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防治措施.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4305311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防治措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药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防治措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药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防治措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药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防治措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药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防治措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无菌药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防治措施摘要:从无菌药品生产的哥哥环节分析药品生产中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和途径以及其防治措施,从而防止无菌药品生产中的微生物污染。关键词:无菌药品;微生物污染;来源;防止措施。目录一、微生物概述1.微生物的特点2.细菌的特殊结构二、无菌药品的微生物污染 1.无菌药品污染的概念 2.污染无菌药品的微生物来源 三、微生物污染无菌药品的途径和防止措施1.人员2 .厂房与设施3.设备4.物料5.工艺6.其他7.企业文化一、微生物概述在自然界中,有许多肉眼看不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这些微小生物总称为微生物。微生物主要分为七大类。按照大小和高低等

2、级依次是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放线菌,螺旋体,真菌(酵母菌、霉菌)。其中,立克次体,支原体,放线菌,螺旋体这四类微生物引起的人类疾病一般比较少见,主要是细菌,真菌,病毒这三类引起的人类疾病比较多,所以无菌药品的生产中对这三类微生物药格外注意。1.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 4.易变异,适应强;5.分布广,种类多。也正是微生物的这些特点使得无菌药品生产中的微生物污染防治工作显得格外困难和复杂。2.细菌的特殊结构:大多数细菌除了具有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细胞核,内含物等外,还有一些细菌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如荚膜,芽孢,鞭毛,菌毛等

3、。有些细菌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想细胞壁表面分泌一种粘液状物质,形成一层较厚的膜(约0.2um)称为荚膜。荚膜中更含有大量的水分,对细菌具有保护作用,可以保护细菌抵抗干燥。细菌的荚膜与细菌的致病力有关,具有荚膜的细菌不易被白细胞所吞噬,故能在机体内产生繁殖,引起感染。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的时期或当外界条件改变对细菌生长不利时,细菌体内的细胞浆发生脱水浓缩,之间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位于菌体中央或末端,称为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一个繁殖体只能形成一个芽孢。芽孢外面有数层厚而致密的膜,可以抵御外界不良环境,对于高温、干燥、光线、化学药品等有抵抗力比繁殖体强没有形成芽孢的细菌,在70摄氏度以上就会逐

4、渐死亡,而芽孢能抵抗100摄氏度或者更高的温度。因此,杀死腰包要比杀死细菌的繁殖体困难得多,有些芽孢可以存活多年而不丧失其活力,当遇到合适条件时又可生长繁殖,因此灭菌的效果应以杀死芽孢为标准。二、无菌药品的微生物污染 无菌药品微生物污染的概念 :无菌药品污染分为物理性污染(如放射性物质的污染), 化学性污染(如重金属盐类的污染)和微生物污染。无菌药品生产中的污染主要是微生物污染,所以我们这里只研究微生物引起的污染。即指的是无菌药品生产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无菌药品中微生物或者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含量超标而引起的污染。污染无菌药品的微生物来源已经知道微生物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泛、数量最大的一类生物。由于其

5、个体微小、繁殖速度快、营养类型多、适应能力强,所以土壤、水中、空气、动植物体表及体内均广泛存在,甚至在高山、海洋等都有它们的存在。当然,不同环境中存在着不同类型和数量的微生物。那么污染食品的微生物主要来源于那些方面呢?通常认为造成无菌药品污染的微生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1 来自水中的微生物 水是微生物广泛存在的第二个理想的天然环境,江、河、湖、泊中都有微生物的存在,下水道、温泉中也存在有微生物。 水的环境特点水中含有不同量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水具有一定的温度(如水的温度会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但深层水温度变化不大)、溶解氧(表层水含氧量较多,深层水缺氧)和pH 值(淡水pH在6.8-7.4 )

6、,决定了其存在着不同类群的微生物。 水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点A. 淡水中的微生物(主要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假单孢菌属、产碱杆菌属、气单孢菌属、无色杆菌属等组成的一群G-菌杆菌。这类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它们能够适应淡水环境而长期生活下来,从而构成了水中天然微生物的类群。另一部分为:来自土壤、空气和来自生产、生活的污水以及来自人、畜类粪便等多方面的微生物。特别是土壤中的微生物是污染水源的主要来源,它主要是随着雨水的冲洗而流入水中。来自生活污水、废物和人畜排泄物中的微生物大多数是人畜消化道内的正常寄生菌,如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魏氏杆菌等;还有一些是腐生菌如某些变形杆菌、厌氧的梭状芽

