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课后题答案.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4211062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辨证法-课后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自然辨证法-课后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自然辨证法-课后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 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 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 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 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 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 然界的辩证法

2、,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 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 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 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 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 的

3、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 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 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 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 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 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 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 论基础。 第二,它们

4、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 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 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 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 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 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 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 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 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 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 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 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 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 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

6、 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 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 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 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 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 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 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

7、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 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 方面的发展。( 2) 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 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 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 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 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

8、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 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 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 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 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

9、然以及人与 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 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 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因此,马克思 提倡的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人类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思 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 18、19 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 关系? 18、19 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 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 科学的

10、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 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 19 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 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 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 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 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体系

11、结构。 3.在科学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有哪些不同观点? 1. 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技术是人的本质 力量的对象化。 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 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 产关系的变革。 2非马克思主义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 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 、 “劳动手段说” 、 “知识应用说”等观 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

12、观进行分析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 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 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 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 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 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 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 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

13、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 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 科学技术研究中。自觉地认识和提升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对于树立马克思主 义科学技术观,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的基本原则就是把辩证法贯彻

14、到科学技术研究中,以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 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渗透到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中,把握具体科学技术研究的 过程。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 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使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 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 前提。首先,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 现代科学研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方法,科学研究就寸步难行;其次,辩证思 维方法不仅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为沟通跨学 科研究的必要桥梁;再次,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

15、论支撑和动力, 推动科研工作者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 拓创新。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中的世界图景;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 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一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 精确化。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结合日益重 要。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把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 维和

16、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 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 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 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 证统一。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恩格斯指出,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方法是一种关注事物的 形式和抽象结构的思维和科学方法,它抽象地表达事物的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 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

17、人 工模型,抽象其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 (一)数学方程方法让人们理解了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生态系统的运行。 (二) 数学建模方法是科学家考察和介入自然事物的中介与桥梁;数学在建模方面具 有重要作用,数学模型比实物模型更能够反映事物内在属性的抽象关系。 (三)数学统计方法是人类对事物总体数量、类型及其关系的认识方法。数学 统计方法对于认识事物总体状况、分布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四)数学实验方法是把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在计算机上以数学 方法设计实现的理想实验。数学实验方法丰富了实验的概念,扩展了实验的内 容。是一种理想化的数学实践。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移

18、植和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 法。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 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多学科融 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 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型越来越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 认识,带来创新。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 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 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19、,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跨学科也是 一种学科融合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多维融贯的方法。 5.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系统方法是指 20 世纪 40-90 年代出现的系统科学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的总和, 这些方法对于从横断方面抽象认识对象的物质结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有重 要的作用。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看作是系统综合整体,并对这一系统综合 整体及其要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式、发展趋势等等进行辩证综合地 考察,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思维方法。 复杂性方法是一种综合的方法,侧重把定性判断与定量计算、微

20、观分析与宏观 分析、还原论与整体论、科学推理与哲学思考结合起来。复杂性思维把事物本 身的复杂性特征凸显出来,让人们更加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状态和性质, 考虑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思维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 思维,在科学上以多样性、相关性和整体性为主要特征。 6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认为观察是中性的,理论依赖观察,而观察不受理论 制约。之后观察渗透着“理论”的观点曾经在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中一度 成为主流观点,并且带来了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 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

21、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 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 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 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 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词条“观察渗透理论” 】 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 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在不同理论和信念的指导下,可以得出不同的 描述。任何观察语言总是同某种背景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其语义随着背景 知识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 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首先,仅作认知解析

22、同样具有狭隘性。认知过程的研究仅仅说明科学的观察过 程中确有大脑原有的某种理论经验的参与,然而,谈到观察过程中所渗透的理 论时,却不应仅仅局限为主体的背景知识,其他心理因素(如非理性因素) 、社 会文化因素,价值观念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正是科学认 知研究走向语境化的内在要求。其次,这一解析在某种程度上又过于宽泛。在 科学哲学中,理论的表达和结构有着严格的定义,而认知是一个比较泛化的概 念,它不仅涵盖了语义、理论和相关的知识建构,而且还涉及到人们的信念、 欲望、意图、目的等多种因素。所以,认知过程所探讨的理论对于严谨的哲学 话语来讲缺乏一定的精准性。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

23、、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 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 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 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7.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 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 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 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 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 理论的发展;同

24、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 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8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技术活动方法是人类在技术发明等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类方法的总和。马克 思主义极为重视技术活动及其意义。有多种多样技术活动的方法,其主要核心 是研究技术活动的不同阶段、过程和方面,以及如何实现技术活动目标。 技术构思是指在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对思维中考虑的设计对象进行结构、功能 和工艺的构思。 技术试验是在应用研究或技术开发中,对技术思想、技术设计、技术成果进行 探索、考察、检验的实践活动。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词条“技术设计” 】 技术设计是产品(方案)的定

