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口镇港里村.docx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4213805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0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莱芜口镇港里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莱芜口镇港里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莱芜口镇港里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莱芜口镇港里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莱芜口镇港里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莱芜魅力村庄-港里村 港里村隶属莱城工业区口镇,位于莱城西北 12 公里处,距张家洼街道办事处驻地 2 公里。在港里河北岸。北接口镇,西靠长埠岭,东临港里河,地处平原。全村现有土地 3100 亩, 3000 口人。以潘、贾、冯、刘四姓居多。 据史料记载,港里村原名讲礼庄。春秋时吴国国王之子季札偕其长子出使齐国。返回 途中,行至今港里村附近时,其子突患急病而死。季札按周礼为其子举行葬礼。孔子闻之, 偕弟子前来观礼。观礼毕,孔子及弟子来到港里村传道讲礼。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孔子, 在孔子讲礼的地方建立了一座“孔子讲礼碑” (此碑已遗失),并把该村命名为讲礼庄。后演 称港里庄(“港”字,莱芜方言为 j

2、iang)。后来,人们又在季札长子墓前建立了一座 “使齐伤感 碑”。 港里村,清康熙年间属垂杨保;民国年间属港里乡;1941 年,莱芜分为三县,港里村 划入莱北县;1945 年 10 月,恢复原莱芜县制,港里村仍属港里乡,一直到建国初期; 1955 年,该村成立初级社,次年成立高级社。1958 年 10 月,口镇人民公社成立,该村 属口镇公社所辖;1984 年,该村从口镇划归张家洼镇,张家洼镇现改为张家洼街道办事处。 港里村人一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中,港里村人同仇敌忾, 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抗战时期,该村出现过“母亲送儿打 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3、”的感人场面。在莱芜战役前夕,该村民兵、妇救会张贴标语,散发 传单,劝降国民党军人家属。战斗结束后,妇女们积极护理伤员,抬担架、送给养,并到 临时医院为伤病员换绷带、洗血衣。多次受到上级党组织的表扬。 战争年代,港里村有 17 名青年为革命光荣捐躯。任抗日救国妇女联合会会长(简称 妇救会长)的李承英同志,是港里村最早的、也是当时唯一的一位地下党员。她积极宣传 抗日、发动群众做军鞋、摊煎饼支援前线,并将自己的弟弟李承先和年仅 15 岁的儿子韩 传建送进抗日部队。敌人将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941 年农历 11 月 5 日下午,日伪汉 奸将她抓去,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让她说出地下党组织。但她坚贞

4、不屈、视死如归。敌 人把她打得死去活来,伤痕累累。最后竞惨无人道地用剪刀将她的右耳朵剪了下来。后来, 李承英又多次被敌人抓去毒打折磨,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48 年农历 12 月 2 日,年仅 46 岁的李承英不幸去世。 港里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我党我军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这些同志为党 和人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了人民的赞誉。在他们之中,建国后成为地级以上干部的 有三人:贾东明、韩传建、刘思汉。另外还有老干部刘兰勋、郇存和、刘明业、潘清资、 贾乐芝等。 港里村人的经济意识强。村里的能工巧匠多、个体业户多。很早就有木匠、铁匠、泥瓦匠, 粉坊、油坊、挂面坊、馍馍坊、豆腐坊、豆腐皮坊等。

5、后来由于受各种运动和极左思潮的 干扰,一度曾被压抑甚至停产。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他们才真正舒心地大干起来。这些业 户生产出的产品大都是一流的。 港里村人文化素质高,教书先生多。建国前,该村就有近 20 名教书先生施教于本村 和外乡。建国后,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加。该村的大、中、小学教师已接近百名。他们默默 地耕耘在教育战线上,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港里村的医生多。建国前,该村的各种先生就达十余家。那时村里有五家药铺。老中 医刘西阳、潘光祚还把药铺设到了口镇和古城村。建国后,他们大都成为卫生部门的医疗 骨干。现在中西医结合的“疮大夫 ”世家朱尔明,便是祖上的第四代传人。整骨大夫刘振琪 本是祖传

