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58 页 精神病学总结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 质性精神障碍是指由于脑部疾病或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脑部病理或病理生理学改变所致的一类精神障碍,并以 此与所谓功能性精神障碍相区别。 物质滥用和精神发育迟滞虽然符合上述定义,但常规上并不包括在此类障碍中。 质性精神障碍主要包括两类综合征: 第一类综合征以认知功能或意识障碍为主,如痴呆、谵妄等; 第二类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功能性精神障碍相似,如精神病性症状群、抑郁症状群、焦虑症状群等 器质性精神障碍诊断依据 1有引起精神障碍的脑(躯体)部疾病、损伤或功能不全的证据; 2脑(躯体)病变和精神症状发作有时间上的关系; 3精神障碍
2、可因原发性脑(躯体)部疾病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4精神症状不是由其他病因引起(如明显的家族遗传史或应激等诱发因素) 。 治疗 病因治疗:如控制感染,减轻脑缺氧,扩张脑血管,降低颅内压等. 抗精神病药对症治疗:小剂量应用 支持治疗 第二节 常见综合征 、谵妄(delirium)或者急性脑综合征(acute brain syndrome)是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尤 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急性起病、病程短暂、病变发展迅速。 主要发生在老年病房,急诊室和重症监护病房中病人。住院病人的谵妄发生率一般在 1030之间,而在全麻外科手术 后,谵妄发生率可高达 50。 引起谵妄的易感因
3、素有: 老年人、儿童、有脑损伤史者和酒精依赖者。 谵妄通常急性起病,症状变化大,通常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典型的谵妄通常 10 至 12 天可完全恢复。有些患者在发病 前有前驱症状,如坐立不安、焦虑、激越行为、注意涣散和睡眠障碍等,前驱期持续约 l3 天。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原因包括:感染代谢及内分泌紊乱电解质紊乱颅内损伤手术后的状态药物 心理社会应激与谵妄 (二)临床表现:谵妄的特征 1.意识障碍,神志恍惚,注意力不能集中,以及对周围环境与事物的清晰度降低等。 2.定向障碍包括时间和地点定向障碍,严重者可出现人物定向障碍。 3.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表现为昼轻夜重。 4.记忆障碍以即刻记忆和
4、近记忆障碍最明显。 5.睡眠觉醒周期不规律。 6.感知障碍:感觉过敏、错觉和幻觉。患者对声光特别敏感。患者可因错觉和幻觉产生继发性的片段妄想、冲动行为、 焦虑、抑郁和愤怒等。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做出诊断: 1.急性起病,意识障碍,定向障碍,伴波动性认知功能损害等。病情短暂易变,且有昼轻夜重。 2.智能检查可显示认知功能损害。 3.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来明确病因,如躯体疾病、电解质紊乱、感染、酒精或其他物质依赖等。谵妄患者脑 第 2 页 共 58 页 电图显示全面的脑电波活动缓慢。 ICD-10 中谵妄的诊断标准: 1.意识和注意损害 2.认知功能的全面紊乱 3.
