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贾罕小学校本课程系列教材 - 贾罕小学 前 言 2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 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 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传统节日 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凝结着中华 民族的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 化、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审美意识、价值观念等,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具有较强 的教化功能。深挖传统节日内涵,建设和弘扬好节日文化,
2、创新节日活动形式,发 挥传统节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 义。 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除夕、春节、元宵节、立春、寒食节、清明节、 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腊八节,解放后国庆节、 元旦等也逐渐成为我们的传统节假日。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节日资源的教育功能,根据上级指示精 神,结合我校实际,编写了本教材,力图通过课程实施取得教育实效。 限于水平,迫于时间,难免粗陋。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同仁、社会有识 之士不吝赐教。 3 目 录 前言 开发纲要 第一课春节 第二课清明节 第三课端午节 第四课重阳节 第五课中秋节 第六课国庆节 4 开
3、发纲要 为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根据上级有关工作部署,决定在我校学生中广泛开展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 的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时代精神。现制订活动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要求,突出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意蕴,把握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实质, 使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 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学生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二、教育目标 通过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 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高尚
4、的道德情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教育内容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民族传 统节日。 四、教育形式 1、通过访谈,讲故事比赛,经典诗词诵读,征文比赛,主题班会等形式,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把“传统节日教育”列入校本教材的重要内容,有机地引入校本教材, 引入课堂,引入课外活动之中,使潜在的功能变为现实的教育功能。 3、利用纪念祠等公共场所及民间大型节庆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有教育意 义的社区实践活动。 4、通过广播站、班刊、校刊、标语等等平台,加强传统节日教育的舆论宣传 工作 5
5、 民 族 传 统 节 日 是 珍 贵 的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凝 聚 着 中 华 民 族 的 精 神 和 情 感 。 中 华 民 族 的 传 统 节 日 和 重 大 事 件 的 纪 念 日 是 很 好 的 教 育 资 源 , 学 校 应 当 很 好 加 以 利 用 。 我 校 逐 步 确 定 “一 节 日 一 教 育 主 题 ”, 使 学 生 受 到 各 种 良 好 的 教 育 。 学 校 要 通 过 入 团 等 有 特 殊 意 义 的 仪 式 , 开 展 中 华 民 族 传 统 文 化 、 传 统 美 德 、 民 族 精 神 、 集 体 主 义 、 革 命 传 统 教 育 和 国
6、 情 教 育 等 , 使 育 人 活 动 系 列 化 、 经 常 化 、 制 度 化 、 生 活 化 。 五 、 具 体 措 施 : 1、 深 入 挖 掘 传 统 节 日 和 重 大 事 件 纪 念 日 的 教 育 资 源 。 对 传 统 节 日 进 行 梳 理 , 对 其 教 育 功 能 进 行 准 确 定 位 , 如 春 节 感 恩 、 元 宵 节 团 圆 、 清 明 节 缅 怀 先 贤 、 拓 展 文 明 、 亲 近 自 然 、 端 午 节 爱 国 情 怀 、 中 秋 节 爱 家 孝 亲 、 重 阳 节 尊 老 、 敬 老 、 爱 老 、 助 老 等 。 2、 确 定 “一 节 日 一
7、教 育 主 题 ”。 如 五 四 青 年 节 永 远 跟 党 走 、 党 的 生 日 没 有 共 产 党 , 就 没 有 新 中 国 、 建 军 节 向 最 可 爱 的 人 学 习 、 教 师 节 尊 师 重 教 、 国 庆 节 祖 国 在 我 心 中 。 3、 通 过 入 团 、 升 旗 仪 式 , 以 及 组 织 学 生 参 观 历 史 名 胜 古 迹 、 到 敬 老 院 义 务 劳 动 等 , 开 展 中 华 民 族 传 统 文 化 、 传 统 美 德 、 民 族 精 神 、 集 体 主 义 、 革 命 传 统 和 国 情 教 育 等 。 六 、 主 要 工 作 1、 我 们 将 一 年
8、 中 的 传 统 节 日 和 重 大 事 件 纪 念 日 整 理 出 来 , 使 活 动 时 间 、 内 容 一 目 了 然 , 便 于 开 展 工 作 。 我 们 将 挖 掘 传 统 节 日 教 育 资 源 的 工 作 , 努 力 打 造 出 “一 条 爱 国 主 线 , 串 起 多 彩 亮 点 ”的 系 列 化 主 题 教 育 活 动 。 2、 重 视 挖 掘 工 作 。 深 入 挖 掘 节 日 的 教 育 因 素 , 适 时 开 展 各 种 活 动 , 让 学 生 在 活 动 中 得 到 锻 炼 , 获 得 成 功 体 验 , 达 到 抒 发 真 情 , 感 恩 祖 国 , 奉 献 社
9、会 的 目 的 , 形 成 “为 中 华 之 崛 起 而 读 书 ”的 理 念 。 3、 突 出 传 统 节 日 。 像 端 午 节 、 清 明 节 、 中 秋 节 、 元 旦 、 春 节 、 元 宵 节 等 节 日 , 是 中 华 民 族 的 传 统 节 日 , 这 些 优 秀 的 传 统 文 化 , 应 当 把 他 们 继 承 下 来 。 我 们 深 入 挖 掘 其 传 统 的 教 育 因 素 、 文 化 内 涵 , 并 赋 予 其 新 的 教 育 意 义 。 6 加 强 传 统 项 目 。 像 “学 雷 锋 活 动 月 ”、 五 四 青 年 节 、 七 一 党 的 生 日 、 十 一 国
10、 庆 节 等 传 统 教 育 项 目 , 我 们 不 但 继 承 好 原 有 的 教 育 作 用 , 还 要 开 拓 出 更 宽 更 广 的 教 育 作 用 。 5、 加 强 内 引 外 联 。 内 部 通 过 入 团 宣 誓 、 升 国 旗 仪 式 , 外 部 通 过 组 织 学 生 参 加 社 区 共 建 、 志 愿 服 务 活 动 等 , 努 力 拓 宽 节 日 教 育 活 动 渠 道 , 对 学 生 进 行 中 华 民 族 传 统 文 化 、 传 统 美 德 、 民 族 精 神 、 集 体 主 义 、 革 命 传 统 和 国 情 教 育 等 。 七 、 使 育 人 活 动 系 列 化
