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中国农村的问题与现代化大农业的 出路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 编辑 2008年 6月 6日 目录 张红宇:当前农产品供给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对策思路 朱有志 肖卫:集体经济“二次飞跃”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赵胜忠:农村集体经济积累的现状及出路 孟庆君:建立现代化大农业体系: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贺雪峰:农民价值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江湖:让我震惊的梅州农村见闻录 怅沙:东莞,一座野蛮的忘恩负义之城 温铁军:灾后重建向城市移民是捷径 徐昌生:计划生育的本质是计划经济 美国金融危机转嫁中国的损失远大于地震 货币战争已经打响:越南倒下之后就是中国 征文:公民监政 问责政府 铲除腐败 公正公平
2、苏占军:中国应尽快启动问责机制,人大应启动特别问题调查程序 董键:当下中国的“问题与主义” 央行员工:揭发一个官场腐败和金融卖国的典型 张昊:惊人消息:美国银行以 2.42元收购中国建设银行 60亿 H股份-改 革纵横谈 Yaomi:魔鬼都在细节里-南方周末的问题 儒家邮报第 68期: 霍韬晦:中国推动健康的民族主义有其必要从藏独分子阻挠奥运圣火说 起 韩星:北大为什么不能接受捐赠的孔子像 东海一枭:小人从儒家及自由派中滚出去!-范美忠:极端私己主义的恶 行 范美忠:在地动山摇的那一刻512 汶川地震亲历记 陈赟、海裔、柯小刚、唐文明、赵璕:儒法关系的共和意义-资治通鉴 网络读书会纪要之一 郭
3、齐勇:儒家伦理的现代诠释以“亲亲互隐”为视角 - - 发件人:“中国乡村发现” 收件人:, 抄送:发送时 间:2008-06-06 07:22:45 +0800 优先级:紧急 标题:湖南省社科院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 请 求转发 当前农产品供给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 对策思路 张红宇 2008-6-5 为深入了解农业灾情和灾后农业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析判断 2008 年农产品供给面临的特殊形势,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前不久农业部 产业政策与法规司组织北京市农业局和河北省农业厅对奶业生产情况、吉林省 农委和黑龙江省农委对东北地区“卖粮难”情况、河南省农业厅和四川省农业 厅对生猪生产情况、湖
4、北省农业厅对油菜生产情况、湖南省农业厅对水稻生产 “双改单”情况、安徽省农委和江西省农业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影 响情况开展了系列调研。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当前农产品供给形势和面临的突 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一、当前农产品供给形势出现的新情况 2008 年 1月 10日以来,我国南方等部分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 冻灾害。在这场灾害中,农业遭受重创,特别是蔬菜水果业、油菜产业、畜牧 业和渔业损失严重。灾害不仅给当前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后续影响正逐渐 显现,加上部分地区出现“卖粮难”和种粮成本增加,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 响,全年农业生产不确定因素增加,这将在一定程
5、度上影响全年农产品供给, 影响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影响“两防”目标特别是防止明显通胀目标的实 现,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粮食产销脱节,局部地区存在卖粮难 2007 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 4年增产,达到 5015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 380公斤,仍然没有恢复到 1998年人均占有粮食 411公斤的水平,年度产不足 需,粮食总量平衡的压力依然存在,南方销区的粮食价格普遍上涨,然而在东 北地区却存在卖粮难。据黑龙江有关部门统计,2007 年底黑龙江省农民手中待 售粮食 103.8亿公斤,比上年增加 24亿公斤,增长 30.0%。从待售粮食品种来 看,主要是水稻和玉米,水稻待售 45.3亿公斤,
6、比上年增加 15.8亿公斤,玉 米待售 50亿公斤,比上年增加 14.3亿公斤。在吉林也出现同样的问题。据吉 林省农委统计,截至 2008年 1月底,全省粮食仅销售 41.4%,其中,玉米销售 37.3%,水稻销售 49%,比上年同期低 30个百分点。据国家发改委数字,目前 东北三省农民手中仍有 72.5亿公斤水稻没有出售,超过三省水稻产量的 14。一些地方粮价上涨,一些地方卖粮难,造成这种有悖常理的现象,原因 主要有两个:一是受国家限制玉米转化乙醇政策影响,玉米需求减少,2007 年 东北玉米、水稻价格走低,尤其玉米价格偏低,而农民又存在涨价的预期,惜 售观望,销售变现较慢。二是由于柴油价格