6、整骨第五代传人,但他不满足于单独整骨而是积极开拓进取,博采众长。现在他 已成为张家洼街道办事处卫生院的外科主任医师。 港里村重视文化生活。一向爱好文艺活动。建国前该村就有很多才华横溢的民间艺人。 逢年过节,他们就表演“斗狮子 ”、“玩龙灯”“踩高跷” 、“打花棍”等传统节目。所表演的节目 花样繁多、艺术精湛。每每引得四乡八村的观众人山人海。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 他们组织起一个大戏班子,用莱芜梆子、吕剧、歌剧等文艺形式排演小姑贤、三世 仇、李二嫂改嫁等剧目,受到港里村及周边十几个村庄的好评。60 年代末至 70 年 代,他们排演了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送猪记

7、、三定桩等剧目。除在本村演出外,还受聘到马陈村、林马村、矿山煤矿等单位演出。 并且到 o 九公路工地和莱芜驻军驻地为部队官兵慰问演出,受到部队首长和上级领导的高 度赞誉。 1996 年 10 月,该村村庄重新进行了规划整改。村中央建修了转盘路。40 米宽的大街 贯通东西、南北。村内建立了集贸市场。大街两旁的沿街楼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新旧 世纪之交,该村跨人了电话村的行列。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港里村重视民营经济,重视个体业户的发展。近年来,该村纷 纷办起了石材加工厂、机械加工厂、再生塑料加工厂以及养鸡场、养猪场、养狐场,还成 立了建筑队。这些个体业户的崛起,不仅充分安置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

8、还解决了部分 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另一些人在黄淮海开发区公路附近建起了占地面积 20 余亩的 40 个塑料大棚。现在他们又开始养蚕。 港里村人杰地灵,意识超前。勤劳智慧的港里村人正积极准备将山东省文化厅批复迁 建的“莱芜战役主战场标志 港里龙王庙” 付诸实施。届时,一个集历史文化、革命传统、 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具有港里特色的“莱芜战役主战场纪念馆暨港里龙王庙” (拟名)将呈 现在世人面前! 歌谣两首 (一)支前歌谣 男女老少忙支前,好似腊月在忙年。 军鞋、煎饼都备齐,单等大军到村前。 (战争年代里,这首歌谣在港里一带及整个莱芜二区广为流传。) (二)反战歌 日本钢盔美国枪,国民党的破军装。

9、老蒋叫我打内战,口口口口口缴枪! 这首歌谣是莱芜战役中,一位刚满十五岁的被俘蒋军卫生兵向我军提供的。反映了国 民党兵当时的反战情绪。战役结束后,这道歌谣便在港里一带及口镇地区流传下来。 据乌江刘氏支谱及刘氏族茔碑刻载,港里村是清朝乾隆时宰相刘罗锅(刘墉)祖籍。 其高祖原是港里村一介贫民,明末逃荒至莱芜北部山区的刘白杨,后又逃荒到诸城落户。 刘庸当权后,曾派人来港里“寻根问祖” ,当时清廷内部斗争激烈,村中刘姓恐怕其中有诈, 又怕刘墉失势而累及村里刘姓遭满门抄斩之罪,不敢承认其事。后将刻有刘墉上几辈的刘 氏谱系碑埋入刘氏祖茔其原坟墓地下,在上面盖 一“神龛”形小屋,为保护其谱碑,刘姓人 宣扬其屋

