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4268989 上传时间:2019-10-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材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经历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要做到化远为近、变抽象为具体;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本课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线索可分成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竞逐广泛传播。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

2、的重大意义。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 II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已在模块中学

3、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内容,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观察、分析、自主学习、搜集史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并展开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课前准备1教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等收集相关的史料,制作多媒体课件。2教师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认真准备辩论会材料,分析学生可能提出或遇到的问题。3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查找本课相关名词术语的含义,并收集相关史料,进行整理。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假如我们能够回到过去,作为一名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努力的青年学生,在20世纪20年代我们会崇拜谁呢?学生的选择很多(孔子、孙中山、华盛顿、列宁等等)(1)利用

4、多媒体播放李大钊等革命家的相关视频资料;(2)利用多媒体放映材料“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彭明(引自思想解放史录)师: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是怎样脱颖而出的?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选择我们就去寻找马克思和他的主义在中国的足迹吧。教学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放映相关的视频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

5、课堂,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讲授新课:一、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1、条件(教师讲述为主,媒体不显示)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谈谈马克思主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传入中国的?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师: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过的内容,谈谈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系?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能够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和对

6、待西方各种政治学说。各种各样的“主义”涌入中国,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师:回答得很好。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此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结果。一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出现,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二是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爱国心。)教学设计意图:设置问题,采用师生互动交流的形式,进行分析讨论和归纳概括。2、过程 (1)懵懂时期初入中国材料:“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

7、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 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 .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 毛泽东(19454) 梁启超:“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 “今之德国,有最占优势之二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大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新民丛报1902年 朱执信:激进革命青年朱执信在孙中山的鼓励下写了德意志革命家小传,并发表在1906年初的民报第2号上。文中在记述马、恩生平时,第一次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和历史意义。生甲: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

8、克思的人。他于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提到马克思,当时译为“麦喀士”,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与学说,朱执信还对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进行了评述。当时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也曾经介绍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思想。生乙: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当时的知识分子并不理解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救国之道。(2)花开时节广泛传播师:梁启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并没有进一步作积极的评说;朱执信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学说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无政府主义者在天义报上刊登了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

9、写的序言译文,还译载过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资产者与无产者。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只是初步接触,理解也十分有限,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并不大。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分析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展开激烈讨论,老师以平等的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并和同学们一起交流看法。)生甲: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急切地为中国寻求新的出路,各种西方思潮涌入中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生乙: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主,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

10、教。性质属于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而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转向研究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从而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新文化运动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场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是在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运动。在中国第一个扛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吸引中国的知识分子?李大钊为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

11、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归纳五四前后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所作的贡献。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是如何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看法,老师参与其中。然后,让各组的代表分别发言。) 生甲: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扎根、发芽并结果,首先是由于其自身的科学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雄厚的阶级基础;再次,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潮涌现,使得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可以进行更多的比较和选择;最后,比较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中国的知识分子理智地选择了马

12、克思主义作为救国良方。生乙:我认为李大钊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由李大钊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生丙:李大钊通过发表文章和利用讲坛两种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十月革命的文章,指出这一革命是人类历史文明的新曙光。11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号召向俄国十月革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劳工社会”而奋斗。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此外,他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开设相关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生丁:在李大钊的影响下,陈独秀、毛泽东等人

13、大量阅读了关于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并积极投身到改造中国的实践中来,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转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师:回答得都很好。先进的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不是偶然的。近代以来,为了挽救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进行了多种尝试,都失败了。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此时,在思想上发生转变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他们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之间的桥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 新思潮的竞起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新思潮竞起的背景。生:在五四运动中,中国的进步青年经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洗礼,他们

14、重新审视世界,积极研究和探索世界;各种刊物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介绍,也推动了新思潮的传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也在五四后传入中国。师:回答得很完整。先进的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当时对社会主义缺乏科学的认识,所宣传的社会主义内容庞乱复杂,除了科学社会主义外,还有施蒂纳、蒲鲁东、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的各种“无政府主义”,有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有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有潘蒂等人的“基尔特社会主义”等等。由于许多青年还没有确定自己的信仰,因此,把这些标榜社会主义的思潮都当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来介绍和宣传,甚至实践。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在五四时期的各种小资产阶级思潮中,无政府主义思潮

15、影响较大?(学生展开讨论,教师适时进行点拨。最后,师生一起归纳:首先,中国是一个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存在传播无政府主义的土壤。其次,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小生产者日益破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深感绝望,他们反对专制,要求改变现状,而无政府主义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强权政治,这些主张适应了这些人的思想要求。再次,当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人们把科学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相混淆,因此,无政府主义具有很大的市场。)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和多媒体所显示的资料,独立完成下表:名称主要代表基本主张简单评述无政府主义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

16、师:在当时,人们不仅积极引进了各种社会思潮,而且试图将某些内容付诸行动。在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就有人发起了“工读互助团”运动。(用多媒体显示以下材料)“1919年底到1920年初,北京有几十个青年学生先后组织了四个工读互助团。这些人租下了房子,一边从事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如糊信封、办食堂、放电影、卖报纸、做缝纫、洗衣服等;一边读书。他们试图摆脱社会和家庭的压迫和束缚,过一种经济独立和精神自由的理想生活。”师: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不会参加工读互助团运动?请陈述你参加或拒绝参加的理由。生甲:我当然会参加。我的理由如下,其一,作为青年人应该积极投身到改造社会的洪流中去,在改造社会的同时,

17、我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认识,增强自己改造社会的能力;其二,工读互助团自食其力,可以培养我的独立能力。此外,我的动手能力较差,通过参加工读互助团活动还可以提高我的动手能力。生乙:我是很理智的,我不会参加这项活动。因为,工读互助团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这项活动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也没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和科学的思想基础,它是一种欧文式的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乌托邦。生丙:我也不会参加。我们还处在长知识的阶段。我们应该刻苦学习,认真读书,积累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师: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决定,不管你是否参加,都值得肯定。当然,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还是应该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力争

