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书心得.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4246680 上传时间:2019-10-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书心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书心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书心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书心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书心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书心得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创新一词已不陌生。网络、电视、杂志等宣传媒介到 处充斥着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等类似字眼以博取大众眼球,仿佛创 新是一种象征狂热、激情和想象力,并为大量年轻人提供创业可能的活动。而 随着互联网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创意和高科技产品出现在 大众眼前,不断加深人们对于创新的直观感受和认识。近年来以马云为代表的 阿里巴巴、雷军为代表的小米手机等企业纷纷崛起,其大力推动的商业模式创 新也在中国甚至国际市场引起了不小的触动和反响,可谓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的最新体现。可是,当分析来自各行各业的创新战略及其实践时,我们不禁自 问,创新到底是什么

2、?怎么样才能创新?创新就一定能成功吗?我们为什么要 创新? 一、创新到底是什么? 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著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或许可以带领我们以 全新的、系统的角度去审视创新,理解创新,并将创新贯彻到企业家精神中去。 这本书主要从三个主题来讨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的实 践以及企业家战略。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体现企业家精神的手段,企业家从事 创新活动。并且创新是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工作,这意味着创新 是可以学习的,是可以通过日常训练加以实践从而熟练掌握的。平时我们所理 解的的创新大多局限于技术的创新,比如技术革命,然而彼得德鲁克告诉我们 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甚至根本

3、就不需要是一个“实物”,也许仅仅一 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就可以成为一个创新,但是有一 个前提,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和满意度,它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也 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价值。也就是说创新并不局限于科技 创新,它还包含了社会创新或市场创新,这也是彼得德鲁克所推崇的。书中介 绍了很多例子,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日本的社会创新。二战后的日本,没有资源 优势也没有技术积累,但它却完成了迅速崛起的神话,它的策略就是创造性模 仿,在别人的原创上加以改进,通过市场创新去打败原创者。而中国社会近现 代的经济发展,也是以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模仿为基础,从而实现市场的创 造与

4、发展。例如中国搜索引擎百度和社交网络平台人人网微博等都是将国外的 最先进互联网概念与信息技术引进并成功本土化,从而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 并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当前火热的海外综艺节目版权引进及创新,也推动了国 内综艺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相较于以前快乐大本营的一枝独秀,如今爸爸去 哪儿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等各路综艺百花齐放。这些节目在购买海外版权的同 时也学习了整个节目制作流程,并基于对中国电视受众的精准分析进行节目内 容和形式创新,使之更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观看习惯。这些节目一经推出便 反响强烈,实现口碑和广告收益双丰收。彼得德鲁克一贯强调,没有科技含量 的社会创新或市场创新比起科技创新,不但更容

5、易发现机会,而且工作周期更 短、效益更大;而基于新知识,尤其是高科技方面的创新,时间跨度大、风险 高、成功几率小。不得不承认,德鲁克的认识是极富远见的,他的观点放到现 在仍具有现实意义。 二、怎么样才能创新? 彼得德鲁克在书中第一篇的创新实践里,主要揭示了有目的的创新和创新 机遇的七个来源,它们分别是: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程序需要、产业与 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和新知识。德鲁克认为,变化为新颖且 与众不同的事物的产生提供了机会。系统的创新存在于有目的、有组织的寻找 变化中,存在于对这些变化本身可能提供的创新机遇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中。绝 大多数成功的创新都是利用变化达成的。 意外事

6、件包括发生于组织内的意外成功和失败以及组织外部意料之外的情 况。意外事件能使我们从先入为主的观念、假定和原先非常确定的事物中猛醒 过来,因此,它是一个丰富的创新来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想要成功利用意 外事件有一个条件,就是它必须和利用者的知识和技能相符合,换句话说,意 外的事件是一种将已经存在的专门知识予以全新运用的机遇,它也要求产品上 的创新、服务的创新甚至销售渠道的创新等以抓住机遇,但这种运用并不改变 “我们所从事行业”的本质。它可能是一种延伸,但不代表经营多元化。这种 创新企业所承担的风险是所有创新来源里最低的,也最容易发生在较正规的中 大型企业里。 不一致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某项产业经

7、济现状之间的不一致(例如需求 上升利润却下降),某项产业现实和假设之间的不一致,某项产业所付出的努 力与顾客的价值观和期望之间的不一致,某项程序的逻辑内部不一致。对于不 协调的事件,我们可能不了解其产生的原因,事实上,我们可能不理解它的本 质。但不协调仍然是创新机遇的一个征兆。 程序需要如同意外事件和不一致,它也存在于企业或公共服务机构内部。 程序需要不像其他的创意来源,它不以环境中所发生的事件为起始,而是以有 待完成的工作为开始。它使现有程序完美,取代薄弱环节;同时,还围绕新得 到的知识,重新设计存在的旧程序。有时,它提供欠缺的环节而使某个程序成 为可能。组织成员都知道这一需要确实存在,一旦

8、出现创新,它就会被视为 “理所当然”的事物被人们接受,并很快成为“标准”。 产业与市场结构事实上是非常脆弱的,一个小小的打击就会造成它们土崩 瓦解,而且解体速度还非常快。当这种情况发生后,产业内的每个成员都必须 采取应对措施。对于即将在产业结构中发生的变化,对于很多中小型企业来说, 是很好的发展机遇,例如当初的 IBM 公司、3M 公司和沃尔沃汽车。很常见的 情况是,当发生变化时,原先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厂商或供应商往往会忽略正在 快速发展的部门。它们总是坚持那些正迅速变得运转不良且将要过时的运作方 式。于是,这个领域的创新者就占有不受干扰、独自创新的良机。 如果说意外事件、不一致、程序需要和市场