7、孢杆菌等,当然,有些情况下,也可以发现少数病原微生物的存在。水中微生物活动的种类、数量经常是变化的,这种变化与许多因素有关,如气候、地形条件,水中含有的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多少、水温、水中的含氧量,水中含有的浮游生物体等。如雨后的河流中微生物数量上升,有时达107cfu/ml,但隔一段时间后,微生物数量会明显下降,这是水的自净作用造成的(阳光照射及河流的流动使含菌量冲淡,水中有机物因细菌的消耗而减少,浮游生物及噬胞菌的溶解作用等)。B海水中的微生物海水中生活的微生物均有嗜盐性。靠近陆地的海水中微生物的数量较多(因为有江水、河水的流入,故含有机物的量比远海多),且具有与陆地微生物相似的特性(

8、除嗜盐性外)。 海水中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如假单孢菌属、无色杆菌属、不动杆菌属、黄杆菌属、噬胞菌属、小球菌属、芽孢杆菌属等。如在捕获的海鱼体表经常有无色杆菌属、假单孢菌属和黄杆菌属的细菌检出。这些菌都是引起鱼体腐败变质的细菌。海水中的细菌除了能引起海产动植物的腐败外,有些还是海产鱼类的病原菌,有些菌种还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病原菌,如副溶血性弧菌。2 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环境的特点空气中缺乏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再加上水分少,较干燥,又有日光的照射,因此微生物不能在空气中生长,只能以浮游状态存在于空气中。 空气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点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来自于地面,几乎所有土壤表层存在

9、的微生物均可能在空气中出现。但由于空气的环境条件对微生物极为不利,故一些G-菌(如大肠菌群等)在空气中很易死亡,故检出率很低在空气中检出率较高的是一些抵抗力较强的类群,特别是耐干燥和耐紫外线强的微生物,即细菌中G+球菌、G+杆菌(特别是芽孢杆菌)以及酵母菌和霉菌的孢子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附着在尘埃上或被包在微小的水滴中而浮在空间。空气中尘埃越多,污染的微生物也越多;下雨或下雪后,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就会显著降低,靠近地面的空气污染微生物的程度最严重,在高空中则很少,室内空气中微生物含量的多少与气候条件、人口密度以及室内外的清洁卫生状态有关。空气中有时也会含有一些病原微生物,有的间接地来自地面,有

10、的直接地来自人或动物的呼吸道,如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一些呼吸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随着患者口腔喷出的飞沫小滴散布于空气中。 3 来自人及其他动物的微生物 人和动物的体表,因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就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健康人体和动物的消化道、上呼吸道等均有一定的微生物存在,当人和动物有病原微生物寄生时,患者病体内就会产生大量病原微生物向体外排出,其中少数菌还是人畜共患的病原微生物。4 来自厂房,设备的微生物微生物无处不在,厂房建筑的内表面,以及设备表面、容器内外表面等,都可能还微生物寄存的地方。三、微生物污染无菌药品的途径和防止措施1 人员人是无菌药品生产中主要的污染源,人员

11、操作所致污染发生的可能性超过70%。2010年修订的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中,对人员的控制管理有相应要求, “洁净室(区)应限于该区域生产操作人员和经批准的人员进入,人员数量应严格控制,对进入洁净室(区)的临时外来人员应进行指导和监督”。 “无菌操作区人员数量应与生产空间相适应,其确定依据应符合要求” 。1.1 无菌操作人员数量 根据如上对人员的污染情况分析,确定控制无菌生产区域的人员数量非常重要。另外,还应规范无菌操作人员的操作幅度,尽可能减少运动。人员数量应该经过验证以证明对无菌环境的相关指标没有影响才能确定。1.2 非生产人员的进入 非生产人员如参观人员、设备维修人员、质量检验人员等,由

12、于没有经过专业的微生物知识、无菌更衣要求和无菌操作要求培训,在更衣以及无菌生产区域的操作等过程很有可能给无菌生产区域带来微生物的污染。因此应该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进入无菌生产区域,如果需要进入,应严格培训并由无菌生产区域人员带领进入,并进行指导和监督。1.3 人员资质 对于无菌生产区域的操作人员建议选择有耐性、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生产者(无菌生产区域控制要求严格,需要操作人员长时间坚持按照SOP和相关规定工作,而且无菌操作相关知识很多)。1.4 人员培训 作为无菌药品,无菌生产区域人员最需要的是微生物知识、消毒和灭菌知识等的培训,而且无菌更衣和无菌操作的培训也非常重要。1.5 无菌操作人员 人员的

