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量的管理资料下载 经 济 解 释 张五常著 Arcadia Press 花千树 2 版本说明:本电子文档系根据苹果日报2000 年 11 月 01 日至 2002 年 10 月 23 日连载的经济解释整理而成。除 补充了目前网上流行版本普遍缺失的四个表格外,还收齐了 作者在正式发行版本中增添的六篇评论。请注意,本电子文 档并未全面更正在繁体转简体过程中产生的文字错漏,更无 反映作者在连载发表后所作的修订。只有花千树出版有限公 司在连载之后印行的经济解释 (三卷本)才是善本。 张五常 Email: nscheung 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香港) 电邮:arcadia 电话:(852)27291
2、208 传真:(852)27297162 3 卷一:科学说需求 .8 前言 8 第一章:科学的方法 10 第一节:现象必有规律 10 第二节:事实不能解释事实 12 第三节:特殊理论与套套逻辑 12 第四节:可能被事实推翻的重要性 15 第五节:模糊不清与互相矛盾 16 第六节:非事实与无限制 18 第七节:理论的真实性 19 第八节:结论 21 第二章:从自私说起 21 第一节:个人作决策 22 第二节:理论要约束行为 23 第三节:自私是一个约束 23 第四节:人的自私本质 24 第五节:结论 25 第三章:缺乏与竞争 26 第一节:物品的定义 26 第二节:什么是缺乏 27 第三节:竞争
3、的本质 27 第四节:游戏规则与产权制度 28 第五节:竞争准则的含意 29 第六节:经济分析与价值观 31 第七节:经济学的范畴 32 第四章 功用的理念 34 第一节:悲哀的发展 34 第二节:功用是数字的定名 36 第三节:费沙的贡献 37 第四节:替换定理与等优曲线 38 第五节:内凸定理 38 第六节:贫穷物品与嘉芬反论 39 第五章:需求定律 40 第一节:功用理念可有可无 40 第二节:佛利民的分析 42 第三节:其它不变量的选择 43 第四节:品味不变的假设 44 第五节:何谓价? 45 4 第六节:何谓量? 46 第七节:消费者的盈余 48 第八节:需求的价格弹性 50 第九
4、节:需求第二定律不能成立 51 第六章:小试牛刀 52 第一节:无知的含意 53 第二节:验证的条件 54 第三节:不管成交量的含意 55 第四节:单质的需求验证 56 第五节:多质的需求验证 57 第七章:交易理论与市场需求 58 第一节:交易是上下交征利 58 第二节:市场需求否决剪刀分析 60 第三节:交易的局限条件 62 第四节:共用品的市场需求 63 卷一后记 64 卷二:供应的行为 .66 前言 66 第一章:利息理论 67 第一节:五花八门的利息率 67 第二节:利息的概念 68 第三节:收入与财富 69 第四节:消费、收藏、职业的选择 71 第五节:收成的时间 73 第六节:分
5、离定律 75 第七节:结论 76 第二章:成本、租值与盈利 76 第一节:何谓成本? 76 第二节:比较成本 78 第三节:租值的理念演变 80 第四节:盈利是无主孤魂 83 第三章:生产的成本 85 第一节:边际产量下降定律 85 第二节:传统的成本曲线 87 第三节:艾智仁的贡献 90 第四节:上头成本与租值摊分 92 第五节:出版行业的实例 94 第六节:出版行业的成本曲线 96 第七节:专业生产成本大跌 98 第四章:交易费用 100 5 第一节:什么是交易费用? 101 第二节:处理交易费用的困难 102 第三节:从鲁宾逊到柏拉图 104 第四节:自私的困扰 107 第五节:卸责与博
6、弈理论 108 第五章:市场概论 109 第一节:市场的本质 110 第二节:受价的行为 112 第三节:市场的供应曲线 114 第四节:参进、退出与归属租值 115 第五节:结论 116 第六章:垄断与专利 117 第一节:生产成本 118 第二节:垄断的成因 119 第三节:发明专利的五个谬误 121 第四节:发明专利的本质 123 第五节:商业秘密 125 第六节:版权与商标 126 第七节:反垄断的法例 127 第七章:觅价与价格分歧 129 第一节:垄断的觅价行为 130 第二节:什么是价格分歧? 133 第三节:价格分歧的理论 135 第八章:捆绑销售的故事 137 第一节:捆绑要
