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民族的定义: 民 族 是 指 人 们 在 历 史 上 形 成 的 拥 有 共 同 语 言 、 共 同 地 域 、 共 同 经 济 生 活 以 及 表 现 于 共 同 文 化 上 的 共 同 心 理 素 质 的 稳 定 的 人 们 共 同 体 。 民 族 是 在 一 定 的 历 史 发 展 阶 段 形 成 的 稳 定 的 人 们 共 同 体 , 一 般 来 说 , 民 族 在 历 史 渊 源 、 生 产 方 式 、 语 言 文 化 、 风 俗 习 惯 、 已 经 心 理 认 同 等 方 面 具 有 共 同 特 征 。 有 的 民 族 在 形 成 和 发 展 过 程 中 , 宗 教 起 着 重
2、 要 作 用 。 二 、 民 族 学 的 定 义 : 民族学是以 民 族 及 其 文 化 为 研 究 对 象 的 学 科 。 它 把 民 族 这 一 族 体 作 为 整 体 进 行 全 面 的 考 察 , 研 究 民 族 的 起 源 、 发 展 以 及 消 亡 的 过 程 , 研 究 各 族 体 的 生 产 力 和 生 产 关 系 、 经 济 基 础 和 上 层 建 筑 。 它 是 社 会 科 学 中 一 门 独 立 学 科 。 三 、 民 族 学 的 产 生 : 19 世 纪 中 叶 是 西 方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的 “黄 金 时 代 ”。 一 些 主 要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向
3、世 界 各 地 区 寻 找 原 料 和 市 场 。 为 了 扩 大 殖 民 地 , 统 治 当 地 的 国 家 和 民 族 , 必 须 研 究 殖 民 地 各 民 族 的 社 会 情 况 。 在 长 期 积 累 资 料 的 基 础 上 , 为 适 应 当 时 的 需 要 , 民 族 学 作 为 一 门 独 立 的 学 科 正 式 产 生 , 并 得 到 迅 速 发 展 。 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 1 为少数民族的识别工作贡献了力量 2 大力进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3 研究少数民族社会性质 五、种族的定义: 种 族 又 称 做 人 种 , 是 在 体 质 形 态 上 具 有 某 些 共 同
4、 遗 传 特 征 的 人 群 。 六、种族的分类: 蒙古人种: 亦称亚美人种或黄色人种。特质特征是:皮肤浅黄,头发黑直,胡须体毛 较少,颜面扁平。鼻梁不高,唇厚适中,身材自北向南呈现从中高到较矮和从粗壮到纤细 的过程趋势,眼内角多蒙古褶。此人种分亚洲和美洲两大支系。亚洲支系包括北、东、南 三个分支以及各种过渡类型和混合类型;美洲支系指因纽特和印第安各族。主要分布在东 亚、东南亚、西伯利亚和美洲,约占世界人口 41%。 赤道人种: 亦称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俗称黑色人种。特征为:皮肤深色,头发黑 卷,体毛不多,但大洋洲部分却相当发达;脸型较窄,鼻形低宽,唇厚颔凸,身材高矮不 等。赤道人种分尼格罗和
5、澳大利亚两个支系以及各种过渡类型和中间类型,主要分布在北 回归线以南,包括热带非洲、大洋洲、南亚和东南亚的许多民族。16 世纪后,美洲亦有分 布,约占世界人口 16%。 欧罗巴人种: 亦称欧亚人种和高加索人种,俗称白色人种。体质特征:肤色一般浅谈, 部分呈褐色,毛发颜色不一,发型波状,次生体毛发达,泪阜外漏,鼻高唇薄。此人种分 南北两个支系,南支包括印度、地中海和巴尔干高加索分支过渡类型和中间类型。欧罗巴 人种过去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西亚和南亚,包括印欧和闪米含两大语系的各个民族。 16 世纪以来,美洲、大洋洲和南非等地区亦有分布,约占世界人口 43%。 七、种族形成的原因: 进化、突变、基
6、因重组(造成遗传特征的改变) 选择、适应(造成各个人种特征的改变) 种族特征完全是进化机制作用的结果,没有任何一个种族的任何一个特质不能从变异、 选择和适应中找到答案。 八、种族和民族的关系: 区别: 从纯粹科学的意义上讲,而这的确是互不相干、泾渭分明的 1.种族涉及的是人类种群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关系,它主要是自然科学,特别是 生物科学研究的对象。 2.民族涉及的是人类的社会文化群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它主要是社会科学, 特别是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3.种族主要考虑生物学因素而不考虑文化因素;民族主要考虑文化因素而不考虑生物 学因素。 联系 1.两个概念的外延还是有重合的时候。 2.
