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单元整合: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www.ks5u.com 2013高考).doc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445152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单元整合: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www.ks5u.com 2013高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单元整合: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www.ks5u.com 2013高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单元整合: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www.ks5u.com 2013高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单元整合: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www.ks5u.com 2013高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步步高】2015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单元整合: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www.ks5u.com 2013高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单元整合 通史概览 历史时段 通史线索 历史特征 十月革命后到二战爆发前 苏俄经历充满挫折的探索,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在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冲击下,诞生了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重新焕发活力 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模式;经济危机下罗斯福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政措施 二战后到 20 世纪 90 年代 斯大林模式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虽历 经改革但收效不大,最后导致苏联解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模式,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一系列新变化 苏联历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但积重难返,最后导致苏联解

2、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并不断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专题线索 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项目 罗斯福新政 新经济政策 不 同 点 背景 1929 1933 年经济危机加剧了美国的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政治、经济危机 前提 资产阶级专 政 无产阶级专政 实质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目的 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 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巩固工农联盟 方式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利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干预 侧重点 工业 农业

3、作用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使苏俄 (联 )的经济生产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相同点 (1)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政治经济出现危机 (2)国家都对经济 进行干预或调节;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3)缓解了危机,巩固了政权 启示 “ 市场 ” 和 “ 政府 ” 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 横向链接 中外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西方模式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 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成份 并存 工业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 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

4、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政策 资本主义大 农场 集体化农庄、农场 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发展乡镇企 业、非农产业 经济体 制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 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例 1 新经济政策 社会 主义改造模式的多样性 十月革命后 , 列宁说 : “ 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 , 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 。 ” 后来他又说 : “ 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 商业 、 小经

5、济 、 小企业 、 资本主义 , 而是活跃商业 、 小企业 、 资本主义 , 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 ”为此 , 列宁在农业方面制定的正确措施是 ( )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实行粮食税 C 建立集体农庄 D 对农产品实行征购制 答案 B 解析 本题学生易误选 A,原因是认为 “ 在夺取政权时 ” 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本题考查学生对 20 世纪 20 年代苏俄新经济 政策的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特征是利用商品、货币、市场的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题目限定在 “ 在农业方面 ” ,即实行粮食税,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逐步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例 2

6、斯大林体制 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极端的年代一书在介绍大萧条时宣称 : “ 苏联 , 却仿佛免疫似的 , 丝毫不为所累 最保守的估计 , 从 1929 年开始 , 一直到 1940 年 , 苏联工业产量便增加了 3 倍 。 ” 苏联取得如此成就的内因在于 ( ) A 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热情 B 资本主义的危机带来了发展机会 C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推动 D 国营企业的自主权扩大 答案 C 解析 1929 1940 年,苏联工业产量的迅速增长得益于五年计划的实行,得益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推动,故选 C 项。新经济政策于 1928 年逐渐被取消,排除 A项; B项与 “ 内因 ” 不符

7、; D 项与史实不符。 例 3 赫鲁晓夫 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性、艰难性、多样性 他谴责了独裁 , 但未触及专横的权力 ; 他抛弃了个人崇拜 , 但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个人崇拜的体制 。 以下言论或行为符合该领导人的是 ( ) A “ 延缓速度就是落后 , 而落后是要挨打的 ” B “ 发展重工业 , 过去和现在都是苏联经济的不变原则 ” C “ 玉米能够使农庄像插了翅膀一样飞腾起来 ” D “ 用人道 、 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 “ 谴责了独裁 ”“ 抛弃了个人崇拜 ” 等信息可知,该领导人是赫鲁晓夫。赫鲁晓夫顺应时势,大胆否定和清算了对斯大林的 个人

8、崇拜和专制集权方式,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他执政期间开展了大规模的玉米种植运动,故 C 项正确。 A项符合斯大林, B项符合勃列日涅夫, D 项符合戈尔巴乔夫。 例 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的自我改革 “ 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 : 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 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有的免疫力 , 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 , 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 。 ” 材料中的 “ 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 ” 是指 ( ) A 放弃自由市场体制 B 第三次科技革命

