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科技风险案例63条!.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4222224 上传时间:2019-10-05 格式:DOC 页数:168 大小: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科技风险案例63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8页
商业银行科技风险案例63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8页
商业银行科技风险案例63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8页
商业银行科技风险案例63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8页
商业银行科技风险案例63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商业银行科技风险案例 63 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 二一年八月 2 序 言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 领域,银行业已成为信息技术高度密集、高度依赖的行业, 同时也是受信息科技风险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信息系统 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不仅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重要基础,还关系到整个银行业的安全和国家金融体 系的稳定。根据近几年国际上出现的信息系统故障事件分 析,如果银行信息系统中断 1 小时,将直接影响该行的基 本支付业务;中断 1 天,将对其声誉和市值造成极大伤害; 中断 23 天以上不能恢复,将直接危及银行乃至整个金融 系统的稳定。同时,随着网上

2、银行、电子商务等网络金融 服务的快速发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犯罪活动也日益增 加,威胁银行业信息安全、针对网上银行的案件呈上升趋 势,对客户利益和对银行声誉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2004 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信息科技风险明确划归 操作风险的范畴,使得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成为了银行全面 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银监会对银行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高度重视,对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提 出了明确要求。各商业银行也普遍提高了对信息科技风险 管理的关注程度,银行业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 高。 3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存在的问题与 不足。近年来国内外信息科技风险事件时有发生,系统重

3、 大停机宕机、核心业务系统中断、网站安全漏洞、网上银 行虚假交易、客户资金被窃取等。后果严重,教训深刻, 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不容忽视。这些事件的发生再次向我 们敲响警钟:信息科技工作一旦发生问题就是重大问题。 信息科技风险就在身边,强化风险监管刻不容缓。 以史为镜知兴替,以案为鉴明得失。基于此,银监会 组织专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计算机犯罪案件和信息安全事 件进行了认真梳理,从中选择有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的典型 案例,开创性地编写了银行业科技风险警示录 。该书汇 编刊印工作非常适时,非常必要,在银行业计算机犯罪与 信息安全事件研究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入选案例都具 有较高的借鉴价值,为银监会系统的 I

4、T 风险监管工作提供 了有效资料,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广大员工提供了警示 教材。这些素材新、内容全、深入浅出、富有新意的案例 分析无论对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信息科技部门继续深入研 究相关案例,还是对银行高管人员、审计人员以及从事相 关业务的广大员工,都具有实践的借鉴价值和指导作用。 银行业科技风险警示录汇编教材意义重大,值得肯定。 “前事昭昭,足为明戒” 。银监会系统一定要高度重视 4 信息科技风险管控工作。切实分析好、利用好这些案例, 认真查找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内控管理、安全防范、信息技 术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清醒把握当前防范计算机犯 罪与信息安全面临的形势。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指 导银

5、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内控、提高信息安全管理能力,遏 制计算机犯罪快速上升势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能够吸 取这些案例的教训,警钟长鸣,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 科技风险警示教育,做好计算机案件与信息安全事件防范 工作,促进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提升信息科技风险防 范水平。 我们坚信:通过提高信息科技风险防范意识,完善信 息科技风险管理机制,计算机案件和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 概率就会大大降低,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也将会大大减轻。 是为序。 郭利根 二一年八月 5 前 言 随着信息科技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服务、营销、内 控、经营管理等工作中应用的不断深入,涉及信息技术的 犯罪案件与信息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且呈现

6、快速上升趋势。 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重大金融信息科技风险案例表明,信息 系统为金融机构日常运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持,银行业 的稳健经营离不开对信息科技风险的有效管理。 国外两大事件将科技风险管控重要性昭示天下。2001 年 9 月 11 日恐怖分子劫持飞机撞击美国纽约世贸中心。该 恐怖袭击事件瞬间彻底毁灭了数百家公司所拥有的重要数 据,令近九百家机构因此倒闭,美洲银行、德国银行、国 际信托银行、帝国人寿保险公司、摩根斯坦利金融公司、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所等数十家世界金融巨头遭受了重大损 失。2009 年 11 月 8 日黑客集团成功入侵苏格兰皇家银行 (RBS)旗下信用卡公司的计算机网络,伪造假卡,

7、在不足 12 小时内从全球至少 280 个城市的 2100 部提款机提取逾 900 万美元现金,使 RBS 集团短时间内损失惨重。如果不能对 信息科技风险进行有效管控,一些信息科技案件或事件必 将对银行业持续稳健运行带来重大威胁。 鉴于此,银监会信息中心组织专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 6 计算机犯罪和信息安全事件进行认真梳理,从中选择部分 有代表性和一定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编写了银行业科 技风险警示录 。 银行业科技风险警示录收集了中国银行业金融机 构 20042010 年初所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 98 个计算机犯 罪案件和信息安全事件。入选案例通常在多家银行发生, 且具有银行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

