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5A.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4211049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5A.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5A.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5A.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5A.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5A.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第 1 章 1.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 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 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简单性 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 交替的形式演化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既与其所在的 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 点;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 性作

2、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进化是系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和基础的有序 化过程;时间具有不可逆性,时间和物质系统相互关联;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不 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人、人类以及社会也都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并和自然 界系统发展关联。系统自然观 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 上形成的。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 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 线性的辩证统一。 系统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3、。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 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 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 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 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

4、进行的概括和总结。人工自然 观 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 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 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 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有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 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

5、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 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 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 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 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 特征。 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 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观 是 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

6、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 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人类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 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生态自然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 重要理论基础。 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 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 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

7、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 明的理论基础。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 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 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 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 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

8、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 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 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2.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 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 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 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

9、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 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 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 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 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生态自然观 对现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及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 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 施节能减排和发展

10、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 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 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 展的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生态自然观 指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 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 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 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

11、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 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第 2 章 1.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 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其中 学科结构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结构各要素渗透在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基础科学、 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

12、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其中门类结构是立体的架构,形态结构 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 经验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涵了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 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是当代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指科学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支撑 并且向技术转化的速度愈来愈快,同时技术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科学含量愈来愈高。 科学与技术衔接后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以致融合成连续的整体。 一、科学与技术产生的时

13、间距离越来越短即科学向技术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2、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一方面技术比过去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的发展与应用的水平。另一方面科学在很大 程度也依赖于技术的状况与需要。 三、在生产的目的下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了。人们研究科学发明新的技术目的是为了发展 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即不论是科学还是技术最后都要落脚于生产这一目的。因而在生产的 目的下科学与技术正在融为一体。 四、在追求经济利益的目标下科学与技术统一起来了。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和行为是 造成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原因之一。当然 科学技术化并不是科学完全化为技术,技术科学 化也不是技术完全化为科学,科学和技术一体化更不是

14、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我们既要 看到以“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科学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同时又要看到科学和技 术本身的区别和相对独立性 在 20 世纪以前,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基本上是独立地发展。现代的科学 与技术之间紧密结合,相互创造,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呈现出科学与技术综 合化、一体化的趋势。 科学日益技术化,现代科学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现代技术为它提供的研 究手段,科学研究活动中技术操作的成分和难度加大。 技术日益科学化,现代技术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现代科学为它提供的理论 基础,技术开发活动中科学探索的成分和难度增加了。 科学技术一体化,表现于科

15、学与技术的相互交叉。在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中,技术科学、 应用科学的门类日益充实,向技术延伸;在技术构成的体系中,工程知识的内容日益条理 化和系统化,向科学靠近。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大量“中介学科”的涌现,已 经使得某些科学与技术的传统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3、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还表现在现代条件下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发的周期缩 短,以及它们之间的些统和并举。 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表明当代的科学与技术已经从规模、意义不甚大,耗费人力物力 财力不甚多,且有较大自由度和独立性的“小科学”、 “小技术 ”,转变为规模意义巨大、耗费 人力物力财力甚多,且有较强约束性和协同性的“大科学”和“

16、大技术”。 2. 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科学发展的外部动力一方面表现在社会生产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另一方 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 验的物质手段” 。 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表现在科学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科学理论本身的争论以 及与科学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理论。 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内科学理 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 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

17、现,科学新的大 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 综合则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 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 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 趋势和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

18、1、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3、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 (二)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技术自主论:技术自主论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自在的或 自我扩展力量,如埃吕尔和温纳等人。 社会建构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比克、平齐等人。 技术自主论和社会建构论都看到了技术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动力,忽视或低估了其他方面动 力的作用,存在片面性。 (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2、

19、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 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 推动。 1) 、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 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 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 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2) 、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

20、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 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 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实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 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 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 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 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是当今社 会的发展,日已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第 3 章 1. 科学技术研究的

21、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 全部过程中? 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 辑的统一,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自 觉地认识和提升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入研究科学技 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分析和综合 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形成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形成了认识事物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 的完整过程,是人们思考事物、对象的必要思维方法与阶段。 在科学研究中,分析与综合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分析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深入对象 内部进行认识和实践,而且是

22、为了在思维中综合认识对象,为在实践中变革对象打下基础; 综合也需要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的综合不是深刻的综合。分析是研究,综合是创造。 这是更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 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事物的 本质;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 达到认识事物的整体。分析和综合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和综合是两种相反的思维方法,但它们又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离开