10、是“皮寒(疟疾)屋子 ”,谁靠近它就会染上皮寒病,几个朝代下来,还真的对此碑 起到保护作用。然而到了“文革 ”中,此屋、此碑均被砸烂修了猪圈。 港里村东首,有一座龙王庙。这里曾是著名的莱芜战役中我军活捉国民党中将副司令 李仙洲的地方,是莱芜战役主战场遗存至今的重要标志物(见山东省文化厅鲁文物2000 第 66 号文件)。当年,遵照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华东野战军在陈毅元帅和粟裕 将军的指挥下,与国民党军激战三天三夜,全歼敌人 66, 000 余,但仅在这一主战场就歼灭 敌人 50, 000 多。战斗结束后,国民党军总指挥官李仙洲左腿受伤,藏进龙王庙旁的一条小 沟里,被解放军活捉。 20

11、世纪 60 年代初,红日电影摄制组为尊重历史真实,专程从八一电影制片厂来 到当年的主战场港里河取景,并将港里龙王庙真实地再现在影片中,李仙洲先生生前曾几 次专车来港里观瞻,并在庙前颇有感触地追忆旧事。 据莱芜市志载:龙 字碑刻,位于港里村东残留的龙王庙内,建于明代,碑为长方 形立式。高 1.70 米,宽 0. 60 米,厚 0.20 米。阴刻龙 字为雪蓑子所书,字高 0.80 米。碑 额书有:“龙虽水族,神奇独最,离潜而出,霖雨及物,识高者无能测其形似,因谨志之曰 龙”。 又据续修莱芜县志载:“龙 字碑在港里东南门外龙王内。雪蓑子书,刘元翰跋”。 再则,根据港里村刘姓祖辈相传及乌江刘氏支谱等记

12、载,雪蓑子书“龙” 字碑时,是 在嘉靖年间,时间、地点、当事人均与续修莱芜县志相吻合。当时,港里村一带人烟 稀少,洪涝灾害连年不断。为祈求龙王保佑,港里村人自发筹资塑神建庙。知名人士刘元 翰恳请好友雪蓑子题写碑文。雪蓑子欣然应允,并让人将墨汁磨好后倒人瓦盆里。当人们 将瓦盆捧至石碑旁时,只见身披蓑衣赤着双脚的雪蓑子走上前来,一脚踏进去,一搅和, 一蘸乎,提脚运力便在碑的中下端踹上了一个 0.80 米高的狂草大字“龙” 。只见那“龙”字雄浑 苍劲、古朴刚毅、气骨傲然!在场的人们无不被这一绝妙的脚书技艺惊得目瞪口呆。当人 们再向他献上毛笔时,雪蓑子并不去接,而是从地上捡起来了一根豆楂,用手一撸,蘸

13、着 瓦盆里的墨汁在碑额上即兴草书。之后,雪蓑子在落款处毫不犹豫地写上了“大明刘元翰书” 。 刘元翰见状慌忙向雪蓑作揖施礼:“愚弟元翰岂敢贪天之功?” 雪蓑子只向刘元翰摆了摆手, 一言未发。 随着岁月的流逝,“龙”字碑经历了隆庆、万历、泰昌、天启,一直到了八十多年后的明 崇祯十三年。当时,巧逢天公作美,洪涝灾害减少,又加本村及附近村庄人气旺盛,人们 自然就想到了“龙王爷”的“ 保佑” 之恩。于是以张良辅等人为首,组织募捐,将原来那座破旧 简陋的龙王庙进行了重修。正面的龙王大殿,雕梁画栋,飞檐凌空,非常气派;南面的龙 王庙亭更是别具一格:中间,四尊阳刻亭联对称成趣,东西两头各嵌以发碹洞门。一座不

14、同年代分别镌刻碑阳和碑阴的“龙” 字碑被人们郑重地嵌在了新建的龙王庙内。如今安放 “龙” 字碑的所谓龙王庙,只不过是“皇清道光十一年重修” 过的南面那座庙亭而已,至今庙亭脊檩 上的字迹仍清晰可辨。 这座“龙” 字碑虽历经沧桑几百年,但整个碑身及镌刻碑文却风化剥蚀甚微。不过,这座 珍贵的“龙” 字碑,能在“ 十年浩劫” 中免遭砸烂,还有一段小插曲。当年,红卫兵 zaofan 派欲 砸烂这座“龙” 字碑。然而,“ 龙” 字碑竟然不见了!原来,村人早已将碑移进了该庙东山墙的 洞门里。先用泥封好,又用石灰粉刷一新,然后郑重其事地在上面写满了毛主席的“最高指 示”。当时,zaofan 派对此处很有怀疑,

