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项检查“读懂”糖尿病 北京大学糖尿病防治中心主任、糖尿病专家钱荣立教授曾指出:糖尿病人 坚持定期做精细全面的检查,对于糖尿病本身的治疗以及并发症防治都有极其 重要的意义。 第一类 血液、尿液实验室检查 项目 1:血糖 血糖(GLU):临床上所说的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检测对于判断身 体的糖代谢情况及其与糖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体检时常用的 血糖检测指标有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空腹血糖是指在早晨 67 点空腹时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是目前临床上诊断 2 型糖尿病最常用的一 个检测项目。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 8 点以后空着肚子抽血,殊不知此时的血糖 已经失去了早餐
2、前血糖的意义。 由于空腹血糖决定着全天血糖水平,控制糖尿病千万要注意空腹血糖的变 化。人在进食后,血糖有一个逐步升高的过程,餐后血糖的高峰时间约在进餐 后 2 小时,但餐后血糖最高值的出现受进食时间、膳食多少及其构成的影响。 餐后血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胰岛素分泌的情况和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 对于 2 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餐后胰岛素高峰的 出现相对延迟,并且受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尽管在餐后 2 小时测定的血糖水平 与最高值接近,但仍不能准确地反映餐后血糖高峰。因此,餐后血糖在临床上 并不作为主要的诊断指标。 通常空腹血糖(葡萄糖氧化酶法)的正常范围是 3.96.1mmo
3、l/l。空腹血糖 6.1 mmol/l 就为空腹血糖升高;若有糖尿病症状又查出空腹血糖7.0 mmol/l,或糖 耐量试验血糖峰值11.1 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11.1 mmol/l,或具有糖尿 病症状,随机血糖11.1 mmol/l,且伴有尿糖阳性,就可诊断为糖尿病。一般 认为餐后 2 小时,正常的不超过 7.8mmo1/L,经常超过 11.1mmol 就容易导致许 多并发症的产生。 健康备忘:血糖监测是维持良好血糖的必要工具,任何一种治疗计划都必 须通过数据来获知成效,血糖监测是最直接的指标。经常的血糖监测除了可以 避免高血糖带来的问题外,还可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空腹血糖达标并
4、不意味 血糖真的正常,还要看餐后血糖是否正常。在糖尿病的早期,胰岛细胞分泌功 能轻度受损时,胰岛素的基础分泌还能够控制空腹状态下的血糖,表现为空腹 血糖正常;但进餐后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加,胰岛素分泌却不足,餐后血糖往往 就会偏高。 临床上,餐后血糖是反映病人进餐量及用药量是否合适的关键指标。这是因为 人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餐后状态,餐后血糖对全天的平均血糖影响更 大。餐后血糖对胰岛功能的下降较空腹血糖更为敏感,其异常一般比空腹血糖 异常要早 35 年。换句话说,这可使糖尿病诊断提前 35 年,能为糖尿病的 早期治疗争取时间,在诊断和治疗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 2: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
5、白(HbA1c):由于血糖受饮食、运动、药物的影响而波动,因此, 测定一次血糖只能反映取血当时的血糖水平,不能反映采血前一段时间血糖情 况的全貌。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非酶促结合的产物,合 成的速度与红细胞所处环境的糖浓度成正比。由于红细胞的寿命是 120 天,半 衰期是 60 天,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以反映采血前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 平,临床上,糖化血红蛋白值介于 4%6.2%时,表示血糖控制理想;6.2%6.9%表 示一般;超过 7%就必须调整当前的治疗方案。 健康备忘:糖化血红蛋白检查反映近两三个月的血糖水平,空腹或餐后血 糖的检测受影响的因素很多,
6、比如心情、饮食多少等等,而糖化血红蛋白则较 少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弥补了血糖指标只能反映瞬时血糖的不足,是了解血 糖水平必不可少的项目。糖友即便达标每年也至少应检查两次,血糖控制不好 的或者改变治疗方式时则每 3 个月就应该检查 1 次。糖尿病病人最好控制在 6.5%以下,如果超过 7%,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就会增大。 项目 3:尿常规等检查 健康备忘:尿常规作为观察有无尿蛋白、管型等,可反映肾脏受损情况;有 无泌尿系感染和其他肾病等。假如尿中白细胞增多,表明患者有尿路感染;尿中 红细胞增多可能是由于肾小球硬化、肾小动脉硬化、肾盂肾炎等并发症所致。 有条件时,应做尿微量蛋白测定和 2-微球蛋白测
