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教学要求 一、了解王小波的思想与创作,体会其以幽默笔法表现严肃主题的写作风格。 二、理解“特立独行”的含义。 三、领会本文的主题思想,并理解本文幽默诙谐的笔法和严肃主题的关系。 四、理解幽默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的说理艺术。 五、作者对人文主义理想的追求。 课文分析指导 一、整体把握 这篇杂文以作者文革时期下乡插队时的一个故事为叙述主体,故事主角“猪”是中国 散文中非常罕见的表现对象,这个对象的选择其实也说明了作品本身具有一种特立独行的 因素。在作者看来人和猪一样,也是只求自由的本性, “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 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 ,无疑,猪所处的这种自然
2、状态,正如人所追求的自由生 活一样,是一种自然的要求和生活方式。但是这种自然的规则在人面前被打破了,人来了 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了一些安排,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长肉。它们所有的生活 细节都进入了模式化和程序化之中。 对于这种生活,除了接受,猪似乎没有别的出路。但是追求自由同样也是猪的本性, 它总要通过各种方式长出了。在一般的印象中,猪应该是属于温顺的动物,然而即使这种 没有抵抗性的动物,在外面的环境无比恶劣的时候,依然会有一种特立独行的异类,以自 己的方式来证明,追求自由的精神永远不会泯灭。在作者笔下,这只猪因为摆脱了猪的普 遍命运,具有自然,野性的特征,成为反抗压制、追求自由的象征。
3、杂文巧妙地通过两组对比来表现主题,第一组是猪和人的对比,大多数人和大多数猪 一样,生活在处于被安排的境地中,对于这种安排他们处置泰然,这不仅是文革,也是任 何时期都普遍存在的生活“常态” ;但是在任何时候,也都存在对于这种“常态”生活的坚 韧反抗,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以它的行为嘲笑并摆脱了人类的设置,对比之下,杂文中 的我在猪被围剿时,却只能因为“不敢对抗领导”而处于“内心的矛盾”之中,显示了人 的反抗意志多么无力。第二组对比在“生活种种设置”和“自由的生活和存在”之间,值 得注意的是,作者指出了“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这个残酷的事实,在大多 数的时候,它的能量远远超出了人对于自由追
4、求,它无所不在,把人控制在一种生活和精 神被奴役的状态,在这个张力场中,人要么参与设置别人的生活,要么对于生活被设置安 之若素,剩下的唯一一种选择反抗这种设置,回到个体的自由是充满艰险的。在 我们的生活中,前面两种选择实在太过平常,因为我们已经一敢于设置别人生活或者被别 人设置,我们甚至已经忘记了去思考我们的这种存在是否合理,这也许是人的最大悲哀。 人处于不能自我把握的生活中而不自知,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启发中,正是我们的这 种迷失。 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二节第一部分,写我插队时,动物们在人的设置下过着悲惨的生活,但它们都 接受了这种生活,安之若素。 第三、四节是第二部分,写“猪兄”的特
5、立独行之处,它有种种精彩的事迹,最后当 农场的领导要对它“专政”时,它成功地逃了出去,获得了自由。 第五节是第三部分,写我一直很怀念“猪兄” 。 二、猪、我和中国社会 关于“猪”的分析: 早被论定的猪的“本质” 猪的命运早已被人设置好:公猪阉掉,长肉,傻吃,闷睡,任人宰割、供人啖食;母 猪下仔。 特立独行的猪的特点 文章中的那只猪,不是一般的猪。它具有高度的拟人化特点。 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有以下的特点: 1.象山羊一样敏捷; 2.不安于命运,不向命运低头; 3.习惯于特立独行; 4.对知识青年好; 5.善于斗争,敢于斗争; 6.对邪恶的势力有着高度的警惕性; 7.岁月的磨难使猪的本性发生了改变,
6、对人变得更加冷漠和不信任。 总之,它是不同于流俗、不囿于成规的“反潮流”者,潇洒,冷静,警惕。 文中的“我”: 文章中的“我”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勾勒出他的轮廓: 1.一个有良知的下乡知识青年; 2.同情这只猪; 3.不敢对抗领导; 4.对这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敢作敢为充满了钦佩和激赏,它可以说是 30 多年前动 荡岁月里不少中国知识分子心态的写照。对那个社会有很多不满,但又往往敢怒而不敢言; 5.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寄寓了不少作者的理想,它可以说是作者一个侧面的反映。 中国社会 从本文可以看出 30 多年前的中国社会有以下的特点:人们的文化生活单调;愚民政策 的猖獗。 由于受政治的高压,一
7、般群众比较麻木,对追求自由的人们不理解。当时的不少当政 者对老百姓采取专制管理,蔑视人们对正当自由的追求。当时的中国社会比较教条古板。 人的尊严、人的自由得不到保障人性的堕落,人性丑恶面的展露。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三、时代背景与文本主题 上个世纪 50 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城市就业压力的增大,国家开始鼓励部分城镇知识青 年支援农村和边疆建设,共青团中央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十多个省市组织了青年自 愿垦荒队,到 1957 年底,城市上山下乡青年已近 8 万人。 60 年代中期,中国再度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各地的 学校和工厂陷入瘫痪,到 1968 年,全国积压的待分配