13、无菌操作非常重要,因为有可能直接或近距离与药品接触而带来微生物的污染。无菌操作人员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非生产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不强,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环境、设备、药品的污染。目前的无菌防护装置尚且无法百分百防止人员本身带来的污染。无菌操作人员经常接触手套可能污染手部。无菌操作人员不及时消毒或者进入百级操作区域未消毒或者消毒不够彻底。无菌操作人员的运动或动作过大易带来尘埃、人体排泄物以及微生物的增加。无菌操作人员可能穿越无菌生产区域净化死角而被污染。无菌操作人员灌封时如果在未密封瓶口的药品上方操作可能导致人体或无菌服上污染的微生物直接进入瓶内药液中等。2 厂房与设施无菌的环境是生产出合格的无菌药

14、品的基础保证,非无菌的生产环境不可能生产出无菌产品。因此,无菌生产环境至关重要,它主要涉及无菌生产环境的设计、布局、设施条件、环境消毒、气流状况等。2.1 无菌生产环境的设计 对于无菌生产环境的设计原则主要有如下几点:无菌操作区为所有无菌的物品、人员、设备、环境的集中区域,有菌区域和无菌区域应严格分开。灭菌后物品应在单向层流的环境保护下运输和存放。生产路线尽可能短。无菌生产区域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小。人流、物流分开,其进出通道应分开等。2.2 无菌空间环境消毒 无菌空间环境常用的消毒方式有:甲醛熏蒸、臭氧熏蒸、乳酸熏蒸、双氧水熏蒸和其他消毒剂熏蒸等。每一种灭菌方式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灭菌工艺必

15、须与注册批准的要求相一致,且应当经过验证。生产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优的消毒方式以保证无菌环境达到规定的要求。2.3 空调回风口的设计对于回风口的问题,以前国内很多企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存在很多问题。回风口可能是引起微生物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回风口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有许多企业将总回风口放在初效前,当新风压力大、停电时很有可能导致新风倒灌污染无菌区。一旦发生,即使采用了电动阀来控制阀门倒灌,也不能万无一失。无菌生产区域和非无菌生产区域采用同一回风口,这样非无菌生产区域的非无菌空气有可能进入无菌生产区域而导致污染。回风口和回风竖井的尘埃和微生物沉积,漏的方法也很落后。高效过滤器可能存在的风

16、险主要有:高效过滤器生产厂家仅用钠焰法检漏是不够的,不能完全证明其完整性的合格。安装后有可能安装位置密封不好,仅采用尘埃粒子检测仪扫描不能完全保证安装效果。一般采用DOP法、PAO法来检测系统的完整性。无菌生产区域采用局部百级,当停产时不开风机,百级内不能充分自净。高效过滤器使用中的监测不到位,出现泄漏后无法及时发现。建议采用在线监测仪来监测尘埃粒子和风速,确保及时发现问题。2.5 无菌生产区域的气流流向 目前国内医药生产企业常常采用万级背景的百级设计,这存在很大的问题。经过实际检测,无菌生产区域存在着许多的净化死角,这些都是有污染隐患的区域。尤其开启百级后,会明显发现洁净风由高效口被直接吸进

17、了百级的进风口,高效周围地方的风速很小或者没有。对于这些净化死角,需要划定区域,明显标识(作为人员和物品的禁区)。因此,采用EU GMP的B级背景A级灌装的设计是当务之急。在无菌灌装区域采用FFU设计比较好,能基本确保全部垂直单向层流的效果。无菌生产区域气流流向不好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万级背景局部百级设计房间的气流流向很乱,多个地方存在死角,容易导致尘埃和微生物的聚集,从而污染经过的人员和物品。非生产状态下局部百级如果不开启,并且有帘幕挡住的话,无法保证百级的净化效果。建议非生产状态下打开百级或打开帘幕,起到净化作用。2.6 房间密闭性 经过多年的GMP认证,目前国内医药企业对于房间的密闭性

18、还是非常重视的,因为这是GMP检查中的严重缺陷项。像厂房密封、穿墙管路的密封、空调系统的密封等,都做得比较好。但是易忽略穿墙电管下端、配电柜内部、墙体内的电源与插座的内部、墙面与地面之间等地方。房间密闭性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穿墙电管下端密封不好,污染物很有可能经过穿墙的电管直接进入无菌生产区域。一般需要进行里外两头的密封。墙体内电源、插座内部密封不好,这也是污染源之一。目前墙面与地面的连接处一般采用密封胶来密封,但是密封效果不好。可能导致水、药液经过墙面与地面的连接处进入无菌生产区域而污染,也可能导致水和药液在连接处存留而滋生微生物,极大地污染无菌生产区域。有的企业发现灌封室内出现恶臭,后经

