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识别赤小豆和红豆, 哪种有药用价值.docx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4202745 上传时间:2019-10-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识别赤小豆和红豆, 哪种有药用价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怎样识别赤小豆和红豆, 哪种有药用价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怎样识别赤小豆和红豆, 哪种有药用价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怎样识别赤小豆和红豆, 哪种有药用价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怎样识别赤小豆和红豆, 哪种有药用价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怎样识别赤小豆和红豆, 哪种有药用价值 一、赤小豆健脾祛湿 和鲮鱼同煮更好 中医认为,赤小豆性平味甘 酸,入心、小肠经。有健脾利湿、消肿解毒功效,主治水肿、脚气, 而有产后缺乳、腹泻、黄疸或小便不利、痔疮也可通过用赤小豆熬 汤或研磨成粉服用辅助治疗。 在西方营养学里,赤小豆含有较多的 皂角甙,可刺激肠道,因此它有良好的利尿作用,能解酒、解毒, 对心脏病和肾病、水肿有益;而且赤小豆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可润肠 通便、降血压、降血脂、调节血糖、解毒抗癌、预防结石、健美减 肥;且富含叶酸,产妇、乳母多吃红小豆有催乳的功效。 针对需要 祛湿健脾的朋友来说,可用鲮鱼和赤小豆共煮来调理,因纲目拾 遗里提到,鲮

2、鱼有“健筋骨、活血行气、逐水利湿” 的功效,两者 一起煮汤,对祛湿有较好的效果。 二、赤小豆和红豆易混淆 吃前 分清楚 赤小豆,除了赤豆、红小豆、饭豆等别名,又称为红豆。在 外形上,赤小豆和红豆两种色泽接近易生混淆,赤小豆呈细长形, 颗粒比红豆小;红豆呈圆柱状,表面为暗棕红色。在熬煮时,赤小豆 比较难煮不烂,一般适合煮汤;而红豆久煮会粘稠,一般适合熬粥; 在 疗效上,赤小豆除湿的功效较强供药用调理,而红豆主要供食用。 本草纲目认为,赤小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 淡色者,并不治病。因此,在选择赤小豆时也要有所取舍。 三、三 豆都祛湿 各有差别 赤小豆、绿豆、黑豆,三者都有利水消肿,解

3、 毒疗疮作用,对于水肿胀满、湿热黄疸、痈肿热毒等均可应用。但 又各有所偏,赤小豆善长利水祛湿,故水肿,泻痢黄疸多用之;绿豆 擅长清暑解药毒,故暑热烦渴及药物中毒等多用之;黑豆擅长祛风解 毒,故风痹筋挛,产后风痉,痈肿热毒等多用之。 3.赤豆以粒紧、色紫赤者为佳,健脾利水,解毒消痈,清利湿热。红小豆煮粥食之,有健 脾胃、利水湿的作用。凡脾虚不运、腹水胀满、小便不利、黄疸、泻痢者,皆可食之。小 豆煎水或入药,有清热利水的功效,可治急黄、肠痈、痔痢下血、风疹瘙痒等。生豆杵末, 鸡蛋清调匀外涂,可治热毒痈肿。 4.本草纲目说它“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 治呕,而治下痢肠

4、,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中医认为赤豆性平味甘酸,无毒。 有滋补强壮,健脾养胃,利水除湿,和气排脓,清热解毒,通乳汁和补血的功能。不仅可 用于跌打损伤,淤血肿痛,且对于一切痈疽疮疥及赤肿(丹毒)也有消毒功用,特别有利于 各种特发性水肿病人的食疗。 附方: 1.赤豆桑白皮汤 赤小豆 60g,桑白皮 15g。加水煎煮,去桑白皮,饮汤食豆。源于本草拾遗。本方 用赤小豆健脾利湿,而以桑白皮专于利尿消肿。用于脾虚水肿或脚气,小便不利。 2.茅根煮赤豆 白茅根 250g,赤小豆 120g。加水煮至水干,除去白茅根,将豆分数次嚼食。源于肘 后补缺方。白茅根为凉性利尿药,其味甘甜,用以煮豆,既可增强利

5、尿作用,又较适口, 故颇为得法。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现用于肾炎或营养不良性水肿。 3.赤豆粥 赤小豆 120g,粳米 30g。加水适量,煮稀粥。分 2 次食。源于妇人良方。本方能 益脾胃而通乳汁。用于妇女气血不足,乳汁不下。 4.苦酒赤豆散 赤小豆 100g,用醋 1 茶盅,煮豆至熟,取出晒干,再入适量米酒中浸渍至酒尽,经干 燥后研为细末。分 3 次服,每次 3-6g,用米酒送服。源于肘后方。赤小豆等三者均能 散血,醋又用止血之效,故本方有散血消肿和止血作用。用于痔疮瘀肿疼痛,大便带血。 (图片来源:CFP) 如何区分赤小豆和红豆? 赤小豆和红豆是同一种豆子吗?赤小豆又有哪些功效呢? 很多人分