8、就业的初、高中学生已达一千多万。 据统计,从 1968 年到 1978 年的十年间,中国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知识青年达 1623 万人, 由于大多数知青都只有初、高中文化, “上山下乡”运动使他们丧失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也 给中国带来人才短缺的局面。从 1977 年开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才有机会参加高等学校的 招生考试,中国的高校由此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大龄学生群体。1979 年后,大批的知识青年 也陆陆续续返回城市,历时 20 余年的上山下乡运动逐步结束。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 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文本主题: 被他人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那意味着自由被扼杀; 而人们往往对这样的生活安之若素;
9、 于此应有省悟敢于无视别人对你生活的设置。 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其实它的生活是最自我,最本质的生活状态,就因为其他的猪都被 人安排了生活,而且并接受了这种生活,从而把这只原本拥有最真实,最本质的生活方式 的猪显得是那麽与众不同,那麽的与周围格格不入! 虽然全文都是围绕着那只特立独行 的猪来写,其实真正的伏笔是写我们人的生活。 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这难道不是 我们这些所谓的常人的生活写照吗?我们按照所谓的生活准则来生活,而其中有些在我们 的意识中并不认为它是合理的,但是我们总是迫于某种外力从而服从,也就从我们内心中 认从了! 主题的意义一种人生境况的揭
10、示 1.从人生根本、从人生观本质处产生的思考 文章以猪的境遇为例,揭示出社会中被设置好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心理:有一种力量, 时时在企图左右我们的生活,为我们设计生活、安排命运、准备前途、决定去取;而我们 却于此浑然不觉,安然处之,或想反抗又无力反抗。 王小波隆重推出的特立独行的猪的鸣叫,惊醒了我们,它的潇洒,它的冷静,它的警 惕,比照出我们的浑浑噩噩、畏畏缩缩,却惘然无知。这反映了王小波写作的态度的某一 方面,即对人民大众的关怀,这种关怀是在思想层面上的,他希望人们有智慧,能独立思 考,反对别人的设置和灌输。 2.将个人与社会、人类命运大势结合起来的思考 从本文,可以看出 30 多年前中国社会
11、的某些特点:文化生活单调;愚民政策猖獗;由 于受政治的高压,一般群众比较麻木,对追求自由的人们不理解;当时的不少当政者对老 百姓采取专制管理,蔑视人们对正当自由的追求;当时的中国社会比较教条古板;人的尊 严、人的自由得不到保障;人性堕落,人性丑恶面展露,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作者对特立独行的猪的态度可以说是 30 多年前动荡岁月里不少中国知识分子心态的写 照:对那个社会有很多不满,但又往往敢怒而不敢言;对特立独行的行为持钦佩和激赏态 度,但只能压在心底而不敢付诸行动。 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寄寓了不少作者的理想,它可以说是作者一个侧面的反映。 四、写作特点 主要写作特点(叙事特点): 真实的叙事姿态
12、与虚假的叙事内容结合(内容是“荒诞主义”的,姿态是“现实主义” 的)继承了中国古典叙事学的精髓。 幽默的“胡扯”后面潜藏着深刻、严肃的主题。乍一读,让人以为是滑稽故事,不由 你不觉得好笑,乃至忍俊不禁,但读下去,再读下去,读之再三,却品味出其中的别具匠 心,体会出其中饱蕴着的一腔辛酸,甚至满腹悲愤。 荒谬(所谓“胡扯” )无关紧要,因为本文要体现的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故事情节内容 等等不过是表象,其所承载的内涵才是最重要的。 如此写作的深层原因: 经历了文革专制磨难后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八十年代特殊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对自由精 神的一种曲折表达。 其它写作特点 多数篇幅谈猪,临末曲终奏雅,揭出主题;说
13、猪事,实讲人世以鲜活平庸生活琐 事作譬,引出严肃的论题;结合个人经验,又超越个人经验(结合个人经验从“我” 经历的一只猪的遭遇和性情谈起;超越个人经验体现了理性的力量) ; 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之处刺上一刀,尖锐犀利; 有深度,别具慧心思想随笔的生命; “随”笔,任意而谈,无所顾忌,放言高论,滑稽突梯引人入胜之因; 幽默而严肃,活泼而平实,犀利深刻而具温情与善意。 评论家林贤治的总结能够把道义感和幽默感结合起来,锻炼出一种风格,不特五 十年,就算新文学运动以来的近百年间,也没有几个人。鲁迅是惟一的,王小波虽然尚未 达到鲁迅的博大与深刻,但他在一个独断的意识形态下创造出来的“假正经”文风
