窍穴,不能激发出体内之潜能,不能进入化境,既不能得到太极之功。 不明窍穴,不能激发出体内之潜能,不能进入化境,既不能得到太极之功。 初练拳者,必须确实按拳规拳理而练,并须求明师指导。明师非名师,名 师易找,明师难求。 功架习熟,才能求势的连贯、贯串于运用。 习拳者,自虚无而起,自虚无而返,练到诸形皆无,万向皆空,混混沌沌, 一炁浑然,哪来太极、哪来掽、捋
18、、挤、按,哪来手、眼、身、法、步。练拳 不只在于形式,要在元炁圆满无亏。真炁圆满,形式虽方,亦能活动无滞;元 真不足,形式虽圆,动作宜不能灵通。 练拳者,不可守定成规成法而应用之。 太极拳之至极,无所谓身,无所谓步,无所谓法。只有混沌一炁,一炁之 中,又有身、有步、有法、有体、有用,灵感性通,发人与无形矣。拳论云: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即空而不空,空中有物也。 千万注意,千万不可将步子放在地上不动。 静为先天,动为后天;体为先天,用为后天。体用动静,得受灵感性通之 变化,则奥妙无穷。太极拳是动静兼施的一种拳术,不能单独强调动或静,如 有所偏,既不灵不活矣。 打太极拳,如同一部机器
19、在动,每一个小齿或小螺丝钉在动,都在发挥他 的功能。 脚掌属阳,脚跟属阴,弹力在脚掌上,蹬力在脚跟上。人的站力,是脚掌 与脚跟的合力。 脚掌用力时,以大脚趾与二脚趾用力抓地,脚上的力量及传到膝上;如用 脚跟一蹬,脚上的力量便传到胯上。是知脚力与膝、胯之关系。 胯上发不出力,肩力从何而来;肩窝发不出力,肘劲从何而来;肘上不能 发劲,手劲指力从何而来。是知脚、膝、胯与肩、肘、手之关系。 双重为病,双松亦未病,不管双重或双松,都是阴阳的偏差。 不管在何情况下,总要使脚掌用劲踏着地,同时脚趾要用力抓地,不开放 松。 扭转弹力在脚掌;蹬力发敌在脚心。前进时,外三合要如一;后退时,外 三合要不乱。如此才能
20、促成内三合之统一。 称外三合者,即指肘与膝合,胯与肩合,手与足合而言。 脚劲与真炁穴及肾上腺合,并借腰椎之摆动,身体即可轻灵如猫。 腿似钻者,指在实脚时转身,脚掌脚趾抓地不变,只借腰胯与膝之扭动而 转,腿即与脚掌主力相合入地而似钻。 太极拳之架势、身法与步法,不可一刻离开脚上的变化。 虚脚必须随腰、膝而移动,否则便是死步。 脚上虚实变化,就是脚跟的提放。比如要想虚前腿,只要把前腿脚跟微微 一提,后膝稍跪,腰膝之劲合住,视敌而动。要想把前腿放实,后腿脚跟一提, 前腿放满,并使脚掌、脚趾抓力,此则快而无形也。 化敌劲时,要注意自己的腰胯活动的空间。受逼而扭腰胯步时,万不可后 退以避敌。 与人交手时
21、,第一是不怕,第二是借力。 一般人对力虽有新旧之分,劲虽有先后之别,但太极拳是旋转的,虽然有 阴有阳,而阴阳是不间断的,绝对没有阴已完而阳未生,或阳已完而阴未生的 时候。 下丹田在脐下一寸三分,即脐动脉与脐之结合处,属阴。 沉肩垂肘,是外三合的方法。 用脚掌时,注意将骨之前面筋脉去贴裹骨上,用脚跟时,注意将骨之凹面 筋脉去贴骨上。 肩一沉,颈部无形中微微挺起,胸部亦微微内合,腰部亦自然而坐,这是 很自然的。 发时扭腕,是阴阳合劲。 拔背,不是弓背,而是将炁贴于背,并使集合于一点。 气沉丹田之气,不是呼吸之气,而是元真之炁。因为呼吸之气,只能进入 肺部,根本到不了丹田。 气海,在脐上一寸三分,即