7、两个概念在日常用语中都被人们赋予了多种含义,其中尤以民族为甚。 九、经济文化类型的含义: 指居住在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之下,并具有相似的社会发展水平,操持相同的生计方 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共同体。 十、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作用: 1充分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对于物质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从而 为民族学对于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的起源和特征的研究提供了一条科学的认识途径。 2为世界民族分类这一重大的民族学研究课题提供了一套新的选择方案。 3能够对考古学中的“文化”、“类型”等概念的形成和解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4对于体质人类学材料和数据的搜集、分析和解释也能起到重
8、要的参考作用。 5对于民族史志的撰写和讲授也能起到纲不动领性的作用。 6还能为民族学走向社会,积极参与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开辟出新的途径。 十一、经济文化类型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1定义的修正: 原有的经济文化类型定义为:居住在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之下,并具 有相似的社会发展水平,操持相同的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 化特点的共同体。现在用“生态环境”取代了“自然地理条件 ”。 2具体认识的深化: 在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运用中加入了结构层次分析的见解,以求 认识的深化。 3研究方法的系统化: 强调研究手段的综合以及一个体系内的经济文化类型间的系统 性和结构性关系。 十二、中国经
9、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 1采集渔猎经济文化类型组: 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的森林地区,及黑龙江、乌苏里 江交汇处。还包括:赫哲族、鄂伦春族和部分鄂温克族。采集渔猎为主要生计方式。特点: 直接攫取夜深动植物。 2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组: 分布在东起大兴安岭西麓,西到准格尔盆地西缘,南到横断 山脉中段的广大地区内。畜牧为主的生计方式。特点:产品单一,不耐存储。分为:苔原 畜牧型、戈壁草原游牧型、盆地草原游牧型、高山草场畜牧型。 3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 1.山林刀耕火种型 2.山地耕牧型 3.山地耕猎型 4.丘陵稻作型 5.绿洲耕牧型 6.平原集约农耕型 十三、经济文化类型的特点: 1经济文化类型不是单纯的
10、经济类型,而是经济和文化相互联系的特点的综合体; 2经济文化类型具有超地区性的特征 3每一个类型的文化特征首先取决于该类型所处地理条件所规定的经济发展方向 4经济文化类型是历史过程的产物 5各种经济文化类型都有着各自的历史年龄。 十四、西方民族学流派: 一 、进化论学派: 世纪中叶出现的第一个民族学流派。主要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 起源和发展过程。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 级进化的过程,这种进化过程是全世界所有文化的普遍发展规律。造成这种普遍性的原因 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1 斯宾塞: 人类社会在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原则下,由简单到复杂进化,各文化随 不处在
11、同一时代,但都遵循着同样的程序。同时代的文化尽管发展速度不同,但遵循一定 的发展规律不可逾越。 2 泰勒: 他把人类文化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他认为人类文化层系分明、 先后衔接、次第演化、序列一致。全世界文化都要经历蒙昧、野蛮、文明这三大阶 段。 3 摩尔根: 阐述了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历程,并指出 人类社会最终将进入没有私有财产的境界。 二 播化学派: 反对进化论学派理论。主张从空间上研究文化。认为文化产生后开始向 各个地方传播,各民族的文化都不是自己发明的,文化采借多于发明。 1 德奥播化学派 1)格雷布纳 2)施密特 2 英国播化学派 1)史密斯 2)佩
12、里 三 .美国历史学派: 博厄斯 四法国社会年刊派: 杜尔干 五 英国功能学派: 对进化论学派、播化学派和历史学派都持批评态度,认为人类学研究的 主要任务是要把文化做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察,弄清楚这个有机统一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对 整体所做的贡献,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1 马凌诺斯基:认为人类学家的最重要的额工作就是要弄清楚文化内部各要素相互之间的 功能关系。 2 拉德克利夫-布朗: 六 美国心理学派 1 卡迪纳与林顿 2 本尼迪克特 3 米德 七 结构主义学派 1 列维-斯特劳斯 2 利奇 八 新进化论学派 1 怀特 2 斯图尔德 九 文化相对论学派 十 新心理学派 1 许 2 怀廷 十一 社