11、、 经 常 化 、 制 度 化 、 生 活 化 。 1、 系 列 化 : 对 今 年 的 节 日 进 行 统 一 的 整 理 , 排 成 一 览 表 , 深 入 挖 掘 出 一 条 主 线 的 系 列 化 教 育 。 今 年 是 建 国 60 周 年 , 应 该 以 其 为 主 线 , 其 他 的 为 辅 助 。 2、 经 常 化 : 提 前 安 排 , 注 重 过 程 , 把 握 时 机 , 加 强 指 导 , 注 意 提 升 。 3、 制 度 化 : 分 工 负 责 , 责 任 到 人 ; 加 强 管 理 , 评 价 总 结 ; 表 彰 奖 励 , 通 报 批 评 。 4、 生 活 化 :
12、 贴 近 生 活 , 贴 近 实 际 。 用 学 生 力 所 能 及 , 还 能 理 解 接 受 的 方 式 组 织 活 动 , 使 学 生 既 受 到 教 育 , 又 能 愉 悦 身 心 , 促 进 学 生 身 心 的 健 康 发 展 。 7 第一课 春 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释义: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起源: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 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 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 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 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 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 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 辛亥革命后的
13、民国初年,改农 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 初一定为春节。直到 1949 年 9 月 27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正 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因而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相关传说:年,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 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 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 野兽叫“年”。它生长 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 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 8 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 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 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 三十晚
14、,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 上灯。“年”晚上来 来 了 一 看 , 家 家 灯 光 通 明 ; 一 听 , 处 处 放 炮 声 , 吓 得 它 不 敢 进 村 。 白 天 它 又 偷 偷 下 山 来 , 见 还 是 户 户 门 上 红 , 遍 地 咚 咚 响 , 吓 得 它 胆 颤 心 惊 , 调 头 又 跑 回 去 了 。 从 此 后 , “年 ”一 直 没 敢 再 来 , 据 说 饿 死 在 深 山 老 林 里 了 。 后 来 , 人 们 才 把 防 “年 ”、 “驱 年 ”, 变 成 安 安 稳 稳 地 过 年 了 。 “年 ”没 有 了 , 但 是
15、过 年 的 习 俗 仍 保 持 着 。 鲜 红 的 春 联 , 辉 煌 的 灯 火 , 清 脆 的 爆 竹 , 响 亮 的 锣 鼓 , 年 年 如 此 。 习 俗 : 包 年 饺 守 岁 放 鞭 炮 贴 春 联 拜 年 , 节假日教育活动设计 网络上过春节 一、简介 本课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主题下的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 习活动,学生通过必要的网络环境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在整个活动 中发挥“穿针引线”的导向 作用,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 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声、 色、光、形并茂的网络资源 不仅为学生打开了辽阔的视 9 窗,也使学习过程充满情趣;而迅速便捷的网上学习更为学生提供了
16、自主学习 的平台,使尝试自主探究型教学成为可能。 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 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 “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 “年” 、 “驱年” ,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 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二、 教学目标 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华民族的传 统节日及一些重大节日的风俗文化,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 族自豪感。 三、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关于
17、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查找相关网站的网址;教师把有关资 料下载到局域网中进行整理并制作出全新的学习网页;学生在教师或家长的指 导下具备利用 Internet 在网上浏览、收集种类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渲染氛围,导入新课 1、在悠扬的民乐茉莉花中,课件展示一组反映我国传统的民风民俗的画 面,请学生欣赏后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动情揭题:从悠悠远古到现代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 族形成了许多特有的传统节日、独特的民风民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好吗?(板书课题) 3、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节日,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呢? 10 点评:悠扬的民