22、脐静脉与脐之结合处,属阳。 气海与丹田之气,有调和上腹与下腹之作用。如吸下腹,上腹自出;吸上 腹,下腹自出。故练炁以此为起点。 练拳时,为什么要将里胯往胯根抽劲呢?因里胯内就是肠股动脉,胯根处 就是尾闾骨,再上就是真炁穴,此处与生俱来,即含阴阳二炁,十分重要。 动静者,先天后天也。天地之始原为一炁,静也。俟阴阳交合而有动,是 为后天;动后有静,仍归一炁为先天。练拳者,应从后天体内得先天一炁,故 甚难。 应该从动中去找静。 身心轻松而不紧张,是为假静,如能做到全身各内窍各筋脉与各骨节之元 真合二为一,才是真静。 化劲,是形神俱与道合真之静境,不可一开始就学化劲。 拳经云:故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
23、养灵根而精心者,修道也。功夫至此 境界,感而随通,化之无形。 心平气和,身体松柔,是在拳中磨炼而来。 研究拳理,比练架式更重要。 静是由内表现于外,动是由外传达于内,故动静皆宜,内外一致,才是真 静。 化劲,是形神俱与道合真之静境,不可一开始就学化劲。 拳经云:故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精心者,修道也。功夫至此 境界,感而随通,化之无形。 心平气和,身体松柔,是在拳中磨炼而来。 研究拳理,比练架式更重要。 静是由内表现于外,动是由外传达于内,故动静皆宜,内外一致,才是真 静。 太极拳一百零八式,内含三十六天罡,阳手;七十二地煞,阴手。交配而用, 变化无穷。 天的天罡,是十条回归线所分化而
24、成三十六天罡。地的地煞,是十二条龙 脉所分化而成七十二地煞。人的天罡,是大脑 10 条主要神经线所分化;地煞, 是小脑 12 条主要神经腺所分化。如将天地的天罡地煞和人身的天罡地煞,就是 三才合一。 精神力,又称电能。是灵性的激发力,如坚守不移,即促成两电相吸,是 谓之养。 用精神将所养之元真激发放射,而为己所用者,是为拳术家。 人身三百八十四条神经是柔,三百六十五块骨节是刚,神经与骨节合,立 即感觉身轻,刚柔自如。 人已骨节为体,筋脉为系。骨的凸面为阳,凹面为阴,用阴贯阳为刚,用 阳贯阴为柔。阴柔之劲,变化多端;阳刚之劲,无坚不摧。 太极拳技击九项原则(沈家桢) (一)指掌捶手太极武装之本
25、太极以发劲用着为阴阳之双环,“闭着”在求伤而不仆、阳也;发劲在求仆而不伤、 阴也;发劲属于四正(掤捋挤按),“闭着”属于四隅(采挒肘靠 ),四隅应用时 有二,(一)在求敌自动迎拒以生粘(二)至本人四正已出圈外“闭着”以济其穷, 此项指掌捶手乃补助四隅之用,均须专练以加强其硬度,乃成为武装之太极拳,否则 乃系蜡枪头,敌尚不觉而己之指掌已感痛楚,自失去技击之功用。 (二)各别击发加强弹出之本 太极拳第二趟拳除破擒拿外,内中有各方面发劲之练习,乃用一手或双手向各方发出, 系有习惯后才能渐次加强其弹出之劲。 等于有弹第之武装,方有临阵之可能也。 (三)紧敬径劲开门出手之本 紧者姿势紧凑不漏隙。敬者提起
26、精神不外散。径者取敌最近之身之一点(不可舍近求 远之意),劲者张弓蓄劲以待敌,此四字乃开门出手时之精神姿势,劲别与求粘之点, 必如斯;乃无空隙为敌所谓。 (四)水磨比滴太极进圈之本 圈者一人手足所及之范围,如欲进入敌圈、必须一手攻、 一手防之,两手抽丝旋转 而入之。如水磨之、一手转磨, 一手加水之姿势,并以中正之身段而入之。 至身段 之高下以己肩与敌之肩平为合度, 则此既攻既防,亦防亦攻进入敌圈为最安稳之进 圈法。 (五)采挒肘靠由击转粘之本 进入敌圈以后,以采挒为先,采者制住敌之手,促显敌之劲。挒者击发敌之身,诱引 敌之劲,采挒运用之后,倘本人身出圈外,则以肘济之,肘出圈外则以靠济之。以后