5、精神运动紊乱 4.睡眠-觉醒周期紊乱 5.情绪紊乱 起病迅速,病程每日波动,总病程不超过 6 个月 可与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相鉴别。 (四) 治疗 包括病因治疗、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 病因治疗是指针对原发器质性疾病的治疗。 支持治疗一般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适当补充营养。安静的环境与柔和灯光。 对症治疗是指针对患者的精神症状给予精神药物治疗。为避免药物加深意识障碍,应尽量小剂量、短期治疗。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维思通、奥氮平、奎硫平等。有肝脏疾病者和酒精依赖者应避免使用氯丙嗪,以免引起癫痫发作。 睡眠障碍者可给予适量苯二氮卓类药。 二、痴呆 痴呆(dementia)或者慢性脑综合征(chroni
6、c brain syndrome)是指较严重的、持续的认知障碍。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 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但没有意识障碍。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一)病因 痴呆的病因很多,如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预后相对较好;由内分泌障碍、缺乏维生素及神经梅毒等所致的痴呆患者中, 1015可以好转或痊愈。 (二)临床表现 1.认知功能的损伤:记忆减退是常见症状。早期出现近记忆障碍。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远记忆也受损,严重的患者常 以虚构的形式来弥补记忆方面的缺损。 智能障碍:对一般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越来越差,注意力日渐受损,可出现时间、地点和人物定向障碍。 语言障碍:在疾病的初期,语言表
7、达仍属正常,随病情的发展,可逐渐表现为用词困难,出现命名不能; 甚至语言重复、 刻板、不连贯或发出无意义的声音。重度痴呆患者表现缄默。 2.社会功能受损:对自己熟悉的工作不能完成; 晚期生活不能自理,运动功能逐渐丧失,甚至穿衣、洗澡、进食以及大小 便均需他人协助。 3.行为和精神症状:在疾病的初期,出现焦虑、抑郁。后期出现情感淡漠、幼稚、愚蠢性欣快。也可出现妄想和幻觉。 人格改变: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病史:包括何时开始发病,是否伴有头痛、步态不稳或大小便失禁,是否有家族史,是否有脑外伤、卒中或酒精及药 物滥用等病史。 2.患者有智能减退和社会功能下降表现: 3.体格检查:患者往往有神经
8、系统定位体征,可借以明确诊断。 4.实验室检查:对怀疑痴呆的患者,需检查血常规,血清钙、磷,血糖,肾、肝和甲状腺功能,血维生素 B,2 和叶酸, 以及梅毒血清的筛查,也可按临床需要做神经系统影像检查,以明确病因。 与谵妄和抑郁症等导致的假性痴呆相鉴别。 (四)治疗 1.早治疗可治疗的病因; 2.需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损害的程度,以及精神症状、行为问题和患者的家庭与社区资源等。 治疗的原则: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维持患者躯体健康,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以及药物对症治疗。 三、 遗忘综合征 由脑器质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的一种选择性或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以近事记忆障碍为主要特征,无意识障碍,智
9、能相 对完好。 第 3 页 共 58 页 引起遗忘障碍的常见原因是下丘脑后部和近中线结构的大脑损伤,但双侧海马结构受损偶尔也可导致遗忘障碍。酒精 滥用导致硫胺(维生素 B1)缺乏是遗忘障碍最常见的病因。其他如心脏停搏所致的缺氧、一氧化碳中毒、血管性疾病、脑炎、 第三脑室肿瘤等也可导致遗忘障碍。 临床表现 严重的记忆障碍,特别是近记忆障碍,注意力和即刻回忆正常。患者学习新事物很困难,记不住新近发生的事情。 另外,常有虚构,患者因为近记忆缺损,常捏造生动详细的情节来弥补。其他认知功能和技能则相对保持完好。因此, 患者可进行正常对话,显得较理智。 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诊断依据:1.记忆损害:近事记
