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渴 湖北民院科技学院 中医内科学 气血津液病 证 消渴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 概 述 】 一、 定义 消渴是以 多尿、多饮、多食、消瘦,或 尿有甜味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古代亦称 “ 消瘅 ” 、 “ 肺消 ” 、 “ 膈消 ” 、 “ 消中 ” 等。 临床上根据症状的偏重 ,有上、中、下消之 不同,年青人发病,症状明显,与定义的描述 一致,病情较重;中老年人发病,症状隐若, 不一定症状全具备,而以并发症为主要表现。 消渴是一种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 康的病证,近年来发病率更有增高的趋势。中 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
2、 的疗效。 2018-11-15 中医内科学课件 病例 1 陈某,男, 35岁,近一个月来觉 口渴 ,喝水较多, 食量 较前 增加 , 体 重 较前 下降 2KG, 尿多 。因而去医院 就诊,查: 空腹血糖 15.2mmol/l。 病例 2 某女, 65岁,在某大医院确诊 糖尿病 10 年,近 3年发现 高血压 ,时有 头晕 。 3天前起 床时发现 右侧肢体乏力 ,走路时须拖动患肢 , 言语含糊不清 。 PE: BP160/90mmhg,口角 歪斜,右上肢肌力 3级,右下肢肌力 4级。 辅查:头颅 CT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 空腹血糖 20mmol/l 2018-11-15 中医内科学课件 病例
3、 3 张 XX,男, 60岁,某院医生 ,某日突然觉 双目视物不清 ,尤 以右眼为甚,遂住院检查。检查 发现双侧视网膜呈 糖尿病 改变, 空腹血糖 12mmol/l。 病例 4 某男, 45岁,确诊 2型 糖尿病 6 年。某日开始觉 眼睑、双下肢浮肿 , 逐渐加重,尿渐少,疲倦,手脚不温 ,遂住院。 PE:水肿 。 ,辅查:尿 分析白蛋白 5g/L , 血白蛋白 23g/l, 肝肾功能正常。 2018-11-15 中医内科学课件 病例 5 刘某,男, 35岁,右足趾红肿溃烂 3天 。 患者有 1型 糖尿病 史近 20年,一直坚持用胰岛素 治疗。四天前因剪趾甲后,次日即发现右足大拇趾 红肿疼痛,
4、用过红霉素软膏后未见效果,第四天见 足趾末端发黑、溃烂,发热 T38.5C,即来医院就诊 ,收入院治疗。经 5天保守治疗,患者创口溃烂加重 ,、 并向上蔓延,为保全性命,送病者到外科做了 患肢截肢术。 2018-11-15 中医内科学课件 1、 消渴 2、消渴并眩晕、中风 3、消渴并视朦 4、消渴并水肿 5、消渴并痈疽 二、源流 1、 消渴病名最早见于 内经 , 素问 .奇病论 : “此 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 2、 金匮要略 立消渴专篇,创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 方剂。 3、 外台秘要 消渴消中门 引 古今录验方 曰: “渴 而饮水多,小
5、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 又引祠部李郎中云: “消渴者, 每发即小便至甜 ”。对 消渴病的临床特点有更深的认识。 4、 诸病源候论 消渴候 主张 “ 先行一百二百步,多者千步,然 后食之 ” ,初步 认识到体育疗法对治疗消渴的意义 。并对本病的 并发症有所记述,认为 “ 其病变多发痈疽 ” 。 5、 太平圣惠方 .三痟论 : “ 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 三名痟肾。 ” 后世医家分为上、中、下三消。 6、 丹溪心法 .消渴 治疗以 “ 养肺、降火、生血为主 ” 。形成养 阴为主治疗理论。 7、 证治准绳 消瘅 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进 行了规范, “ 渴而多
6、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 为下消 ”。 三、讨论范围 消渴病与西医学的 糖尿病 基本一 致。西医学的 尿崩症 ,因具有多尿、烦 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 处,也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2018-11-15 中医内科学课件 消渴津液亏损 饮食失节 情志失调 劳欲过度 禀赋不足 酿生内热 气郁化火 虚火内生 五脏虚弱,肾阴亏损 【 病因病机 】 13 【 病因病机 】 禀赋不足(阴虚体质 ) 内因 过食肥甘 醇酒厚味 辛辣香燥 脾失健运 积热内蕴 化燥伤津 消谷耗液 忧郁恼怒 思虑过度 肝气郁结 郁久化火 消灼肺胃阴津 房室不节 劳欲过度 肾精亏损 虚火内生 上燔肺胃 固摄无
7、权 消渴 总病机:阴虚燥热 1病变机理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 2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津亏损则燥热偏盛,两者又互 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更虚。 3病变关系到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燥热在肺 -肺燥津伤 -多饮 热壅于胃 -消灼胃液 -多食 肾为关键 虚火在肾 -封藏失职 -多尿 4消渴病日久,百证变出。 阴损及阳,阴阳俱虚 ; 病久入络,血脉瘀滞 【 病机 】 肺 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 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 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 胃 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 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
