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蝎动力。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 当 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新的 环境下,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是 21 世 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在党和国家大力强调自主创新的今天, 科技创新能力成为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和灵魂。所以,培养和提高大 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 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科 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关键在于要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 力的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
2、更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 重要的基石。科技创新教育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科技创新能力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科技创新能力是指通过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性思维不仅能揭 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 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是人 类智慧升华的表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而 且必要的。 创新教育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3、创新精神的培养、潜 2 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增加学生就业机会有重要意义。在拥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科研设 备、全新的知识和高新技术的高等学校,对新世纪人才创新能力的 培养进行研究和实践,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一大批有素质、有创 新意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 是国家兴旺、民族振兴的要求;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对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具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战略意义。 第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深 化教育改革,加快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已成为
4、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是将来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力军,高等教育必须尽快担负起培养大学生 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历史责任,把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上升 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而对于肩负振兴中华历史 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培养高度的科技创新精神,在学习和 工作中大胆创新,才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第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学内在规律的体现和 学生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学习与创造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可以促进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为应用所学知识提供了条
5、件。另一方 面,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使 3 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缩短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 距离,从而可以充分体现教学的内在规律与目的。 第四,科技创新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风建设和学生科研能力的 培养。创新活动与良好的专业基础、实验技能密不可分,即创新活 动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学习成绩、知识水平为保证。善于 学习、良好的学风会给创新的成功带来机遇;另一方面,科技创新 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众多的领域和学科知识的支持,如果不拓宽 自己的知识面则无从谈起,因此科技创新的知识需要又调动了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和涉猎其它学科及领域的主动性。 二、当代大学生科技
6、创新现状 根据研究,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表现主要体 现在:一,缺乏创新的观念和创新欲望;二,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 三,缺乏创新的兴趣和毅力;四,缺乏创新所必需的毅力。另外, 随着网络的盛行、西方思想的传入和现在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压 力等问题的日益呈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也出现了很大 的分离,譬如各种心理问题和道德修养缺陷等,这些无疑都给当代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设置了障碍。从中国大学生的创新现状分析, 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迫 在眉睫的重大工程,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紧急治疗”大 学生在创新问题上犯下的疾病有着迫切的必要性。 二、 大
7、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在一朝一 4 夕内就能解决,同时,这项历史任务更是赋予了众多的艰辛和曲折, 因此在大学生里面建造起浓郁的创新氛围更不可能是一个人或组织 的事情,除了国家和政府能审时度势制定出规范的创新方面的政策 和必要的物质投资外,作为这项工程的主体,大学生更应该积极主 动地参与到其中来,并与国家的创新体系相配合,形成呼应,拉近 互动,最终为创新工程的建构共谱胜利之曲。 1、 要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 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积极热烈的创 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在大学 里面我们大学生应该主
8、动配合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如宿舍文化、 班级文化、社团组织文化等;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 的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场所通 常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同时,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园 囿于大学校园,还应该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研,让理论和实 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 际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后的成果。对于我们化工专业来说,实 验室和图书馆应该是我们提高自己创新能力的最主要场所了,化工 专业的我们经常要做各种各样的实验,有机、分析虽然每次课 程内的实验为大纲要求,必须按照书本和老师的讲解一步步做,结 果也是跟理论的差不多,没
9、有什么创新可言,可是我们有做综合实 验和创新课题,前者老师给题目,后者自己找课题,研究方向自己 定,老师可以指导,我们就必须去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自己确定 5 实验方案,有机物种类特别多,也许就在自己不断实验中创造出新 的有机物,换一种反应条件,得出产品的产量明显升高,这也是创 新。 2、 持续积累夯实基础知识。 可以肯定,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优 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 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李开复认为,在大学期间, 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 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如商学院的财务