14、,自成 格局,也可以说是惟一的,难以替代的。 何谓“假正经”文风?用王小波讲过的一个小故事可解释之。话说在北方某城市,他 曾见到一个耍猴人,锣鼓一响,这个耍猴的人便开始训话:为了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现在给大家耍一场猴。他听了反感至极,可又不能走开, 因为走开就意味着“破坏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 ,因而进退两难地等了两个小时。我们大可 不必去认真考究王小波当时是否真的等了两个小时,因为这不过是他“假正经”文风的一 个惯用“伎俩”而已。本文中猪的“事迹”亦当如是观。 读王小波的杂文,我们还会发现,无论是针砭时弊,还是评说传统,王小波往往能以 一种开放的眼光和心态,超
15、越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反观和审视我们的现实、历史与文化。 王小波杂文的“黑色幽默”也让读者印象深刻。如本文中的“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 花花公子”等,行文也是王小波特有的一种调侃的语气语调。 网络评论王小波作品在语言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够精练,很多智慧的火花都被 冗长的叙述给压制了,而且他经常把数学和逻辑分析引入作品,显得理性化有余,激情不 足,王小波暴露的思想缺陷也就愈发明显,他有很多笔墨是托物言志、含沙射影的。例如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看完之后的确让人会心一笑,但讲述的道理也不见得有多深刻,无 非是张扬个性和强调做人的乐趣等老一套。 五、语言艺术 真事叙述与虚假叙述交织,用真实的姿态叙述虚假
16、的故事, “祝你永远快乐” “祝你永 远年轻” ,内容是怪异的,姿态是真诚的。作者讲述的内容是荒诞的,但讲述故事的姿态是 现实主义的。 重点难点分析 本单元是经典文本阅读,结合单元教学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本文虚 实结合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课文的难点是虚实结合的两条线索。 猪:猪总是猪,它被安排的生活或者被阉了长膘,或者配种。人不仅喜欢设置动 物,还喜欢设置自己的生活。一头特立独行的猪的精彩事迹。 人:文革期间人的生活比猪强不了多少,单调乏味。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 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群自己被设置也喜欢设置别人的人的种种举动。 设置别人的生活,就是扼杀人的自由;而甘于被别人设置,
17、则是自动放弃自由,因此 作者怀念这头猪,意思是,人都要向它学习。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以理清这两条线索为突破口来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学生掌握 了虚实两条线索交叉结合的叙事结构,也就深化了对文本主题的认识,从而也基本掌握了 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技巧。 教学建议 一、 “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是植根于上个世纪 50、60 年代的,在当代社会已 经消失了。学生阅读时可能不太容易理解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 的根本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与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以利于对课文的理解、把 握。 二、本文篇幅适中,表达方式多样,学生抓住课文线索略有难度,教师可以提示学生 抓住文字表面的“
18、虚”和文字背后的“实”两个方面,分别归纳相关内容。 三、教学时,可以抓住以下要点:(1) 猪、我和中国社会;(2) 时代背景与文本主题; (3)写作特点和语言艺术。 四、课文虽然反映的是上世纪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 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从这个角度讲, 文章仍然有它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 人权意识。 五、学生可运用“三步精读法”学习课文,学会有步骤、有重点地阅读,养成仔细阅 读,认真分析的好习惯。第一步:初读课文。看内容,圈圈点点,然后想想每段写了什么。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清作者
19、思路,掌握中心内容。第三步:研读课文。看看作者为了表 达特定内容,是怎样选择材料谋篇布局的,写作上有什么技巧。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理解 意在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要结合猪本身的特点和 文中对它的拟人化后的特点来回答。 1.文章中的那只猪具有高度的拟人化特点。它具有以下特点:象山羊一样敏捷; 不安于命运,不向命运低头;习惯于特立独行;对知识青年好;善于斗争,敢于斗 争;对邪恶的势力有着高度的警惕性;磨难使猪的本性变得对人更加冷漠和不信任。 2.王小波赞扬特立独行的“猪兄” ,其实就是批评那些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一个甘于受欺压的人,甘于受别人设置的人,是没有