8、燥热所伤,胃火炽盛, 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 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 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肾 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则 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 消谷,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 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 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 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 。消渴虽以阴虚 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生 阴长,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则致阴阳 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 二是病久入络,血脉瘀滞 。消渴病是一种 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影响气血的正常
9、运 行,且阴虚内热,耗津灼液,亦使血行不 畅而致血脉瘀滞。 2018-11-15 中医内科学 17 如肺失滋润,可并见肺痨。 心失濡养,血脉痹阻,可见胸痹心痛。 血脉失养,经络不和,可见肢体麻木之症。 肝肾阴亏,不能上养耳目,可发视瞻昏渺、暴盲、耳聋等病 症。 阴虚燥热,瘀阻络脉,易感热毒而发疮疖、痈疽。 肝肾阴亏,阴虚阳亢,燥热内炽,可炼液生风,发为中风。 脾肾两虚,水湿泛滥,而成水肿。 严重者则因阴液极度耗损,虚阳上浮而出现烦躁神昏; 因阳竭阴亡而见昏迷、肢厥、脉微欲绝等危象。 变证 转 归预后 消渴 证候的一般演变规律是,初起常以 津伤燥热 为 主,随着病程的进展,阴精亏损日甚,津伤则气
10、损,阴亏则气耗 ,故又渐至 气阴两虚 。日久则阴损及阳,而出现 阴阳两虚 之 证。消渴常病及多个脏腑,病变影响广泛,可出现多种 并发症 ,形成消渴与其他病证共见的复杂局面。临床上,消渴病症状的 轻重,是否合并有并发症及其病变的程度,有无脏腑衰竭,特别 是有无脾肾阴阳两虚证候等,是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症状较轻 ,并发症少或不严重,脏腑衰竭之象不明显者,病情较轻;反之 则为病重。证见阴阳两虚甚至 厥脱昏迷者,是为危象 。 一、 诊断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1以多饮、多食、多尿及原因不明之消瘦等症状为主要 临床表现。 2也有症状不明显,以肺痨、眩晕、胸痹心痛、水肿、 中风、眼疾、疮痈等病症,或因烦
11、渴、烦躁、神昏等病就诊 ,或无症状,体检时发现本病者。较多的患者仅以乏力为主 要表现。 3有消渴家族史。 4血糖测定一般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可做葡萄糖耐量试 验、胰岛素释放试验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小便常规及相 关理化检查有助诊断。 2018-11-15 中医内科学 20 1口渴症 是指口渴饮水的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 过程中,外感热病之实热证为多见,与本病的 口渴有相似之处。但此类口渴多随所患疾病而 出现相应症状,无多尿、多食、消瘦及血糖偏 高等临床表现,一般可以区别。 二、鉴别诊断 2018-11-15 中医内科学 21 2瘿病 证属气郁痰结,阴虚火旺者,常见多 食易饥、消瘦等症。与消渴之多
12、食、消瘦 相似。但瘿病还有心悸、多汗、眼突、颈 部一侧或两侧肿大等症状和体征及甲状腺 功能亢进等,无明显的多饮、多尿症状及 血糖偏高。 【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辨病位 上消、中消、下消 消渴病的 “三多 ”症状,往往同时存在,病位以肺胃脾肾 为主。根据证候不同,其肺燥、胃热、脾虚、肾亏的程度 有所区别。 审标本 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一般病初以燥热多见;病程迁延者,则以阴虚或气阴两 虚为主兼有燥热;或日久病重阴损及阳,则可见阴阳两虚 之证。瘀血作为标证之一,常兼夹于消渴的病程中。 审本证与变证 二、治则治法 以 养阴生津,清热润燥 为基本原则。 根据肺、胃、脾、肾病位的偏重不同,阴虚燥热
