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室内环境监测论文大气环境监测论文 加强室内环境监测,创造健康生活环境 摘要介绍我国室内环境监测的发展状况,归纳了室内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 及其来源,分析室内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同时列举了国家颁布的室 内空气质量标准的监测指标和浓度限制, 为评价室内空气质量提供了依据。 根据以上所述, 认为预防和改善室内环境污染, 应大力开发和使用绿色建材, 倡导和建造“健康建筑”,从根本上解决室内环境污染,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 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室内环境污染 室内环境监测 室内空气质量 危害 治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追求居住环境、办 公环境的美观舒适的同时,各种各样的装修
2、带来一系列的室内环境污染问题。 室内环境污染对人们健康的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也引起了世界性的重视。 据国际有关组织调查统计,世界上 30的建筑物中存在有害于健康的室内空 气。室内环境污染已经列入对公众健康危害最大的五种环境因素之一。 一、室内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及其危害 (一)室内污染 从室内环境的特点可以知道,现代民用建筑密封性强,换气量少,而室内空 气污染物种类多,不容易得到稀释,扩散性慢,积累性很强,人们长时间在室 内,污染物的吸入量较大。室内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大致可分为有 5 类: 1颗粒污染物颗粒污染物指可吸入悬浮粒子,即直径在 10m 或以下的 悬浮在空气中的粒子。室内粒子主要来源
3、于各种居室用品或生物体的尘埃、短 纤维和毛发等。烟草燃烧时所产生的烟雾是粒子污染的主要来源。每种粒子对 健康的危害需视其微粒的大小、形状、密度和化学活性而定。 2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室内空气污 染物,在常温下以液体或固体形式存在,挥发性很高。目前,已鉴定出 300 多 种。除醛类以外, 常见的还有苯、甲苯、二甲苯、环己酮、三氯乙烯、三氯甲 烷、奈和二异氰酸醋(TDI)等(表 1)。它们各自的浓度往往不高, 但若干种 VOC 共存于室内时, 其联合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TVOC (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常常是室内污
4、染程度的一项指标,可导致人体的中枢神经 系统、肝、肾和血液中毒。如甲醛会使人的嗅觉、心、肺、免疫功能异常,重 者会引起鼻、咽、皮肤和消化道癌症;油漆、胶以及各种内墙涂料中含有苯、 甲苯和二甲苯,轻度苯中毒会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 致癌,引发血液病等。 3生物类污染物 生物类污染物由室内尘螨及动物皮毛尘屑形成的过敏源,一 般被认为是过敏性疾病发作的最主要原因。室内的地毯、挂毯、窗帘和沙发套 等织物中都会滋生微生物,还有宠物的代谢产物、细菌、病毒等都是生物类污 染物的主要来源。室内空气污染物中的病原体可以导致流感、流脑、白喉、猩 红热等疾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A)就是一种
5、新型冠状病毒,在特定条件 下作为有毒性的病毒感染人类,在中国乃至世界部分地区暴发流行,是环境危 机的又一次具体体现。 4氡及其衰变子体氡是含在土壤和岩石中的铀在衰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 无色无味具有放射性的惰性气体。氡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地基土壤、岩石和 地下深处。各种天然石材中由于产地、地质结构和生成年代不同,其放射性也 不同。国际癌症机构已确认氡及其子体对人体有致癌性。氡是仅次于吸烟的第 二个肺癌病因。由于氡无色无味, 摸不着又看不到,而且在室内环境下是长期 存在,因此对人体危害极大。美国国家环保署曾做过调查,在美国每年有 14000 人的死亡与氡污染有关。 5微波辐射随着移动电话、家用电器、
6、电视、电脑、微波设备在家庭中 的普及,微波辐射和电磁辐射的暴露越来越多,也成为室内环境污染源之一。 流行病学调查,微波电磁辐射引起人体神经、生殖、心血管、免疫功能及眼睛 等方面的改变。 6人体自身污染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污染源(表 2),包括身体散 发的异味以及少数病患者出入公共场所,通过空气交叉传染,使他所在环境受 到污染。 总之, 室内环境污染物种类多, 浓度低, 作用时间长,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是累积式的。有的污染物单独作用于人体, 有的污染物之间可发生协同反应, 从而对人体造成极大危害。 (二)室外污染 室外污染会影响入室新风品质,进而影响室内空气品质。近年来,室外大 气污染日趋严重
7、,无论是室外大气还是室内空气都属于大气环境的一部分,彼 此之间相互流通,不存在绝对的屏障物,所以室外大气质量直接影响着室内空 气质量的好坏。 (三)新风量的不足 新风量的不足是造成室内空气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空调的普及使 用也造成了室内环境质量的下降。空调要求封闭环境,新鲜空气无法补充,空 气中负离子浓度减少,会出现头昏、脑胀、易疲劳等症状。空调也可影响室内 热环境,研究表明,在影响热环境舒适性的多种因素中,如果有一方面失衡,对人 体健康就会产生影响,长期在这种不适环境下生活,会造成“病态建筑综合征”。 二、室内环境监测的主要项目和标准 2003 年 3 月 1 日起实施的我国第一部室内
8、空气质量标准(GB /T188832002),与国家标准委已发布的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和 10 种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一起, 构成了我国比较完整的室 内环境污染控制和评价体系。这些标准中规定了室内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标准 值, 规范施工材料等有害物质的限量指标,极大地保证了建材的环保型安全性, 促进室内环境质量的改善,对保护消费者健康、发展我国室内环境事业具有重 要的意义。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明确提出“室内空气应无毒、无害、无异常嗅味” 的目标,更确切的是用四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放射性)参数共 19 项指标的标准值来确定(表 3)。在四项物理性参数中除温度、相对湿度、风