7、定,以早期发现糖尿病性肾 病。 尿微量白蛋白(MALB)测定:糖尿病患者易并发肾损害,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 会逐渐发展为尿毒症。早期糖尿病肾病,一般化验的尿蛋白常为阴性,易被忽 略,待尿中出现蛋白或其他异常时,肾脏病变常不能逆转。尿微量白蛋白测定 是反映早期肾损伤的良好指标,如尿中尿微量白蛋白(MALB)超过 30 毫克24 小时或 20 微克分,则提示有早期肾损害,此时严格地控制血糖并及时用药, 肾功能尚可恢复正常。 项目 4:胰岛 B 细胞功能测定试验: 主要用于观察胰岛 B 细胞的功能状况,协助判断糖尿病类型。该试验通常 包括: (1)胰岛素释放试验:口服 75 克葡萄糖或馒头 2 两,
8、测定餐前及餐后血浆胰 岛素水平。空腹正常胰岛素值为 515Uml,服糖后 1 小时上升为空腹的 510 倍,3 小时后恢复至空腹水平。1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餐 后胰岛素值分泌也无明显增加;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空腹胰岛素水平可略高或正 常,晚期则往往减低,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多延迟在 23 小时出现。晚期 2 型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 B 细胞已处于衰竭状态,试验结果可与 1 型糖尿病相似, 此时单靠胰岛素测定来区分 1 型与 2 型糖尿病已无意义。 (2)C 肽释放试验:C 肽是内源性胰岛素最后生成时的等分子离解产物,正常 人空腹血浆 C 肽值为 0.84.0gL。餐后 12 小时
9、增加 45 倍,3 小时后 基本恢复到空腹水平。本试验的意义与胰岛素释放试验相同。其优点在于,血 清 C 肽测定可以排除外源性胰岛素的干扰,能更准确地反映患者自身胰岛的分 泌功能。 第二类 影像学检查 项目 4:X 光胸片 健康备忘:由于糖尿病患者肺结核发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 34 倍,胸部 X 片可以明确是否合并有肺结核或肺部感染。 项目 5: B 超检查 健康备忘:通过腹部 B 超可了解糖尿病患者有无胰腺钙化或结石、胆囊炎、 胆结石、肾脏病变等。颈动脉及双下肢血管超声及造影可了解糖尿病患者有无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狭窄的情况。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足,及早治疗。 项目 6:CT 检查 健康备忘:
10、患者一旦出现手脚不灵便,意识改变,口角歪斜,喝水呛咳等 症状,应及时做头颅 CT 检查,以明确有无脑出血或脑梗死。 第三类 心血管筛查 项目 7: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 健康备忘:糖尿病又被称为冠心病的等危症,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没有心 脏病症状不等于心脏没有问题,及时做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发现各 种心律失常并了解心肌供血情况。 项目 8:血压检查 健康备忘: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发病率比一般人高,其血压控制理想目标是 120/80mmHg 左右。另外,可进行立、卧位血压测量,以判定有无“体位性低血 压”。 项目 9:踝肱指数(ABI)测定 健康备忘:踝部动脉收缩压与上肢动脉收缩压的比值,即踝肱
11、指数是评价 下肢动脉病变最为便捷、有效的方法之一。具有无创、简便、费用低、可重复 性高的特点,对下肢外周动脉病(PAD)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四类 其他特殊检查 项目 10:眼科检查 健康备忘:糖尿病可引起视网膜病变,严重者可引起失明,因此应定期和 常规进行眼底检查。眼科检查可早期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白内障,这些 病变如任其发展,可引起视力逐渐下降、视物模糊或者突然失明。 项目 11:骨密度测定 健康备忘:该检查有助于发现骨质疏松症。 项目 12:神经科检查 健康备忘: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而肌电图检查可明确有 无神经病变。 空腹血糖选早上六七点钟比较准确 糖尿病的治疗,
12、常常被形容为“走钢丝” 血糖高了,伤害大小血管;血 糖低了,严重的甚至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如何保证血糖“不出轨”呢?这就 需要合理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制订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血糖监测。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 中心主任杨文英教授指出,对于所有糖尿病患者来说,无论是 1 型还是 2 型糖 尿病,无论是使用口服药治疗,还是需要注射胰岛素,血糖监测都非常重要。 “血糖水平的高低,病人一般很难通过感觉来判断,除非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 因此,凭感觉治疗是不可靠的。” 杨文英教授介绍说,能用口服药稳定住血糖的患者,一般病程较短,自身 胰岛 细胞功能尚可,血糖波动不太
