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童年 童年的诗意.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4268380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意童年 童年的诗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诗意童年 童年的诗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诗意童年 童年的诗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诗意童年 童年的诗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诗意童年 童年的诗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诗意童年 童年的诗意作者:张桐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9日15版)摄影:陈茵编者按“细雨绵绵飘满苍,红枫纷纷扬扬。冬天雪花另别样。夏风扑面,四季好风光。”你能想象,这是一名小学生的日常习作吗?看似信手拈来,背后却是一个有心的教师,一个有趣的课堂的探索与坚持。用古人的方式描摹景物,抒发情感,“我好有成就感!”孩子们收获了字词、篇章以外不曾体会的快慰与成长,老师也在创新和超越中成就了更好的教学。这,就是探索的力量。课堂需要永不停歇的创造和探索。国学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古典诗词自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的古诗词教学往往在死记硬背、抄解释这样的教学方式中重复,甚至很多老师看到古诗就一课时带

2、过,并不下真功夫。什么是好的古诗词教学?有没有可能,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带动他们主动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把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建构?历经两年多的实践,我发现,孩子们从最初的不懂、不会、没兴趣,转变成了今天的乐用、善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也成了令学生倍加享受的时间,教师的教学方式真正从“无人”的应试教育,转变成了关注学生内心感受与水平发展的“有人”教育。诗歌赏析岂可在设计中闭门而思诗歌源于生产劳动,它通过有节奏的韵律性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好的诗歌往往是作者有感于山、水、人、事而创作出来的,所以我们在赏析与创作古诗的时候一定不能闭门而思,同样的,古诗教学也应该深

3、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受到山水花鸟、风雪云雷、人事百态的触动之后动笔写一写,通过诗歌的形式状物抒情,在写的过程中体会炼字、布局、抒情、表达的巧妙,并在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认识声律,感受诗歌语音形式上的美,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领悟能力,进而在写的过程中树立信心,体验成功,最终将吟诗作对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达到诗歌教学的生活化。“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陆九渊的这句话不难看出,质疑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有疑方可有进,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疑问,进而解决疑问成了教师需要深入挖掘的东西。多年以前,在古诗学习中能够促进学生理解的那些问题往往全是教师设计的,学生只需一一应答,答得好

4、是学有所进,答不好则是学而不进。教改以来,类似教师质疑、学生答疑这样的方法已经基本不被认可,翻译诗词语句含义和重点字含义的教学内容也渐渐退出课堂,取而代之的是以朗读、感悟和积累为主的古诗词学习方式,但是这些方式总还是在教师的设计中让学生来回转圈。学生有没有真正走入中华文明最精华的文学形式诗词中呢,学生是否真正乐于探索诗词的奥秘呢?离开了老师他们还有没有办法品味诗词呢?诗歌教学生疑、解疑生活化我们目前开展的古诗教学实践,更关注学生自主产生的“疑问”,除了学生没有说到的个别“诗眼”,教师通常不提出过多问题,而是由学生针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问。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生疑解疑,进而提高学习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5、达到诗歌教育的生活化?以下几点,感悟颇深。一、在生活中认知、感受(一)认知一条系统的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线索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能顺利背诵几十首古诗的不在少数,但是学生对历史背景、文学常识的了解总显零散,学习古诗往往拘泥于小的“文字”而不见大的“文化”。教师在授课时,也往往限于含义的解释而未能激发学生对诗人情感的共鸣,学生在品评时很难看到诗人生活的背景,发于文字,止于大意,囫囵背诵,困于积累成了部分古诗教学模式的囹圄。很难想象,那些不分汉唐,不知陶渊明、李白、陆游孰前孰后的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魏晋的隐逸之心,盛唐的激昂文字以及面对山河凌乱的悲痛心情。所以,学习古代诗歌之前,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帮助学生整

6、理出中国历史的简要线索。同时鼓励学生背诗讲诗,做到课堂内外,茶余饭后都有诗的存在,在这样广泛的交流中实现“史”“地”“文”“思”的统一,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一幅坐标图,这样一来屈原临湘沅之悲、李白谓蜀道之难、陆游临淮河之感伤就有据可依,有地可查了。(二)感受生活中的事、物、悲、喜写诗重在有感而发,这需要生活的积淀。所以我们应当利用各种机会在自然界中、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们一起找到诗中的意境、感受,引导学生将偶然的感受记录于形,成为创作的素材。同时我们还要教会孩子观察与感受的方法并适时作出指导,比如:师生踏青之时,临泉行谷之处,醉花览胜之所皆可调动学生的眼、耳、鼻、舌、身来感受外物,进而受之于心,