8、中普遍存在的薄弱 环节、共性缺陷。汇编此书,意欲举一反三,警示昭告, 引发银行机构高管人员、风险管理部门、信息科技部门、 审计部门以及各相关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以认真汲取事 故教训,采取措施,堵塞漏洞。 银行业科技风险警示录中各案例内容分别包括 “案例描述” 、 “案例分析”两个部分。 “案例描述”部分 主要是以有关银行提供的事件分析报告为依据,简要介绍 案例概况;“案例分析”部分深入浅出地对案件内部深层 次原因进行剖析,以反映银行机构信息安全面临的严峻形 势。在每节后附“防范对策与建议” ,通过各家银行的实际 防范经验总结为银行建立解决方案提供借鉴。 银行业科技风险警示录着重突出了以下特点:

9、一 是素材新。入选的 98 个计算机犯罪案件和信息安全事件具 有普遍典型意义,部分案例为国内首次披露。二是内容全。 通过向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广泛征集案例,保证了内容的 7 覆盖面和信息量,基本做到了案件与事件、历史与现状、 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不同规模银行业机构等的兼收并蓄。 三是富有新意。 银行业科技风险警示录对案例内容尝试 性引入了危害指数、影响指数和频度指数进行风险分级。 其中,危害指数主要侧重从案件对行业的冲击力及对银行 客户的影响面进行分析;影响指数主要侧重从事件对银行 持续经营的影响度进行分析;而频度指数主要从发生概率 (案件和事件)或作案难易度(仅针对案件)进行定性分 析。案例的

10、风险类型与发生根源分析则借鉴了巴塞尔新资 本协议的要求和分类方式。四是深入浅出。注重技术深度 和通俗易懂的结合,每个案例做到了情况描述全面细致、 原因分析切中要害、对策建议切实可行,具有较好的完整 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同时,力避生硬技术性论述,数据 主要以图、表形式进行罗列和分析,使读者一目了然。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 二一年八月 8 目 录 第一章 信息科技相关案件 11 第一节 网上银行类案件 21 案例 1: 篡改网银交易数据盗取客户资金 21 案例 2: 利用内嵌病毒邮件盗取客户资金 22 案例 3: 通过木马盗取客户资金之一 23 案例 4: 通过木马盗取客户资金之二 2

11、4 案例 5: 远程操纵客户计算机盗取资金 25 案例 6: 攻击网站获取客户信息盗取资金 26 案例 7: 窃取客户网银证书作案 27 案例 8: 盗取同事账户作案 28 案例 9: 利用假证件开通网上银行作案 29 案例 10: 嗅探网银系统作案 30 案例 11: 非法破解用 户密码作案 31 第二节 内控缺陷类案 件 34 案例 12: 非法办理存折配卡作案 34 案例 13: 篡改系统数据虚开存单作案 35 案例 14: 篡改账户状态非法结息作案 36 案例 15: 篡改账务数据盗取资金 38 案例 16: 利用综合业务系统漏洞作案之一 39 案例 17: 利用综合业务系统漏洞作案之

12、二 40 案例 18: 利用贷款业务系统缺陷作案 41 案例 19: 利用储蓄业务系统漏洞作案 42 案例 20: 盗用他人柜员密码挂失存单作案 43 案例 21: 盗取他人柜员密码空存资金作案 44 案例 22: 盗用他人柜员密码虚列利息支出作案 45 案例 23: 盗用系统权限冒名贷款作案 46 案例 24: 伪装外包人员混入银行营业室作案 47 案例 25: 利用外包管理漏洞盗取客户信息作案 48 案例 26: 编制非法程序窃取客户信息作案 49 案例 27: 盗取客户信息篡改数据库作案 50 案例 28: 窃取数据仓库客户信息作案 51 第三节 自助设备类案件 54 案例 29: 加装

13、特殊装置盗取银行卡信息作案 54 案例 30: 张贴虚假告示骗取客户信任作案 64 案例 31: 利用自助设备的自动保护功能作案 72 案例 32: 利用自助设备功能模块缺陷作案 74 案例 33: 利用自助设备系统程序漏洞作案 75 案例 34: 通过砸撬 ATM 机等暴力手段进行作案 76 案例 35: 一些其他银行卡犯罪案件 78 第二章 信息科技相关 事件 82 9 第一节 硬件设备故障 93 事例 1: 主机宕机处置不及时导致系统交易停止 93 事例 2: 存储设备故障致重要应用系统中断 94 事例 3: 主机配件故障导致银行对外服务中断 94 事例 4: 备机电源模块故障导致主机系

