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心肺功能评估.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4214854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心肺功能评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六章 心肺功能评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六章 心肺功能评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六章 心肺功能评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六章 心肺功能评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第六章 心肺功能评估 心肺功能是人体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基础,是人体运动耐力的基础。心血管 和呼吸系统虽然分属于两个生理系统,但功能上密切相关,其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接近,康复治疗互相关联。本章侧重于心肺功能与运动和康复训练相关的内容,力 图使读者从新的视角理解心肺功能。 一 、 概 述 1、 循 环 功 能 循 环 系 统 的 主 要 功 能 是 运 输 , 将 气 体 ( 氧 气 和 二 氧 化 碳 ) 、 能 量 物 质 ( 糖 、 脂 肪 、 蛋 白 质 ) 、 激 素 、 电 解 质 等 运 输 到 全 身 组 织 进 行 新 陈 代 谢 , 同 时 也 流 经 肺 和 肾 等

2、脏 器 , 将 代 谢 的 最 终 产 物 加 以 排 泄 。 循 环 功 能 取 决 于 循 环 驱 动 力 、 心 脏 和 血 管 结 构 的 完 整 性 和 柔 顺 性 /弹 性 、 组 织 代 谢 状 态 。 循 环 功 能 障 碍 导 致 这 些 物 质 的 运 输 困 难 , 产 生 缺 氧 缺 血 症 状 。 2、 心 脏 功 能 心 脏 的 功 能 主 要 是 泵 血 , 即 产 生 血 液 循 环 的 驱 动 力 。 心 脏 的 泵 血 功 能 的 主 要 影 响 因 素 包 括 : 心 脏 收 缩 功 能 、 心 脏 舒 张 功 能 和 外 周 血 管 阻 力 。 心 脏

3、功 能 减 退 将 导 致 循 环 功 能 障 碍 。 3、 呼 吸 功 能 呼 吸 功 能 指 气 体 代 谢 过 程 中 的 气 体 交 换 能 力 , 不 仅 包 括 通 气 功 能 , 还 应 该 包 括 换 气 功 能 。 呼 吸 可 以 分 为 内 呼 吸 和 外 呼 吸 两 个 基 本 过 程 。 4、 内 呼 吸 指体内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即氧气进入细胞,参加有氧代 谢,产生能量、二氧化碳和水,再将二氧化碳排出细胞的过程。内呼吸取 决 于 全 身 循 环 状 态 、 组 织 微 循 环 状 态 、 细 胞 代 谢 状 态 和 血 液 气 体 状 态 。 内 呼 吸 是 机 体

4、代 谢 状 态 的 象 征 。 5、 外 呼 吸 指 气 体 在 肺 泡 进 行 交 换 , 并 通 过 气 道 与 外 界 空 气 进 行 交 换 的 过 程 , 取 决 于 气 道 功 能 、 肺 泡 功 能 、 呼 吸 肌 功 能 和 肺 循 环 功 能 。 通气 功能通过呼吸使空气进入肺泡,然后再排出体外;换气功能通过肺泡壁的毛细 血管二氧化碳弥散进入肺泡,然后随呼气排出,同时将氧气吸收进入血管,与血红 蛋白结合,运输到组织进行代谢。 2 6、 心 肺 功 能 与 运 动 耐 力 运 动 耐 力 是 指 机 体 持 续 活 动 的 能 力 , 取 决 于 心 肺 功 能 和 运 动 骨

5、 骼 肌 的 代 谢 能 力 。 长 期 制 动 或 缺 乏 运 动 导 致 骨 骼 肌 代 谢 能 力 降 低 , 同 时 也 可 以 导 致 心 肺 功 能 减 退 , 影 响 运 动 能 力 。 因 此 不 仅 心 血 管 和 呼 吸 系 统 疾 病 患 者 的 运 动 耐 力 减 退 , 任 何 疾 病 或 老 龄 导 致 的 机 体 运 动 减 少 最 终 都 将 表 现 在 心 肺 功 能 和 运 动 耐 力 衰 退 。 7、 气体代谢 气体代谢主要指生物体内氧和二氧化碳在生化过程中反应 及体内外的交换过程,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人体的气体代谢集中反映了循环、呼吸、 运动、内分泌等多系