13、会生物学学派 十五、实地调查在民族学研究的地位: 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民族学研究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 (实地调查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 住居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科的传统方法,推 动了本学科的发展,也对其他相关的学科发生着重要影响。 十六、简述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特点: 社会性和多元性 、 文化性和生活性、 历史性和现实性、 实践性和探索性 、艰苦性 和变化性 十七、简述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类型: 自观和他观、宏观和微观、社区和个案、定性和定量、专题与综合 十八、简述民族学实用调查方法有哪些: 观
14、察与参与观察、个别访谈、调查会、问卷法、谱系调查法、自传调查法、定点跟踪 调查法、文物文献搜集、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跨文化比较研究 十九、简述民族学调查者应有哪些素质: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打破僵化模式,适应新形势,建立新思维;专业基础扎实,知 识视野开阔;善于沟通人际关系,具备应变能力。 二十、简述民族学实地调查应做那些准备: 、课题选择(能力所及,适合自己;申请课题经费);、文献准备(对当地的了 解);、物质准备(地图;记录设备;证件;生活用品;药品;礼品);、调查提纲 二一、简述近期我国民族的主要任务: 继续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展国内各民族的 研究
15、;加强世界民族的研究;继续开展国外民族学理论的研究;继续开展影视民族学的研 究;进一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研究;开展民族文物研究和建立民族学博物馆;开展 民族统计学的研究;完善和发展学科体系;提升田野调查的科学性;提高 科学研究水平; 普及民族学、人类学知识;如何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探讨现代化影响民族关系变化 的因素;民族学应为西部开发和少数民族发展提供服务。 二二、简述如何推动民族学学科发展: 加强学科基础理论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加强应用性理论研究; 加强对国际学术界成果广泛的系统的借鉴与介绍;通过体制改革和统一规划来促进科研与 教学的结合; 二三、简述我国民族识别工
16、作的必要性: 是我党民族平等政策的需要;是我国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是增强民族 凝聚力、推动民族繁农发展的重要方针。 二四、简述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依据(原则): 结合我国实际,灵活运用斯大林关于民族四个基本特征的著名理论;从民族集团的现 状出发,注意分析其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情况,做到历史与现状相结合,是民族识别工作 的又一科学依据;尊重本民族集团中大多数人的意愿,是民族识别工作应遵循的又一依据 和原则。 二五、简述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主要成就和意义: 成就:其成就的取得就发展进程看分为三个阶段:从 1949 年经 1953 年全国人口普查 到 1954 年为第一阶段,认定了 38 个民
17、族;从 1954 年到 1964 年为第二阶段,又认定了 15 个民族;从 1964 年起经 1982 年为第三阶段,认定了“ 珞巴族”和基诺族两个民族。 意义:民族识别使我国历史上长期受歧视、受压迫的、不被承认或不敢承认自己的 广大少数民族,有了明确的族属,并得到了国家法律的保护;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和 所积累的经验在国际上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反响;共同文化特点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特征 (而民族学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既然文化是鉴别民族的根本尺度,那民族文化也必然是 民族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已证实);民族识别有利于我国民族学学科的发展。 二六、简述民族学研究对象: 生活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下
18、的民族,是民族学研究的传统对象。民族学研究的 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原始、落后的”消失,西方民族学面临着“传统对象”的危 机,西方一些民族学家逐渐转向“都市社会”研究。 二七、简述原始社会形态下的几个阶段: 包括原始群:从猿到人过渡时期正在形成中的人的群体,是刚刚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共 同生产和生活的集团。、前氏族公社和先后以母系制、父系制为特点的原始公社诸阶段, 而农村公社和家长制家庭则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度的中间阶段。 二八、简述农村公社或家长制的双重性: 农村公社以其固有的二重性而体现出它的过渡性,表现在:、居民的社会联合主要 以地域为基础,但在一般还在不同程度上保留有以家庭为单位的