13、大,所以没必要频繁地查血糖,只需每 23 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就行了。若需要调整药物,建议两周查一次空腹 血糖和一天三次餐后血糖。 杨文英教授说,如果血糖已经达标且相对稳定,对于每晚只打一针基础胰 岛素的病人,一周查一次空腹血糖就可以了,空腹血糖控制达标后,再监测餐 后血糖;如果是一天打 2 针以上胰岛素的患者,一周抽出一天查 5 次血糖,包 括空腹、睡前、早中晚三餐后血糖,就能评价血糖控制情况了。 假如打胰岛素的病人血糖没有达标,就面临调药问题。只打一针基础胰岛 素的病人,在药物调整期间主要关注空腹血糖;对于每天打 2 针以上胰岛素者, 为了达到精细调节的目的,需要每天测 35 次血糖,持
14、续 35 天,直到找到 合适的剂量。 杨文英教授提醒广大患者,空腹血糖选早上六七点钟测量比较准确,全天 5 次血糖最好集中在同一天测,“这样做,对比的价值更大”。 怎样有效监测和控制 中国人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比较多,更容易导致餐后血糖的升高。因此, 杨国英主任建议糖尿病患者最好每月连续检测 2 天的血糖,每天检测 4 次,以 便调整降糖药物和寻找适合自己吃的主食和蔬菜。每天的 4 次血糖监测分别为 早晨空腹、早餐后 2 小时、午餐后 2 小时和晚餐后 2 小时。比较好的血糖控制 水平是:空腹6.17.2mmol/L,餐后 2 小时7.28.3mmol/L,餐后 3 小时 6.17.2mmol/
15、L,而且全天没有低血糖情况发生。 专家支招:对于餐后高血糖的控制,糖友还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 1、在饮食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少食多餐; 2、进餐时细嚼慢咽,延长进餐时间; 3、多选择富含植物纤维的食物,必要时可选择延缓消化吸收的降糖药物 (如拜糖平); 4、快速、短效的促胰岛素分泌剂(如诺和龙)对控制餐后高血糖效果也很好。 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的筛查 糖尿病足的筛检 定期开展糖尿病足的筛检,拟识别所有那些处在发展为足溃疡危险状态的病 人,是早期发现糖尿病足的最好方法。 1单纤维细丝或里德尔-席法特(Riedel-Siefert)刻度音叉的检查。 2神经病变的症状,如刺痛感,痛觉和触觉减退或丧失,以及/
16、或者局部缺血 性血管病变,例如运动诱发的腓肠肌痛或冰冻足)。 3神经病变的体征,例如热足、爪状脚趾、硬皮、动脉搏动减弱和静脉肿 胀,以及/或者周围血管病,例如脚冷、皮肤发亮变薄、搏动消失或皮下组织萎缩。 4必要时进行多普勒超声图和血管图的检查。 糖尿病眼病的筛查 1所有患 1 型糖尿病的儿童和青少年都应该进行眼病筛查。如果未发现视 网膜病变,则以后每年检查一次眼底,如发现视网膜病变,则以后每年要增加检查 眼底次数。特别是在血糖长期控制不满意,或有肾脏病的情况下,还要更频繁地 检查眼底。 2妊娠糖尿病病人,在妊娠过程中,应该每 3 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内检查一 次眼底。 32 型糖尿病患者在刚诊断
17、为糖尿病时就应该检查眼底,因为在刚诊断为 2 型糖尿病的患者中就已经有 1028%存在视网膜病变。最近资料表明,如果诊 断 2 型糖尿病时检查未发现视网膜病变,那么一般可以安全地等待 4 年,直到下 一次检查视网膜;如果发现视网膜病变,则以后应该每年或半年或更短些时间检 查一次眼底视网膜,这个检查程序是值得推荐的。 4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包括以下项目:裸眼的视力、白内障、眼底等。 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视网膜照像检查,其优点是能永久性保留客观记录,这种 图像可留以后的专家判读和评价。筛检发现以下情况,应尽可能快地交眼科专 家作进一步评价: (1)前驱期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2)波及视班的非增殖
18、性视网膜病变,导致出血或视力减退。 (3)在视斑的一个园盘直径范围内出现含无机盐渗出液,伴有或无视力丧 失。 (4)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但不波及视斑合并大的环状的含无机盐渗出物。 (5)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肾病的筛检 所有糖尿病病人,要经常检查血压。所有患 5 年以上和 12 岁以上的 1 型糖 尿病,以及所有的 2 型糖尿病病人都应该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每年至少一次直 到 70 岁。 尿中微白蛋白检验是一种简便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比蛋白尿检验方法早 许多年测定出来。白蛋白排泄率增高(20g/min)的糖尿病病人,至少每 6 个月检查一次。如果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应该更频繁地检测。还应该规