15、但在那时,又有谁敢动一动这神圣不可侵犯的语录 墙而落个现行反革命!十年浩劫过后,这座珍贵的“龙” 字碑才得以重见天日。至今,洞门两 边残留的“最高指示”还非常清晰。 在港里村东首的龙王庙旁,有一座大桥,名曰“港里桥” (见莱芜市志606 页),该 桥建成于 1969 年。全长 180 米,20 孔,跨径 8 米,桥面宽 7 米,港里大桥建成后,便接 通了章(丘)莱(芜)公路的南段莱(芜)口(镇)路段。从此以后,人流车流昼夜不停。 后来,根据上级“裁弯取直,加宽路面,增设桥涵,避开村庄” 的指示精神,交通部门又在东 线建成了明莱二级干线公路。至此,港里大桥乃至莱口公路便“门庭冷落车马稀” 了。

16、“港里河桥头毛主席像”,是画在“毛主席像碑” 正面的毛主席彩色画像,现已成为港里一 带的一大景观。该“毛主席像碑 ”高 4.5 米,正面宽为 2.2 米。背面侧面皆模印上了突起的毛 主语录。像碑共有 4 座。大桥两头各两座。该画像画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画面形神兼备, 栩栩如生。 图片:SL270041.JPG 当时一位文革领导人看了说:“这不明明是让毛主席他老人家站在桥头上给你们站岗吗? ”大队干部一听全都吓得打哆嗦。他们明白,若是上纲上线,那就是反革命事件!他们一边 向上级赔罪,一边设法挽救。先是用白色油漆将彩像涂抹覆盖,再用大红油漆在上面恭恭 敬敬地写上毛主席语录“中国应当对于人

17、类有较大的贡献 ”等大字。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经过 一段时间之后,碑上的毛主席语录渐渐隐去,而被涂盖过的毛主席彩色画像却又活灵活现 地重现出来。现在,这几幅历经风吹雨打三十余载的毛主席彩像仍然画面清晰,色彩鲜明。 1998 年,该画像被载入了莱芜文物。 据史料载,港里村特产香稻。“港里香稻” 颇有名气。该香稻,相传是一位颜姓南方人(朝 代、藉贯不详)从江南带过来的优良稻种。该良种虽然栽植了若干朝代,但其优良品质经 久不衰。该香稻碾出的稻米,籽粒较大,颜色新鲜,玉白油亮,半透明。煮熟之后,老远 就闻着喷香。吃起来,既甜又香,口感特好。相传在清朝年间,该香稻曾被作为贡品进贡 朝廷。遗憾的是 20 世

18、纪 70 年代初,由于附近厂矿超量抽取地下水等原因,致使上游的乌 江泉彻底枯竭。港里村附近的所有水田全部干涸。无奈之下,人们只好将侍弄了若干朝代 的 300 多亩稻田改作了旱田。至此,史料上和村碑上记载的“ 特产香稻”便成为了历史。 就生产的食品来说,其中较有名气的当属“港里豆腐皮”。这种食品白嫩、细腻、营养 丰富,吃起来甜津津、肉绵绵,口感很好。向来就有“植物肉”的美称。它既能不动锅灶即 时当菜肴,又能跟其他青菜共炒上大席。目前,该村的豆腐皮专业户已发展到近百家,并 且加工销售已形成了规模。他们骑着摩托车,驾着小木兰,天天活跃在全市各大小饭店、 酒楼及各大小农贸市场,形成了一支产业大军。今年

