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整合 通史概览 通史线索 历史特征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2)生产工具不断革新,如耒耜、曲辕犁等 (3)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如 “ 千耦其耘 ” 等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方式 (2)以个体农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小农经济 (3)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土地制度 古代手工业 (1)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 (2)冶金、制瓷、丝织业发达,技术不断成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历史悠久,技术精湛,长期领先世界 (2)长期远销欧、亚、非许多国家,享誉世界 (3)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的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2、 古代商业 从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发展艰难 (3)官府控制对外贸易,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古代的经济 政策 (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 “ 重农抑商 ” 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 (2)明清时期推行 “ 闭关锁国 ” 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1)“ 重农抑商 ” 与小农经济密切结合,导致商业发展艰难 (2)明清时期的 “ 海禁政策 ” 和“ 闭关锁国 ” 禁私而不禁官,是严格限制而非禁绝 专
3、题线索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业生产模式 :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 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 , 实行精耕细作 。 (2)土地制度 : 地主土地所有制 、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 。 (3)经济重心 : 经历了从西向东 、 从北向南的转移 过程 , 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 变化 。 (4)工商业 : 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 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 (5)经济结构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 ,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 (6)经济政策 : 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 在明清时期还
4、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横向链接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异同点比较 比较项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不同点 产生的背景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专制空 前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 西欧 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地中海沿 岸的自治城市里产生的 分布 地区 中国仅出现在江南一些地区的城市 和少数几个部门,没有深入农村 西欧出现在许多国家的许多城 市,并深入到农村 商业资本所起的作用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在手工作坊 内部产生,商业资本所起作用较小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有两条 途径,商业资本起了巨大作用 发展 环境 中国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 了资本
5、主义萌芽的发展 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和重商主义的推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很快 结果 影响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使 中国走 上资本主义道路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瓦解了封建社会,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相同点 都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 都以手工工场的出现为标志 产生的时间大体上都在 14 16 世纪,中国比西欧稍晚 例 1 古代农业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谢灵运在其山 居赋中说 : “ 春秋有待 , 朝夕须资 。 既耕以饭 , 亦桑贸衣 。 艺菜当肴 ,采药救颓 。 ” 这说明他的田庄 ( ) A 主要从事商品生产 B 生产分工明确 , 交换频繁 C
6、 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答案 C 解析 “ 既耕以饭,亦桑贸衣 ” 说明耕作、种桑是用来满足生活的需要,因此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例 2 古代手工业 手工业在古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我国 “ 四大名锦 ” 中 , 蜀 锦历史最悠久 , 古人形容蜀锦 “ 其价如金 ” 。 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 。 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 利润小 , 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 B 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 C 工艺难度大 , 学艺周期长 D “ 工官 ” 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 答案 D 解析 A项所述 “ 利润小 ” 与材料中的蜀锦 “ 其
7、价如金 ” 相矛盾,予以排除;我国南方适合种桑养蚕,丝原料丰富,故 B项所述不符合实际情况; C项所述并不是该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的原因; D 项所述的 “ 工官 ” 制度,即官营手工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制作工艺技术由官府掌握, 其传承具有封闭性的特点,在民间得不到推广,故容易失传。由此可知 D 项正确。 例 3 古代经济政策 科学发展观是工商业协调发展 “ 私通外夷 , 已有禁例 。 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 , 往往私造海舟 , 假朝廷斡办为名 , 擅自下番 , 扰害外夷 , 或诱引为寇 尔宜申明前禁 , 榜谕缘海军民 , 有犯者许诸人首告 ,得实者给犯人家赀之半 。 ” (明宣宗实录 )下列