7、论奇哉怪也 137 第二节:万国商业机器的纸卡 138 第三节:价格分歧相对保养合约 139 第四节:全线逼销 141 第五节:微软的捆绑销售 143 第六节:其它的捆绑 144 第九章:讯息费用与讨价还价 145 第一节:物品讯息与交易讯息 146 第二节:造价的行为 147 第三节:从玉石市场看隐瞒讯息 149 第四节:讨价还价的行为 152 卷二后记 154 卷三:制度的选择 .155 前言 155 第一章:高斯定律 158 第一节:庇古的分析 158 6 第二节:庇古的公路与奈特的响应 160 第三节:蜜蜂惹来的争议 161 第四节:高斯的音波频率 162 第五节:高斯定律的三个版本
8、164 第六节:高斯的贡献 167 第二章:产权结构与合约结构 169 第一节:一脉相传的三个范畴 170 第二节:三个边际相等的量度 171 第三节:市场与非市场处理社会成本问题 171 第四节:私有产权的结构 173 第五节:合约结构与界外效应 179 第三章:租值消散与价格管制 181 第一节:从公路使用到公海捕鱼 181 第二节:否决价格准则的效果 183 第三节:价格管制理论的性质 185 第四节:三个基础的价管理论 187 第五节:租值消散作为理念 189 第四章:生产要素的合约安排 191 第一节:传统的工资理论 191 第二节:选量作价与履行定律 193 第三节:佃农理论的发展
9、 196 第四节:交易费用与选择定律 198 第五节:分成合约的选择 200 第六节:件工合约浅而重要 203 第七节:小账安排深不可测 205 第八节:失业的理由 206 第八节:失业的理由(续) 208 第五章:合约理论与公司性质 210 第一节:合约的一般理论 210 第二节:公司的成因 213 第三节:界定公司的困难 215 第六章:从齐家到治国 218 第一节:中国旧家庭与伦理治国 218 第二节:工业发展的影响 219 第三节:从袖珍国家说起 220 第四节:民主与独裁 222 第七章:产权制度的转变 224 第一节:自私的难题 224 第二节:维护私产的困难 225 第三节:中国
10、的产权转变 226 第四节:天下只有三种权利制度 228 7 第八章:后记 230 南窗寄语 .233 给中国的同学们 233 需求定律的争议 234 离群之马 236 固执于经济研究的出发点 238 数学与经济 239 如释重负 241 8 卷一:科学说需求 前言 一九七一年的一个晚上,午夜思回,忍不住爬起床来,走到书桌前坐下,在稿纸上用英语 写呀写的,写了几个小时。跟着交给女秘书,隔行打字二十多页。我为这文稿起了一个名目: 交易理论与市场需求 (The Theorem of Exchange and Market Demand) 。于今回顾,那应该 是我今天要写的经济解释这本书的前身。 当
11、年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任教职,文稿给几位专于价格理论的同事看。他们读后哗然,不 约而同地说:是那样简单的理论,为什么书本从来不是那样说?书本怎样说是书本的事, 要是我同意书本所说的,就用不在午夜起来动笔了。历久以来,书本所说的市场供求关系及那 所谓均衡点的市价,都是以十九世纪经济学大师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剪刀理论为 依归的。作学生时我老是不明白那剪刀是受到什么压力而在剪什么,后来为人师表, 教学生时自己还是不明白,胡乱地说一下,到后来要自己另寻分析。 华大的同事知道我历来敬仰马歇尔,但那文稿否定马氏的剪刀 ,就问我对马氏是否改 观了。我说对马氏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是我的基础导
12、师,但马氏的理论有时拖泥带水,对世事 知得不够深入,好些地方是可以改进的。我认为马歇尔伟大,因为他的经济分析有一个完整的 架构,其中有内容。一个顶级大师,综合了前人的思想,以自己无与伦比的天分,创立了一个 架构,让我这一辈有一个思想的轮廓。我在这架构的小节上代为修改一下,是应该的吧。 对我影响很大的高斯(R. H. Coase)对马歇尔也是五体投地。马氏的巨著(Principles of Economics,1890)的不同版本的小差异,高斯皆了如指掌。然而,高斯反对功用(utility)的 概念,反对长线(long run)与短线(short run)的概念,反对均衡( equilibriu
13、m)与非均衡 (disequilibrium)的概念 这些概念大都是经马歇尔发扬而变得家喻户晓的。欣赏、佩服、 反对,在科学上这些是没有矛盾的。 回头说上文提到的文稿,华大一位同事把它谱入他写的课本中,说明是我发明的。一家美 国出版商Prentice-Hall的经济编辑读后,找到我 文稿的原文,就带了合约来找我 写一本经济学课本。那是一九七三年的事了。 该出版商给我的条件优厚,且说明不用看大纲、不用评审,我要怎样写也可以。这是难得 的际遇,但我说从来不打算写课本。然而,一九七三年间,美国因为石油问题及价格管制把经 济搞得一团糟,通胀急剧,而自己又有两个还不懂得走路的孩子,要多赚点钱是人之常情。