27、既不欲求粘敌之身手,乃因采挒所及、敌不得不动,以生迎拒,有迎拒则两者自然粘 住,粘则太极拳之处显矣。 (六)沾粘连随缓急相应之本 沾粘在手,连随在步,沾者制住敌之一点而不移,粘者贴后转换,粘点如先用掌粘、 后转腕粘、再转臂粘、虽转换而不离开谓之粘;连者敌劲来袭过猛时,退后足转化而 不离之谓;随者彼此应迈步前进而不脱之谓;统此四者谓之功。然此功之得必经丢匾 顶抗四病而来;顶者沾之太过而生硬,匾者粘之不够失其粘,丢者随曲太过而脱离, 抗者就伸太快成撞碰。能得久于推手、肘之调整,则四病去而四功生矣! (七)空洁挫揉调整粘走之本 凡初次用劲者,均须经过“顶匾丢抗”四病,而进于沾粘连随之四功。惟求四功有
28、时 不择手段,易犯“俯仰断接”之四病,因求与敌沾粘不脱为主,则身体不免发生俯仰 二病;与敌连随相应为主,则沾粘之劲不免断断接接,有俯仰、则一面缺陷易为敌所 乘,而变化无从。有断接、则敌可乘隙变化,或脱开无法与之粘走,则敌不易制,而 劲不易懂。因此必须求沾粘连随于不断不接不俯不仰之中,则须采用空洁挫揉四字以 调整之。空者转换沾点以深其劲、则不致生仰病;洁者紧粘加强以补其劲、则不致声 俯病;挫者弯后腿顿挫以化之、而不必退,则劲仍沾粘而不易生断病;揉者用微圈紧 贴随之以走,随时可发劲、则经毋须用接而无病;是则有空洁挫揉之调整,则俯仰断 接之四病、而丢匾顶抗亦不致有。于是沾粘连随之十足功用生,以此粘走
29、阴阳相济谓 之懂劲。 (八)接骨逗榫指向发点之本 凡发劲须发在敌之垂心中,而后敌可整个为之跌出。故向敌发之点,必须在敌为进攻 力的中心焦点内。如能针对此中心以逗之蓄转而发之, 然后敌有整个跌出之所能, 是谓之接骨逗榫。 (九)如泉涌出发放用功之本 向敌发出之点既能接骨逗榫于先,惟对敌发劲上下线路,必须成为抛物线,如泉涌出、 针对敌之后足跟方向以发之,则敌所浮起而根断,本人所用之劲须如切菜之切,切菜 者先以半园游荡而后以力根切之,则此劲发出所谓恰到好处,使敌跌出而不失太极拳 之义,且无虑对方顶抵之相衡。 沈家桢 太极拳精义 前言 太 极 拳 练习 九项原则 太 极 拳 抽丝 简 明 表 太极拳技
30、击上之九项原则 太 极 拳 行 功 心 解 太 极 拳 各俱 之 功 能 专著 何为太极拳与武当拳 第一章: 太极拳创造之原理 (一) 无 力 打 有力(二) 手 慢 打 手快 第二章 太极拳架子三步 审查 第一步 :审查身 形 腰 顶 脊 步 六字 第二步 :审查运劲、接力、蓄力、发力四劲 第三步 :审查 顺 、沉 、轻、灵四字 第三章:太极拳推手三步审查法 第一步:审查推手者有无懂劲之资格 (一)开合阴阳 (二)沾粘连随(三)刚柔顺随 (四)急缓沾走 第二步:审查推手者沾粘连随之姿势 (一)轻 (二)沉 (三)中正不偏(四)不倚不垫 (五) 灵 第三步审查推手懂劲之方法 (一)称劲, (二
31、)化劲, (三)牵引。 附表:走架子审查表 第四章:八门五步之分清 第一项:八门五步之分清 (一)掤 劲 (二)履 劲(三)挤劲(四)按劲(五)采劲 (六)挒 劲(七) 肘劲(八)靠劲 第二项:五步之分清 第三项:附表、河南陈家沟拳名称及劲路 第五章太极拳练习之程序 第一段:架子之学习。 第二段:抽丝之练习。 第三段:气功之练习。 第四段:精神之练习。 第五段:内外联合之练习。 第六段:劲别学习。 第七段:得机得势之推求。 第八段:舍己从人之详求。 第九段:知己知彼之要求。 附表:太极拳练习程序审查表 附:太极拳术语辞典 前 言 太极拳创造原理,系依据我国不败之大道而成立.孔孟以之用以心战,鬼