19、 73 岁的刘庆成老人,是该村祖传加 工豆腐皮的第二代传人。该村的豆腐皮专业户,大部分是由他或他的徒弟教会的。 港里村一向重视发展农业,更重视产业结构调整。现在全村有桑园 400 亩、葡萄园 20 亩、苗圃地 100 亩、荆条地 100 亩、芹菜地 100 亩。早在七八十年代,“港里芹菜” 就小有 名气。90 年代中,人们从外地引进了几个优良品种,经过优化选育和提纯复壮,精心培育 出了一个新优良品种铁杆芹。这种芹菜株高、茎粗、实心、坚挺,还耐干旱、抗倒伏, 不仅产量高而且耐储存。尤其食性特别好,可以说是色、香、味俱佳。 传 说 季札长子墓 季札长子墓,位于莱城区张家洼街道办事处港里村东北 20

20、0 米处的“ 沙坡子”地。嘉 靖芜县志载:“延陵季子长子墓,在县西北三十里。吴季札使齐,其子死,葬于赢博之间 即此。前有碑可考,近年间为水所没”一原坟头封土高约六米,封土为下方上圆。1964 年, 村民们将坟头挖掉运至南边的港里河滩造了地。往下挖这座墓时,在距地表几米深处,挖 到两间油篓坟每司长约 3.5 米,宽约 2.5 米:深约 4 米余墓室墙壁用砖砌成。墓顶用砖 发碹,墓底铺大方砖。墓室地板上有 20 厘米厚瘀泥,未发现有随葬品。在墓室北有一甬 道,高 2. 87,宽 0.6 米。甬道保存完好,但内情不详,后用土掩埋。为一座有前后室的甲 字形墓。 伍子胥护泉 乌江泉,在港里村东北 300

21、 米处据嘉靖莱芜县志 载:“ 乌江泉,在县北二十五里。 昔伍子胥统兵过此,掘地护泉,味如江水 争有子胥嗣在”相传“伍子胥统兵过此,掘地护泉” 时曾驻扎在港里村旁。在驻扎地不远处,有一眼喷泉,泉眼很大,喷水很高 但泉水附近杂 草丛生,凌乱不堪,沟沟坎坎一片狼藉。该喷泉没有泉名,泉旁边还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小 泉。它们共同形成了一汪湖水。湖下游顺东南方向流入较深的一条河(今港里河)。 伍子胥对这眼喷泉非常看重。当时,泉眼喷出的水柱离水面有二三尺高。在蓝天白云 的映衬下蔚为壮观。伍子胥越看越高兴,遂说道:“今天我要尝尝这眼喷泉的泉水是否甘甜。 ”侍卫立刻滔上一碗泉水送了上去。伍子胥品尝数口,连连称赞:“

22、 味如江水,甘甜好喝!” 说完,将碗里的泉水一饮而尽。伍子胥放下碗,又环顾一遍与这眼喷泉极不协调的周边环 境。当即下令:“掘地护泉”。士兵们马上到村庄里向老乡们借来工具。伍子胥亲自下到水 里和士兵一起将泉水附近的淤泥、杂草仔细清理。待将士们掘地护泉竣工时,港里村及周 边村庄的男女老少,成群结伙来到工地上。他们都想看看喷泉的新貌,更想一睹这位将军 的风彩。一位老者在人们的簇拥下走上前去,向伍子胥供手道:“将军到此,千载难逢。今 天劳驾大人掘地护泉,乡民实在感恩不尽!”伍子胥还礼道:“ 自古军队来自百姓,做点善 事完全应该。”老者接着说道: “这眼喷泉的下游,自古就形成了一条江河。可它一直没有 个