19、血缘联系具体到某个村社 的血缘谱系,可能一支也可能是多支。、荒山森林草地水面和耕地,一律归村社集体所 有,村社成员对它们仅仅存在占有权,而房屋及小块园地已成为个体家庭所有,劳动产品 等动产则完全是私有财产。、在劳动组织形式上,以小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是最经常、 普遍的形式,但还有一定的集体劳动予以补充 为了维护村社的共同利益,一些人分别担 任了被赋予某种全权的职位,于是产生了国家公共权力的萌芽,但原始民主、平等的习惯 依然存在,由村民大会决定,只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才由社会公仆逐渐向社会的主人转变。 家长制实行一夫多妻;蓄养奴隶;在土地所有制方面,保留着“同姓公有”的形式; 出现了各姓杂居一个村
20、寨的现象,但尚未完全消除按姓聚居的传统;出现了地区性的首领 二九、简述家长奴隶制与奴隶占有制的关系: 家长奴隶制是奴隶占有制社会的起源。 家长奴隶制与古代社会的奴隶占有制有很大区别,表现在:家长奴隶制中的奴隶人数 占社会人口比例很小,没有形成社会生产的基础;家长奴隶制是以自身需要而生产生活资 料为目的的,而不是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奴隶制;在家长奴隶制的地位不像奴隶占有 制下的奴隶那样低下,因为他们是以家庭成员的身份而存在的;家长奴隶制中,还没有出 现奴隶主阶级,使用和剥削奴隶是家长制家庭的家长;家长奴隶制属于原始社会形态范畴, 不属于奴隶占有制社会形态范畴,而奴隶占有制属于奴隶社会。 三十、
21、简述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通常简称“奴隶制”,它的生产关系是以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兵 站有何剥削奴隶为基础的,基本特征: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不但占有一切生产 资料,还占有直接生产者奴隶;奴隶是会说话的创造财富的工具,在奴隶制下,监督劳 动达到最大限度;在奴隶制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 三一、简述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奴主阶级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 不完全占有的直接生产者农民和农奴;在封建社会里,封建领主和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依靠农奴和农民来耕种;封建剥削形式主要表现为封建地租。 三二、简述中国封建地主
22、制的主要特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封建的统治阶级地主、贵族和皇帝,拥有最大部 分的土地,而农民则很少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不但地主、贵族和皇室依靠剥削农民 的地租过活,而且地主阶级的国家又强迫农民缴纳贡税,并强迫农民从事无偿的劳役,去 养活一大群国家官吏和主要地是为了镇压农民之用的军队;保护这种封建剥削制度的权力 机关,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国家。 三三、简述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特点: 不平衡性是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各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复杂,表现极大不 平衡性;某一个民族自身社会发展也极不平衡;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一部活 的社会发展史缩影。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形态有四
23、个类型:封建领主所有制、封建领主制、 奴隶制、保留有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 三四、比较我国处于原始公社状态游猎经济和山地农业经济? 区别: 游猎经济属于北方型,而山地农业经济属于南方型;游猎经济比较集中分 布在东北以鄂温克和鄂伦春族为主要代表,而这俩民族以狩猎为经济生活主源。山地农业 经济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散见于中东南地区和西藏地区,中国保留原始公社制残余的少 数民族,绝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 联系: 不论游猎经济,还是山地农业经济都是由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的,都与原始公社 制生产关系相适应;有一个共同点:都保留在交通闭塞、气候恶劣的与世隔绝的山区;这 两种类型经济的变化均与先进的生产工具出现和交
24、换关系的发生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历史上的民族压迫也是阻碍这两种类型经济变化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五、凉山彝族奴隶制特点? 闭塞的自然经济和落后的生产力;凉山彝族奴隶制的阶级关系,通过特有的森严的等 级关系变现出来;特有的社会政治结构以黑彝父系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在凉山彝族奴隶 制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 三六、比较西双版纳封建领主制和西藏农奴制? 区别:、西双版纳领主阶级包括片领、召孟力 、波朗以及村寨当权人农奴按来源 和承担不同形式及数量的封建地租而划分为“ 傣孟力 ”和“滚很召”两个等级。西藏农 奴主阶级包括地方政府、贵族和寺院,俗称“三大领主”。农奴包括“差巴”和“