23、了综合就没有科学的 分析。分析和综合的统一是矛盾分析法在思维领域中的具体运用。 二、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归纳由于不是必然推理,单纯运用归纳就会遇到“归纳 问题” ;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但是单纯运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 发现、新发明。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归纳是 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归纳和演绎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 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归 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本

24、身固有的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关系。归纳和演绎是方 向相反的两种思维方法,但两者又是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归纳是演绎的基 础,作为演绎出发点的一般原理往往是归纳得来的;演绎是归纳的前提,它为归纳提供理 论指导和论证。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相互推移、交替使用的。归纳和演绎 都具有局限性,单纯的归纳或演绎还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运用更为深刻的其 他思维方法。 三、从抽象到具体 就是把抽象的、内容贫乏的概念、理论赋予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内容的过程。 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要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感性的现实 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过程,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

25、上的经验总结提升的过程;第二次, 是从科学的思维抽象逐步使抽象的理论上升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性的思维具体的过程, 是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再返回科学实践,赋予理论具体内容的过程。 抽象和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维 具体或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它不同于感性具体,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 接感觉到的具体,而理性具体则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和综合,达到对事物 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由抽象的逻辑起点经过一系列 中介,达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四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唯物辩证

26、思维方法之一。这一方法要求 在认识事物时,要把对事物历史过程的考察与对事物内部逻辑的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逻 辑的分析应以历史的考察为基础,历史的考察应以逻辑的分析为依据,以达到客观、全面 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目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不仅仅是关于历史方法和逻辑方 法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是构建科学技术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的规定性或原则。科学技 术历史实践是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确定逻辑思维的任务和方向。科学技术历史实 践的发展对于感性经验的增加使逻辑思维逐步深化和发展。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是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唯物辩证思维方法之一。这一方法要求 在认识事物时,要把对事物历史过程的考察

27、与对事物内部逻辑的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逻 辑的分析应以历史的考察为基础,历史的考察应以逻辑的分析为依据,以达到客观、全面 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目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不仅仅是关于历史方法和逻辑方 法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是构建科学技术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的规定性或原则。科学技 术历史实践是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确定逻辑思维的任务和方向。科学技术历史实 践的发展对于感性经验的增加使逻辑思维逐步深化和发展。 辩证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只有坚持辩证思维方法,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 加工时,必须要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方法。另外,坚持辩

28、证思维 方法对于建立科学体系,指导社会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 的统一,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自觉 地认识和提升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入研究科学技术, 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现代科学 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使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 切。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首先,辩证思维的基本精 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

29、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方法,科 学研究就寸步难行;其次,辩证思维方法不仅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 而且已成为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再次,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 和动力,推动科研工作者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 创新。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 实了辩证思维中的世界图景;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一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精确化。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结合日益重要。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

30、哲学的指导下,把辩证 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 究。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就是把辩证法贯彻到科学技术研究中,以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渗 透到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中,把握具体科学技术研究的过程。 2.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有哪些?试析批判性思维对创新思维的 重要意义。 移植和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 移植方法 所谓移植,即把在其他学科中已经运用的方法或研究方式移到要研究的新领域或新学科中, 加以运用或加以改造后的研

31、究方法。移植方法的创造性很高。 移植方法包括:概念移植、对象移植和方法或技术移植等等。 学科交叉方法或跨学科方法 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性越来越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 创新。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1.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 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 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2.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跨学科也是一种多学 科融合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多维融贯的方法。 科学技术研究需要创新,创新是科学

32、技术研究的不竭动力和灵魂。要创新,必须有创新思 维和方法。科学研究上和技术发明上的创新思维,就是思维要素的辩证组合与重新配置。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除了表现为运用规范性的辩证思维形式之外,还体现为收敛性 与发散性、逻辑性与非逻辑性、抽象性和形象性的对立统一等辩证思维特征。在这些具有 对立方向的特性之间保持张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特征,也是创新思维方法的典型特征。 一、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 (一)收敛思维特性 使思维始终集中于同一方向,使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收敛 思维特性又称“聚合思维” 、 “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特性。 收敛性思维志在取得结果。 (二)发散思维特性 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特性, 与收敛思维特性相对。又称“放射思维” 、 “求异思维”或“扩散思维”特性。发散思维特 性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三)思维的收敛与发散 只发散,不收敛,劳而无功;只收敛,不发散,没有创造。只重视其中一个, 便可能走向形而上学思维。若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则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两者是对立 的统一,具有互补性,不可偏废。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思维的张力,在收敛中注意发散, 在发散中注意收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