14、统宕机 95 事例 5: 主机电源故障导致核心业务长时间停止 96 事例 6: CPU 主板硬件故障致系统中断 .97 事例 7: 存储设备故障致系统中断 98 事例 8: 交换机接触不良致业务中断 98 事例 9: 核心交换机故障致业务中断 99 事例 10: 存储光纤交换机宕机致系统中断 100 事例 11: 机房地面震动引起机房设备电源频发故障 101 事例 12: 交换机协议不兼容导致网络通信异常 102 事例 13: 光端机通讯板卡故障致业务中断 102 事例 14: 网络设备配置不当致系统中断 103 事例 15: 加密机故障导致银行卡交易长时间中断 104 第二节 软件系统故障

15、107 事例 16: 加密平台设计缺陷引发交易拥堵 107 事例 17: 压力测试不充分导致系统服务中断 108 事例 18: 需求交流不充分导致部分银期转账无法正常处理 109 事例 19: 监控系统缺陷导致业务瘫痪 110 事例 20: 主机系统缺陷导致业务系统运行不畅 111 事例 21: 程序性能缺陷导致交易缓慢 111 事例 22: 应用程序缺陷导致银证交易异常 112 事例 23: 第三方存管系统运行故障引发服务中断 113 事例 24: 系统容量不足导致系统运行意外终止 115 事例 25: 应用系统故障影响客户服务 116 事例 26: 对批量操作的管理不善引发系统停机 117

16、 事例 27: 系统交易堵塞引发系统崩溃 118 事例 28: ATM 程序故障造成吞卡及交易失败 .119 事例 29: 系统变更缺陷导致 ATM 透支事故 120 事例 30: 光纤传输速率波动引发业务系统故障 121 事例 31: 系统数据库意外宕机造成业务数据丢失 122 事例 32: 数据库软件缺陷引发业务交易堵塞 123 事例 33: 数据库升级异常引发系统故障 124 事例 34: 备份操作异常导致银行卡交易中断 124 事例 35: 疏于备份导致银行客户数据丢失 125 事例 36: 操作失误引发综合业务系统停止服务 126 事例 37: 操作不当导致银行现金业务中断 127

17、事例 38: 系统设置错误导致卡业务故障 128 第三节 外围保障设施 故障 131 事例 39: 操作不慎导致核心系统服务中断 131 事例 40: UPS 系统故障导致呼叫中心停止服务 .131 事例 41: 外包服务商违规操作导致银行服务中断 132 10 事例 42: 双回路切换器故障引发银行供电隐患 133 事例 43: 供电系统老化及演练不到位导致服务中断 134 事例 44: 电力转换系统故障引发供电中断 136 事例 45: 市变电站突发设备故障导致银行业务中断 137 事例 46: 光端机设备故障造成通讯中断 138 事例 47: 电信运营商设备故障导致业务无法正常办理 13

18、8 事例 48: 域名未及时备案导致网上银行被封 139 事例 49: 与银联沟通不畅引起银行卡业务异常 140 第四节 网络攻击事件 143 事例 50: 遭受恶意攻击门户网站间歇性中断 143 事例 51: 遭受恶意攻击短暂影响网银访问 144 事例 52: 及时化解恶意攻击确保网银业务正常运行 145 事例 53: 域名解析错误引发网络流量剧增 147 事例 54: SQL 注入篡改信托公司网站数据库 .148 事例 55: 架构漏洞导致银行网站被植入恶意链接 148 事例 56: 设置钓鱼网站,假冒网上银行系统 149 第五节 有害程序事件 153 事例 57: 办公电脑感染病毒导致网

19、络阻塞 153 事例 58: 防病毒软件更新不及时导致全行网络流量异常 153 事例 59: 数据库补丁更新不及时引发业务中断 154 事例 60: 前置程序感染病毒导致自助设备无法使用 155 第六节 灾害性事件 158 事例 61: 台风破坏通讯设施导致银行网点停业 158 事例 62: 火灾导致银行供电中断 158 事例 63: 雷击损坏网络设备导致银行呼叫中心通讯中断 159 后 记 162 11 第一章 信息科技相关案件 一、案防形势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科技的依赖程度愈来愈高,金融 业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众权益的影 响逐渐增强。在全球范围内,网络窃密、网络攻

