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1 页(共 2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注:本资料由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独家提供。试题精选 自 2014 年全国 各地 所有高考 历史 试题 , 按 人 民 版 各 课 顺序 分解而成, 试题 排版工整 合理 、 精美规范 ,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同时园地真诚希望各位同行尊重园地解析和分解的成果,请不要把该资料 转载 到其它网站 、博客和 QQ 群交流 , 一经发现 封锁 其 IP, 谢谢合作!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高考真题 分 解栏目 必修 1 分 课 汇总( 人 民 版) 分
2、解 、 整理 :张秋鸿 专 题二 2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 ( 2014 天津文综 7)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 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1943 年 1 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 可以看出 ( ) A 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 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 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考点】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取消 美英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解析】 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拒绝在合约上签
3、字”,再到“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 反映出中国在挽回主权,故 A项错误;此时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故 B项错误;中国在不断挽回主权,外交 上 逐渐自强,故 C 项正确 ;此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压迫下,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2 ( 2014 全国新课标卷 文综 40) (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 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
4、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 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 等 园地原创 严禁转载 第 2 页(共 2 页)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史界朋友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翻录必究 材料二 1689 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 19 世 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 1 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
5、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 1907 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1908 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 1100 万人。 1911 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 摘编 自 白 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 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 分) 【考点】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
6、强 清朝东北地区移民政策; 1840 至 1900 年间 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解析】 ( 1) 从材料一“ 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和“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及材料二“清政府随即 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可知清政府对东北地区的政策由 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从材料一“ 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可知开放之前的移民特点是 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结合材料一、二总结移民的特点是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从非法移居
7、到合法定居、生产;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结合材料二清政府开放东北的原因可总结特点是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 ( 2) 结合东北地理位置、人口来源及东北人口增加的 影响等相关史实总结移民东北的作用 【答案】 ( 1) 特点: 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12 分) ( 2) 作用: 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13 分)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 www zxls com/)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 www zxls com/) ,未经允许, 谢绝转载。