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1 页(共 8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注:本资料由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独家提供。试题精选 自 2014 年全国 各地 所有高考 历史 试题 , 按 人 民 版 各 课 顺序 分解而成, 试题 排版工整 合理 、 精美规范 ,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同时园地真诚希望各位同行尊重园地解析和分解的成果,请不要把该资料 转载 到其它网站 、博客和 QQ 群交流 , 一经发现 封锁 其 IP, 谢谢合作!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高考真题 分 解栏目 必修 2 分 课 汇总( 人 民 版) 分
2、解 、 整理 :张秋鸿 专 题二 1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1 ( 2014 山 东文综 17) 19 世纪 60 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 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 )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考点】 晚清中 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解析】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是在甲午战争后,与材料中时间不一致 , 故 A项错误;开埠 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与题干信息不符,故 B项错误;中
3、国对外贸易此时仍未入超,故 C 项错误;材料中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遂使家家置纺车的 信息说明市场促进江浙丝织业发展,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2 ( 2014 全国新课标卷 文综 28) 据研究, 1853 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 9 09 便士,而中国是 0 94 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 根深蒂固 【考点】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解析】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济受到破坏,但这不是英国商品滞销的原因,故 A项错误; 1853年的晚清政府并没有实行保
4、护本国经济的政策,故 B 项错误;当时中国农耕经济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印度,故 C 项错误; 题干信息表明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并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滞销,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故 D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2 页(共 8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项正确。 【答案】 D 3 ( 2014 浙江 文综 15) 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 :“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 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 )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
5、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 【考点】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洋务运动 【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铁路修建 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征 兵转饷是矣可知该官员认为修建铁路有利于国家的富强,故 A 项正确;题目中未涉及向西方学习,也未涉及对传统制度的维护,故 B、 C 项错误;民生主义 由孙中山提出,与题目中的信息清末某著名官员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4( 2014 江苏单科 7) 在 20 世纪 20 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
6、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 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考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解析】 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表明该地区当时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故 A项错误;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表明维持小农经济的手工业没有消失,故 B项错误;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表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故 C 项错误;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表明自然经济中
7、自给自足的局面被打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 D 项正确。 【答 案】 D 5 ( 2014 全国大纲卷 16) 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 ) A 19 世纪 70 年代 B 19 世纪 80 年代 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3 页(共 8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C 19 世纪 90 年代 D 20 世纪 20 年代 【考点】 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 初步发展 【解析】 从材料关键词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 徒使洋货流行、建
8、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并结合所学可知: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此人主张政府应放松对民间设 厂的限制,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 结合所学可知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19 世纪 90 年代中日甲午战争后,故 C 项正确 、 A、 B、 D 项错误。 【答案】 C 6 ( 2014 广东文综 38) ( 25 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 世危言 材料二 ( 20 世纪初)
9、所食者 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 河北元氏县志 (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 8 分) (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 7 分) 【考点】 ( 1) 古代中国的经济 小农经济;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 2)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解析】 ( 1)第一小问小农经济的特征结合小 农经济的含义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实行男耕女织
10、,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不同点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中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特点即可,从材料一中 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的信息可概括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从材料二中 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 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的信息,再结合材料出处,可概括出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为主。 ( 2) 第一小问 材料一、二作为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的史料,可从史料的客观真 实性、全面性等角度来分析其局限,材料一描述的是道光年间( 1821 1850)的情况,结合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在于鸦片战争并没有真正打开中国的
11、市场,西方商品受到了自然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4 页(共 8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经济的顽强抵抗,所以材料一所述的情况有夸大之处,不符合客观实际;材料二描述的是河北元氏县的情况,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农村,史料不够充分,只反映了局部;第二小问特点从材料一沿海通商口岸和材料二内的农村的情况进行比较,可归纳出地区发展不平衡。 【答案】 ( 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4 分) 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 )解体 ; 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 4 分) ( 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 ; 材料二只
12、反映局部。( 4 分) 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 3 分) 7 ( 2014 福建文综 38) ( 36 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 1300 多年,至 1905 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 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 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
13、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 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 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五 1905 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 400 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 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
14、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 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5 页(共 8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10 分) 【考点】 ( 4)西方采用 科举制; 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 略 民族危机加深;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 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中国 思想解放的潮流 西学东渐思潮 【解析】 ( 4)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可以从材料二看出,西方国家认为科举制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中国却难逃
15、被废除的命运可以从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弊端来回答。 【答案】 ( 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 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8 ( 2014 四川 文综 14) ( 30 分)历史叙述、历史 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图 4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
16、技艺) (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 4 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10分) 【考点】 (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西学东渐思潮;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 【解析】 ( 2) 结合材料三可知首先应该讲图四中的信息条理化,然后予以解释。第一步图四信息条理化,首先确定信息所属领域即社会生活领域,然后将各具体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可知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6 页(共 8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图片所属包括物质生活习俗、交
17、通通讯、传媒变迁等几类,故在总述后分别予以介绍即可完成对图片描述。第二部对图片的解释,首先可从史观的角度予以简要分析,其次可联系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及相关知识予以关联分析,即可对上述变迁出现的原因予以回应,同时也 可兼及影响、评价等。也即在分析评价中要注意宏观、中观、微观分析相结合。 【答案】 ( 2) 整理:图 4 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
18、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10 分) 9 ( 2014 北京文综 37) ( 36 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 世界 (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 14 分) 【考点】 ( 3)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洋务运动;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体用之争 ;辛亥革命; 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毛泽东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解析】 ( 3) 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学习西
19、方的器物而不变革政治制度,推动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学习西 方政治制度, 领导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推动民主 政治的进程和民主 共和思想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把马列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 ( 3) 学习 :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清政府 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建立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领导武装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期斗争,建立
20、并巩固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 成果: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10 ( 2014 上海 单科 40) 梁启超论李鸿章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7 页(共 8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21、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务 ,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 ,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
22、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梁 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问题:( 25 分) ( 1)梁启超为什么要以李鸿章为线索来勾勒 19 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 2 分) ( 2)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8 分) 【考点】 ( 1)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 2)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瓜分狂潮 【解析】 ( 1)将李鸿章的生平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相联系作答,把李 鸿章放到 19 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历史中去考察。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将,近代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也是由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他个人的生
23、平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 2)结合材料 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 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 和 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 ,从多方面概括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答案】 ( 1) 水平 1:能将李鸿章的生平与中国近代史建立联系( 2 分) 李鸿章几乎参与了那段历史的所有重大事件,是那段历史的焦点人物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将,近代历 史上许多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也是由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他个人的生平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其他答案:仅根据李鸿章的某一具体作为得出结论或解释不合理( 0 分) 李鸿章领导了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 梁启超想以李鸿章洋务运动的
24、失败经验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 ( 2) 史实: 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8 页(共 8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水平 1:能注意到材料中梁启超对李鸿章各方面事迹的评价( 6-3 分) 梁启超肯定了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又批评李鸿章不懂得国家强大的根本所在;指出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一定的责任,但国家的实力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在外变方面,李鸿 章采取联一国制一国的策略,得不偿失,引发列强瓜分狂潮,但内政不修是外交失利的根本原因。 水平 2:只注意到材料中梁启超对李鸿章某一方面事迹的评价( 2-1 分) 组织: 水平 1:能根据材料进行概述( 2 分) 水平 2:仅能复述或摘抄材料的文字( 0 分)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 www zxls com/)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 www zxls com/) ,未经允许, 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