20、击等利用计算 机技术进行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我国银行 业信息科技相关案件频发,银行网络、信息系统已成为境内外 敌对势力和不法分子攻击破坏的重要目标之一。攻击手段层出 不穷,作案手法不断翻新,信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 二、案件类型及作案手段 按照案发区域,银行业信息科技相关案件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网上银行类案件。犯罪嫌疑人主要通过国际互联网等 载体,以木马病毒、程序破解密码等多种技术手段获取银行客 户账号和密码,再以非法转账或网上支付等方式,盗取客户资 金。 二是内控缺陷类案件。犯罪嫌疑人借内部工作人员的身份 和工作之便,利用银行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交易系统等方面 存在的漏洞作案

21、,盗取客户或银行资金。内部控制作案又可细 分为两类:其一是业务人员盗取其他员工的柜员号和密码,通 12 过对客户定期存款进行密码挂失、虚假存款、虚列利息支出、 冒名虚假贷款等方式作案,盗取银行或客户资金。其二是科技 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进入系统,通过编制非法程序窃取银 行客户密码、篡改数据库数据、篡改账户状态、窃取数据仓库 客户信息和利用综合业务系统功能缺陷等方式作案,盗取银行 或客户资金。 三是自助设备类案件。犯罪嫌疑人在银行自助设备上做手 脚,利用读卡器、微型摄像机、假冒银行服务电话等各种手段 盗取客户账号及密码,进而盗取客户资金。 上述三种类型案件在案发区域、损失度及防范难度等方面 存

22、在不同,作案手段也有所差异。见表 1、表 2。 表 1 三种类型案件发案差异 序号 类型名称 案发区域 危害指数 频度指数 1 网上银行类案件 国际互联网 中 较高 2 内控缺陷类案件 银行内部 高 较低 3 自助设备类案件 ATM、CDM、POS 中 高 表 2 三种类型案件的作案手段 序号 作案手段 网上银行 类案件 内控缺陷 类案件 自助设备类 案件 1 从外部入侵银行系统,更改数据 2 网上窃听或截获客户银行卡账号及密 码 3 从外部窃取客户银行卡账号、密码 4 从外部破解客户网银密码 5 从外部窃取客户网银证书 6 内部人非法使用业务系统 7 内部人非法访问系统或数据库,但不 涉及篡

23、改系统数据 13 8 内部人非法篡改系统数据 9 内部人使用或拷贝恶意软件 三、案件特点分析 据 20042010 年银行业信息科技相关案件统计数据显示, 当前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案件中,最受关注的是利用网上银行 作案;利用银行内部控制漏洞作案发案数相对较少但涉案金额 较高;发案率最高的是利用自助设备作案。见图 1 所示。 图 1 2004-2010年 银 行 业 信 息 科 技 相 关 案 件 统 计 网 上 银 行 类 案 件36% 内 部 控 制 类 案 件8% 自 助 设 备 类 案 件56% 上述三类案件近年来呈以下变化趋势。 (一)利用网上银行作案发案率逐年递增 1.利用网上银行作案

24、具有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之特点,犯 罪分子实施犯罪不容易受到事件时点的限制。 2.由于技术的开放性,犯罪分子容易掌握一些技术含量较 高的作案手法,且攻击手段不断翻新,犯罪行为更不易被察觉。 3.银行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网银产品开发周期缩短, 14 相应内控手段难以适应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风险敞口逐步累 积。 (二)利用银行内部控制漏洞作案发案率逐年递减,但涉 案金额较高 1.银行内控体系逐步完善。随着对信息科技风险认识的不 断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步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银行整体风 险防范体系,促使银行内控机制日渐增强,风险管控能力和水 平不断提升。例如银行通过实施关键业务岗位隔离、信息科技 生产

25、和测试环境隔离、指纹识别仪取代柜员卡等制度和措施, 堵塞了部分漏洞。 2.外部环境对银行内部控制的合规要求日益严格。例如近 年来银监会相继出台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范、电子银行 业务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对银行内部控制合规提出了更 为明确的要求。 3.由于内部人员作案,熟悉银行控制体系,导致此类案件 具有作案时间长、败露周期长、单笔涉案资金高的特点,危害 性较高。 (三)利用自助设备作案案件呈高发趋势 1.近几年,基于企业竞争策略,中小银行纷纷加大了借记 卡、信用卡等客户市场的开拓力度,但由于其科技部门整体技 术水平不高、对信息安全的风险防范意识

26、和能力不足,导致相 15 关犯罪案件高发。 2.该类案件有向农村、乡镇蔓延转移之趋势。犯罪分子利 用不发达地区银行客户风险意识薄弱的特点,专门选择针对银 行县级支行或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ATM 作案。 3.该类案件对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目前我国仍大量使用安 全级别较低的磁条卡,涉及相关案件较多。 四、危害及根源分析 (一)危害分析 各类信息科技犯罪案件会使银行面临多方面的风险,主要 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欺诈风险,例如敏感信息被盗取,包括银行卡号及密码、 网银账号及密码等,导致银行或客户资金被盗。 2银行资产设施及信息系统受损,影响其正常对外提供服 务。 3信誉风险和法律风险。具体分析见表