32、谷用 之以为口战,孙武用之以为团体战,张三丰用之以为个人身手之战.上列四者所用 之工具,虽个个不同,而内中之原则系一致。故此拳不论学自何派,习之何人, 多几着、少几着、高身段、低身段、或大圈、或小圈均无不可。如果能根据内 中原理、而不丧失其精神均可收同一效果、以达到成功之地步。此项精义以太 极拳谱之行功心解及太极拳专论强为准则,此二者一为练习之用(修正),一 为技击之用(治人),凡习太极拳者,均不能离开此谱而另辟其说。能一切动 作与拳谱有几成相似,即可呼之为几成太极拳,倘如完全抹杀、一切置之不顾, 、即或技击相当、也只能称之为某一种拳则可,而不能称之为太极拳也、惟拳 谱之篇幅甚繁、求其足以代表
33、此拳之全部精神而显明,确实其意义则不易选定, 且练习不尽为知识分子,则对推拳谱之曲解及违反其运技之处在所难免,兹以 练习之余将拳之精义编为二项,一为练习时九项原则,二为技击上九项原则, 果能把握此项原则比照意义逐一校正,各就个人需要,专心一致,实习一项或 二项并习,则事半功倍,自不致有掘井不及泉之患。 南通沈家桢 35 年重庆 太极拳练习九项原则 (一)运动抽丝太极命名之本 太极拳所有动作均以顺逆不同动作代表之,抽丝者旋转之来复线也。抽丝 之根起于脚跟及腰脊而形于手指,经过全身九节,毋使有断续以引之,发劲可 断续,抽丝之运动则不可有断续。举凡一切太极拳名之动作,非双顺既双逆, 或一顺一逆,如果
34、有一动作 ,既非顺又非逆则此动作为直劲,不得称之为太极 拳拳运动。 虽然顺逆抽丝为二,内中方位与形势则有十,既大小顺逆,里外顺逆,进 退顺逆 ,上下顺逆与左右顺逆是也。 拳谱云:运动如抽丝,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 (二)源动腰脊一动全动之本 腰之动为平行动之根,脊之动为竖行动之根。如求一动而全身均动必须联 合腰脊以动之。因为太极拳所有动作均须以 45 度左右,联合腰脊以动之,因此 动作于手足身方面,均易运行顺逆抽丝,而全身关节如踝、膝、胯、腰、脊、 肩、肘、腕、拳之九曲珠亦联带为之伸缩而动,所以由脊背不可由胸腹是之谓 节节贯串。如不由腰脊发动,则都系一部分动作,其他部分不过随之而行,非
35、太极拳之所谓动而也。 拳谱云: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腰脊为第一主宰,命意源头在腰脊, 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垂直走,平行走,不能全身俱动。 (三)折叠转换相连不断之本 折叠在手,转换在腿。折叠者每一动作至尽头时,既以折叠接之。一折一 叠及延长其动于此,一动作不断,如此一动作,欲往上则寓下折叠之,往左则 寓右等等。折叠之,则其动可以相连矣!且接头处亦须抽丝而非直接与硬接之 也。转换者意义及手同,既在迈步之先,无论前进、后退必须转换其步法,以 顾盼左右之,如此所迈方不致直进硬退,而腿内之劲乃能沉着稳定而不断也。 拳谱云: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四)身肢拔长产生掤劲之本 太极拳自始至