14、我 于是叫出版商把合约留下来,让我考虑一下。他要我先给他一个书名,我就在一张空白的纸上 写下:Economic Explanation(经济解释) 。这本书我终于没有动笔。 六十年代初期的洛杉矶加州大学,在经济学上算不上是一个重镇。奇怪的是,在那研究院 里 我主要的四位经济学老师A. Alchian,J. Hirshleifer,K. Brunner,R. Baldwin都重 于以假说(hypothesis)来解释现象或行为。当时,除了芝加哥经济学派(The Chicago School)外,只有洛杉矶加大认为解释现象是经济学的重点。 求学学知识也要论先入为主。当年在加大还有一件今天不容易相信
15、的事。那就是 9 卡纳(R. Carnap)在该校的哲学系教大学一年级的逻辑学,是关于科学验证的方法的。卡纳是 逻辑哲学大师,整个二十世纪无出其右!我当时不知道,但见成绩比较好的同学都嚷要去听他 的课,我就跟去凑凑热闹了。一进课室,见到在人头涌涌的大堂的最后一排,坐一个老头子。 那是我们经济学系的大教授 K. Brunner。这使我意识到我是走进了一个金矿,于是用心地听起 课来了。那是四十年前,当时卡纳六十九岁。 经济解释这个名目,是从卡纳的教诲想出来的。他的课替解释一词作了明确的阐 释,屡次提到科学解释 (scientific explanation) ,而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那高不可攀的知识
16、 理论(Theory of Knowledge) 。有高人指导,学问就是那样迷人。 顾名思义, 经济解释是说以经济学的角度,用上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现象或人的行为。 在科学的范畴内,问题来来去去只有一条:为什么?是的, 怎么办?是工程学的问题,而 好不好?则是伦理上的问题了。科学不问怎么办 ,也不问好不好 。 毋庸讳言,在加大作研究生的第一年中,我花了起码一半的时间研读福利经济学 ,写 过一篇获奖但自己讨厌的文章。那是关于好不好的问题了。回港任职后,以中文下笔评论 中国的经济改革,我作过多项建议。那是关于怎么办的问题了。明知是不自量力,肯定自 己半点影响力也没有,但还作点建议,谈谈价值观,是人之
17、常情,用不耿耿于怀的。引以为慰 的,是自己历来都能把不同类的问题分清楚,在思维上没有混淆。 经济解释这本书,说的是关于为什么? 。我认为经济学应该集中在这问题上,始 于一九六三年。当时听了几个星期艾智仁(A. Alchian)的课,就决定了在经济学术上自己要 走的路。我认为只有在为什么这条路上我或许可以作出一点贡献。路是选对了的。三十多 年来,我对自己建议的好不好或怎么办的外间响应,漠不关心。要是我以改进社会为 己任,很可能活不到今天。 奇怪, 经济解释这个名目,与我结了不解缘。一九八二年回港任职时的讲座就职演辞, 我选的题目是经济解释 。最近北京出版的我的英语论着的中译结集,译者问及,我建议
18、的 名目又是经济解释 。 这里动笔的经济解释是一九八九年我在香港经济日报上所写的书。写了十二期后, 遇到当年的北京学运,而母亲又在街上跌倒,受了重伤,就停了下来,之后提不起劲再动笔。 虽然只发表了十二期,但读者的反应显出那是我写过的最受欢迎的书。十一年来,要求我续笔 的数以百计。可能是因为那十二期写得特别好。我衷心希望这次卷土重来,不会令读者失望。 先此声明, 经济解释这本书不是课本。选修经济的学生可以读,也应该读,但因为我 往往不依常规,学生考试时用上我的答案,不免凶多吉少。众所周知的经济学,不用我再写出 来吧。 不要误会,我绝对不会刻意地与众不同。我是因为要集中在解释世事下笔而逼与众不同的
19、。 经济虽然是一门验证科学(empirical science) ,以解释现象为出发点的,但集中地那样下笔的 经济学者不多。事实上,我对经济学的认识是从朋友及老师那里学回来的。我的贡献是清除废 物,然后把剩下来的重新组合。引用的实例大部分是我自己的观察所得。我喜欢用简单的理论 来解释世事。我认为世界复杂无比,不用简单的理论,能成功地解释世事的机会是零。 话虽如此, 经济解释不容易读。这是因为若要真的解释世事,简单的理论往往要用得 相当深。比方说,所有在中学选修经济的同学都知道的需求定律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整本经济解释差不多来来去去都是那样说,虽然需求定律这一词我是不会常用的。很 简单,但要懂得