6、统的功能状态。 8、 代 谢 当 量 代谢当量(METs) ,音译为梅脱,是以安静、坐位时的能 量消耗为基础,表达各种活动时相对能量代谢水平的常用指标,是评估心肺功能的 重要指标。1MET 相当于耗氧量 3.5ml/kg/min。 9、 应 激 试 验 应 激 试 验 泛 指 施 加 各 种 因 素 引 起 人 体 生 理 反 应 加 剧 的 实 验 方 式 。 本 文 特 指 运 动 应 激 试 验 。 应 激 试 验 的 基 本 原 理 是 : 人 体 心肺功 能具有强大的储备力,因此轻度和中度功能障碍往往在安静时没有异常表现。运动 应激试验旨在促使机体功能进入最大或失代偿状态,诱发相应的

7、生理和病理生理表 现,从而应有助于临床诊断和功能评估。确定机体的最大功能储备,帮助制定运动 训练方案时留出足够的安全空间,保证训练安全性。 二 、 心 电 运 动 试 验 ( 一 ) 应 用 范 畴 1. 协助临床诊断 (1) 冠心病诊断。试验的灵敏性为 60%80%,特异性为 71%97%。试验中 发生心肌缺血的运动负荷越低、心肌耗氧水平越低、ST 段下移程度越大,患冠心 病的危险性就越高、诊断冠心病的可靠程度越大。 (2) 鉴定心律失常。运动中诱发或加剧的心律失常提示器质性心脏病,应该注 意休息,避免运动;康复治疗时应暂时停止运动或调整运动量。而心律失常在运动 中减轻甚至消失多属于“良性”

8、 ,平时不一定要限制或停止运动。 3 (3) 鉴定呼吸困难或胸闷的性质。器质性疾病应在运动试验中诱发呼吸困难, 并与相应的心血管异常一致。 2. 确定功能状态 (1) 判定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运动中发生心肌缺血的运动负荷越低、 心肌耗氧水平越低、ST 段下移的程度越大,冠状动脉病变就越严重,预后也越差。 运动试验阳性的无症状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大。 (2) 评定心功能、体力活动能力和残疾程度。运动能力过低可作为残疾评判依 据。 (3) 评定康复治疗效果。运动试验时的心率、血压、运动时间、运动量、吸氧 量以及患者的主观感受均可以作为康复治疗效果定量评判的依据。 3. 指导康复治疗 (

9、1) 确定患者运动的安全性。运动试验中诱发的各种异常均提示患者运动危险 性增大,例如低水平运动(低运动负荷或低心肌耗氧量)时出现心肌缺血、运动诱 发严重心律失常、运动诱发循环不良症状或心衰症状、运动能力过低等。 (2) 为制定运动处方提供定量依据。运动试验可以确定患者心肌缺血阈或最大 运动能力、运动安全系数或靶运动强度,有助于提高运动训练效果和安全性。 (3) 协助患者选择必要的临床治疗,如手术。 (4) 使患者感受实际活动能力,去除顾虑,增强参加日常活动的信心。 ( 二 ) 适 应 证 和 禁 忌 证 1. 适应症 凡是有上述应用需求,同时病情稳定,无明显步态和骨关节异常, 无感染及活动性疾