25、堆穷” 两个等级。、西双版纳封建领主制最显著特点是存在着比较典型的农村公社形态。农村 公社构成了这种封建领主社会自然经济的基础。西藏农奴制的一个特点是奴隶的子女仍然 为奴隶,就有浓厚的奴隶制残余。西藏农奴制属于庄园型领主制的一个代表,而西双版纳 封建领主制是农村公社型比之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西藏农奴制的残酷性和奴役性 更近于奴隶制。 联系:都属于封建领主制;封建领主占有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和牧场,这是共性; 三七、中国少数民族民主政治制度: 与各民族复杂的经济制度相适应,其社会制度呈现多样性。根据各种制度表现出来的 特点分为原始民主型、血缘纽带型和中央政府委任型:一、原始民主型(基诺族的长老
26、制; 瑶老制和石碑制;侗、苗、布依、水等族的“款” ;)二、血缘纽带型(黎族合亩制;景颇 族山官制;凉山彝族家支制度)三、中央政府委任型(政教合一制度;盟旗制度;土司制 度) 三八、家支制度: 家支,是内部严禁通婚并以父子连名制谱系作为链条贯穿起来的一个父系血亲集团。 凉山彝族家支制度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家支制度,在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中起 到政治组织的作用。 三九、基诺族的长老制: 基诺族的政治制度是村社长老制。村社一般有两个长老,首席称卓巴,次生为卓生,有 特定的古老氏族的最长者充任。其主要职责涉及村社生产、生活和宗教祭祀方面,在调节 纠纷、对外交往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长老不脱离生
27、产,无薪报酬,具有公仆性质。它 体现了原始民主。 四十、瑶老制: 是瑶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具有政治制度的职能。产生于原始农村公 社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瑶老是村寨首领,由民主选举或自然形成,瑶老不脱离生产劳动, 无特权。是社会公仆,重大事务由全寨大会决定。瑶老制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名称。随着瑶 族进入阶级社会,瑶老制的组成和性质逐渐变化,有的瑶老成为享有特权的人。 四一、石碑制: 是瑶族的一种具有原始民主残余性质的政治组织形式,1940 年以前存在于广西大瑶山 地区。是以一个或若干个村寨为单位,对于防盗贼、保护生产、婚姻聘礼、保护外来正当 商人,处理纠纷等问题,订立共同遵守的规约。这种
28、规约称为“石牌律” 、 “律法”或“条 约” ,刻在石牌上,称为石牌。石牌头人由办事公正,善于言辞,威信较高的人担任,多为 男子,其主要对内起调解作用,对外任军事指挥。 四二、款: 是湖南、贵州、广西一带侗、苗、布依、水等族村寨中具有农村公社性质的社会组织, 历史记载中称为“合款” 、 “议款” 、 “议榔” 、 “合榔” 。款有大小之分,凡参加款的村寨,彼 此间有互相支援的义务和监督执行“款约”的权利。款有款首,由公认的有威望、办事公 正、熟悉款词的老人充当,不能世袭。款首平时参加生产劳动。 四三、黎族合亩制: 是海南岛 1947 年以前部分黎族地区特有的一种生产和社会组织。 四四、景颇族山
29、官制: 政治制度。山官是是辖区最高政治首领,是习惯法的体现者和执行者,战时则是军事 首领。山官享有特权,实行幼子继承的世袭制。 四五、政教合一制度: 在西藏农奴制和新疆夏合勒克乡维吾尔族农奴制社会中存在,以西藏藏族政教合一制 为典型。它的实质上是封建贵族专制的政权组织。在 1959 年民主改革运动中废除。 四六、盟旗制度: 是清朝政府在蒙古地区实行的封建统治制度,是根据满族八旗制度的组织原在蒙古族 原有社会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 四七、土司制度: 是元明清封建王朝对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封建统治制度。在 这种制度下,由中央政府册封各族各地首领世袭官职,充当地方政权机构长
30、官。土司制度 始于元代,延续于明清时期,少数土司残留至新中国施行民主改革时。 四八、文化的定义: 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做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 术、道德、法律以及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 四九、文化和文明: 第一文化与文明不分,做同一概念使用。 第二文化包括文明,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要比文明更加广泛。 第三文化与文明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社会生活的两个方面、两个特征,文 明是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特征,而文化是社会精神发展水平的主要特征。 五十、文化的结构 (1)二元结构说:通常指文化史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部分构成的观点。 (2)三元结构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31、、精神文化或实物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 (3)四元结构说: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或智能文化、物质文化、 规范文化、精神文化。 五一、文化的特征: 普遍性与特殊性、后得性、适应性、分化与整合、变异与涵化、超生理性与超个人性、 复合性、象征性、传递性、文化变迁与文化堕距 五 二 、 民 族 文 化 研 究 的 意 义 民 族 学 的 文 化 研 究 , 可 以 使 我 们 更 清 楚 地 认 识 民 族 的 内 涵 与 特 点 , 以 便 对 民 族 异 同 做 出 更 合 理 、 更 准 确 的 区 分 , 有 利 于 改 变 民 族 地 区 的 现 状 ; 可 以 使 我 们
