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考试制度.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436663 上传时间:2018-10-06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朝的考试制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清朝的考试制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清朝的考试制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清朝的考试制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清朝的考试制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清朝的考試制度,研究人:王浩志,目錄,科舉制度的由來科舉考試的進階一 進階二 進階三科舉考試的內容科舉與捐官武科考試結論參考網站和書,科舉制度的由來,中國的科舉制度,大約濫觴於隋代,歷經唐 宋、元各朝發展,乃成為國家取士用人的正途。到了明代,制度愈形縝密,並創出一套以羈糜牢籠儒生的八股制義文體,清代又因襲前明遺規,辦理更為嚴苛。有人形容科舉是中國一千三百多年的人間煉獄,一點也不為過。清朝末年,海運大開,西洋文化隨之而來,所謂代聖人立言的八股文辭,已經不合時宜,清廷就在光緒三十一年頒布了開辦學堂、停止科舉的詔令,於是上一年的甲辰正科,就成為科舉制度的絕響了。,科舉考試的進階一,清代各府縣儒學生員

2、,俗稱秀才,為科舉制度上最基本的功名,有了秀才資格,才能參加省級的舉人考試(鄉試)。秀才考試又稱小試或童子試,每三年舉行二次。 初進學的秀才,稱為附生,附生陞廩生,廩生陞歲貢生(含恩貢生),都必須經過歲試,依次遞補。廩生出貢,有一定年限,例如清初臺灣府學是每年一貢,臺灣、鳳山、諸羅縣學每二年一貢,彰化初設時四年一貢,到乾隆末才改二年一貢。,進階二,從前的舉人考試,三年一科,正式的名稱叫鄉試,也雅稱為乙科,考上的就是舉人了。鄉試都在各省省會舉行(每年秋八月)。鄉試的考場,稱為貢院,每次須考三場,日各一場,共三日考完。通過了鄉試的舉人,緊接著就是明年二月在京師舉行的會試。會試和鄉試相同,都是三年一

3、科,逢丑、未、辰、戌為會試之年。會試考試仍是三場,赴試的舉子,都享受公費待遇,公家應車船,稱為公車。中式會試,稱為貢士,貢士第一名為會元,前十名為元魁,十一至二十名為會魁。貢士要經過保和殿覆試,且列等,才有資格參加殿試。覆試的等第,將來作為進士甲第的依據。殿試也叫廷試,例於四月二十二日舉行,地點仍是保和殿,殿試試卷寫法有一定的格式,每份試卷,都須經八位讀卷官閱過,最後擬定前十名進呈御覽,欽定名次,一甲共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其他七名列入二甲。新進士受職前,又須經過朝考,朝考分三等,一等第一名稱朝元,之後核計覆試、殿設、朝考三者的等第授職,優者授翰林院庶吉士或庶吉士,俗稱館選。,進階三,

4、科舉考試的內容,清朝的考試都以四書五經來命題,四書就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就是詩經、書經、禮、易、春秋,他們是以八股文的格式作答,解釋必須以朱熹的注釋為依據,文章的格式必須包括規定的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和束股八個部分。歷史上把這種文章叫作八股文。,科舉與捐官,除了常科之外,清初屢有詔舉,由皇帝下詔徵求人才,其目的在籠絡漢族的士大夫。官史由科舉進身者,最為當時所重,至於不由科舉而登仕途者,亦可捐粟納財,求得一官半職,即為捐官。 在雍正時代,只要有學識才幹,不論科舉或捐官的官史,款予重用。,武科考試,其次,附帶略談清代的武科考試,武科的應試階段與科名,大抵與文科相同。如

5、通過院試為武生員,武生員通過鄉試為武舉人,武舉人通過會試、殿試為武進士,一甲的三鼎甲,也分別稱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其他一切儀注,也都與文科無異。文武之間的差異,最主要在於武科沒有廩生、貢生階段,另外武舉人直接應殿試,也忽略了貢士階段,當然更沒有翰林這項榮銜了。武試,所考項目以武技為主,童試分內外場共三場,先考外場,第一場考馬射,第二場先考步射,通過這後,再試硬弓,次試刀、石(技勇)。外場之後,接著考第三場,默寫武經,但實際上考生多不識字,終至流於形式,或乾脆請人代寫,形同虛設。武鄉試、武會試、殿試,仍不出馬步射、硬弓、刀、石範圍,只是過程更為嚴苛而已。,結論,現在我終於知道清朝的大部份人都只學四書五經了, 因為為了考官,所以他們都學四書五經。 我覺得這種方法很不好,因為這種考試方式太死板,只有固定的範圍,沒辦法擴充一個人的思想,而且一般人知道的知識只有這些,所以現在的人不喜歡這種方式。 現在的考試好處是不知到要考什們,所以人們都會廣泛的閱讀,壞處是人們不知道要考什們會亂讀一通,所以有些人讀了一大堆書卻不知道在讀什麼。,參考網站和書,第35、9頁: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