10、病,患者精神正常以及主观上愿意接受检查,并能主动配合者均 为适应证。 2. 禁忌证 病情不稳定者均属于禁忌证。临床上稳定与不稳定是相对的,取决 于医师和技师的经验和水平,以及实验室的设备和设施条件。 (1) 绝对禁忌证 未控制的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衰、严重的左心功能障碍、血液 动力学不稳的严重心律失常(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源性室早,快速型房颤、 4 III房室传导阻滞等) 、不稳定型心绞痛、增剧型心绞痛,近期心肌梗死后非稳定 期、急性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严重的未控制的高血压、急性肺动脉栓塞或 梗死、全身急性炎症、传染病和下肢功能障碍、确诊或怀疑主动脉瘤、严重主动脉 瓣狭窄、血栓性脉管炎或

11、心脏血栓、精神疾病发作期间或严重神经症。 (2) 相对禁忌证 严重高血压(高于 200 mmHg/120 mmHg,1 mmHg=0.133322 kPa)和肺动脉高压、中度瓣膜病变和心肌病、明显心动过速或过缓、中重度主 动脉瓣狭窄或严重阻塞型心肌病、心脏明显扩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高度窦房阻 滞、严重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或类似病变、严重肝肾疾病、严重贫血及未能控制的 糖尿病/甲亢/骨关节病等、血电解质紊乱、慢性感染性疾病、运动会导致恶化的神 经肌肉疾病、骨骼肌肉疾病或风湿性疾病、晚期妊振或妊振有合并症者、病情稳定 的心衰患者、重症贫血、明显骨关节功能障碍,运动受限或可能由于运动而使病变 恶化。

12、 3、安全性 心电运动试验的死亡率平均为 1/10,000,运动诱发心肌梗死为 4/10,000,住院治疗者(包括心肌梗死)为 5/10,000,一般心血管异常者为 1/1,000。心血管意外与病例选择不当有关,与运动试验方法和运动量无关。 ( 三 ) 检 查 方 法 1. 运动方式 (1) 活动平板指装有电动传送带的运动装置,患者进行步行或跑步,速度和 坡度可调节。优点为接近日常活动生理,可以逐步增加负荷量。各种坡度、速度时 的心血管反应可以直接用于指导病人的步行锻炼。 (2) 踏车运动采用固定式功率自行车,可定量增加踏车阻力,调整运动负荷。 运动时无噪音,运动中心电图记录较好,血压测量比较

13、容易,受检者心理负担较轻, 可以在卧位进行。但对于体力较好者如运动员,往往不能达到最大心脏负荷。此外 运动时受试者易因意志而中止运动,一些老年人或不会骑车者比较难以完成运动。 (3) 手摇车运动:试验原理与踏车试验相似,只是将下肢踏车改为上肢摇车。 (4) 等长收缩运动:常用的方法有握力运动和自由重量运动。诊断敏感性和特 5 异性不够理想,但可以用于运动生理或功能评估研究。 2. 试验分类 (1) 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以运动诱发呼吸或循环不良的症状和体征、心电图 异常及心血管运动反应异常作为运动终点的试验方法。用于诊断冠心病、评估心功 能和体力活动能力、制定运动处方等。 (2) 低水平运动试验

14、:以特定的心率、血压和症状为终止指标的试验方法。适 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或病情较重者。 3. 常用试验方案 (1) 活动平板试验 Bruce 方案(表 6-1):应用最广泛,同时增加速度和坡度来 增加运动强度。Naughton 方案:运动起始负荷低,每级负荷增量均为安静代谢量 的 1 倍。Balke 方案:依靠增加坡度来增加运动负荷,速度固定。STEEP 方案:通 过增加速度或坡度来实现,不同时增加速度和坡度。 表 6-1 活动平板改良 Bruce 方案 分级 速度 (km/h) 坡度 % 时间 (min) METs 0 2.7 0 3 2.0 1/2 2.7 5 3 3.5 1 2.7 10