20、很通透才真的可以用。所以读者要有一点心理准备:显浅不过的理念我可能因 为重要而写上几千字。 10 这本书不容易读还有两个原因。其一是选择题材,我不会见难而却步。题材的选择是 以趣味性及重要性为依归,是深还是浅,我是不会考虑的。其二是我决定了一幅图表也不用。 经济学鼻祖史密斯(Adam Smith)在一七七六年所发表的原富 (The Wealth of Nations)完 全不用图表,我为什么要用?他的书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经济学巨著,仿效他是刻意地高攀了。 今天的困难是虽然不用图表,但什么曲线等名字还是要提及一下的。读过经济的同学会知道我 是指什么。门外汉呢?没有见过什么曲线就当它们不存在算了。
21、只读文字,你也会明白。不要 因为某一节或某一章你看不明白,就认为跟而来的也不容易明白。某部分看不懂,跳到你能看 得懂的地方吧。 经济解释既然发表于香港报摊上出售的刊物,是为一般读者下笔的了。我很想知道, 今天的数学方程式多于文字的经济学,可不可以成功地复古 。让我试试吧。 (经济解释之一) 第一章:科学的方法 我坐在书桌前,拿起笔来,想人类在科学上的惊人成就。科学是有系统地解释现象的学问, 这是很有意思的。人为万物之灵,一点不错:我们脑子的发达,与其它生物相比,距离不可以 道里计。感情的表达是艺术;理智的分析,却是科学了。但人的感情往往与理智混淆。这样, 科学上的推断可能被感情左右,搞得拖泥带
22、水,但也可以精彩绝伦,使人觉得妙不可言。是的, 科学可以有艺术的美。 向美追寻,是人之常情,所以科学也有唯美派 。但科学的本质可不是艺术。前者是以 阐释现象为主旨的。另一方面,人到底是人,不能冷若冰霜,半点感情也没有。因此,说某一 个科学理论是一件艺术作品,是恭维的话了。问题是,仅仅是美而不能解释现象的,是美中的 不足,失却了科学的功能。科学家既然是人,我们不能期望他们是人类的例外,毫无感情,但 感情是不可以在科学上滥用的。原则很简单:科学的著作可以将客观分析与主观感情结合、并 用,但二者要分得很清楚。只要能这样做,科学文字倒大可加上感情之辞,点缀一下,减少枯 燥,增加其可读性。 以经济学来说
23、,主观感情与客观分析的清楚划分是比较困难的。这并非说不能做到,而是 比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等困难。经济学是解释人类行为的科学。困难是,经济学者 也是人,于是就难以避免地将自己的价值观连带在一起,甚至以主观的喜恶作为科学的结论。 优秀的经济学家在分析时有忘我之能;这是一心二用的本领了。天生有所不逮者,则要多 加锻炼的。 第一节:现象必有规律 我的书桌在窗旁。是深秋了。纱窗外,风摇翠竹。在人烟稠密的香港,窗外可以见到茂林 修竹的环境是不容易有的。杜甫所写的无边落木萧萧下 ,香港的人见不到这景象也会相信, 那是为什么?是深秋,这里的竹还绿得可爱,那又是为什么?今年的气温下降得较早,只不过 十一月初,
24、已寒气逼人。两个月前我在窗外还见到的蝴蝶,现在已不知所终。但我知道,明年 六月蝴蝶还会再来。我怎能这样肯定呢? 11 窗是向东的。我每天在晚间写作,没有在书桌旁见到太阳的上升,已有好几年了。但我不 用看见,也敢跟任何人打赌,在早上我可以在书桌旁的窗外见到太阳。我见到海,知道海水是 咸的,也知道潮水的高低与月有阴晴圆缺有一定的关系。少年时,我是钓鱼能手。见到海, 我就想起钓鱼乐事。钓者负鱼,但却知道鱼的品性。月圆之夜,乌云盖天,是钓黄脚的大好时 机。这是规律。 大自然的规律是任何识者都会同意的。人的行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向窗外远眺,香港置 地公司所建的置富花园的房屋,与政府所建的廉租的华富,一左
25、一右。后者比前者人烟稠密, 任何人都会同意,不用调查了。在这些住宅区中较近我家的碧瑶湾,人口的密度比置富的还小 一点。较高级的住宅,人口密度较低。这是规律。在更近的山坡上,木屋三三两两。这些木屋 很简陋,是僭建的。僭建的房子没有地权,比有地权的房子简陋得多了。这也是规律。 是的,不管是大自然或人为的现象,都有规律可寻。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找到任何现象, 是完全没有规律的虽然有些现象,其规律要深入研究才能发现。现象有规律,自古皆然。 我们知其然,但不一定知其所以然。既知其然,就很想知其所以然,这是人的好奇心。我们要 作解释,科学也就由此而起。 科学的形成是基于三个重要的信念,是任何对科学有兴趣的人