7、高涨,公路运输成本增加,粮食运 输利润空间不大,一些车辆纷纷退出粮食运输市场,加上铁路运力紧张,造成 粮食产销脱节,销区粮食持续涨价,产区出现卖粮难。 (二)油菜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受国家利好政策和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2007 年秋冬油菜播种面积恢 复性增长,比上年增加 1050万亩,达到 1.01亿亩,其中“双低”优质油菜占 85%。但是,由于冬前大部分油菜主产区遭受严重干旱,播栽较迟,生长迟缓, 普遍苗小、苗弱,且高脚苗数量多,苗情较差,抗冻能力弱,此次遭受冻害最 为严重,受灾面积达 4891万亩,占全国冬油菜面积的 48.4%,其中成灾 2777 万亩,绝收 615万亩。据专家初步
8、测算,此次因灾损失油菜籽 180万吨,再加 上灾后渍害、病虫害等影响,全年油菜减产已成定局。以油菜生产大省湖北为 例,2007 年秋播油菜种植面积 1841万亩,比上年增加 241万亩,油菜生产扭 转了连续三年下滑的势头。但冰冻雨雪灾害使全省油菜受灾 800万亩,占油菜 种植面积的 43%。随着气候转暖,受冻油菜还将出现各种病害,油菜减产和绝 收面积将会进一步扩大。湖北省是油菜主要产区,油菜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18%,此次油菜生产受灾严重,对全年油料供应将会产生不利影响,油料供需缺 口将进一步加大。 (三)蔬菜四、五月份生产供给存在缺口 2007 年秋冬种蔬菜面积稳定增长,达 1.19亿亩,
9、同比增加 220多万亩。 但此次灾害对蔬菜生产影响严重,据初步统计测算,全国 20个省(区、市)受 灾总面积达 4208万亩,占全国秋冬种蔬菜面积的 32.4%。仅湖南、湖北、安徽、 江西、贵州、江苏、四川、浙江等 8省受灾减产就达 2600万吨,比正常预期产 量约减 33%,其中露地蔬菜减产 2280万吨,减幅 35%,设施蔬菜减产 320万吨, 减幅 25%;冻死春、夏蔬菜秧苗 150多亿株,占育苗总株数的 37%。据各省上报 情况分析,这次灾害造成蔬菜损失 3800多万吨,5 月底以前全国蔬菜供应量因 灾减少 3200万吨,各地通过加紧抢种补种可增加供应 2440万吨,增减相抵, 尚缺口
10、 760万吨。这种情况将直接影响春、夏季蔬菜生产和供应,价格同比将 有所上涨。 (四)生猪供应偏紧的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2007 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家扶持政策措施的落实,我国生猪生产出现了 积极变化。据农业部对 20个生猪重点省的 1800个规模养殖场、1800 个散养户、 180个行政村和 94个饲料厂的跟踪监测,1 月份生猪存栏同比增长 10.2%,出 栏同比增加 15.5%,规模户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长 23.8%,散养户能繁母猪存栏 同比增长 18.7%,生猪生产继续恢复发展。但是此次灾害造成生猪死亡 408.6 万头,其中大部分是仔猪,死亡仔猪数约占全国仔猪月供应量的 7%,且持续
11、低 温对母猪配种和妊娠都会产生不利影响。预计全国 2008年 7月份生猪出栏量将 会比正常水平减少。灾害给全年生猪生产的恢复发展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 同时,生猪生产面临成本上涨过快、动物疫病复杂、发展资金短缺、担心价格 暴涨之后出现暴跌等问题,许多养殖户对生猪养殖前景表示担忧,散养户发展 生猪养殖的积极性仍然不高。据河南省畜牧局调查测算,2008 年 2月份每头猪 的生产成本同比增加 144.62元。一头 1520 公斤重的商品仔猪售价高达720 元以上,比 2006年出售的 100公斤重的商品猪价格还要高。 (五)奶业养殖获利空间减小 随着国家奶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和国际市场奶价上涨的带动,2
12、007 年 9月份 以来,各地原料奶收购价格普遍回升。2008 年 1月份最后一周,北京、天津、 河北、内蒙古、山西和黑龙江等 6个主产省份原料奶平均价格为 2.84元公斤, 比上周上涨 0.6%,奶牛养殖效益逐步增加,奶农养殖积极性逐步恢复。由于此 次受灾地区不是奶业主产区,灾害对奶业生产影响不大。但是随着夏季产奶高 峰的到来,牛奶消费相对减少。加上国际乳制品价格有逐步回落的趋势,原料 奶价格有可能再次波动。特别是随着生产成本增加,奶牛养殖获利空间越来越 小。以北京为例,20012007 年上半年,牛奶价格始终在每公斤 1.72.0 元 浮动,但是饲料原料玉米价格却不断上升,由每公斤 1.1
13、元上升到 1.6元,牛 奶成本也达到每公斤 2.10元以上,养殖获利空间减小,影响了奶农的经济效益 和生产积极性。2007 年 7月以来,牛奶价格开始上升,到 2007年 12月,曾一 度上升至每公斤 3.5元,2008 年 1月回落至每公斤 3.2元。尽管牛奶价格上升 较快,仍难以抵消成本的过快增长。 (六)水产品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渔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水产品本来可能成为猪肉消费的重要替 代品,但这次灾害给渔业生产带来很大麻烦。截至 2008年 2月 14日,全国受 灾养殖面积 1455万亩,损失水产品 86.5万吨,其中苗种 42万吨、亲鱼 340万 组、商品鱼约 44万吨,直接经
14、济损失近 70亿元。由于此次受灾严重的长江中 下游地区和广东、广西等地是我国商品鱼养殖主产区,也是苗种繁育、亲鱼和 鱼种越冬的主要区域,因此,对上述地区、乃至全国的渔业生产均有一定的不 利影响,特别是亲本和鱼种的死亡将会直接影响春季早繁、供种以及年中大规 格商品鱼的供给和出口。据测算,死亡鱼种将直接导致全年减产 250万吨成品 鱼。考虑到恢复生产措施和非灾区增产因素,全年水产养殖产量预计可与上年 大体持平。当前,水产品的突出问题是出口受阻,加工出口企业处境艰难。近 年来,一些国家采取针对我国水产品的贸易壁垒措施,导致水产品贸易纠纷时 有发生,对我国水产品出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7 年出口量
