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其答案2013-01-09.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4205973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其答案2013-01-09.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其答案2013-01-09.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其答案2013-01-09.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其答案2013-01-09.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及其答案2013-01-09.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2013.01.09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P6-P20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P10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P22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6. 如何理解 18、19 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P25 7. 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

2、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8. 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9.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10.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11.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13.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14.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15.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P53 16.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17.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P55、57 18.观察是否渗透

3、信念?(观察和理论是怎样的关系?)P61 19.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 的生命?P59、60 20.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实验三者的关系如何?P62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2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P67 2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P75 2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P79 2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P79) 2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

4、调?P83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27.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P96 28.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P95 29.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P100 30.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31.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P103 32.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P9.12.14

5、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 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它受到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影响,受到当时自 然哲学的限制,缺乏科学论证与严密的逻辑体系,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提供了方法论前提。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 以一种片面、孤立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自然不能把

6、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它主张实践是人有 意识、有目的的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 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的理论基础,强 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P10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 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

7、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 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注重经验事实、观察、实 验和数学推理,以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补充参考: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首先,机械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即其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 待自然界和人的,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否认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人类社 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性质上的差别;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8、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性质上的差别。其次,机械唯物主 义具有形而上学性,其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但却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 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最后,机械唯物主义还具有不彻底性,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 、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 的”的上帝创造论,并导致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P22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 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

9、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 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 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 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 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 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补充参考:P17

10、 系统自然观的意义,P18 人工自然观的意义,P22 生态自然观的意义】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其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 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其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的创立, 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标志着人类思维从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到近代

11、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辩证思维的 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第二,它内含否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的自然观,为科学技术的发展 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第三,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等方面。 系统自然观: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 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 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

12、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 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 面的发展。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 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 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 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

13、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 的自然观。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 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 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 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

14、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 “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 【参考:马克思认为,人把自在自然通过对 象化的活动逐步纳入自己的活动范围,这种对象性的活动是通过再生产整个自然界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食粮的活动, 自然界则成为对象性活动以物质形式存在的产品结果,内容体现为人的本质力量、精神力量。因此,我们所认识的自然界 不是简单的除了人之外的纯粹客观的存在、不是原始的自在的自然,而是人本身。 】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参考:

15、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与自然具有高度的一致 性。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 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 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员,而非处于自然之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利共存的 有机整体,而非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 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 【参考: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 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马克思从二者关系的角度来

16、理解人与自然,就不得不考虑人 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马克思在强调实践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同时,并不否定自然的本原性和优先地位。所谓 “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不仅仅是指先于人的实践活动而存在的自在自然的优先性,而且也指人的劳动创造的对象世界。它 既作为预先存在的外部自然界出现,又作为人们实践活动的物质前提而出现,从而具有优先地位。 】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 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

17、指导。 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尊重自然,从观念上改变人类对自然的不尊重、对自然规律的违背;强调正确的生存方式,树 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高全人类的生态文明意识,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 律、法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超越了以往一切旧的自然观,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人的 活动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 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 法和途径。 中国马克思

18、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 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 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 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 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因此,马克思提倡的尊重自然、 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人类自己在自

19、然界中的位置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P25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科学的分类,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科学技术 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和社会功能,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技术异化。这些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 18、19 世纪 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科学技术基础:18、19 世纪自然科学的成就,特别是能量守恒定律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 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些科学实践和

20、科学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奠定了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基础,即这些 科学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部分认识。三大学说揭示了自然界的联系、发展和矛盾的特点;是马哲的重要认识基础, 它对于形成马哲的自然观,紧接着形成历史观和自然观的统一性唯物性有重要意义。 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不仅促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 18、19 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补充参考:社会条件:西欧各国普遍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市场过程 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社会

21、对技术的需要把科学推向前进(3)思想背景 :德国古典哲学的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批判宗教和唯心主 义的精神武器,是对自然的认识和解释,是一般精神产品。技术体现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体现人对自然的能动改造(二) 科学分类,科学分类就是物质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 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哲学有 推动作用,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

22、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 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恩格 斯: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 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打破宗教神学) ,科学与技术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 经济结构、社会生 产关系都发生全面变革,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1)揭示 了新型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2)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技的关系 3)

23、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 起到它真正的作用(八)技术异化 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劳动异化学说。 】 2. 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 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 系结构。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

24、历史形成过程,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马 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更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分析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 理论和现实问题。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 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

25、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 “劳动手段说” 、“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 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 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 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

26、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 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科学和技术历来被认为是两个范畴的概念。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呈现出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构成。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 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

27、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 对应的要素之中。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 术一体化的特征。 【补充参考:科学技术化: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