26、都要遵守的。第一,凡是现 象或行为,其存在是靠主观的判断,而大家决不能在这主观上有分歧。我说太阳正在上升,是 我个人的主观判断,要是你不同意,认为太阳正在下降,那么我和你就不可能一起科学地解释 太阳的现象了。我看见的是花,你看见的也是花;我说下雨,你也同意雨在下,是科学一般化 的第一个条件。当然,世界上有一些人,什么也不同意。这些人非与科学绝缘不可。 奇怪的是,大家对主观现象的认同,是莫名其妙地容易一致的。一个现象,就算是主观不 同,同意这现象的存在也不困难。例如,有色盲的人,会同意某一种他自己看不到的颜色的存 在;失聪的人,听而不闻,但也不会否认有声音这回事。 主观的现象被客观地认同、共信,
27、是科学的一个基础。但有一些主观的事,是不能为大众 所认同,难以共信,所以这些事是科学以外的了。例如,中国大陆常提及的特异功能,信者言 之凿凿,但不相信的人也屈指难算。我在北京曾看过最有名气的特异功能的表演,认为是假得 离谱,就不相信了。特异功能是科学以外的事,不仅因为我不相信,也不仅因为很多人不相信, 而是因为没有人曾严格地以考证的办法,使不信者信服。这好比一些人相信上帝,另一些人绝 不相信,而从来没有人成功地证实上帝的存在。这不是说基督教或其它宗教没有意义,而是说 宗教并非科学。 科学的第二个信念,是前文提过的:所有被众所认同的现象,都是有迹可寻,有规律的。 某些现象的规律,是要经过很大的努
28、力才能发现或被证实。经验告诉我们,现象的规律一向都 是那样墨守成规,所以一个新现象的发现,虽然其规律不易找到,但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一定 会坚信这规律的存在,百折不挠地寻求。 为什么现象的规律是这样重要呢?答案是:假若现象的发生毫无规律,完全是随便或偶然 (random)的,不可能知道与任何其它现象有联系,那么这现象就不可能被有系统地解释了。 无迹可寻的现象,事前既无迹象,事后也没有根据,好象是耶稣升天似的,不能以逻辑推断。 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是因为世界上没有毫无规律的现象。 这就带来第三个必需的信念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一定要坚信任何事情的发生,决不会 是无缘无故的。推测(不是预测)与解释是
29、同一回事。假若我们推测在某一些情况下,由于某 种缘故,某一种现象就会产生,那么这现象的产生就算是被解释了。例如,苍蝇的飞行速度不 及飞机快,但因为牛顿的万有引力,在机舱内苍蝇可以向前飞。解释苍蝇在机舱内可以向前飞, 12 与推断苍蝇在机舱外飞时则不及飞机快,是用同一理论。假若苍蝇与飞机速度毫无规律,又或 是这二者的速度在不同情况下无法比较,那么我们就无从解释机内或机外的飞行现象,科学又 从何说起呢? 主观的现象要被众所认同,得有固定的规律,而其发生或出现,是必有原因的。这些是科 学的必需条件。 第二节:事实不能解释事实 在科学上,现象(phenomenon) 、事实(fact) 、行为(beh
30、avior)或观察所得 (observation)是同一回事 虽然有些现象是不能由肉眼观察到的。 解释现象是需要非事实的抽象理论的。为什么事实的解释要牵涉到抽象的思想那方面去呢? 答案是:事实的规律不能不言自明,自我解释。天下雨,天上一定有云这是现象的规律 但雨的出现不能解释云的存在。小麦在泥土中生这是规律但泥土不能解释小麦。私 有产权带来经济繁荣这也是规律但繁荣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私产;倒过来说,也没有解 释能力。事实的规律只可以使我们知其然,但却不能使我们知其所以然。 假若甲种现象的发生会连带乙种现象的发生,而我们跟说甲解释了乙,或乙解释了甲,我 们就会有两个困难。第一,世界上的现象规律何其多
31、也。数之不尽的现象规律,假若真的能自 我解释,那么在任何一门科学内,理论就汗牛充栋,各个不同,毫无一般性的解释能力了。一 个现象若真能解释另一个现象,那么只要某一现象的规律被发现了,我们于是以为这规律就有 了自我解释,那么人的推理思想又有什么用场呢?第二,有规律的现象,在不同的情况下,其 规律可能会改变。例如,羽毛应该下降,但在风中却可能上升。若以风解释羽毛的上升,那么 有风而石头不上升又怎样了?我们应该以什么原则来分门别类呢?我们要找的原则,是一个科 学的原理或理论。我们可以说,科学的一个用途,是将现象分门别类,作有系统的安排。 宾纳(K. Brunner)说:事实不能以事实作解释。佛利民(
32、M. Friedman)说:事实的规律 是要被解释的。在经济学界内,说得最好的还是马歇尔(A. Marshall):这些争议的经验告 诉我们,除非经过理智的考究与阐释,我们不可能从事实中学得些什么。这也教训了我们,使 我们知道最鲁莽而又虚伪的,是那些公开声言让事实自作解释的理论家,而或者无意识地,自 己在幕后操纵事实的选择与组合,然后提出如下类的推论:在这之后所以这就是原因。 (经济解释之二) 第三节:特殊理论与套套逻辑 我们都知道,同样一件物品,在很高的山上其重量是会减少的。地心吸力的理论解释了这 个现象。但在牛顿之前,人们会怎样想?我们知道在很高的山上,气温会下降的。假若我们说, 寒冷的温