20、可能获得自由的,不可能成为特立独 行的人的。 这一点上,王小波同鲁迅一样,都批判国民劣根性,批判中国人的奴性。希望中国人 都能获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3.文章写了作者当知青时一只猪特立独行的故事。 当时,所有猪的生活都被人们规划好,它们的生活主题就是吃饭、长肉,被送进屠宰 场。这种安排使猪们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 “猪总是猪啊” 。 但是,有一只猪与众不同,它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 在圈里呆着,喜欢跳上房顶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后来,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 给它带来了麻烦。领导们拿着火枪要打死它,它勇敢沉着地逃了出去,跑进了甘蔗地里, 长出了獠牙。 文
21、章表面上是写猪,实际是写人。我们应该可把这个文章看作一篇寓言。它表达的寓 意非常严肃深刻。 它是借猪写人,通过描写一头特立独行的猪的故事,分析“对生活做种种设置”的谬 误,探讨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道理。虽然作者的叙事语境是文革时期,但“无视对生活 的设置” ,做特立独行的人,依然是每个人应该思考的命题。 文章中猪的形象是现实中人类的化身。 两类猪的形象: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猪;敢于长奔,冲出重围,长着獠牙的猪。 生活中的两类人: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渴望自由、敢于追求独立、自由的 特立独行的人。 王小波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人们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要做特立独行的人,敢 于追求独立之
22、精神、自由之思想。 鉴赏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客观叙述和主观情感两种因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 能力。同时,本题也意在锻炼学生评点和批注的能力。具体到课文,则是引导学生体会作 者作为那个时代的社会良知的心情。 1.因为喜欢设置别人的总是强者,比如父母长辈、领导,强大的政权。反抗是需要付 出代价的,比如不听父母安排,可能失去他们的物质供给,不听领导的,可能下岗。大家 都不敢反抗,害怕特立独行,害怕标新立异,最终,被设置的命运就很难改变。 2. 一般的回答是要反抗这种固定的生活主题,但对这个问题也要辩证的看待,当这种 固定的生活主题是你所不喜欢的,是你不需要的时候,自然应该反抗;但当这种主题
23、是你 喜欢的,或者是你需要的,再或者是应该如此的,比如现在你们来到学校,你们的生活的 主题被设置为学习,如果你们反抗它,上课不认真听讲,迟到、早退,上课讲话、睡觉, 不交作业,以为是标新立异、特立独行了,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 相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王小波生前鲜有知音,死后声名广播。他先后做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 生,美国大学“老”学生,文学硕士,电脑早期使用者,大学统计系助教,人民教师。 1980 年,与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结婚,并共同从事男性同性恋者的社会调查与研究。后开 始其充满野心的小说创作。1995 年,成名作黄金时代出版,识者寥寥,甚至一度被查 禁,不准在国营书店摆卖,却在
24、个体书摊上售出数万册,并且出版了台湾版和香港版,逐 渐得到众多读者和评论家激赏。 人民日报海外版称“这部小说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留学 生中偶一露面,总会造成排队购买的局面” 。他还创作了唯一一部电影剧本、同性恋情题材 的东宫西宫 ,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成为 1997 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入 围作品,是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编剧奖的中国第一人。他还是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 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唯一一位中国大陆作家。他在 1997 年 4 月 11 日英年早逝。其后两年间,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出版。随之评论、纪念文章书籍大量涌 现,如浪漫骑士 、 不再沉默人文学者论王小
25、波 、 王小波画传等。网络上更是 人声鼎沸,竟有自称为“王小波门下走狗”者,甚且成立了“王小波门下走狗网络联盟” 可见其“热” 。一位严肃作家、思想者,被如此广泛地阅读、关注、讨论,委实罕见。 附: 王小波生平年表 1952 年 5 月 13 日出生于北京。 19681970 年云南农场知青。 19711972 年山东牟平插队;后作民办教师。 19721973 年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 19741978 年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 19781982 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 19821984 年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 19841988 年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26、 19881991 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911992 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19921997 年自由撰稿人。 