6、不清楚红豆和赤小豆这两种豆子,因为两种豆子都是暗红色的。其实 赤小豆和红豆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虽然颜色相同,但是形状上还是有很大区 别的,赤小豆是扁身的,而红豆是圆身,而且两种豆子功效不同,吃起来口感 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两种豆子还是很容易区分的。 赤小豆,又名红豆、红小豆等,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中 医认为,赤小豆性味甘、酸、平,归心、脾、小肠经,有健脾益气、利水除湿、 解毒排脓之功。能补脾,性善下行而利水,为滋养性食疗佳品,对脾虚湿盛, 水肿胀满,肢体重困等,疗效甚佳。神农本草经言其“消热毒痈肿,散恶 血不尽,烦满,治水肿及肌胀满”。食疗本草言其“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 散气

7、,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 相思子,又名红豆、相思豆等,为豆科植物相思子的成熟种子。广布于热带地 区。中医认为,本品性味辛、苦、平,有毒,入心、肺经,有清热解毒,祛痰 杀虫之功,适用于疮痈肿痛,腮腺炎等。本草拾遗言其“通九窍,治心腹 气。止热闷头痛,风痰。杀腹藏及皮肤内一切虫”。现代实用中药言其 “治皮肤病疥疮、顽癣等,为浸剂或糊剂”。 需要注意的是,赤小豆来源有二,功效应用大致相同。赤小豆偏凉,药用力优, 赤豆甘平略偏于补,多当食物。现在二者已混用。而相思子,性味辛、苦、平, 有大毒。赤小豆与相思子两者不可混用,以免中毒。 赤小豆,除了赤豆、红小豆、饭豆等别名,又称为红豆。在本地

8、市场,赤小豆 和红豆则是两种色泽接近,长相却不一样的干豆。赤小豆呈细长形,颗粒比红 豆小;红豆呈圆柱状,表面为暗棕红色。 红豆,又称相思豆,体积比较大,最常用的就是用来做美味的红豆沙糖水。而 赤小豆体积比较小,最适合用来煲汤或者煮粥来吃,有利尿消除水肿的作用, 非常适合产妇食用。可见赤小豆和红豆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赤小豆性质平和、味甘、酸,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小干豆。在每 100 克的赤小豆 中,含蛋白质 20.7 克,脂肪 0.5 克,碳水化合物 58 克,粗纤维 4.6 克,钙 67 毫克,铁 5.2 毫克,还有磷,维生素 B1、B2、烟酸以及皂草甙等营养物质。由 于赤小豆含有皂草甙物质,具有

9、通便、利尿和消肿的作用,所以常吃赤小豆, 可以清血、消除内脏疲劳,对心脏病和肾脏病患者特别有益。此豆还有“久食 瘦人”的说法,对老年性肥胖症,有一定的减肥效用。 赤小豆做粥、做馅、做小吃皆宜。用赤小豆、粳米煮粥,不但利水消肿,而且 可以健脾胃。而赤小豆冬瓜糖水,则是一道小朋友的健康甜汤,有驱暑健脾的 功效。赤小豆质地坚硬,难于煮烂,如果要与粳米同煲,则应该先把赤小豆煮 烂后,才加入粳米。另外,赤小豆适合用适量的糖调味,但不宜放盐,否则不 利水分的排出。 而红豆比较圆,煮完之后,红豆会变软。红豆属落叶乔木。别名:孔雀豆、相 思豆、大红扁豆、相思格。红豆五味属甘酸,酸甘化阴,故能补阴血。有疏风 清

10、热,燥湿止痒,润肤养颜的功效。赤小豆与红豆尽管长相不同种属却相同, 同属豆科植物,性质和营养成分也接近,只是赤小豆的功效强些,所以中医入 药都用赤小豆,而红豆则只供一般食用。 其实两种豆子是很容易区分的,只要仔细地观察,就算两种豆子混在一起放, 还是能够轻易区分开的。 原标题:赤小豆和红豆的功效以及区别 红豆禁忌 看看你适不适合吃红小豆 红小豆的营养价值很高,有很好的保健效果。经常吃红小豆可消肿,还有 清凉解暑的功效。虽然红小豆的好处这么多,但是,有一些人群是不适宜吃红 小豆的。究竟,哪些人不宜吃红小豆?下文介绍了 6 种情况。 人们称为“饭豆”。红小豆含多种营养成分,每 100 克红豆中含蛋

11、白质 21.7 克、脂肪 0.8 克、碳水化合物 60.7 克,钙 76 毫克、磷 386 毫克、铁 4.5 毫克、 硫胺素 0.43 毫克,核黄素 0.16 毫克、烟酸 2.1 毫克。红小豆蛋白质中赖氨酸 含量较高,宜与谷类食品混合成豆饭或豆粥食用,一般做成豆沙或作糕点原料。 李时珍称红小豆为“心之谷“,其功用为“生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上吐 “,并治“下痢、解酒毒,除寒热痛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 1.阴虚而无湿热者及小便清长者忌食。 2.赤豆又名饭赤豆,以粒紧、色紫、赤者为佳,煮汁食之通利力强,消肿 通乳作用甚效。但久食则令人黑瘦结燥。 3.中药另有一种红黑豆,系广东产的相思子,特点是半粒红半粒黑,请注 意鉴别,切勿误用。 4.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 5.食性本草:久食瘦人。 6.随息居饮食谱:蛇咬者百日内忌之。 哪些人不宜吃红小豆?以上这 6 种人群都不适宜吃红小豆。红小豆虽然是健 康饮食,对身体健康有好处,但是,也要适量才好。饮食禁忌就是告诉大家一 些平时不注意的饮食坏习惯,让你更好的保健养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