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曙虹).-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432973 上传时间:2018-10-05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曙虹).-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沈曙虹).-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沈曙虹).-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沈曙虹).-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沈曙虹).-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民心理的文化基因及其教育变革,南 京 市 教 育 科 学 研 究 所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沈曙虹,2012-12-14,一、远古神话的特征:道德化价值取向,盘古开天辟地、变生万物;女娲补天治水、安居人民;后羿射日逐兽、为民除害;伏羲结网而渔、制作八卦;炎帝教民耕植、试药疗疾。,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开篇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二、儒家哲学以“二人”为“仁”的“心学”,1. “仁”是心理状态“仁”是儒学基本的、根本的概念,是人性结构的理想。他由仁而开始塑造文化心理结构体。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仁”首

2、先是一种心理形态。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巧言令色,鲜矣仁。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中庸) 仁者,人也。(中庸) 仁者,人心也。(孟子),2. “仁”是一种至德的境界孔子一生所倡导的无非孝、礼、忠、信、义、智等富有道德内涵的品性,而“仁”比起这些品德更具本体地位,它在儒学中既是政治理想,更是至高的道德境界。孔子对“仁”的阐释无不充盈道德内涵。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孝

3、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3. “仁”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儒学之所以不是抽象的理论,要点之一就在于它把思想直接诉诸情感,把“仁”的根本建立在日常生活及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上。上述无论是“爱人”,还是“立人”、“达人”,或者“孝悌”,以及对“恭宽信敏惠”的解释,都说明了这一点。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贡问为仁。子曰: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仁=人=人心=至德境界=关系的存在 道德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关系的存在是人

4、的惟一存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评价之一:,儒家思想重实用理性,将社会性公德与宗教性私德融于一体。,孔子不重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讲“仁”讲“礼”讲“孝”等都非常具体,很少有“是什么”的问题,所问所答多是“如何做”。但这些非常实用的讲述仍然是深沉的理性思索,既充满哲学的品格,也充满生活的渊源和情感的

5、关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过犹不及。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重生活体验而轻逻辑推演。重直观与想象而轻“学术规范”。重形成性、实用性而轻实体性。重形下而轻形上。 儒学实则是“半哲学”。,尽管中国历史上有过儒、释、道三教的激烈争辩,但大多时候还是“三教合一”、和平共处的。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宗教战争,便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这与儒学的包容性有很大关系,它不露声色地渗入其它宗教,化为它们的重要内容。儒学之所以能如此,在

6、于它本身不仅是生活常识、处世格言那么简单,而是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执著地追求人生意义,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宗旨。 儒学又是“半宗教”。,在中国早期各派哲学思想中,“老子主无名无为,不利于干涉;墨家创兼爱,重平等,尚贤任能,尤不便于专制。惟独孔学,来等差,贵秩序,与人民言服从,与君主言仁政,以宗法为维系社会之手段,而达巩固君权之目的,此对当时社会最为合拍;帝王驭民之策,殆莫善于此,狡猾者遂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正因儒家哲学具有这种特性,自汉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直至清末,两千年的专制王朝都将儒家学说当作统治思想代代相袭,都把它作为做官求仕

7、的必修内容,成了帝王和士大夫言行思想的根本基础;而且各个层次的知识分子又通过编撰立说和以各种“家规”、“族训”、“乡约”、“里范”等法规条例,使儒家思想在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解释下,成了整个社会言行、公私生活、思想意识的规范,长久地渗透在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当中。可以这么说,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儒家思想在精英文化和民俗文化两个层面上都被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了。,评价之二:,儒家思想培养出了中华民族讲道德重友情的美德,它对我国古代精神文明建设,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的“泛道德”、“关系化”取向也导致了个性和个人状态的萎缩。,由于西方文化与哲学传统以个人主体性为价值取向,所以西方人更