1997 年 4 月 11 日逝世于北京。 二、智者戏谑重温王小波散文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杰泓(武汉大学艺术学 系讲师,文学博士) 人世一倏忽,曾经的文坛骑士、思想者王小波竟已离开我们十余年了。好在“文章千 古事” ,他的作品迄今仍然给我们留有无穷的阐释空间。无疑,在大多数读者的眼中,王小 波是睿智而又特立独行的其自传体散文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3 以下简称猪4 便是最好的注脚之一。 王小波笔下的这只猪的确是特立独行和与众不同的。它与同圈的猪大不一样,毫不安 守于自己肉猪的
27、身份,不按照人给它规定的方式生活。它不仅在行动上如山羊一般敏捷, 如猫一般四处自由游逛,更能模仿各种声音。这一独特的本领最终为它招来了祸端:由于 成功地模仿了收工的汽笛声,它被视为破坏春耕的破坏分子,从而面临着被专政的命运。 不过,就在由指导员和副指导员带领的几十个荷枪实弹的人的围捕之下,它却从容地脱逃 了,潇洒地生活在人的掌控之外。 这只猪是作者所欣赏的,他称之为“猪兄” 。作者欣赏它特立独行的派头,欣赏它在人 喊狗咬的包围下的那份镇定,欣赏它对自己命运的自由掌控。不难看出,全文明为写猪, 而实则是将思维的触角指向了特定的现实社会生活。正如文章末尾所言: “除了这只猪, 我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
28、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 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在这里,作者更多的不在于赞美这头小猪的反叛,它 的不畏强权,以及不满足于被他人设置自己的生活方式及归宿。他更主要是要对更多的猪 的生活的浑浑噩噩进行批判: “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绝大多数猪接受了生活对它们的设置,按照人类要求它们、规定它们的方式去生活。现 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就是这样生活着的,不思反抗,也意识不到需要反抗,他们随着生活的 浪潮木然前进,被一切既定的规范约束着,也自觉地被它们所约束,将这种生活方式视为 理所当然。很显然, “猪”是一种隐喻,作者对大多数猪
29、的批判也正是对像那些猪一样生活 着的人的批判。 在猪文中,以正、副指导员为核心的专政力量为猪的生活设置了固定的模式,对 这只并不驯服不安分的猪能采取大规模专政的手段,他们俨然是权力与规则的化身。他们 代表着现实生活中权力对人的规范和约束。王小波通过描写这只特立独行的小猪如斗士一 般的反抗,从而实现了对这种权力的消解。譬如写小猪在人之合围的情况下潇洒应对、从 容逃逸的那段: “它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 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 ”在小猪与权 力的斗争中,势单力孤的小猪轻易而又带着几分机智地战胜了权力。无疑,这样一种书
30、写 颠覆了现实(文革)的权力模式,而现实的权力模式是要求个人服从社会的安排的,由此, 多少人丧失了个性,在或绝望或无奈或安之若素中接受了所谓“命运” (实际是权力)的 安排,按照被权力模式规定的方式亦步亦趋地生活。在这种情势下,小猪的反抗勇敢地体 现了它不想成为规矩的猪,正如人不想成为安分的人一样。它无畏地对规则说“不” ,在规 则面前我行我素,它表现出的“另类”无情地蔑视着世俗的价值观,它的胜利肆意地宣扬 着对权力的漠视与嘲弄。成为野猪是它最终的自我胜利,它的确是一只令人怀念的猪。 在题旨之外,值得我们品味的还有作者在文章中的写法。对这只猪的生活设置及专政 体现的是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在王小波
31、的眼中并不是理性的产物,接受这种设置就意味着 死亡。而生活中类似于这样的非理性的权力还有很多,因此王小波为了达到对非理性的权 力的颠覆,采用了一种非理性的言说方式。他用这种独特方式体现着自己对理性的追求和 渴望。所以在文章中,一头猪是能仅因为几声类似汽笛声的鸣叫而成为破坏春耕的坏分子 的,几十个人是可以全副武装地去对一头猪实行专政而且以失败告终的,这头特立独行的 猪也在赢得彻底的自由后生长出獠牙,冷淡地对待对它心怀叵测的人们。可以说, 猪文 的语言全是非理性的,在这样一种非理性的言说方式下,彰显的是作者充满理性的思考, 及对理性与自由的探索。小猪的反抗无疑是充满着自由精神的,它是作者自由精神的
32、化身。 王小波渴望的是理性,追求的是自由,而社会中的许多现实是非理性的,为了张扬理性, 他采用了这种独特的方式,在他形式的非理性下面,掩藏不住的是对社会生活的认真的关 注和思考。正如戴锦华所说, “它不仅是理性与自由的书写 1 而且是对理性与自由的书 写。 ” 也正是这样一种悖论式的言说方式,使王小波的猪文具有了鲜明的戏谑与反讽特 点。我们从文章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猪、对人的描写,充满嘲弄,满是消解,笔调幽默 诙谐,带有漫画色彩,如在写到“我”对这头猪的偏爱时说: “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 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糠对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 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