19、律化地检 测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清肌酐和血脂。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应该测定肌酐廓 清率,每年至少一次,如果有异常临床指征,还应该更频繁的测定。研究结果显示,通 过严格地血糖控制,可以使早期肾病(微白蛋白尿症)趋向稳定,甚至能够减缓或 停止发展到明显的临床型肾病。 患者应该懂得鉴别以下几种原因可导致尿白蛋白排泄率增加:(1)活动量 大,(2)泌尿道感染;(3)急性病;(4)蛋白质摄入量过大;(5)代谢控 制代偿失调,包括近期的酮酸血症;(6)心力衰竭等。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筛检 采用由美国密西根大学与英国皇家福瑞医院联合研究开发的,常规检查赤脚, 远端感觉神经的简易筛检程序: 1检查足部有无皮肤干燥
20、,脚毛或趾甲有无异常,有无并胝或感染。 2检查大姆趾背部正常震动感觉的等级,震动感觉是否减低或缺失。 3正常踝关节反射的等级,反射是否减低或消失。 上述项目检查有异常结果的病人,应该再接受更完全的神经科检查。心血管 植物神经病变的检查,可以通过测试心率,控制对深呼吸的应答反应(节奏均匀的 深呼吸法)或从卧位到直立位心率控制反应。在病人有感觉异常之前,先用这种 手法进行筛检是重要的,因为那些患心血管植物神经病变的患者,一旦患有这种 感觉异常,便会增加死亡的危险性。 糖尿病的血糖监测及饮食误区 虽然糖尿病表现为血糖升高,但并不是所有的血糖升高都是糖尿病。患有 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某些应激状态下
21、,饥饿时和慢性疾病患者,服用一 些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如口服避孕药、阿司匹林等,以及一些内分泌性疾病,这 些因素都可能带来血糖升高,如去掉这些因素,血糖便可恢复正常。 因此,体检发现血糖升高时,一定要排除引起血糖升高的上述因素,经医 生确诊为糖尿病后,方可有针对性地口服一些降糖药物。餐后血糖受多种因素 影响,餐后血糖顾名思义是指饭后的葡萄糖浓度,医学上通常检测的是进餐后 2 小时的血糖。 误区一 不定期到医院测血压 糖尿病患者要进行自我监测与管理,首先要观察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如 糖尿病的“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减少)情况症状、全身 乏力与否,还要定期检查心脏的大小、节律,下肢情
22、况,有无浮肿,眼底是否 有问题,是否有皮肤溃疡等。 一些化验指标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监测自己的情况,其中有些患者 自己在家就可以做,如测血糖,这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血 糖监测了解血糖浓度,可以帮助患者随时调整饮食、运动及判断疗效。病情比 较稳定、血糖控制比较好的糖尿病患者,一个月可以监测 5 到 7 次,其中包括 空腹血糖、三餐后的餐后两小时血糖、夜间血糖,每次监测一种血糖就可以了, 如第一次监测空腹血糖,隔几天后再监测早餐后血糖,再隔几天监测午餐后血 糖每个月共监测 5 到 7 次就可以了。 血糖不容易控制的型糖尿病患者,或是胰岛素功能差的型糖尿病患者, 则要增加监测次数
23、,有的甚至需要每天监测 4 到 8 次,如在三餐前、三餐后两 小时、睡前、夜间一两点钟。病情稳定后可以逐渐减少测定的次数,一般一周 测定 4 到 8 次。 除了自我监测血糖外,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情况对于监测糖尿病是否对 患者造成了更多损害也非常重要,因为糖尿病患者很容易血压升高,进而对心 血管、心脏造成损害。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正常血压值为 130/85 毫米汞柱。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电子血压计有一定误差,测量效果不如医院常用的水银柱 血压计,因此糖尿病患者也要定期到医院测量血压。 误区二 不定期测糖化血化蛋白 除了血糖、血压这些糖尿病患者可以自行监测的项目外,糖化血红蛋白以 及尿酮、尿微量
24、蛋白、尿糖的监测也很重要,但为了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这些监测必须要到医院去做。其中,糖化血化蛋白可以稳定地反映人两三个月 以来的血糖平均水平,反映体内葡萄糖代谢的情况。根据化验结果,医生能判 断患者的保健方案是否有效,吃得是否合适,运动是否得当,血糖是否控制得 好,是否需要给患者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还有些糖尿病患者需要监测的化验指标也只有医院才能做,如尿糖、 尿酮、尿微量蛋白,虽然都有相应的试纸,在家就可以做,但效果很难做到准 确。如尿微量蛋白可以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是否存在早期的轻微损害,一般 1 到 3 个月要检测一次,已经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监测频率要更高,这一指标 精确的测定只有在