27、3。 表 3 三种类型案件危害分析 序号 危害类型 网上银行类 案件 内控缺陷类 案件 自助设备类案件 1 银行资产设施遭到破坏 2 银行资金遭受损失 3 客户资金遭受损失 4 银行遭受法律诉讼 5 银行信誉受损 (二)根源分析 16 导致各类信息科技犯罪案件发生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 1.银行的系统安全机制存在缺陷。例如银行卡防伪能力弱、 客户认证机制存在漏洞等。 2.银行的内部控制存在漏洞。例如对敏感信息保护不周全, 对生产环境控制不严,外包管理存在缺失,对自助设备区域的 巡查不力等等。 3.银行业及其客户的科技风险防范意识整体偏低。体现在 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普遍不足,客户的安全意识更为薄弱

28、。具 体分析见表 4。 表 4 三种类型案件根源分析 序号 案件发生的根源 网上银行 类案件 内控缺陷 类案件 自助设备类案件 1 银行卡防伪能力弱 2 系统安全机制存在漏洞 3 业务系统控制存在漏洞 4 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 5 柜员号密码及授权卡保护不力 6 对客户账号及密码保护不力 7 对重要系统源代码管理不严 8 未有效隔离生产和开发环境 9 生产环境变更控制不严 10 外包管理存在缺失 11 对异常事件的监测与预警不足 12 业务操作事后监督不力 13 业务处理重地安防措施不充分 14 对自助设备监控与巡查不力 15 银行职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16 客户安全意识薄弱 五、防范要点 银行

29、业金融机构采取以下对策,防范相应风险: 17 (一)网上银行类案件 1. 加强对客户信息安全教育,培养客户的安全意识和良好 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客户在申请网银业务时,银行应充分告知 相关风险。向客户提示不法分子盗窃客户资金的惯用手段和方 法,引导客户设置安全的用户密码,避免设置过于简单的密码, 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同时,引导客户采取及时升级计算机 操作系统补丁,安装防病毒、防木马软件等多种方式,有效防 范病毒和木马的侵袭,保护客户账户信息与网上资金交易的安 全。 2. 严格执行业务办理中的客户身份证件核查制度。对开户、 业务功能注册、大额取款等重要业务,必须严格按照与客户签 订的有关协议办理。

30、 3. 强化网银客户身份认证,比如采取网银硬件证书、动态 令牌、手机短信等更加安全的客户认证方式。应充分评估和防 范网银文件证书存在的安全隐患,文件网银数字证书尽管不容 易被破解,但可以导出,存在被冒用和窃取的风险。在风险可 控的前提下,应防范文件证书客户办理转账、网上支付等资金 划转类业务的风险。 4. 加强针对门户网站、网上银行等面向互联网应用的信息 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提高安全防护水平。 5. 完善网银交易验证流程,修补网银安全漏洞。 6. 完善客户对账业务和余额变动提醒等功能。以电子邮件、 18 传真、纸质对账单等形式,向客户提供每笔或每月的账户对账 单,让客户随时掌握账户内资金流向。

31、通过短信提醒等方式将 客户银行卡存取现金、网上支付、POS 消费等情况及时通知客 户。 7. 建立有效的入侵监控和报警机制。应对网银业务流程进 行风险分析,采取技术手段强化系统安全控制,如增加附加码图 片噪点,提高附加码图片破解复杂度等;在网上银行后台加入 攻击监控和锁定机制,对同一 IP 地址多次登录网银失败的行为 进行预警,并对 IP 地址锁定,禁止其再次登录网上银行;对锁 定固定密码,更换卡号尝试登录的攻击方式进行控制等。定时 对网上银行交易、网络访问日志及对外服务网站进行检查和监 控,提高对网银系统异常登陆行为的检测和分析力度,对任何 可疑或异常行为要进行及时处置。 (二)内控缺陷类案

32、件 1. 建立和完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执 行力度。要加强对重要业务凭证的管理,加强对应用系统操作 密码的管理,特别要加强对业务操作层面(特别是柜员号和密 码等)重要风险环节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特别是定期和不定 期对员工授权卡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严肃处理不严格执行规 章制度的员工。 2. 积极排查应用系统漏洞,完善系统的控制功能。要认真 梳理各业务和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针对存在的业务授权等漏 19 洞,从系统设计方面进行完善,在程序中强化权限控制,落实 职责分离原则,加强异常大额业务操作监控,防范操作风险。 3. 加强对科技人员的管理。一是加强对科技人员登录、修 改和删除数据的