19、过检查发现是配制室的水经过连接处流到回风竖井内,时间长后回风竖井内长霉发臭,其潜在的危险巨大。2.7 地漏 地漏作为防止下水道污染的惟一屏障,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GMP检查标准规定:洁净室(区)的水池、地漏不得对药品产生污染,100级洁净室(区)内不得设置地漏。一般情况下,无菌生产区域都不得设置地漏。如果无菌生产区域没有设置地漏,地漏对于无菌生产区域的污染得以解决,但是考虑到对于进入无菌生产区域的物品的污染,还是应该非常重视地漏的设计和处理。洁净区地漏的处理有如下要求:每天生产结束后需要进行清洁。生产结束后需要用消毒剂液封。长时间不用时,要经常检查并加以消毒。地漏可能带来的风险有:液封高度不

20、够,极易干涸,使排水管道内的臭气返入室内。扣碗可以轻易取出,或由于管道内的正压引起扣碗上浮,液封易被管道内形成的负压抽吸破坏,都会使液封遭到破坏,导致臭气溢出。地下管道里爬上来的带有病菌的蟑螂等害虫和大部分病菌易通过地漏进入洁净区而污染洁净区。地漏处理不干净,易残留残渣、微生物等。2.8 水系统的无菌 实际上,在无菌生产过程中,水系统对于微生物的污染程度并不是很大,因为所涉及的设备、包材、药液等都是需要进行除菌处理的。所以,水系统按照GMP要求进行制备、储存、分配、使用,并且达到药典的标准即可。按照药典的微生物标准,上面提到的灭菌工艺基本都能达到除菌的目的。 2.9 压缩空气等气源的无菌 与药

21、液、直接接触药液的物品接触的压缩空气、蒸汽、氮气等气源都需除菌过滤,一般要达到无菌、无热原、无尘、无油、无水的要求。这些气源可能存在的风险有:没有经过除菌过滤会带来微生物的污染。过滤滤芯没有经过完整性检测或者检测的频率不够,无法保证滤芯的过滤效果。3 设备3.1除菌过滤设备 药液应通过滤芯除菌过滤达到无菌水平。GMP建议采用二道除菌过滤滤芯来保证除菌效果,防止一道滤芯破裂或泄漏而导致微生物污染。应采用0.2um或更小孔径的除菌过滤级滤芯。滤芯使用前后需要进行完整性检测确保其除菌效果。除菌过滤设备可能存在的风险:有的厂家选择仅仅考虑孔径,而没有考虑材质、平均孔径和绝对孔径的差别。滤芯的除菌效果没

22、有进行验。在检测过程中忽略了过滤系统的完整性检测。在滤芯灭菌后安装过程可能带入污染。采取一道过滤滤芯,如果破裂会造成较大的损失。采用一道过滤滤芯,如果放在无菌区可能对无菌环境引起微生物污染。滤芯重复使用没有经过充分验证等。3.2 干热除菌设备 无菌药品生产过程中用于干热除菌的主要是玻璃器皿(如瓶子等)和不锈钢管路,如果能采用湿热灭菌的话尽量采用。常用的干热除菌设备有干热烘箱和灭菌隧道。一般建议采用灭菌隧道,可以减少人员转移物品过程中的污染。灭菌隧道的加热方式有远红外方式和热风循环加热方式两种,建议选择热风循环加热方式。灭菌隧道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隧道内传送带下有很多碎玻璃和微粒。隧道进出口的

23、压差设计不合理会影响隧道内的热风流向。排风口没有防倒灌措施,在停产时会有外部空气进入污染。百级压差没有控制,堵塞和穿透无法知道。隧道安装方式会影响无菌区环境。隧道保温不好,容易影响洁净区的温湿度。出瓶口瓶温过密封胶的质量至关重要,在高温下容易老化或毁坏。不同的加热方式对温度影响很大,远红外加热方式的灭菌隧道内部温差可能达到50以上,而且远红外的石英管有可能脱屑产生微粒的污染。灭菌隧道的温差很大,在某些点可能存在干热灭菌效果不好的情况等。3.3 湿热灭菌设备 对于无菌生产区域的包材(胶塞与铝盖)、无菌工衣、管路和器具等宜于采用湿热灭菌,为保证最终使用的干燥,最好采用脉动真空湿热灭菌箱。湿热灭菌设