32、 透 过 文 化 , 更 准 确 的 揭 示 负 载 那 个 民 族 的 社 会 ; 可 以 促 进 人 们 的 理 解 、 宽 容 欣 赏 他 人 的 文 化 , 同 时 促 进 对 自 己 文 化 的 反 思 , 有 助 于 和 谐 社 会 的 建 设 ; 可 以 从 文 化 的 角 度 发 现 一 些 病 原 来 根 除 疾 病 ; 可 以 改 变 人 们 的 一 些 错 误 观 念 五三、简述住所的主要类型 按人类发展的历史:挡风棚、巢居、蒙古包(牛厂、蒂比、楚姆)地窖、挖坑栖 按居民点:临时性住所和永久性住所 按布局:圆周式和排列式 五四、简述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 包括四个方面:1、食
33、物的种类(吃什么,喝什么)2、原因 3、方法(怎么吃,怎么 喝)4、饮食方面的禁忌和礼仪 五五、简述服饰文化的类型 10 种标准:1、是否穿着为标准 2、按不同的地区进行划分 3、不同的民族成分 4、以 年龄和性别为标准 5、服饰的制作材料 6、不同的历史时期 7、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职位 8、不同部位的穿着 9、按季节划分 10、不同的礼仪场合 五六、简述服饰文化的内涵 1、服饰反映民族的生活环境、经济从业、生活方式 2、服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 服饰是民族工艺的一面镜子 4、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5、服饰是原始崇拜的载体 6、从 服饰可以看出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关系 7、服饰是不同民族
34、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 8、服饰是进行身体辨别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进行社会地位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五七、简述思绪、语言与民族心理的关系 观念形态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思维则是存在和意识之间的媒介,语言则是思 维的工具。思维和语言是文化结构最深层的分子,民族心理(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是它们的外延,是一种文化过程。一个特定民族的思绪、语言与民族心理与一定的精神文 化联系着,它们是一切文化的基础。 五八、原始教育的特点 一是言传身教; 二是按年龄大小进行教育 五九、原始教育与阶级社会教育的区别 原始教育不同于阶级社会的教育 第一:原始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具有阶级性 第二:原始教育没
35、有专门化的部门,只是一种自发性教育,它多与劳动生产实践一起 进 行,没有固定场所。 第三:原始教育的形式是与公社制度相一致的。 六十、习惯法与法律的区别 原始社会的习惯法不属于法律的范畴。习惯法是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的最主要表现形 式,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例如:生活习惯、婚姻习惯等。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商品交换、私有制和阶级出现以后的产物,是伴随阶级社 会的产生而产生的。从本质上来说,法律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以国家或民族的统治阶级 的意志利益为准,固定在成文的法律中。 六一、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有相同的本质, 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36、它们共同的使命都是为了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 会秩序。 它们都是建立在同一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法律与道德是相互作用的。法律以其 特有的强制性,积极保护和推行统治阶级的道德,以扩大统治阶级道德的影响;统治阶级 的道德则是以舆论的力量动员人民遵纪守法,对法律的实施起着促进作用。二者是相互渗 透,相互结合的。 六二、民族学研究风俗习惯的意义(风俗习惯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历史上的各个不同时期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是历 史学和文化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二、我们可以有现存的民族风俗与习惯追寻国内各民族在文化交流方面的成分,了解 中国民族文化与临近国家民族文
37、化相互影响的痕迹。以民族风俗习惯为载体,研究各民族 文化的交流。 三、随着我国同世界各国关系的发展,国际友好交往的日益频繁。通过对各民族风俗 习惯的研究,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心里素质、思想情感,以利于加强国间的友好、 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 六三、风俗习惯的特点 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约束性、敏感性、娱乐性、变迁性、相对稳定性、继承性 六四、风俗习惯产生的条件: 自然环境、经济、历史、宗教、文化 六五、风俗习惯的分类: 物质文化生活习俗、社交习俗、家庭习俗、人生习俗(降生礼俗、生日礼俗、成人礼 俗、结婚礼俗、丧葬礼俗) 、岁时节庆习俗 六六、我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情况: 1)佛教传