33、但我和它都不在乎。 ”在小猪被围捕时,他又说: “按我和它 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 它毕竟是只猪啊。 ”在此,作者对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写得可谓有声有色,猪被赋予 了人性化的色彩,这种语言特色使他的作品呈现出荒诞与反讽的审美特征。而其中的幽默 也是充满智性的幽默。将一只浑然不知“政治”为何物的猪定性为破坏春耕的坏分子并被 “专政” ,这一事件本身就是匪夷所思的。在人猪大战中,猪的从容不迫强烈反衬出人的荒 唐可笑。文中几十个人围攻一头猪时,神圣的权力、政治与一只猪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峙, 这样一种带有黑色幽默的喜剧感和狂欢风格,正是作者非理性的
34、言说方式所带来的。政治 的神圣与“文革”时期权力模式的崇高可以说全部被这种幽默风趣的话语模式给消解掉了, 剩下的只有滑稽与荒诞。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轻松愉快的,这种快乐是作品的语言带来的, 也是作者的智性措辞带来的。 王小波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强调“思维是一种乐趣” ,认为思维是人生幸福的来源之一。 他提倡人要活得有智、有趣。他爱思,也善思,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在他的作品中 清晰可见。王小波希望的是对诗意世界的拥有,对世界智慧地创造和书写令他感到愉悦。 他思维的火花在作品中清晰闪现。他用语言传达他的思想,用独特的书写方式表现他的追 求,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去观察生活、思考社会。他的文章就是他作
35、为“思考者”的 明证。自“五四”以来,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一直强调启蒙,强调自由和理性,这一 光芒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希望和巨变。但在今天,理性化的程度仍无法让王小波这一敏锐 而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满意。他渴望理性,对现代性有着执著的追求。他或许 并没有将自己置身于思想启蒙者的高度,但他顽强地书写着,用他认为最恰当、最适合的 方式传达着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他是自由的思想者,是精神上的浪漫骑士。 文学创作过程中是有言意矛盾存在的,尤其是在语言传达阶段,除了艺术构思中内部 言语与语言传达中的外部言语之间的矛盾、语言的抽象性和意象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外, 语言的公共性和言语的私人性的矛盾始终无法
36、避免。作家只能使用大家公认的语言去传达 私人的感受,王小波尽量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但他选择了用非理性的言说方式去传达自 己的理性思考,这就对王小波作品的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他自己的创作中,王小波 本身也是特立独行的。他的文字昭示出一种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这使他的思考和文 章都显得与那只特立独行的猪一样的 “另类”他的作品的魅力就在于这种独特性。 解读王小波,读者不能仅从公认的那套语言系统去理解,而是要用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 认识去充实它,去发掘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的睿智。或许,对特定时期(文革)生活有着 类似感受和思考的读者能更好地理解王小波,正如艾晓明所说,王小波的作品是写给类似 于她
37、那样的读者阅读的,他的作品期待着更多能充分理解他的读者与之发生心灵的交汇和 契合。 一篇好的文章是值得反复回味的。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用非理性的言说方式批判了那 些安守于生活设置、在荒诞的权力模式的束缚下浑然不觉、不思反抗的人,其充分体现了 王小波的创作个性,反映了他的创作风格。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他作品的韵味,去品位他作 品中轻松却也沉重的戏谑,在阅读中真正体会到思维的乐趣,和他一起发出会心的微 笑 (选自名作欣赏2007 年第 19 期) 三、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经典语录 1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恼的问题就变得易解。 2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38、3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达到的最低目标。某件事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认为它不值 得一做;某个人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觉得他不值得一交;某种生活有悖于我的心胸,我 就会以为它不值得一过。 4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 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 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5什么叫失败?也许可以说,人去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失 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只有那些安于自己 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 。 6我们学会了把世上一切事物分成好的和坏的以后,对世
