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13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doc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445443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训练13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时训练13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课时训练13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课时训练13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课时训练13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课时作业 13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 1.2013太原模拟 如右图,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 “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 ,反映了这一时期 ( ) A人们以采集畜牧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来源 :学科网 D个体小农经济已经产生 解析: 由 “ 制耒耜,教民农作 ” 可知这一时期原始农业开始产生。 答案: C 2.2013洛阳调研 春秋战国时期,促使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统治阶级的提倡 B宗法制的解体 C社会人口的增加 D铁器牛耕开始使用 解析

2、: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等生产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农民个体生产的积极性,促使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 答案: D 3.2013武汉质检 耒耜经记载: “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 这一农具 ( )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 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最早出现于今江南地区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曲辕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 B、 C 错误;由 “ 江东 ” 可知它最早出现在今江南地区。 答案: D 4.2013台州模拟 一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 “ 去年到郡时,麦穗黄离离;今年去

3、郡时,稻花白霏霏 ” 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说法较为合理的是 ( )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 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 种制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D诗歌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史料来使用 解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结论的认识能力。诗歌是文学作品,虽然不能全面反映历史,但是可以作为历史的佐证,从诗歌内容等方面 看,并未指出稻、麦出自同一块土地,因而 C项说法较为合理。 答案: C 5吕氏春秋记载: “ 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 这句话指出了 ( )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4、 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解析: 从材料反映 出的男不耕作则天下人会挨饿,女不纺织则天下人会受冻,说明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是古代人们生存的必要基础。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规模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排除 A项; B、 D 两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 C 6.2013长郡模拟 据天工开物记载: “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盗窃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 该现 象 ( ) 反映了养牛成本较高 加剧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落后性 反映了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经济相关知

5、识。题干的现象反映当时吴郡认为人力便于牛力, “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盗窃死病之变 ” ,反映了 ,也说明小农经济的局限性,生产技术的落后和生产力水平低下, 正确; 无从体现。 答案: B 7.2013温州模拟 西周时期实行 “ 工商食官 ” 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 ) A由官府控制 B不受官府的干预 C存在官营和私营 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解析: “ 食官 ” 即 “ 食于官 ” ,就是工商业者由官 府供养,体现了当时工商业主要为统治者服务、受官府控制的特点。 答案: A 8.2013蚌埠二模 如图是安徽省来安县文管所收藏的一件东汉青铜镜。镜面凸出、光亮;背面纹饰分为

6、四部分:左右两侧驷马车相同图案,钮穿上方一书童秉灯夜读,钮穿下方一老者盘坐,一年轻人屈膝面向老者,两者间有小篆 “ 孝子朝父顺天 ” 铭文。造型精美,工艺高超,人物图像栩栩如生。该文物 ( ) A反映了青铜是当时生活用品的主要材质 B可用于研究东汉时期的社 会风尚 C成为当时达官贵人的日常用品 D可用于研究汉字在汉代的新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镜面纹饰的四部分 说明了该文物 “ 可用于研究东汉时期的社会风尚 ” 。 答案: B 9.2013宿州质检 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地区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

7、系。其主要原因是 ( )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民营手工业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明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民 营发展在明清超过官营,原因在于自身发展的动力,而这个动力来自于市场的需要,即面向市场生产商品,这恰是官营手工业的局限性。官营技术仍占优势,排除 B 项。分布的地点不是决定其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地区的选择还是源于市场因素,排除 C 项。明清制度的腐朽是其阻碍因素,排除 D 项。 答案: A来源 :学 *科 *网 10我国古代纺织工具和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西周时期具有 传统性能的简单机械缫车、纺车、织机

8、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唐以后中国纺织机械日趋 完善。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出现的新现象是 ( ) A纺织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官营手工作坊产品精美 C丝织品开始远销国外 D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 A、 B项明显错误;西汉时期,丝织品即已远销欧洲, C 项错误。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制瓷、冶铁、纺织等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答案: D 11苏州盛泽镇上机坊中的机工、曳花 (在提花织机的高架上 “ 提花 ” 的工人 )多达几千人。乾隆盛泽志称: “ 中元夜,四乡佣织多人及俗称曳花者约数千人,汇集东庙升明桥,赌唱山歌,编 成新调,喧阗达旦。 ” 材料 中的 “

9、 机坊 ” 属于 ( ) A民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解析: 根据 “ 四乡佣织多人 ” 可知机坊中使用的机工和曳花是雇佣工人,所以机坊属于工场手工业。 答案: D 12康熙松江府志记载: “ 农暇之时, (松江 )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 上述材料反映出松江地区 ( ) 棉 织业发达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棉织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 “ 所出布匹 ,日以万计 ” 说明 正确。“ 以织助耕 ” 体现自然经济中的 “ 男耕女织 ” 的特点, 正确。 要有雇佣关系,而材

10、料中没体现。 在材料中也没体现。 来源 :学科网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0 分,第 14 题 20 分,共 40 分 ) 13.2013惠州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 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 “ (祁门县 )山多而田少 ,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 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 “ 宜精行俭德 之人 ” ,标

11、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来源 :Zxxk .Com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材料二中 “ (祁门县 )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 的 记录是否可信?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答案: (1)发展趋势: 粮食亩产量提高; 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 耕地面积增加; 南方经济逐渐得到发展; 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 (2) 可信:粮食种植业的迅速

12、发展,为经济作物专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或粮食产量的提高保障了粮食供应,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可以从事经济作物种植 );祁门县山多田少,适宜茶叶种植。 不可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 (生产水平低、重农抑商思想较强等 )下, “ 业于茶者七八 ” 的说法存在夸大 之嫌,尚需存疑。 ( 任选其一回答即可 ) (3)形成原因: 政治基础: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人民生活较安定。 经济基础:商品经济发展;茶叶产量增加;各地生活习俗融合。 文化基础:儒家思想、佛教和道教的影响;科举制度的推行,文人阶层壮大。 14.2013德州模拟 制瓷业被称为 “ 土与火的艺术 ” ,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

13、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 (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 “ 秘色瓷 ” )玲珑端巧的造 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 (北宋以后 )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 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是 “ 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 ” ,“ 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 ” ,因而他戏称之为 “ 四时雷电镇 ” 。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 “ (景德 )镇上佣工,皆

14、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 “ 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 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 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 响。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 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 来源 :学 *科 *网 答案: (1)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影响: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2)特点: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 (或 “ 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 ” );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萌芽产生;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