10、忆损害明显;2.无即刻记忆损害;3.躯体、神经和实验室检查相关脑损伤;4.虚构。 鉴别诊断:1.心因性遗忘;2.癫痫发作后遗忘;3.谵妄;4.痴呆 治疗:对因治疗 四、 其 他 器质性精神障碍与功能性精神障碍相类似的表现,如幻觉妄想、抑郁焦虑情绪、行为问题、睡眠障碍、人格改变等。 三、阿尔茨海默病 (一)概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指一组原因未明的原发性脑变性疾病。常起病于老年或老年前期,以 痴呆为主要表现。多缓慢起病、逐渐进展。女性较男性多见,约为 2 或 3 比 1。 (二)病因及病理 1、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比较公认的有关危险因素如年龄、家庭遗传史
11、、脑外伤、铝中毒、DOWN 综合征等。 2、病理:大脑皮质蒌缩,三联病理改变(老年斑、神经原缠结和颗粒空泡变性) 。 (三)临床表现 通常起病于 65 年以后,隐袭起病,难以指明起病的时间,他人突然察觉患者症状的存在。 1、记忆障碍,错构、虚构;最早出现的、最重要的特征。 2、智力活动减退:抽象思维(概括、推理、判断、计算力)明显受损; 3、人格改变:缺乏羞耻感及道德感,吝啬。 4、情感改变:淡漠、呆滞或欣快、抑郁、易激惹; 5、行为紊乱:离奇、怪异行为,重复无效行为; 6、睡眠障碍:睡眠倒错; 7、神经系统症状:失语、失认、失用、抽搐、震颤、轻瘫及癫痫、病理反射(强握伸蹠反射) 。 8、部分
12、病人可出现片断的妄想及幻觉。 9、病程 28 年呈进行性,后期多因营养不良,褥疮、肺炎、骨折等疾病而死亡。 10、CT:显示皮质萎缩及第三脑室扩大。 (四)诊断以鉴别诊断 1、ICD-10 中 AD 的诊断标准:存在痴呆;潜隐起病,缓慢退化; 无临床依据或特殊检查的结果能提示精神障碍是由 其他可引起痴呆的全身疾病或脑部的疾病所致(如甲状腺功能低下、高血钙、维生素 B12 缺乏、烟酸缺乏、神经梅毒、正 常压力脑积水或硬膜下血肿) ;缺乏突然性、卒中样发作,在疾病早期无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的体征。 2、鉴别诊断: (1)假性痴呆:如老年期抑郁假性痴呆 癔症性痴呆、反应性精神障碍、伪装痴呆。 (2)老
13、年人良性健忘症 (3)多发梗塞性痴呆 (4)其他导致痴呆的疾病 (五)治疗:无特殊的治疗方法,重点在于护理和维持治疗。 1、一般治疗:饮食、营养、水电解质平衡。 2、对症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妄想、抑郁 3、改善脑功能:营养药、高压氧 他克林、多奈哌齐、石杉碱-甲、司来吉兰、维生素 E 第 4 页 共 58 页 四、血管性痴呆(多发梗塞性痴呆) (一)概念:多发梗塞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 MID)指由脑动脉硬化影响大脑血液供应,脑外部动脉硬化斑的 微栓子,引起大脑白质中心散在性多数小梗塞灶所致的痴呆。MID 属于血管性痴呆(VD) ,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一般在
14、 5060 岁,比 AD 早。 (二)临床特点 1、多数病人有高血压、高血脂及脑血管意外病史; 2、起病较急; 3、早期以脑衰弱综合征为主要临床相伴记忆障碍。人格,自知力相对完整; 4、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智能损害,如“网眼痴呆” (理解、判断力尚可,计算力,命名较差)和情感失禁; 5、晚期表现出全面性痴呆,个人生活不能自理; 6、急性起病,表现为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 7、局限性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宾斯旺格病 8、病程具有阶梯进程的特点。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1、有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病史; 2、有近记忆障碍及情绪不稳、人格保持相对完整; 3、病程具有阶段梯进展; 4、伴有局灶性神经系统阳
15、性体征。 5、CT:皮质萎缩,多处低密度区 6、MRI:可清晰显示腔隙梗塞灶,为直径 215mm 的卵园形或逗点状) 鉴别诊断: 1、阿尔采木病:见表 AD 与 MID 临床鉴别 MID AD 起病:较急,常有高血压史 隐渐 病程:呈波动或阶梯恶化,可有多次卒中发作,脑血循环改善后症状可减轻 病情缓慢进行发展 早期症状:神衰综合征 近记忆障碍 精神症状:以记忆障碍为主的局限性痴呆、判断力、自知力保持较久、个性改变不明显、主要为识记及近记忆障碍、情感 脆弱 全面性痴呆、早期即丧失自知力、个性改变较 MID 早并日益加重、远近记忆力差、情感淡漠或欣快 神经症状和体征:局限性症状和体征,失语、失用、