24、备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有的采用工业蒸汽灭菌,多脏物、有热原。没有进行不同装载方式的灭菌验证,尤其是比较拥挤的物品最内部的验证。如一包胶塞、一盒铝盖等。空气过滤器的完整性没有检测,穿透后外部空气进入灭菌箱内污染已灭菌产品。没有已灭菌和未灭菌标识,会造成人员误打开。高可能影响无菌操作环境的温度。已灭菌后物品的存放不合理,也有可能污染已灭菌物品等。3.4 灌封设备灌封设备目前很多,质量参差不齐。灌封机的好坏,运行的稳定程度,直接影响到产品无菌水平。应尽量采用自动化程度高,灌装、下塞、盖塞、压盖联动的设备。有屏蔽门,能采用全屏蔽设施的更好。灌封设备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人员的污染

25、会加大。设备运行不稳定,会增大微生物污染机会。设备采用隔离装置会减少外部的污染。设备清洁不净,会出现交叉污染和微生物污染等。3.5 无菌操作区灌封管路和器具 无菌操作区的管路一般采用软连接和硬连接,有条件的建议采用硬连接,这样易于处理和灭菌。无菌操作区管路和器具处理有在线清洗和灭菌、拆卸清洗和灭菌等,考虑到风险程度的控制,采用后者较好。无菌操作区灌封管路和器具存在的风险主要有:软连接长时间使用易老化,难于处理。器具长时间拆卸清洗,会对系统密封效果造成影响。灭菌后的存放不当有可能污染。拆卸清洗灭菌后的安装有可能被人员和环境污染等。4物料无菌生产区域所涉及的物料主要有包材(胶塞、铝盖、玻璃瓶等)、

26、消毒剂、相关能源(WFI、压缩空气等)。这些物料的无菌水平会直接关系到药品的无菌水平,因为许多物料都是直接与药液接触的。4.1 玻璃瓶的无菌 玻璃瓶一般采用干热灭菌方式来除菌。建议采用联动方式的洗瓶、除菌除热原、灌封的设备,可以减少人为转移过程的微生物污染。由于需要经过较高温度、较长时间(一般350、5min)的烘烤,玻璃瓶的质量和玻璃瓶与胶塞的匹配密封情况非常重要,既要保证盖塞效果,又要保证密封效果。玻璃瓶的除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玻璃瓶有可能在高温下或碰撞挤压下出现肉眼无法观察的裂痕而染菌。玻璃瓶与胶塞不匹配,密封效果不好。玻璃瓶灭菌前微生物水平影响灭菌效果。玻璃瓶如果质量不好,高

27、温下易破碎,而影响灌封效果,间接导致药品的污染等。4.2 胶塞的无菌 胶塞一般采用湿热灭菌方式来除菌。对于非最终灭菌产品而言,胶塞需要在灭菌之前进行硅化,这样不影响胶塞的下塞、盖塞。胶塞灭菌前的微生物水平也会影响灭菌效果。一般情况下,胶塞都是一个包装容器内会有几百个胶塞灭菌,因此对于胶塞的任何一种灭菌方式都需要进行详细验证。胶塞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胶塞硅化不好影响下塞、盖塞,增加污染风险。胶塞与输液瓶不密封易于染菌。胶塞的灭菌前微生物水平影响灭菌效果,尤其是胶塞大包灭菌时中心位置等。4.3 铝盖的无菌 一般情况下,为了确保产品的无菌,铝盖也需要灭菌后在无菌生产区域压盖。铝盖灭菌前的微生物水平

28、也会影响灭菌的效果。同样,铝盖的装载方式也需要全部验证,对于大包装铝盖中心位置的灭菌效果需要验证。同时还需要进行铝盖的密封效果验证。铝盖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铝盖密封不严,可能导致胶塞脱落而染菌。铝盖的灭菌装载方式没有进行验证,更没有针对中心位置(可能是最冷点)进行微生物挑战验证等。5工艺无菌操作工艺主要指无菌生产区域的物品和器具进入时所采用的干热灭菌工艺、湿热灭菌工艺、以及其他方式的除菌或消毒工艺,厂房、环境、设备的除菌或消毒工艺,药液的除菌处理,人员的净化处理工艺,人员的无菌操作工艺等。无菌操作工艺的选择需要结合对象选择合适的工艺,并且需要经过全面而详细的验证。无菌操作工艺应明确、详细、全

29、面、可操作性强,以能保证无菌水平为原则。5.1 干热灭菌工艺 干热灭菌一般选择350、5min或其他温度与时间,但是一般要达到相当于250、30min的除热原效果,这时可以达到细菌内毒素浓度下降3个对数值的要求。实际上大容量注射剂都是洗瓶后不经过高温除热原,如果采用大容量注射剂的洗瓶方式,经过热原限度检查合格后,采用干热除菌的工艺条件即可,保证FH值达到60以上。干热灭菌工艺上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干热灭菌验证不彻底,无法确定灭菌箱和所选灭菌条件的除菌除热原效果。灭菌的装载方式影响灭菌效果。有的灭菌隧道灭菌时间控制不好,无法保证灭菌时间。百级泄漏可能污染输液瓶。干热灭菌工艺的验证没有考虑到刚开