33、度,由于某些缘故,会使物体的重量减少。这是一个理论。要证明这理论是对的,我 们把同样的物品拿到海平之地,把它放在冰冻的房内,衡量其体重,但发觉体重没有减少,那 么温度之说就被推翻了。 下文将会解释,凡是有解释能力的理论,都一定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refutable by facts) ,但却没有被事实推翻。以温度下降来解释物体重量减少这个理论被事实推翻了,我们 应不应该视之为错呢?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假若我们不管其它情况,一被事实推翻的理 13 论就当作是错了,那么所有理论都是错了的。那不成。被事实推翻了的理论是可以挽救的。以 上文的高山物体重量的例子来说,温度下降之说是被推翻了,但我们
34、可以说,在高山上,不仅 气温较低,风也较大。于是,我们再作实验,将同样的物品放在冰寒之室后,加上电扇,再衡 量其重量。这一衡量,又发现那温度之说是被推翻了的。 我们再接再厉,指出高山上的山坡是倾斜的。于是在有电扇的冰室内加上斜板,将物品安 置在斜板上衡其重量,又发觉温度之说不可信。绝不气馁,我们继续指出高山的位置海拔上升。 于是,我们耗巨资,将冰室高筑至云霄。终于,我们重复了高山上的情况,有冰寒,有电扇, 有斜板,有高度,物体的重量果真少了,所以温度的理论是被证实了的。这个理论没有错,但 却是一个特殊理论(ad hoc theory) 。特殊理论也是理论,不过因为过于特殊,一般性的解释能 力就
35、谈不上。这不是理论的内容不足,而是内容太多,以致内容稍为一改,理论就会被推翻了 的。 任何科学理论,若被事实推翻,我们总可以多加条件来挽救的。但挽救理论是须付代价的。 过大的代价就不应该付。一个特殊得只能解释一个现象而完全不能伸展到其它现象去的理论, 是毫无一般性的解释功能,所以其解释力小之又小,其代价是太大了。被事实推翻了的理论可 以挽救,也往往应该挽救,但不应该付出过大的代价。代价是否过大的衡量准则,是要基于一 般解释力的大小。大小有程度之分。我们不应该见一个理论的解释能力不够广泛就放弃它 今天不够广泛的理论,明天可能有较广泛解释能力的取而代之,但在此之前,不够广泛的理论 可能是最有用途的
36、了。 世界上有真理,但没有不可以被更佳理论代替的理论。科学的进步,不是因为对的理论代 替了错的,而是因为较有广泛解释能力的,代替了较狭窄的。人的思想可以深不可测,今天认 为是绝佳的,明天可能被更有用场的代替了。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还未能将我们的思想能 力加以限制。正相反,因为近四十年来科学突飞猛进,我们有更大的理由相信,人的思想所及, 可能永无止境。 一个特殊理论,若是特殊到只能解释一个现象如上文所述的例子,只能解释某物体在 高山上的重量是站在科学理论的一个极端,完全不能一般化,用场极少。站在另一端,却 是一般化得离谱,在任何情况下也不可能是错的理论 。不可能错,是因为完全没有内容。 这就是
37、哲学上所说的套套逻辑(tautology)了。特殊理论内容太多了,而套套逻辑则没有内容。 所以可取的理论,一定是在特殊理论与套套逻辑之间。 所谓套套逻辑,是指一些言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是错的。说得更严谨一点,套套逻 辑不可能被想象为错!举一个例,假若我说:四足动物有四只脚。 这怎可能会错呢?句子 内的后半部重述了前半部的意思,即使我们花很大功夫也不可能想象到它在怎样的情况下会是 错的。在地球上、火星上它不会错,在宇宙任何地方它也不会错。这句话的一般性确是厉害, 但内容究竟说了些什么?其实什么也没有说!我们想破脑袋也知道是对的,但不知其内容。那 是说,套套逻辑的内容是空洞的,半点解释能力也没
38、有。 一般而言,套套逻辑并不是四足动物有四只脚那么简单,那么一目了然。空泛而没有 内容的,而又不可能错的理论多的是,然而很多时就是大学博士也不易察觉。且让我举一 些例子吧。 在经济学上,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 但一个人抽烟或跳楼,对自己的身体是有害的。假若我们说抽烟或跳楼的行为,是因为争取 个人最大利益 ,那就是套套逻辑了。在那个假设下,任何行为都算在其内,以争取个人利 益来解释抽烟或跳楼,不可能错,因为假设的本身是一般地包括了人的所有行为。但如 14 果所有人的行为都是定义地、空泛地被解释了,那么整个经济学就没有什么内容。 举另一个例子。有一位经济