16、偏瘫、癫痫发作、病理反射 早期无 CT:多发梗塞,腔隙软化灶 弥漫性脑皮质萎缩 Hachinski 评分:7 120bpm,BP 高于 150/100mmHg(21.3/14.7Kpa)或低于 90/50 mmHg(12/7Kpa)时禁用 治疗前 1530皮下或肌肉注射 Atropine 其他:排空大小便,取出活动假牙,解开衣带、领扣,取下发卡、耳环等饰物 操作方法 解除病人心理紧张,争取合作 病人:仰卧、四肢自然伸直,在两肩胛间垫沙枕,包有纱布的压舌板置于一侧上下臼齿间,保护下颌及四肢关节 电极安置:双侧或单侧颞部 电量调节:电流:80120mA,通电时间:23 秒 抽搐发作 抽搐后处理:帮
17、助恢复呼吸、测生命体征、保护措施、专人护理 治疗次数 每日一次过渡到隔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一个疗程:612 次 躁狂状态:6 次左右 幻觉妄想状态:812 次 抑郁状态:上两者之间 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头痛、恶心、呕吐、焦虑、可逆性记忆减退、全身肌肉酸痛等 关节脱位:下颌关节多见 骨折:48 胸椎压缩性骨折多见 意识障碍、认知功能受损:年龄大、应用抗胆碱能药物者 死亡:极罕见,多与潜在脑部、躯体疾病有关 疗效评价 疗效肯定 起效较快 危险性相对较小 一般不单独应用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需麻醉师参与 药物:Atropine、1硫喷妥钠、0.2%氯化琥珀胆碱 通电 23 秒 第 53 页 共 58
18、页 口角、眼周、手指、足趾轻微抽动持续 3040 秒为一次有效治疗 并发症:较有抽搐电休克治疗减少,适应证扩大,但可有麻醉意外、延迟性窒息、严重心律不齐等 (三)精神外科治疗 适应证:经药物、心理、中医药、电痉挛等充分治疗而无效。 严重的难治性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并反复出现自杀企图者; 严重的无法控制的攻击行为,危害个人和他人安全; 顽固性、难治性、快速循环性双相障碍,由于频繁发作使工作能力和社会功能丧失者。 方法:应用神经外科手术的方法,切断脑的某些神经纤维、某些核团,或在脑的特定部位造成局限性损伤。 疗效评价:属损毁性手术,长期疗效缺少可靠资料。对幻觉、妄想等症状疗效欠佳。可出现被动、
19、退缩、淡漠、癫痫、瘫 痪等后遗症。 二、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指心理治疗师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对病人(或求助者)的不适应或异常心理活动的矫正和治疗。 实施者、对象 技术、方法 靶症状、目标 程序性 心理治疗的原则 关系的和谐性:和睦关系 问题的针对性:适当的治疗手段 治疗的计划性:事先做出计划 手段的综合性:联合药物等增效手段 严格的保密性 方法的灵活性:根据具体情况更改计划 立场的中立性:不替患者作出选择 亲友回避原则: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前提和基础 治疗性医患关系: 患者:信任治疗者;对治疗工作采取合作态度;对治疗的目的和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求治动机明确、期望
20、恰当 治疗者:尊重患者;将患者当作一个“人”来看待;同情和关心;对患者毫无偏见的接纳和承认;倾听;投情(empathy) 通情达理;对自己的技术和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和保证;明白自己能力的局限性;一定的伦理道德观 (一)精神分析疗法 以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依据,分析病人潜意识的欲望与动机,认识其对挫折、冲突或应激的反应方式,体会病 理与症状的心理意义,并经指点与解释,让病人获得对问题之领悟;经过长期的治疗,善用病人与治疗者所产生的移情, 改善病人对人关系,调整其心理结构,处理阻抗,化解其情结,以促进病人人格成熟及适应能力。 心理结构: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人格理论:本我(唯乐原则) 、自我
21、(现实原则) 、超我(至善原则) 自我防御机制:否认、退行、幻想、转移、合理化、转移、反向、升华、幽默、潜抑 性心理发展理论:口欲期(0-1 岁) 、肛欲期(1-3 岁) 、性器期(3-5 岁) 、潜伏期(5-12 岁) 、生殖期(12 岁以后) 精神分析疗法: 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 阻抗(resistance) 第 54 页 共 58 页 移情(transference) 发泄(abreaction) 梦的解析(dream interpretation) 解释(interpretation) (二)行为治疗 以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操作性条件反射及强化学说、社会学习等实验