18、乐渲染出古朴清新的氛围,多彩的画面宛如在学生眼前展开了 一幅民族风俗的长卷,学生沉睡的记忆被唤醒,对民族风俗文化的亲近、向往 之感油然而生。 (二)网络学习,认识春节 1、 (课件展示春节的热闹场面)同学们,大家最喜欢的春节到了,让我们一起 走入欢快的春节吧!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入教师制作的“春节网” 浏览学习,该网站的主要板 快为:美丽传说、缤纷饮食、多彩活动、心情故事) 2、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交流: 讲一讲春节的传说;演一演春节 的活动; 画一画春节的景象;谈一谈春节 的经历; 3、春节是如此多姿多彩,你知道, 人们最希 望的过年方式是什么吗?出示教材内 容“猜猜
19、看” ,请学生自由竞猜。 4、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读网上“心 情故事”中的到外公外婆家过春节 ,谈谈感受。 5、请学生再进行“猜猜看”活动,师动情总结:合家团聚仍是人们过年的首 选。 (配乐常回家看看 ) 注意: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网上搜索水平及语文阅读水平有限,应在课前精选相 关资料,自建了板快分明、富有童趣、便于阅读的虚拟网站。学生如鱼得水般 11 畅游在网络世界,领略着春节丰富的民风民俗。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 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更使课堂高潮迭起,充满了春节欢快热烈的气息。 (三)了解其它传统节日 1、教师提供以下网址,请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一个传统节日自由浏览: 2、选择同一内容的
20、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作展示准备。 3、各小组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示汇报。 点评:对于其它的传统节日,本课教学仅要求学生有所了解。所以,我们提供 了一些相关网址,让学生直接上因特网浏览学习,广泛涉猎我国的民风民俗, 学生收获颇为丰盛。而小组协作学习使学生不仅共享了各自的学习成果,也弥 补了个体学习的空白和缺漏。 12 (四)课外延伸,编辑小报 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利用多种途径搜集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在教师指导下 办一期电脑小报。 第二课 清 明 节 时间:公历四月四六日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 释义: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 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
21、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 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 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 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 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习俗: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 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 在坟上,然后叩头
22、行礼祭拜,最 后吃掉酒食回家。 缅怀先烈 珍爱幸福唐代诗 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 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 13 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节假日教育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的: 通过清明节的主题教育,让同学们了解清明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另外还通过这次班会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一些习俗,清明节的历史由来。通过 这次主题教育,还让学生来缅怀先烈,知道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二、活动时间:4 月 2 日 三:活动地点:各班级 四、活动过程: (一:)1.利用交流的形式让同学们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和清明节的习俗。 (1)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传统的纪念祖先的
23、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 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 严 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随着祖先崇拜 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 礼“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 更为盛行。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 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也有“三月 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唐代杜牧 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些诗句都十分真
24、切地反映了 当时清明扫墓时的情景和氛围。 (2)祭扫烈士墓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 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 14 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已成为进 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 (二)利用影片欣赏的形式让同学们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1.小组内交流班会体会。 2.指名让学生体会,及时表扬说得好的同学。 3.引申: 第三课 端 午 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释义: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 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
25、,“初五”是恶 日,因而避讳 “五”,改为 “端午”。 来源: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著名爱国诗人,是春秋时期 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 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 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 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 278 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 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 15 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 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