13、,阴 精亏损,气阴两虚证候的情况,配合清热生津、益气养阴 及润肺、养胃、健脾,滋肾等法为治。 病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者,则应阴阳俱补。 夹瘀者则宜活血化瘀。 合并心脑疾病、水肿、眼疾、痈疽、肺痨、肢体麻木 等病证者,又当视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补肺健脾、滋养肝 肾、益气养血、通络祛风、清热解毒、化瘀除湿等治法。 医学心悟 三消 : “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大法治 上消者 ,宜润其肺,兼清其胃 ,二冬汤主之;治 中消者 ,宜清其胃,兼滋其肾 ,生地八物汤主之;治 下 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地黄汤、生脉散并主 之。 夫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伤肺也;中消滋 肾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下消清肺者,滋上
14、源 以生水也。三消之治,不必专执本经,而滋其化 源,则病易痊矣。 ” 1、肺热津伤(上消) 2、胃热炽盛(中消) 3、肾阴亏虚(下消) 4、气阴两虚 5、阴阳两虚 6、淤血阻滞 三、分证论治 症状: 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 . 舌脉: 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 清热润肺 ,生津止渴 方药: 消渴方 方中重用天花粉以生津清热,佐黄连清热降火,生地 黄、藕汁等养阴增液,尚可酌加葛根、麦冬,以加强生津 止渴的作用。若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而脉数乏力者,为 肺热津亏,气阴两伤,可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 1.肺热津伤证(上消 ) 症状: 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 舌脉: 苔
15、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 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 玉女煎 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热;生地黄、麦冬滋肺 胃之阴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热下行。可加黄连、栀子清 热泻火。大便秘结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待大便通后 ,再转上方治疗。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 2.胃热炽盛证(中消 ) 症状: 尿频尿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 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 舌脉象: 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阴补肾,润燥止渴。 方药: 六味地黄丸 方中以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山萸肉固肾益精,山药滋补 脾阴、固摄精微,该两药在治消渴时用量可稍大;茯苓健脾渗 湿,泽泻、丹皮清泄肝肾火热,共奏滋
16、阴补肾,补而不腻之 效。 3.肾阴亏虚证(下消 ) 症状: 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 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 舌脉: 舌质淡,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 益气健脾,生津养胃。 方药: 生脉散合七味白术散。 4.气阴两虚证 症状: 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 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怕冷,阳痿或月经不调。 舌脉: 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 温阳滋阴,补肾固摄 . 方药: 金匮肾气丸。方中以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并用附子、肉 桂以温补肾阳。本方以温阳药和滋阴药并用,正如 景岳全书 新 方八略 所说: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 无穷;
17、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 5.阴阳两虚证 主症: 口干尿多,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肢体麻木或 刺痛,入夜尤甚,或肌肤甲错,唇紫不华。 舌脉: 舌质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紫暗怒张,苔薄 白或少苔。弦或沉涩或结代。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药: 血府逐瘀汤。 6.淤血阻滞证 后期并发症 视瞻昏渺、暴盲、 耳聋 为 消渴日久,伤阴耗血,元气不足,肝肾亏虚, 复因瘀血阻滞,以致耳目失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 于耳,阴血亏虚,元气不足则不能上承于头,以濡养 耳目,血脉不充则血行滞涩,遂成雀盲、白内障、耳 聋等症。治以 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活血化 瘀 为法。阴虚为主者,可选用 杞菊地黄