15、3 5.0 2 4.0 12 3 7 3 5.5 14 3 10 4 6.8 16 3 13 5 8.0 18 3 16 6 8.9 20 3 19 7 9.7 22 3 22 注:坡度 11.75 (2) 踏车试验 运动负荷:男 300 kgm/min 起始,每 3 min 增加 300 kgm/min。女 200 kgm/min 起始,每 3 min 增加 200 kgm/min。 (3) 手摇车试验 用于下肢功能障碍者。运动起始负荷 150200 kgm/min,每 级负荷增量 100150 kgm/min,时间 36 min。 (4) 等长收缩试验 一般采用握力试验。常用最大收缩力的

16、30%50% 作为运 6 动强度,持续收缩 23 min。还可采用定滑车重量法,即通过一个滑轮将重力 (重锤)引向受试者的的手或腿,受试者进行抗阻屈肘或伸膝,并始终保持关节角 度不变。受试的重力可以从 2.5 kg 开始,每级持续 23 min,负荷增加 2.5 kg,直 至受试者不能继续保持关节角度为止。 (5) 简易运动试验 定时运动法:用于体力能力无法进行活动平板或踏车的患 者,患者尽力行走 6 min,计算所走的距离。行走的距离越长,说明体力活动能力 越好。12 min 走和 12 min 跑具有类似的目的。这类试验的目的只是为了判断体力 活动能力,对诊断没有帮助。固定距离法:固定距离

17、,如 20 m,计算完成该距离 的时间。 4. 检查程序 (1) 电极安放: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导联电极全部移至躯干,相应位置是: 两上肢电极分别移至锁骨下胸大肌与三角肌交界处或锁骨上,两下肢电极移至两季 肋部或两髂前上棘内侧。胸导联的位置不变。监护导联:CM 5 正极位于 V5,负极 为胸骨柄;CC 5 正极位于 V5,负极为 V5R, 5 即右胸相当于 V5 的位置。 (2) 皮肤处理:贴电极前用酒精擦皮肤到微红,以尽可能降低电阻,减少干扰。 (3) 测定安静血压。 (4) 过度通气试验:大口喘气一分钟后立即描记监护导联心电图,如果出现 ST 段下移为阳性。阳性结果没有病理意义,但提示运动

18、中诱发的 ST 段改变不一 定是心肌缺血的结果。 (5) 按运动方案运动:运动中连续以心电图监护,每级运动末 30 s 记录心电图, 同时测量血压。多数试验方案均为连续运动,各级之间不休息。 (6) 运动后记录:达到运动终点或出现中止试验的指征而中止运动后 , 于坐位 或立位描记即刻和 2、4、6 min 的心电图,同时测量血压。如有特殊情况可将观察 的时间延长到 810 min,直到受试者的症状或异常表现消失为止。 5. 操作注意事项 7 (1) 用最通俗和扼要的方式向病人介绍心电运动试验的方法,取得病人的合作。 (2) 试验前试验前 2 h 禁止吸烟、饮酒。适当休息(0.5 h)。不可饱餐

19、或空腹。 (3) 试验前试验前 1 d 内不参加重体力活动。停用影响试验结果的药物,包括: 洋地黄制剂、硝酸甘油、潘生丁、咖啡因、麻黄素、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钙拮 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心得安、酚噻嗪类等。 (4) 感冒或其它病毒、细菌性感染一周内不宜参加试验。 6. 主观用力程度分级 主观用力程度分级(RPE)是根据运动者自我感觉用力 程度衡量相对运动水平的半定量指标(表 6-2)。一般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要求达到 15-17 分。分值乘以 10 约相当于运动时的正常心率反应。 表 6-2 主观用力程度分级 分值 7 9 11 13 15 17 19 受试者感觉 轻微用力 稍用力 轻

20、度用力 中度用力 明显用力 非常用力 极度用力 7. 运动试验终点 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的运动终点是出现心肌缺血或循环不 良的症状、心电图异常、血压异常、运动诱发严重心律失常。此外出现仪器故障应 该作为试验的终止指标。试验室内应备有急救药品和设备,并对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进行及时的处理。 ( 四 ) 结 果 解 释 1. 心率 正常人运动负荷每增加 1MET,心率应该增加 812 次/min 。心率 的异常运动反应有过快和过慢两类。心率过慢见于窦房结功能减退、严重左心室机 能不全和严重多支血管病变的冠心病人。心率过快分为窦性心动过速和异位心动过 速。运动中窦性心率增加过快,提示体力活动能力较差。异