15、和出口额增幅分 别比上年回落 15.8和 14.6个百分点,是 1999年以来增幅最低的一年。加之生 产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水产品出口企业面临很大困难,许多加 工生产线处于停工状态。 (七)全球农产品价格将持续在高位运行 2007 年以来,全球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国际市场小麦、玉米价格创近 10 年来的最高水平,大豆价格创 3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世界谷物储备降至 1982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据美国农业部 2008年 1月份预测,20072008 年度,期 末谷物库存量为 30.91亿吨,棉花库存量为 54.75百万大包,油籽库存量为 5.32亿吨,均为近年来期末存量新低。加上国际石
16、油价格暴涨和农产品能源化 利用加快,世界粮食价格居高不下的形势短期内很难扭转,这将继续拉动国内 主要粮食品种价格上涨。 综合以上分析,我国 2008年保障农产品供给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农产品 供求关系将继续呈现总体偏紧格局,农产品价格也将继续在高位运行,在 CPI 指数构成权重设置没有调整的前提下,农产品价格对 CPI的压力不会发生实质 性改变。2008 年 2月份的统计数字显示,CPI 达到 8.7%,创 11年来月度数据 新高,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 23.3%,粮食价格上涨 6.0%,猪肉价格上涨 63.4%,这些屡创新高的数字警示我们,2008 年的农产品供给问题大意不得、 疏忽不得,
17、放松不得。 二、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几个突出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前,农产品供给问题表面看是生产问题,实质是 生产要素配置问题。从要素层面看,农业生产发展受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 供给的制约,也受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制约。从调研情况看,以下一些问题需 要引起高度关注: (一)农资价格偏高且供应不足 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1)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由于国际市场化肥价格 暴涨和农资原料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进入 2007年 9月份,以化肥为主的农资 产品价格大幅上扬。据吉林省供销社最近调查,尿素到站价 1850元/吨,同比 增幅达 19%;进口磷酸二铵到岸价 4800元/吨,同比增幅达 65%;含量
18、60%俄罗 斯产氯化钾到站价 3300元/吨,同比增幅达 43%;杀虫剂平均上涨 10%左右;除 草剂平均上涨 20%左右;农膜平均上涨 8%左右;部分地区零号农用柴油平均市 场价格 6000元/吨左右,同比涨幅达 20%。与 2007年 3月相比,农资价格平均 涨幅 30%左右。据黑龙江省农委调查测算,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黑龙江省 亩均生产成本增加 2530 元。(2)农资调运不足。吉林、黑龙江省磷复肥等 货源主要依赖西南省份,农资外调和进口缺口很大,吉林省年需化肥 450万标 吨,其中省内化肥厂家供货 120万标吨,外调和进口 330万标吨。吉林省 2007 年底化肥社会储备量不到 10
19、0万标吨,不到上年同期的 50%,货源明显不足, 后市化肥价格依旧看涨。(3)农资出口加剧供求失衡。由于我国目前的石油价 格与国际价格严重倒挂,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作为石油的下游产品,与 国际市场价格存在明显价差,如目前国内磷复肥价格虽然较高,但仍低于国际 市场 30%以上,刺激国内化肥厂家扩大出口以获取更多利润,加剧了国内农资 供求失衡。 (二)农民种粮积极性仍然偏低 (1)种粮效益低抑制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农民而言,目前种粮经济效 益仍然明显偏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猛,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粮价上涨和 各种种粮补贴带来的实惠。据统计,2006 年与 2004年相比,全国农业生产资 料价
20、格累计上涨 9.9%,而同期粮食的价格仅上涨 1.3%。2007 年前三季度全国 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累计上涨 8.8%以上,虽然同期米价上涨很快,但 利润主要在加工和流通环节。(2)种粮比较效益低抑制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同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比较效益依然偏低。据湖南省农业厅调查测算,种 粮效益只有蔬菜的 50%、花生的 42%、棉花的 34%、西瓜的 25%。同劳务经济相 比,差距更为悬殊,一个家庭种一年农田的纯收入不如一个劳动力打半个月工 所获得的收入。(3)种植双季稻的累加效益与种植单季稻的效益出现“逆差” 抑制了农民种植双季稻的积极性。湖南省桃江县统计数据表明,1999 年首