9、产业结构变化都是显露在一个 企业、一个产业或一个市场之中,更多是揭露来自经济、社会和知识领域的发 生变化的征兆。那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和新知识这三种来源都是外部的。 它们是社会环境、哲学环境、政治环境以及知识环境的变化。关于人口统计数 据,例如美国社会曾有的婴儿潮以及现在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还有男女就业结 构比例的变化,都是新的创新机遇。对于认知的变化,这个与个人的教育程度 和思维习惯有很大程度的联系。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下,“杯子是半满的”与 “杯子是半空的”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德鲁克说无论引起认知变化的原因为何, 它都创造了大量的创新机遇。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发现新的创新机遇,就 如那句谚语

10、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然而我们很难确定某 个认知变化是一时的流行还是永久性的变化,以及它所带来的真正后果,因此, 以认知为基础的创新必须从较小且非常具体的地方做起。而基于知识的创新是 很难以驾驭的,它风云莫测、善于变化、对组织管理者有着特殊的要求:1、基 于知识的创新要求对所有必要的要素进行深入分析;2、要求有清晰的定位; 3、需要学习并实践企业家管理。基于知识的创新有三个主要的重点:首先要开 发一套系统以占领该领域。然后为自己的产品创造市场。最后占据一个战略位 置,专注于一个关键功能。 德鲁克开始时便强调,以上七个创新机会的来源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 而且有重迭的地方。这种情形

11、可以被看作是一栋建筑物的七个窗户,每个窗户 看到的部分景色均可从另一扇窗户看到。但从窗户正中得到的景象却截然不同。 这也正是这个篇章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力图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以摆脱 自己的眼光、知识和理解力的局限,去识别新的现实、变化、机遇和挑战。 3、创新一定能成功吗? 彼得德鲁克给出的答案是“No”。成功的创新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明白 一定的限制以及符合一定的条件。具体的要求包括:1、有目的的、系统的创新 来源于对创新机会的分析和对创新机会的来源进行认真地思考;2、创新活动是 理性的,也是感性的。要走出去观察、询问和咨询意见;3、一个创新要想行之 有效,就必须是简易而且重点突出的。它只

12、能以一件事情为中心,否则人们就 被搞糊涂了;4、有效的创新是从小处起步的;5、一项成功创新的目的在于取 得市场的领导地位。而需要注意的禁忌是:不要过于聪明、不要一次从事多种 创新、不要尝试为未来而创新。另外,还有三个条件:第一,创新是辛苦的集 中的有目标的工作;第二,为了使创新成功,创新者必须依靠自身的长处;第 三,创新是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一种结果,必须接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上 述这些都是创新政策的基本内容,也是企业创新的行为准则。 实际操作中,要使创新真正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首先,不能墨守成规, 必须使创新对管理者具有吸引力和益处;其次,要阐述创新的重要性并规定创 新的期限;最后,要拟定

13、创新的计划,列出特定的目标。 与此同时,为了实现成功的创新,企业家精神也是需要培育的。在德鲁克 看来企业家精神的具体体现就是:1、大幅度提高资源的产出;2、创造出新颖 而与众不同的东西,改变价值;3、开创了新市场和新顾客群;4、视变化为常 态,他们总是寻找变化,对它做出反应,并将它视为机遇而加以利用。 4、为什么一定要创新?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创新无疑是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行业和市场竞争。创 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在此,我想谈谈国家层面的创 新的意义。 目前,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正处于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创业浪潮中,而 中国则处于自己历史上的第一次创业浪潮中,同时又要面对来自世

14、界的第二次 创业浪潮的挑战。 1996 年,德鲁克在接受有限公司杂志专访的时候说,从 19 世纪 50 年 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西方经历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创业活动。我们所有的重 要的组织机构,包括现在的有限责任公司形式,都是在这个时期所建立并成形 的。从这个时期到 1914 年,人类每隔 14 个月,就会出现一项重大发明,每种 发明都衍生出一种新的产业。比如,英国的威廉珀金发明了第一种苯胺染料, 开启了现代化学工业;德国的沃纳冯西门子发明第一个电动马达,开创了 电气工业;英国的贝西默发明了炼钢的方法,开创了现代化的钢铁制造业;法 国的皮埃尔兄弟创立了莫比里尔信贷公司,开创了现代金融业等。今天我

15、们所 知道的所有历史悠久的大公司,比如 GE,西门子,福特汽车等都是这次创业浪 潮的幸存者。而从 1970 年左右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进入了第二次创业的 浪潮中。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序言中,德鲁克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其 重要的特征就是大量新公司的涌现,以及这些新公司所创造出的新的工作岗位。 而与此同时,传统的财富500 强所雇佣的员工数量却在不断地减少。 遗憾的是,中国整个地错过了第一次创业浪潮。当西方社会在进行技术创 新和社会创新的时候,我们在经历长达百年的血腥动荡的革命。虽然我们的国 门终于在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末打开了,但是,中国的创业大潮真正的兴起是 在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正在经历自己历史上的第一次创业浪潮, 但是,我们同时又要面对来自世界范围的第二次创业浪潮的挑战。错过了这次 创业浪潮,当“机遇之窗”关闭的时候,我们将很难建立属于中国的世界级企 业。大型企业需要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作为日常管理的常态,以应对变革;而 新组织,首先要掌握创业技能和战略,需要从无到有创建一个新的企业,此外, 还要学会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成长和发展。生活在变革时代的人们是痛苦的, 但也是幸运的。因为这个时代充满了机遇。德鲁克先生说,应对变革的最好办 法是创造变革。我们应遵循他的教诲,并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真正贯彻到实践 中去,积极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