21、位心动过速主要为室上 性或房性心动过速,少数为室性心动过速。出现异位心动过速时应该立即停止运动, 提示患者应该限制体力活动。 2. 血压 正常运动时的收缩压应该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逐步升高,舒张压一 般没有显著变化,甚至可以明显下降,说明血管舒张机能良好。运动负荷每增加 8 1MET,收缩压应增高 5 mmHg12 mmHg。收缩压一般可以达到 180 mmHg220 mmHg。运动时收缩压达到 250 mmHg,舒张压 120 mmHg 为高限。异常反应:运 动中收缩期血压不升或升高不超过 130 mmHg,或血压下降,甚至低于安静水平, 提示心脏收缩功能储备力很小。运动中收缩压越高,发生心源

22、性猝死的机率反而越 低。运动中最高收缩压小于 140 mmHg 者,年死亡率为 97.0,140 mmHg199 mmHg 者,年死亡率为 25.3,大于 200 mmHg 者,年死亡率为 6.6。运动中舒 张期血压明显升高,比安静水平高 15 mmHg 以上,甚至可超过 120 mmHg,说明 总外周阻力明显升高,提示冠状血管储备力接近或达到极限,机体只有通过提高舒 张压来增加心脏舒张期的冠脉灌注压,从而部分补偿冠状动脉供血,常见于严重冠 心病。 3. 每搏量和心输出量 运动时每搏量(SV)逐步增加,心输出量( CO)也 逐渐增大,最高可达安静时的两倍左右。但到 40%50%最大吸氧量时,S

23、V 不再 增加,此后 CO 增加主要依靠心率加快。CO 最大值可达安静的 45 倍。但是运动 肌的血流需求量高于 CO 增加,因此需要进行血流再分配,以确保运动组织和重要 脏器的血液供应。 4. 两项乘积(RPP ) 指心率和收缩压的乘积,代表心肌耗氧相对水平,其 数值一般用 10-2 表达。发生心肌缺血时的 RPP 可作为心肌缺血阈。运动中 RPP 越 高,说明冠状血管储备越好,而较低的 RPP 提示病情严重。康复训练后 RPP 提高, 提示冠状血管侧支循环生成增加,导致冠状血管的储备力提高。训练后额定 RPP 条件下运动时间或强度增高,说明心血管及运动系统的工作效率提高,相对减轻心 血管负

24、担,因此患者可以耐受更大的运动负荷。 5. ST 段 正常 ST 段应该始终保持在基线。运动中 ST 段出现明显偏移为异 常反应,包括 ST 段下移和上移。ST 段下移包括上斜型、水平型、下垂型和盆型, 提示心肌缺血。其中以水平型与下垂型诊断价值较大。如果 ST 段在运动中和运动 后 2 min 分钟均无偏移,而在 2 min 之后才出现下移,称之为孤立性 ST 段改变, 病理意义不大。ST 段上抬:有 Q 波的 ST 上抬提示室壁瘤/ 室壁运动障碍,可见于 9 50%的前壁心梗和 15%的下壁心梗患者;无 Q 波的 ST 上抬提示严重近端冠脉的病 变或痉挛和严重的穿壁性心肌缺血。病理性 ST