9、C 发展 “ 混合经济 ” D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 D 解析 通过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 对大萧条所具有的免疫力 ”“ 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 ” ,可知这与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有关,故 “ 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 ” 是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项正确。 A项 “ 放弃 ” 不符合实际;材料说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改革,故 B项 不符合题意; C 项 “ 混合经济 ” 出现在 20 世纪 80年代后,而材料所给的时间是二战胜利后,故 C 项不正确。 例 5 “ 福利国家 ” 福利制度并非尽善尽美 2012 年 3 月 , 欧洲时报报道称 , 随着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连

10、番袭击 , 高福利社会显露出难以持续的迹象 。 北欧国家纷纷削减福利 , 改革高福利模式以应对欧债危机 。 下列有关西方 “ 福利国家 ” 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 增加了企业和国家的负担 B 福利范围仅限 于社会低收入人群 C 实施目的是全面实行国有化政策 D 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答案 A 解析 “ 福利国家 ” 制度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它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增加了企业和国家的负担, A项正确;福利范围覆盖社会多方面,不仅仅是社会低收入人群,排除 B项;西方 “ 福利国家 ” 制度的实施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排除 C项;资本主

11、义制度的弊端是由制度本身造成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弊端就不会消除,因此 “ 福利国家 ” 制度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排除 D 项。 例 6 以唯物史观认识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的实质 “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 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 费里德曼之口 , 他从上世纪 50 年代后期开始 , 创立 “ 货币主义 ” 理论 , 大力主张 “ 自由市场经济 ” , 批评政府干预市场 , 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 。 1976 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 费里德曼理论的提出及被普遍认可的背景不包括 ( ) A 20 世纪 50 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B 20 世

12、纪 70 年代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状态 C 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 、 日本的挑战 D 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了一定效果 答案 A 解析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开始于 30 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而非 20世纪 50 年代。 历史认识是历史学习的最高层次 。 在高考命题中 , 这个层面的试题占的比重不是太大 , 但常被顾及 , 因此 , 在审题中 , 仍要加以关注 。 1 特点、特征 常见句式 : 根据 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 (分析 )指出 特征 (特点 )。 实例 1: 2013 年全国卷 第 40 题 第 (1)问 :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

13、洋利用的特点 。 实例 2: 2013 年山东卷第 29 题第 (2)问 : 据片断二 , 指出杜邦公司的发展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些特点 。 实例 3: 2013 年山东卷第 28 题第 (1)问 : 据表 , 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 ,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 审题方法指导 (1)“ 特征 ” 与 “ 特点 ” 只是命题用语的不同 , 没有必要去细分字面的意思 , 审题时可等同对待 。 (2)归纳 (概括 )历史事物的特征 , 所依据的信息源不出两类 :一是试题提供的材料 , 二是所学知识 , 尤其注意二者的结合 , “ 特征 ” 往往 在平时学习教材时得出 , 要注意知识的迁移 。

14、 (3)“ 特征 ” 具有 “ 特有性 ” , 它与比较思维有关 , 要注意在比较中总结 。 (4)“ 特征 ” 是答题的实质性用语 , 一般放在句子的最后 , 前边的多是提示性 、 限制性用语 。 无论前边的用语如何变化 , 一定要围绕 “ 特征 ” 去总结 。 表述时文字要有概括性 、 简明扼要 , 不要拖泥带水 。 2 认识、启示、评价 常见设问句式 : 根据 谈谈你的认识 ; 从 中 , 你有何启示 ? 根据 对 予以评价 。 实例 4: 2013 年全国卷 第 40 题第 (2)问 : 根据材料一 、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 实例 5: 201

15、3 年山东卷第 39 题第 (4)问 : 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 、 看法和评价 。 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 , 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 实例 6: 2013 年全国卷 第 40 题第 (2)问 : 根据材料一 、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 , 并予以评析 。 审题方法指导 “ 启示 ”“ 认识 ”“ 评价 ” 都属于历史认识类 , 是高层次历史学科能力 。 解答这类设问时要注意言之有理 , 言之有据 。 这是历史结论性的东西 , 结论应在材料中和史实中有所体现 , 是从材料中和史实中得出的东西 。 所以 “ 启示 ” 和 “ 认识 ” 必须与材料有 密切的逻辑关系 。 切忌不切实际的空发议论 , 凭空写出一大堆无关主题的 “ 启示 ” 。 “ 认识 ” 的观点应符合主流历史价值观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