26、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 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 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 说是 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 身体 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 来一 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以免 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 人们 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习俗: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 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 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 帽,捉住小鬼,
27、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 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 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榕枝: 在端午节,家家都以 菖蒲、艾叶、榴花、 蒜头、龙船花、榕枝, 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将艾叶悬于堂中,剪 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 贴以艾叶,妇人争相 佩戴,以僻邪驱瘴。 用菖蒲作剑,插于门 楣,有驱魔祛鬼之神 效。 16 赛龙舟: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 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
28、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 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 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 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 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 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 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
29、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 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歹 徒、小偷、坏人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是不是能像革命先烈那样舍身为 人呢?我们能不能非常机智的与歹徒等做斗争呢?你都有哪些机智的方法与同 学们分享呢? 4.作业:利用假期得时间跟自己的父母去祭扫先祖、参加植树活动,为祖 国添绿色。 (三、 )师生总结 节假日教育活动设计 走进端午 17 一、主题活动的提出及意义 端午节人们做香袋、包粽子、赛龙舟、忆屈原等习俗,反映我国悠久的文 化传统。是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习语言的好教材。但是现代文明孕育出 来的孩子,对中华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记忆少之甚少,对传统节日
30、的情感也越来 越淡漠,课文中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端阳气氛与学生的生活有相当距离。尽管 学生在课前的预习过程中已收集到相关的一些资料,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和 资料的有限,许多问题仍然得不到满意的答案。 于是我们便产生了以“走进端午”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一综合 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主动地去探寻端午节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既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增长许多丰富的课外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合 作研究的过程中培养起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主题活动的具体目标 (一)设计思路 本次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是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以小 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让孩子在老
31、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 自主制定关于端午节习俗的研究课题,通过合作调查、采访、访问、信息搜集 与处理、表达与交流、展示与评价等探索活动,拉近学生与传统节日文化之间 的距离,促进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特征,加 深学生对传统节日氛围的感受,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增进学生对文化传统知识的探究心理,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二)活动总目标 1、认知和技能: (1)通过活动对端午节的来源、食俗、庆祝活动以及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歌 18 谣等习俗有更全面的了解。 (2)通过活动,对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步骤有进一步的了解。 2、过程和方法 (
32、1)通过小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各种途径处 理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 (2)通过小组合作调查、采访、汇报交流促进儿童的协作探究精神、学习交 流能力、相互欣赏的意识的生成以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 评价能力等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研究,对自己的成果有喜悦 感、成就感,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2)通过课题研究,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增进学 生对文化传统知识的探究心理,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1、活动时间:2 课时