21、次出 现种植双季稻的效益不如种植单季稻的效益,当年“逆差”为每亩 30.8元, 2001年“逆差”为每亩 52.7元,2008 年扩大到每亩 95元,水稻生产“双改单” 还没有得到有效扭转。 (三)农产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2006 年底以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消费者声称农产品价太高,但是农 民却抱怨赚不到钱,其中重要原因是流通成本过高,中间商获益过多。据商务 部统计,在我国农产品销售价格中流通成本占 50%左右,比欧洲高出两倍以上。 据农业部市场信息司最近调查,西红柿从寿光产地农民手中到北京超市市民手 中,要经过 6大过程、33 个发生成本的环节,价格也从每公斤 2.42元涨到 7.6 元。
22、其中,农民每公斤获利仅 0.334元,而超市零售商获利 2.30元,农贸市场 零售获利 0.864元,一级批发获利 0.710元,二级批发获利 0.876元。在西红 柿的生产、销售过程中,农民花费时间最长、成本最高,而利润却最小。 (四)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从调研情况看,各地普遍反映农业劳动力短缺,特别是这次灾后恢复农业 生产过程中,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在贵州、湖南、江西等重灾区,春节前后因 灾交通受阻,相当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没能回家过年;年轻人在家又不能增收, 春节后外出务工数量较往年增多,灾后恢复重建和春耕生产需要的劳动力特别 是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据安徽省农委调查,在第二、三产业
23、发展快的乡镇 和城郊区,农业兼业化问题日益突出,在第二、三产业欠发达的乡镇,青壮年 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明显。以繁昌县孙村镇为例, 全镇有企业 270家,就业人数过万人,许多农民把种田当作副业,农忙时回家 突击几天,全年大部分时间从事非农产业。平铺镇平铺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 出打工,剩下一部分年龄较大和一些不便离家的妇女在务农,该村的金村组有 117亩耕地,常年种田的劳动力仅 3人,年龄最小的也已 55岁。另外,据许多 地方调查反映,农村中的青壮年尤其是 20世纪 80年代后出生的有文化的年青 人大都不愿留在农村务农,加上在外务工经商干得比较好的农民纷纷选择了离 开农村
24、到城镇安家,农村留下一些老年人在守着房产和土地,农村空心化问题 在加剧,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五)农业专用物流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我国产区和销区距离较远,相应的物流配套设施建设没有跟上,至今 还没有粮食铁路专线,造成产区和销区区域间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从吉林、 黑龙江两省调研情况看,作为粮食主产区,农资供应与粮食销售严重依赖外省, 农资调运与粮食运输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瓶颈和约束作用越来越突出。黑 龙江粮食外运 90%依靠铁路运输,平均每年运量在 2000万吨左右,尤其是第四 季度和第一季度新粮收购时,日请车皮需要 7000车(每车 60吨),而铁路最 终落实的约为 1000
25、车左右,粮食调运非常紧张。因此额外产生的“请车费”达 到 30008000 元/车,增加了粮食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成本。据有关专家预测, 我国粮食价格上涨中 80%的因素是由于物流节点脱节所致。以东北玉米外运为 例,如果铁路、港口等各种运输工具、运输环节资源真正实现有效整合,流通 成本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再下降 10%20%。随着东北后备资源开发力度加大, 运量需求还将继续提升,物流节点脱节的制约作用将更加凸现。 (六)农业生产发展缺乏金融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金融和保险支持。 当前,农村金融的突出问题是供给严重缺乏。最近几年农业贷款余额和乡镇企 业贷款余额仅占全部信贷余额的 10%左右,200
26、7 年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 26.17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 1.54万亿元,仅占 5.88%。全国有近半数的农户 和农村企业贷款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一些成长性的涉 农企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中低端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这对确 保农产品供给、发展现代农业十分不利。另外,这次灾害凸显农业保险特别是 巨灾保险亟待完善。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自然灾 害导致的损失超过 1000亿元,常年受灾人口达 2亿,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 大的产业。但目前农业保险尚处于试点阶段,投保范围、投保区域相对狭窄, 特别是受灾严重的偏远地区基本没有覆盖农业保险,大部分农业
27、损失依然没有 得到补偿。在 2008年春节前这次灾害中,截至 3月 1日我国各保险公司已赔付 保险金 19.74亿元,其中农业保险为 6629.6万元,仅占赔付总额的 3.36%,且 绝大部分属于能繁母猪保险赔付。 (七)农业经营规模偏小。近几年,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 转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客观上要求调整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业生产 经营方式。在农业生产方面,我国户均耕地 7.2亩,仅为美国的 1400,规模 经营受到土地分散承包的制约。在生猪生产方面,由于农户分散饲养大量减少, 规模化养殖尽管已占到 40%以上,但并没有完全替代农户散养的规模数量,导 致生猪生产大幅波动。