25、医院化验室才能进行。尿酮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这一数 值高了,糖尿病患者就很可能出现酸中毒导致昏迷。因此,在持续高血糖超过 13.3 时,就要到医院做尿酮体检测了。 有的糖尿病患者看自己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比较正常,就不愿意测糖化血 化蛋白,殊不知,每次测的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只能代表血糖当时的情况, 而不能反映一段时间里人的总体血糖情况。因此,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还是 非常重要的。 误区三 血糖高低仅用家用仪器 家用血糖仪是在指尖采血,测的是毛细血糖。这种监测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当血糖超过 13.3 或低于 1.1 时,这种血糖仪就不能显示数字了,而是显示代表 过高(“HIGH”)或过低(“L
26、OW”),这个时候就不能用血糖仪测血糖了。尤其是 当患者的血糖值过高甚至(家用)血糖仪不能读数时,情况就比较危险了,因此 要尽快到医院取静脉血进行检测,必要时还要查酮体,及时进行治疗。在血糖 仪的使用上,首先要学会如何操作,避免操作不当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浪费 试纸。 误区四 早起测空腹血糖吃药 专家指出,有的糖尿病患者平常坚持每天早起后在早餐前服用降糖药物, 因此即使要测空腹血糖,也习惯了早起按时吃药。然而这会影响血糖值,因此 空腹测血糖前千万不要吃药。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复查血糖的日子里还要注意保持一贯的生活和服药习 惯,不要故意少吃东西或不吃降糖药,这也都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影响到 病
27、人的治疗。检测的前一天晚上 10 点后最好不吃不喝,晚餐也别吃太油腻的。 一些公园里专门用鹅卵石等铺设了石子路,很多人喜欢在上面走以按摩脚 底、促进血液循环,有的人甚至喜欢赤脚走。不过这种保健方式并不适合糖尿 病患者,因为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脚部保健,而走石子路会增加糖尿病患者 脚部破损的几率,增加他们患上糖尿病足的危险。此外,运动时为防止脚部出 汗太多,专家还建议,糖尿病患者最好在脚趾间夹上棉花等柔软、透气、有弹 性的物品,防止过度摩擦或脚趾叠压。 误区五 患者不注意护脚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专家指出,在糖尿病患者中, 足坏疽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人高 17 倍。对于糖尿病患者
28、来说,即使是轻微的损 伤,也有可能引起感染,发生坏疽甚至截肢。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足部 保养,每天要用温水和无刺激性的肥皂清洗双脚,水温不要过高。还要注意保 持足部及脚趾间的干燥;足部特别干燥的患者可用护肤品来涂抹脚部;洗脚后要 及时修剪过长的趾甲,趾甲前端应剪平磨光,防止向内生长。如果脚上有茧子 或鸡眼,千万不能用手抠或用小刀,也不要贴鸡眼膏等刺激性化学药物。 观察舌色辨你有多“糖” 舌头发干:如果觉得近来舌头发干,可能是血糖控制不好。因为血糖高, 渗透压大使本应在舌体的津液 渗回血管。 舌色多偏红:糖尿病发病的早期,患者体内有热,如肺热、肝热、胃热、 肠热,可以吃些清热的食物,如莲子。
29、 舌色暗或紫:糖尿病发展晚期,特别要注意舌底静脉,如舌底静脉变粗暗, 则表明体内血液循环不好,这样的患者要注意警惕并发症的出现或加重。尤其 是舌底出现瘀斑成片或看上去疙疙瘩瘩的。 观察舌色时注意啥? 首先要注意光线,在观察舌色时尽可能选择光线充足的地方,避免面对有 色的门窗。患者一定要面向光线较强的地方,使光线能够直射到口腔里面。其 次要注意色素的干扰,如含有色素丰富的食物、药物都可以使舌苔染上杂色, 而掩盖了原有的苔色,像橘子使舌苔变黄,葡萄使舌苔变紫等。 如何科学安排血糖监测时间和频率? 国外大规模糖尿病临床治疗试验,如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英国前瞻性 糖尿病研究试验等显示,严格控制血糖
30、,使血糖接近正常水平,可延缓各种并发症 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已改变了传统 的糖尿病治疗模式。在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五驾马车”中,血糖监测占有重要地 位,通过监测可直接了解机体的血糖水平,及早发现低血糖。虽然血糖监测的时 间和频率取决于患者的糖尿病分型、糖尿病的病情、经济条件等,但还有很多规 律和技巧,过多检测血糖(如每日检测10 次)对血糖控制几乎无任何附加益处, 血糖监测太稀疏又达不到效果。下面笔者谈谈如何科学安排血糖监测时间和频 率。 血糖监测时间 许多有经验的糖尿病患者都知道要监测空腹或餐前、餐后 2 小时血糖,但具 体的做法他们并不十分清楚。首先应明