33、 2、活动过程 (1)主题的产生 通过端午歌谣以及身边人如何过端午的录像,使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引起 共鸣, 激发学生想要 进一步 探究端午节的 兴趣, 生成本次实践 活动的 主题“走 19 进端午节” 。 (2)围绕主题,展开讨论,生成子课题研究的内容并归纳指导 A、端午节的习俗:古时人们过端午有哪些习俗?现在过端午又有哪些习俗? 保留了哪些,为什么会这样? B、端午节的食俗:端午节食品的种类、所食东西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食 品的材料、端午节食品的制作过程、端午节的食品是否受人欢迎 C、端午节的诗词、歌谣:历朝历代有哪些跟端午节有关的诗词、歌谣;谁写 的?内容怎样?表现出什么? D、端午节的
34、由来:端午节的时间由来、它的意义、与之相关的传说 E、端午节的活动:端午节活动的种类、端午节活动的意义、具体的活动过 程 F、端午节的佩饰:有哪些佩饰、材料、有什么作用、制作过程是怎样的? (3)建立课题小组,设计小课题研究方案。 A、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 B、以小组为单位,初步讨论、设计子课题的活动方案。 (教师随即以指导者、 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各小组的活动。 ) (4)交流课题方案,指导完善。 A、小组介绍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 B、其他小组成员评价并提建议 C、教师指导评价 D、小组修改、完善,确定课题研究方案 20 (5)教师强调实践活动
35、要注意的问题及事项。 A、要注意实践活动的安全。 B、准备一些必要的设备。 C、采访人 员要注意预约时间,文明礼貌, 设计好访 问提纲。 第二阶段 课题实施阶段 1、活动时 间:课外 12 周 2、活动方 法:以小组为单位邀请指导老 师或家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采访有关人员,也可个人实践。 3、活动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 A、按预定的方案采访有关人员。 事前准备:明确采访目的,确定采访内容,设计采访提问,确定采访记录形式;电 话联系,预约时间;分工准备设备,有需要的邀请辅导老师或家长随去。 B、行动实施,进行调查、采访,做好调查记录,写好研究日记、感悟等。 C、按预定的时间利用网络
36、资源、图书资源等查找有关资料。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阶段性的资料整理和交流 (3)实践过程的指导 A、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材料,在活动中运用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 B、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感悟及及时记录采访内容。 C、指导学生遇到困难时将研究问题引向深入。 第三阶段 课题总结阶段 1、活动时间: 23 课时 21 2、活动过程 (1)各小组组员对本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研究、删选,形成结论。 (2)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过程进行反思。 (3)完成结题报告,指导老师帮助修订后定稿。 (4)讨论课题展示内容、形式。 (5)分小组准备课题展示内容,做好展示时的人员分工。 第四阶段 课题成果展
37、示阶段。 1、活动的具体目标 (1)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协调精神以及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等。 (2) 、培养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设计性学习的能力。 2、活动时间:课内 1 课时 3、活动过程: (1)教师小结前阶段小课题研究情况导入新课。 (2)各小组展示课题成果 A、分小组以各自的形式展示本小组的课题成果。 (成果展示、活动时遇到的困 难,又是如何克服的?活动时又产生了哪些值得研究的子课题?本组各成员的 收获、体会形式自主。 ) 设想小组展示的形式、内容: 端午由来大探密 形式:幻灯片 内容:课题研究目的阐述端午节传说叙述(纪念屈原说。纪念秋瑾说。 22 纪念伍子胥
38、说。纪念曹娥说。古越民族图腾祭说。其他传说: 大禹女娲说、黄巢说等。 )端午节的真实来源实地调查情况分析 屈原说战胜其他传说的原因 端午节美食菜单大搜索 形式:幻灯片 内容:课题研究目的阐述浏览收集整理到的端午节的美食详细介绍其 中的几种美食、制作方法和在端午节食用的特殊意义(五黄餐、雄黄酒、五毒 饼)小结:端午节的饮食都是为了防五毒,驱邪等,而且具有明显的 地方特色。但粽子是每个地方几乎都吃的。介绍春秋时期至今粽子的名称、配 料等的发展变化。实地调查情况介绍得出结论:端午节吃些什么,已 经渐渐地在被淡忘。 嘉兴端午节庆祝活动知多少? 形式:幻灯片、小品 内容:课题研究目的阐述小品展示:普通人
39、家是怎样过端午节的?(挂艾 叶、菖蒲和蒜、悬钟馗像、佩香囊、挂长命缕、戴石榴花、玉兰花、画额、穿 黄衣等)介绍其他的庆祝活动(示范展示端午节斗草、吃“五黄” 、踏白 船、用癞蛤蟆皮洗澡、划龙船竞赛、烧煤烟等) 端午节诗词、歌谣知多少? 形式:幻灯片、小报、小册子 内容:以哼唱歌谣入场课题研究目的阐述出示一唐诗,简析,小队朗 诵。浏览部分诗词、歌谣。邀请同学一起读歌谣。发放小册子、 小报供其他小队翻阅。 B、课题互动提问、答辩、建议。 23 C、教师评价小结。 (3)主题活动的拓展延伸 预设: A、设计班级宣传方案。 B、对现有课题进行修改完善。 C、将各小组资料进行整理,完成班级课题报告。 D
40、、利用课余时间对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子课题进行再研究。 E、组织学生撰写话说端五节作文 向有经验的师傅学习做一个有特色的粽子。 第四课 重 阳 节 释义:重阳节,也叫双九节,古代以九为阳,六为阴,双九就是重阳,固称重 阳节。 演变 :阴历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同时也是中国的敬老节。在 1989 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 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习俗: 每到重阳, 人们就会想起王 维写的“独在异乡 为异客,每逢佳 节倍思亲。遥知兄 弟登高处,遍插 24 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 望团圆的
41、日子。具体习俗如下所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相传此风 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 律登高 ,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 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 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 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 、 “吃