28、与此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期滞后,农村集 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普遍不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户的带动面还不大,农 民专业合作组织发育还不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育不足,也制约了经营规 模的扩大。 三、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对策思路 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面临的问题既有发展问题,也有改革问题,必须树 立大局意识,统筹兼顾,未雨绸缪,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为实现 2008年“两防”目标特别是防止价格由 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出贡献。 (一)完善产业发展政策。继续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加大对农民的 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
29、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规 模,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提高最低收购价标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扩大大豆、油菜良种补贴范围,增加花生良种补贴,扩大大豆、花生面积,弥 补油菜因灾损失。畜牧业要切实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强化动物疫病防 控,适当增加猪肉进口,保证市场供给。水产业要切实加强原良种场建设,特 别要组织国家级、省级原良种场做好亲鱼、苗种的调剂和调运工作;加快养殖 方式转变,提高健康养殖水平,增强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蔬菜业要扩大南菜北 运基地蔬菜面积,扩大北方设施蔬菜供应量,增加 2008年 45 月份果菜类供 应量。 (二)稳定化肥等农资价格。完善农资进出口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提高 磷酸
30、一铵、磷酸二铵出口关税,对含磷超过 25%的复混肥开征出口关税,免征 进口硫磺增值税,努力增加农资供给。加大农资综合直补力度,增加对北方地 区种粮农民的补贴,弥补因农资价格上涨造成的损失,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对企业淡储磷酸二铵可能发生的亏损适当增加利息补贴,调动企业淡储积极性。 (三)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下力气解决东北粮食储运问题。尽快研究构 建东北粮食物流快速通道问题,加快规划建设东北粮食铁路运输专线。有关部 门要切实加强储运协调,保证收购资金供应,优先安排粮食运输,积极开展粮 食调运和销售。取消经山海关外运粮食 18元/吨的铁路建设基金和对粮食“铁 水联运”给予适当运费补贴,明确东北地区
31、的粮食公路运输享受“绿色通道” 优惠政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装卸车点设施,提高装卸车作业 效率,积极培育粮食物流龙头企业,提高粮食运输集中化度,研究优惠运价调 整实施办法,促进铁水方式合理分流粮食运输需求。 (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既要重视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也要重 视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加快发育多元化农业组织,积极扶持农业产业 化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等多种组织形式,在生 产环节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在流通环节增强农民参与流通的能力,让农民分 享流通环节的增值,使组织起来的农民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加快发 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发展农业生
32、产性服务作为重要领域,积极鼓励,突 出重点,加大扶持,解决好一家一户的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 (五)大幅度增加农业投入。明确界定农业投人的范围,增加投入农业的 资金比重,重点增加现代农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农民直接补贴等方 面的开支,并尽快制定出台农业投入法、农业信贷法、农业保险条 例等重要法律法规,使强农惠农政策法制化。加快建立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机 制,扩大新型金融组织试点,通过利息补贴等政策手段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组 织的支持力度。全面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农业自然风险防范机制,中央 财政建立农业保险专项资金,加大对各地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扶持,建立以 合作制为基础、政策支持为导向