18、丸、明日 地黄丸、石斛夜光丸 等,气阴两虚者,宜 六味 地黄丸加党参、黄芪 。 脱疽 多 因消渴阴伤气耗,阴寒下注, 阻滞经脉所致,治以益气养阴为基础,酌加桂 枝、威灵仙、炮附片、细辛、羌活、独活等温 经祛寒之药,使阳气通畅,寒湿消散则血脉通 畅。瘀血明显者,亦可加苏木、刘寄奴、路路 通、地龙、生山楂、穿山甲等破血通经药。 痈疽 消渴 并发痈疽,其内因多为阴液涸枯,燥热炽盛 ; 亦 有气阴两虚,正不胜邪者。外因则为疮毒侵袭所致。 易感热毒之邪而发为痈疽。治疗上热毒炽盛者,宜 清热 解毒 。方用 五味消毒饮 加味。 兼 见热结大肠者,可予 栀子金花丸 化裁治之。 并 合以益阴生津的药物以护津液。
19、 气 阴两虚者,则宜兼以扶正托脓之法为治。方用 黄芪 六一 汤 合犀黄丸 。 肢体麻木 消渴 日久则伤精耗血,气阴两亏,经络虚涩, 不能濡养肢体肌肉,故肢体疲软乏力,麻木不仁。 治以 益气养阴养血 为主。方用 黄芪六一汤、四 物汤合 方化裁。可酌加 鸡血藤、海风藤、钩 藤、络石藤、威灵仙等疏通经络、养血活血通络、 散寒除湿。 若 郁久化热,可加银花藤、黄柏、丹 皮、赤芍等凉血清热。 一、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二、调节情志 三、加强认识,积极防治。 四、坚持治疗,定期监测 【 预防调护 】 消渴是以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 为特征的病 证。 导致消渴的病因有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及 禀
20、赋虚弱 等方面。 其病机主要为 燥热阴亏 ,五脏虚弱。而发病过程以 阴 虚为本,燥热为标。 病情迁延则气阴两虚,阴阳俱衰 ;由于脏腑虚损,常导致变证百出,严重者则因阴液 极度耗损,虚阳上浮而出现阳竭阴亡。此外,阴虚内 热,损津耗液,则血脉为之虚涩而成血瘀。 【 小结 】 治疗应在 养阴生津,清热润燥 基础上,配合 润 肺,养胃,健脾,滋肾 等法为治。 病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者,则应阴阳俱补。夹瘀者则 宜活血化瘀。 合并眼疾、痈疽、肺痨、心脑疾病、水肿、肢体麻木等 病证者,又当视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补肺健脾、滋养肝肾、 益气养血、通络祛风、清热解毒、化瘀除湿等治法。 重视调护,包括消渴病知识的宣传
21、,合理饮食 ,节制情欲,调顺情志,适当锻炼,坚持治疗。 消渴病的预后,依其病程长短,并发症的有无及轻重而 不同 。 【 临证要点 】 一、重视早诊断、早治疗 二、选方用药应切中病机 三、并发症可从瘀论治 糖尿病防治基本认识 消渴病 =糖尿病 病 机转 归:阴虚 为本,燥热为标 阴虚 气阴两虚 阴阳 两虚 燥热 挟瘀 两个特点 终生性疾病 进行性疾病 三个治疗内容 控制血糖等 目标 改善症状 防治合并症 “二、五、八 ” 方案 两个目标:长寿(延长寿命 ) 健康(提高生 存质量 ) 五项观察指标: 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血 脂、体重、症状。 八种措施 : ( 1)饮食 ( 2)心理 ( 3)运动
22、 ( 4)口服降糖 药 ( 5)胰岛素 ( 6)中医药 ( 7)针灸按摩 ( 8)气功 现代中医临床糖尿病的发展趋势 1、强调综合治疗。 2、对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重视。 病因 病机的再认识 。 3、 中药临床 广泛运用 。 丹参、灯盏花、葛根、路路通、川芎、红花。 脉络宁、血塞通、血栓通 2018-11-15 中医内科学课件 病案 : 陈 某,女, 70岁,因多饮、多尿 10余年,加重伴神疲 乏力 7天由门诊拟 2型糖尿病于 2002年 8月 15日收入院。 患者有糖尿病史 10余年 ,一直服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 控制不理想。一周来觉多饮、多尿再发,神疲乏力,面色恍白, 纳呆,头晕,畏寒多衣,
23、大便稍硬,舌质暗红,苔薄黄干,脉细 弦。 辅助检查:空腹血糖 23mmol/l,尿糖 56mmol/l。 请回答: 1、中医诊断、分型 2、治则 3、 方药 2018-11-15 中医内科学课件 答案: 中医诊断:消渴 分型: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兼瘀 血内阻。 治则:温阳滋阴,益气活血。 方药:肾气丸加益气活血之品。 病案 刘 某,女, 62岁,干部, 2002-3-18初 诊。 一个月前自觉口干,多饮,多尿,逐渐消瘦、疲劳 ,休息后不能缓解而来诊。现症:尿多,尿浊如脂膏 ,口干欲饮,腰酸膝软,疲劳。查体: T36 8C, P8 次分, R18次分, BPl20 90mmHg,神清,体瘦 ,心
24、、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舌 红,少苔,脉沉细。辅助检查:空腹血糖 10 1mmol L,尿糖: 。 参考 答案 辨病辨证依据:患者年老,肾气自亏,肾阴 不足,肾虚无以约束小便,故尿多、肾失固摄 ,水谷精微下注,故小便混浊如脂膏。肾阴不 足,津不上承则口干。肾精不足,腰膝失养, 故腰膝酸软,疲劳。舌红,少苔,脉沉细为阴 虚之象。 西医诊断依据; 1、多尿,多饮,消瘦, 疲劳一个月, 2、空腹血糖 10 1mmol L,尿 糖:。 参考答案(二)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消渴 肾阴亏虚 西医诊断:糖尿病 治法:滋阴固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 15g 山药 20g 山萸肉 15g 丹皮 log 益智仁 20g 党参 15g 枸杞子 15g 茯苓 20g 泽泻 log 菟丝子 30g 天花粉 20g 黄精 15g 50 消渴的主要证候特征有哪些? 消渴的主要病机是什么 ?它是如何 形成的 ? 消渴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 上中下三消如何辨证治疗? 消渴后期可出现哪些并发症和危 重症 ?为什么 ? 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