7、发之于情。有了这样的积累,学生提笔时就不会因为缺乏切实感受而搜肠刮肚了。二、明确学习古诗的要求诗歌首先是学习,进而是鉴赏,鉴赏之余若有余力便会产生那种摩拳擦掌按捺不住的创作冲动。学习古诗有一定的顺序:(一)知诗人这里所说的“知”,不是“知道”,而是“理解”,要让学生将这首诗与中国文化背景相联系,与作者所处的生活时代相联系,与作者人生阶段的变迁相联系,而且还要将这三种联系进行对比,将他们有机地统一起来,在这种宏观而内在有机的理解之上还要将那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带给作者的具体感受搞清楚、弄明白,这样才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诗人。(二)解诗题“题为文眼”,很多诗人都会将诗歌的体裁、主要内容、情感基调在题目中

8、加以体现,解清了诗题将会对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三)明诗意通过学生的自主质疑解疑,扫清文字上的障碍,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四)想诗境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对诗中意象的加工和想象,联系生活经验,使诗文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画面感。(五)悟诗情让学生在脑海中产生画面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将自己放到画面中,融入当时的情境里,去体会那一时一地的情境带给作者的感受。(六)析诗法古诗的创作总有一定的章法,既然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创作,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就一定要把这些方法讲明白,让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诗人的表达方式,而且能够在创作的时候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七)吟诗文对于诗篇的反复诵读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培

9、养学生的语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感悟到的情感提供一种宣泄的机会。(八)创诗篇学,当以致用,用所学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所悟的情感,择法表达。三、在创作中质疑、解疑写诗有如“烹享小鲜”,看别人吃鱼,还要让学生亲自尝一尝,这样才能知道哪里是肉,哪里是刺。(一)仿写质疑最初,教师对于平仄、粘连、对仗之类的内容可做简单渗透而暂不苛求,写的时候能够让学生尝试着符合字数要求并且做到押韵就可以了。绝句、律诗、五言、七言、歌行体这些常识由于相对简单并在小学生常见的唐宋诗歌中俯拾皆是,对于孩子来讲并不难理解。当然,就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小学生作品中的押韵并不应该以平水韵为依据,孩子们能够依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

10、汉字音韵进行创作即可。词由于声律上比诗更富于变化,因此也更吸引那些善于变化的学生,不少学生更是把填词当成了乐趣。(二)创作质疑如果说仿写阶段的质疑和解疑还要受到例诗或是主题的限制,那么在自主创作阶段,各种内容就都入到诗中了,少年嬉戏、观花赏月、父母亲情都从孩子们的笔下一一流淌出来。孩子们的领悟力是惊人的,比如我们最初由宋代诗宿新市徐公店切入,一连几首宋代诗歌串下来,文学常识不仅都明白了,而且学生们仿写的很多作品竟然都体现出宋代诗歌“理趣”的特点或是运用了由景入情、由静及动的表达方式。这一过程当中的“疑”自然也是不少,韵脚、字数、炼字,如何抒情,如何描写景物,如何取舍素材,如何使声律和谐等各种各

11、样的问题都被那些托腮沉思的学生相互地提了出来,问题之深刻令人惊叹。诗歌创作切磋交流体会成功曾经有一个学生在课上用一个“行”字表达花香四溢的感觉,另一个学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亮点,对这个同学选字之妙大加赞赏。而在随后的创作中,这一个“行”字又被许多同学竞相选用。要使学生敢于在众人面前大胆地直抒胸臆,就一定要不断地鼓励他们,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刚开始写的时候,一部分学生出现了畏难情绪,在鼓励他们之前,我选了一名同学的作品,又选了王维一首鲜为人知的作品以及自己写的一首诗,三首并列写在黑板上,不写作者只让学生来品评,结果在学生们的品评之下,三首都成了佳作。最后当我标注上作者之后,学生们不仅对那个同学的作

12、品大加褒奖,同时树立了信心。十几分钟后,不少新作诞生了,更多的同学站起来吟诵诗作发乎于外而动乎于内的情感是不同的,加之学生表达上的差异使得作品虽千差万别、良莠不一,但是最重要的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与交流,在每个孩子心中树立起了“我能写佳作”的信心。“墙角一丛绿,婀娜垂玉袖。”歌咏了朴实的吊兰,“顽劲风骨傲飞雪,孤梅清白似玉珏。夜半钟声敲响时,梅花衫映悲凉月。”小作者在赞颂梅花风骨的同时,还表达出了雪夜寻梅的悲伤心情。“清风吹艳久不散,宛如香帘雾中绽。”将桃花盛开时的浓艳与香气展现了出来。在班中良好氛围的影响下,一些学生不仅编辑了文集,还自发成立了学生诗社,谈诗写诗成为学生们争相参加的活动。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在近期的调查中,我发现:一个月内,看过古诗词课外书籍10次以上的占到全班总人数的89.2%。一个月之内,能够在日记中创作三首以上诗词的占到86.7%无论你相不相信,写诗已经成为孩子们的习惯。附学生作品:浪淘沙青藤诗韵刘西婷万物俱重生,未见青藤。青藤欲做俊书生。缠老桐吟诗作对,谈笑风生。转瞬桂花荫,又见青藤。青藤张臂建斋棚。邀众星观花赏月,诗韵蒙蒙。(张桐,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