30、始的玻璃瓶的除菌除热原效果,因为此时玻璃瓶前面隧道是空的,风流流向和温度都不同于满载时的情况。干热灭菌工艺的验证没有考虑到最后的玻璃瓶的除菌除热原效果,因为此时玻璃瓶后面的隧道是空的,风流流向和温度都不同于满载时的情况等。5.2 湿热灭菌工艺 湿热灭菌工艺一般采用过度杀灭法,保证F 0值大于12。建议选择121、20min以上的灭菌工艺。湿热灭菌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装载方式影响灭菌效果,有些物品最内部蒸汽无法穿透灭菌。没有进行不同装载方式的验证。脉动次数和时间影响灭菌效果等。5.3 过滤工艺 药液的无菌过滤工艺最好采用层级过滤,过滤孔径需要不断减少,最后采用2道除菌过滤,这样可以通过多次不同

31、孔径的过滤,降低最终药液中的微生物负荷水平,保证最终的除菌过滤器过滤效果。有的企业采用超滤膜进行除菌过滤,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超滤膜不能采用高温灭菌,无法保证膜后的无菌水平。所以终端过滤器必须采用能高温灭菌的绝对孔径不超过0.2um的滤膜和滤芯。过滤工艺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没有采用层级过滤,导致终端过滤器微生物数量多,可能出现微生物漏过的情况。采用超滤膜除菌不能达到除菌的要求。有的企业选用0.2um的滤膜和滤芯,没有考虑到是绝对孔径的除菌过滤,有可能是相对孔径的滤芯。没有进行除菌过滤滤芯的微生物挑战性试验。重复使用有可能引起热原和微生物污染,需要对清洗、保存、灭菌等进行验证。除菌过滤采用1道滤

32、芯,有可能出现破裂而加大微生物污染的风险等。5.4 人员的无菌更衣工艺 实际上,无菌操作人员的更衣可能有非常大的微生物污染风险,因为在更衣过程中保证更衣室的无菌水平也很困难,而且人体污染源在更衣过程中很有可能污染无菌服。因此,两套无菌服非常重要,外层的无菌服要求严格做到在无菌的更衣室更衣,并且确保不被人体污染。关于更衣过程有很多种,从减少微生物污染的风险角度而言,建议戴手套和戴口罩在穿好内层无菌服之后进行,然后再穿上外层无菌服。无菌更衣过程建议见附图。5.5 清洗工艺 清洗工艺包括无菌区设备、管路、器具等的清洗工艺,无菌工作服、手套、口罩、眼罩以及无菌工作鞋的清洗工艺,无菌操作区所使用的物料的

33、清洗工艺,无菌操作人员的清洗工艺等,其主要原则是要保证微生物水平、尘埃粒子、残留药品或杂质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清洗工艺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清洗不彻底,会加大微生物污染风险,导致灭菌不彻底。残留药品清洗不彻底会引起交叉污染等。5.6 无菌操作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艺 无菌操作环境清洁主要是指无菌生产环境日常的清洁与消毒。需要确定正常生产时房顶、墙面、地面、设备表面和内部的清洁与消毒方法与频率,以及环境破坏时的清洁与消毒、停产时的清洁与消毒等。一般情况下采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确保环境的无菌水平。消毒剂需要定期轮换。无菌操作环境清洁与消毒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清洁与消毒工艺没有经过验证,工艺方法制定

34、不科学,有可能带来微生物污染。消毒剂不轮换,微生物易产生耐药性。环境消毒不到位,死角地方易于滋生微生物。消毒剂对芽孢的杀灭效果应注意。消毒剂本身、消毒容器具都可能带有微生物。消毒剂长时间存放后消毒效果下降等。5.7 非干、湿热灭菌物品的除菌或消毒工艺对于那些不能经过干热灭菌、湿热灭菌的物品,如电子产品、检测仪器、消毒剂等,在进入时如果不能经过充分的灭菌或消毒,可能带来的微生物污染是相当大的。针对这些物品,应结合物品的可灭菌或消毒的要求选择相应的灭菌或消毒工艺,来保证无菌水平。如检测仪器,如果仅采用75酒精擦拭表面和紫外灯照射,其内部的无菌无法保证;消毒剂最好采用除菌过滤工艺。其可能存在的风险主