25、 段上抬要和过早复极综合症鉴别。 ST 段“ 正常化”是指安静时有 ST 段下移,在运动中反而下移程度减轻,甚至消 失。这种情况见于严重冠心病或正常人。 6. 心脏传导系统 窦性停搏:偶见于运动后即刻,多为严重缺血性心脏病患 者。预激综合征:如果运动中消失,预后较好(约占 50%) 。束支传导阻滞:运动 可诱发频率依赖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以及双支传导阻滞,如在心率低于 125 次 /min 时发生可与冠心病有关,而在心率高于 125 次 /min 发生的病理意义不大。安 静时右束支传导阻滞可掩盖 ST 段下移。而左束支传导阻滞本身可以造成运动时 ST 段下移,往往难以与缺血性改变鉴别。心室内传

26、导阻滞可见于运动前,运动中 可加重亦可能消失。 7. 心律失常 运动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和心肌需氧量增 加有关。利尿剂和洋地黄制剂可促使运动中发生心律失常,近期饮酒和服咖啡因可 加重运动诱发的心律失常,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也可诱发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是运 动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次是室上性心律失常和并行心律。有猝死家族史的室性 早搏应该加以重视,也应重视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人。运动中和运动后一过性 窦性心律失常和良性游走心律也较常见。正常的或有病变的心脏都可发生房性早搏 和房性联律。运动诱发短阵房颤和房扑低于 1%,可见于健康人或者风湿性心脏病、 甲亢、预激综合征、心肌病患者。阵

27、发性房室交界心动过速极少发生。单独出现的 运动诱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与冠心病无关,而往往与肺部疾病、近期内饮酒或服用 咖啡因过量有关。 8. 症状 正常人在亚极量运动试验中应无症状。极量运动试验时可有疲劳, 下肢无力,气急并可伴有轻度眩晕,恶心和皮肤湿冷。这些症状如发生在亚极量运 动时应作为异常。胸痛、紫绀、极度呼吸困难发生在任何时期均属于异常。运动中 发生的胸痛如果符合典型心绞痛,可以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指征。在发生心绞痛 的同时不一定伴有 ST 段下移。ST 段的改变可以在心绞痛前、后或同时发生。对 10 于运动诱发不典型心绞痛的患者,可以选择另一方案重复运动试验,观察患者是否 在同等 RP

28、P 的情况下诱发症状。由于冠心病人的心肌缺血阈一般比较恒定,所以 如果症状确实是心肌缺血所致,就应该在同等 RPP 时出现症状。 9. 药物影响 许多药物对心电运动试验的结果有影响,因此在解释试验结果 时应该充分加以考虑。 10. 心电运动试验阳性评定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以评为阳性: (1) 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 (2) 运动中及运动后(2 min 内出现)以 R 波为主的导联出现下垂型、水平 型、缓慢上斜型(点后 0.08 s)ST 段下移0.1mV,并持续 2 min 以上。如果运动 前有 ST 段下移,则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上述数值。 (3) 运动中收缩期血压下降(低于安静水平) 。

29、以上标准不能简单地套用。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而不等于临床诊断。 三 、 呼 吸 和 气 体 代 谢 测 定 呼吸功能包括通气和换气两个基本部分。限于篇幅,本节不赘述常规的肺通气 功能评估,而集中介绍换气功能(气体代谢)测定的方法和应用。 ( 一 ) 应 用 范 畴 气体代谢测定的应用与指标有关,包括: 1、 最大吸氧量(VO 2max) VO2max 指机体在运动时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 是综合反映心肺功能状态和体力活动能力的最好生理指标。其数值大小主要取决于 心排血量、动静脉氧差、氧弥散能力和肺通气量。在康复医学中用于评估患者的运 动耐力、制定运动处方和评估疗效。最大吸氧量、最大耗氧量、最

30、大摄氧量在临床 角度是同义语。20 岁以上的成年人, VO2max 随年龄的增长以 0.7%1.0%/年的速 率减低,与肌肉组织代谢及心肺机能的衰退有关。适当的康复锻练可以减轻衰退 的程度。测定 VO2max 可以通过极量运动试验直接测定,也可用亚极量负荷时获得 的心率、负荷量等参数间接推测。后者可有 20%30的误差。 11 2、 峰值吸氧量(VO 2peak) 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如果不能进行极量运动,则 可以测定其运动终点时的吸氧量,称为峰值吸氧量(VO 2peak),可以作为疗效评定 和运动处方制定的指标。 3、 无氧阈 (AT) 指体内无氧代谢率突然增高(拐点)的临界状态,或血乳 酸和