31、确:空腹血糖:指隔夜空腹 8 小时以上 取血测定的血糖值。而中、晚餐前测定的血糖不能叫空腹血糖。餐前血糖:指 早、中、晚餐前测定的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指早、中、晚餐后两小时测定 的血糖。随机血糖:一天中任意时间测定的血糖。较为理想的血糖监测安排为 全天血糖谱的测定,具体是:空腹+三餐后 2 小时+睡前5 点法;三餐前+三餐 后 2 小时+睡前或夜间7 点法。 血糖监测频率 治疗方法不同,血糖监测频率也不同。 非药物治疗者:2 次/天,选择不同时段进行监测,如空腹加一次餐后 2 小时 血糖,每周 1 天。 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者:在开始服药的前两周,每周连续测 3 天 5 点法血糖, 即空腹
32、、餐后 2 小时和睡前血糖,以便了解不同时间内血糖情况,确定适宜的药 物及剂量。血糖稳定后,每周只需测 1 天的早餐前、餐后 2 小时和睡前血糖。 胰岛素治疗者:57 次/天(5 点法或 7 点法全天血糖谱),每周 12 天。每 月至少监测凌晨 3:00 血糖 1 次,以确认有无夜间低血糖。2007 年笔者在德国学 习时发现:在德国使用短效胰岛素者,每天都测 3次血糖,选择餐前或餐后 2 小时测定;需要严格控制血糖的患者,每天甚至测定 47 次血糖,包括睡前和凌 晨 3:00;使用中效胰岛素者,每天测 2 次血糖,可以交替一天测早餐前和晚餐前 血糖,另一天测午餐前和睡前血糖。 病情变化时,血糖
33、监测频率也变化。当近期血糖常常偏高时,应及时监测空 腹及餐后 2 小时血糖,以便较准确地反映出您血糖升高的水平。如您近期经常出 现低血糖,要注意监测餐前血糖和夜间血糖。必要时在一天的不同时段测 46 次血糖,了解一天 24 小时中血糖的变化规律。对于血糖控制较稳定的患者,血糖 监测的间隔可以较长些。但对近期血糖波动较大、血糖控制不稳定、有低血糖 发生的病友,还有换药或调整药物剂量、妊娠,出现生病、手术、运动、外出、 饮酒等各种生活应激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增加血糖监测频率。另外,驾车 时发生低血糖是非常危险的,因此驾车前监测血糖十分必要。 糖尿病病友做了血糖监测后一定要记录与分析,以下几点可
34、供参考:随时 记录血糖检测结果和药物及胰岛素使用情况;记录导致低血糖和血糖升高的各 种原因;了解自己血糖控制的目标,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计划;当血糖高于 治疗目标、出现无法解释的低血糖或血糖大于 14.0mmol/L 时,应及时找医生; 每次就诊时,应携带血糖记录本和使用药物及胰岛素记录本。 合用二甲双胍胰岛素能省三成 2011-01-13 13:55:04 来源:生命时报/ 作者: 浏览: 24 字号:小 中 大 老李患 2 型糖尿病多年,一直吃口服药治疗,近来血糖逐渐控制不住了。医生开始给他使用胰岛素,同时 让他继续吃一种口服降糖药。老李很奇怪, “不是说胰岛素是最好的降糖药吗,为何还要吃
35、药?” 老李的疑问也是很多糖友的疑问。作为迄今为止降糖最有效的药物,胰岛素自问世 90 年以来,挽救了无 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但胰岛素不是万能的,在与糖尿病搏斗的过程中,它也需要与其他降糖药物结成“同盟” 。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李光伟教授说,目前几乎所有口服 降糖药都可以与胰岛素配合使用,关键在于根据病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以老李为例,他血糖较高,身体较胖,医生考虑他存在胰岛素抵抗,就让他三餐前各打一针速效胰岛素, 并且口服二甲双胍。 “一来能够提高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节省 1/3 胰岛素剂量,二来有助于控制体重。 ”李光伟教 授表示,二甲双
36、胍是和胰岛素“合作率 ”最高的口服药,无论 1 型或 2 型糖尿病,都能看到它们 “联手”的身影。 有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病情相对较轻,医生会让他口服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每晚加用一针中效或长效胰 岛素。中长效胰岛素可以将空腹血糖降低,餐后血糖随之“水落船低” ;二甲双胍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磺脲类 药物能促进人体的胰岛素分泌。三者协同作战,就能将高血糖“驯服” 。 李光伟教授说,如果患者病情较重,血糖难以控制,需要三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夜间注射中长效胰岛素, 同时口服降糖药,可以选择使用二甲双胍、糖苷酶抑制剂。少数病例过度肥胖,在无禁忌的情况下还可加用 胰岛素增敏剂,这样能进一步减少胰岛素用量
37、。 最后,李光伟教授强调,由于胰岛素的降糖效果明显,本身引起低血糖的几率增大,再与口服降糖药合用, 就更要警惕低血糖的发生。因此,密切监测血糖,留意饥饿、手抖、心慌、头晕等低血糖的早期症状显得至关 重要。 专家提醒糖友治疗记住六个一 2011-05-27 09:20:05 来源:糖友论坛/ 作者: 浏览: 15 字号:小 中 大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因此建议病友们要学会和医生交朋友,每次尽量找同一位医生看病,这样他对您的病 情就会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患上糖尿病,就意味着一堆麻烦事儿从此如影随形:测血糖、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调整用药种类和剂 量、吃饭定时定量、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随时提防低