35、要有:电子产品和精密仪器受灭菌方式影响很大,可能无法保证无菌水平。消毒剂除菌过滤后也有可能被污染。物品的退出也有可能污染无菌的物品等。5.8 微生物的监测 灭菌生产微生物的污染除人员因素外,其他的物品、环境等如果灭菌不充分或过滤除菌不完全都有可能带来微生物的污染。单支污染是很难被发现和控制的。因此,做好生产过程微生物监控至关重要。应该进行生产动态的微生物监测,评估无菌生产的微生物状况。监测的方法包括沉降菌、定量空气浮游菌采样法、设备和厂房表面微生物以及操作人员的微生物,在成品放行时需要参考微生物监控结果。5.9 药液的无菌 药液一般采用除菌过滤来保证其无菌水平。药液除菌过滤前的微生物水平直接影

36、响到除菌过滤效果。一般情况下,除菌滤芯能达到截留细菌107个/cm2的水平,如果过滤前的微生物数量很多,可能无法保证药液的无菌。另外,选择不同的滤芯或者滤膜也有可能影响过滤效果。药液在无菌过滤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药液除菌过滤前微生物水平很高,有可能导致过滤后的药液含有微生物。采用1道除菌过滤,有可能滤芯破裂而污染药液。药液如果营养成分含量比较高,清洁不彻底,有可能致使环境、设备滋生细菌。药液中的微生物种类也有可能导致除菌过滤不彻底等。6其他除了上面人员、厂房与设施、设备、物料和工艺所提到的影响因素外,还有很多影响因素。在此,将其归入其他类来进行分析。6.1 无菌工作服 国内的无菌工作服的材

37、料一般为无纺布,常常采用带头套的服装,有连体式和分体式;封口方式有拉链封口保护式、松紧带式等;分为只有脸部暴露的无菌服和全部密封的无菌服。无菌操作区无菌服常常采用两套,无菌内衣和无菌外衣。考虑到使用成本,国内很多企业都是使用重复灭菌的无菌工作服,多次使用直至破裂或不合体后才弃掉不用。目前,这些重复使用的无菌工作服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多次灭菌有脱落物。破裂,或无法阻隔人体的污染。与人体不匹配,过于宽松,出现污染物排放的缝隙。过紧,人员不舒服。灭菌后被污染,在生产过程中会污染环境和产品。无菌服管理不当,已穿、未穿、已灭菌的交叉污染,或超时限使用等。因此,建议有条件的企业采用全部密封的无菌工作服,

38、这样可以很好地起到隔绝人体污染的作用。对无菌工作服的生产厂家而言,应明确无菌工作服的质量标准,除材质、尺寸外,还应该有脱落物指标、颗粒过滤效率(PFE)、细菌过滤效率(BFE)等指标。6.2 无菌手套 无菌手套一般采用无微粒、不易破裂、无脱落物的材料,如乳胶手套、丁晴手套等。国内许多企业重复使用无菌手套。无菌手套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轻微破裂无法肉眼观察,会引起操作污染。手套太紧,容易出汗,带来污染。手套的后处理不到位,内部污染物较多等。无菌手套最好能一次性使用,并且要进行手套的检漏。6.3 口罩 口罩是目前非常薄弱的环节,因为口腔内的微生物很容易通过口罩进入无菌生产区域而污染生产环境和产品。

39、国内口罩常常采用无纺布和丝绸,很多是单层,并且没有任何的质量标准和技术参数来说明口罩的隔离性。国内许多生产企业口罩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过于宽松,口腔中污染物会随气流进入环境。过滤效果不好,不能阻隔口腔中污染物。太密,操作人员呼吸不好。材质不好,本身脱落物多。口罩重复使用的灭菌问题等。口罩应该有相关的质量标准:材质、颗粒脱落数、颗粒过滤效率(PFE)、细菌过滤效率(BFE)、压降(P)、灭菌后保存方式等。建议企业采用一次性使用的口罩。6.4 清洁工具 无菌操作区常用的清洁工具就是抹布和拖把。清洁工具如抹布、拖把在无菌生产中带来微生物污染的情况是比较常发生的,但往往容易被忽视,其危险是很严重的。