31、乳酸/丙酮酸比值在运动达到拐点时的峰值吸氧量。达到 AT 时机体产生一系列 相应的生理反应,包括血乳酸含量、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和通气当量均急剧升 高。在测定时可依据指标分为通气无氧阈和乳酸无氧阈。一般认为心血管患者的运 动训练可以控制在 AT 水平或 AT 水平以下,以避免心血管意外。而 AT 的高低对判 断受试者的耐力运动能力有重要价值。AT 较高者具有较强的耐力运动能力。 4、 无氧能力 指在无氧状态下机体运动的持续能力,其水平与无氧阈之间 并无决定性关系。在运动员选材时需要以此作为确定受试者的无氧耐力。在康复医 学中单独应用无氧耐力较少,必要时可以作为综合评估无氧运动能力的参考指标。

32、 5、 代谢当量 是以安静、坐位时的能量消耗为基础,表达各种活动时相对 能量代谢水平的常用指标(见概述) 。 6、 代谢当量的应用: (1)判断体力活动能力和预后。关键的最高 METs 值为: 5METs 65 岁以下的患者预后不良 5METs 日常生活受限,相当于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的功能储备 10METs 正常健康水平,药物治疗预后与其它手术或介入治疗效果相当 13METs 即使运动试验异常,预后仍然良好 18METs 有氧运动员水平 22METs 高水平运动员 (2)判断心功能及相应的活动水平(表 6-3) 。 表 6-3 代谢当量与体力活动能力分级的关系 METs 1 2 3 4 5 6

33、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疾病发作期 12 疾病恢复期 文职健康者 劳工 心功能分级 IV 级 III 级 II 级 I 级或正常 (3)制定运动处方。运动强度过去较多采用靶心率的方法,但由于运动时测定有 一定困难,另外心血管活性药物广泛使用,心率反应已经难以直接反映运动的情况, 因此常用 METs 表示运动强度。此外 METs 与能量消耗直接相关,所以在需要控制能 量摄取与消耗比例的情况下(例如糖尿病和肥胖症的康复) ,采用 METs 是最佳选择。 热卡是指能量消耗的绝对值,METs 是能量消耗水平的相对值,两者之间有明确的 线性关系,计算公式为:热卡METs3

34、.5体重(kg)200 在计算上可以先确定每周的能耗总量(运动总量)以及运动训练次数或天数, 将每周总量分解为每天总量,然后确定运动强度,查表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并将 全天的 METs 总量分解到各项活动中去,形成运动处方。 (4)区分残疾程度。一般将最大 METs5 作为残疾标准。 (5)指导日常生活活动与职业活动。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可能进行所有的日常 生活活动或职业活动,因此需要在确定患者的安全运动强度之后,根据 METs 表选择 合适的活动(表 6-5) 。要注意职业活动(每天 8 h)的平均能量消耗水平不应该超过 患者峰值 METs 的 40%,峰值强度不可超过峰值 METs 的 70%

35、80%(表 6-4) 。 表 6-4 代谢当量与工作能力 最高运动能力 工作强度 平均 METs 峰值 METs 7METs 重体力劳动 2.83.2 5.66.4 5METs 中度体力劳动 2.0 4.0 34METs 轻体力劳动 1.21.6 2.43.2 23METs 坐位工作,不能跑、跪、爬,站立或走动时间不能超过 10%工作时间。 13 表 6-5 常用日常生活、娱乐及工作活动的 METs 活动 活动 生活活动 修面 1.0 步行 1.6 km/h 1.5-2.0 自己进食 1.4 步行 2.4 km/h 2.0-2.5 床上用便盆 4.0 散步 4.0 km/h 3.0 坐厕 3.