28、应用研究。科学的技术化 是科学实验难度和规模日益增大、所用仪器设备日趋复杂化并且越来越难以用现成的生产技术制造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技术科学化:指技术的创作性活动日益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和作用。两重含义:是指已有的技术上升到技术科学,通 过相应基础科学的指导,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反过来完善和提高已有的技术;有些新型技术领域,其技术一般是根 据已有的基础科学成果做出的,即技术进步以科学为先导。 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交叉。在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中,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门类日益充实,逐渐向 技术延伸;在技术构成的体系中,工程知识的内容日益条理化合系统化,逐渐向科学靠近。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

29、技术之 间的大量“中介学科”的涌现,已经使得某些科学与技术的传统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 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 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只有在继承 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

30、势和目的。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发展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中心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科学发 展观的主题。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中心论,既源于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又是对于邓小平发展理论的超越。邓小平理论作为当 代中国的发展理论,既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在继承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把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推向了一个新 阶段。科学发展观突出了发展的机遇说, 【它强调指出,21 世纪的头 20 年,是最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我国就能建设起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发展的关

31、键性, 【它认为,只有发展,才能更好 地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只有把“蛋糕”做大,才可能处理好发展中的相关矛盾。因此,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科 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发展说,它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科学 发展观将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 ,关键就在于它的主要内容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它的实质是突出又快又好地发展。实 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快又好发展,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当年,毛泽东为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文化,提出了“多 快好省” 。但由于操之过急,又试图以“大跃进”的方式和“人民公社”的组

32、织形式去实现,结果事与愿违。毛泽东的探索 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历史借鉴。 】 【改革开放使中国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的这 20 多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综合国力增强最快和人民生活水 平提高最快的时期。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但发展过程中的粗放性、浪费性、污染性的存在,使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日益明 显地暴露出来。有鉴如此,江泽民同志大声疾呼:“我们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 饭,断子孙路。 ”】实践的教训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来源。 总结实践经验,科学发展观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突出了又快又好地发展,丰富了对发展的认识,创

33、新了发展的理念。具体说来,它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 【将发展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量的扩展发展到质与 量的统一,克服了以往某些方面存在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财富、轻精神财富,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 偏差。 】它明确指出了发展的协调性, 【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要统筹兼顾,相互促进, 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它注重发展 的可持续性, 【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节约生产、清洁生产、绿色生产,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连续性、持久 性,将当前与长远、当代与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

34、辩证地统一起来了。 】可见,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就在于,它强调要“按 照科学规律来谋划发展大计” ;它突出了又快又好、更快更好的发展内涵;它明确将人、地和谐发展、区域和谐发展、人际 和谐发展、代际和谐发展切实地提上了发展日程。因此,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的大思路与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方面都跃上了一 个新台阶。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1、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技术体系内部发 展的不平衡;3、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 (二)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技术自主论:技术自主论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 我推进、自在的或自我

35、扩展力量,如埃吕尔和温纳等人。社会建构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如比克、平齐等人。技术自主论和社会建构论都看到了技术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动力,忽视或低估了其他方面动力的作用, 存在片面性。 (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 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 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 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

36、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 的产业化各方面。 】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 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 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 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 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 学革命导致技术

37、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 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1.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是辨证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且对其 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其核心就是辩证思维,理论要素就是分析与综合相互映照、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 体的辩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及人类思维最

38、一般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 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最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承认并坚持客观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皆依赖于其自身内部矛盾永远不停 止地运动、变化和发展;这种唯物的、辩证的和发展的“根本特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认识论、方法论和世界观上始终 是完全统一的。 】现代科学的发展自然需要这种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同 其他科学方法论的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体系,自然也是具体科学方法论的总 纲或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对哲学史优秀成果尤其是对德国古典哲学方法论的

39、批判、继承、改造和发展。马克思 主义哲学也正是通过对以往旧哲学的批判改造,实现了哲学方法论的根本变革。 】 其次, 【具体的方法论包括很多,其中主要有信息方法论,系统方法论和控制方法论等,许多业已形成为“新兴科学”的 方法论科学。具体科学方法论是从某一侧面,某一角度探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共同适用或分别适用的一些方法论,为哲 学方法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证明。 】具体科学方法论是在哲学方法论指导下,不仅将延伸自然科学领域,也伸向社会科学 领域。 【它虽不能像哲学方法论那样,从宏观上探讨整个世界的本质和现象,对人类全部实践活动起直接现实性的方法论作 用, 】但却可以从某一方面、某一个角度或某一层面去

40、探讨世界产生、发展的规律,并利用它具有的概括能力和学科内的普 遍适用性,分别应用于相应学科。这也就是它具有的跨学科的特征。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其他科学方法论的最高层次;两者又具有血肉联系。前者依赖于后者且最终依赖也人类社 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 各门具体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运用和深化,后者不能代替前者,前者更不能离开后者。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辨证思维的形 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自觉地认识和提升这些辨证思维的形式,对于树立马