40、国内很多厂家用的抹布可能也经常重复使用口罩。6.4 清洁工具 无菌操作区常用的清洁工具就是抹布和拖把。清洁工具如抹布、拖把在无菌生产中带来微生物污染的情况是比较常发生的,但往往容易被忽视,其危险是很严重的。国内很多厂家用的抹布可能还是短丝易掉毛的抹布。由于海绵的强吸水性,在擦拭墙体和地面时海绵拖把在无菌生产区域也很常见。建议选用长丝不掉毛的抹布,这些国内有很多厂家生产。另外,针对拖把,建议不要选用海绵吸头,采用抹布的吸头,可以拆卸下来清洗灭菌。清洁工具可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短丝易掉毛的抹布一般较厚,这样微生物容易残留其中,不易清洁和灭菌。海绵吸头由于内部小孔很多而且厚度很大,微生物和尘埃特别

41、易于在内残留和滋生,要清洁基本是不可能的。一般情况下海绵不能在高温下灭菌,所以消毒剂浸泡也不能完全保证海绵吸头的无菌。由于拖把的手杆很长而且内部为空,有很多塑料件,所以选用高温灭菌也不太可能,消毒剂擦拭和浸泡也不现实,这样也易于带来微生物污染。6.5 消毒剂 在无菌生产过程中,用于厂房、环境、设备等消毒的消毒剂有很多。由于酒精具有挥发快、消毒效果好、无残留、对人体危害小等优点,一般都选用75的酒精来进行消毒处理。但是消毒剂不可能起到真正的全部杀灭微生物的效果,而且消毒剂本身也可能带来微生物的污染。由于无水酒精不具备消毒能力,因此会有微生物,事实上,经无菌检测发现确实有微生物。配制后保存时间过长

42、,由于酒精易挥发,酒精浓度降低而达不到消毒效果(酒精消毒浓度范围为7075)。酒精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酒精配制没有采用无菌过滤,导致配制出来的75酒精可能含有微生物。酒精的除菌过滤器没有针对性地选择疏水性把的手杆很长而且内部为空,有很多塑料件,所以选用高温灭菌也不太可能,消毒剂擦拭和浸泡也不现实,这样也易于带来微生物污染。6.5 消毒剂 在无菌生产过程中,用于厂房、环境、设备等消毒的消毒剂有很多。由于酒精具有挥发快、消毒效果好、无残留、对人体危害小等优点,一般都选用75的酒精来进行消毒处理。但是消毒剂不可能起到真正的全部杀灭微生物的效果,而且消毒剂本身也可能带来微生物的污染。由于无水酒精不具

43、备消毒能力,因此会有微生物,事实上,经无菌检测发现确实有微生物。配制后保存时间过长,由于酒精易挥发,酒精浓度降低而达不到消毒效果(酒精消毒浓度范围为7075)。酒精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酒精配制没有采用无菌过滤,导致配制出来的75酒精可能含有微生物。酒精的除菌过滤器没有针对性地选择疏水性滤芯,可能导致除菌过滤效果不好。酒精不是采用无菌的容器,也不是在无菌区域存放,可能会带来后期的微生物污染。酒精的存放没有规定时间,没有考虑到挥发性,致使酒精的浓度达不到消毒效果。对于其他消毒剂而言,也存在着同样的风险,还必须考虑到温度、pH值、浓度、存放容器以及残留等的影响。7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一

44、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它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通过提高福利待遇,奖励,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一个企业是一个团队,而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团伙,团队团伙。团伙可能仅仅是一群人凑到一起共同做一件事,团伙成员之间可能很多都不认识,仅仅是机

45、械化的工作。而团队就想一个温馨的家,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就是这个家的一员,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为这个家做贡献。规定可以很严格,设备可以很先进,人员可以有很高的学历和资历,可以经过各种相关的培训,工艺设计可以很科学但这所有的一切不都得靠企业的每一个成员去执行,去操作,如果企业没有企业文化,成员没有责任心,就很可能出现有学历资历而没有能力,参加培训了但却没有效果,虽然有规定,但是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打个盹规定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等等不良现象。这将随时随地造成无菌药品生产中严重的微生物污染。所以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很重要的。四、相关说明 本文大量参考了一些网络资料和文献,很多内容是直接摘自别人的文章,只是我觉

46、得这些文章分析的很细,很到位,很专业化,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例如北京华靳制药有限公司(100121)陈西勇,北京医药行业协会(100062)于淑渤,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100053)梁宏所著的无菌药品生产发生微生物污染的因素分析),所以我在对其仔细研究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加入了一些我自己的见解。所以本文仅供读者阅读参考,不宜发表,以免涉嫌侵犯版权。另外,由于本人专业知识有限,可能有些内容已经过时,观点不正确,望读者谅解。参考文献:1. 陈西勇,于淑渤,梁宏. 无菌药品生产发生微生物污染的因素分析.2009年3月。2.贾文祥,陈锦英,江丽芳.医学微生物.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版。3.卢金星.微生物与健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