8、注重自我奋斗,也更有机会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但他们往往必须独立面对现实社会的重重羁绊,因而西方人的心理问题十分突出,极易导致心理崩溃。与此相反,以群体利益为价值定向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哲学主流,却使其人民沐浴着人情的温暖,培植着至善的境界。这是西方文化所无法企及的。 然而正是因为占统治地位的儒学把人际道德视作个人存在的先决条件,所以长期以来我们的民族文化一直忽略和压抑个人心理形态的存在,并将这种形态以道德化的标准贬为“私心”。发展到宋代,儒学家们更是喊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中国文化中不存在西方式的个体灵魂观念,个人被群体所淹没和制约,因而这样的个人便难免缺乏主动、负责、自强精神,其个人

9、主体性的发展也就难以充分。 不必讳言,这正是我们传统文化泛道德取向的副作用。,评价之三:,以“仁”为本的文化心理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时至今日,儒家道德观虽已被社会主义道德所取代,但谁也不能否认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有着超阶级、超稳定的特性,如我们党所倡导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服从集体,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整体,地方服从中央”、“以德治国”等,即使已与封建礼教文化有着阶级属性上的根本区别,但其文化的脉络却是一目了然的。,以关系来定义“自我”人我不分组织化家族化等级化他律化,三、道家哲学以“一”为“道”的“身学”,在传统文化与哲学中,当个人的“心”的存在被

10、纳入“二人”以至群体关系中去后,纯个体的存在就只剩下了物质实体身。所以在中国文化中,个人的存在往往就演化为身体的存在,自我的生存与发展往往就成了对身体的健康安好的追求。 中华民族保身养生、安身立命的文化心态,当然不是老庄哲学的主张,但是却由后世道家拥趸所发扬和强化。,道家肯定一切秩序与价值都有一超越的源头,那便是先天地而生的“道”。在老子看来,道不但是万物之源,是天地自然秩序的最高法则,是宇宙的终极存在,而且是价值之源,是人文理想的体现。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可见,与儒家推崇“二人”之仁的哲学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却以“一”为本,认为世间万物始于一而又归于一。 天得一

11、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庄子) 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吕氏春秋) 老庄这种将天、地、人(实体)、物浑为一体的哲学观,是他们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无功无名、忘情寡欲的精神追求的体现,其终极境界就是“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之“道”。,由于天地是不老的,而要与天地并生,就必须练就长寿之躯,所以道家哲学在世俗化后便归结为养生。其中早期道教偏重于养形而不重养神,老子就说过“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话,因而道学家们便热衷于钻研和修炼吐纳术、气功术、按摩术、房中术、炼丹术等所谓长生之术。而中后期道家虽也注

12、重养神,主张信敬、主静、去欲、清神,但其目的还是在保身长寿。如刘子新论:“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而心荡,心荡则形伤。将全其形,先在理神。”唐代道士施肩吾也曾说过“灵光不乱,神气不狂,方可奉道保生”的话。,正因为儒家哲学限制了个人“心”的发展,道家思想又强化了无心之“身”的价值,因此中国文化的身体化倾向也十分明显。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身体化倾向我们不想做价值评判,但就其与泛道德化特征一样忽视人的精神形态的独立性这一点来看,却显然是有失偏颇的。,总之,作为一种内化了的深层定势,在传统无“心”文化熏陶下的人们是很难达到发展的充分化和全面化的。,四、传统文化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目的的历史延续:,

13、(夏商周)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先秦至清代)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906)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中华民国)注重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由此可见,我们传统文化的泛道德价值取向之所以能够长期延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得力于教育的维护和支持。 至今教育的这种痕迹还十分明显,比如习惯于将人的多元化的行为方式归结为单一的直线型道德评价。这种取向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创造力和个性自由发展。,追求功名的理想观。家族化的人才观。东方式的思维方式: 重整体思维而忽视逻辑分析,使得早期教育比较发达,但却被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西方现代科学理性远远抛开。