36、6 步行 5.0 km/h 3.4 穿衣 2.0 步行 6.5 km/h 5.6 站立 1.0 步行 8.0 km/h 6.7 洗手 2.0 下楼 5.2 淋浴 3.5 上楼 9.0 坐床 1.2 骑车(慢速) 3.5 坐床边 2.0 骑车(中速) 5.7 坐椅 1.2 慢跑 9.7 km/h 10.2 自我料理 坐位自己吃饭 1.5 备饭 3.0 上下床 1.65 铺床 3.9 穿脱衣 2.5-3.5 扫地 4.5 站立热水淋浴 3.5 擦地(跪姿) 5.3 挂衣 2.4 擦窗 3.4 园艺工作 5.6 拖地 7.7 劈木 6.7 职业活动 秘书(坐) 1.6 焊接工 3.4 机器组装 3.

37、4 轻的木工活 4.5 砖瓦工 3.4 油漆 4.5 挖坑 7.8 开车 2.8 织毛线 1.5-2.0 缝纫(坐) 1.6 写作(坐) 2.0 娱乐活动 打牌 1.5-2.0 桌球 2.3 手风琴 2.3 弹钢琴 2.5 小提琴 2.6 长笛 2.0 交谊舞(慢) 2.9 击鼓 3.8 交谊舞(快) 5.5 排球(非竞赛性) 2.9 有氧舞蹈 6.0 羽毛球 5.5 跳绳 12.0 游泳(慢) 4.5 网球 6.0 游泳(快) 7.0 乒乓球 4.5 14 ( 二 ) 适 应 证 和 禁 忌 症 与 心 电 运 动 试 验 相 似 。 不 再 赘 述 。 ( 三 ) 检 查 方 法 人体气体

38、的测定方法主要有两类: 1、血气分析 血气分析的基本方法是抽取动脉血液,测定血液中的气体分压 和含量,并以此推算全身的气体代谢和酸硷平衡状况。其不足之处为:(1)只反 映采血时瞬间的情况。 (2)为有创伤性检查,多次重复检查不易被接受。 (3)不能 做运动试验及长时间观察。因此,在康复机能评定中受到限制。 2、呼吸气分析 呼吸气分析的方法是测定通气量及呼出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 含量,并以此推算吸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等各项气体代谢的参数。这一方法无创 伤、无痛苦,可以在各种活动进行反复或长时间动态观察,在康复机能评定中具有 较大的实用价值。呼吸气体的分析方法可分为化学法和物理法两种。 3、运动方案

39、 运动方式多采用平板运动,也有采用功率车、手臂摇轮运动, 台阶试验等。要注意由于活动肌数量和机械效率的差异,不同的运动方式所测得的 最大吸氧量有所不同。参与运动的肌群越多,所测得的 VO2max 越高。通常以平板 运动测定的结果为基准(表 6-6) 。 表 6-6 不同运动方式所获 VO2max 的差异 运动方式 VO2max 运动方式 VO2max 活运平板(坡度3%) 100 手臂摇轮运动 6570 活动平板(坡度3% 9598 手臂与腿联合运动 100 直立踏车 9396 游泳 85 卧位踏车 8285 台阶试验 97 单腿直立运动 6570 四 、 思 考 题 1、 应 激 试 验 的 基 本 原 理 。 2、 心 电 运 动 试 验 的 应 用 范 畴 。 15 3、 心 肺 功 能 与 运 动 耐 力 的 关 系 。 4、 心 电 运 动 试 验 结 果 的 解 释 5、 气 体 代 谢 的 影 响 因 素 。 6、 代 谢 当 量 的 定 义 及 应 用 价 值 。 7、 名 词 解 释 主 观 用 力 程 度 记 分 、 最 大 吸 氧 量 、 两 项 乘 积 、 无 氧 阈 。 励 建 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