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摘要四川尊经书院是近代蜀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前提,它在科举制度病入膏肓之时,以 通经学古课蜀士,肩负起“绍先哲,起蜀学”的学术使命,经过张之洞、王闿运的精心规 划和整饬,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蜀 实事求是论文 学人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尊经书院为中心,是准确把握近代蜀学 特质的基本途径,必须由此出发,许多问题才可能获得满意的解释。 关键词尊经书院;近代蜀学;张之洞;王闿运 四川尊经书院的创建是近代蜀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前提。过去对近代蜀学的研究,大多 集中在杨锐、廖平、宋育仁等少数知名人物的生平、学说上,而忽略了造就这些人物的一 个特殊机缘 尊经书院。尊经书院这一前提的缺失,往往使近代
2、蜀学的研究变成了对某 氏之学的分析和解读。虽然,这样的研究并非毫无价值,但是,如果要试图把握近代蜀学 的特质,这种过分偏重于某氏之学的研究进路,很可能在出发点上就已经犯下一个致命的 错误。这个错误就是对蜀学两大学术传统的混淆不清。这两大传统,一个是官学传统,一 个是家学传统。某氏蜀学的语境最初是在家学传统中产生的,例如,宋元学案列有 苏氏蜀学略,此后,明代的杨氏、清代的费氏、民国的刘氏等等,都是以家学的面貌 出现在蜀学史上。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近代蜀学并不是在这种家学传统中孕育产生的, 它承继的是一个比宋代以来的家学传统更为悠久的传统 汉代的官学传统,相传这一传 统才是蜀学诞生的历史本源。以尊经书院为代表的近代蜀学,在学统上认同的是官学,而 非家学,这一点体现在诸多方面。例如,尊经书院初名“受经书院”,取自华阳国志 文翁“遣隽士张叔等十八人东诣博士,受七经”这句话,后因“有人议及受经须在京师, 外省不可用受经字样”,始改为“尊经书院”。又如,尊经书院大门匾额所书“石室重开” ,都直接反映出其上承文翁遗教、振兴西京之学的办学宗旨。此外,尊经书院刊刻的蜀 学编(又名蜀贤事略)在建构蜀学学统的谱系时,也将西汉蜀守文翁派往长安受七经 的张叔文(张宽)列于第一,奉为蜀学不祧之宗。这表面上是尊崇张宽,而实质上却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