36、终无论动静时均须有掤劲,如在某一动作过程中失去掤劲, 既谓之缺陷、既所谓病。有掤劲既有弹性,无掤劲既无弹性。弹性生长于肢体 之拔长,如弦在弓上、而生弹性之比。用此太极拳练习时,全身与四肢均须有 拔长之规定。 一、沉肩垂肘乃手之拔长; 二、含胸 拔背中部拔长、与虚领顶 劲顶部拔长、气沉丹田下部拔长、三者连贯如一、及身之拔长; 三、开胯曲膝 以抽丝、乃腿之拔长,惟拔长而有弹性是之掤劲; 四、掤劲方位有八: 1、向 上向外运动,呼之为掤劲; 2、向内逆行之掤劲、呼之为履劲; 3、向下粘沾之 掤劲 、呼之为按劲 ; 4、双手掤劲内合呼之为挤劲;5、双手掤劲向外呼之为 采劲; 6、掤劲急速弹出呼之为挒劲
37、 ;7、手出圈外以肘救将弹出之劲呼为肘劲; 8、肘出圈外以身救将弹出之劲呼为靠。归纳八门之劲均系一掤劲,不过方位与 作用不同而异其名耳,所以太极拳练习,必须在全身拔长以练之。呼之为松开 及太极拳独一无二之劲也 。练习时如鼓劲则身肢缩短,与太极拳之拔长相反, 及区别其他拳术之劲也。因此太极拳之运动时必须将此八门之劲,藏于身肢内 以运动之,如某节有缺陷,既某处无掤劲,如果内中空空无有,何能称之为有 弹性之百炼钢,何能号称八门五步之太极拳者。 拳谱云:运动为百炼钢,满身轻利顶头悬,精神能提得起,则无滞重之虞, 所谓顶头悬也,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五)立身中正支撑八面之本 惟立身中正乃能各方兼顾,为
38、此全身四面八方含有掤劲之功用。如前俯则后 无掤劲,左斜则右无掤劲,如此类推。倘某一处无掤劲,则某处有缺陷,此处 既为弱点,失其太极拳圆活之意矣。惟运动时身体转换甚繁,难免因扩大收放, 腰之上或稍有偏倚,但腰以下至尾闾一段,则无时不中正,此段如不中正,则 将发生弹性之根据失去,全身一切蓄发均不可能矣。 拳谱云:尾闾中正神贯顶、腰如纛,毋使有缺陷处。 (六)划分虚实上下相随之本 拳谱云: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有此一虚实,上下相随人难侵,意气更换得 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化虚实也 凡能转换灵活而不滞住一点者,内中必须有虚实之分,太极拳练习时,先求 分清大虚大实,次求小虚小实,至虚实只有微末之分。比如身
39、重百斤,先求二 手二足二十、八十之分,次求三七或四六。于至五十一比四十九则更佳。盖虚 实愈小,则变换愈速。双足分清虚实,已有习惯后,最后求手与足之虚实。凡 手之上掤为虚,下沉为实。如右手虚时,左足必实,右手实时左足必虚,以太 极拳每一姿势,手之变换虚实无已,而足也随之而调换,是谓上下相随之动, 如此久久行之,意气也随之变换圆活而有虚实,惟上下相随、乃能调正其劲于 正中,而不偏于一偶,此上下相随之所以特别提出,非有相当时间练习与校正 不易至此境也。 (七)沿地铲出迈步猫行之本 迈步如猫行,及指猫捕鼠之迈步,以足铲地前移,而图接近目的,并非喻 其轻微。如沿地铲出并能跳动其足跟,则证明为弹性的迈步,
40、可谓恰到好处。 如加重铲出则生滞,提空迈步则生浮,均非太极拳之步法。凡太极拳之迈步, 以虚迈步至地点再转为实。转时亦抽丝行之,则顾盼自在其中,万不可以直进, 直接以蹈,上身太极、下身则否之病也。 (八)曲蓄九节开弓发劲之本 凡欲发劲必须加大其弹性,加大弹性之法,乃曲蓄其劲。蓄得紧、则发得 脆。蓄者必须九节齐蓄,以脊为领导,蓄非直蓄。身手足亦须以抽丝旋转蓄之, 其蓄行之松。感受压迫时,可顺以蓄之,或逆以蓄之,蓄得满后,微转方向, 由脊脱扣以发之,则发时乃九节齐动,而发于一点。所发之劲,中正不偏。发 时精神上须将其劲侵入物内之概。有如箭着箭靶之势,则其势乃沉着松净,全 部达于一点,不致留于之身。发