33、权限管理,防止非授权访问;二是完善系统监 控和行为审计功能,做好系统维护行为的监控和记录;三是严 格落实关键岗位职责中分离、重要操作双人完成等制度的建立 和执行;四是加强生产重地的视频监控,及时发现可疑行为; 五是加强外包管理,建立完整的业务外包风险评估与监测程序, 在外包合同中制订有关客户信息安全的保密条款;对外包人员 进出及操作实施有效的监督与控制。 4. 加强对员工的法治和职业操守教育,增强员工法治观念 和风险意识。密切关注员工的思想动态,加强对关键岗位员工 的管理、观察和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思想苗头和行动。 5. 加强事后监督工作,确保对业务的有效监控和管理,堵 塞风险漏洞。 (三

34、)自助设备类案件 1. 加强对自助设备安全管理。定期对自助设备及自助银行 进行安全巡查,尤其要加大重点时段的巡查力度,检查 ATM 及 自助区是否被安装微型摄像机、读卡器等异物,出钞口是否正 常,是否有虚假告示。完善自助设备监控设施,做到 24 小时实 时视频监控,确保监控范围不留死角,监控画面清晰可辨。 2. 完善技术防范措施。对落后的自助设备进行改造。充分 20 评估以下措施的实际功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用,以保障客 户使用银行卡的安全。比如,增加读卡机防侧录装置,取消自 助服务区门禁刷卡,减少犯罪嫌疑人盗取客户银行卡信息的机 会;对密码键盘进行改造,增加密码键盘遮挡装置,防止犯罪 嫌疑人

35、窥探密码;积极开展银行卡技术研发,增强银行卡的防 伪和加密功能,加快推进加密水平较高的带芯片银行卡的推广 和使用等。 3. 加强自助设备采购选型管理,对自助设备各项功能进行 全面测试,选择质量可靠,功能完善的自助设备产品。同时, 加强与自助设备厂商的沟通与协作,及时对自助设备进行升级 和改造,堵塞风险漏洞。 4. 加大自助设备宣传和培训力度。通过组织自助设备管理 人员对该类案件的学习,提高防控能力。通过营业网点、自助 设备屏幕、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对持卡人进行宣传和培训,使 客户不仅熟悉自助设备操作,还要熟悉自助设备“外形”,一 旦发现可疑情况,及时报告。建议客户办理存款短信提醒业务, 一旦发现

36、自己银行卡发生可疑业务,在第一时间和银行取得联 系,以便及时处置。 5. 加强客户安全教育和风险提示,积极帮助客户培养良好 的密码设置习惯和密码保护意识。持卡人要妥善保管好个人的 银行卡及密码;对来历不明的短信或电话提高警惕,任何情形 下都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账户信息,更不能通过 ATM 机向不明 21 账户转账;记住银行客户服务电话,如果接到可疑电话、短信、 邮件、通知,可直接通过发卡银行统一的客户服务电话进行确 认。 6. 加强与当地公安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协调,建立快速通报 联动机制,发现异常情况和投诉及时报告,积极配合有关部门 做好案件调查等工作。 22 第一节 网上银行类案件 案例 1:

37、篡改网银交易数据盗取客户资金 危害指数 频度指数 案例描述: 2008 年 12 月 30 日2009 年 1 月 3 日,犯罪嫌疑人通过本 人及雇佣他人,在某银行办理借记卡并开通个人网银业务,以 合法身份进入该银行大众版网银系统,然后利用网络下载的黑 客软件,对该银行大众版网银系统进行攻击和破译,发现漏洞 后作案。 犯罪嫌疑人首先通过所掌握的银行卡卡号规律,猜测出一 些银行卡卡号,然后不断尝试对本地计算机终端浏览器上运行 的个人网银(大众版)服务端送来的网页代码进行数据篡改, 将网页代码中“转出账号”数据改成所猜测的银行卡卡号;当 篡改的客户端数据发回网银服务端后,由于该行服务端设计缺 陷,

38、没有对“转出账号”进行客户银行卡归属校验,导致犯罪 嫌疑人成功将猜出的银行卡内资金转入其指定的银行账号内。 据统计,犯罪嫌疑人发案期间尝试攻击次数 171 笔,通过转账 盗取资金共计 59 笔,涉及客户 11 名,累计金额 12 万元。 23 案例分析: 分析上述案件,其关键因素如下。一是由于 WEB 浏览器存 在安全缺陷,犯罪嫌疑人通过网上下载的黑客软件,将个人网 银(大众版)服务端送来的网页代码进行了数据篡改,为其修 改“转入账号”、“转出账号”、“转账金额”及“产品使用 权限”等个人网银客户端交易数据提供了基础环境;二是个人 网银(大众版)服务端缺乏对客户端数据进行安全校验的措施, 该银