39、学者,试图以事实考证,私营企业的生产成本是否那企业所能 做到的最低成本。但根据经济学的定义,所有私营企业,为了要图私利,必定会尽可能减低生 产成本。于是,这位学者所试图的考证是套套逻辑,不可能错,但也没有内容,因为定义本身 不容许有可以减低生产成本而又故意不减低的行为。佛利民(M. Friedman)对这位学者的考 证工作,可圈可点地下评语:愚蠢的问题,当然会得到愚蠢的答案!什么是愚蠢的问题呢? 不可能有第二个答案的问题或答案不可能是错的问题就是愚蠢了。 是的,套套逻辑并不肤浅,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甚至可以连饱学之士也看不出来。三十多 年前,一位哈佛大学的研究生拿到经济学博士衔,其论文被该校选为
40、最杰出并颁以奖状。后来 该论文出版成书,大事宣扬。艾智仁(A. Alchian)读后所写的书评更有名。艾氏精辟地指出, 获奖的整篇论文都是套套逻辑,不可能错,没有内容。这书评使哈佛尴尬之极。试想,一个博 士学生的套套逻辑,可以使大名鼎鼎的哈佛经济学系的高手教授也看不出来,我们又怎可以低 估这种逻辑的高深呢? 我说套套逻辑不可能错,没有内容,但并没有说这种言论绝不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事 实上,很多重要的科学理论,是从不可能错的套套逻辑所提供的概念而引起的。套套逻辑有一 点很可取的特色:它有极大的一般性。假若我们能把范围加以约束、收窄,有时可以促成一个 有内容的可能错的理论,其解释能力之强,令人
41、拍案叫绝。 在经济学内,我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出一些例子。例如,上文所提及的争取个人利益与 抽烟,把这二者天经地义地好象下定义似的混为一谈,是套套逻辑,没有内容;但假 若我们能加以一些约束条件(即局限条件) ,使我们能推断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会多抽烟、少 抽烟,或戒烟,那么理论就有内容,可以被验证。 另一个更为明显的,从套套逻辑变为大有用场的理论的例子,是货币学说中大有名堂的币 量理论。这理论的起点分明是套套逻辑:货币量(M)乘货币的流通速度(V) ,等于物品的价 格(P)乘物品的成交量(Q ) 。这个 MV=PQ 的方程式不可能错,是因为前者(MV)与后者 (PQ )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看同一数量。
42、既然不可能错,这方程式就成为一个定义,又可以 写为 MVPQ 了。很显然,这定义没有解释什么现象。但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角度看世界,有 启发力,若能适当地加以约束,就变为重要的币量理论,大有解释能力了。费沙(I. Fisher) 、 佛利民等学究天人,成功地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货币的流通速度在大致上是固定的,继而指出币 量(M)与价格(P )的连带关系。近四十年来,币量理论被高手搞得千变万化,异彩纷呈, 但归根究底,还是源于一个套套逻辑的概念。 有人说,三十多年来在经济学上大行其道的高斯定律(Coase Theorem)是套套逻辑。但 我认为高斯定律大有用场,是因为识者可以将之技巧地加以约束,千变万化
43、,引出不少具有灵 活的、解释现象能力的理论。同是套套逻辑,到了本领不同的人手上,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威力。 那些批评高斯定律是套套逻辑而置之度外的人,可谓不知天高地厚。至于高斯定律是什么,我 们要到本书的下半部才详尽地分析。 我们可在特殊理论及套套逻辑这两个极端之间下些结论。特殊理论内容过多,只能特殊地 解释一个现象,完全没有一般性的解释能力。但特殊理论总要比完全没有理论好。嘉素(R. Kessel)说得好: 没有任何理论在手,什么辩论也胜不了。 只能解释一个现象,是比一个 现象也解释不了优胜的。但好的科学理论,必定有一般性;不然的话,理论多如现象,那岂不 是乱七八糟了? 另一个极端是,套套逻辑广