33、、市场运作为特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六)加快培育职业农民。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完成义务教育后的 青年农民进行分业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造就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建设 的职业农民。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扩大培训规模, 保证培训效果。加强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农业经营资格认定 制度。研究制定吸引农村以外人才从事农业的优惠政策,有关政策可以参照对 大学毕业生的相关优惠政策。建立职业农民补贴保障制度,对具备资格的职业 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给予补贴,对返乡创业从事农业经营的能人给予支持。 (七)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 双层经营体
34、制,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离的体 制机制,明晰土地产权关系,明确土地所有权,强化土地承包权,搞活土地经 营权。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坚持农地 农用原则,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 高农业和土地经营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探索建立土地流转补贴制度, 形成土地规模经营的基础,在园艺等经济作物和畜禽养殖等产业发展方面率先 推进集约经营。 集体经济“二次飞跃”是新农村建设的 必由之路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研究员、教授、博士生生导师 朱有志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 肖 卫 2008-6-
35、5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3) 摘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两个层面论述了 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得出两个结论,并以湖南省新农村建设中“五乡十 村”调研案例对结论进行实证。我们认为,集体经济“二次飞跃”是新农村建 设的必由之路,实现“二次飞跃”务必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妥善解决集体中激 励监督问题和集体的规模问题。 关键词:集体经济; 二次飞跃; 新农村建设。 引 言 1978年,小岗村 18户农户签订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份包干到户合同, 从此,中国掀起了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的责任制热潮。包干到户以后,小岗村 农业发展良好,基本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但却始终未
36、能走向富裕。2006 年他们 把分到各家的土地收回到村委,重走集体化的道路。村里有土地 1800亩,其中 1400亩租给了上海大江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建设商品猪养殖基地。剩下的 400 亩由村里种植葡萄。现在小岗村的农民收入来源有四块:一是“大江”给的每 亩 500元的地租;二是在养猪场务工的村民每月工资 600 元;三是村民参与养 猪分红;四是种植葡萄的收入。2006 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 6000元。 小岗村在集体经济的“二次飞跃”中,农民收入得到快速增长。农村合作 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社会化合作的这一农村经营体制的探 索过程,给我国的农村改革有何启示呢? 一、中国农村集体经济“二次飞
37、跃”的理论依据 尽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 100多年前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分道而行,然 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理论探索的深入。关于集体经济发展方面, 中国化的马克斯主义与主流经济一些流派的观点具有一致性。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对集体经济认识的深化。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类最初的生产活动是通过集体劳动来征服自然的,只 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最终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和自由i。 (1)毛泽东思想中的集体经济论。毛泽东关于合作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论述, 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年代,毛泽东关于集体经济的思想主要是 为了组织大规模农民运动和为革命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的需要。在湖南农民 运动考