39、行为了提高服务端的系统服务效率,甚至将有关认证校验 功能前置到不可信的客户端,导致犯罪嫌疑人测试出个人网银 服务器端在转账交易流程中的缺陷漏洞,实现其非法盗取客户 资金的目的。 案例 2: 利用内嵌病毒邮件盗取客户资金 危害指数 频度指数 案例描述: 2004 年 2 月 29 日,某银行接到一客户投诉,称其账户资 金被非法盗取约 5 万元。该行通过查询网银系统打印出客户操 作记录,发现被盗资金是通过该行网银系统普通版跨行转账到 24 犯罪嫌疑人曾某名下账户。经查实,曾某承认自己利用“广外 幽灵 3.0”病毒程序盗用他人账户资料和密码,盗取他人账户 资金的事实。 案例分析: 经查,犯罪嫌疑人利

40、用病毒程序“广外幽灵 3.0”作案, 是通过群发功能将包含上述病毒程序的邮件发送到受害者电子 邮箱中,受害者只要点击该邮件,病毒程序会自动下载到受害 者计算机并隐藏在系统文件里。当受害人计算机重启后,病毒 程序会记录电脑键盘输入信息,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将其传到指 定的犯罪嫌疑人邮箱里,被盗取的信息通常包括客户用户名、 密码、QQ 号、谈话内容等。 案例 3: 通过木马盗取客户资金之一 危害指数 频度指数 案例描述: 某银行客户蔡某,上网浏览了被犯罪嫌疑人白某植入木马 的网页后,其电脑被自动植入“灰鸽子”病毒程序。2007 年 1 月,客户蔡某账户资金被盗取 16 万余元。 25 案例分析: 经查

41、,犯罪嫌疑人白某下载了“灰鸽子 2006VIP 破解版” (以下简称“灰鸽子”)远程控制软件后,用该软件攻击某网 站,并在该网站网页植入木马。当被害人蔡某访问该网站,点 击内嵌木马的网页后,其电脑即自动下载并运行木马程序。随 后,犯罪嫌疑人白某通过“灰鸽子”程序远程控制被害人蔡某 的电脑,窃取蔡某的银行账号、密码及文件证书等,通过登录 网上银行的方式盗取蔡某资金。目前多家银行网银采用数字证 书的身份认证方式,文件网银数字证书尽管不容易被破解,但 可以导出,存在被冒用或窃取的风险。 案例 4: 通过木马盗取客户资金之二 危害指数 频度指数 案例描述: 某银行 3 位客户向银行投诉,反映其账户资金

42、被非法转账 或被他人用于网上购物消费造成损失。事情经过如下: 2008 年 1 月 24 日25 日,客户赖某账户资金被非法分笔转走 6000 余元; 2008 年 10 月2009 年 6 月,客户向某账户发生非本人 26 网上消费 59 笔,累计约 3 万元;2009 年 9 月 16 日20 日,客 户程某账户发生非本人网上消费 15 笔,累计 7000 余元。上述 3 位客户均已向公安部门报案。 案例分析: 上述案件尚未结案,在此只能分析其可能发生的原因。客 户赖某、程某有网购经历。尤其是程某,在案件发生后 3 天, 该行就发现其账户被其他曾经盗用客户网银资金的可疑 IP 地址 进行了

43、操作。因此这两个客户很可能是在网购时中了木马病毒 或者登录了钓鱼网站等情况下,泄露了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等信 息。而客户向某提及有他人知道其账户密码,因此有可能是向 某平时保管账户和密码不慎,造成泄密后发生账户资金被盗。 案例 5: 远程操纵客户计算机盗取资金 危害指数 频度指数 案例描述: 2005 年 12 月,某银行客户上班后于 8 时 30 分开机,20 分 钟后突然发现其计算机系统自动显示网银转账画面,鼠标显示 被别人操纵,本人无法控制。该客户立即拨通了某银行服务电 27 话,按照客服提示进行了关机处理。12 分钟后,该客户重新进 入系统查询,发现账户资金被转走近 2 万元,随即向公安部