38、入我国有 2000 多年的历史,在少数民族中有广泛的影响。信仰大乘佛教的有壮 族、仫佬族、白族、纳西族、满足、朝鲜族、等;信仰小乘佛教的有傣族、阿昌族、布朗 族、德昂族、拉祜族、佤族等;信仰喇嘛教的有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 普米族等。2)伊斯兰教传入我国有 1300 多年的历史。信仰的民族有回族、维吾尔族、哈 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 10 个,而且全民信仰。 3)基督教在近代传入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信仰天主教的有苗族、彝族、景颇、哈尼、傈 僳、拉祜、独龙、纳西、怒族、白族、羌族、京族、佤族、黎族、壮族、布依等民族;信 仰东正教
39、的有俄罗斯族。 4)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自东汉时期产生以来也有 1700 多年的历史。信仰的 民族有白族、瑶族、壮族、侗族、苗族、黎族、京族、羌族、仫佬族、布依族、毛南族、 纳西族等。 5)原始宗教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广泛的信仰主要表现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萨满 教(分布在内蒙、东北、新疆地区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锡伯、达斡尔和满族等民族 信仰)和各种巫术 6)东正教俄罗斯民族信仰 六七、我国宗教信仰的主要特征: 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复杂性 六八、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党和国家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团结广大 宗教界爱国人士和信教群
40、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宗教 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策。宗教信仰 自由的主要含义是: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 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 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其次是坚决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既不利用政权来推行某种宗教或禁止某种宗教,也决不 允许利用宗教来干预国家行政、司法、教育和社会生活等事务。无论信教或不信教,都应 该而且必须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执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党和政府要
41、求宗教界坚持爱国 主义和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受外国势力的干涉和支配 六九、宗教的文化功能: 解释功能、艺术功能、文化交流功能、教育功能、宗教习俗功能 七十、摩尔根亲属制度分类法并简述其特点 一、类别式 (1)马来亚式:马来亚式亲属制度所承认的血缘关系只有基本的五种,或者说,一切亲属 不论远近一律归纳到分为五类的亲属关系之中,每一个都用相同的亲属称谓称呼与之同一 类中的任何其他人。 (2)士兰尼亚加诺万尼亚:按此制,所有的亲属关系,无论亲疏远近,仍是分成各个类 别,但它与马来亚式亲属制相比较,约有一般相同,另一半相异。 二、说明式 (1)雅利安式:它与类别式的马来亚式亲属制。士兰尼亚加诺万尼亚亲属
42、制相衔接,是 随着私有财产制度的出现和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的产生新形成的,但并非是类别式改造而 来的。在这种新的情况下形成的亲属制,必然是通过基本称谓或基本称谓的复合词来说明 的亲属关系。 七一、列举罗维的亲属制度分类并简述其特点 行辈型:把旁系的亲属称谓依辈分全部纳入直系的亲属称谓体系中。 二分合并式:把旁系的亲属称谓一分为二,与父母同性的这一半纳入直系的亲属称谓体系 中。 二分旁系式:把旁系的亲属称谓一分为二,但都和直系的亲属称谓有别。 直系式:把直系的亲属称谓与旁系的亲属称谓个别异称,但旁系的同辈亲属称谓不复区别。 七二、默多克亲属制度分类法并简述其特点 (1)夏威夷式 即摩尔根所命名的马
43、来亚式,相当于罗维四分法中的行辈型(把旁系的 亲属称谓依靠辈分全部纳入直系的亲属体系中)。以备份和性别为称谓区分原则。是人类 社会最原始、最简单、使用称呼最少的称谓制。 (2)爱斯基摩式 相当于罗维四分法中的直系型(把直系的亲属称谓与旁系的亲属称谓各 别异称,但旁系的同辈亲属称谓不复区别)。 (3)易洛魁式 相当于罗维四分法中的二分合并型(把旁系的亲属称谓一分为二:与父 母同性的这一半纳入直系的亲属称谓体系中)。摩尔根命名为士兰尼亚-加诺万尼亚式。 (4)克罗式 相当于罗维四分法中的二分合并型。 (5)奥马哈式 相当于罗维四分法中的二分合并型 (6)苏丹式 相当于罗维四分法中的二分旁系型。(把旁系的亲属称谓一分为二,但都 直系的亲属称谓有别)。 七三、画出默多克亲属制度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