38、察报告中,把合作社运动列为的“十四件大事”之一ii。1943 年 11 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目前我们经济上组织 群众的重要形式就是合作社,克服一家一户单独生产的封建经济基础的唯一办 法就是集体化。在社会主义革命新的历史阶段,逐步指明合作社所有制即集体 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此外,毛泽东关于集体经济的论述还包括诸多富 有价值的思想,如:关于以苏联为戒,总结我国经验,探索适合中国实际手工 业改造道路;制定合作社条例,明确产权关系;建立合作社领导机构等。 (2)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二次飞跃”论。1990 年,邓小 平就中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首次阐释了“两
39、个飞跃”的思想iii。3 月 3日, 他在与江泽民等谈话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 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 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 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 大的前进,当然是很长的过程。” 1992 年 7月,邓小平在审阅中共十四大报 告稿后指出:“关于农业问题,现在还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我 以前提出过,在一定的条件下,走集体化集约化的道路是必要的。但是不要勉 强,不要一股风。如果农民现在还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就不要着急。条件
40、成熟 了,农民自愿,也不要去阻碍。” “从长远的观点看,科学技术发展了,管理 能力增强了,又会产生一个飞跃。我讲过,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 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 是发展集体经济。” “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有的地区农 民已经提出集约化问题了。”“要提高机械化程度,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 一家一户是做不到的。特别是高科技成果的应用,有的要超过村的界线,甚至 超过区的界线。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 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 实现农业的集体化、集约化、现代化,是邓小平一贯坚持的思想。他概括
41、 了集体化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是:机械化水平提高了,管理水平提高了,多种经 营发展了,集体收人增加而且在整个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了。并强调,这种转变 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形式,而是生产发展本身必然提出的要求。也就是说: “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中(2007),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积极 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 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对邓小平理论认识的深化。改 革开放近 30年,邓小平所说的“两个飞跃”中的第一个飞跃,在全国各地区的 农村显现出巨大的力量,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飞跃的全面实现提供了 必要的条
42、件。 结论 1:中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在中国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革命的 胜利和国民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家庭责任制,充分释 放农户分散经营的能量后,我国农村经济正处于集体经济“二次飞跃”的转轨 时期。 2主流经济学方法对集体经济问题的解释。 阿马蒂亚森(1985)认为,内部的激励问题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如官 僚主义管理、平均主义分配、榨取性的外部环境,从而,导致食物的获得权所 不同而导致灾难的发生iv。森 1966年发表了一篇影响广泛的文章,论证了合 作农场中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会高于个体农场的结论。追随森的经济学家进一步 推断,如果消除了那些外部负激励(anti-incent