25、型阶段。它将对产品(方案)进行全面的技术规 划,确定零部件结构、尺寸、配合关系以及技术条件等等,决定着产品结构 (方案)的合理性、工艺性、经济性、可靠性等。 【以下摘自百度知道“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实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 技 术构思通常是从原理出发判断一个方案的可行性,技术构思能行也就是通常我 们说的理论上可行,得到的是思想或者大致方案;有了技术构思需要进一步细 化细节以得到技术方案(产品) ,解决细节问题及具体问题,这个过程叫设计, 得到的是样品;试验是对设计的样品进行检验,验证构思的正确性。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6、?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改变了社会历史进程,造就了新的社会形态; 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革,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式的变化和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就了经济转型;产生了技术异化现象,要对异化的资 本主义制度展开批判,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科学是生产力的 “知识的形态” 。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 着整个人类物质生产的迅猛发展。 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的基 础上,推动社会变革,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有力影响。 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的科学技术,能够作

27、为解放的杠杆,增进人类精神生活 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由于 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 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 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 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 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 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消灭

28、对 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 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当然,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有一个历史过程。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等科学技 术体制是根本,各种组织机构及其科研组织运行是保证,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是导引。在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的新阶段,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呈现出一些新特 点,因此必须进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以保证科学技术的良好运行。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

29、相应的物质 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制度,旨在支持推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 科学技术的体制化以相应的职业化为核心,其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 拓展和丰富。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包括:组织领导体制、经济支持制度、法律 保障体制、交流与传播体制、人才教育培养制度等。 科学技术与其他各种事业密切相关,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以保证科学技术 活动的顺利进行。科学技术组织机构随着历史的演化而变化,具有各自的特点 和功能,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组织保证。在科学技术社会史上形成与发展 起来的组织机构有:科学技术决策、管理与咨询机构,科学技术活动组织机构, 科学技术传播机构,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机构。 【以下

30、摘自百度贴吧帖子“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科 学技术的法律制度、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对科学发展的意义:1、它可以积聚社会上的力量来进行 相应的科学研究;2、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中基础研究将会有大量的人员参与; 3、明确的法律以及管理制度将会更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现阶段,默 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 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

31、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 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 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 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 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 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 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 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6.如何

32、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一)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文化紧 密关联,并由此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默顿在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 学、技术与社会中提出的“清教主义促进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变化” ,以及 “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的解答,就说明了这 一点。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 1要防止科学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对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 化之间的冲突,深刻理解科学的限度,用正确的人文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 2必须以社会先进文化来引领科学技术文化,使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为经济社

33、会健康全面发展服务。得到广泛提倡的环境科学技术就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之 间的关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绿色文化的良性互动产 物。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毛泽东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强调中国社 会主义建设要重视科学技术工作,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开创了马克思主 义科学技术观中国化的理论先河。 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向现代科学 技术进军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重要思想,对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

34、有所发展和创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 学技术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 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的思想,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胡锦涛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提出了提 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战略,充分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科 学技术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系 统化的理论体系。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以人为本,促进民生,推动社

35、会的公平、公正,为和 谐社会建设服务。这方面包括:大力发展最贴近百姓生活,直接服务于人的科 学技术民生科学技术;改善科学技术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发挥科学技术在 缩小贫富差距、关注弱势群体中的作用等。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 值取向,也契合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需求和实践取向。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 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 和完善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当代科 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

36、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 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理 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丰富,涉及了科学技术的功能、目标、机制、 战略、人才和方针等重大问题,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 的科学技术思想,包括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 的基本内容,体现出时代性、实践性、科学

37、性、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特 征,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 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 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 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为 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 1、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高。 2、R&D(研究与开发) 投入占 GDP(国内生产

38、总值)的比例较高。 3、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 4、自主 创新能力较强。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国家创 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 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由五个部分构 成。( 1)、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 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3)、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4)、 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5)、社会化、网络化的科学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

39、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是调整产业机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是调整产业机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瞄准国际 竞争力的提高,必须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 系的建设。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是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以集成创新为主体、以引进 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途径。 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

40、体系是保障;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是关键; 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根本;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 精神是基础。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 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 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调整产业 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是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科技发展 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必须把提高自 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首要选择,作为调

41、整 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 贯彻到 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 技术实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7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 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 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基础是 20 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社会进步,其主 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等方

42、面,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自 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和 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 播和发展,是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相伴随的。改革开放以来,自 然辩证法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始了建制化过程,突出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的 研究传统和价值取向,强化了自然辩证法的意识形态特征和理论教育功能,形 成了系统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与我国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成为我国马克思主 义思想运动和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