22、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计划来减轻 或消除病人的异常行为的一种治疗方法。 1、系统脱敏(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2、冲击疗法(implosive therapy, flooding) 基本原则与系统脱敏相反 使病人直接面对令其惧怕的刺激,恐怖反应逐渐减轻,直至消失 程序: 体检以排除禁忌症 签订治疗协议 治疗场地及其他条件准备 实施冲击 注意事项 适应证:恐怖症、强迫症等 3、厌恶疗法(aversion therapy) 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患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使患者不得不中止或放弃原有的 不适行为 程序: 确认
23、靶症状 选用厌恶刺激:电、药物、想象、其他 把握施加刺激的时机 适合:性变态、强迫症、成瘾行为 4、示范法(modeling) 模仿法:通过榜样示范培养患者的适应行为 程序: 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 设计示范行为 对正确模仿行为的强化 适用:儿童的行为问题、精神发育迟滞、癔症等 5、 (阳性)强化法 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进某些适应行为而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 步骤: 确定要改变的行为,专人观察、记录其频度、强度;确定这一行为的直接后果 设计一个新的结果取代原来的结果 强化的实施 注意点: 强化物要适宜 强化物兑现要及时,意义要明确 强化目标要逐渐提高,强化的次数要提高,可由物质逐渐转为言语强化
24、 心理治疗者的强化作用 适用:慢性精神分裂症、儿童孤独症、癔症、神经性厌食、贪食症、儿童多动症、品行障碍、儿童行为问题等 第 55 页 共 58 页 6、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 therapy) 通过现代电子仪器,将个体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体内生理功能予以描记,并转化为数据、图形或声、光等反馈信号, 从而使受试者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了解并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常用反馈仪 肌电生物反馈仪 皮肤电反馈仪 皮肤温度生物反馈仪 脑电生物反馈仪 治疗方法: 1)诊室训练 患者体位要舒适 电极安放 测基础值 反馈训练 选定训练预置值 语言诱导及
25、播放录音磁带 记录 每次 30 分钟,每周 23 次,48 周 2)家庭训练 用于巩固诊室训练的疗效 脱离反馈仪重复诊室训练的放松体验 开始时每天 23 次,每次 20 分钟。熟练后每日练习次数增加而时间缩短,达到在数分钟内达到放松的目的 训练须持之以恒 生物反馈治疗适应症: 各类睡眠障碍 各类伴紧张、焦虑、恐惧的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 某些心身疾病,高血压、紧张性头痛、经前紧张症等 儿童多动症、慢性精神分裂症等 (三)咨客中心疗法 Client-center therapy 非指导性治疗、咨客(患者、来访者)中心疗法、人本主义治疗 以咨客为中心,建立坦诚的治疗关系,更多地采取倾听、接纳与理解
26、等方法,调动咨客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能,促进 咨客自我成熟与发展 理论基础: 人是具有潜能和成长着的个体,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成长受到阻抑造成心理或行为障碍 自我概念(Self Concept) ,理想自我(Idea self)与真实自我(Real self)不一致以及他人施加的价值条件是心理问题 的根源 基本技术: 无条件的积极尊重与接纳 通情或设身处地的理解 和睦关系或坦诚和一致性 适应证与评价: 适合正常人群的普通心理咨询 不适宜明显心理或行为问题者 患者得到帮助的程度和他从医生那里感受到的和睦关系、准确通情、积极尊重的态度呈正相关 作为其他心理治疗的基础技术 第 56 页 共 58