38、血糖解放军 404 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长玉指 出,记住本文的六个“一” ,糖尿病治疗就会容易多了。 1.选一种治疗方案 美国糖尿病学会提出,用“一种方案三步走 ”的方法治疗糖尿病,比较简单易行。以往认为,生活干预可以 作为一种单独的治疗手段,治疗早期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而实践证明,大多数病人的血糖达不到理想目标。 因而提出“ 一种方案三步走 ”的方法,即在生活干预的配合下,早用药、早联合、早用胰岛素。 第一步:生活干预+二甲双胍。3 个月血糖不达标,过渡到下一步。 第二步:有三种组合二甲双觚+ 磺脲药,二甲双胍+基础胰岛素,二甲双胍+罗格列酮。3 个月后, 血糖仍不理想,过渡至第三步。 第
39、三步: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把基础胰岛素治疗改为强化治疗。 2.交一位医生朋友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因此建议病友们要学会和医生交朋友,每次尽量找同一位医生看病,这样他对您的病 情就会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当您发生了新的病状时,他也能根据您的病史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治 疗。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他自然会推荐您到相关科室就诊,节省时间,节约费用,比您自己凭想象择科看病 要好得多。 3.牢记一个目标 糖尿病教育已经进行了 20 多年,但因诸多因素的限制,病友对糖尿病防治知识掌握得仍然很少。我们并 不要求病友们能记住所有与糖尿病有关的数字,但是应当牢记最基本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控制标准,否则 监测血糖
40、还有何用? 为了记忆方便,我们编了一句顺口溜: “五六不过七,七八不离十 ”。即空腹血糖在 56 毫摩 /升、餐后 2 小时血糖在 78 毫摩/升为理想标准,空腹血糖不超过 7 毫摩/升、餐后 2 小时血糖不超过 10 毫摩/ 升为一般标准。 4.比较同一天血糖 监测同一天的空腹和餐后血糖,可以了解病情变化,为调整药物剂量提供依据。如:(1)早上空腹和餐后 血糖都达标,表明药物剂量合适;(2) 早上空腹和餐后血糖都高,表明前晚和当天早上的药物剂量都需要进行调整; (3)仅空腹血糖高,早餐后血糖达标,表明前晚药物剂量不足,当天早餐前的药物剂量是合适的;(4) 仅早餐后血糖 高,空腹血糖达标,表明
41、早餐前的药物剂量不足,应该增加,前晚药物剂量是合适的。有的病友不知道同日测 定空腹和餐后血糖的好处和奥妙,今天测空腹血糖明天测餐后血糖,这样对病情观察和用药指导就不如测同一 天血糖意义大。如:某病友餐后血糖高,但未测空腹血糖,这样就很难知道餐后血糖高是由于空腹血糖高延续 过来的,还是单纯餐后血糖高,而空腹血糖是正常的。若是前者,前晚和当天早上的药物剂量和饮食量均需调 整; 若是后者,仅调整当天早上的药物剂量和饮食量就可以了。 5.用好一个运动处方 快走:每分钟 100 步,30 分钟。 慢跑:每分钟 110 步,20 分钟。 小跑:每分钟 120 步,10 分钟。 把运动时间和运动速度量化,可
42、以使运动治疗简单化,易记忆,好运作。方法是,餐后 1 小时开始运动, 可以选择左边 3 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 这 3 种运动方法都可消耗热量 80100 卡(0.330.42 千焦),降低血糖 12 毫摩/升。 6.简化一天主食计算 糖尿病饮食计算方法繁杂,现介绍一简单方法。先身高(厘米) 减 105 得出标准体重,然后以标准体重乘 5,就得出每天的主食量(克)了。如:某病友身高 170 厘米,他一天的主食量=(170-105)5=325 克。每天副食量 是固定的,多数糖尿病病友可以这么吃:鸡蛋 1 个、牛奶 250 克、瘦肉 100 克、豆腐 100 克,蔬菜 500 克、植 物油 15 克
43、。 如何避免降糖药的副作用 2010-11-26 14:34:06 来源:糖友网/ 作者: 浏览: 18 字号:小 中 大 如何避免降糖药的副作用呢?你知道如何避免降糖药的副作用吗? 1、在常用的四大类降糖药中,只有胰岛素促泌剂(如美吡达、瑞易宁等)才会导致严重的低血糖,其他 三大类很少引起低血糖,对于有些依从性较差的病人,我们会尽量给他选择其他三大类药物。当然,前提就是 根据具体的病人来进行具体的选择。 2、胃肠道的副作用一般都能够自动缓解,如果有些患者实在不能缓解的,我们会给他(她)换另一种药 物。双胍类药物可在饭中服用,以降低消化道反应。 3、糖尿病时间久了,几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病
44、变、以及神经病变,如果半年中 23 次检查发现患 者出现了尿的微量白蛋白增加,就提示我们最好是给他选择不经过肾脏排泄的药物,否则会加重肾脏的负荷。 所以,肾功能非常差的病人,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应该慎重选择。 4、2 型糖尿病的病人一般都比较肥胖,他们很多人都存在高脂血症、脂肪肝、肝功能受损,对于这些病 人,在用药的时候我们就要严密观察他们的肝功能,如果转氨酶越来越高了,就提示应该换一种药物。如果转 氨酶没多大变化,血糖又能够控制得很好,我们就可以在观察下使用。 血糖高了可以降下来,而肝功能受损的话就很少有特异性的药物可恢复了,肾脏“坏了” 以后想要逆转回来, 后期也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在使用降糖