10、、经济等课 程)。其原因是创新成果大都来源于基础知识的深层次组合,另外, 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 因此,打好基础知识的根基,对于研究新发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切不可因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就一味埋头苦钻基础而放弃 了对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新知识的发现,否则就陷入了片面论的泥潭。 化工专业的课程很多,分的也很细,一定要学好基础课,他是我们 以后研究问题的理论依据,专业课和实验课是我们实现创造的钥匙, 就像敲门石一样,直接决定我们在哪一个领域有所创新。化工直接 与工业相连接,而现在工业越来越高科技化,计算机和其他一些仪 器的使用及操作是时下必须具备的能力。所
11、以我们要在学习专业课 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实战能力! 6 2、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局限。 (1)由于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要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开展, 它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在资金、师资、设备、场地和参加人数 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它的发展规模和综合效应; (2)虽然建立了很多社团和协会,但是真正和科技主题有关的社团 却没有几个,虽然社团和协会的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缺少学术气 氛,科技含量不高,对大学生开展科研帮助较少,造成校园学术分 为不浓; (3)老师辅导力量不足。尤其中青年老师在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 工程实践能力薄弱的状况,而教学任务繁重,他们很难对大学生科 研进行高质量
12、的指导; (4)教学计划难以激发大学生的科研氛围,也造成了大学生参与科 技创新活动的时间不足。大一的学生虽然很有热情,但对科研不知 从何下手,大二的学生才开始学习专业课,而大三的学生又要准备 各类过级考证和考研,大四的学生主要是为了考研和就业,很难让 学生有精力从事科研,而老师也很难找到真正对科研感兴趣而优秀 的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5)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重要性认识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 (6)学生科研经费投入量不足、也不够及时; (7)配套措施不健全。各院系基本上没有可以提供给学生开展科技 创新活动的场地; 7 (8)学生科技成果突击的多,长期研究的少。学生从事科技活动粗 枝大叶的多,高水
13、平的少。 三、 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创造原 创性成果的中坚力量和希望所在,必将承担着民族发展与强盛的历史 重任,而大学生未来创新能力必须通过在校期间的培养来夯实基础、 积蓄能量。 第一,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发挥基地的示范与辐射作用。科技 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等特点,因此,抓科技创新工作应重 在平时。一方面,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涉及的问 题很多,如场地、设备工具、指导老师等,如果没有学校的大力支 持,活动难以进行。另一方面,在分散模式下运作,会造成科研管 理力量薄弱,监督机制不强,造成科研经费支出混乱,严重影响科 研活
14、动的正常有序开展,也造成了有限科研经费的大量浪费现象, 科研资源配置不合理,现有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 效的发挥。因而要实现科技创新的长期化、规模化、阵地化,科技 创新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载体。学校可以结合科 技创新涉及的学科,依托相应的院系,建立创业计划、数学建模、 电子设计、机械设计、机器人足球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科技创新基 地,为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打造良好平台。 8 第二,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学生在进行 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在技术层面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学生对专 业发展方向缺乏准确的判断,对研究方向的把握不够准确;二是学 生对开发过程中所用技术
15、不够了解,缺乏实际应用经验。解决这两 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配备指导教师。可以请博士生导师、教授对 各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进行介绍,对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学 生把握研究方向,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 第三,学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和 创新教育环境。科技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良 好的环境熏陶。学校必须营造宽松、平等争鸣的环境,鼓励专家、 学者、教师、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平等对话,鼓励各专业学科交叉 渗透。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创新“灵感”,宽容学生的 错误与失败,通过积极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竞争意 识和创新能力。 第四,加强高校科研条件建设,改善
16、学生科研条件。良好的软 环境固然重要,但硬件和资金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高校 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重视教师科研的投入,而忽视学生科研的投 入。在科研立项和经费的设置上,学生和教师相比,更是相差甚大, 学生科研投入少之又少。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要引导学 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学校各种仪器 设备和实验室要有秩序地对学生开放。此外,在学生科研立项和经 9 费投入上应向学生给予适当的倾斜,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活 动中来。 第五,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强化青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意 识。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在一些高校 中普遍存在。针对这种情况
17、,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充分认识 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他们成人成才的重要性,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 的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国家级 科技创新比赛和各项学术活动,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不 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不断拓宽视野,强化创新意识。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件任重而道远的的任务,但它对于提 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 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担负建设中国和谐社会重任的必然 要求。作为大学生,更应该刻苦学习深入钻研,积极主动地成为创 新活动的重要角色,为成功推进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作出自己的应 有贡献。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气信息 1004 班 姓名:陈先泽 学号:09091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