41、时以一方为主,其他之手为宾。用太极拳之发 劲,双手均顺,同时间向相反之方向以发出,故须宾主之分,换言之发劲之手 亦须虚实也 拳谱云: 劲以曲蓄而有余、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发进须沉着松净,专注 一方,蓄劲如开弓,发劲如如放箭、力由脊发、收既是放。 (九)神气鼓荡以心行气之本 凡太极拳运动,必须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不绝是说相连不断,滔滔是说 波涛之起伏不已。由姿势起伏、可影响精神鼓荡,可使一切姿势均有起伏,此 须起伏,必沉着起伏,否则飘荡。不能驱使其气敛入骨髓,以加强弹性,如空 心橡皮管,必须贯之以气乃能宏大弹性也。 气受精神指挥,乃生理现象,若经常在顺逆姿势下锻炼之,则气能迅速受 精神之所指,而
42、普及全身及内脏之不随意肌,为延年益寿之根基,故练习时必 须提起精神,使意气调换灵活,如车轮之旋转为必要,而后无微不至,以提高 健康 拳谱云:以心行气,务令沉着,方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逆,方能 便利从心,毋使有凹凸处,如长江滔滔不绝,劲如江河气如车轮。 太极拳抽丝简明表 抽丝 方向 名 称 抽丝 方向 名 称 抽丝 方向 名称 大小顺逆 转 揽雀尾 大小顺逆 分 单 鞭 大小双逆 合 提手上势 上下顺逆 分 白鹤亮翅 左右顺逆 放 搂膝拗步 大小顺逆 收 手挥琵琶 左右上下 发 搬拦捶 左右顺逆 接 如封似闭 左右顺逆 合 十字手 上里下外 转 抱虎归山 里外顺逆 合 肘底看捶 双 逆 退
43、 倒撵猴 大小顺逆 开 斜飞式 双 逆 全下 海底针 顺 逆 开上 闪通背 双 顺 左右 云手 双逆转 开 高探马 双 逆 合开 分 脚 双 逆 蹬 转身蹬脚 双 逆 伏 栽 捶 上下双逆 起 二起脚 双 逆 开合 打虎势 里外顺逆 转 旋风脚 左右顺逆 旋 斜单鞭 双逆转后 发 撇身捶 大小顺逆 进 野马分鬃 顺逆双逆 转 玉女穿梭 上下顺逆 开 单鞭下势 上下顺逆 开 金鸡独立 上下顺逆 叉 十字腿 双逆转下 分 指裆捶 双 逆 进合 上步七星 左右顺逆 退分 退步跨虎 左右顺逆 转 双摆莲 上下顺逆 转 弯弓射虎 太极拳技击九项原则 (一)指掌捶手太极武装之本 太极以发劲用着为阴阳之双环
44、,“闭着”在求伤而不仆、阳也;发劲在求 仆而不伤、阴也;发劲属于四正(掤捋挤按),“闭着”属于四隅(采挒肘靠 ),四隅应用时有二,(一)在求敌自动迎拒以生粘;(二)至本人四正已出 圈外“闭着”以济其穷,此项指掌捶手乃补助四隅之用,均须专练以加强其硬 度,乃成为武装之太极拳,否则乃系蜡枪头,敌尚不觉而己之指掌已感痛楚, 自失去技击之功用。 (二)各别击发加强弹出之本 太极拳第二趟拳除破擒拿外,内中有各方面发劲之练习,乃用一手或双手 向各方发出,系有习惯后才能渐次加强其弹出之劲。 等于有弹第之武装,方有临阵之可能也。 (三)紧敬径劲开门出手之本 紧者姿势紧凑不漏隙。敬者提起精神不外散。径者取敌最近
45、之身之一点 (不可舍近求远之意),劲者张弓蓄劲以待敌,此四字乃开门出手时之精神姿 势,劲别与求粘之点,必如斯;乃无空隙为敌所谓。 (四)水磨比滴太极进圈之本 圈者一人手足所及之范围,如欲进入敌圈、必须一手攻、 一手防之,两 手抽丝旋转而入之。如水磨之、一手转磨, 一手加水之姿势,并以中正之身段 而入之。 至身段之高下以己肩与敌之肩平为合度, 则此既攻既防,亦防亦攻 进入敌圈为最安稳之进圈法。 (五)采挒肘靠由击转粘之本 进入敌圈以后,以采挒为先,采者制住敌之手,促显敌之劲。挒者击发敌 之身,诱引敌之劲,采挒运用之后,倘本人身出圈外,则以肘济之,肘出圈外 则以靠济之。以后既不欲求粘敌之身手,乃因