45、药物时,应该要密切观察肝肾功能的变化,酌情改变药物。 5、总的来说,我们临床上给病人选择药物是根据个体化原则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比如患者的病史如家 族史、病程、病情、以前的用药情况、血压情况等,还有患者的体形、年龄、现在各脏器的功能,以及文化程 度、经济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各方面的因素。 饥饿感特别强,我该如何控制? 2011-03-09 16:17:11 来源:糖尿病之友/ 作者: 浏览 : 45 字号:小 中 大 我患 2 型糖尿病已经 13 年了,现在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基本正常。但最近我饥饿感特别强,餐后老 想吃零食。自己也知道不能吃,想熬一下就过去,但结果就是熬不住。请专家给
46、我出个主意,我该怎么控制自 己? 浙江 周某 答:饥饿多食常是糖尿病“三多一少 ”的主要症状之一。任何原因若能刺激下丘脑的摄食中枢使其兴奋,都 能使我们产生饥饿感,出现食欲亢进。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好时,大量葡萄糖从尿中排出,致使血糖不能 正常进入机体细胞内进行氧化代谢,细胞内处于“饥饿” 状态,从而刺激摄食中枢引起饥饿感。糖尿病如果治疗 不当或进食减少,当出现低血糖时,同样可使摄食中枢受刺激而出现饥饿感。如果胃肠道蠕动加快,排空时间 加速,胃处于空虚状态,也可刺激胃壁感受器,经内脏神经传到摄食中枢,引起饥饿感。另外,某些内分泌疾 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下丘脑病变等,也都可以产生饥饿感引起多食
47、。所以,建议您在饥饿感明显时多查几次 血糖,或者到医院检查是否伴有其他疾病,然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是胃排空过快所至,建议您在饮食总 热量控制的情况下,适当多吃一些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类食物或脂肪含量较高的食品,以减缓胃的排空,增加 饱腹感,但一定要注意科学控制总热量。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 张连记) 2 型糖友如何选口服降糖药 2010-12-20 14:18:16 来源:糖友网/ 作者: 浏览: 41 字号:小 中 大 一旦确诊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 ,如果经过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血糖仍然较高时,就应 该服降糖药来稳定血糖。口服降血糖药目前有三大类,即磺脲类、双
48、胍类及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糖尿病如何选用地口服降糖药-磺脲类主要是促进胰岛 细胞释放胰岛素,以发挥降血糖的作用。 最早 使用的这类药物是 D860(甲苯磺丁脲 )-为第一代磺脲类,它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时间短;第二代有优降糖,其降血 糖作用虽然强,但容易发生低血糖;以后还相继发现了达美康、美吡达、克糖利、糖适平等。后两者的降血糖作 用都比 D860 强,口服后 90%由肾脏排出。而糖适平 95%通过肝脏经胆道从粪便排出,仅 5%从尿排出,故此类 药有胃肠道反应及肝功能损害等副作用。 糖尿病如何选用地口服降糖药-双胍类主要是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 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49、这类药包括苯乙双胍(降糖灵) 和二甲双胍,但可引起食欲减退、恶心、腹胀、剂量大还可 引起乳酸酸中毒。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目前应用广泛的降糖药,有拜糖平,它主要抑制小肠内淀粉酶、麦芽糖酶,使食物 在小肠内消化和葡萄糖的吸收减缓,从而起到降血糖作用。 2 型糖尿病如果没有并发症,60 岁以下、不肥胖的人,一般常选用磺脲类,如优降糖;若超过 60 岁,可选 用降糖作用较缓和的达美康、美吡达、糖适平等,若降糖效果不显着,可加服双胍类,这样可增强疗效。适当 减少两者的剂量,还可减轻副作用。若肥胖的人,可服用双胍类,因为二甲双胍不易引起乳酸酸中毒;有的人空 腹血糖不高,而饭后血糖明显升高,可服用拜糖平。 糖尿病如何选用地口服降糖药-当糖尿病并发肾脏病变且肾功能轻度到中度损害时,可服糖适平,对肾脏 有损害的磺脲类和双胍类不要服。有肝功能损害的糖尿病人磺脲类和双胍类均不能服,需改换注射胰岛素治疗。 服药时间也很讲究,磺脲类宜在吃饭前 1520 分钟服;因为双胍类胃肠反应较重,饭后服用则可减少这些 不良反应;拜糖平应在进食主食(米饭、面类) 时,与第一口饭嚼碎同时吞咽,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