44、泛之极,不可能错,但如此一来,其内容就变得空洞,不边际。 15 套套逻辑的解释能力,比特殊理论还有所不如。但套套逻辑可以是个重要的概念,可以有启发 性,因为它可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看世界。认为套套逻辑内容空洞而置之不理的人,是 低手。高手不会放弃任何角度看世界,而一旦认为大有瞄头,他们就会施出浑身解数,加上各 种约束或局限条件,使套套逻辑增加内容,巧妙地将定义变为可以解释现象的理论。 大有可取的、足以解释世事的理论,都一定是在特殊理论与套套逻辑这两个极端之间。科 学的进步,往往是从一个极端或另一个极端开始,逐步地向中间发展的。 (经济解释之三) 第四节:可能被事实推翻的重要性 假若读者问:
45、在整个科学方法的结构中,哪一点最重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理论的推 测一定要可能被事实推翻 。不可能被事实推翻的理论,是没有解释能力的。可以说,所有 实证科学(Empirical Science)的主旨,是要创立一些可能被事实推翻的句子或言论来作推测 的。换言之,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科学所求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可能被事实推 翻而没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证实(confirmed)了。前文我说过,推测现象的发生与解释现象是 同一回事。推测可能被现象推翻,但却没有被推翻,现象的发生证实了推测,那么现象就算是 被解释了。当然,一个现象可以有多个理论解释。我将会在下文谈及不同理论的取舍问题。 但这里我
46、要说的重点是:不可能被事实推翻的理论之所以没有解释能力,是因为这样的理 论不可以被事实验证。套套逻辑不可能错。既然不可能错,又怎可能被事实推翻呢?一个可能 被事实推翻的理论,是一定要可以在想象中是错了的。套套逻辑不可能错,连在想象中是错了 也不可能,所以没有解释力。除套套逻辑外,我们还可以指出其它四种情况,可使理论不能被 事实推翻,因而废了理论的解释力。这些是第五节及第六节的内容。 可能被事实推翻是重要的,但假若一个理论的推测被事实推翻了,我们只有两个选择。其 一是将现有的理论放弃,另创理论;其二是设法附加条件以资挽救,但正如前文谈特殊理论时 提及过,这样挽救理论须付代价,而代价是不应过大的。
47、今天可能被事实推翻而没有被推翻的 理论,明天可能晚节不保这是科学进步必有的过程。但今天还没有被推翻,在今天也就有 其用场。解释现象的用场是衡量理论的最重要准则。理论是不应该以对或错来衡量的。 以句子或言论作推测,是以可以被验证的含意(testable implication)为主。这些含意是由 理论推出来的。在逻辑学上,最重要的含意规则很简单:假若 A 的发生含意 B 的发生 (AB ) ,那么 B 的不发生就含意 A 的不发生(Not B Not A) 。这是最基本的验证方法。举 一个例:假若下雨(A) ,天上就一定有云( B) ,其含意是,没有云(Not B)就一定没有雨 (Not A)
48、。假若没有云但却有雨,那么下雨( A)必定有云( B)之说就被事实推翻了。 验证一个理论含意的唯一办法,是以事实反证。这点很重要。要验证下雨必定有云这个含 意(验证 AB) ,是要以没有云就没有雨(Not BNot A)的事实作反证。以没有雨就没有云 (Not ANot B)来验证,是一个很常见的谬误(在逻辑学上,这谬误叫做 Fallacy of Denying the Antecedent) 。A 的发生含意 B 的发生,A 的不发生完全不含意 B 会怎样。说没有 A 就没有 B,是谬论,但在谬论中过日子的人何其多也!例如,经济学假设每个人都会为自己争取最大 利益(A) ,所以在某些局限条件
49、下,每个人都会努力工作(B) 。有些低手认为人不一定争取 最大利益(Not A) ,所以在同样条件下每个人不一定努力工作(Not B) ;这是谬论。 一九四六年,一个名为纳斯德(R. A. Lester)的经济学者,发表了一篇举世瞩目的文章。 16 他调查研究波士顿的私营运输公司雇用司机(驾驶员)的政策之后,就直指经济学上大有名堂 的边际生产定律是错了的(边际一词,过些时我才作阐释,该词于此并不重要) 。根 据经济学的假设,每一个私营企业会设法争取最高的利润,所以在雇用货车的驾驶员时,在边 际上一个驾驶员的生产贡献所值,是会等于他的工资(这就是边际生产定律其中的一个含 意) 。纳斯德遍问波士顿的运输公司的主事人,发觉他们往往不管争取最高利润为何物, 所以就说,边际生产定律是错了:驾驶员的工资,不会等于他们在边际上的生产价值的。这就 好象上文所说的没有雨就没有云的谬误。 我可举一个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