42、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 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 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 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 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 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 ,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 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 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25
43、、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 在唐代就已 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 节这一天插 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 于臂,或作 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 还有插在头 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 带,有些地 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 茱萸,在晋 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 记载。除了 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 花的。唐代 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 “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 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喝重阳酒 “重阳酒”即用优质糯米酿成的甜酒,于重阳节装进小陶瓷坛子密封保存。 可能是因为温度和湿度比较适宜,所以酿出的酒
44、特别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 纯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 “重阳酒”即“菊花酒” 。每年重阳节时,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长成,欲 开花时,这就是制作“重阳酒”的上好的材料! 节日教育活动设计 26 九九话重阳,感恩在我心 一、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有关重阳节的由来。 2、了解重阳节的习俗。 3、了解重阳糕的由来。 4、会读一、二首有关重阳节的诗歌。 【知识目标】 1.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礼物送给老人,提高动手能力。 2.通过查阅关于重阳节的资料,学会利用各种资源及参考工具书,培养主动 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人与人之间相互真诚关爱的情感,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
45、远,激 发敬老爱老的真实情感。 2.在日常生活中,能以实际行动关心老人、尊敬老人,主动为老人做事。 3.培养儿童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 传统。 二、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1) 印发邀请函、做好宣传准备工作 (2) 布置班级文化墙(各班班主任) (3) 排练节目: 七1 班 诗朗诵 七2 班 快板 七3 班 英语儿歌 年级节目 歌舞 (4)活动用品准备 *折纸活动:爱心树,爱心折纸(180 张) *喂蛋活动:白煮蛋(36 只)、小碗(12 个) *“赶猪”活动:赶猪棒(8 根) 球(4 只) 2.学生准备。 (1)通过采访或查阅资料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及风俗等
46、。 (2)会读一首重阳诗 收集重阳节的诗文,选一、二篇读熟,以备展示。 (3)自制一张敬老卡 写上两三句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心里话,并会美化 。 27 (4)说两三句敬老话。一定要当面对老人说,注意配上肢体语言。如果有些 老人住得很远,没有办法在重阳节这天相聚,也可以通过打一个热情洋溢的尊老 电话来表达敬意。 (4) 敬一杯敬老茶。先备好一小撮茶叶、几粒枸杞、两小片陈皮,用开水 泡好后双手奉上,配上几块五香豆腐干当茶点 (6)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在家给老人表演节目,敲背、按摩或者盛汤添饭 等;陪老人聊天、下棋打牌、看电影等,也可以陪老人外出散步、赏花,放风筝 给老人看。 三、活动时间:201
47、0 年 10 月 16 日 四、活动过程主持稿 一. 生(合):亲爱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家好! 阿陀中学九九话重阳,感恩在我心主题活动现在开始。 师:“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彩云追月,桂花飘香,秋高气爽胜春光。” 中华 民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来到了。小朋友,那你们知道重阳节是 哪一天吗? 生(男):知道,是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 师:你真聪明。 生(女):老师,我还知道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是老年人的节日。 师:没错,因为重阳节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又称“老人节”, 成为尊老、 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你们看,今天我们邀请了那么多的家长来到田林小学做客,和小朋友们一起 庆祝重
48、阳佳节。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鼓掌) 生(男):1.重阳佳节就是好, (女)2.民俗民风气氛妙。 (男)1.敬老爱幼美传统, (女)2.文明和谐风格高。 (男)1.重阳老少聚一块, (女)2.欢天喜地乐陶陶。 (合):祝所有的爷爷奶奶节日快乐,健康长寿。 师:你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学会了这首儿歌。 生(女):我们的同学也学到了很多本领,他们也要表演给爷爷奶奶看。 师:哦,原来小朋友们特地为爷爷奶奶准备了节日的礼物,那让我们快点欢 迎他们出来。 生(男):好,下面,请欣赏七(1)班表演的诗歌朗诵 生(女):除了诗歌,我们还学会了别的本领,下面,请七(2)班为我们表演快 板 生(男):七(2)班小朋友表演得 very good 28 生(女):你的英语说的真好,我们再来听听七(3)班带来的英语歌 上学 歌音乐响起 生(男):你听,这是什么音乐? 生(女):这是我们都会唱的上学歌。让我们一起给家长们唱支歌。 (全年级合唱)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本领,老师看到你们的爷爷奶奶看了直 竖大拇指。 别看爷爷奶奶的年纪大了,他们的身体可棒呢!让我们跟爷爷奶奶一起做个 有趣的游戏,好不好? 生(女):好,我们跟爷爷奶奶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