41、克思主义科 学技术观,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1)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 统一的时代特征,使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 1 分 (2)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 (2 分)首先,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 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方法,科学研究就寸步难行;1 分其次,辩证思维方法不仅是 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为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1 分再次,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 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

42、力,推动科研工作者以变动和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 1 分 (3)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中的世界图景;(2 分)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一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精确 化。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结合日益重要。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把辩证 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 1 分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

43、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 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 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 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是社会乃至个人都不可或缺的要素。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 活动过程,人类所创造的成果,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外化与物化。 】 创新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不竭动力和灵魂。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的创新思维就是思维要素的辩证组合与重新配置。科学 技术研究的创新表现为运用规范性的辩证思维形式。科学技术研

44、究的创新具有收敛性与发散性、逻辑性与非逻辑性、抽象 性和形象性的对立统一等辩证思维的特征,这些具有对立方向的特性之间保持张力是创造性思维及其方法的典型特征 发散思维特性是创造性思维特性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 思维特性,又称“ 放射思维” 、 “求异思维”或“ 扩散思维”。方法有智力激励法 、 集体启发法 、 联想发明法 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要重视思维的收敛与发散,若只重视其中之一是形而上学思维,若两者有机结合则是辩证思维。 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具有互补性,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思维的张力,在收敛中注意发散,发散中注意收敛。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

45、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是指其过 程中包括演绎、类比推理、归纳等。类比推理(或然推理)在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很大。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思维形式主要 有:联想、想象、隐喻、灵感、自觉与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开拓思路,逻辑思维整理思路,完成创新的理性建构。在非逻 辑思维之前也有逻辑思维(如比较、分类、归纳等) ,为非逻辑思维做了铺垫准备。 简而言之,创造性思维就是脱离巢臼、开辟新路的思维方式。而这是要经过大量、反复、深入的思考之后,才能豁然 开朗、获得顿悟的。要学会和掌握创造性思维方式,人们必须自觉地培养和训练,逐步具备良好的思维功底和思维品质。 必须积累丰富的知

46、识、经验和智慧,才能“厚积薄发” 。必须敢为人先,勇于实践,不怕失败,善于从失败中学习、汲取营 养,才能获得灵感,实现思维的飞跃,不断产生新观点、新办法,创造出新成果。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P53 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有创造性的作用。 恩格斯指出,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方法是一种关注事物的形式和抽象结构的思维和科学方法,它 抽象地表达事物的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 一般认为科学研究的方法可分为三大层次即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哲学方法始终处于统帅地位,是方法论 的原则。具体方法是某学科某领域的有效手段,而一般方法是最有普遍意义的科研方法。数学

47、方法则是一般方法中的精髓。 社会科学引用数学方法,即社会科学数学化的问题便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在人们现实生活中, 常把数学方法和定量研究等 同起来,人们对“ 量” 的理解一般是指一定的常量,即从初等数学或算术的狭义上去理解定量研究的量, 这实在是一个 偏见。 】 历史发展到今天, 数学这门科学已经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特别是现代数学,已经包含数理逻辑、数论、数控、函数论、 微分方程、泛涵分析、代数学、拓扑数学、运筹学等,】 社会科学的研究正是在这广阔的范畴里选择数学方法这一工具的。 社会科学也是个庞大的学科群, 它包括众多的具体学科, 【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民族学、宗教学、语言学、文

48、学、 艺术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等。 】这些学科并没有因为社会科学客观地位的确立而静止, 相反仍在 不断地发展, 一方面不断地重新分化出新的具体学科,数学方法无疑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也是社会科学成功的必由 之路,对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创造性作用。 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 【(一)数学方程方法让人们理解了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生态系统的运行。 (二)数学建模方法是科学家考察和介入自然事物的中介与桥梁;数学在建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模型比实物模 型更能够反映事物内在属性的抽象关系。 (

49、三)数学统计方法是人类对事物总体数量、类型及其关系的认识方法。数学统计方法对于认识事物总体状况、分布 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四)数学实验方法是把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在计算机上以数学方法设计实现的理想实验。数学实验方 法丰富了实验的概念,扩展了实验的内容。是一种理想化的数学实践。 】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P53 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 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亦称多维融贯方法 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追求的是片面的深刻之后整体的融合,是单科独立发展与多科学术对话相结合。它通过相互解释与 集体研究消除了片面与偏见,吸收了深刻与启发意义,实现了高等教育各个学科观点之间的融合。 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体现了学术宽容与学术规范,发挥了专家见识与集体智慧。学术研究有多元化的权力,有多学科的观 点,对不同学科观点不同学者要有学术宽容。多学科研究方法允许各个学科的富有启发意义的偏见。每位作者可以突出各自 领域中在广义的研究方法和观点方面的长处。 6、 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P55、57 系统方法是指 20 世纪 4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