39、界的了解还是非常非常可怜 的。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切是如何发生、如何变化的。这些知识会冲击我们过去形成的是 非标准,这时我们就面临一个重大抉择,是接受事实,还是坚持旧有的价值观念?事实上 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却成了接触世界与了解世界的障碍,结果是终 身停留在只会“明辨是非”的水平上。 7有些话仿佛永远讲不出口,仅仅是因为别人已经把反对它的话讲了出来。因为这些 话就成了心底的暗流,形不成文字,也形不成话语,甚至不能形成有条理的思路它就 变成了郁结的混沌。而已经讲出的话被人们一再重复,结构分明地架在混沌之上。我看到 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性的世界,但是性
40、爱在混沌中存 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讲出来。 8生活方式像一个漫长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宫。 9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方式都有很多乱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很有趣。人就在这种 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这种生活需要改变。 10中国有种老女人,面对着年轻的女人,只要后者不是她自己生的,就要想方设法 给她罪受:让她干这干那,一刻也不能得闲,干完了又说她干得不好;从早唠叨到晚,说 些尖酸刻薄的话捕风捉影,指桑骂槐。 11青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 12人生在世,就如一本打开的书,我们更希望这本书的主题始终如一,不希望它在 中途改变题
41、目! 13古往今来的读书人,从经典里学到了一些粗浅的原则,觉得自己懂了春秋大义, 站出来管理国家,望断天下的是非曲直,结果把一切都管的一团糟。 14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 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四、王小波语摘 对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 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 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 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假如你是只公 兔子,就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大灰狼坏,
42、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 种事实说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倘若对自己做价值判 断,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对别人做价值判断,那就太简单、太舒服了。讲出这样粗暴的话 来,我的确感到羞愧,但我并不感到抱歉。因为这种人士带给我们的痛苦实在太多了。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 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 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 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身边的人
43、,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 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 我总以为,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 人无论如何也不该再是愚昧的了。肉麻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赞美了。人们没有一点 深沉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成了。 看过但丁神曲的人就会知道,对人来说,刀山剑树火海油锅都不算严酷,最严酷 的是寒冰地狱,把人冻在那里一动都不能动。假如一个社会的宗旨就是反对有趣,那它比 寒冰地狱又有不如。 现在应该解释的是我为什么老是愣愣怔怔,这是因为我老觉得自己遇见的事不合情理, 故而对它充满了怀疑。比方说,我上班时遇上了开会,想道:开这些屁会干什么?难道有 人乐意开会?事实上谁也不想开会,但是非开不可。不知道你怎么想,反正我觉得不合情 理,就发起愣来。但是哪天我去班上碰上没开会,又会发愣:怎么搞的,回回开会,今天 却不开了。结果是为了开会的事要发两回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