43、ive)政策,合作社中的劳动激 励可能会高于家庭农场。 奥尔森(1971 年)把集体利益分为相容性的(inclusive)和排它性的 (exclusive)两类,前者是指利益主体在追求个人利益时是相互包容的,如农 产品生产基地的农户向收购商提出更高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时;后者的利益主体 在追求利益时是相互排斥的,如在收购定额时,不同的农户之间的农产品产量 竞争是排它的。按照博弈的观点,在相容的情况下是正和博弈,排它的情况是 零和博弈v。相比排它的情况,相容的情况下更可能实现集体的共同利益。可 是,现实的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理想,在相容的情况下,“三个和尚没水喝”的 集体行动的“囚徒困境”仍然存在。为此
44、,奥尔森设计了“有选择的激励” (selective incentives)。这种激励强调对集体中成员的“奖罚分明”。由 于现实世界中存在信息的不完全和集体规模较大的问题,所以对“有选择的激 励”仍不能寄予太高的期望。 林毅夫(1993)在其代表作中,从激励和监督的内部原因解释了中国 19591961 年农业危机vi。主要观点是,1958 年以前合作化由国家指导,农 户入社自愿的原则得到很好的强调,农户的退社自由得到尊重。1958 年夏,中 央提出了加速实现农业公社化制度创新,公社成员的资格变成了强制性的。从 博弈的观点来看,自愿入社退社的制度结构是重复博弈,任何一个社员可以通 过退社这个可以
45、置信的承诺来惩罚偷懒的社员,从而达到激励的效果,并且可 以通过这种自由选择对自己更好的境况。然而,当一个合作社是强制的情况下, 合作社的性质就变成了一次性博弈,集体的选择就会走进“囚徒困境”,这种 “困境”的结果是合作农场的产值远低于个人生产的加总。由于农业生产的复 杂性,以及合作社的规模盲目扩大,导致了监督和激励尤其困难,因此合作社 长期为这种“囚徒困境”所困扰。 结论 2:集体经济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所产生生产效率高低不是组织本 身的问题,而是集体中的监督与激励成本问题,历史上集体行动的无效率实践 大都源于外部政治因素导致的激励无效。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二次飞跃”必 须面对如何解决集体内部
46、的激励问题和集体的适当规模问题。 三、集体经济“二次飞跃”的实证分析 为了对新农村建设中集体经济发展阶段、组织形式、微观机制等进行系统 研究。课题组选择湖南省代表性地区的五个乡镇中的十个村庄进行访谈和问卷 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农户问卷 300份,回收率 97.3。调查中 47的农户反 映有村或自然组集体资产(包括土地、山林、房屋、作坊、水面等)。50.4 的农户回答,为了增加集体收入来源,愿意把个人承包的耕地和林地集中一部 分作村、组的集体资产;25.2的农户不同意,24.4的农户没有明确回答。 如果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则有 59.3的农户愿意把个人承包的耕地和林地集 中一部分作村、组的集体资
47、产。 案例:梅峰村农村集体经济 基本情况:梅峰村由 11个村民小组组成,共 295户,总人口 1108人,劳 动力总数 568人;耕地总面积 500余亩;集体林地面积 1300余亩,占走马街镇 林地总面积的 1/4,村集体收回荒茶山 200余亩。新农村建设期间,创办梅峰 烟花,每年销售额近 2000万元,利用集体林地改造种牛基地一个,利用荒废茶 山改造无公害水果基地一个,占地 220亩,总投资 50万元,集体水面 70余亩 承包给村自然小组以供各种观光、垂钓休闲使用。村集体经济总共解决农村剩 余劳动力 128人次。2006 年修缮村级道路 1.5米,总投资 31万元,其中政府 补贴 15万元,
48、剩余部分有集体筹资。 发展势头:梅峰烟花厂自 2005年投产以来,产销两旺,每年销售额近两千 万,解决了 100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生产工人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情况下,每 月工资 1千元以上。同时,梅峰村农民创收的重要来源还有承包村集体的 220 亩无公害优质水果示范地、70 多亩水面,农户在承包期内,通过一定的合作形 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集体经济的带动下,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 业顺利开展:一是 2004年梅峰村修建连乡公路,投资 12万,2006 年修建村硬 化公路 1.5公里,总投资 30多万元,获得政府拨款 15万元。二是由村集体负 责改造小学教学设施,投资 10元。三是水利灌溉设
49、施的维护,由集体筹资投入 1万余元。四是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启动后,村级卫生室建设和村级防预网络基 本完善,参与合作村民,特别是大病户的就医困难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五是社 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完善。 发展经验:梅峰村现有的集体经济形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一 是梅峰烟花的股份合作形式。梅峰烟花厂址选择在梅峰山的一个山谷,有力的 保障了安全生产需要,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占股份的 10;浏阳烟花厂以生产 技术入股,占总股份的 30%,剩余股份由村中四个大股东控制,分别由大股东 召集村中分散小股东,四大股东负责生产、销售、日常管理、谈判交涉等。这 种股份合作形式既有利于引进外资和技术,也有效了节约了生产经营和交涉中 的交易成本。二是“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200 多亩无公害优 质水果生产基地,分别以 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