9、速外,还有新风量。新风量直接与室外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在 13 项化学参数 中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属于空气中粒子状污染物,它作为一种载体,具有 吸附性,能吸附气体污染物 SO2、NO2、甲醛、苯及挥发性有机物、等多种有 害气体;生物性参数仅一项(细菌总数),放射性参数仅 1 项,都可通过呼吸 道进入人体。如果室内化学性、生物性、放射性参数的含量超过标准值,他们 都可通过人的呼吸作用使有害物质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体健康 产生危害。 三、室内环境污染的防止和治理 (一)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因素 室内温度、相对湿度;室内装修的选料。使用花岗岩等含有较高放射性天 然石材的室内氡浓度
10、易超标;室内换气数(即室内空气流通量);房屋所处的空 间位置的高低。通常,对同一座建筑,地下室内氡浓度必然高于上层;地面、墙 壁是否密封。 (二)室内环境污染的防止措施 1.合理设计和绿色装修: 现在很多高层建筑,在设计空调系统的时候就应 充分考虑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以免因为新风量的不足导致室内空气质量的下 降。在室内装修设计时要选择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环保型建材,并在装修完成 后进行适当时间的通风来清除污染物,或者在室内种植适量的绿色植物吸收空 气中的有害物质以净化空气。 2.进行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在新装修居室和办公室使用前应请有资质的检测部 门进行室内空气质量的检测,如果有超出国家标准的应根
11、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 的治理方案,以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三)室内空气污染的治理措施 1.生物方法治理:一些绿色植物对室内的空气污染具有很好的净化作用。 在 24 小时照明的条件下,芦荟消除了 1m3 空气中所含的 90%的醛,常青藤消除 了 90%的苯,龙舌兰可清除 70%的苯、50%的甲醛和 24%的三氯乙烯,垂挂兰能消 除 96%的一氧化碳、86%的甲醛。 2.化学方法治理:使用以氧化、聚合、分解、光催化等原理制造出来的空 气净化剂、甲醛捕捉剂等以净化空气。其生效迅速,反应完全;但是只有在和 有害气体物质接触时才能发生反应,而接触不到的气体是不能消除的。 3.物理方法治理:利用物理的吸
12、附特性、静电特性、红外特性以及电子的 特性对不同的气体和气味进行吸附,可以长期有效地对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 粒物进行吸附清除。常用的吸附剂有颗粒活性炭、活性炭纤维、沸石、分子筛、 多孔性粘土矿石、活性氧化铝和硅胶等。空气负离子和臭氧发生器也是比较流 行的空气净化器,这类产品主要吸附空气中的悬浮物,对甲醛等污染物质的吸 附作用有限。 四、结论 (一) 目前我国室内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已经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应引起 人们的足够重视。在设计、装修和使用中要坚持绿色装修的理念,选择质量合 格的装修建材,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和累积。装修后应该注意通风,加快有害物 质的释放和清除。 (二) 鉴于室内环境污染物
13、不仅在施工过程中释放,而且还在长期使用过程 中缓慢释放,我国已制定实施室内环境标准和室内环境检测标准。通过对建筑 和装饰装修材料的使用限制,以及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的监测,可 以有效地控制室内环境质量,防止“不良建筑物综合症”的漫延。 参考文献: 1王喜元,潘红,熊伟,等.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辅导教 材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2. 2Molhave L, Clausen G, Berglund B, et al. 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TVOC) in indoor air quality investigationsJ
14、. Indoor Air, 1997, 7: 225-240. 3袁中山, 张金昌, 吴迪镛等. 室内环境污染与进展J. 环境污染治理 与设备, 2001,2 (1): 10. 4仲民. 对居室内氡危害的关注J. 环境科学, 1989,10(6): 85. 5许真,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健康效应J.卫生研究,2003,32(3): 279-280. 6周仲平,赵寿堂,朱立,等. 室内环境监测与控制M.北京: 化学工 业出版社, 2002.329-330. 7袁晶,夏世钧.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J. 医学与社会,1998,11(7):23- 261. 8周扬胜. 病态建筑综合症的原因与解决办法J.环境保护, 1998,(5): 36-37. 9崔九思. 室内空气污染监测方法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649-655. 10曾燕君,苏行. 室内空气污染调查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1(6): 1517. 11GB/ T 18883 - 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S. 200320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