8、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明朝前期私人海外贸易已有一定规模 B 海禁政策根 源于私人海外贸易的兴盛 C 明朝对私人海外贸易告发者予以重赏 D 海外贸易的丰厚回报使官民铤而走险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材料 “ 官员军民 ”“ 假朝廷斡办为名 ”“ 擅自下番 ” 可知 A项所述正确;由材料体现的如有人违禁出海,告发得实者可获得 “ 犯人家赀之半 ” 可知 C项正确;由“ 私通外夷,已有禁例 ” 和明代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可推断出 D 项正确; 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叙述错误,故应选 B项。 例 4 古代商业 商业发展促进农耕经济的进步 据记载 , 明朝山西大同一带虽然寒冷 , 但 “ 陆驮
9、水航之物 , 藏山隐海之珍 , 靡不辐辏而至者 , 而转贩之力也 。 ” 这段材料突出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 A 明朝山西大同为全国经济中心 B 明朝山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 明朝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D 明朝政府改变了对商业的政策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既没说明明朝时大同是全国经济中心,也没体现雇佣与被雇佣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排除 A、 B 两项;包括明清在内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一直采用重农抑商的政策,故 D 项表述错误;由材料可知,山西 大同之所以有陆驮水航之物和山海所产的各种货物,是由于 “ 转贩之力也 ” ,故 C项表述正确。 1 分析、比较 分析 、 比较是历史学科命题中最常见的
10、命题用语 。 因为它是一种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 它常见的形式有 : (1)根据 分析 ; 结合所学 , 分析 实例 1: 2013 年全国卷 第 40 题第 (2)问 : 根据材料一 、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 实例 2: 2013 年天津卷第 37 题第 (1)问 : 结合所学 , 分析这一特点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 (2)比较 说明 (指出 ) ; 与 相比有何不同 (相同之处 )? 实例 3: 2013 年全国卷 第 46 题第 (1)问 : 比较材料一 、 二 , 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的宗旨 、 任务 、 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 。 实例
11、4: 2013 年福建卷第 38 题第 (4)问 :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 , 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 审题方法指导 “ 分析 ” 思维在审题时要注意 : (1)分析什么 ? 如例 1: “ 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 ” , 例 2“ 这一特点反映的历史状况 ” 。 (2)依据什么分析 ? 如例 1, 要求依据材料一 、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例 2 只要求 “ 结合 所学 ” 。 “ 比较 ” 思维在审题时要注意 : (1)比较什么 ? 要求说明什么 ? 比较是手段 , 说明是目的 , 重心在于说明 。 (2)试题要求找 “ 相同
12、点 ”“ 不同点 ” 还是 “ 异同点 ” ? 根据要求进行思考 。 (3)分析 、 比较类设问 , 一般情况下答案要求都相对详细 、 具体 , 要有史有据 , 言之有物 。 2 归纳、概括 归纳 、 概括是历史命题设问中常见的思维形式用语 。 主要用于对历史材料和历史现象的总结 、 提炼 。 常见的命题句式为 : (1)根据 归纳 实例 5: 2013 年重庆卷 第 14 题第 (1)问 : 根据材料一 , 归纳 赵武灵王胡服令的目的及其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 。 第 (3)问 : 根据材料三 , 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2)根据 概括指出 实例 6: 2013 年山东卷 第
13、29 题第 (1)问 : 据片断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说明杜邦火药厂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 。 第 (3)问 : 据片断三 , 概括指出杜邦公司自 1920 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 。 (3)依据 列举 ; 依据 指出 实例 7: 2013 年天津卷 第 12 题第 (3)问 : 依据材料三 , 结合所学知识 , 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 实例 8: 2013 年安徽卷 第 37 题第 (3)问 : 依 据材料三 , 结合所学知识 , 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 。 实例 9: 2013 年四川卷 第 13 题第 (2)问 : 根据材料三 , 指出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
14、程中的重要事件 。 审题方法指导 这类试题的审题要点主要有 : (1)归纳 、 概括的内容是什么 ? 这是答题的核心 。 (2)依据什么 , 即从哪些地方去寻信息源 ? 不外乎 “ 材料 ”“ 所学知识 ”“ 二者结合 ” 。 (3)答案要精炼 、 概括 , 要点化 , 文字浓缩 。 (4)概括要求准确 、 全面 、 完整 。 3 评价、说明 “ 评价 ” 与 “ 说明 ” 两个词汇在历史学科高考命题中经常出现的用语 。 “ 评价 ” 用语通 常的用法为 : (1)根据 评价 实例 10: 2010 年浙江卷第 39 题第 (3)问 : 根据上述材料 , 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
15、制度设计 。 实例 11: 2013 年全国卷 第 40 题第 (2)问 : 根据材料一 、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 , 并予以评析 。 (2)从 的视角评价 实例 12: 2010 年江苏卷 第 23 题第 (1)问 : 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 审题方法指导 关于评价类用语的试题 , 要注意如下几点 : (1)要明确评价的对象 , 即评价什么 、 找到关键词或核心词 , 如例 10, 要求 评价的是 “ 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 ” , 例 12 要求评价 “ 新经济政策 ” 。 (2)要明确评价的根据材料 , 如例 10、 例 11, 都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3)要明确评价的限定角度 , 如例 12, 要求从 “ 理论和实践的视角 ” 。 另外还有其它的限定 , 如从 “ 积极 ” 或 “ 消极 ” 影响等 。 (4)评价要求客观 、 公正 、 全面 、 史观先进 、 史论结合 、 摈弃狭隘的民族主 义和阶级斗争观点 。 “ 说明 ” 二字使用最为普遍 。 它往往与其它的用语结合 , 如 “ 分析说明 ” 、 “ 比较说明 ” 、“ 概括说明 ” 、 “ 归纳说明 ” 等 。 说明即文字表述形式 , 可联系语文体裁中的 “ 说明文 ” ,要求表述准确 、 用语恰当 、 文字简炼 、 观点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