46、采挒所及、敌不得不动,以生迎 拒,有迎拒则两者自然粘住,粘则太极拳之处显矣。 (六)沾粘连随缓急相应之本 沾粘在手,连随在步,沾者制住敌之一点而不移,粘者贴后转换,粘点如 先用掌粘、后转腕粘、再转臂粘、虽转换而不离开谓之粘;连者敌劲来袭过猛 时,退后足转化而不离之谓;随者彼此应迈步前进而不脱之谓;统此四者谓之 功。然此功之得必经丢匾顶抗四病而来;顶者沾之太过而生硬,匾者粘之不够 失其粘,丢者随曲太过而脱离,抗者就伸太快成撞碰。能得久于推手、肘之调 整,则四病去而四功生矣! (七)空洁挫揉调整粘走之本 凡初次用劲者,均须经过“顶匾丢抗”四病,而进于沾粘连随之四功。惟 求四功有时不择手段,易犯“俯
47、仰断接”之四病,因求与敌沾粘不脱为主,则 身体不免发生俯仰二病;与敌连随相应为主,则沾粘之劲不免断断接接,有俯 仰、则一面缺陷易为敌所乘,而变化无从。有断接、则敌可乘隙变化,或脱开 无法与之粘走,则敌不易制,而劲不易懂。因此必须求沾粘连随于不断不接不 俯不仰之中,则须采用空洁挫揉四字以调整之。空者转换沾点以深其劲、则不致 生仰病;洁者紧粘加强以补其劲、则不致声俯病;挫者弯后腿顿挫以化之、而 不必退,则劲仍沾粘而不易生断病;揉者用微圈紧贴随之以走,随时可发劲、 则经毋须用接而无病;是则有空洁挫揉之调整,则俯仰断接之四病、而丢匾顶 抗亦不致有。于是沾粘连随之十足功用生,以此粘走阴阳相济谓之懂劲。
48、(八)接骨逗榫指向发点之本 凡发劲须发在敌之垂心中,而后敌可整个为之跌出。故向敌发之点,必须 在敌为进攻力的中心焦点内。如能针对此中心以逗之蓄转而发之, 然后敌有整 个跌出之所能,是谓之接骨逗榫。 (九)如泉涌出发放用功之本 向敌发出之点既能接骨逗榫于先,惟对敌发劲上下线路,必须成为抛物线, 如泉涌出、针对敌之后足跟方向以发之,则敌所浮起而根断,本人所用之劲须 如切菜之切,切菜者先以半园游荡而后以力根切之,则此劲发出所谓恰到好处, 使敌跌出而不失太极拳之义,且无虑对方顶抵之相衡。 太极拳功心解 (一)以心行气务令沉着方能收敛入骨 注:心乃精神意志之总称 、乃当盘架子时一举一动、以精神意念为主动
49、驱 使。其气运转于每一开合之中,开时必须神意达于四梢,合时神意通于背脊而 归于丹田,在此开合线路内,将全身之筋伸直行之(既拔长)以之谓松开,则 自然沉着而有掤劲,其气自连带而敛入骨髓矣。如运动时精神意志均无表现, 而有呆形,且动作轻飘,则气何能敛入骨髓,此则与拳谱相反矣。 (二)以气运身务令顺遂方能便利从心 注:用功既这气能随神意而动,因以心行其气也。故动动身躯必须与气相配 合,换言之既与呼吸相配合也,所有屈伸起落,尤须曲线缓和,毋使发生凹凸 棱角之病。是顺遂、如此身可从气,气可从心矣。如运动时与呼吸不生关系, 是为以手运身,且姿势常有不得劲处,则身躯何能顺遂,此则与拳谱相反矣。 (三)精神能提得起则无滞重之处,所谓顶头悬也! 注:双目平视而头顶略拔,是为虚领之顶劲,精神自然连带而振作矣!亦 既顶上有掤劲之谓也,头顶上有掤劲,则可减少身之重量,其转动自然轻灵, 不致有滞重之处矣,如运动时头顶不能虚悬,则十余斤之头,位于身体之最高 点。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