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证明以及辅助线做法.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4210782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腰三角形证明以及辅助线做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等腰三角形证明以及辅助线做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等腰三角形证明以及辅助线做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等腰三角形证明以及辅助线做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等腰三角形证明以及辅助线做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巧用“两线合一”构建且证明等腰三角形问题 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后,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三线 合一”的逆命题的教学,因为这种逆命题虽然不能作为定理用,但它在解题中非常常见的。 掌握了它,可以为我们解题增加一种重要思路。它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边上的高与这边上的中线重合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一边上的高与这边所对角的平分线重合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一边上的中线与这边所对角的平分线重合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因此,三角形“一边上的高、这边上的中线及这边所对角的平分线”三线中“两线合 一”就能证明它是等腰三角形 为了便于记忆,笔者简言之:两线合一,必等腰。

2、 本文重点利用该逆命题作为一种思路正确地添加辅助线,构建等腰三角形且证明之来 解决问题。 一、我们先来证明“三线合一”性质的逆命题三种情形的正确性: 证明:已知:如图 1,ABC 中,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又是 BC 边上的高。 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AD 就是 BC 边上的垂直平分线,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以推出 AB=AC, 所以ABC 是等腰三角形。具体证明过程略。 证明:已知:如图 1,ABC 中,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AD 是 BC 边上的高。 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利用 ASA 的方法来证明ABDACD,由此推出 AB=AC 得出ABC

3、 是等腰三角 形。具体证明过程略。 证明:已知:如图 2, ABC 中,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 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 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 方法一: 分析:要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就是要证 AB=AC,直接通过证明这两条线段所在的三角 形全等不行,那就换种思路,经验告诉我们,在有中点的几何证明题中常用的添辅助线的 方法是“倍长中线法”(即通过延长三角形的中线使之加倍,以便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来解 决问题的方法),即延长 AD 到 E 点,使 DE=AD,由此问题就解决了。 证明:如图 2,延长 AD 到 E 点,使 DE=AD,连接 BE 在ADC 和EDB 中 AD = D

4、E ADC=EDB CD=BD ADCEDB AC=BE, CAD=BED 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 BAD=CAD BED=BAD AB=BE 又AC=BE AB=AC ABC 是等腰三角形。 方法二: 分析:上面的“倍长中线法”稍微有点麻烦,经验告诉我们,遇到角的平分线,我们 可以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过角的平分线上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从而构造出了高, 再利用面积公式开辟出新思维。具体做法是:如图 2, 过点 D 作 DFAB, DEAC 垂足分别为 F、E。又因 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所以 DF= DE。 因为 BD=DC,利用“等底同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原理,所以 = ,再

5、根据 “等积三角形高相等则底也相等”,因为 = = = ,又因 DF= DE,所以 AB=AC,可见“面积法”给解题带来了简便,这种方法也正是被人们易忽视 的。 当然,学生在作出角的平分线上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时,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证 明两组直角三角形分别全等,从而证明B=C,所以 AB=AC,此法明显较麻烦些,但是思 路要给予肯定。 需要提醒读者的是:以上我们证明了“三线合一”的逆定理的正确性,但是这种逆命 题不能作为定理来用,掌握了它和它的证明过程,其目的是为我们解题增加一种重要思路 和方法。 二、 利用“三线合一”性质的逆命题添加辅助线,构建且证明等腰三角形来解决问题 1、逆命题的应用

6、(即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应用) 例 1 人教版八(上)第十二章章节复习题中的第 5 题:如图 4,D、E 分别是 AB、AC 的中点,CDAB 于 D,BEAC 于 E,求证:AC=AB。 经笔者验证,学生一拿到题目就找全等三角形或构建全等三角形,所以连接 AO(图略) ,证明AOCAOB 或者三组直角三角形分别全等,其中还要用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 质,证明 OA=OB=OC,方法相当地麻烦。 分析:题目没有直接给出“CD、BE 分别是 AB、AC 的垂直平分线”这样的语句,所以 学生最初拿到这个题目,很难把分立的垂直和平分两个条件联系在一起。如果学生有“两 线合一,必等腰”的思维,很容易

7、想到 CD、BE 分别可以是以 AB、AC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 底边上的高和中线,即“两线合一”,因此添加辅助线,构造等腰三角形。 简单证明:连结 BC, CDAB,AD=BD AC=BC (注: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同理可得:AB=BC AC=AB 由于逆命题的应用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相一致,所以笔者在此就不过多的举例。 2、逆命题的应用 例 2 已知:如图 5,在ABC 中,AD 平分BAC,CDAD,D 为垂足,ABAC。 求证:2=1+B 分析:由“AD 平分BAC,CDAD”可以想到 AD 可以是同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和底边所对角的平分线,即“两线合一”,因此添加辅助线

8、,构造等腰三角形。 简单证明:延长 CD 交 AB 于点 E,由题目提供的条件,可证AED ACD,2=AEC,又AEC=1+B,所以结论得证。 例 3 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知识时,会遇到这个典型题目:如图 6,在ABC 中, BAC=900,AB=AC,BE 平分ABC,且 CDBE 交 BE 的延长线于点 D, 求证:CD= BE 分析:由已知条件可知:BD 满足了逆命题的“两线合一”,所以延长 CD 和 BA,交 于点 F,补全等腰三角形。 简单证明:由所添辅助线可证BFDBCD,可知BCF 是等腰三角形 CD=DF= CF 再证ABEACF BE=CF CD= BE 可见,学会“两线合一,