14、 重求同思维而轻求异思维,多继承、模仿和再造,少怀疑、批判、超越和创造。 强调直觉和情感对思维的参与而缺乏理性思维方式。 所以,我们的学生相对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不注重在求异思维的驱使下去进行创造性的和富有逻辑性的科学推理。,我国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心理教育经过20年的历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人习惯于将心理问题道德化的认识倾向,这就说明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变革不但必要,而且可能。 因此要改变传统文化中早已落后于世界发展趋势的因素,就必须从改造教育自身做起,进行教育观念的变革,并依靠教育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新。 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都应承担起这个使命!,五、从建设个人取向的教师职业文化做

15、起,1. 事业忠诚态度决定高度,一位大师在他的书中写道:现在的职场人分精明、聪明、高明及智明4个层次。精明者忠诚于时时之自我,结果看得近,难有大作为;聪明者才智超群,忠诚于自己之胜算,然而由于心智模式的影响,只想得到他认为应该得到的;高明者非常人所想,形似匪夷所思,其实得到甚多,乃常人不可及;唯有智明者,忠诚于本质,得道于深远,其价值不仅仅是生活质量,更是生命质量。那他忠诚于什么呢?忠诚于事业!,忠诚于事业,我们就会自觉地做到认真勤奋,就会自觉负起责任,就会萌生变革现实的内在需求。忠诚于事业,我们就会把工作当成享受,就会充满激情,充满乐观,充满创造的灵感和动力。,2专业自觉眼界决定境界,所谓专

16、业自觉,是指教师在教学研究、教学创造和教学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主体意识,是一个研究型教师应具有的以探求科学的学术为己任的理想和观念。他不是将专业知识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是将其视为自己生命的主要内容和人生追求。尽管治学很清苦,但是他却可以从中获得乐趣。他对于从事学术有一种自然发生的冲动和兴奋,有一种不可抑制的追求欲望和自我陶醉的激情。因为这是他的自我确认,是他的精神境界。,学术成长的三重境界,“技”的境界在于广泛掌握学术知识“艺”的境界在于有效表达专业思想“道”的境界在于执著追求学术精神,3理念创新思路决定出路,人们常常以过程和结果的简易程度来衡量得失,不愿付出艰苦努力。我们的思维模式历

17、来强调的是过去和现在,忽视的是未来,评价得失的标准也是过去时的,往往忽略未来其实比过去和现在更重要。由此看来,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改变我们习惯了的单一性是多么重要啊!,创新必须时时指向现实的迫切需要。创新不是口号,不是招牌,而是推动教师发展与成功的手段,因而,每一项创新都应明确指向现实的、有效帮助事业发展的目标。创新往往来自观点的多样性。虽然与思维和经验相同的人在一起工作会比在相互冲突的人群中工作显得轻松,但是这种同一性很可能导致千篇一律,导致集体“无意识”,导致创新精神的削弱。而工作意义上的冲突则经常是激发创造力的一个先决条件。,4目标导向定位决定地位,很多人之所以在社会上生存而没有地位,原

18、因不在于社会对他不公,而是他不能给自己好好地定位。胸无大志者难做大事,胸怀大志者是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所以好的地位应先从好的定位开始。,善于坚持。我们的工作可能不风光,可能不容易出成绩,甚至可能导致职业倦怠,然而我们奋斗于职场,我们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就需要有这种坚持力。在这里或可借鉴一下狼性原则:将全部力量集中在锁定的猎物上,即使成功的几率只有一点点,也不轻言放弃。勤于发现。所有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人们彼此之间以及与内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互动,要想在这种关系中突围,“发现”便成为重要条件。勇于超越。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有梦想的教师,而且是一个用行动超越梦想的人。定位只是阶段性目标,并非生涯终点,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不断超越,既超越自己,也勇于超越同仁。,欢迎与我互动: 专业博客: “沈曙虹的文化之旅” “沈曙虹的教育主张” 新浪微博:沈曙虹,谢 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