23、名子;喷泉呢,也是无名之泉。刚才我们经过一番商议,想借用将军的姓氏“伍” 字来命 名。今后就将这条江叫做“伍江 ”,将这眼喷泉叫做伍江泉。望将军务必答应”。伍子胥一听 连连说:“不妥,不妥”。谁知乡亲们“忽啦啦” 垒都涌上前来高声喊道:“ 伍将军答应吧!伍 将军答应吧!”盛情难却,伍子胥双手抱拳,感慨地对大家说:“ 父老乡亲们,大家的心意 我领了。可是,只因为乡亲们做了点善事,就用我伍某的姓氏来命名江泉,也实在有些为 过。我看这样吧”说着,他遂命令手下取来了笔墨和竹简。伍子胥,饱蘸墨水在竹筒上 写上了“乌江” 和“ 乌江泉”五个大字。 后来,人们为了铭记伍子胥掘地护泉的功德,便在乌江泉东岸建修

24、了一座“子胥祠” 。 在祠前又建立了一座“伍子胥护泉碑 ”。碑阴镌刻着伍子胥当时掘地护泉的记事。至于后来 该祠毁于何时,无从考证。20 世纪 50 年代初,仅剩下的一块“伍子胥护泉碑” 也遗失。 刘元翰的传说 传说东海龙王经常到港里龙王庙与刘元翰下棋。有一天,龙王又离开龙官来到港里龙 王庙。说这回不是来下棋,而是宴请刘元翰。刘元翰叹口气说:“自从修了龙王庙,每次请 你你都到,可如今天已经大旱多时,你却迟迟不来下雨。乡亲们都知咱俩是好朋友,以致 他们都对我有怨言了。”龙王大笑道: “元翰弟,你为穷苦百姓施善田、垫国赋的慈善之举, 不仅传遍了整个夹谷(莱芜)县而且也传到了东海龙宫。本来嘛,港里龙王

25、庙修得好、 名气大,你又是夹各县的知名人士。为此,我已经把你们这一带划成了东海龙宫的管辖地 盘。今天我来,一是为了宴请贤弟,二是为了给你们下雨。你看”刘元翰顺着龙王的手 势往天上看去,只见“唰”的一道闪电,紧接着“咔嚓” 一声炸雷,骤然间,龙王庙外一片漆黑。 酒桌中间的大瓦盘里,是一个婴儿般大的人参娃,周围若干瓦盘里全是生猛海鲜,宴 席上,龙王盛情相让,刘元翰却不敢动筷。龙王惋惜地说:“你不想吃就用手摸一摸这人参 娃,也不枉我白跑一趟啊。”刘元翰一边应承,一边用右手食指向那参娃上轻轻一沾。不料 就这一沾,只觉得浑身一激凌。一股仙气传遍全身。手指也变得又粗又红润。龙王说:“今 后这地盘,只要天旱

26、了,你就用手指朝天上指一下,本龙王就给你们下雨,平时你就用这 手指给人治病吧”说完龙王就不见了。刘元翰离开座位,一出庙门,就听锣鼓喧天、人声鼎 沸。只见人们个个欢天喜地,跑上前来向他道喜,原来龙王已经给这一带下了一场透地喜 雨。乡亲们为了贺喜雨、谢龙王,杀猪、宰羊,置办礼品。用大食盒抬着来到了龙王庙。 刘元翰立刻双手抱拳,频颊向人们道谢还礼。 说来也巧,这时突然有一后生匆匆跑来说,南乡里一个年轻人得了急病,本来是抬着 去口镇求医,不想在这半路上病情加重,已经没有脉博了,想在这里找个先生看看。即便 是看不好,回去也好有个交待,刘元翰一听,这才想起自己的手指和龙王的嘱托,他立即 随来人到了担架前。然而几个人拦住说:“不必看了,人已经死挺了。” 刘元翰说死挺了也 要看看,刘元翰左手托起年轻人的胳膊,右手食指就向手腕上搭脉。谁知就这么一搭,年 轻人“哎哟” 一声,一骨碌爬了起来。众人们全都惊呆了!年轻人问:“这是啥地方。我咋在 这里。”当人们告诉他,就是这位老人的神手使他死而复生时,年轻人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他立刻向刘元翰磕头致谢,并认刘元翰为干爹。 从此以后,东海龙王与刘元翰的传说,传遍了夹谷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