44、门 报案。经查,该客户资金被转至犯罪嫌疑人账户,并于当日 9 时 20 分左右分两笔取出。 案例分析: 客户反映在案发的一个星期前操作计算机时曾有过异常现 象,犯罪嫌疑人实际早已侵入其计算机系统,并盗取该客户的 网银账号、密码及文件网银证书。随后犯罪嫌疑人通过远程控 制该客户的计算机后使用网银转账,导致该客户账户资金被盗 取。 案例 6: 攻击网站获取客户信息盗取资金 危害指数 频度指数 案例描述: 2004 年 11 月 12 日,某银行客户张某取款时发现银行卡密 码不对,重新设定密码后发现银行卡内近 6000 元被盗取。同年 11 月,客户罗某、王某相继向公安部门报案,反映其银行借记 卡的

45、密码被修改,并于 2004 年 10 月分别被转出人民币 4000 余 28 元和近 2000 元。随后,公安部门陆续接到多起类似报案。 经查,犯罪嫌疑韩某人非法盗取了 85 名银行卡客户信息, 通过登录银行网站,开通其中 30 张银行卡的网上银行,以不同 IP 地址登录网银,修改银行卡密码。随后利用盗用的客户信息 伪造身份证,开立借记卡,并将上述 30 张卡中部分资金转移至 该借记卡,盗取现金近 2 万元。 案例分析: 犯罪嫌疑人韩某系某网吧的网络管理员。2004 年 6 月,韩 某使用黑客软件窃取某网站系统管理员用户名和密码,得以远 程控制该网站。该网站是专业从事广告业务的网站,客户点击

46、该网站可获得收入,但必须输入点击人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 等信息。韩某通过该网站获得 2 万多条包含姓名、身份证号码、 银行卡号和所属银行名称等信息的客户资料,并使用自制程序 破解密码。 案例 7: 窃取客户网银证书作案 危害指数 频度指数 案例描述: 29 2008 年 1 月 25 日 24 时,某银行客户叶某称其个人银行卡 中的 10 万余元,在 20 分钟内被人通过网银分 5 次转走,怀疑 被盗。经查,犯罪嫌疑人在异地通过两台 ATM 将资金盗取。 案例分析: 受害人叶某使用文件电子证书登录网上银行,并将该证书 存贮于电脑中。半年前曾将电脑送修,犯罪嫌疑人在维修电脑 时导出电子证书后,在

47、其电脑内安装木马程序盗取网银密码并 作案。 案例 8: 盗取同事账户作案 危害指数 频度指数 案例描述: 2008 年 3 月5 月,某银行 10 位客户向该行及公安部门反 映,其账户在网上多次被他人用于购物消费,累计共 187 笔, 涉及资金 7 万余元。 案例分析: 经调查,上述 10 名客户均是同一公司员工,该公司某财务 30 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集上述人员的身份证号、银行账号等个 人资料。由于上述人员的账户密码均由其出生日期组成,该财 务人员轻易破解了 10 名受害客户的密码,并利用网上消费盗取 他人资金。 案例 9: 利用假证件开通网上银行作案 危害指数 频度指数 案例描述: 200

48、6 年 2 月上旬,犯罪嫌疑人梁某利用假身份证申请开通 某银行网上银行,盗取一客户账户资金 15 万余元。经查梁某作 案手段及过程如下。 2006 年 2 月 9 日,梁某假冒客户毛某在 A 支行开立银行卡, 并注册个人网银证书版;同日,梁某假冒客户毛某在 B 支行开 立银行卡。2006 年 2 月 10 日,梁某登录某银行网银系统,并 将客户毛某的账户下挂在其用假身份证开通的网银证书版下, 然后分两笔分别转入在 A、B 支行新开通的银行卡中。同日梁某 分别在其他支行 ATM 上将上述 15 万余元取走。梁某通过以上操 作,造成客户毛某账户资金损失 15 万余元。 31 案例分析: 据犯罪嫌疑

49、人交待,获取银行客户资料有两种途径:一是 利用银行借记卡在各地区发卡卡段规律,上网查找各地区卡段 的卡号,通过登录银行网站或电话银行自助注册等手段,通常 使用 123456、888888 等简易密码进行测试,发现有吻合的卡号 便开始作案;二是在网上购买客户资料与密码。通过上述办法 取得客户银行卡号与密码后,在外地自助终端进行异地汇款操 作,套取出客户姓名,然后上网购买该姓名客户的身份证号码, 逐一核对确定客户身份证号码。犯罪嫌疑人利用上述两种方式 取得客户姓名、卡号、密码、身份证号码之后,再制作假身份 证,并持假身份证到银行网点开卡及开通网银证书版。随后登 录银行网站,通过网上银行自助下挂卡功能,将被盗客户借记 卡添加到网上银行,同时进行同名账户转账,成功后到异地提 取现金。 案例 10: 嗅探网银系统作案 危害指数 频度指数 案例描述: 2009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