18、少走弯路。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师:五四时期既是各种思潮广泛传播的时期,也是各种思潮竞相争鸣的时期。在互相的辩难和论战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预示着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裂。1919年7月,胡适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鼓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上个世纪初,举办一场“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模拟辩论会。模拟辩论会程序1将同学分成两派:甲方是主张在中国进行改良的“胡适派”,乙方是主张在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李大钊派”。2明确双方的观点:甲方的观点是“多研究些问

19、题,少谈些主义”;乙方的观点是“在旧中国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国社会”。3目的:让学生转换角色,真正体会当时中国思想界的现状;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要求:课前请学生利用互联网等查阅相关的资料,为辩论做好准备工作;辩论中,必须以理服人,史论结合,切忌空发议论。 注:在辩论中,教师可以作辩论会的主持人,也可以加入到其中一方,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辩论过程:(略)附:辩论会用的参考材料 他(指胡适)在一九二二年所写的我的歧路一文中说:“一九一九年六月中,独秀被捕,我接办每周评论,方才有不能不谈政治的感觉。那时国内的新分子闭口不谈具体的政治问题,却高谈什么无政府主义与

20、马克思主义。我看不过了,忍不住了,因为我是一个实验主义的信徒,于是发愤要想谈政治。我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一号里提出我的政论导言,叫做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九三年,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再一次供认:“当时承五四、六三之后国内正倾向于谈主义,我预料到这个趋势的危险,故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胡适在一九一九年七月发表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这篇“政论导言”中,都讲了些什么呢?第一,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他具体地发挥了杜威的工具论,说“学理是我们研究问题的一种工具”,要求“把一切主义摆在脑背后,做参考资料,不要挂在嘴上做招牌,不要叫一知半解的人拾了这些半生不熟的主义

21、去做口头禅。”为了这个目的,他以讽刺的口吻说:“高谈主义,不研究问题的人,只是畏难求易,只是懒。”又说:“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器都能做的事。”第二,主张一点一滴的改良,反对革命。根据以上的诬词,胡适向谈马克思主义的人“奉劝”说:“请你们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如何新奇,那种主义如何奥妙。”应该研究些什么问题呢?胡适列举了一些,其中包括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卖淫问题、大总统的权限问题、加入国际联盟问题,等等,他认为这都是“火烧眉毛紧急问题。”他认为不去研究这些具体问题,而

22、高谈社会主义,去求“根本解决”,这便是“自欺欺人的梦话,这是中国思想界破产的铁证,这是中国社会改良的死刑宣告。”反对“根本解决”,反对革命,在现存社会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良,这就是胡适将实用主义在中国政治问题上的具体运用。应该指出,胡适虽然列举了一些具体问题,但他自己也并没有去研究这些问题(研究了,他也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胡适这样吵吵嚷嚷,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彭明五四运动史 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我觉得“问题”与“主义”,有不能分离的关系。因为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靠着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运动。那么我们要想解决一个问题,应该设法使他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要想使一

23、个社会问题,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作他们实验自己生活上满意不满意的尺度(即是一种工具)。那共同感觉生活上不满意的事实,才能一个一个的成了社会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不然,你尽管研究你的社会问题,社会上多数人,却一点不生关系。那个社会问题,是仍然永没有解决的希望;那个社会问题的研究,也仍然是不能影响于实际。所以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的。不论高举什么主义,只要你肯竭力向实际运动的方面努力去做,都是对的,都是有效果的。这一点我的意见稍与先生

24、不同,但也承认我们最近发表的言论,偏于纸上空谈的多,涉及实际问题的少,以后誓向实际的方面去作。这是读先生那篇论文后发生的觉悟。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工读互助团”实践活动的一些史实,1920年初,这项实践活动最终以失败宣告结束。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工读互助团”实践活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失败产生了什么影响?在世界近代史 “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学习中,有没有类似乌托邦的例子?(学生进行讨论并交流看法,老师也参与其中。然后,让学生代表发言。)生甲:“工读互助团”的实践活动缺乏经济上的保障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内部成员之间经常出现意见不一致,也是这项活动失败的一个原因。

25、生乙:我认为这些都不是该项活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工读互助团”实践活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在中国社会没有得到根本的改造之前,点点滴滴的改造是行不通的。正如我们刚才学过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一样,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革命,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建立一个新中国,人人才能够过上经济独立、精神自由的理想生活。生丙:“工读互助团”实践活动的失败,使许多青年认识到,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他们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生丁: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曾经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共产主义试验,希望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人人平等的新社会。师:结果怎样呢?生丁: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局限性和理论

26、缺陷,他们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结果只能陷于空想。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当时,一位特地从浙江跑来北京,参加了工读互助生活实践的青年,事后写了一篇长文,总结这项活动失败的教训。他写道:“(工读互助团)的第一个教训就是全社会的经济组织不从根本改革,其余的改革都是无效的。第二个教训社会没有根本改造以前,不能试验新生活。”这位当事者的总结恰恰说明了这项活动失败的原因。为了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划清界限,马克思主义者和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展开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批判,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教师总结全课】马克思

27、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经历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现在看来:救中国要靠马克思主义;要发展中国,还要靠马克思主义。【研究性问题设计】 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能不能直接用于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为什么?2举例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从而推动革命的实践和理论取得重大发展的?3在距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约百年后的今天,中国中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思想状况有何特点?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怎样坚定追求先进文化的信念?【撰写历史小论文】五四前后的李大钊或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