27、页 (四)认知治疗 Cognitive therapy 根据认知过程是心理、行为决定因素的假设,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产生的观念来纠正其适应不良情绪或行 为的治疗方式。 基本原理: 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 认知和情感、行为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负性认知和情感、行为障碍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是情感、行为障碍迁延不 愈的重要原因,因此,打破恶性循环是治疗的关键。 情绪障碍患者往往存在重大的认知曲解,这些认知曲解是患者痛苦的真正原因,一旦认知曲解得到识别和纠正,患者的情 绪障碍必将获得迅速缓解。 常见认知歪曲类型: 任意
28、推断:主观臆断 选择性概括:由细节推断整体,以偏概全 过度引申:因小失误否定人生价值 放大或缩小:特殊事件的相对重要性评价 个人化: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或不幸承担责任 二分法思维:非此即彼,非白即黑 认知-行为技术: 识别自动思维(ABC 技术) ;列举认知歪曲 改变极端的信念或原则;真实性检验:协同检验 积极的自我对话;三栏笔记法 等级任务安排:化整为零,由易到难 日常活动计划+活动难易与感受评估(M&P 技术) 示范、角色扮演、自信训练 (五)森田疗法 基本理论: 生的欲望、死的恐惧、疑病性基调、精神交互作用 方法: 绝对卧床阶段:一周 工作治疗阶段: 轻工作活动期:一周 重工作活动期:一周
29、生活训练阶段:40 天 主要适用于: 强迫症 神经质症(森田定义) 疑病症 神经衰弱 三、精神疾病的护理 1)接触病人 尊重、接纳病人; 要体会病人的心境; 耐心细致;充分了解病人; 言谈举止慎重; 第 57 页 共 58 页 保持情绪稳定; 正确处理与病人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与病人家属之间的关系。 2)症状护理 幻觉的护理 妄想的护理 兴奋状态的护理 木僵的护理 谵妄的护理 抑郁的护理 精神疾病的护理要点 安全护理:防自杀/自伤、防行为冲动(伤人、毁物) 、防外逃 生活护理:饮食;睡眠;大小便;日常用品 保证治疗进行:监督服药;灌药 约束与强制性治疗 心理护理:积极倾听;正性言语暗示 症状护
30、理要点 幻觉:(命令性幻听;恐怖性幻视)安全护理 妄想:安全护理;分析而不辩论 兴奋状态:安全护理;生活护理 木僵:注意接触;饮食、卫生;警惕兴奋 谵妄:生活护理;安全护理 抑郁:自杀预防 四、精神障碍的预防 (一)一级预防: 目标:消除或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以防止或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这是最积极、最主动的预防措施。 1、对某些病因已经清楚的精神障碍 2、对某些可能与遗传有关的精神障碍 3、对儿童的培养和教育 4、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工作 5、积极开展各年龄组的心理卫生咨询及指导工作 6、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7、开展精神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8、建设完善的精神卫生服务网络 9、创造和谐
31、、进取、有秩序、重公平的社会大环境 (二)二级预防 目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完全缓解与良好的预后。 1、有计划地向广大群众宣传精神病防治知识,以便及早发现,早期治疗 2、首次治疗时应力争达到完全缓解 3、对病情已经好转的病人,应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治疗 4、必须做好出院病人的定期随访工作,建立长期随访制度 5、推广综合医院设立精神科 第 58 页 共 58 页 6、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在复发中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三)三级预防 目的:做好精神残疾者的康复安排,最大限度地促进病人社会功能地恢复,尽可能地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 1、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尽早转入社区康复。 2、建立一个能够适合不同病人不同需要的精神防治和康复机构。 三级预防 3、重视和动员家庭成员支持精神障碍病人的康复活动。 4、康复措施的最终目标是使患者的工作得到重新安置,使其尽可能在工作岗位上或家务劳动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