9、必等腰”的思维,对满足“三线合一”性质的逆命题的条件, 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来构造等腰三角形,为我们解决相关问题开辟了新思维。 笔者认为,三个逆命题中以逆命题在几何证明的应用中尤为突出。 例 4 逆命题还可以与中位线综合应用: 已知: 如图 7,在ABC 中,AD 平分BAC,交 BC 于点 D,过点 C 作 AD 的垂线,交 AD 的延长线于点 E,F 为 BC 的中点,连结 EF。 求证: EFAB,EF= (AC-AB) 分析: 由已知可知,线段 AE 既是BAC 的角平分线,又是 EC 边上的高,即“两线合 一”,就想到把 AE 所在的等腰三角形构造出来,因而就可添辅助线:分别延长 CE、

10、AB 交 于点 G。 简单证明:由所添辅助线可证AGEACE,得出AGC 是等腰三角形,AG=AC EG=CE 又点 F 是 BC 的中点 EF 是BGC 的中位线 EFAB,EF= BG= (AG-AB)= (AC-AB) 3、逆命题应用: 例 5 已知:如图 8,ABC 中,AD 是它的角平分线,且 BD=CD,DEAC 、DFAB 分 别与 AB、AC 相交于点 E,F。求证:DE=DF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利用相似性知识,可证:点 E,F 分别是 AB、AC 的中点(初中 阶段不能用三角形的中位线的逆定理),又因点 D 是 BC 的中点,再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 质可知,DE= AC,D

11、F= AB,可见只要证明 AC=AB,题目所求证的结论就可得证。因为 AD 既是BAC 的角平分线,又是 BC 边上的中线,即“两线合一”, 所以ABC 是等腰三角形 可证,方法见逆命题的证明。 证明:过程略。 还有的题目没有直接给出“两线合一”的条件,而是需要证明其中一个条件或者通过 作辅助线构建另一个条件,使题目符合“两线合一”思路。 例 6 如图 9,梯形 ABCD 中,ABCD,E 是 BC 的中点,DE 平分ADC,求证: AD=CD+AB 例 7 分析:拿到这个题目,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的用“截长补短法”;有的用“角的平 分线性质”;有的用“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 的方法;笔者

12、发现有几个学生延长 DC、AE 相交于点 F,易证ABEFCE,所以 AB=CF,AE=EF,可见只要证明 AD=FD,题目 所求证的结论就可得证。可是学生想到这一步,思维受阻:DE 此时既是ADC 的角平分线, 又是 AF 边上的中线,DAF 肯定是等腰三角形,就是不知道怎么证明。可见,学生如果有 “两线合一,必等腰”的思维和掌握了它的证明方法,那么此法是可行。只是此法用于这 个题目较为麻烦、不可取,但是对于学生的思维火花还是要给予肯定的。 由于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逆命题的应用不是很多,所以在此就不过多的举例。 三、请读者小试牛刀 学习了以上“两线合一,必等腰”的新思路,笔者最后再一次警告

13、读者:由于“三线 合一”性质的逆命题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相吻合,所以可直接应用;但是运用逆命 题或添加辅助线构造的等腰三角形必须先要证明,不能作为定理用,切记切记!谨防 与“三线合一”性质搞混淆。 请读者试解下面问题(前 2 题提示,后 3 题不予提示) 1、已知,如图 10,ABC 中,BAC 90, ADBC 于 D,ABC 的平分线交 AD 于 E,交 AC 于 P,CAD 的平分线交 BP 于 Q。求证:QAD 是等腰三角形。(提示:可证 AQB=90,延长 AQ。此题把逆命题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综合应用) 解法:ADBC 于 D,ADF= ADB=90, ABC+BAD=90, CA

14、D+BAD=90, ABC=BAD ABC/2=BAD/2, DBE=QAE, BED=AEQ,对顶角, 故BDE=AQE=90, ABQ=FBQ, BQ=BQ, BQA=BQF=90, RTBQARTBQF,ASA AQ=FQ, Q 为 RTADF 斜边 AF 的中点,A Q=DQ, QAD 是等腰三角形 . 2、如图(图略,读者自己画),在ABC 中(ABAC),M 为 BC 的中点,AD 平分BAC 交 BC 于点 D,BEAD 于 E,CFAD 于 F求证:ME=MF(提示:延长 BE、CF) 3、如图(图略),BE、CF 是ABC 的角平分线,AMCF 于 M,ANBE 于 N 求证

15、: MNBC(画图时,注意 ABAC)解法 BE 为 ABC 的 角 平 分 线 , BE AG, BAM= BGM, ABG 为 等 腰 三 角 形 , BM 也 为 等 腰 三 角 形 的 中 线 , 即 AM=GM 同 理 AN=DN, MN 为 ADG 的 中 位 线 , MN BC 4、如图(图略),已知梯形 ABCD 中,ABCD,C 的平分线 CEAD 于 E,且 DE=2AE,CE 把梯形 ABCD 分成两部分,求这两部分面积之比(画图时,注意 AB 为上底, CD 为下底,E 点在线段 AD 上) 5、BD、CE 是ABC 的两个外角的平分线,ADBD 于 D,AECE 于 E求证:(1) DEBC(2)DE 等于ABC 的周长的一半(画图时,注意 BD,CE 在直线 BC 的同侧)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逆命题的应用不断为学生开辟了新思维,强化了学生 通过添加辅助线解题的能力,而且在添加辅助线的过程中也蕴含着化归的数学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